- 技术创新论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技术创新论文15篇
在各领域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技术创新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技术创新论文1
一、引言。
在我国,无论是高科技行业还是传统行业,向来重视硬件设备。近年来,随着知识经的
兴起,对软件知识也越来越重视,技术资产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成败,且技术能力的评价极端复杂,难以用定量方法表达和计量,很多企业对其重视不足,最终导致难以制定出符合自身技术能力的技术创新战略。
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有多种,典型的有技术领先战略、追随者战略、仿制战略或低成本战略等,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对企业的技术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领先者战略对企业的技术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仿制战略对其要求就相对低得多。因此,创新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技术能力是拟定创新战略的重要依据。
技术知识具有隐含性、系统性、道路依赖性的特点,而且技术的使用与企业组织、文化与战略相互联结和相互适应,因此技术能力的评价是个多维度、多因素的综合评价。另一方面,现在的技术呈现出变化迅速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技术变化的不确定性使得技术能力评价必须从现在价值和潜在价值的协调多角度来进行。学者Adler和Sbenbar将技术能力分为四个维度:技术资产、组织资产、项目管理、外部资产。许庆瑞认为,技术能力虽然包含多个维度,但基础和核心仍是技术资产。因此,为了准确评价技术资产的优劣,客观评价自身技术能力,企业有必要在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引入工具,用审计的原理、方法对技术资产进行清点、审查、监督——即技术资产审计。
二、技术资产与技术资产审计。
1、技术资产。
技术资产是指含有技术内容的无形资产。它是由技术方案、证书、图纸等直接载体或与技术相关的有形资产等间接载体来展现的技术产品或商品、智能形态的技术成果。技术资产是企业拥有的具体技术,包括产品技术、工艺技术与支持技术。这三类技术可以通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工艺创新能力和技术获得能力得到体现。与技术有关、或者其核心内容是技术的资产称为技术资产。所以,技术资产审计的重点是技术的审计。以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资产大多是以静态的专利、产品、图纸、资料、工艺、制度等形式表现出来,对诸如此类的静态的技术资产审计并不难,难就难在对技术本身的审计。技术本身是一种知识、技能、诀窍、能力等体现的综合体,难以描述和量化,所以其审计就显得非常困难,故称其为动态技术产。
2、技术资产审计。
技术资产审计是用审计的原理、方法对企业技术资产进行清点、审查、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基本程序是首先确定技术资产的种类,然后清点企业的技术资产,评价技术资产的质量与数量,并采用高标准定位法与行业标杆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企业出于商业秘密保护原因,技术资产审计一般采取内审制度。但出于不同要求,比如对技术预测的审计,涉及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与把握,是一项复杂性的工作,是一种高级活动,涉及技术轨道、技术前景和市场前景的预测,企业仅依靠内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恐怕难以准确把握,这时就有必要聘请外部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决策,也可以向他们请教或咨询。为保证企业技术资产审计取得实效,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企业有必要成立审计小组,使这项工作经常化、正常化、规范化开展起来[1]。
三、以战略管理为目标的的技术资产审计。
1、技术资产存量审计。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的内容包括:清点企业技术资产存量、存在形式、所属部门及相关控制人。技术资产与人力资源密切相关,如技能、操作工艺、使用方法、新产品开发技术、新产品开发组织能力。掌握关键技术的人才的流失,使企业蒙受损失。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可以帮企业摸清技术家底,同时可以发现企业急需的技术是否缺少储备,发现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技术存储,暴露出现有技术储备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也会发现在哪些方面企业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便于管理着清楚自己的技术资产存量以及由此展现出来的能力。技术存量的清点不是审计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为未来做准备,保证未来的技术发展不存在偏差,从而减少失误[2]。技术资产中,由于不同技术对象对竞争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要求企业按照对竞争能力的影响即战略重要性原则对技术进行分类。
2、技术类别审计。
企业的技术是一个繁杂的体系。根据技术在竞争中的地位即战略重要性原则,可分为基础技术、特色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技术是企业进入某种经营业务所需要的'技能,被广泛用于现有经营业务中。此类技术已被竞争对手所广泛掌握和应用,在市场上会因缺乏特色而不再具有竞争优势,但对于拟进入相关经营领域而缺少这种技术的企业仍是不可或缺的。
特色技术是企业独家掌握的专有技术,具有独占性,能给企业带来独享利润。关键技术是保证企业或其经营单位能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最显着竞争优势的技术。它是企业战胜其竞争对手、增强其竞争地位的主要力量。掌握这种技术是保证企业成功地经营某种业务所必需的。
通过技术类别审计,企业可将现有的和正在研究与发展中的所有技术分门别类,便于鉴别它们的战略重要性程度,为进一步的战略拟定和管理做好准备。对技术类型的划分是以技术的战略重要性为标准的,具有相对性,即同样的技术在某种经营业务中可以是基础技术,而在另一种经营部门中可能成为关键技术,在第三种场合下可能是试验中的技术。
上述的技术分类,只是提供了企业处于一定环境和技术能力条件下的一种静态印象,而技术在竞争中的作用和影响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因此要把时间考虑进去,从更加动态的角度审计技术资产。
3、技术生命周期审计。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产生到成熟再到淘汰的过程,根据技术的生命周期,技术的发展分为初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相应地可以把技术分为初生技术、发展中技术、成熟技术和下降的技术等。
技术发展的初创阶段,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需要克服大量难题。随着技术的日益完善,再想获得重大改进十分困难,到达技术极限后,若再追加投资,其效率是很低的,甚至无法收回投资,跌入创新陷阱,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的安全。因此,及时把握技术极限就显得非常重要。预示技术极限的征兆有:
(1)研发部门的效率明显下降。
(2)研发部门中某一部分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3)趋向于改进工艺而不是改进产品。
(4)竞争对手的出现,他们采用迥然不同的技术方案。
(5)不同竞争对手间,虽然其技术投入相去甚远,但其产品性能无甚差别[2]。这些征兆的出现,预示该技术已经达到它的极限,这时应及时从事替代技术的研发,而不应再投资现有技术的改进。
由此可见,企业完全有可能对技术变革进行管理。如果企业遵照技术发展规律,认清自身技术发展所处的阶段,就可以准确把握技术极限的到来,管理好技术的更替并进行投资管理,从而更加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
4、技术投资审计。
技术投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是购买别人的技术;二是自己开发技术;三是合作开发技术。企业的技术投资,完全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来确定,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
企业投资的技术一定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技术、特色技术,而不应该是基础技术、成熟技术。对技术投资时要考虑自身情况,比如企业实力较弱,则不应该投资研发中或试验中新技术,但可予以关注,加以监视。当企业有相当的发展前景和经济实力时,则可以适当投资处在研发、试验阶段的技术。
5、技术定位审计。
为了制定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企业需要对自身技术进行合理的定位。技术定位是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内容,没有合适的技术定位,就谈不上技术战略。
企业应在充分了解自身技术资产的基础上,对技术进行预测。技术预测是决策的前提,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是技术专家基于技术的主观预测,对技术发展态势综合分析后作出的结论,并借助外推法、前兆预测法、因果法、概率法等,对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客观预测。在技术预测时,要把握技术范式、技术轨道、技术逻辑、技术极限等重要概念,科学进行预测。技术预测方法以及在预测过程中是否考虑了这些问题,在审计时都要进行一一检查, 以确保审计不走过场,做到审计取得实效[3]。
通过技术预测,就可以对关系到企业战略的重大发展趋势有一个明确估计,并以此为指导计划的制定,以求在未来市场中占得先机。完成了技术预测后,就进入技术定位审计的阶段了。企业的技术定位是基于现有公司资源的最好技术方案。即在技术开发上,大致判断出是要做行业领先,做行业跟随者,还是通过仿制,以较低成本开拓市场。技术定位审计完成后,企业基本可以明确技术战略的方向。
6、包含技术的产品与组合审计。
大多数技术都是以产品为载体的,因此,对技术的审计可转化成对产品的审计,其主要内容是看技术产品是否先进并保持竞争优势。产品审计要把握两个维度,一是技术先进程度,即根据每种产品的技术先进性,也就是产品中所含的技术进行初步分析,是以前沿技术为主,还是以成熟技术为主。二是技术的成长能力,即通过技术生命周期审计,判断技术发展所处的阶段。经过每种产品在两个维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司产品的组合规律以及产品的竞争性和未来的市场前景,作为拟定战略的参考依据。
四、审计结论。
技术资产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自身技术能力,明确创新战略方向,提高创新战略管理水平。审计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技术资产存量,存在形式等。技术资产质量情况,其先进程度、市场竞争性,对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明确估计。技术组合的科学性,技术投资的合理性,技术定位准确程度。通过与其他领先企业的比较,给出企业技术资产的优势与不足的审计结论,并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通过以上审计工作,企业就可以在洞察自身技术能力,并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明确创新战略管理方向,提升战略管理水平。
技术创新论文2
一、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了企业科技实力和竞争力
工会组织通过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鼓励、引导职工广泛参与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和技术改进、发明创造、岗位练兵、技能比赛、技术培训等,以此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和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促进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各级工会积极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术交流、师徒结对等职工技能学习交流活动。还进一步整合了工会自身职工院校和社会职业教育资源,以高职、中职院校为龙头,吸纳品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科研院所组建职工教育阵地,积极开展农民工、在职职工的技能培训,促进职工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大力推进“职工书屋”建设,不断扩大基层企业“职工书屋”的覆盖面,充分发挥“职工书屋”的作用,提高了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每年全国各行各业、各个层次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采取培训、比赛、晋级、提升“四位一体”的比赛模式,在职工中掀起了学技术、练技能,争做高技能人才的热潮,助推了职工成长成才。此外,劳动竞赛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融为一体,成为推动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培养技能人才、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重要途径。多种形式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工人,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
2. 开展"五小"科技创新活动,促进企业创新增收。围绕企业挖潜增效、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各级工会还积极动员职工,动脑筋、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针对企业生产经营难点和关键环节,开展以提高效率、提升质量、创新技术、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五小”(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创新活动,为企业降成本、增效益。
3. 开展班组工人先锋号、劳模技术标兵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提升职工创新能力。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企业的各项生产任务和经营管理都要通过班组去实现和落实,各级工会深入开展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的班组(科室、团队)创建活动,把班组打造成职工钻研技术的阵地,提升了班组创新能力。劳模、技术标兵是企业的技术骨干,是技术创新领头羊。创建劳模技术标兵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了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分布在不同企业的劳模、技术标兵创新工作室成为职工学习交流技术的'“培训平台”、技术创新的“孵化平台”、技术成果的“转化平台”。创新工作室平台培育和造就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不断提升了职工自主创新能力。
4.开展职工创新人才、创新成果评选活动,激发职工的创造潜能和热情。各地工会和人社、科技等部门积极开展选树“首席技师”、“金牌工人”,评选“能工巧匠”、“创新能手”,以及职工合理化建议、创新成果评比表彰活动,并加大对优秀技术人才、科技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一些省市和企业还相继制订了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励办法,着重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技能人才倾斜。进一步营造了尊重科学、崇尚技能、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职工吸引到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来,普遍提高了职工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推动了企业经济技术进步,但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1.参与面不足,群众基础还不够广泛。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是群众性的活动,职工的广泛参与是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力的体现,是衡量活动开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非公企业对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缺乏认识,参与度不高。一些职工认为经济技术创新过于“高大尚”,是为技术尖子准备的,他们把经济技术创新看成“技术骨干、科技人员”的活动,而不是职工自己的活动。造成了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在企业、在职工的影响还不够大、覆盖面还不令人满意,企业、职工参与面上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2. 未选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影响技术创新活动效果。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就是要激发职工的首创精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的实际难题。但一些单位没有能抓住关系生产、经营、技术、管理中的关键环节,把其中的重点、难点、薄弱点作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致使活动针对性不够强,效果不够好。
3.对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评价不规范,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在对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评价上,存在不太规范的情况。如没有建立客观的、科学的、操作性好的成果评价标准;邀请的评委也并非都是行业技术专家,评价主观因素较多等。造成成果评价失真,权威性差。这种有失公正的评审结果难以服众,往往挫伤职工的积极性。
三、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
1. 广泛引导和动员职工参与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夯实企业自主创新的群众基础。通过宣传和引导,让职工群众认识到技术创新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同时也是职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对于涌现出来的职工技术创新能手,要做好宣传工作,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帮助广大职工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促使职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投身到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热潮中,立足岗位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在创新谋发展上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要继续深化劳模技术标兵创新工作室等创新基地创建和完善工作,大力开展职工创新项目孵化、成果评选、展示交流活动,不断激发广大职工创新才智、创造潜能、创业热情。
2. 关注非公企业,提高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覆盖面。非公企业面广、量大、职工人数多,非公企业的职工技术创新工作不容忽视。各级工会要借鉴好经验好做法,认真研究当地不同行业、不同类型非公企业和职工队伍特点,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的新途径、新模式,进一步推动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向非公企业延伸。要注意从非公企业一线职工中培养、选树能工巧匠、劳动模范,推出一批非公企业创新活动示范单位,引导更多的非公企业职工加入到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来,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覆盖面。
3. 借助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努力造就创新型职工队伍。针对当前大部分企业存在的技术工人少、技师和高级技师少、职工培训的机会少,以及职工培训经费列支难、职工脱产参加培训难等问题,各级工会要借助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推动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通过岗位练兵、技能比赛、技术培训、技术交流等活动,提升职工的技术技能水平,培育造就更多的技术工匠。充分利用多种工作载体和方法,如推广“名师带高徒”师徒结对活动,让更多的职工掌握技能人才摸索总结出来的高超技术和操作技能。形成“比、学、赶、帮、超”互助互促、共同成长的企业文化,让更多职工在学习实践中成才,培养一支创新型职工队伍。
4. 规范和完善创新成果评审机制,激发技术人才的创新动力。进一步完善创新成果评价制度,科学确定评价标准和内容。规范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评审,聘请科技人员和有关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杜绝外行人评审,按照成果的创新程度、难度和复杂程度、对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作用、经济和社会效益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审,避免看人情、走形式。形成反映真实水平、保护技术人才积极性,激发职工创新激情的合理评审机制。
5.发挥基层工会能动性,切实保障职工技术创新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各级工会要从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措施着手,深入基层企业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基层工会能动性,做强做大基层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确保职工技术创新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在县级以上工会层面,要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职工技术创新奖励办法,利用工会经费,积极争取财政资金补助,多方筹集企业、社会资金,扩大资金来源,为职工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要加强与人社、科技、院校、各类技术协会联系,形成工作合力,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在企业工会层面,要积极推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成为企业管理行为,争取企业行政支持和配合,实现职工创新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只有这样职工创新活动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健康持续有效地在企业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如华,翁理忠.关于工会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xx,25(4):63-67.
[2]任小利.工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浅议[J].科学之友,20xx,(11):54-55.
[3]常毅民主编.工会经济技术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xx.7(20xx.7重印).
技术创新论文3
论文摘要:文本首先提出陕西科技资源共享严重不足对于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直接影响,接着时于陕西科技资源共享不足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研究指出加强科技资源共享,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案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科技资源共享 创祈体系 创新能力
陕西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现有各类科研机构1061所,其中省部级独立科研院所、国家与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资源非常丰富;高等教育、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共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陕西科技人员众多,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科技成果层出不穷。这些优势为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尽管陕西综合科技力量强大,但是陕西在评价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人均GDP排名中仅位于26位(20xx年),由此不难发现陕西经济在全国各地区排名严重滞后,可见陕西经济发展状况与科技实力很不合拍。表现在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暴露出了诸多问题,特别是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各行其是、严重脱节。当前必须要加强陕西科技资源共享,实施科技资源共享战略,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的目标。实践证明,科技资源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国家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保障和物质支撑,而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又是先进生产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本论文着重来研究“加强陕西科技资源共享,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促进陕西科技发展以及提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映西科技资该共李存在的问.
1.1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不够完善
科技资源共享的本质就是资源的合理流通和优化配置,而科技资源共享的有序建设和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共享机制的建立。根据国际经验,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达到3%以上,高技术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应该达到1既以上。而我国企业的这个比例很低,20xx年只有0.75%。陕西省的许多被列为高科技的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其中的多数更没有开展技术开发活动,产品技术完全依赖于引进,而对引进的技术并没有促进其进行消化、吸收或者创新,更有很多企业仅仅只从事高科技产品的销售业务,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没有任何的科技含量。在这种状况下企业根本就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怎么能够具备创新能力、具备竞争力呢?而我们国家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系统彼此隔离、相互脱节、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的状况对于科技资源共享影响严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资源流动共享机制尚不完善,限制了创新要素的流动和共享。
陕西具有非常丰富的军工科技资源,高校研究资源,这些单位它们真正具备引进技术、消化技术的创新能力,可是地区内部、产业内部由于缺乏协调,虽然科技资源比较丰富,但引导和动员更多社会资源投入科技创新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也就是科研院所和企业严重脱节。由于技术创新存在诸多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生产企业因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采取了跟踪模仿、技术完全引进的做法,缺乏以科技进步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而这样的造成科技资源不能充分共享、科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低下,制约了创新要素的流动,严重地阻碍了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论文http://毕业论文
1.2高校、科研机构科研资源利用率低下
大量的技术专利、科研成果、科技情报等科技资源,离散地分布在不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情报机构和政府部门,使得从事创新活动的高科技企业和个人无法快速有效对这些资源进行引用和开发。根据有关报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有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甚至超过美国一些名校。但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有8既的国际论文却分布在低引用区和零引用区,这表明作为重要创新要素之一的科研院所,包括高等院校内设科研机构,未能受到市场机制的有效牵引和驱动,造成大量的专业科技人才沉积,知识应用水平不高,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率低下。由于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间的创新链条尚未真正建立,缺乏将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有效衔接起来的运行机制,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到高校、科研结构等创新资源丰富的陕西地区的`科技创新的局面。
高校与科研机构绩效考核机制过于单一。政府和高校人事管理机构设计教师职称认定绩效考评的主要指标为科研工作量,科研工作主要组成为纵向课题和各级刊物发表的论文,如此的考核指标对教师的科研方向是个错误的导向,误导教师仅仅为评定职称而关起门来完成科研任务,为了完成科研工作量而写论文、写报告,这样的研究自然失去市场实际应用价值,也大量的耗费了教学与科研人员的有限精力,容易形成学而无用的不良的学术风气。论文http://毕业论文
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课题多来源于政府计划项目。使得研究是为计划和完成任务而研究,而不是面对市场的需求,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成果很少。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缺乏转化资金和中间试验环节,而企业没有研发能力,导致本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技术进步缓慢。科技成果难以有效转化导致科技人员所具备的潜能不能正常发挥,是对科技人力资源严重的浪费。
2加强科技资洲共享,提升映西离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政府、企业、高效和研究机构是科技资源共享的利益相关者,要推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资源共享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各利益相关者在科技资源共享中如何作为则是需要研究的重点。
2.1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应采取有力政策措施,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环节来抓。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和有效工作机制,狠抓落实。要产学研互动,多渠道、多层次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开发新产品。
一是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中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由政府为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交叉提供信息,政府协调组织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组建行业技术联盟,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二是建立成果共享及转化平台。由政府引导,依托高科技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在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2.2发挥企业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资源共享
开放式研发平台是整合科技资源、实现技术突破的至关重要的途径。开放式研发平台要求企业在产学研科技资源共享中处于主体地位,即构建以用户为主导的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其特点是确立企业出题、企业出资、企业决策、企业获利、企业参与全过程的合作模式。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一方面要充分实现产、学、研三方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处处体现企业的主体地位,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主导能力是能否保证和提高合作效率的决定性因素。论文http://毕业论文
用户主导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模式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它满足了这两个基本要求,在合作过程中,参与合作的利益主体定位明确,通过高科技企业主动出击,企业主导全过程(包括基于企业需求选题、提供全部或者大部分经费以及参与整个研究过程),由企业自身主持技术和产品的总体设计,通过自身对技术方向和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把技术构架进行分解(或者对产
品技术提出要求),并以合适的价格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中找到合适的单位和人才,再将各项技术进行突破整合在一起,在合作中产生企业所需的成果,最终应用到产品中去。
2.3创新管理科研活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共享
首先,高校应与时俱进地改革和完善教学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侧重于横向课题研究即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的项目,使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尽快从旧的科技管理体制“重成果、重论文、重评奖、轻知识转化”的误区中走出来,也使教师从单纯的论文写作中走进高科技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同企业联合进行科研开发。
其次,大学的纵向课题也要结合陕西的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从而确定一批重点突破的科研领域和项目,鼓励教师进行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第三,高校要建立鼓励发明创造的长效机制,设立科研创新基金,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将具有创新水平的项目及时与企业联动,促成发明或实用新型技术不断产生,并大力推动其产业化。第四,大学可以邀请政府、企业家共同举行产学研合作论坛。通过系列活动,与地市签订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协议,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一方面有利于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培养出应用型的专业性人才。
这样以来教师的科研项目来源于企业、市场的需求,来源于陕西经济发展的需要,科研成果又回馈于企业与市场并接受企业与市场在实践中论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并最终成功地实现产业的转化。产业与科研的有机结合能够激发教师的研究潜能并调动其研发的积极性,同时其研发成果的转化也能进一步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陕西经济发展向科技型、集约型迈进。
2.4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研究机构科技资源转化一方面科研机构包括军工研究院所应切实转变旧有的分割独立的观念,主动融入到市场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发展之中。通过政府协助,邀请相关的经济学家、企业家了解自身的科研能力,同时也要了解市场发展动态,主动向企业寻求研发项目,建立产研合作基地:另一方面,加快科研院所研究成果产业转化。根据市场的需求对自身的研发成果进行改进,并及时向企业进行宣传推广,积极寻求研发转化的合作机遇。
陕西特别是西安地区大学、科研机构众多,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试验、检测等技术设备。通过科技资源共享进行技术创新,能够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因直接结合市场的需求而更具现实意义:也减少了各种资源的重复投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高科技企业单方面研发的成本和技术创新的风险,加速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从而使企业的产品及时投入市场,增强陕西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专题研究组.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调研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4
[2]丁巨涛.技术创新环境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xx,8
[3]邹江.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J].群众,20xx,(4)
[4]陈光.四川优势产业技术创新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动态,20xx,(3)
技术创新论文4
【摘要】 我国的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逐步形成的,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 技术创新; 风险投资; 规避风险
风险投资是以高额的资本投入,承担高度市场风险,获得预期高额利润的投资,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投资方式。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仍处在初级阶段,要使其进一步健康发展,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风险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短缺
目前从事风险投资的企业,除了外资投资基金外,主要是政府和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建立的风险投资公司,而由私人资本、民间资本等建立的风险投资很少。尽管几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他们很少把资金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和国有企业,其少量的投资额基本投入到了国债、股票市场中,没有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保险、养老等各种基金尚未开展风险投资业务,缺乏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渠道和运作保障机制。从总体上看,风险投资资金缺口仍非常大,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风险投资企业发展的需要。风险资本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瓶颈”。
(二)风险投资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
1目前我国尚没有关于风险投资基金的法律规定。也就是说,不能依法设立风险基金和民间风险投资公司,这也是目前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只能称作投资公司而不能正式亮相的原因所在。
2现行《公司法》也缺乏关于风险投资公司的相应规定,依据《公司法》设立风险投资公司只能按照一般公司的设立方式去运行,从而使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的法律定位不明确,运行管理也无法可依。
3现行税收政策不合理。无论是在对高科技产品的增值税上,还是投资收益所得税上,都缺少一定的优惠政策。
(三)风险投资相关的中介组织不发达
目前风险投资的主要障碍是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不规范、不到位。由于风险投资的初期要对被投资企业进行资产和经营状况的评估,进行投资可行性分析,投资后要参与企业管理,帮助企业发展,这一切都需要与其相关的专业分工很强的评估机构、法律机构和职业化经理队伍的参与。而我国的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市场信誉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资产评估不客观、不公正的情况比较突出,财务信息失真的情况比较普遍,使投资者难以树立信心。
(四)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不完善
风险投资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经营企业,而是为了收回投资,实现超常规投资收益和尽可能减少投资风险。这种主动承担风险的投资动机,在客观上要求有一个顺畅的退出机制,使风险投资人有可攻、可退、可守的条件。只能进入,难以退出,既使投资方资金呆滞,又使生产经营企业难以摆脱债务负担,对有关投资的双方都是不利的。
(五)风险投资的'专业人才匮乏
风险投资是一个全新的投资领域,从业者需要各方面高水平的业务知识和判断能力,不仅需要具有公司战略规划、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税务、金融及高科技等多学科综合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从宏观经济技术层面进行把握的能力,能够在投融资决策过程中解决交易结构设计、投资回收与退出等实际操作问题。因而,风险投资基金的经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具备金融投资实践和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我国目前普遍缺乏风险投资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使投资基金和投资项目的管理很难达到国外同行的水平。
二、解决技术创新风险投资问题的对策
解决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存在上述问题并不是孤立的,既有宏观政策不到位的问题,也有微观经济问题。解决上述问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国家应加大相关宏观政策的调整力度
国家应加大风险投资相关政策的调整力度,为风险投资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政策环境。
1国家可以选择若干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好的区域进行风险投资的试点工作,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2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制度和一些具体的管理办法;
3尽快健全社会中介机构行业管理体系;
4国家应在税收、利率等方面给予风险投资以一定的优惠。
(二)重新构建风险投资主体,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国家应当从政府补助、税收优惠、政府担保等诸多方面积极扶持风险投资的发展,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银行和民间资本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建立股份制的投资公司,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同时,政府还应创造一个使各市场主体都能平等进入的资本市场,积极吸引境外资金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鼓励多种融资方式,促使投资来源的多元化,扩大风险投资资金的规模。
(三)建立风险投资的适时退出机制
风险资本的退出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受资公司在股票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风险资本通过出售股份退出;二是将投资公司的股份全部或部分转让给一个大公司;三是由受资公司回购风险资本。目前,我国风险投资政策体系不完善,业内机制不健全,尤其是投资退出渠道不畅通,这说明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的确还不够成熟,但是,过去25年中国的风险投资项目有30多个已经成功退出,其中有90%以上不是通过上市实现的,而是通过股权转让。目前,我国正在积极酝酿创业板市场,国内风险投资的环境正在快速而积极地变化,投资前景看好。
(四)建立国有企业预警和拯救机制
国有企业的投资风险是国有资产的风险,政府应该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国有企业风险预警和拯救机制。运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国有企业经济信息和监测系统,按照企业景气模型,及时分析国有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建立国有企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及时向专家发布企业经济信息;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定期进行企业诊断,向国有企业管理部门提出咨询建议。专家委员会只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负责,不与企业发生直接工作联系和经济利益关系。
(五)加快风险投资专门人才的培养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力量,风险投资事业也不例外。就目前来讲,要加快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要有计划地选择部分高等学校开设风险投资方面的专业,同时还可以有计划地派遣在国内已有一定经验的风险投资管理人员到国外培训,或者聘用在国外从事风险投资的华人专家回国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明友。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 赵惠芳。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科学出版社,20xx
技术创新论文5
由于当前在技术创新方面市场的作用失灵,从而使企业在技术创新工作中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进而阻碍了企业自身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使得企业在生产中出现了技术创新不足的情况。此时,政府需要发挥自身的职能,更好地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指导。通过政府这一外部力量,更好地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一方面弥补市场在激励技术创新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在企业政策指导下,能够较好地为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带来外部激励。
1 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1.1 从传统理论角度分析政府行为
在早期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中,基本没有考虑政府因素,实际把政府因素看作是外生变量而将其排除在技术创新的体系外。根据古典主义的经济理论观点,市场可以发挥自我调节的作用,而政府如果此时进行干预,则属于不合理的行为。因此,在早期研究中,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并没有发挥作用。通过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企业技术创新人员可以在溢出效果方面给予高度重视,而政府也能够在企业技术创新中适当地给予帮助,从而使得知识与技术能够在溢出效应方面作出合理的解释,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此时,政府对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作用得到高度重视。此外,政府工作中更是把技术创新视为重要因素。弗里曼的相关研究中提出国家创新的体系概念,他认为在技术创新方面,政府可以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而在帕维蒂和佩特尔的观点中,激励结构和机制角度是可以较好地阐述出政府技术创新作用,因此,他们主张需要建立政府激励的机制,从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更好地帮助企业在技术方面培养人才。例如:从最基础的研究和教育角度出发,把市场中的失效方面通过政府的作用进行弥补。此外,在创新之后所出现的短期垄断情况,企业会在利润激励下出现大量模仿,从而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出现了压力平衡的情况,这是企业难以避免的,同时也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方面需要政府给予高度重视的。通过这些相关的理论分析,基本上可以解释政府的行为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出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为政府能够进一步干预企业的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1.2 政府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规制
根据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在《微观规制经济学》文章中所提出的理论,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如果存在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譬如不完全的竞争、垄断、风险隐藏、信息偏在和外部市场失灵等问题,则需要政府发挥自己的作用进行规制,从而更好地保障企业能够发挥其潜力,找到其中的可能性。由此可知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中,尤其是当市场出现失灵情况时,就需要政府发挥自己的作用而进行技术创新,更好地处理公共物品、溢出效应和不确定性问题等的特殊属性。因此,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政府需要发挥规制作用。
1.2.1 企业技术创新中公共物品分析
这些公共物品从性质角度分析,它主要体现为企业中的基础性研究与部分应用方面,这在研究领域中可以较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这对整个社会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需要将这些基础设施视为典型公共物品,而不能是单一交由企业处理。正是在基础设施结合中,才能够更好地围绕企业中的技术创新开展活动,从而提升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企业获得良好的技术创新质量和效率提供保证,这就离不开政府发挥管理与干预的作用。
1.2.2 企业技术创新中溢出效应分析
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知识、技术会发生溢出效应。根据多数人所提交的发明专利分析,仅仅在4年中就有60%的专利被模仿,结合莱文所做的相关调查可知,在3年的时间中,就出现了几乎半数产品被模仿的情况。因此,这些复制知识远远比创新技术更为容易,例如复制者索赔需要的研究时间以及研制经费都较少,同样也可以生产出高科技产品。
1.2.3 企业技术创新中不确定性分析
在技术创新中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开始至产生收益全过程。因为企业在从事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试验、试生产和营销等环节中,每一项生产都存在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同样会在市场中造成失灵,这将是企业在生产中难以做到的.,尤其在高新技术中,其进行技术创新方面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就更大了。一般情况下,某一企业单独无法完成,同时企业也不愿为此类项目承担巨大的风险,因此,面临这样的情况,政府就可以采取措施实施规制,例如通过激励的方式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2 政府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激励方式
2.1 进行理念创新,做好服务工作
政府在指导企业进行创新的工作中,应该重新认识政府与企业二者的关系,一方面,把企业视为公共服务利益的接受者,在充分地尊重企业意愿的前提下,激励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同时政府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帮助;另一方面,政府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使企业能够在政府指导下,更好地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此外,政府还需要在规制和政令方面加强指导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为企业提供公共设施与服务,进而彻底打破之前对公共事物处理中的垄断权,推动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2.2 政府完善公共服务
针对政府职能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例如越位、缺位和错位等,在建立服务型的政府模式中,需要对企业进行科学计划和安排,保证企业在组织生产和理清关系方面更好地保障政府顺利地进行公共产品生产,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积极指导。例如通过下放权力,弥补市场中所出现的问题,完善其中的公共服务多元化方式,调节各个利益主体中的参与者情况,更好地为企业中实现公民广泛参与、进行技术创新等实现地位平等,进而开展对话、协商和沟通,通过有计划的方式实施激励政策。
2.3 政府创新激励机制
企业在生产中进行技术创新,需要政府对企业进行激励,这主要包括了激励主体、客体、目标、手段等。政府对企业激励的项目及其效果如表1所示。
通过分析可知,政府在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积极构建创新平台,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从而推动国家发展和创新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政府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更好地为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另一方面则是企业需要积极地响应政府号召,充分地利用服务优势,加快研究和开发创新链条,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需要政府为其提供良好的帮助,例如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构建完善的服务模式和加强技术引导等,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参与技术创新活动,排除后顾之忧。政府则需要在企业的创新中更好地提供服务,充分保证企业能够把技术、知识中转化为生产力,通过这一有效的方式充分地保障知识产权,从而帮助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克服发展瓶颈。在良好的体制支持下,企业能够更好地技术创新,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中所提出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政府在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齐晓东,李兆友。技术创新中的政府激励导向--基于委托-代理视角[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5(5):478-483.
[2]夏力,李舒妤。政治关联视角下的政府补贴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xx,30(3):108-111.
技术创新论文6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随着各种新型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一些漏洞也就逐渐的暴露出来。因此,计算机技术要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就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和发展,不断开发新技术来适应越来越严格的技术应用环境。本文首先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对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对于先进科技的重视程度也大大提升,尤其是计算机技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人们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总是希望能研发出更加方便快捷的计算机技术,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这种形势下,必须重视计算机技术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计算机技术创新现状
(一)计算机技术概述
计算机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通过计算机相关知识与各行业、各领域的融合,发挥计算机技术的功能,为行业发展提供便利。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是作为一门学科是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包括基础知识学习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同时还要学生对计算机专业以外的知识有所涉猎,以便将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与其他方面的知识相互融合,实现新的应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用户数量正迅猛增长,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更是巩固了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但就我国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现状而言,其技术发展仍不够成熟,存在许多问题,如:安全性能不够高、相关法制建设不健全、信息资源利用不足、网络建设结构不合理等。因此,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二)计算机技术创新情况概述
目前,计算机技术创新发展可以分为三点:1.微处理器的发展微处理器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部分,在不断发展和创新过程中主要经历的变化就是尺寸的.优化,在微处理器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量子效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期的研究表明,紫外光源由于波长的限制,并不能对处理器的性能起到明显的提升作用。2.分组交互技术发展。分组交互技术主要用于实现数据的分割处理的功能,将属于分割成长度相同的数据段,通过在各数据段前加入相应的信息来对数据进行标记,这样便有利于之后的传输过程,在数据传输方式方面一般会采取逐段传输的方法。3.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将会给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信息处理量过大的问题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计算机的信息处理主要依靠电子元件实现,电子元件的性能与计算机的处理速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纳米技术在计算机技术方面将有很大的发展。
二、计算机技术创新瓶颈
(一)缺少强大的技术开发团队
一个专业的技术开发团队是计算机技术研发的重要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因素。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发展较快,导致专业技术人员比较匮乏,一些专业的技术开发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综合素质不强,不能将专业知识很好的应用到技术开发工作中,从事计算机技术研发的人员越多,这种现象就越普遍。一些计算机技术研发公司或企业为了节省运营成本,引进一些刚入行的学生或员工,这严重影响到计算机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效率,甚至会起到副作用,导致很多创新项目很难进行下去。
(二)高效教学和培养过程中的不足
很多高效在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过于重视计算机技术的知识教育,盲目的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在课程规划和授课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部分,有些学校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很难合理规划和开展课程,收效甚微。这种情况导致我国很多高效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综合能力较差,无法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计算机技术创新策略
(一)提高开发团队的综合素质
要提高计算机技术开发团队的综合素质,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多元化的人才基础,计算机技术企业或公司要积极引进各类计算机人才,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让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把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具备最新计算机知识的毕业生,加快技术人员的成长速度,强化团队的力量。另外,计算机公司或企业还可以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先进的计算机设备、资源和强大的师生团队来解决各种疑难问题。最后,在实际工作中,公司应当积极组织学习和培训,采取各种方法来激发员工的潜力和能力,邀请计算机“大牛”来为员工答疑解惑,逐个扫清计算机技术创新之路上的障碍。
(二)安全性能的改进
计算机安全性能的改进可以通过软件的开发来实现,确保计算机在联网状态下的安全运行。具体的改进措施包括两点:①防火墙技术改进。防火墙是网段隔离的屏障,使各网段之间有条件的通信,应对网络的访问进行控制,尤其是网络方位的最初屏障。②网关技术多样化。进行集中网关技术开发,根据智能不同进行分工,可以对计算机的信息安全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蒋天宏.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的原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xx(34):199.
[2]彭斌.计算机技术发展中的创造与选择[D].南京:东南大学,20xx.
[3]康会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探析[J].硅谷,20xx(06):26.
[4]王增光.浅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电子制作,20xx.06.
技术创新论文7
技术创新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变革无不包含着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创新在节能环保方面有一定的进步,但这个领域技术创新的水平、技术创新的模式还没有完全转到生态化的道路上来。
技术创新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变革。无不包含着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创新在节能环保方面有一定的进步,但这个领域技术创新的水平,技术创新的模式还没有完全
转到生态化的道路上来。因此,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相结合,大力研制开发节能环保型技术,走生态化的技术创新之路,就成为实现绿色国防、绿色国防科技工业和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研究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价值。
研究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理论价值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我党在经济发展领域的指导思想。技术创新的理念与生态经济学的理念逐步地结合,并逐步形成新的技术创新观念。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也应该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用生态化的技术替代传统的技术,并实现技术创新的商业价值。
研究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实践价值国防科技工业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领域。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武器装备追求独特和领先的属性以及战略产业竞争的特征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必须要选择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技术创新模式。在当今各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技术的同时,我们仅凭现有的资源是难以应付未来的战争,难以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只有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创新模式才能增强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
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张云川在20xx年1月8日指出,20xx年国防科技工业将在全系统列出30家重点耗能大户和30家重点排污企业,限期开展降耗减排专项治理和监督检查,并严格重大项目节能评估和环保评审,加强降耗减排工作,推广综合节电、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等提升节能和环保水平的先进适用技术。这一举措一方面说明了当前国防科技工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在节能环保技术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的重要性。
可以说,国防科技工业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模式,直接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方向和实现国防科技工业永续发展的要求。
所谓自主创新就是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完成技术创新全过程,关键技术上的突破由本企业实现;模仿创新就是企业学习,模仿其他企业先进技术,根据自身情况加以改进,完成本企业的技术改造或创新;引进创新一般指企业从国外或经济发达地区引进先进技术,结合本身情况为我所用,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创新即不同企业、不同行为主体为进行某项技术创新共同努力。
根据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不同可将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划分为技术推动模式、需求推动模式和双重推动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是指技术创新主体拥有某种技术,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产权明晰;需求推动模式的优势在于: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自身利润来考虑选择是否进行某种技术的研发,以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主;双重推动模式是指技术创新主体所拥有的发明或发现是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按照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的不同可将企业的技术创新划分为计划组织
模式、自行组织模式和联合组织模式
计划组织模式是指由企业外的组织(一般指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自行组织模式是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使企业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去组织技术创新;联合组织模式是指政府对创新任务的确定和创新企业的选择和市场的需求相结合。
按照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与程序可将技术创新分为线性创新模式、双向循环模式和霍夫勒模式
线性创新模式所包含的三种类型一一科技推动型、市场拉引型和计划推动型。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创新活动自始自终都是在本系统内完成的,而双向循环模式和霍夫勒模式都是非线性的模式。按照技术创新的过程可以将技术创新的模式分为:预期模式和随机模式,按照技术创新的演化过程可将技术创新的模式分为现行模式,目标模式和过渡模式;按照技术创新的主体、动力机制和管理机制可将技术创新分为完全竞争模式、计划创新模式和混合创新模式。
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技术创新模式的划分
根据生态经济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范畴、生态平衡理论范畴和生态效益理论范畴,可以将技术创新模式重新划分为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亚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和非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
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根据生态经济系统的相关理论,技术创新属于人的行为,在生态经济系统中要正确发挥人的主导作用,要充分考虑到客观规律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的因素,对于新技术的开发、研究要始终贯彻生态和经济相协调的观念,技术创新不仅要考虑眼前利益,而且要看到长远利益,从而保证新技术对未来环境是完全无污染的、完全环保的。
亚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根据生态经济学中生态经济平衡的理论,面对日益扩大的需求,人们从生态中获取物质将越来越多,而面对有限的生态资源,我们不是靠限制经济的发展来维护生态的平衡,而是要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来研宄和开发出更有利于节约资源,更有利于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新型技术,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废弃物能够得到循环利用,从而实现永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
非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充分权衡技术创新的利弊得失,按照生态经济效益的相关理论,在优先考虑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出于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需要,暂时容忍新技术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在以后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再使这种污染不断解决得到解决。例如,目前各国都在为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的需要而发射的各种卫星。这些卫星在废弃以后势必会对太空的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生态化抉择
为了使得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综合研宄,得出以下结论。
对于那些“放开类型”的国防工业企业,比如军需生活用品生产等一般军用技术,可以而且应该鼓励地方企业参与投资建设,使其选择生态型即合作或模仿技术创新模式,有利于减少国防开支,提高产品质量。
对于“限制类型”的国防工业企业来说,比如钢铁、船舶等允许地方企业进行参与的技术,应根据企业综合实力可以选择亚生态型的合作或自主技术创新模式,对于其中的高科技和核心技术,由于其特殊性可以产生垄断效应,应选择自主创新模式。
对于“禁止类型”的国防工业企业来说,要实行国有制,如航空航天、核武器、导弹、潜艇等战略武器制造等国家严格禁止泄露的尖端技术,考虑到特殊地位,其技术创新模式一律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同时也是非生态型的创新模式。
当前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竞争已逐渐成为国际间竞争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发展和生产率增长的基本动力。然而,为了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加强国防工业企业的能力,必须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对国防军队建设中的那些核心技术和尖端技术,为了避免落后就要挨打,在国际局势急剧变革的今天,应该采取亚生态和生态型的自主创新模式。为了加速我国国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增强我国科技综合竞争力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努力。
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各大科研院所组建研发战略联盟。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将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防科技工业企业自身必须重视R&D能力培养,建立自己的R&D机构。一流的企业必须要有一流的研宄机构。未来技术创新的中心在企业。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宄机构就不可能成为一流的企业。
国防科技工业企业自身必须要有科研管理机制。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是研发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应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从科研活动客观规律入手,建立灵活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
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使一大批由政府部门转制而成的企业集团实体化、大型化,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方式组建新的大型企业,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科研院所改变目前的游离状态,真正成为企业的技术中心,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全面提升我国大型企业的自主创新。
技术创新论文8
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而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在当今中国“世界工厂”从制造向智造转变,重工业企业纷纷面临着行业升级、企业转型,依托技术创新,让企业更富有智慧、令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无疑是必由之选。本文从企业基层工业技术创新工作开展的视角,探讨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求能抛砖引玉,共克时艰。
当今10年,“中国制造”的传统招牌正在半主动半被迫的情势下向“中国智造”发生着深刻、迅猛而艰难的转变。在重工业行业逐渐进行技术升级、成本控制、产业结构调整的汹涌浪潮面前,曾经的市场和劳动力成本优势面对产能饱和导致的利润摊薄、技术创新形成的成本和附加值冲击已日益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特别是近几年国内的钢铁行业,产能过饱和直接导致中低端产品线的成本成为直逼企业生死存亡的出鞘利剑,而以降本增效、开源节流为目的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全面推广和落实,已然成为企业立足自身、面对寒冬的重要选择。
然而,如何在重工业企业卓有成效的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历,认为实际工作开展中首先得面对3个问题:
一、狭义指标化,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与现场岗位作业员工的分工解离
重工业企业由于职能分工的习惯,技术创新工作极易被狭义的理解为一项技术岗位工作指标去完成。现场岗位作业员工被培训习惯于接受标准化工作指令完成线性工作任务,技术管理人员往往又兼职后台组织工作,在技术层面难于同一线员工有深入接触,造成现场有想法缺乏沟通,技术部门有指标却闭门造车。现场岗位作业员工长期积累的革新经验或灵感火花由于没有明确流畅的整理管道或雪藏或流失;同时技术层挖空心思“想”项目,要么在做事倍功半的重复性开发,要么创新课题与本企业生产实际关联甚微。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企业资源的实质性浪费。比如国内某钢铁企业中的一位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在职期间利用企业创新管道成功申请了大量专利、发明,个人也获得了相当的奖励收益,然而其大部分项目课题却属于生活日用品范畴,与企业生产需要无关,现场大量需要进行技术革新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认真应对。更严重的是其获利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受到追捧和效仿。结果,企业在有限预算中为无法转化为自我实用的专利长期支付高额费用,同时专项岗位设置的人力资源脱主线而开旁支,不能不说是企业在片面追求创新的指标化上的前车之鉴。
二、面孔高冷,技术创新课题实施与申报表述能力的解离
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成果,从形式上而言取决于申报通过率。无论是专利发明、技术秘密,还是系统创新、QC,无法通过标准化的模具进行成功表述,就无法确立其法律地位获得保护,更遑论进而发挥其经济效益转化能力。然而实际工作中,员工们在项目实施阶段往往是热情高涨,进入申报评审流程却望而却步,甚至就此止步,归其原委,首先在心理上把申报工作定位的过于“高端”,形成畏难情绪。大部分初次涉足项目申报过程的人员无师可鉴,又或者自认为表述不够专业,又或者独立于现场实施阶段之外,结果是词不达意,又或者不知所云。
使申报材料反映项目实际,即做到通俗易懂,使评审人员不受专业限制,可以无障碍的阅读识别,又做到专业规范,符合行业标准和可操作性,不但一般一线员工存在表述差距,就连具体负责相关事务的技术管理人员也不能保证十拿九稳。申报成功率低打击了立项积极性,数量的不足使遴选优秀者加以提升更加困难,导致申报更加高冷,形成恶性循环。
三、通过即“死”,课题申报成功与效益市场化的解离
脱胎于生产实践的创新课题一般具有行业推广价值(技术秘密除外),但现实中经企业统一申请认证的课题项目在申报成功之后,往往立即成为尘封档案柜的故纸堆,距离询价而沽的效益最大化之路遥遥无期。一方面项目发起人在任务完成后得到企业内的一定奖励之外,就得埋头去完成其它工作,无暇再顾及项目后续经济变现,另一方面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也没有任务和意识去推动专利进入知识产权市场。结果创新工作的推进目的变成了申报通过率,通过即“死”,使技术创新工作的层次停留在一个事倍功半的较低层次上。
如何破局?
1.一方面,作为企业的各级工艺、技术管理人员,应当详细分解自己职权范围内的.效益要素、技术关键点,明确短板和瓶颈,建造攻关点汇集和公示平台,使该业务区划的员工都有条件及时、透明的获取立项方向信息,集中有限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应当建立流畅的意见采集管道,来自一线的原始工艺改善要求、设备改造需求应当能及时送达分管片区的技术管理人员手中,并形成回复、跟踪、闭环、评价机制。在上述平台上的信息同时建立提高机制,有项目潜力的应当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组织分析、立项、跟进、评估、申报工作。以此杜绝闭门造车、天马行空,增加“干货”撇除“水分”。
例如,国内某钢铁企业,其铁水单位成本长期高于区域竞争对手,其炼铁厂通过在自己工艺范围内分解各工艺环节成本,使每个环节的员工清楚明了自己岗位每班所产生的成本以及与竞争对手的差距,由此展开的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目标的技术创新工作有的放矢,成效明显,最终有力的控制了终端产品的生产成本。
2.企业技术人员应当捆绑到责任区划的对口专业项目组之中,从项目可行性分析阶段介入,什么时候技术专业人员能听懂普通一线员工的大白话了,能够身体力行的接触、参与技术改造、革新的方方面面了,自然就知道课题申报所要表达的意向了。简而言之,接地气方能有话可说。如果技术管理人员仍然满足于野生式的放养工作模式,事到临头“捡”项目,坐在办公室等项目实施人员口头汇报,那么难以将项目表述清楚易懂也就不难理解了。
3.企业管理技术创新成果的职能部门应当有计划的组织普适性的技术创新申报课程培训,提高员工的申报规范化和技巧。一些不涉密的成功范例,应当在企业范围内建立模板和示例,既包含技术含量高的攻关,也普及简单的工器具创新,照顾到各个文化层次的企业员工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对于无法评审通过的项目,应当组织专题分析讨论,找出不足,吸取经验。加强经验交流,技巧指导,使大家能各有所师,各取所需,最终各有所成。
4.企业管理技术创新成果的职能部门应当树立积极的市场意识,区别对待专利、技术秘密、先进操作法等不同类别的创新成果。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技术秘密往往关乎企业工艺、技术层面的核心竞争力,先进操作法则多涉及工艺、能耗环节的降本增效,推动立项申报有利于保护企业自身权益,同时确实不适宜市场化推广。
但企业也拥有大量的专利、发明是针对工器具创造或改进,或者试剂配方,或者检测手段,这一部分知识产权是具有市场化获利的潜质的,因为同行业重工业企业在硬件配置上具有趋同性和通用性。如果能与相关业务范围的公司合作开发新产品(这一类公司也往往是行业终端企业的服务供应商),则企业的知识产权可以成为创收的新渠道,完善企业的多元化利润,也是对既有投资(技术创新成本投入)效益最大化的有效实现手段。
综上所述,在重工业企业转型求存、创新重生的艰难历程中,在工作职能划分严格、现场型技术支持需求量大的工作环境中,想通过利用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将现场经验和意见建议高效的转化为创新创效的项目来源,整合技术力量加以提炼、升华,最大化的发挥其经济价值,最好的方式就是“明职责、接地气,多普及、重实效,”使看似“高、大、上”的技术创新工作,破除困局,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技术创新论文9
一 企业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立异能力的含意
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对于本身获取、吸收、传递、创造、应用各种知识资源的行动进行管理的流动,它包含对于企业明言知识、缄默知识及其互相转化进程的管理。其管理思想主要以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等提出的知识交换转化SECI模式为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企业明言知识、缄默知识是两个开放的知识体系,这两个知识体系通过社会化、外化、联合化、内化四个进程组成企业知识创造螺旋,该螺旋的不断持续推进企业知识以及能力不断晋升。
企业技术立异能力是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开发、引入以及应用先进合用技术以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的能力,它包含技术立异投入能力、技术立异管理能力、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等。在熊彼特提出的立异五种情况中:开发新的产品、引入新的出产法子、采取新的原材料三种情况均可视为企业技术立异。而开拓新的市场,履行新的企业组织情势分别属于企业市场立异以及企业管理立异。这三种立异分别对于应于企业技术能力、市场能力、管理能力等三种核心能力。而企业技术立异能力一般为这三种核心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分别就企业明言知识、缄默知识及其互相转化管理与企业技术立异能力的关联进行阐述。
二 明言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立异能力
二.一 明言知识及其管理的含意、目标、工具
明言知识亦称显性知识。是指企业可以获取的`内外部公然的经济、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知识,它通过语言文字等符号系统表述。以图书文献、文章、讲演、文件、图表、技术资料等信息情势存在。
明言知识管理主要是对于企业获取、开发以及应用内外部公然知识资源进行的管理,其目标在于蕴蓄获取、分类梳理企业发展所需的内外部各种知识信息资源,将其统1集中并分外传送至企业各方面工作发展相应的人员那里,由他们分别了解、熟识、掌握、管理以及利用。在野中郁次郎等提出的知识交换转化SECI模式中。C,即combination联合化。专指明言知识单元、明言知识体系之间的互相转换、组合、收拾。这1进程依赖以及体现了人们驾御意义符号系统,并以之为工具进行思考、认知、想象、记录、表达的才能。
明言知识管理工拥有企业知识库、互连网、局域网、管理信息系统、档案系统、企业会议记录、员工手册、规章汇编、企业大事记等。其中,企业知识库、互连网等主要用于企业外部明言知识的获取以及管理。企业局域网、管理信息系统、文档系统、企业会议记录、员工手册、规章汇编、企业大事记等主要用于企业内部明言知识的共建同享。
二.二 明言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立异能力
企业对于外部明言知识认知、获取、吸收、转化、应用的行动,嵌入到企业与外界、企业员工之间知识同享以及互动流动中,形成企业部份的技术获取以及接管能力,有益于企业掌握国内外相干行业领域全面准确先进别致的知识技术信息,增进企业技术立异能力的初步累积。对于于新成立企业、进入新产品新技术领域的企业,了解、鉴戒、吸收、掌握相干行业领域已经有知识,才能保证企业市场定位、技术定位相符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市场需求。对于于行业内现有的企业,也要通过树立广泛的信息渠道,及时获取产业技术领域的最新知识信息,洞察市场竞争态势,研判技术发展趋势,激起技术立异思路。
企业内部明言知识的共建同享,有益于在企业内部构成共同的知识环境,增进企业内部知识交换学习,保存企业知识资产,提高企业职工知识技巧。降低企业调和管理本钱。企业有规划有选择地向别传播自己特有的知识技术信息,有益于维护企业知识产权。增进社会公家以及市场用户了解本身技术产品特质,增进企业以及社会沟通。塑造企业产品服务形象,建立企业品牌信用。
1般地,外部明言知识的获取对于技术落后企业更加首要,内部明言知识的管理对于技术先进企业更加首要。在二0世纪后半期的五0年里,我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很大程度上处于跟踪、引进、模仿西方国家产业技术的地步。一九七八年之前主要是由政府组织从少数国家引进硬件、成套装备。一九七八年后开始由企业采取进口装备、许可贸易、合资经营等方式引进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产品出产能力。一九九二年后开始加强市场作用,激励企业引进症结技术以及高技术。推动企业技术立异。这类跟踪引进模仿式的技术立异能力主要通过装备及技术资料等明言知识的外部获取以及内部学习而构成,因此属于技术立异能力建设的低级阶段以及基础层次。而技术立异能力强的企业依据情况将本身特有的明言知识转化为专利、技术标准、商标、公然出版物等专属、垄断性资源.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社会效益,显然属于技术立异能力建设的高档阶段以及高档层次。所以,企业明言知识的投入产出是企业技术立异能力成长的首要前提、手腕以及体现。
技术创新论文1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电子通信技术也沿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电子通信技术的应用备受各界的广泛关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使人们的各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推动社会发展。目前,我国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应加以重视,寻找解决办法。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经验,分析电子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对加快其创新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电子通信技术;现状;创新发展;建议
在现代社会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占据重要的地位,是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指标,对社会的进步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子通信技术是数字模拟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多种技术的总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现阶段各国都在大力开发、研究、创新电子通信技术,但是,创新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亟待需要解决。
1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意义
1.1从企业角度,分析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意义
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对电子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企业内生产运营成本的大幅度降低,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企业高层领导利用电子通信技术进行市场数据调研,能够迅速掌握当前形势,并据此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有效地决策,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的发展循环,逐步占据更广阔的市场份额,增加收益。
1.2从国家发展角度,分析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了国家的发展进程,而电子通讯技术是科学技术水平的体现,能够较好的反映一国的综合发展能力。先进的电子通讯技术更加便捷、快速。更加全面、有效的科技防御力量,已经是现代化国家军事力量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对国家的安全稳定、快速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1.3从人们生活角度,分析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意义
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传统的通信工具和手段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需求。当今世界向着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将较远距离的人、企业联系到一起,使之能够更好地相互合作、协调统一、共同发展,急需先进的电子通信技术作为支撑,为之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搭建联系的桥梁。此外,除商业需要外,人们日常生活对通信的需求,也对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1.4从其他角度,分析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意义
除上述意义之外,电子通信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使信息共享的效率得到较大的提升,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观的发展战略。通过电子通信技术优化生产企业的生产流程,调度生产,能够使生产更简单,使之拥有更高的效率。而且电子通信技术还可以应用到传媒行业,加速信息传播,让世界各地的人能够了解到需要的信息,促进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
2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电子通信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是,电子通信行业竞争激烈,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力度进行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我国在对其创新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及时发现并改正,争取实现快速发展电子通信的目的。笔者根据对当前现状分析,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2.1我国对电子通信核心技术层面的创新有待加强
相比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而言,由于我国电子通信产业起步较晚,导致发展过程中打下的基础较差,造成我国通信核心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非常大的落差,阻碍了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不利因素,即我国在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缺陷,使我国很难自主创新电子通信技术中的基础及核心技术,突出表现在芯片、系统等方面,造成我国在电子通信行业不能与国外强有力的竞争,竞争力较差,技术创新发展也十分缓慢。
2.2我国存在电子通信技术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始终存在,尽管国家已经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尽可能地减小差距,但却还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电子通信技术发展也不均衡,相对发达的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发展差距,已经取得一定程度发展的地区开展的创新研究有相应的进步,而落后地区则基本没有成效。
2.3我国投入于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各种资源不充分
近些年来,我国已经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加大对电子通信产业的技术研发力度,投入更多的资源,但仍然与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相比较而言,投入还是较小,不能更有效地开展技术研发,取得创新技术。
3改进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建议
3.1注重对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
要进行创新,首要因素是人,必须有创新型的`技术人才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技术研发工作,因此,应该注重对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相关人才培养机制,全面的提升综合素质,通过有效机制实现未来对大批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其中应注意要完善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竞争机制,有利益、有竞争才有动力,合理的竞争机制是有效培养的关键。
3.2加大核心技术的创新投入
电子通信技术发展的关键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发展,只有把握住核心技术,才能在产业中取得优先权,占据有利地位,进而使电子通信创业更加具有竞争力,促进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核心技术创新的投入。
3.3大力推广电子通信产品
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需要大量的资源。长时间的研究开发,经济上的大力支持必不可少,推广电子通信产品,是为其创新提供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要全力促进生成电子通信产业链,带动技术的创新。
4结束语
随着当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趋势的逐步形成,电子通信技术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电子通信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必须加强对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从创新人才培养,核心技术创新力度及电子通信产品的推广三个方面,为实现我国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发展提供基础资本,提高我国电子通信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东鸿.关于电子通信行业技术能力创新的思考[J].中国新通信,20xx(9):57-57.
[2]刘国平.关于电子通信的创新发展[J].通讯世界,20xx(6):52-52.
[3]贾俊伟.电子通信行业的技术创新探讨[J].软件,20xx(11):161-161,165.
技术创新论文11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技术创新对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促进流通领域技术创新的相关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信息通讯领域创新为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外部条件、生产领域的技术进步影响商品流通的规模、结构、技术进步为商品流通创造了更广泛的消费需求、技术创新使流通企业的经营方式向现代化发展、通过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积极培育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加快流通产业组织创新、增加政府的科技投入、健全流通人才培养体系和强化培训机制等,具体请详见。
内容摘要:技术创新是流通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助推器。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以流通产业的整体效率化为目标,对流通产业进行全方位创新,已是中国流通产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技术创新流通产业流通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已深刻地证明了技术所具有的渗透性和技术创新的加速趋势,技术创新对提高流通产业素质以及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以流通产业的整体效率化为目标,对流通产业进行全方位创新,进一步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以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已是中国流通产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技术创新对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一)交通运输、信息通讯领域创新为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外部条件
从经济发展史考察,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与创新,都会带来生产与消费两方面的变革,这同时也带来了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流通产业在企业制度、经营业态、流通组织、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与发展。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前的相当长一个时期,适合长距离贩运的商品只是那些体积小、价值高的贵重商品和奢侈品,而且商业活动存在着大量的交易费用和交易风险。第一次技术革命爆发后,由技术创新所推动的交通运输手段明显改善,尤其是蒸汽机车带动的铁路运输使得现代化大生产体制下大量生产的商品能够低成本、快捷地运往各地,商品流通的范围迅速扩大;而电报、电话的发明与使用则使庞杂的、大量的商品信息的传递畅通无阻,大大加强了相对独立的各个市场之间的经济联系。交通运输、通讯领域出现的技术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流通业活动原有交易费用的.结构、水平及与市场范围之间的函数关系,极大地拓展了流通业活动的空间。流通业受到这种促进作用发展迅速。
(二)生产领域的技术进步影响商品流通的规模、结构
技术创新对产出、成本以及产品品种增加、产品质量提高等方面具有巨大作用,因此,生产领域的技术创新可以为市场提供规模更大、品种更为多样的商品。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品种约有150多万种。花色品种繁多的商品使流通规模空前扩大,商品流通结构也随之变化。可以说,历史上的“三次零售革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适应大规模生产的产物。
(三)技术进步为商品流通创造了更广泛的消费需求
花色品种繁多的商品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复杂化的消费需求,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缩短了生产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弱化了中间商的作用,企业可以和消费者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对话,鼓励消费者参与产品决策,让顾客选择颜色、款式、包装、运输方式等,使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成为可能。这样,既突破了传统的以批发、零售为代表的有店铺经营方式和以邮购为代表的无店铺经营方式,以“媒体空间”取代了物理空间,以“虚拟市场”取代了传统市场,降低了企业的销售成本,又可以避免由于推销员的强迫促销给消费者造成的心理压力,还可以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通过互联网全天候地保持联络并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消费者能够快捷、低成本地掌握更为丰富、有效的消费信息,交易范围大大拓宽,交易方式不断创新。消费者选择商品的范围和空间的极大扩展进一步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
(四)技术创新使流通企业的经营方式向现代化发展
从根本上讲,流通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流通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使得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大多数产品的生命周期有明显缩短的趋势。市场态势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换时间更快,商品流通企业的风险和机会都同时增多,流通企业的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经营方式甚至产生革命性变革。流通领域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的普遍应用,使流通方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新的交易形式不断出现,新的交易组织应运而生。二战后,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机械化、自动化技术为连锁经营企业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配送系统、信息网络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为连锁经营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特别是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活动领域,赋予了流通全新的涵义,使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加强,竞争力得以提升。与此同时,随着流通产业的迅速发展,与流通产业相关、为流通产业服务的其他行业如信息业、金融业、保险业、证券业等也迅速发展。因此,伴随着技术进步,整个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迅速上升。
(五)通过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对流通产业竞争力提升最根本的影响在于流通效率的提高,而流通效率的提高最终体现为流通成本的降低。通过技术创新不断降低流通成本的典范当属沃尔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正在使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互联网的出现赋予了流通技术创新以更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这就是供应链技术。实施供应链管理就是以电子商务技术为基础,将商品需求、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可以在库存数量、存货地点、定货计划、配送运输几个方面实现最佳选择,优化企业经营者的利益,而且能够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以恰当的价格和便捷的方式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最大地体现消费者主权。供应链技术将“时滞”变为“实时”,其关键是信息技术从消费延伸到销供产全过程,并通过电子商务技术把众多的生产者、零售商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在产供销各环节建立起多极化的产销联通体系。
总之,技术的不断创新,特别是目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迅速发展,标志着流通产业技术密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几乎使流通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接近于零,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无论微观还是宏观经济运行效率在技术层面上都具备了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也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促进流通领域技术创新的相关对策
我国流通领域的技术创新目前处于较低层次或模仿阶段,技术进步远远低于其它行业的水平,从而阻碍了流通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流通产业应有的地位与效能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发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以流通产业的整体效率化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以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已是我国流通产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制订相关的对策与措施:
(一)积极培育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对企业家进行了“创新者”的角度定位,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灵魂,是技术创新的关键推动力量。因此,应采取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选拔机制以及相应的法律约束和监督机制,积极培育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推动流通领域技术创新的进程。
(二)加快流通产业组织创新
培育发展大型流通集团。积极推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流通企业应逐步摆脱地域概念,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一批跨国界和行政区域的大型连锁流通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流通领域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先锋。
(三)增加政府的科技投入
加强流通技术创新的示范和引导,在商业信息化、流通标准化、现代物流建设中的共性技术等方面国家应给予科技经费支持。加强现代流通软科学专题研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全面提高流通现代化管理水平。鼓励流通企业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对列入计划的项目,各级政府的技术创新、创业资金要给予匹配资金支持。加大国债贴息贷款向流通企业技术创新的倾斜力度,积极支持和鼓励流通企业技术进步。
(四)健全流通人才培养体系和强化培训机制
政府应当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鼓励和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大专院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在职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加快培养流通领域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人才。同时,可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做法,建立强化流通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并将参加职业培训及获得资格证书作为职工上岗的基本条件,从而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郭冬乐,宋则.中国商业理论前沿IV.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2.张弘.信息化与中国流通创新[J].财贸经济,20xx(10)
技术创新论文12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小企业也在逐步发展,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很多的挑战,为了满足市场发展变化的需求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中小企业必须不断完善管理体制,采用合适的激励机制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文章主要探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激励机制构建,分析当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内部激励机制的内涵和重要性,了解内部激励机制的构成,从而总结出有效的构建方式,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不断创新。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内部激励机制
1前言
近年来中小企业在稳步发展,推动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以传统的行业为主,在快速变革的市场下面临很大的挑战,市场竞争压力较大,中小型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企业制度,从而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不被市场所淘汰。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因此中小企业要抓住重心,采用合理的方式来不断激发企业的创新和技术的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受到内部和外部激励机制的影响,企业内部的因素对技术创新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中小企业要加强对内部激励机制的完善,寻找合适的构建策略,切实地推动企业技术的创新,保持企业的稳步前行。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内部激励机制的概述
中小企业的特点是规模较小,对应的从业人员、资产和销售额都较小,但是同样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技术创新是保持中小企业活力的一个源泉,中小企业紧跟时代的潮流,分析客户和市场的需求,根据这些变化和需求不断地创新自身的技术和产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涉及企业产品的构思、开发等多个环节,这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能够有效的推动企业的进步与发展。激励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质量,推动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激励机制和外部激励机制。外部激励机制主要是来自于市场、政府和民间的激励;而内部激励制度的来源主要是企业本身,企业是激励的主体,员工是激励的对象。中小企业在推动自身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会实施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以激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技术创新内部激励机制的主体是企业,客体是企业员工,两者需要进行良好的互动才能保证激励机制达到有效的作用。在很多中小企业都存在一个情况即企业的管理者或者说决策者既是激励主体也是激励客体,在企业中不仅担任管理者的角色还是技术创新人员,这就加大了企业制定激励机制的复杂性。但是当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统一时,内部激励的主题要加大对技术创新人员的重视,了解技术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深刻探索技术创新人员的需求和明确有效的激励因素。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一般较小,因此相应的技术创新人员和资金都不是很充足,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经常模仿其他企业的产品,对自身产品的研究和创新的重视有一定的欠缺,十分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内部激励机制设置时要关注市场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将重点放在创新自身产品体系上。
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内部激励机制的有效构建
3.1构建良好的管理制度
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是技术创新的保障,能够促使技术创新活动的有序开展。因此中小企业在激励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应该丰富分配制度的类型,以绩效为评判依据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激励,技术人员和员工都能受到良好的激励,充分发挥在岗位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技术创新一般会持续较长的一个过程,因此企业在对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和绩效评价时要关注项目的进展。另外技术创新一般都是团队活动,在对个人进行评判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团队的绩效,要根据人员的贡献和工作情况进行有差别的奖励,例如对于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关键人物企业应该着重肯定并奖励,一定的差别才更能体现出激励制度的'公平。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更迭对企业提出的要求约越来越高,技术人员知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中小企业应该结合当前技术发展的需求对企业关键性技术创新人才进行相应的培训,提升个人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企业创新的实力。
3.2明确企业的产权结构
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归属权和技术创新中的风险承担者都和企业的产权有着一定的联系,构建清楚明晰的产品结构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我国的中小企业很多都是家族企业,涉及企业最终权益的人员较多,当企业快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经常会出现争权争利的情况,这样的纠纷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技术创新的环境也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中小企业在促进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确保企业产权的明晰,才能给技术创新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时间,最终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技术创新是团队活动,由六种不同职责的人员共同构成,企业在推进技术创新时要保证团队的稳定,因此可以给予适当的股权激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配,这样才能增加中小企业的吸引力,留下更多优秀的技术人员。
3.3设置合理的组织制度
中小企业其实是一个经济组织,拥有一系列的职能部门,这个组织发展的成果会直接影响着技术创新的进程和成果,因此中小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展的情况设置合理的组织制度。技术创新对多个职能部门都存在需求,必须保持职能部门之间信息畅通,才能达到协调一致的情况,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不同的组织结构对技术创新也会产生不同方面的影响,所以中小企业在设置组织结构时要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尽量缩减组织层次,适度的将权利分散下去,构建出有机的组织结构。另外技术创新涉及团队活动,因此企业在设置的时候要充分调动所有的技术人员,以项目小组的形式来组成团队。中小企业资金和人力的情况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多个创新项目齐驱并行的态势,那么企业可以设置相应的矩形组织结构,明确各人员的职责,促使创新项目工作的稳步开展。
3.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这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员工的认可,并且有与之相应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文化是经济建设的基础,与技术的不断创新息息相关。企业人员对企业文化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认可,对其相应的观念和行为规范也给予一定的肯定,企业人员才能更好的在团队中投入工作,再在良好的企业文化中不断熏陶,在工作或者创新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创造和自我完善。良好的文化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面对创新中的难题能够给予技术人员信心和动力,促进技术人员更具创新精神。
4结语
总而言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完善的内部激励机制,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了解内部激励机制的意义和作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构建。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产权结构、组织制度以及企业文化对激励机制乃至技术创新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小企业要处理好这四个方面的事务,从而构建出良好的技术创新内部激励机制。有效的促进技术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中小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唐薇,沈凯元,等.政府支持行为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内部激励为中介变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xx(6):101-108.
[2]段媛媛.浅谈施工企业技术创新内部激励机制的构建[J].科技信息,20xx(26):147.
[3]柳飞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评价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xx.
技术创新论文13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深化改革,对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也也提出了新要求。紧跟时代的发展,加快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才能更好更快的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关乎到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施工质量不断提高,建筑产品更加安全,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稳定。
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应用
要想实现施工技术的创新,寻求更高效的工艺,必须从施工技术入手,由小及大,逐步推动土木工程整个行业的发展。1.1新型深基坑施工技术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造成了用地的紧张,越来越多民用建筑向高层建筑的转变是必然趋势。深基坑施工技术,是针对高层建筑地基的加固和支护技术,既能确保土木工程地下结构的安全,也能使建筑质量得到保证。
1.1.1桩锚支挡体系
这种施工技术使用范围较广,对地质条件差、开挖深度大的基坑支护效果明显。桩锚支挡体系,适用于各类土层,就目前来看,其实际的施工效果和施工效率还有待提高。
1.1.2支挡和支重结构的一体化
该技术施工简便,用途广泛,既可以作为临时性的加固桩,又能作为发挥永久支挡作用的地下支挡柱,能充分满足深基坑对承重和支挡性能的双重要求,极大提高了基坑防护系统的施工质量。
1.1.3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中的旋挖工艺
旋挖工艺的使用,在保证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施工中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是对土木施工技术的深层次创新,所以,我们要重视相关技术的应用,做好施工材料、机械设备的配套调整,力求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完善和发展。
1.2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
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改善混凝土裂缝的效果更明显,主要有先张法和后张法两种,在施工本质上,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先张法、后张法的施工并没有区别。区别在于新型预应力钢筋的使用,更能有效的阻止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出现,对高强度钢筋和混凝土的利用更加充分。一般新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刚度大、截面小、耐久性好等优点,也更能发挥出混凝土和钢材的性能。
1.3体外新型预应力技术
目前,体外新型预应力技术还主要应用在一些跨度加大的特殊工程结构上,主要包括黏结体外新型预应力体系和无黏结体外新型预应力体系两类。新的体外新型预应力技术虽然在某些方面的`应用有局限性,但不能掩盖其作为混凝土技术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创新,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更经济更科学的一门技术。
2土木工程技术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
2.1绿色
2.1.1节约用材
当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节能与环保便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土木工程性质特殊,既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又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如何有效节约资源一直吸引着多方面的关注。目前来看,解决原材料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变废为宝。我国是农业大国,将农作物的秸秆、废弃植物纤维等作为原材料,经过深加工后,利用到土木工程建设中去,既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又创造了新的价值;二是,节能能源的使用,如北京鸟巢体育馆的空调系统就充分采用了节能能源,其利用地热能源来达到整个场馆内的温度调节目标,节约了大量能源。越来越多的节能材料的出现,将会推动土木工程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越走越远。
2.1.2节约用水
料一样,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利用大量水资源的同时,也会产生相当大的建筑废水。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减少用水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已成为整个土木工程行业的关注重点。我们可以在针对居民区与商业区的设计中,加上水处理系统,将其产生的废水进行收集,经系统统一处理后成为中水,可以用于城市建设或者绿化、消防等方面,有效节约水资源。
2.1.3节地技术
城市土地,目前已是“寸土寸金”。绿色发展也对节约用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年的建筑设计理念下,我们可以屋顶上和地下两方面拓展空间,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在屋顶上,我们将大坡屋顶变为小坡屋顶,不仅光线充足,还增加了建筑的顶层利用面积;在地底下,我们根据建筑结构设计,合理利用空间布局,建设车库或者半地下室,以提高地下面积的利用效率。
2.2智能
(1)当前,智能化门窗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使用。它美观大方,不仅在透光性与保温性具有智能化的先天优势,还能与多种系统进行联动,形成一套完整的智能家居系统,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比如与自动报警系统相关联,当门窗受到外力入侵,能够主动报警,用户通过手机实时了解相关状况,提高居住的安全性。(2)太阳能作为目前最清洁的能源之一,其有效利用在当前的严峻的环保形势下,十分重要。日照控制器,便是有效利用太阳能资源的一种常见设备。它的工作原理很简单,也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智能家居设备。利用它与整个建筑物的窗帘、天窗、百叶等联动起来,当我们输入该建筑物的经纬度坐标,他便会智能的对采光时长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室内温度的有效调节。(3)照明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根据室内光照情况,进行自我调节的照明系统。当该系统感应到室内光线充足或者室内无人时,会自动减弱或者关闭照明设备;当室内光线较暗或者有人进门的时候,它又自动开启照明设备。通过这种智能控制,既满足用户的需要,又减少了资源的不必要浪费,更为环保,更符合人们绿色生活的观念。
3结束语
土木工程关系到国计民生,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作为土木行业的从业者,我们要跟上新技术的发展步伐,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以创造性的思维使我国的土木工程施工向绿色、智能迈进,为我国建筑事业的飞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付江.关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分析[J].江西建材,20xx(01).
[2]韩永召.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J].智能城市,20xx(05).
[3]曹敬晓.分析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实践研究[J].门窗,20xx(04).
技术创新论文14
摘要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多次提到“自主创新”。但是要中小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来进行技术创新谈何容易。根据当前国内外的情况,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模式通向技术创新。从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遇到的难点出发,分析产学研合作的可行性、优越性和局限性,并结合实际经验提出产学研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
企业技术创新的最主要方式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在最近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自主创新”成为关键词。在《建议》中,多次强调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提出在“十一五”时期,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从《建议》中可以看出,自主创新是中小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机遇。
相比“十五”规划,国家会制定更多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但主要还是针对大型企业,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还是有限,使得中小企业很难靠自主创新搞技术创新。
1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难点
1.1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存在障碍
不少中小企业认为,科技自主创新的风险太大,投资太大,投资回报率不高。而且有一部分企业领导认为企业无需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同样能使企业发展。虽然技术引进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等优点,是后进企业赶超先进企业的一条捷径。但从市场上转让技术的案例,可以看出,一般大公司转让出去的技术都是一些将近淘汰或低利润的技术,处在成长期或成熟期的高新技术是不会轻而易举地转让给其他企业的。而且很多中小企业只是单纯的引进,没有注意引进后的消化、吸收模仿和创新。这是我国中小企业不能通过模仿创新走上自主创新的主要原因。
1.2我国金融、行政体制的约束
企业自主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我国中小企业目前还缺少正常畅通的融资渠道。实践证明,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离开政府的引导、支持是难以实现的。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获得各种资金的支持比较容易,而且很多发达国家都有相应的体制政策支持企业搞自主创新。例如美国就有通过立法如《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法》制定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等方式,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硬性规定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按一定比例向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计划提供资金,用于援助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以促进他们的专利发明转化为生产力。而在我国,虽然近几年有政策支持自主创新,但是主要的受惠对象还是国有大企业。银行的诸多信贷业务大都面向国有大企业,再加上中小企业势力较弱,使得资信度低,银行对其贷款所面临的风险较大,因而拒绝贷款。而且我国的融资渠道又相对单一,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难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原因。
1.3中小企业研发能力基础薄弱
中小企业规模一般不大,经济效益一般,物质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首先,以往中小企业没有注意对科研人员的培养,整个企业文化都不适合科研人员的发展,致使企业科研人员缺乏,科研投入少,科研基础薄弱。再者,中小企业对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过少。我国目前R&D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6%,而发达国家为2.3%~3.0%,发展中国家为1.5%。我国许多企业的R&D支出还不到营业额的1%,而有关研究表明,企业要生存下去,其R&D支出至少应占营业额的2%~4%。由于科技研发的经费的投入少,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1.4缺乏新技术、新产品的信息获取渠道
我国提供科技信息的中介行业还没有得到发展,信息中介市场还是处于萌芽阶段。如果中小企业自己投入资金建设一套获取信息的渠道,成本又太高,投入与产出比较低。因此造成中小企业无法掌握最新的技术和产品信息。
2产学研的可行性
2.1解决了中小企业科研人才短缺问题
由于中小企业的资金和管理方式的问题,很难留住出色的科研人员,致使中小企业的科研实力始终无法提升。而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他们有的就是人才,而且实力也是相对稳定的。
2.2降低了中小企业自主开发的风险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
高校和科研单位掌握了最新的科技信息和大量的相关信息,有一流的科研人才,有较强的科研基础。如果中小企业与他们合作,就可以节省很多搜集相关信息的人力、物力,不用一切从零开始。降低和分散了企业开发的风险、缩短了创新的周期、减少无效的投资、降低了交易的成本。
2.3改善了中小企业资源配置的问题
相对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资源是相对紧缺的。把科研的部分留给了高校和科研单位,企业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营、管理、发掘市场等方面,从而改善了企业资源结构。
2.4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这表明国家今后将会加大力度支持产学研合作。
3产学研合作要注意的细节
3.1必须以企业为主体
在产学研的合作中,校企双方价值取向不一致是目前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学校通常会比较注重追求学术成果,很少考虑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起到主导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使技术能成功推出市场。例如我国中小企业板第一只股票浙江新和成公司在进行维生素A的生产技术方案论证时,某研究院的专家对产品市场价格信息了解比较少,提出用胡萝卜素作为原料生产维生素A。实际上,如果用胡萝卜素生产维生素A,按市场价格,原料价格都要高于产品价格,即使这样的技术创新在技术上有可行性,能开发出新产品,但根本不具有市场可行性,不可能产生利润,完全是无效的技术创新。
3.2中小企业不能过分重视短期的`经济效益
有些中小企业的领导由于对技术的不了解,对研究开发的长期性投入认识不足很容易会用短期的经济效益来评价一项技术的可行性。这时科研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应该跟企业的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双方应详细地论证这个研究的可行性,使双方达成共识。
3.3应与固定的科研单位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与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的“产学研”联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与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深入的联系,企业才能在第一时间内获得科研单位的科研开发信息,从而以“最经济”的手段获得新项目或新产品的转化权利。企业可以定期派专人走访大学的科研部门,定期邀请大学的教授、专家来企业进行技术咨询等。
3.4企业应允许创新的失败
著名学者曼斯菲尔德在对美国三家大公司创新的调查分析后提出,60%的项目通过研究开发能够获得成功,成为技术发明;只有30%的项目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而最终只有12%的项目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达到创新成功的目的,企业应认识到任何模式的技术创新都带有风险,只有风险大小不同而已。因此,企业应有允许创新失败的认识与准备。
3.5双方应签订合作合同
在双方的合作中,应订立责任义务明确的合同和订立详细的进度表,保障双方的利益。当科研单位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企业也应该给予一些余地。但过了一段时间观察后,仍不能完成,企业就应该立即解除合约,减少损失。
企业通向技术创新的道路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也有不少中小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模式进行技术创新的成功例子。每个中小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但经验数据表明,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率相对高一些。
参考文献
1刘德平.提高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J].特区经济,20xx(3)
2董新宇,李伟,苏竣.民营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与政策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xx(6)
3王俊鸣.高技术公司商业创新的动力是什么[N].科技日报,20xx-11-08
技术创新论文15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互联网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和探索经验,对测量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出见解。
关键词:测量;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同时也是培养“中国制造20xx”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力量。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其优势体现在实践能力上,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方面还显得严重不足[1]。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从20xx年开始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成果在每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也得以体现,形成了较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性强,各种测量仪器的更新换代迅速,近年来GNSS定位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测绘手段和方法带来了质的飞跃。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的仪器设备无法及时更新,所以要培养出从事测绘一线、智力应用、创造性劳动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信息化课堂
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模式下实现个性化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2]。依托校园网络实现课堂内外主要教学活动信息化:课堂内教师把零散的教学资源组合到一起辅助教学,如微课、操作视频、模拟器等,借助蓝墨云班课实现教学的网上交互环境;课堂外利用网络平台发布拓展任务,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大部分学生对手机的依耐性强,这样的模式学生较容易接受。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课堂表现用经验值体现,在班级内部进行排名,随时可以查看。其经验值可以兑换平时成绩,最终课程考核的时候应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
2职业提升——测量实训不间断
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测量仪器基本操作能力、测量基本计算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图根导线测量、四等水准测量和地形图测绘三项核心职业能力的强化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项目实践。第二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绘图能力、控制测量能力和GPS测量能力,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三角网控制测量、二等水准测量和GPS控制测量的强化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第三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字测图、工程测量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站仪数字测图、GPS-RTK测图和线桥隧施工测量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第四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地籍测量、房产测绘和变形观测能力,进行地籍调查、地籍图测绘、房产测绘和建筑物变形测量实训。第五、六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从学生入学初到毕业,每学期都有集中实训,且有机会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
3工作室带动生产实习
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也是职业教育领域持续关注的热门话题。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校企合作最开始仅限于向企业输送顶岗实习学生,到后来的订单班,其合作都是在顶岗实习阶段,真正的教学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几乎为零。导致了校企合作没有落到实处,工和学也没有真正结合。根据课程的安排,每学期的实训项目要和生产相结合,但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短时间的实习,其生产项目也很难与课程安排一致。针对这些问题,学院成立了测绘工作室,工作室成员由测量专任教师和测量专业学生组成,主要开展课程拓展任务实训、职业能力强化训练、技能比赛和生产实践。工作室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各单项实训任务的表现,据其特长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GPS测量组、数字测图组和工程施工测量组,每组配一名指导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同时,积极联系测量生产任务,根据学生特长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生产实践。工作室已承担多项测量生产任务,有地形图测绘、地籍测量、城市布建等,完成的成果在学校、企业中的反响都很不错。在生产中教会学生技术与技能,突破了教学与生产不能紧密结合的瓶颈,让学生在工程环境下培养职业技能。当生产项目不能与教学衔接时,可利用校内实训场地模拟生产任务,比如校园地形图测绘,按照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并实现测绘标准化考核。当生产任务到达一定规模之后,可以成立公司,申请测绘资质,形成专业与企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4“互联网+”背景下第二课堂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工作室平台,构建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网络在线课程和微课等自学,教师引导并答疑。针对学生的特点布置模拟生产实践任务,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生产任务的过程中,用项目带动就业,甚至带动创业。对学生来说,创业的成本太高,互联网无疑是最适合于学生创业的方向。学生带着项目就业,带着项目创业,企业也很愿意接受。
5结束语
本文从课堂教学、实训、生产实习和第二课堂四个角度探讨了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参与生产实践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工作室的部分学生也能独当一面,完成测量生产任务。因此,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泽林,方久华.建材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才智,20xx(4):65-66.
[2]杨帆.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职信息化课堂建设[J].才智,20xx(34):87-88.
【技术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技术创新论文11-05
技术创新论文13篇02-22
技术创新管理07-21
技术创新口号02-08
技术创新口号11-03
单位技术创新调查范文07-11
技术创新口号(精选8篇)12-13
技术创新口号8篇12-05
技术创新口号精选8篇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