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草船借箭教案1
说教材: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枝箭,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同时,课文的思考练习主要设计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练习。
说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互相解决。(这是能力的培养)
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说教学重、难点:
1、感悟人物形象,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说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再加上课后思考题中有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我将本文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能力。)
说学法:
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素养。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知天文
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小结:看来诸葛亮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前面那句话是反映诸葛亮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的,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你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还有哪些话前后联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
2、晓地理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3、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他还了解哪些人呢?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四、拓展延伸,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2、设想一下当诸葛亮归来时与周瑜相见,周瑜会怎么说?诸葛亮又会怎么说呢?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识人心,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
说板书:
草船借箭
诸葛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教案2
2.草船借箭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3.通过读课文,理解诸葛亮的为人。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
教具: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
一、审题激趣:我们知道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一部是写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的书,其中“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你知道这是本什么书?(《三国演义》)
二、学生自学课文,自学生字词。
出示思考题:
1.课文中谁是主要人物?围绕“借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质疑问难,分清因果。
1.学生提问,教师整理后存疑。
2.带着问题边读边想。组织讨论,着重解决:
(1)诸葛亮为什么到东吴来?为什么要借鉴?(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第一段,弄懂事情发生的原因。)
(2)“妒忌”是什么意思?以“妒忌”为线索,抓住有关句子边读边议:周瑜怎样步步紧逼,故意为难加害诸葛亮?诸葛亮又是怎样将计就计,成竹在胸的?
(3)对话朗读训练,
(4)讨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
3.首尾两句联系对照,通过朗读,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读最后一段,抓住关键词“交箭”—“长叹”分清事情的结果。
四、小结:学习叙事的课文,应该分清事情的起因、结果,才能深入理解课文。
五.填空:因为周瑜( )诸葛亮的才干,想以此来( )诸葛亮;诸葛亮( )答应( )天交箭,并立下军令状。经过“草船借箭”,又一次证明了诸葛亮是一位( ) 的人。
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作业本1、2题
板书: 接受任务——做好准备——草船借箭——按时交箭
(1—2) (3—5) (6~9) (10)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2.深入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探究课文,深入了解诸葛亮。
教学难点:简要复述课文。
教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3—5自然段,讨论:
1.周瑜派鲁肃去探听情况,“探听”可以换成什么词?
2.鲁肃是怎样对待诸葛亮的?
二、细读课文6—9自然段,切入重点抓住“借”字,思考:草船借箭为什么成功?
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一个中心词来概括回答,并用上“因为------所以”(神机妙算)
三、引导学生探究,领悟方法。
1.理解“神机妙算”
2.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首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联系“大雾满天”一句,说说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朗读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读懂“神机妙算”的.?(抓住关键句—联系上下文)
四、导学法,探究讨论。
1、根据学法,再读课文,讨论诸葛亮还“妙算”到了什么?怎样安排计策?划下有关句子
2、组织讨论,在读读议议中把握重点。
(1)读“诸葛亮笑着说”一句,体会他充分“妙算”到的情况。
(2)读议“一字儿排开”一句,想想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果怎样?(出示挂图)
“一字儿排开”与“一列纵横”有什么区别?
再读“飞箭如雨”句,“船头掉向”又说明了什么?
(3)结合第9自然段,你还读懂了什么?齐读。
3.小结:学习课文,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五、扩展探究,加深认识。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也表现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学生相互交流)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知己知彼,博学多才,善于分析,巧妙运用计策)
六、简要复述课文。
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复述。自由复述—指名复述—同桌复述
七、填空:“草船借箭”是一次( )的较量。诸葛亮深知周瑜( ),鲁肃( ),曹操( );还利用( )( )天气和( )条件,巧妙的安排,运用( )进行借箭。借箭的成功,充分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既( )又( )的人。
作业:作业本3、5、6题
板书: 知天时:大雾
草船借箭 识人心:周瑜 鲁肃 曹操
诸葛亮 懂地理:顺风顺水
资料提供者:张欢琴
草船借箭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曹”等11个字。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通过研读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的个性。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1.2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哪些故事哪些人物?(生自由交流)
1.3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啊!长江边上,曾经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演绎了无数神奇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其中一个经典故事《草船借箭》。(板题)
1.4《三国演义》简介:成书于元末明初,以《三国志》所记载的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小说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写起,止于东吴灭亡,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间的斗争。书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孙权、周瑜等。《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读课文,疏通生字词,理清课文叙事的思路。
2.1字词过关
周瑜妒忌委托都督幔子布置调度水寨擂鼓弓弩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2成语理解:
神机妙算(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与“神机妙算”意思相近的词有:锦囊妙计、料事如神、足智多谋)
2.3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周瑜妒忌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将计就计,巧妙计划,周密安排,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心服口服,自叹不如诸葛亮。)
3.自主学习,感知“借箭原因”
3.1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周瑜妒忌诸葛亮,要陷害他,那么周瑜是怎样把造箭的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样接下这个任务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1、2自然段,用“----”划出他们之间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2生读课文,划句子
3.3汇报
(1)周瑜与诸葛亮在对话中,心中各自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周瑜的暗藏杀机,心怀鬼胎;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不动声色。)
(2)分角色朗读对话。
(3)草船借箭后,周瑜对诸葛亮又有何评价呢?
出示句子: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生齐读。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研读借箭的经过,看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
3.4神机妙算“借天时”——知天时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诸葛亮早料到第三天四更时会“大雾漫天”,果然神机妙算。]
3.5神机妙算“借地利”——懂地理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达到最大。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为了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
4.关注情节变化中的人物表现,感知人物形象
4.1结合课外知识和初读体验,概括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神机妙算)
4.2联系情节变化中不同人物的表现,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1)关注文段,自学探究。
探究问题:
联系下军令状前后诸葛亮的表现,联系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和鲁肃的表现,联系诸葛亮的推断与曹操的表现,等等,看看诸葛亮究竟算到了些什么,从中你又认识到了怎样的诸葛亮?
自学建议:
A.默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
B.自主思考,提取关键词概括“算到了”。
(思考举例:我从文中画了这样两句话:诸葛亮说:“只要三天。”“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说明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之前就算到了三天后会有大雾。通过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的天气,我们可以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所以我填的是“只要三天,算到了三天后大雾漫天”。)
(2)互学(组内完善和补充)。
(3)展学(合理分工,说清观点)。
(4)组际交流(对照组内学习成果,商讨补充、质疑或反驳)。
4.3梳理观点,小结归纳。
联系情节变化中不同人物的表现,我们看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背后,对天气的预判、环境的了解、人心的洞察。他的神机妙算已经到了出神入化、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5.拓展延伸,升华人物形象
5.1出示赞扬诸葛亮的古诗:
一天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5.2指名读古诗,品析古诗意境。
5.3 总结全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诸葛亮,他知天文,借了长江的雾;他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他识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可见他既会神机妙算,又会巧妙安排,让我们再读周瑜的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5.4师:“草船借箭”既为借,则有“还”,那么诸葛亮借来的箭怎样还给曹操呢?周瑜真服气了吗?他和诸葛亮之间还有哪些明争暗斗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三国演义》。
5.5作业:
(1)复述课文,写成一篇日记。
(2)课后读名著《三国演义》第46回。
草船借箭教案4
【教学目标预设】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 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 . 课内外联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懂得一些为处人世的道理。
【教学重点】
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诸葛亮 “ 知天文 ”、“ 懂地利 ”、“ 识人心 ” 。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课文影像片段 主题歌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课文主要涉及到几个人物?你能用上这些人物的名字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吗?
从起因这部分中你感觉到周瑜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各是怎样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交流:
诸葛亮请鲁肃帮哪些忙?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联系上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表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挫败周瑜的阴谋胸有成竹?(自有妙用)
师问:诸葛亮为什么敢向鲁肃借东西?他为什么特别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因为诸葛亮太了解两个人的特点。鲁肃守信用,周瑜奸诈狠毒,所以才会那样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识人,这也是他后来能成功地借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教师引入: “ 请同学们自由读 ‘ 雾中借箭 ’ 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 学生体会: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 1 )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 (生自由感情朗读)
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鲁肃心里会怎么样? 生:害怕。 师: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
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一起读一读。
(2 ) 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 “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2、“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 鲁肃吃惊地说: “ 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 诸葛亮笑着说: “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 在这篇文章中前后有 11 处诸葛亮说话,只有这一处与众不同,发现了吗?你能想象出这是诸葛亮在笑谁吗? (曹操),笑他什么?( -- 笑曹操的多疑和猜忌。) 还在笑谁? - ( - 周瑜),笑他什么?(笑周郎嫉妒贤能,气量狭小 )
(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 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弩手朝我们射箭,这 10 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没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 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 “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7、观看课件演示借箭经过 然后学生演示借箭经过
“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 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学生谈体会)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8、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 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
四、学习第四大段
齐读后 思考:
( 1 )诸葛亮按规定期限超前完成造箭任务以后,本可以讽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却不露一面,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出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不想使周瑜太难堪,表现出了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度。
( 2 )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起了哪些作用?
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既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照应了开头,又突出地反衬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干理解“神机妙算”
五、总结全文
1、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诸葛亮成功有四个原因:①熟悉气象。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曹军来不及追赶。②熟知地理。能于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长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④谋划周密。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等。
2、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 “ 骤雨飞蝗 ” 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
3、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
生:我想对周瑜说:
生:我想对曹操说: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些思维的火花将成为火炬照亮你们的人生。 师:在不断深入地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 结论 )
六、作业
推荐读少儿版《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草船借箭教案5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故事,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肚量,有胆略。
2.能从课文中具体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时代背景。解题,学习生字,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从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先突破重点段“借箭经过”(6—9节),再突破重点“借箭起因”(1—2节)。
教学过程:
(一)直奔重点段“借箭经过”。
1.导入性设问:课文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一段写他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
2.让学生解释“妒忌”的词义。教师板书:妒忌
(二)学习重点段“借箭经过”。
1.掌握内容。
①自由读课文,读前出示投影片,按以下问题边读边找:
诸葛亮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去借箭?草船借箭后是怎么回来的?和谁同去?向谁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问题的顺序在黑板上写出: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顺水顺风鲁肃曹操
②由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诸葛亮怎么借箭”这一问题边听边找答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绳索连船一字儿排开擂鼓呐喊头←尾→头
③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
2.理解内容。
①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教师板书:知天文
B.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教师板书:晓地理
C.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师板书:善知人
D.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
②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谈笑”的“笑”字的含义。(“笑”是对鲁肃的安慰;“笑”是对曹操80万大军的蔑视;“笑”是对借箭成功充满了信心。)
③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从以下板书内容的分析中,了解诸葛亮“巧筹划”的本领。学生逐项分析后,教师板书:巧筹划
“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
“一字儿排开”(受箭面大)
“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手)
头←尾→头(两面受箭)
④小结: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三)使学生从“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两词中,领悟出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自然导入“借箭结果”(10—11节)这一段。
引导学生理解:
1.诸葛亮:按期如数得箭,巧把造箭变借箭表现出他的智与谋已达到炉火纯青、左右逢源的地步。
2.周瑜:“长叹”、“不如”等词语说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与谋在诸葛亮的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
(四)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五)总结全文
借箭起因—置于死地→捏把冷汗
借箭结果—死里求生→拍案叫绝
让学生从“捏把冷汗、扣人心弦、拍案叫绝”的心理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以自己的才智、计谋、胆识,既教训了周瑜又顾全联合抗曹的大局。
草船借箭教案6
设计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摆脱了课时的限制;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设计特色:抓住重点词语切入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农村小学也可以用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自学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字典结合课文理解意思。
不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出几个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前检查预习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明白的词语,以便在课堂上释疑。)
二、课堂导读
(一)、解读课文。
1、让学生在小组中轮流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才干的“干”应读gàn
草把子的“把”应读bà
调度的“调”应读diào
擂鼓的“擂”应读léi
丞相的“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一字排开”并连接起来?
……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留到深读课文后再进行解答。
二、深读课文
师问:在感知课文内容以后,你对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从学生的的回答中提炼出“妒忌”和“神机妙算”这两个词。并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板书:周瑜诸葛亮妒忌神机妙算)
课文中从哪件事来体现两个人的不同性格。(草船借箭)
(一)、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1、朗读对话,分组讨论(出示问题)
①、周瑜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吗?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引导学生从“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
②、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在找借口为难自己吗?他为什么要接受任务?(引导学生从诸葛亮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2、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二)、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齐读后出示问题,分组讨论: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呢?(教师参与讨论,随机点拔引导。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相机板书:人
天文地理)
(1)安排周密。从“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摆开,两面受箭。”等词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周密安排。
(2)熟悉天文地理。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雾还没有散”“顺风顺水”等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对天气早有预测。
(3)了解别人。“得请你帮帮我的忙”,“不能让都督知道”,“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鲁肃、周瑜、曹操的性格很了解。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神机妙算)
三、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部分。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2、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画草图的方法,简述“草船借箭”的部分。(先指名让两三名学生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3、拓展作业
①、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
②、抄写新词。
草船借箭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知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需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实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同学认知到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同学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知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俺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胜利,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俺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
(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俺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迫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1段:
什么叫“妒忌”?
(对才干、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身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俺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⑴指名2同学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同学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⑵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俺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⑴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⑵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俺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俺意”……
⑶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⑴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考虑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⑵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俺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⑴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⑵讨论、交流:
6、小结,俺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俺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⑴考虑: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⑵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考虑这些问题。
①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②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俺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
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战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⑴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⑵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俺的计划就完了。
⑶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⑷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⑸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⑹俺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⑵句,用“假如……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⑴指名读第三节。
⑵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书:
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⑴比较句子:
①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②希望你借给俺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示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心中有数。)
⑵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⑶句。
2、理解这句句子:
⑴ “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⑵ “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示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⑶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
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示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⑴⑷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动身?
板书:
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⑴板:大雾弥漫。
⑵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⑴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⑵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动身。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胜利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动身的原因。
⑴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动身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⑵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识天象
⑶齐读小黑板上第⑴、⑷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⑴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⑵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由惊讶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第三课时
一、温故
二、继续学习2~4局部
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
4、这样少的战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是他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
知曹操性
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6、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⑴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同学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⑵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⑶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示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
晓地利
4、齐读第9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四、朗读全文(分组朗读)考虑概括各段段意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考虑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胜利的原因。(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六、完成课后练习
草船借箭教案8
【教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第二小节时设计了下面两个朗读教学环节:
一、去枝减叶读
先让学生自由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读通这一节。在此基础上,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由于去掉了旁白,学生朗读时读得十分紧凑,读出了对话的语气。
二、添油加酱读
首先,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动作、表情等,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把第二小节变为: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不怀好意地)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站,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想,周瑜又要玩什么把戏了,他稍加思索)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拍了一下大腿,竖起大拇指)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想:果然不出所料,他又要为难我了,我就来个将计就计吧。于是)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试探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故作惊讶)地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眨巴着眼睛)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想,你在说大话吧!他一本正经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拍了一下胸脯)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了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想了想,补充)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怀酒就走了。
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中间的旁白及括号中加进去的内容由教师读。教师读得绘声绘色,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评析】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采用什么形式朗读,如何组织朗读,这都将直接影响到朗读作用的'发挥。本教例根据课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对课文作了先删后添的变动,通过去枝减叶,学生角色朗读时好像就在面对面地说话,真正进入了角色,读出了对话的语气,体会了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思想活动;而引导学生添油加酱的过程其实就是由表及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通过添没加酱的朗读,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以读导悟、读中见悟的目的。
草船借箭教案9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延迟、探听、私自、军令状、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二、介绍背景,引出新课。
三、板书课题,质疑。
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上面问题。
五、学生自读课文,同桌检查认字及自读课文情况。
六、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板书课题。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认识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在诸葛亮和周瑜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二、回顾课文开头部分。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意欲加害诸葛亮,于是请诸葛亮到军中议事,周瑜是怎样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的?我们一边观看录像一边回顾。
2、三天之后造箭情况如何?(如期如数交付曹操)。周瑜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在三天之内借到了十万支箭,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三、体会借箭之法。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借船、借人、借一江大雾)
2、周瑜看到十万支箭后长叹一声,说——
(板:神机妙算)
3、什么叫“神机妙算”?(指导朗读。)
四、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哪里呢?
1、最先算到了什么?当时雾大吗?从哪读出的?
出示句子: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从哪读出雾大?
是啊,前人就曾有篇《大雾垂江赋》为证,感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感受一下当时雾之浓之大。后人也有诗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指导朗读。)
这一江大雾时偶然碰巧还是早有预见?从哪读出的?
2.出示句子,指导学习方法。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放过第一日]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又放过第二日]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放过两日,至第三日又到四更时分,险到没处去矣。]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不知箭在何处?奇甚。]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a.读读上面这段话,看看与书中有何不同?再加上批注认真读读,看看有何感受。
b.师生共读,小结批注内容。(可批注出:当时的想法、看法、心情、疑问等。)
c.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自读课文七、八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边批注,也学学毛宗岗评一评三国,学学易中天品一品三国。
d.全班交流。
3.最难测的莫过于人心,可诸葛亮却最会揣测人心,他抓住曹操生性多疑的弱点,草船借箭;取鲁肃忠厚守信的优点,草船借箭,知周瑜心胸狭窄,将计就计,草船借箭。
4.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出示句子: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齐读后小结:取箭之法。然后播放录像。
五.总结。
诸葛亮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用计之妙最善于的莫过于一个“借”字。他借江东之兵攻打曹操,借曹操之箭助江东。紧接着他又借东风火烧赤壁,借荆州有借无还。他又是如何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的,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至四十九回。
草船借箭教案10
设计理念: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部书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应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品读活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这样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雍容大度、神机妙算的形象才会“立”在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1)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 “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2)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a.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b.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 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 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知天时
1、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 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二)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2、“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4、“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1、“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3、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4.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交流预设: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2、后人借这件事写出了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3.指名朗读,背诵。
[这首小诗精炼的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又赞美了诸葛亮的智慧,是对文本精妙的扩展和延伸。]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等相关章节。
草船借箭教案11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草船借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听课文第三段录音,听时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导之以思
1、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
出示:这时候大雾……
(1)齐读。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肯定是大雾漫天(板书:大雾漫天)可见诸葛亮懂得什么?(板书:懂天文)
2、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
齐读。
比较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不敢……”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课文里加上“一定”说明了什么?
读出自信的语气(朗读指导)
哪些句子证明,正如诸葛亮所料,曹操果然不敢出兵呢?
曹操确实不敢出兵,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板书:不敢出兵),是因为他早就知道曹操这个人的——特点。(板书:知人心)
3、诸葛亮神机妙算,他还“算”到了什么
(1)出示:曹操知道上了当……
诸葛亮算到那天正好是顺风顺水(板书:顺风顺水),可见诸葛亮还懂什么?(板书:晓地理)
4、学到这里,你们佩服诸葛的神机妙算吗?好,现在你们能围绕“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把上面几方面内容连起来说说吗?
5、学生试说,指名说,评价。
6、小结: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知天知地知人,所以能顺利地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
三、导之以练
1、那么诸葛这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呢?
(1)请同学们快速读第三段,用线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
师: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掉过来可以吗?为什么?(用手当船操作,体会这样安排的巧妙)
出示: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
齐读,这句中的“谢谢”是什么意思?(感谢、嘲笑)
朗读指导
(3)老师已把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写出来了。(出示)
吩咐朝北岸开去
下令一字儿排开
又叫擂鼓呐喊
又下令掉转船头
吩咐齐声呐喊
就叫驶向南岸
(4)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是鲁肃,该怎样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说话练习)
四、总结。
草船借箭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10个;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
3.会用“要是……就……”、“果然”、“神机妙算”各写一句话。
4.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弊,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部分内容改写而成的,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
(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渚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1.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裁词?
2.默读课文,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结合课文第2题的提示,把课文分成4段:
①接受任务
②作好准备
③草船借箭
④按时交箭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作业本上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一、二、四段,完成部分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都”、“更”、“了”、“只”组词。
二、学习课文一、二段。
1.读一、二段。
思考:赤壁之战时,周瑜的3万军士战胜了曹操的80万大军,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从哪儿来的?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
2.出示思考题预习。
(1)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之后交10万枝箭?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请他帮忙?
3.讨论交流。
4.再读课文一、二段。
思考:
(1)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课文中哪里看出周瑜要害诸葛亮?
(2)哪些词句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后交10万枝箭?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5.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6.反馈交流。
①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
齐读“周瑜见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理解“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课文哪些地方证明周瑜要陷害他?
(读书上有关句子,并讲出理由)
(周瑜要诸葛亮3天造10万枝箭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是周瑜假公济私,图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
当周瑜听说诸葛亮3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在当时,3天肯定造不出10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找出书中明确说明周瑜要陷害诸葛亮的话。
(周瑜对鲁肃说的:“这是他自己说的……回来报告我。”)
②书上哪些地方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时说的几句话(“不过……就完了”)。
朗读练习。(齐读)
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3天造好10万枝箭呢?
(诸葛亮胸有成竹)
(顾全大局)
理解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③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从哪里可以看出,请把书上有关句子读出来。
(“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7.朗读练习。
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挺有才干,顾全大局;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周瑜却挺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
8.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二段中的对话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3天前,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心里很高兴。3天后,周瑜带了500名将士来到江边干什么?
(是抓诸葛亮的)
结果周瑜在江边看到了什么?齐读第四段。最后周瑜怎样?
(钦佩诸葛亮)
书上从哪儿看出?
(长叹不如)
长叹什么?
(叹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师范读周瑜长叹说的话,学生自由学读,齐读。
四、巩固练习。
作业本上第5题(1)、(2)、(3)。
第6题(1)、(2)。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匀第三段,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导入第三段学习。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构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什么叫“神机妙算”?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
学了课文的第三段,我们就会知道。
二、学习第三段
1.一生读第三段。
其它同学一边听,—边找:哪些事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找出来划好后,分小小组讨论,
3.哪里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天时?
(第三天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齐读。)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地利?
(顺风顺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
(知道曹操的脾气,多疑多虑)读有关句子
从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道曹操不会出兵?
(读有关句子)齐读曹操下令说的一段话。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多虑,不敢出兵。
小结:
由于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0万枝箭;
4.诸葛亮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词语。
(“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
先讨论交流,再请学生讲,让全体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江上雾很大,为什么曹操的.军士能那么准地射中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为诸葛亮的30个军士在四更时分擂鼓呐喊,曹军不习水战,不敢出来。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雾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呐喊声处放箭,这时箭像雨点一样射过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满了箭。)
从这里,说明了什么?
(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用手操作讨论,后交流)
(5)完成作业本上的第4题,
(6J大雾还没散完,诸葛亮就带船队走了,临走之前还怎么说?,(“谢谢曹丞相的箭”)
指导读这一句。是真谢吗?
(7)曹操听后,会怎么样?为什么不追?
(因为诸葛亮的船队顺风顺水走远了。)
三、练习作业。
1.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吗?
(神)
诸葛亮是神吗?
(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从书中学来的)
(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2.诸葛亮不是()是()。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而是()。
四、再次理解课题,总结谈话,
1.体会神机妙算,能用“神机妙算”说一句话,然后朗读全文。
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
(“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经过,又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文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叹不如的结果这一强烈的对比中,衬托了诸葛亮惊人的胆量,闻人的智慧。本文写了一场智斗,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
紧紧围绕“神机妙算”来写的。在事件层层发展,人物性格对比中,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朗读全文。
完成作业本上第6题的(3)、(4),(5)、(6)。
草船借箭教案13
学习目标:
⒈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⒉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⒊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难点: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改写的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解释题意,了解时代背景。
⒈谁知道箭是什么样子的?板书剑字,这个剑和箭一样不一样?周瑜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你知道吗?
⒉谁知道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指哪三国?(出示地图)它们分别由谁统治?
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
⒋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史称三国鼎立。周瑜、诸葛亮怎么会走到一起的?
⒌师出示多媒体边简介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三、读通读准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⒈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借箭的过程是哪一部分?剩余部分分别讲什么?
①生自由读书。
②指名回答。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教师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四、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师生读书)
⒉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总是周瑜问,周瑜说?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加上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提示语,再读读这段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人性特征。老师这里也提供一些提示语,看看可以用在何处,并说明为什么用这样的提示语。多媒体出示。
⒊学生默读、思考。
⒋讨论交流。
⒌分角色朗读。如男女生读,分组读等。
⒍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五、播放fiash动画。
六、作业:
⒈思考: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⒉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案14
一、设计理念,汲幽露以揉濯
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书本中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走进语文天地,汲取文化精华,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为了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为了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大语文天地,我设计了本次语文综合性活动。
二、活动目标,积水成渊蛟龙生
1、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少年版)的基础上,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三国的成语、歇后语、故事,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丰富优美的语言营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多媒体为载体,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能力及听、说、读、写、演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挖掘源头活水
课前发给学生《三国演义》原著中与《草船借箭》有关的.内容、《草船借箭》的课本剧。引导学生熟读《三国演义》(少年版),浏览原著编目,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通过上网查阅、到图书馆借阅各种相关资料,准备与三国有关的成语、歇后语、诗词、表演片断、朗读片断等。并选出朗读组组长、表演组组长,由组长与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商议并排练好朗读片断及表演片断。准备时间为两个星期。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博士头饰。
四、教学过程,任凭百舸争流
(一)以《草船借箭》为引子,激发兴趣
1、播放《草船借箭》录像片断。设疑:这个片断反映的是什么故事?出自哪一部名著哪一回?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全班抢答。
2、教师小结:《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不仅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语言表达形象生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文艺中,看谁了解到最多的三国知识,我们将要评出这一次活动的小博士。现在比赛开始,看谁能当上三国文艺小博士。
(二)以课件为载体,激活知识
课件出示按钮画面,画面内容如下:
辞海拾贝才华展示脑力冲浪成语歇后语讲故事朗读表演写一写评一评开心一刻三国主题歌诗词鉴赏三国地图三国连环画
学生自由选择以上内容选答题目,教师相机点击课件,凡答对一个方面的问题,就可以选择开心一刻中的内容。(答题形式多样化,可以个别答、小组答或全班抢答)学生答完每部分内容,教师要加上合理的评价,并要注意用上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始终保持参加活动的兴趣。此外,教师也要注意加上自然的过渡语。
课件中的具体内容如下:
A、【辞海拾贝】
1、成语:(1)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着力赞美的一个人物,你能用哪些成语来赞扬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鞠躬尽瘁、忠心耿耿、能说会道、料事如神)
(2)你能讲出其它与三国有关的成语吗?(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桃园结义、如鱼得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歇后语:(1)课件出示歇后语的前半部分,让学生说出后半部分。
(周郎的计谋
诸葛亮弹琴
诸葛亮的鹅毛扇
关公照镜子
张飞穿针)
(2)出示草船借箭、刘备摔阿斗、周瑜打黄盖、曹操败走华容道、关公赴会画面,让学生根据画面猜歇后语。
(3)指名补充课件以外的歇后语。
B、【才华展示】
讲故事:《三国演义》中的哪个故事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选择你喜爱的一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可以配上动作。
朗读:请朗读组同学展示朗读才华,看哪一组的同学最能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课前已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三组,由组长分配好朗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原著片断、《草船借箭》的剧本相应片断、《草船借箭》的原文相应片断,朗读形式由小组成员决定。可齐读、分角色读、领读等。)
表演:请你自找伙伴演一演课前已准备好的三国故事。(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C、【脑力冲浪】
写一写:让我们坐上时光穿梭机,去跟三国人物交个朋友。请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评一评:课件出示三国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刘备、张飞、关羽、赵云等)
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请你评一评。
教师小结:评人物时,要客观,既要看到人物的优点,也要看到人物的缺点。比如:周瑜在《草船借箭》一文中妒忌心强,但在《赤壁之战》中,他又有很高的指挥才能,苏轼在《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还赞美了他,请大家共同欣赏《赤壁怀古》。
D、【开心一刻】三国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诗词鉴赏(《七步诗》《赤壁怀古》),三国地图(魏蜀吴地图、荆州图)三国连环画(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三)以评比为契机,激励学习
由全班同学一起推选出各个节目的小博士,并为他们戴上三国文艺小博士头饰,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课后延伸,涓涓细流入江海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灿烂辉煌的,这一节课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诗词、成语、歇后语等。这只是沧海一粟,本单元我们还要学习从其它名著节选出来的片断,更进一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请同学们课后再读一读其它名著,相信通过学习,你一写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我们将会举行《四大名著》知多少的活动,老师期待着大家再次走进我国的文化长河中,去寻找更多美丽、发光的贝壳!
评析:
学生学完《草船借箭》后意犹未尽,对周瑜、诸葛亮、曹操等人物还不能很好地了解。我根据课后题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从《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引开去,设计并上了一堂语文综合活动课。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潜能得到发挥,互助合作精神得到发扬。本节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趣,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乐学。通过课堂活动的实施,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表演能力、评判他人的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等都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受到我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此次综合性学习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得到协调发展。
草船借箭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板书设计
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诸葛亮准备造箭
14 草船借箭
诸葛亮借箭
诸葛亮借箭成功
【草船借箭教案】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案08-29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09-20
《草船借箭》教案15篇09-19
【精选】《草船借箭》教案四篇07-16
精选《草船借箭》教案4篇07-11
《草船借箭》教案精选15篇03-07
《草船借箭》教案(精选15篇)03-07
草船借箭教案15篇03-02
《草船借箭》教案(15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