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次函数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二次函数》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次函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次函数》教案1
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 中,
AB长x(m)123456789
BC长(m)12
面积y(m2)48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 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 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 少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 <x <10=化为:
y=-2x2+20x (0<x<10)……………………………(1)
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
y =-100x2+100x+20D (0≤x≤2)……………………(2)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
(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 ?
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 (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四、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 5x+1 (2)y=4x2-1
(3)y=2x3-3x2 (4)y=5x4-3x+1
2.P3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
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 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二次函数》教案2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具体情景中二次函数的意义,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式,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
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二次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在实际问题中,会写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式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教材P2“动脑筋”中的两个问题:矩形植物园的`面积S(2)与相邻于围墙面的每一面墙的长度x()的关系式是S=-2x2+100x,(0 2.对于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否会有一些限制呢?有.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二次函数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在上述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二次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形如=ax2+bx+c(a, 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a,b,c分别是函数解析式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注意:①二次函数中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②在指出二次函数中各项系数时,要连同符号一起指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理解并掌握抛物线的有关概念及其性质.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及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的经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难点】 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以及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2.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一般步骤:(1)列表(取几组x,y的对应值);(2)描点(根据表中x,y的数值在坐标平面中描点(x,y));(3)连线(用平滑曲线). 3.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二次函数有哪些性质? (运用描点法作二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观察、分析并归纳得到二次函数的性质.) 二、新课教授 【例1】 画出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解:(1)列表中自变量x可以是任意实数,列表表示几组对应值. (2)描点:根据上表中x,y的数值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x,y). (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顺次连接各点,得到函数y=x2的图象,如图所示. 思考:观察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思考下列问题: (1)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是什么形状? (2)图象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3)图象有最低点吗?如果有,最低点的坐标是什么?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x2的图象,通过数形结合解决上面的3个问题. 学生动手画图,观察、讨论并归纳,积极展示探究结果,教师评价. 函数y=x2的图象是一条关于y轴(x=0)对称的曲线,这条曲线叫做抛物线.实际上二次函数的图象都是抛物线.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可以简称为抛物线y=x2. 由图象可以看出,抛物线y=x2开口向上;y轴是抛物线y=x2的对称轴:抛物线y=x2与它的对称轴的交点(0,0)叫做抛物线的顶点,它是抛物线y=x2的最低点.实际上每条抛物线都有对称轴,抛物线与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或最高点. 【例2】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及y=2x2的`图象. 解:分别填表,再画出它们的图象. 思考:函数y=x2、y=2x2的图象与函数y=x2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x2、y=2x2的图象. 学生动手画图,观察、讨论并归纳,回答探究的思路和结果,教师评价. 抛物线y=x2、y=2x2与抛物线y=x2的开口均向上,顶点坐标都是(0,0),函数y=2x2的图象的开口较窄,y=x2的图象的开口较大. 探究1:画出函数y=-x2、y=-x2、y=-2x2的图象,并考虑这些图象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活动: 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y=-x2、y=-2x2的图象,观察、讨论并归纳.教师巡视学生的探究情况,若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学生汇报探究的思路和结果,教师评价,给出图形. 抛物线y=-x2、y=-x2、y=-2x2开口均向下,顶点坐标都是(0,0),函数y=-2x2的图象开口最窄,y=-x2的图象开口最大. 探究2:对比抛物线y=x2和y=-x2,它们关于x轴对称吗?抛物线y=ax2和y=-ax2呢? 师生活动: 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和y=-x2的图象,观察、讨论并归纳. 教师巡视学生的探究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学生汇报探究思路和结果,教师评价,给出图形. 抛物线y=x2、y=-x2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一般地,抛物线y=ax2和y=-ax2的图象也关于x轴对称.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知识点、规律和方法). 一般地,抛物线y=ax2的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原点.当a0时,抛物线y=ax2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当a越大时,抛物线的开口越小;当a0时,抛物线y=ax2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当a越大时,抛物线的开口越大. 从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可以看出:如果a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如果a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三、巩固练习 1.抛物线y=-4x2-4的开口向,顶点坐标是,对称轴是,当x=时,y有最值,是. 【答案】下 (0,-4) x=0 0 大 -4 2.当m≠时,y=(m-1)x2-3m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 【答案】1 3.已知抛物线y=-3x2上两点A(x,-27),B(2,y),则x=,y=. 【答案】-3或3 -12 4.抛物线y=3x2与直线y=kx+3的交点坐标为(2,b),则k=,b=. 【答案】 12 5.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为y轴,且经过点(-1,-2),则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答案】y=-2x2 6.在同一坐标系中,图象与y=2x2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的是() A.y=x2B.y=x2 C.y=-2x2 D.y=-x2 【答案】C 7.抛物线y=4x2、y=-2x2、y=x2的图象,开口最大的是() A.y=x2 B.y=4x2 C.y=-2x2 D.无法确定 【答案】A 8.对于抛物线y=x2和y=-x2在同一坐标系中的位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两条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 B.两条抛物线关于原点对称 C.两条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 D.两条抛物线的交点为原点 【答案】C 四、课堂小结 1.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过原点且关于y轴对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 2.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抛物线y=ax2的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原点.当a0时,抛物线y=x2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当a越大时,抛物线的开口越小;当a0时,抛物线y=ax2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当a越大时,抛物线的开口越大. 3.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可以通过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画出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研究二次函数y=ax2在a取不同值时的图象,并引出抛物线的有关概念,再根据图象总结抛物线的有关性质.整个内容分成:(1)例1是基础;(2)在例1的基础之上引入例2,让学生体会a的大小对抛物线开口宽阔程度的影响;(3)例2及后面的练习探究让学生领会a的正负对抛物线开口方向的影响;(4)最后让学生比较例1和例2,练习归纳总结.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在历届佛山市中考试题中,二次函数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课标要求: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 ④会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等基本知识。 (2)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学习新课时有明显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高,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学生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 4.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通过复习,掌握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求解方法和思路,能够一题多解,发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制作动画增加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5.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掌握二次函数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2)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和思路。 (3)本节课主要目的,对历届中考题中的二次函数题目进行类比分析,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难点:(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出函数性质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选用恰当的数学关系式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既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变换,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2.将知识点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很容易看出不同解析式表示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3.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引导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育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终极目标。 2.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设计理念:《课标》要求,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4、设计思路:不把复习课简单地看作知识点的复习和习题的训练,而是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6个由浅入深的题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环节通过开放性题的设置,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性质作出全面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经历发现过程,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运用知识,体验成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习题,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一)从定义出发的简单题目。 (二)典型例题分析,通过反馈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三)综合应用能力提高。 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方法与小结 由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作业设计:(见课件) 3、板书设计:(见课件)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观察、分析、探索、交流”等过程,让学生在复习中温故而知新,在应用中获得发展,从而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教学过程主要由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运用知识,体验成功;知识深化――应用提高;归纳小结――形成结构等环节构成,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体现了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新课标》要求。本设计同时还注重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合作、开放、探究、交流中,愉悦地参与数学活动的数学教学。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三种方式表示变量之间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体会三种方式之间的联系与各自不同的特点 2、能够分析和表示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解决用二次函数所表示的问题 3、能够根据二次函数的不同表示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对函数性质进行研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三种方式表示变量之间二次函数关系 难点:根据二次函数的不同表示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对函数性质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 1、用函数表达式表示 ☆做一做书本P56矩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的关系 鼓励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周长与边长、面积的关系。 比较全面、完整、简单地表示出变量之间的关系 2、用表格表示 ☆做一做书本P56填表 由于运算量比较大,学生的'运算能力又一般,因此,建议把这个表格的一部分数据先给出来,让学生完成未完成的部分空格。 表格表示可以清楚、直接地表示出变量之间的数值对应关系 3、用图象表示 ☆议一议书本P56议一议 关于自变量的问题,学生往往比较难理解,讲解时,可适当多花时间讲解。 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函数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趋势 ☆做一做书本P57 4、三种方法对比 ☆议一议书本P58议一议 函数的表格表示可以清楚、直接地表示出变量之间的数值对应关系;函数的图象表示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函数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趋势;函数的表达式可以比较全面、完整、简单地表示出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三种表示方式积压自有各自的优点,它们服务于不同的需要。 在对三种表示方式进行比较时,学生的看法可能多种多样。只要他们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教师就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教学目标: 1.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 2. 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 3. 3. 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画二次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景、建模引入 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1.写出圆的半径是R(CM),它的面积S(CM2)与R的关系式 答:S=πR2. ① 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 答:S=L(30-L)=30L-L2 ② 分析: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 由于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不是R、L的一次函数,那么S是R、L的什么函数呢?这样的函数大家能不能猜想一下它叫什么函数呢? 答:二次函数。 这一节课我们将研究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 归纳抽象、形成概念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 , 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注意:(1)必须a≠0,否则就不是二次函数了.而b,c两数可以是零.(2) 由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的形式,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练习:1.举例子:请同学举一些二次函数的例子,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2.出难题:请同学给大家出示一个函数,请同学判断是否是二次函数。 (若学生考虑不全,教师给予补充。如: ; ; ; 的形式。) (通过学生观察、归纳定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并通过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题目用了一些人性化的词语,也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 由前面一次函数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研究函数一般应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二次函数我们也会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在这里指出学习函数的一般方法,旨在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并将此方法形成技能,以指导今后的学习;进一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 尝试模仿、巩固提高 让我们先从最简单的二次函数y=ax2入手展开研究 1. 1. 尝试:大家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画出函数y=x2的图象。 (学生分别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函数y=ax2(a>0)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认识、理解和掌握其性质. 2.体会数形结合的转化,能用y=ax2(a>0)的图象和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a>0)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的经验,培养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 通过动手画图,同学之间交流讨论,达到对二次函数y=ax2(a>0)图象和性质的真正理解,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会画y=ax2(a>0)的图象. 2.理解,掌握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二次函数图象及性质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会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一次函数的'图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征是什么?二次函数图象是什么形状呢? 问题2 如何用描点法画一个函数图象呢? 【教学说明】 ①略; ②列表、描点、连线.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画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 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教学说明】 ①要求同学们人人动手,按“列表、描点、连线”的步骤画图y=x2的图象,同学们画好后相互交流、展示,表扬画得比较规范的同学. ②从列表和描点中,体会图象关于y轴对称的特征. ③强调画抛物线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用直线连结,而非光滑的曲线连结,不符合函数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误区二:并非对称点,存在漏点现象,导致抛物线变形. 误区三:忽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抛物线要求用平滑曲线连点的同时,还需要向两旁无限延伸,而并非到某些点停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初步体会利用函数图象研究方程问题的方法; (2)理解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横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的函数图象特征;(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图象交点的横坐标。 2、过程与方法: (1)由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根的联系类比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 (2)经历类比、观察、发现、归纳的探索过程,体会函数与方程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类比与猜想、不完全归纳、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转化、体验探究的乐趣和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的思维品质。 【重点与难点】 重点:经历“类比__观察__发现__归纳”而得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探索过程。难点:准确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教法(=):命题课,采用“发现式学习”的方式,注重“最近发展区”,寻根问源,以旧知识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观察—发现—归纳—应用”的探究过程。学法:探究式学习。 【课前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附: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教案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在历届佛山市中考试题中,二次函数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课标要求: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 ④会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等基本知识。 (2)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学习新课时有明显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高,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学生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 4.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通过复习,掌握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求解方法和思路,能够一题多解,发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制作动画增加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5.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掌握二次函数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2)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和思路。 (3)本节课主要目的,对历届中考题中的二次函数题目进行类比分析,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难点:(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出函数性质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选用恰当的数学关系式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既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变换,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2.将知识点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很容易看出不同解析式表示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3.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引导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育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终极目标。 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更清楚以下事实: (1)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一种互逆关系; (2)分解因式的结果要以积的形式表示; (3)每个因式必须是整式,且每个因式的次数都必须低于原来的多项式 的次数; (4)必须分解到每个多项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活动5:应用新知 例题学习: P166例1、例2(略)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用提公因式法共同完成例题。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活动6:课堂练习 1.P167练习; 2. 看谁连得准 x2-y2 (x+1)2 9-25 x 2 y(x -y) x 2+2x+1 (3-5 x)(3+5 x) xy-y2 (x+y)(x-y) 3.下列哪些变形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a+3)(a -3)= a 2-9 (2)a 2-4=( a +2)( a -2) (3)a 2-b2+1=( a +b)( a -b)+1 (4)2πR+2πr=2π(R+r)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是否到位,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活动7:课堂小结 从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明白了哪些道理? 学生发言。 通过学生的回顾与反思,强化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清楚地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互逆关系,加深对类比的数学思想的理解。 活动8:课后作业 课本P170习题的第1、4大题。 学生自主完成 通过作业的巩固对因式分解,特别是提公因式法理解并学会应用。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15.4.1提公因式法 例题 1.因式分解的定义 2.提公因式法 学习目标: 1、能够分析和表示变量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解决用二次函数所表示的问题。 2、用三种方式表示变量间二次函数关系,从不同侧面对函数性质进行研究。 3、通过解决用二次函数所表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学习重点: 能够分析和表示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解决用二次函数所表示的问题。 能够根据二次函数的不同表示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对函数性质进行研究。 学习难点: 能够分析和表示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解决用二次函数所表示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即表格、表达式、图象法,我们都不陌生,比如在商店的广告牌上这样写着:一种豆子的售价与购买数量之间的关系如下: x(千克) 0 0。5 1 1。5 2 2。5 3 y(元) 0 1 2 3 4 5 6 这是售货员为了便于计价,常常制作这种表示售价与数量关系的表,即用表格表示函数。用表达式和图象法来表示函数的情形我们更熟悉。这节课我们不仅要掌握三种表示方式,而且要体会三种方式之间的联系与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方式更好? 二、探究活动 (一)合作探究: 矩形的周长是20cm,设它一边长为 ,面积为 cm2。 变化的规律是什么?你能分别用函数表达式、表格和图象表示出来吗? 交流完成: (1)一边长为x cm,则另一边长为 cm,所以面积为: 用函数表达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表格表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3)画出图象 讨论:函数的图象在第一象限,可是我们知道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可以到达第四象限和第三象限,思考原因 (二)议一议 (1)在上述问题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2)当x取何值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它的最大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得到的?请你描述一下y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点拨: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即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请大家互相交流。 (1)因为x是边长,所以x应取 数,即x 0,又另一边长(10—x)也应大于 ,即10—x 0,所以x 10,这两个条件应该同时满足,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 。 (2)当x取何值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就是求自变量取何值时,函数有最大值,所以要把二次函数y=—x2+10x化成顶点式。当x=— 时,函数y有最大值y最大= 。当x= 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25cm2。 可以通过观察图象得知。也可以代入顶点坐标公式中求得。。 (三)做一做:学生独立思考完成P62,P63的函数表达式,表格,图象问题 (1)用函数表达式表示:y=________。 (2)用表格表示: (3)用图象表示: 三、学习体会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 四、自我测试 1、把长1。6米的铁丝围成长方形ABCD,设宽为x(m),面积为y(m2)。则当最大时,所取的值是( ) A 0。5 B 0。4 C 0。3 D 0。6 2、两个数的和为6,这两个数的积最大可能达到多少?利用图象描述乘积与因数之间的关系。 3、把一根长120cm的铁丝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均弯曲成一个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和是多少?它们的面积和的最小值是多少? (选作题)边长为12的正方形铁片,中间剪去一个边长为x(cm)的小正方形铁片,剩下的四方框铁片的面积y(cm2)与x(cm)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给出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及一些性质,只是研究函数的方法都是按照函数解析式---定义域----图象----性质的方法进行的,基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本节课的作用是让学生借助于熟悉的函数来进一步学习研究函数的更一般的方法,即:利用解析式分析性质来推断函数图象。它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与性质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站在新的高度研究函数的性质与图象。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象;从函数的性质推断图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从函数的性质推断图象的方法。 二、目标分析 按照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能够借助于具体的二次函数,理解和掌握从函数的性质推断图象的方研究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在分组合作、积极探索的氛围中,掌握从函数解析式、性质出发去认识函数图象的高度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等。 三、教法学法分析 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教学规律”,从教师的角色突出体现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经过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师生互动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实施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这方面,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方法等一系列活动为主线,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拓展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而体现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把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独立探究,巩固方法 强化训练,加深理解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环节1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直接总结出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形状,在学生回答后,以有必要再重复吗?编者的失误?还是另有用意呢?的设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感觉很疑惑的时候马上进入环节2:试作出二次函数 的图象。目的是充分暴露学生在作图时不能很好的结合函数的性质而出现的错误或偏差问题,突出本节课的重要性。在学生总结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学生的错误并以设问的方式提出本节课的目标:如何利用函数性质的研究来推断出较为准确的函数图象,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师生互动、探究新知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引用课本所给的例题1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尝试完成并作出总结发言。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目标或暴露出在尝试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分析障碍,即不能很好的把握函数的性质对图象的影响,不能把抽象的性质与直观的图象融会贯通,这样便于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难点,各个击破,最终形成知识的迁移。在学生探讨后,教师选小组代表做总结发言,其他小组作出补充,教师引导从逐步完善函数性质的分析。其中,学生对于对称轴的确定、单调区间及单调性的分析阐述等可能存在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对解析式的分析结合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得到分析的思路和解决的方法,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把函数的性质完善。之后进入环节3:再次让学生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推断出二次函数的图象,强化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推断图象的关键。进而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形成较为完整的新的认知体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学生提出图象为什么是曲线而不是直线等问题,为了消除学生的疑惑,进入第4个环节:教师要简单说明这是研究函数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性质,是函数的凹凸性,后面我们将要给大家介绍,同学们可以阅读课本第110页的探索与研究。这样也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与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自主研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以上环节完成后,进入第5个环节:让学生对利用解析式分析性质然后推断函数图象的研究过程进行梳理并加以提炼、抽象、概括,得出研究函数的具体操作过程,使问题得以升华,拓宽学生的思维,将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最终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内化与发展,由此让引导学生进入独立探究,巩固方法的阶段。例2在题目的设置上变换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目的是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将会目标明确地进行函数性质的研究,然后推断出比较准确的函数图象,使新知得到有效巩固. 通过前面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该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相关知识。但对二次函数中系数a、b、c的对二次函数的影响还有待提高,为此我把课本中的例3进行改编,引导学生进入强化训练,加深理解阶段。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对奇偶性的质疑,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学生对二次函数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 第五个阶段:小结归纳,拓展深化。为了让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二次函数和掌握函数的一般研究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总结。在你对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关系有怎样的理解方面教师要引导、拓展,明确今天所学习的方法实际上是研究函数性质图象的一般方法,对于一些陌生的或较为复杂的函数只要借助于适当的方法得到相关的性质就可以推断出函数的图象,从而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定格在一个新的高度去理解和认识函数问题。 最后一个阶段是布置作业,提高升华,作业的设置是分层落实.巩固题让学生复习解题思路,准确应用,以便举一反三.探究题通过对教材例题的改编,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探索,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六个阶段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得以迁移内化。而最终的探究作业又将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进入对二次函数更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之中,从而达到知识在课堂以外的延伸。总之,这节课是本着“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理念来设计的。 〖大纲要求〗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2. 会把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化为顶点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和开口方向,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的图象; 3. 会平移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得到二次函数y=a(ax+m)2+k的图象,了解特殊与一般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思想; 4.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5.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增减性,会求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之间的联系,数学教案-二次函数。 内容 (1)二次函数及其图象 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可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2)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和开口方向 抛物线y=ax2+bx+c(a≠0)的顶点是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0.某幢建筑物,从10米高的窗口A用水管和向外喷水,喷的水流呈抛物线(抛物线所在平面与墙面垂直,(如图)如果抛物线的最高点M离墙1米,离地面米,则水流下落点B离墙距离OB是( ) (A)2米 (B)3米 (C)4米 (D)5米 三.解答下列各题(21题6分,22----25每题4分,26-----28每题6分,共40分) 21.已知:直线y=x+k过点A(4,-3)。(1)求k的值;(2)判断点B(-2,-6)是否在这条直线上;(3)指出这条直线不过哪个象限。 22.已知抛物线经过A(0,3),B(4,6)两点,对称轴为x=, (1) 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2) 试证明这条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中,必有一点C,使得对于x轴上任意一点D都有AC+BC≤AD+BD。 23.已知:金属棒的长1是温度t的一次函数,现有一根金属棒,在O℃时长度为200cm,温度提高1℃,它就伸长0.002cm。 (1) 求这根金属棒长度l与温度t的函数关系式; (2) 当温度为100℃时,求这根金属棒的'长度; (3) 当这根金属棒加热后长度伸长到201.6cm时,求这时金属棒的温度。 24.已知x1,x2,是关于x的方程x2-3x+m=0的两个不同的实数根,设s=x12+x22 (1) 求S关于m的解析式;并求m的取值范围; (2) 当函数值s=7时,求x13+8x2的值; 25.已知抛物线y=x2-(a+2)x+9顶点在坐标轴上,求a的值。 26、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Rt∠,截取AE=BF=DG=x,已知AB=6,CD=3,AD=4,求: (1) 四边形CGEF的面积S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和X的取值范围; (2) 当x为何值时,S的数值是x的4倍。 27、国家对某种产品的税收标准原定每销售100元需缴税8元(即税率为8%),台洲经济开发区某工厂计划销售这种产品m吨,每吨2000元。国家为了减轻工人负担,将税收调整为每100元缴税(8-x)元(即税率为(8-x)%),这样工厂扩大了生产,实际销售比原计划增加2x%。 (1) 写出调整后税款y(元)与x的函数关系式,指出x的取值范围; (2) 要使调整后税款等于原计划税款(销售m吨,税率为8%)的78%,求x的值. 28、已知抛物线y=x2+(2-m)x-2m(m≠2)与y轴的交点为A,与x轴的交点为B,C(B点在C点左边) (1) 写出A,B,C三点的坐标; (2) 设m=a2-2a+4试问是否存在实数a,使△ABC为Rt△?若存在,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 设m=a2-2a+4,当∠BAC最大时,求实数a的值。 习题2: 一.填空(20分) 1.二次函数=2(x - )2 +1图象的对称轴是 。 2.函数y= 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 3.若一次函数y=(m-3)x+m+1的图象过一、二、四象限,则的取值范围是 。 4.已知关于的二次函数图象顶点(1,-1),且图象过点(0,-3),则这个二次函数解析式为 。 5.若y与x2成反比例,位于第四象限的一点P(a,b)在这个函数图象上,且a,b是方程x2-x -12=0的两根,则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 6.已知点P(1,a)在反比例函数y= (k≠0)的图象上,其中a=m2+2m+3(m为实数),则这个函数图象在第 象限。 7. x,y满足等式x= ,把y写成x的函数 ,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8.二次函数y=ax2+bx+c+(a 0)的图象如图,则点P(2a-3,b+2) 在坐标系中位于第 象限 9.二次函数y=(x-1)2+(x-3)2,当x= 时,达到最小值 。 10.抛物线y=x2-(2m-1)x- 6m与x轴交于(x1,0)和(x2,0)两点,已知x1x2=x1+x2+49,要使抛物线经过原点,应将它向右平移 个单位。 二.选择题(30分) 11.抛物线y=x2+6x+8与y轴交点坐标( ) (A)(0,8) (B)(0,-8) (C)(0,6) (D)(-2,0)(-4,0) 12.抛物线y=- (x+1)2+3的顶点坐标( ) (A)(1,3) (B)(1,-3) (C)(-1,-3) (D)(-1,3) 13.如图,如果函数y=kx+b的图象在第一、二、三象限,那么函数y=kx2+bx-1的图象大致是( ) 14.函数y= 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A)x 2 (B)x<2 x="">- 2且x 1 (D)x 2且x –1
《二次函数》教案3
《二次函数》教案4
《二次函数》教案5
《二次函数》教案6
《二次函数》教案7
《二次函数》教案8
《二次函数》教案9
《二次函数》教案10
《二次函数》教案11
《二次函数》教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