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 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
2、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刚刚我们初步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小朋友做的。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师: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平均数会比原来的数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四、作业
1、做一做第1题
2、判断题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内容来自闪亮儿童网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
3、做一做第2题
4、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3.3.32.2.6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四、综合练习:
课本P1278P130-13110、11、12、13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归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正确应用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0、1、2、3和小数点,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主题。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三分钟老师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妇女节这天,丈夫给当教师的妻子发38.00元红包,祝妻子妇女节快乐!妻子收到后——
妻子:“谢谢老公,多了点!”
丈夫想既然嫌多,就给妻子发红包3.80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点!(意思是取掉小数点)。”
丈夫心想还嫌多就又给妻子发红包0.38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一点!”
师:不知道大家听懂这个故事吗?谁来说说?
师:看来大家听懂了这个故事。妻子在这里说的“多了点”,意思让丈夫把小数点去掉(发成3800元),而丈夫理解的却是发的多了。这里的“多了点”,在语文修辞中叫“一语双关”,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表意丰富,值得我们去学习。没想到小数点就在我们生活中作用这么大,而且引出这么有趣的故事。
故事讲到这里,老师的问题也就出来,老师也把问题装在红包里,让我们一起拆开红包。
红包问题:丈夫发红包从38.00元、3.80元、0.38元,钱数是多了还是少了?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
生:钱数少了,小数点左移动了。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出示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大家一起读课题
师:(教师板书课题的同时问)同学们,我们先做个猜想:大家猜一猜小数点会向哪个方移动(左右),向哪方移动会变大,哪方移动会变小?好,让我们一起寻找规律,验证猜想。
二:复习旧知讲授新课
1、故事引出新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师:大家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喜欢吗?(喜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大话西游》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径庆阳,听说庆阳的香包文化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分别看中标价为80.00元、8.00元、0.08元和0.80元的四款香包,但他们遇到些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以下问题:
1.化简下列小数。
80.00元= 8.00元= 0.80元=
2.说出下列各数中每个8所表示的意义。
80 8 0.08 0.8
3.将下列小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80 8 0.08 0.80
(0.08<0.8 < 8 < 80)
小组讨论: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右大)
2、独立思考,总结规律。
(过渡句,大家总结的特别好,刚才大家将从左到右观察,如果让大家从右到左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呢?)
独立思考: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0.08<0.8 < 8 < 80
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千)分之一(左小)
树立模型思想:右大左小。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同学们能不能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呢?(右大左小。)
同学们,问一问你们喜欢左还是喜欢右,生,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左还是右?老师喜欢右,因为小时候左手写字,妈妈就批评,所以我喜欢右,而且如果将这38.00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是不是更喜欢了。
(同学们表现真棒,看看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砸金蛋,同学们,和平常一样,我们把学生分成三组,谁答对问题加一分,获胜组将的到老师送的意外惊喜哦)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5
一、全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四个方面。
“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器、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五个单元;“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又包括:认识多边形、观察物体这两个单元;“统计与概率”领域包括统计这一个单元;“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教学内容包括:图形的密铺、消费知多少两部分。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数学课上能积极思考,能积极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具有一定的信息辨析、加工能力。约有80%的学生能及时完成作业,90%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书写习惯。但是部分不能完成作业的学生影响了他们的数学上的发展。掌握基础知识较好,能通过自主练习掌握基本技巧;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数学实践。学生具有良好的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较高,约有30%的学生在数学上有较好的发展。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各种学习方式自己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这学期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特别是不愿写作业的学生及不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应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乐于学数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目的要求:
数与代数:
1.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运算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结合具体事例探索小数的性质,并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经历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通过解决问题,学会十进制复名数与小数的改写。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在学习小数意义和性质的'过程中,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联系,培养爱科学的情感。
空间与图形: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感知这些图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运用三角形是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分类思想。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3.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统计与概率:
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具体统计活动中,学会同时对两种数量进行数据统计,认识一般复式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实践活动:
巩固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认识多边形
教学难点: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律、
五、教学方法:
启发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改革设想:概念教学要联系实际,加强探索性,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强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使学生形成初步的代数意识。把握好动手实践的“度”,开展有效的操作活动。用好教材,做教材“再开发”的智者。重视小数口算、估算的平日练习。全面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各单元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建议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学期大约有25%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便于教师创造性地安排教学。教科书中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课时数建议如下,供参考。
一泰山古树—计算器2课时
二节能减排--用字母表示5课时
三快乐农场—运算律9课时
四巧手小工匠—认识多边形9课时
图形的密铺1课时
五动物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2课时
六趣味拼搭--观察物体2课时
七奇异的克隆牛--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
智慧广场1课时
八我锻炼我健康—平均数6课时
消费知多少1课时
九回顾整理--总复习6课时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第64页的内容及第65页练习十五的第4、第5、第9、第10题。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及方法,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征,并能够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2、通过观察、分类记录等活动,折、剪等操作,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同时懂得合作可以提高效率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别从三角形的角和边两个方面的特征,对三角形准确的地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能够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如果让你把班里某一个小组的同学分成两组,你将如何分组呢?
(学生回答)
师:既然如此,如果把三角形进行分类,你觉得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来分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两种方法,按边分或者按角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
(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课件出示例5.
师:用量角器量出每组中每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的大小,看看三角形中每个角是多少度?各是什么角》
生1: 通过测量发现,有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
生2:有些三角形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生3:有些三角形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
师: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2、把三角形按照角进行分类。
师:如果把所有的三角形看做一个整体,那么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可以分别看作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会画图表示吗?
(课件出示三种三角形的关系图)
3、认识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
(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图)
师:在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条边叫直角边,直角所对的边叫斜边。你能用直尺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吗?测量后你会发现什么?
生:通过测量发现,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中,斜边最长。
4、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图)
师:观察三角形的三条边会发现什么?
生: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不想等,有的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
师:在数学上,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师: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等腰三角形的底,两腰的夹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是三角形的.底角。在等边三角形中,三条都相等的边都叫三角形的边。
6、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师:你能说说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吗?
生:两腰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师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但是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7、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自角的特征以及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
通过测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角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
有些直角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有两个角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在数学上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常用的直角三角板中的一种。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哪一组的同学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按角分类的成果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按边分呢?
生: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生:三角形可以按边分类,也可以按角分类。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数学方法?
生:分类。
师:分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重要,因为运用了分类方法,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井井有条,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舒心,更加精彩。
五、板书设计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小数乘(除以)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的规律。
2.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简单计算。
3.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形成组内的思维碰撞,从而丰富、完善学生的个体思维,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用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3的10倍是多少? (2)4000除以10是多少?
3的100倍是多少? 4000除以100是多少?
3的1000倍是多少? 4000除以1000是多少?
提问:0.3的10倍,100倍,1000倍呢? 4除以10,100,1000呢?
[由整数乘除法引入小数乘除法,为接下来的`小数点移动规律做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
2.引导学生完成小数乘法,鼓励学生在汇报答案的同时说出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3.强调整数末尾的小数点可省略。
4.小数除法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5.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强调:小数点前无其他数时,应补上0。
6.观察这两组算式,并讨论:当一个小数乘(除以)10、100、1000、时,积(商)与第一个因数(被除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7.总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由于上一节课学生对于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因此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规律的总结,教师只需在规范性方面加以引导]
三、巩固练习
试一试:
1.下面各小数和8.73相比较,大小有什么变化?
要求学生写出简单的过程,并说出来。
2、在方框里填写适当的数。
[书本上的习题灵活处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有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直观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对于整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几何直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难点: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
通过尝试画图、指导画法、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体会画图的优点、借助画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等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探索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新使用教材,既体现“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活用例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既重视知识技能训练,又注重发展数学思考、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能在你的作业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吗?
师: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怎么求宽?如何求长方形的长呢?
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面积÷长=宽
面积÷宽=长
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解决我们学校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愿意吗?
2、教学例题
(一)例1教学
出示例题:合肥市华山路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认真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质疑:同学们已经注意到花圃的长增加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仔细想一想:长方形的长增加了,面积就一定会增加吗?师指名回答、
预设1:学生长增加,宽不变,面积就一定会增加、
预设2:学生长增加,宽不知道,面积就不一定会增加,也许还会减少、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有道理,在这道题中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花圃的长增加,面积就增加了?
预设1:把增加的'面积画出来、
预设2:画图
3、画一画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接下来我们一起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示意图,用刚才画的长方形代表花圃,在花圃上面画出增加的面积、提醒一下:既然是示意图,可以不需要用尺子,用铅笔直接画、
4、同学们都画好了吗?老师也想画一画、
预设:第一步,黑板上的长方形表示花圃、
第二步,只画一条边增加很长、追问:可以吗?为什么?
第三步,画出一条边增加3米、追问:画好了吗?
第四步,画出两条边都增加3米、追问:现在画好了吧?怎么又不可以?
第五步,谁能上来把那条边画出来、你来指一指哪里是增加的面积?教师用阴影部分表示增加的面积、原来的面积在哪里?
第六步:谁来根据示意图说一说面积为什么增加了?宽是哪一条边?师指着图,这条边既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也是这个增加部分的什么?(用红笔再次画一画这条宽)
5、在示意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同桌根据示意图互相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上台板书,说一说)
6、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
7、独立完成,指名上台指着示意图板演,教师板书、
8、从图中我们发现花圃的长增加了,宽不变,面积增加了;如果花圃的长减少了,宽不变,面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减少)你能在长方形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想一想,谁上台在长方形中画一画?
预设1:上台画出正确的同学,让他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减少的面积在哪里?这位同学的画法非常准确、
预设2:上台画出错误的同学,让别人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符合题意吗?谁能上台画出长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
师提醒学生画图一定要一定要想好哪条边改变?哪条边不变?比较:两次画图有什么不一样?
过渡:长方形的宽不变,长发生变化,面积也发生了改变、那如果宽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呢?一起看第二道数学问题、
(二)教学“试一试”
华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水池、后来因扩建公路,水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水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齐读,教师追问:这个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
2、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指名上台用手势比划后师追问:这次什么改变了?什么又没变呢?
3、独立列式计算后,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上台指着图说、
(三)比一比
1、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这是文字叙述题意,这是用示意图表示题意,比一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
2、师:看来,画图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策略、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三、变式练习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两道题目中都有一个量没有变,你发现了吗?如果长与宽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题目你们还会吗?出示变式1:
(1)变式1
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老师读题后并追问: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怎么理解的?
2、师:照这样,增加的面积在哪里?先在大脑中想一想,想好了试着在图上画一画、
3、师指名上台比划示意图,课件随机出现、
4、长方形的长和宽都不知道,看着示意图,你会解决问题吗?
(二)变式2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能够在纸上画出图形帮助思考了、其实高手画图不但能在纸上画图,还可以在脑海中画图、接下来我们一起试试在脑子中画图、
(出示:有一个长方形,长50米,宽40米、)
1、长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
板书:40×5=200(平方米)
2、宽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
板书:50×5=250(平方米)
3、长和宽同时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1)头脑中的图画好了吧?谁能很快列出算式?
生:200+250=450(平方米)
(2)我们在图上画一画来验证脑子里想的图,好吗?有什么不一样?发现刚才我们的计算有什么问题?到底增加了多少呢?
4、长和宽同时减少5米,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脑子中画图,课间验证、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求出减少部分的面积?
生1:分三部分来求、
生2:分两部分来求、
生3: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来求、
5、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肯定吗?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各种变化,我们是怎么解决的?画图有什么好处呢?在画图应该注意什么了?
师:其实不单单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如果发生变化,同样可以采用画图的策略予以解决、课后同学们可以好好研究这道题“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将研究过程和成果写成“数学日记”,与你的老师、你的同学一起分享!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1及第24页“做一做”,练习六。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数据的方法,初步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
2、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能把的数据填人简单的统计表,并能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3、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数据的能力和根据统计表、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渗透初步的统计和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感悟人民的卓越智慧,感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通过图表,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的统计图表。
2、引导学生填写,感知数据的。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2、教学难点:把不完整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补充完整。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画有例1学生分布图的挂图或小黑板1块、画有例1统计表框的小黑板1块、画有方格的小黑板2块。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结合时事,根据当前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有关数据,引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调查统计一些事物的数目,这些事物的数目通常叫做数据(板书“数据”一词)。数据往往都是从生活实际中,通过认真的调查核实,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是国家进行进一步统计、汇总,进而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的原始依据,必须真实。而数据因为直接来自生活,往往比较零乱,没有次序,显示不清主次多少。为了把调查结果表示得更清楚明了,就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简单的数据”(板书,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学生分布的挂图或小黑板。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哪道巷有这班学生,很形象,很直观。
(通过直观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统计表的作用。)
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每道巷分别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哪道巷住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先逐街、逐巷数出人数。记住
问题。再进行比较,回答出问题。
3、教师指出:只看图不容易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我们先数一数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在图上标注上数字。数出的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就叫做数据。(渗透特点:来自生活实际,是真实的。)
启发学生: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但是比较零乱。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把这些数据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使别人不用再看图,就能一眼看出各街各巷住了多少学生,全班一共有多少学生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讨论结果可能多种多样,只
要有道理,就应加以肯定。从中再选出统计表的。)
教师:以上各方法实际上都是对数据进行。
我们先用画表的方法进行。出示下表(空表框)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第二栏起,逐一写街巷名。
5、组织学生根据原始图填写,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他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学生填写书上第23页的不完整统计表。然后问一共多少人。在合计栏中填写,形成完整的统计表。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6、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投影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填写,使学生感知数据的统计。)
7、认识条形统计图。
有时为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多少,也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来表示数据的。
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可以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
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人)。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标注时相邻街巷名称间要空一格,以求容易区别和美观。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课本第24页上部的条形统计图。
8、看条形统计图,回答课本第24页五个问题。
(直观观察简单统计图,感知数据的作用,通过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美。)
9、反馈练习:在教师带领下完成课本第24页“做一做”。
教师先出示原题,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带领学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绩的长方形条。
问:每一小格代表几米?小芳的成绩是多少米?应该涂几个小格?确定14个小格怎样确定较好?(找出15所对应的高度,向下数1格即可,不必从1数。)
其他同学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确定一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同桌间互相检查涂色是否准确。然后组织学生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书中问题。
(由于条形统计图是新接触,学生涂色有困难,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教学时教师的引导示范不能太少。练习时,教师要先示范,后放开由学生自己完成。)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六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重点引导: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
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六第3题。
提示:先统一单位,并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
(四)、课堂
引导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数据,怎样数据,还学习了怎样填写统计表、统计图。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六第2、4题。(要求学生亲自去调查各班人数,独立完成。)
2、活动性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日时间进行专项公益劳动(如擦玻璃),分别记录每人擦的块数,然后把小组擦玻璃的情况制成统计表。要求统计表中能反映出每个人擦的块数和小组擦的总块数。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划“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表示出来,进一步学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简单的统计表。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硬币一枚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简单的数据整理,初步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今天这一节课,我们来做一些练习。
2.练习二十第3题。
投影出示。
让学生先把表格填写完整,再回答问题。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么想的.,其余学生校对。
3.练习二十第4题。
投影出示。 -
提问:每个口表示什么?三年中各有多少游客?
让学生把每年算出的游客人数填在统计表中,指名一人填写投影片上。
指名回答第(1)个问题。
让学生讨论第(2)个问题,并说明估计的理由。
二、综合练习
做练习二十第6题。
1.投影出示题目,要求两人合作,一人从离桌面约30厘米的高度落下硬币,一人用划“正”字的方法来统计是“1角”字向上,还是图案向上,共20次。
2.把统计的数据制成简单的统计表。
让学生把统计结果填在课本上。
提问:你从统计结果中,看出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三、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第5题。
1.讨论:
(1)如何收集、整理数据?
(2)怎样绘制简单的统计表?
2.说明:让全班同学一个一个轮着出来汇报看课外读物的本数,大家用划“正”法记录数据,并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
3.看表中数据,明白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这堂课学到了些什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深入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
2、经历操作、观察、想象、交流等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准确地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并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能在放个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建立表象?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观察这几个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展示幻灯片中飞机、蜻蜓,蝴蝶的图片生:它们两侧的图形是完全一样的。
师:是的,还有吗?
生:从中间对折后两侧能够完全重合。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说得真棒!像这样对折之后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动画展示飞机、蜻蜓、蝴蝶从中间对着重合过程)那么生活中还有像这样的的对称现象吗?师生总结出:美丽的树叶、剪纸艺术、车标中的轴对称设计、北京奥运会的图标五环、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建筑等等都是轴对称图形。我们的大自然因这些轴对称图形变得更加美丽绚烂。
师展示一片轴对称叶子的对折后两侧完全重合的动画,并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
师:这些是轴对称图形吗?若是,请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生判断出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在每个轴对称图形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同学们掌握得可真好!
二、探索新知师: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这个是轴对称图形
生2:点A与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
生3:A与A'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总结:对称轴图形中,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两个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是相互垂直的。
三、知识运用师:
1.动手操作:剪下教材附页上的图形,先折一折,再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看看能画几条。
师生共同画出这些里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学会分辨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圆形有好多条永远折不完?,我们就说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师:2.下面的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
3.试一试,画出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师:想要顺利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你有什么办法呢?根据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并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第一步:标出点A和点B;
第二步:通过数格找到对称点A'和B';
第三步:顺次连线。
四、巩固提升根据上面的方法,你能画出下面图形的另一半吗?试一试。
生根据掌握的画图方法和步骤成功画出了这个图形的完整样子(确定对称轴后,先找到对称轴左边图形的几个关键点的对称点,再连线。)
五、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景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使学生建立平角、周角概念。
2.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周角、平角形成过程及与各种角的关系,把钝角范围补充完整。
3.能正确画平角和周角,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周角。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平角、周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平角、周角形成过程并会叙述。
教学准备:
活动角、纸扇、一张纸。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1、 ①师: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拿出一张白纸,在黑板上演示,像老师这样对折一次,再对折一次。指着角问同学: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1、量角器量的 2、三角板对比的
板书:直角等于90度
②师:比90度角小的角是什么角? 生回答后,板书 :锐角 小于90度
③师:比90度角大的角是什么角? 生回答后,板书 :钝角 大于90度
2. 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两位新朋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角并板书:平角、周角(彩笔)。
快来打声招呼吧!
3.读一读,平角、周角。你知道什么?生回答:角的度数! 边在哪边?今天我带同学们一起走进平角周角。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平角
你们想当魔术师吗?
举起纸,这是90度角,翻过来,指着角,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画上直角符号,让同学们也画上直角符号。
变!这就是平角,听!平角大声跟同学们说:我是平角,我愿意跟同学们交朋友。同学们,你们也变,认真看平角,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快说给同学们听,一定要认真听,互相补充。
学生展示,板书:一平角=2直角=180度。两条边在第一次折痕上引导学生说,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就叫做平角。
让学生拿出活动角,转动时,注意角的一边不动,另一边绕着角的顶点旋转成平角。让学生指出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板书:画平角。让学生也跟着画平角,齐读两遍平角的特征。
2.学习周角
我还会变呢,翻动平角纸,这又是什么角?说理由。画上符号,要求学生也画上两个直角符号,变!这就是周角,听!同学们好 我是周角,我愿意和同学们交朋友!
讨论: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生按顺序展示后,教师板书:1周角=4直角=2平角=360
定义:有四个直角组成一个新的角,这样的角叫做周角。
让学生试着用活动角转动周角,画周角,然后,指出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齐读周角的特征,再齐读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三、进一步感受平角、周角。
1.伸出一条胳膊。旋转平角、周角。同桌互相转,展示转。学生评价。
四、补充钝角范围
师:老师有个问题,180度,360度都比90度大,但他们不叫钝角,再平角上展示活动角,活动角的一条边,在0度90度区域形成的角是锐角,在90度180度形成的区域形成的角是钝角,请学生说一说钝角比谁大?比谁小?
生回答后, 板书:而小于180度。
五、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周角、平角。
互相说,展示说,评价。
六、巩固练习.
1.游戏,用纸扇摆角,同桌说角,老师摆角,考同学说角
2.判断:⑴平角是一条直线,⑵周角是一条射线,⑶一个周角等于四个平角,
3.抢答题:⑴从小到大排序:直角、钝角、平角、锐角、周角,⑵从大到小排序:直角、钝角、平角、锐角、周角。
4.再出一个难一点的题:(要求说清理由)
1=752=? 3=? 4=?
七、总结
你们知道了平角、周角,现在让你扮演角色,平角、周角,做个自我介绍吧!
板书设计:
角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比90角小 比90角大 1平角=2直角=180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3
学习内容:教材第117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是“两端都要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少1的情况)。
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已知株距和全长求株数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拿一根20厘米的毛线绳,每隔5厘米系一个扣,绳子两端也要系,数一数,一共系了几个扣。
二、互动研讨:
自学课本117页回答以下问题。
1、要求准备多少棵树苗,必须先求出什么?
2、讨论:如果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两端也要栽树,这样就可以栽5棵。照此思路,可以推断出间隔数比株数(多1还是少1)。所以,在100米的小路上共有个间隔点,那么就可以栽棵树。
小结:因为植树棵数总是比间隔数多1,这样我们就可以先求出树与树之间有多少个间隔,而每个间隔的长度是已知的,就可以求出一共可以植树多少棵。
列式计算:
3、在一条公路旁,每隔5米栽一棵树,起点和终点都栽,一共栽了10棵,那么这条路有多长?(比较和例1的不同,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列式计算:
4、例1是已知( )和( ),求( )。而这道题是已知( )和( ),求( )。根据这两道题我们也可以得出两个公式。
株数=( )÷( )+1全长=(株数-1)×( )
三、自我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达标测评:
1、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4、新建小区要在一条长1000米的路两旁安装路灯,每隔8米装一盏(两端都要装)。一共需要多少盏路灯?
《植树问题二》导学案
学习内容:教材第118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是“两端都不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多1的情况)。
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已知株数和全长求株距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1、已知株距和全长,怎样求棵数?
2、已知株距和棵数又怎样求全长呢?
二、互动研讨:
1、小游戏。拿出纸条,分别把它们等分成2段、3段、4段,要剪( )次、( )次、( )次,比较剪的次数和纸条的段数有什么关系。
我的发现:剪的次数比纸条的段数( )
2、自学课本第118页例2,回答以下问题:
还是两端都栽吗?
棵树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两旁都不栽要先算什么?
3、我来算一算一共要栽几棵树?
要在小路两旁栽树,要先算出一旁需要栽多少棵树,那就要先求出一旁的间隔数:
小路一旁栽树多少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小结:这是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两端都不栽树”也就是棵数比间隔数( ),
棵数=( )÷( )-1,株距=( )÷( -1)。
4、讨论比较例1和例2的不同。
例1是两端都( ),所以棵数比间隔数( )
例2是两端都( ),所以棵数比间隔数( )
三、自我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达标测评: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3、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跟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植树问题三》导学案
编写人:修改人:审核人:许文良学习时间:使用人:四年级
学习内容:教材第120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三种情况是“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已知株数和全长求株距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已知株距和全长,怎样求棵数?(两端都栽)
棵树= ( )
2、已知株距和棵数又怎样求全长呢?(两端都不栽)
全长=
3、同学们做游戏,站成正方形,每边有3人,共有多少人?(画图用△表示)
二、互动研讨:
自学课本第120页内容,自学后完成下面的问题。
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能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1、方法一:(图一)上下两边都有( )个棋子,左右两边两端的棋子都已数过,不能重复数,所以左右两边每边只需数( )个棋子,将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的棋子个数。算式是:( )
2、方法二:(图二)每边只算一个端点,这样每边都有( )个棋子,共有4个( )。算式是:( )
3、方法三:每边的两端都不算,这样每边都有( )个棋子,共有4个( ),再加上4个端点的4个棋子,就是一共的棋子个数。算式是:( )
4、哪一种方法最简单?
三、自我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今天学习了“植树问题”的第三种情况—封闭图形。封闭图形有几种,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多边形等,因为首尾重合在一起,所以种树的棵数等于分成的段数。
四、达标测评:
1、64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
2、要在六边形的水池边上摆上花盆,要使每一边都有5盆花,最少需要几盆花?
3、为了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四年级学生排成方阵,最外层每边站了15人,最外层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整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4、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是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几盏灯?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的和练习,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熟练完成练习。
2、指导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努力学好数学。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本单元知识
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加以补充,,使本单元的知识系统化。
二、完成练习三的题目
第1题
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并说明判断的理
由。
在书上画出每个三角形的高。
实物投影展示。
第2题
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
学生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为什么前两个可以直接判断,而第3个却不行呢?帮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按角分类的要求。
第3题
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
学生小组交流有哪些不同的拼法。
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提示学生:怎样想就能很快找出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第4题
通过两个角的度数,可根据角分类,也可从等腰三角性形的角度去考虑。
第5题
学生先自己摆一摆后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边。
第6题
出示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
(1)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学生明确;在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
(2)通过计算,学生知道,走红线和蓝线路线一样长,都等于120米。
第7题:从不同的角度可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16~117页例1、例2,第118页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五中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实验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现在用1格表示10个来完成书上116页的统计图。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的统计表。
教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获得哪些数据信息?学生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教师:小明要帮爸爸制作条形统计图。思考或同桌交流。①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呢?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小明家苹果产量逐年增加;20xx年的苹果产量是20xx年的2倍……
教师:根据你的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小结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用1格表示1个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到更大的数据。
课件出示: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可表示10个,也可以表示2个,5个,100个,1000个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条形统计图》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的授课形式,你喜欢吗?为什么?
2.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有哪些帮助?
3.你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本节课吗?为什么?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二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 认同率%
实验班(40人) 39 97.5%
对照班(40人) 33 82.5%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3-02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2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02-14
小学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25
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09-10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8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3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