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机械立大功》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机械立大功》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机械立大功》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机械立大功》教案 1
活动内容:
小机械立大功
活动目标:
1.理解画面,了解一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使用工具的最大意义就是省时省力。
活动准备:
1.人手一本绘本、书袋、PPT
2.电线、核桃、橙子、啤酒、上面有螺丝的废旧玩具、老虎钳、胡桃钳、手动榨汁器、开瓶器、起子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自主阅读的兴趣
1.师:在茂密的`树林里住着五个小矮人,有一天这五个小矮人在干什么?(播放PPT1)
2.师:原来五个小矮人想在树上造一间木头房子。他们在造房子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又是想什么办法解决的呢?答案就藏在今天老师带来的绘本“小机械立大功”里面。(播放PPT2)
二、幼儿自主阅读、师进行阅读引导
三、帮助幼儿理解画面、了解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1.小矮人在造房子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又是想什么办法解决的呢?(根据孩子的讲述播放相应的画面)
2.小矮人在造房子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小机械?
3.用了这些小机械,小矮人造房子就怎样?最后他们成功了吗?(播放PPT)
四、通过操作,体验使用工具的意义。
1.小矮人造房子用到了一些小机械,使自己既省力又省时间,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小机械,它们是谁呢?(出示工具一一介绍)
2.老师还带来了一些材料。(出示材料一一介绍)
3.提操作要求
4.幼儿操作、师指导
5.幼儿讲述操作结果:你用了什么小机械?结果怎样?感觉怎样?
6.小结:刚才我们用小机械把电线剪断了、把酒瓶打开了、把核桃打开了、把螺丝拧下来了、把水果里的汁榨出来了,感觉既省力又省时。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小机械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使我们更省力更省时间,我们一起来观看。
四、播放PPT、拓展经验
五、结束
师:小朋友回家以后,看看我们自己家里有哪些小机械,它可以用来干什么?明天来告诉老师。
《小机械立大功》教案 2
活动目标:
1、阅读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工具的名称和用途,感受使用工具给人们带来的省时省力和方便。
2、理解图意,尝试完整讲述故事,体验小矮人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快乐。
3、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4、能仔细倾听,理解主要的情节。
活动准备:
PPT课件;幼儿用书人手一本
活动流程:
介绍小工具——看看说说解读图意——自主阅读完整讲述——活动延伸
活动过程:
(一)介绍小工具
教师出示各种小工具图片,说说名称,引起幼儿猜测:它们能做什么呢?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小机械,它们都很有用。
森林里的小矮人要做一件大事情,这些小机械能帮上忙吗?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看看说说解读图意
1、出示图一:小矮人想干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办呢?
2、出示图二:小矮人想到了什么办法?
锯子是怎么回事?(出示锯子的图片,模仿拉锯的动作)
3、出示图三:木头又大又重,有什么办法让它移动呢?
4、出示图四:小矮人是怎么做的?
教师小结:原来一根棍子加上一块石头就可以让又大又重的木头移动哦,这就是杠杆。
5、出示图五:小矮人想把木头般到树桩上去,可是木头好重哦,搬不动怎么办?
6、出示图六: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教师小结:用两块木板搁在树桩上,斜斜的,就像小桥一样,再把木头推上去就省力多了。这就是斜面。
7、出示图七:需要的木头又多又重,抱着走好累哦,怎么办呢?用什么办法可以把木头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呢?
8、出示图八:有轮子的小车真好用,可以很轻松地一下子运很多木头。小矮人很快就把木头运完了。
9、出示图九:这个小矮人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背着木头爬树呢?树太高了,木头运不上去怎么办呢?
10、出示图十:是什么小机械让小矮人把木头运到树上去了?用滑轮可以把木头拉上树。
我们幼儿园也有滑轮,想想看在哪里见到过?(升旗的时候)
11、出示图十一:小矮人要爬到树上去,有什么办法?这个办法方便吗?那用什么办法可以方便又省力地到树顶上去呢?
12、出示图十二:是什么办法?这个办法比绳子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
教师小结:用木板绕着树干一圈一圈地往上走,就好像楼梯一样,这个办法叫螺旋。
13、出示图十三:小矮人在树顶上干什么大事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他们能成功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因为有了小机械工具的帮忙,还有小矮人之间的互相合作,所以这件大事一定能完成。
14、出示图十四:树屋完成了吗?小矮人喜欢自己造的树屋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树屋可真好,住在上面很安全,而且可以看很远的地方,小矮人们住在树屋里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三)自主阅读完整讲述
教师:刚才我们看的这个故事,名字就叫小机械立大功,桌子上有书,请你从第4页开始看,一直看到第19页,边看边讲,等会讲给大家听。
1、幼儿自主阅读,教师个别辅导。
2、请一个幼儿带领大家边看书边听故事。
(四)活动延伸
教师出示高楼图片:小机械真有用,它们可以省时省力,让操作变得很方便,有了机械工具的帮忙,小矮人造出了小树屋,那么我们现在的高楼大厦是怎么造出来的呢?建筑师使用了什么机械呢?
出示现代机械图片,说说名称和用途。
教师结束语:肯定还有许许多多的机械工具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发明,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教学反思:
从实施过程来看,第一部分幼儿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说明生活当中幼儿与这些小工具是有接触的,能知道干什么用的,却不一定知道确切的名称。第二部分的解读图意中,幼儿对导入部分的工具印象很深刻,马上就联系起来了,这里表明这个环节的作用在于启发幼儿的思路。通过解读幼儿能用语言把过程与方法比较连贯清楚地表达出来,教师在小结中强调了杠杆、斜面、滑轮和螺旋这些名词,同时还强调了简单、省时省力,这是小机械工具的作用,这个部分中教师忘记了一个环节,在说滑轮的的时候,没有联系实际,让幼儿想想幼儿园里也有滑轮,这样可加深幼儿对滑轮的印象。第三部分完整讲述前,教师没有说故事的全称。这部分中由于图片较多,完整欣赏部分交给幼儿有些难度,没有将小矮人的动作描述得很详细,这是情有可原的,可改为教师叙述故事梗概,幼儿叙述故事中的重点动作部分。本次活动最成功的地方是在情感的隐性提升上,教师的一个提问,引发了幼儿对团结合作等意义的理解。第四部分的延伸让幼儿发散了思维,从故事情节联系到了实际生活,选择的这几个接卸由小到大,功能各有所不同。整个活动时间较长,如果更加精炼紧凑一点的话会更让人满意。
《小机械立大功》教案 3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了解小矮人建小木屋的方法,体验使用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联系生活经验大胆讲述自己的感受。
3、激发探索的欲望,感受小机械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小机械立大功》PPT。
2、操作材料:装好材料的纸箱、木棍、滑轮、架子、砖头、小滑板等。
活动重难点:
重点: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联系生活经验大胆讲述自己的感受。
难点:体验使用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活动。(出示书名页、第4页)
师:在一座茂密的森林里,住着几个小矮人,他们想在高高的树上建一座小木屋。
大树又高又粗,小矮人用力的推也推不动,有的小矮人用斧头用力的、不停地砍,费了很大的力气把大树砍断了,还有的两个人一起用长锯你推我拉,就这样小矮人取到了他们需要的木头。
二、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讨论运东西的方法。
提问:木头取好了,怎么样才能把这些又粗又大的木头运到盖房子的地方?
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可以用推、拉、抬的方法,还可以做一辆带轮子的车。
师:这些方法真的能帮小矮人运木头吗,我们来试试。
提问:老师这里准备很重的纸箱,试试看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这只箱子运到那边?
你能抬动吗,有什么感觉?
看看这里有什么工具,你有什么方法?
哪种方法最好最快,为什么?小结:这个小滑板就是我们仿制的一个小车,用这个方法又快又好。小矮人很聪明他们做了一辆木轮车,把木头运到了大树底下。
三、引导幼儿探索使用滑轮的方法,感受工具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提问:木头怎么运到树上呢?有什么工具能帮我们?谁来试试看?
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你在哪里见过?
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小结:有的小朋友升国旗的`时候见到旗杆上有滑轮,人们很方便的把旗杆下面的国旗升到旗杆的顶部。有的小朋友在建筑工地上见过,盖楼房的叔叔运特别重的沙子、水泥的时候,大吊车的臂上有滑轮,能把这些东西运到高处。
提问:这个滑轮这么神奇,我们快来试试看。绳子要放在哪里?谁来试一试。
师:小矮人就像我们这样利用滑轮,一次又一次的把木头运到了树上。可是他们爬上爬下很辛苦,他们又用各种工具做了一个旋转梯,每天上上下下快乐的生活在小木屋里。
四、情感提升。
讨论:小矮人的小木屋建的怎么样?你们喜欢吗,为什么?小结:小矮人很聪明,他们知道使用工具会省力,也能给生活带来方便。生活中还有很多有用的工具,小朋友们找一找、试一试。
《小机械立大功》教案 4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一些常用小机械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2、细致观察画面,善于抓住画面重点,并能大胆想象,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猜测。
3、初步感知“小机械”具有省时、省力、操作方便的优势,有尝试的冲动。
重难点:
猜测情节,知道一些小工具的用途。
活动准备:
1、绘本《小机械立大功》的图片、其他常见工具图片、电视机。
2、将绘本2—3页的工具图画下或打印下来,共6幅。
3、幼儿对常见小工具有一定的了解(可日常渗透、可请家长为孩子丰富生活经验)。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工具图片,引起幼儿回忆,猜测工具的用途
2、师:你知道它用来干吗的?为什么这么想?(请幼儿仔细观察这些简单机械的外形,试着猜测它们的功能是什么。)
二、师幼共同阅读绘本
1、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小机械立大功
2、师:知道书名是《小机械立大功》,“你觉得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3、师:其实是森林里的小人们要去伐木头,但是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我们一起用带来的工具帮帮他们吧!好吗?”
4、(依次出示第4、6、8、10、13、14页图)师:他们遇到什么困难?你有什么办法帮助他们?(5、师:小朋友们想出了那么多的`办法,现在我们来看看,小人们想了什么办法?用到什么东西?是怎么用的?
6、教师依次出示图片,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7、(巩固知识)师:在故事中小人们用了哪些工具,解决了什么问题啊?(8、师:你喜欢这些工具吗?为什么?这些工具有什么用?” (这些工具都能让人干活省时、省力,又让操作变得很方便)
9、师:他们忙活了半天到底要干什么呢
三、活动延伸
(出示其他常用工具的图片)
师:你知道这个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用呢?
师:看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人是很聪明的,发明的东西都能帮助我们干活。要是你会发明,你会发明什么呢?为什么?集体交流
《小机械立大功》教案 5
《使用工具》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工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科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科学活动记录表;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图钉铁钉、木螺丝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这些事情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1、做作业时削铅笔怎么办?(用小刀或铅笔刀)
2、做饭时把菜截断怎么办?(用菜刀)
3、把纸剪成纸花怎么办(用剪刀)……
象上面所用的小刀或铅笔刀、菜刀、剪刀……这些物品叫做工具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使用工具(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认识工具
1、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看书P2页在书中寻找出现的'工具,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第二页的表格内。
2、抽学生汇报工具名称和作用:
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
锤子:可以定钉子、拔钉子等改刀旋转木螺钉
剪刀可以纸等裁剪物品钳子:可以剪断电线等物品
小刀:可以裁断纸等物品开瓶器:打开啤酒瓶等物品……
3、教师小结: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比较熟悉,能结合到现实生活来完成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二)、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一颗铁钉子和一颗木螺钉,你用什么工具可以把铁钉子和木螺钉定人木料中?(学生小组演示,教师在旁边指导)
2、小结:
①选择锤子把铁钉子定人木料中
②选择木螺刀把木螺钉璇入木料中
③也可以用锤子把木螺钉定人木料中,但是没有木螺刀方便。
思考:如果要把上面的钉子从木板中取出来,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好?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三、完成教材3页三项任务应该选择的工具
1、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一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二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
3、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三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4、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5、读3页简单机械的意义并初步理解。
四、总结本节课内容:
对于简单机械,不同的物体我们应该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认识简单机械,学习时注意安全。那么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吗?下节课继续。
拓展延伸:
在你的身边发现使用工具的典型事例,与你的同学们交流共享。
《小机械立大功》教案 6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中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它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机构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机构的组成原理,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
2.具有对平面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的能力,尽量运用计算机和CAD技术;
3.了解各种常用机构的运动特性和动力特性,并初步具有根据给定的运动要求或传力条件选择机构的类型及其组合以及进行机构综合的能力;
4.掌握机械的平衡和机械运转速度波动调节的原理和计算方法;5.了解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的基本常识,并初步具有机构创新的能力。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及习题课、课外作业、实验、考试等。通过各个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讲授
(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通过各章的课外习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信息量,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3)计算机的应用:以解析法为主,多安排学生自己上机编程进行机构设计和机构
1.运动及动力分析。
2.教学辅助资料
机械原理教学软件、机械原理习题集、实验指导书、机械原理试题库。
3.实验环节
(1)实验要求:实验课是本课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机械的能力。
(2)建议选择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①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与分析(2学时)
②机构演示实验(2学时)
③机构设计组装及运动参数检测(2学时)
④齿轮的范成原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2学时)
⑤回转件的平衡(2学时)
⑥平面连杆机构创意设计实验(一周)注:③、④、⑤选一项,⑥为开放型实验。
4.习题课、课外作业
(1)习题课:安排在机构的结构分析和综合、连杆机构的分析和设计、齿轮传动、轮系等主要章节。
(2)课外习题:可根据教材各章的习题要求有目的地选择,并根据教学重点内容的要求选择教学辅助资料的有关习题;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应作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5.考试环节
课程考试形式为笔试,参照试题库命题,有填空、选择、简答、判断、计算等题型。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绪论
(1学时)明确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以及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介绍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的趋势。
2.机构的结构分析和综合(6学时+实验2学时)
(1)常用机构的运动简图绘制
(2)平面结构自由度计算
(3)平面机构组成的基本原理
(4)平面结构的结构综合2重点:运动副和运动链的概念、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及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难点:机构自由度计算中有关虚约束的识别及处理。
3.连杆机构分析和设计
(16学时+实验2学时)
(1)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应用及其演化
(2)介绍曲柄存在的条件、传动角、死点、极位夹角和行程速比系数等概念
(3)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4)平面连杆机构的力分析和机械效率(课外自学)
(5)四杆机构的设计
重点:
(1)平面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四杆机构的设计。
(2)用解析法对平面连杆机构作速度和加速度分析;速度瞬心的概念和“三心定理”的应用。
(3)作用在机械上的力及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拆杆组法对平面连杆机构进行动态静力分析的数学模型。
(4)机械的机械效率、自锁现象及自锁条件和考虑摩擦时各种运动副中的力分析。
难点:
(1)曲柄存在条件的全面分析、平面四杆机构最小传动角的确定;四杆机构的设计。
(2)杆组法运动分析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3)机构的平衡力(或平衡力矩)及构件的质量代换两个概念。
(4)摩擦圆的概念及转动副中总反力作用线的确定。
4.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6学时)
(1)凸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
(2)介绍从动件运动规律、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和自锁概念
(3)盘形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4)盘形凸轮廓线的解析法设计
重点:推杆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及其选择原则;盘形凸轮机构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凸轮基圆半径与压力角及自锁的关系。
难点:凸轮廓线设计中所应用的“反转法”原理和压力角的概念。
5.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16学时+实验2学时)
(1)齿轮啮合基本定律
(2)渐开线齿廓、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
(3)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传动类型及特点和传动综合
(4)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直齿圆锥齿轮传动、蜗杆蜗轮传动的共轭齿面生成、单个齿轮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标准齿轮传动参数和尺寸计算
(5)变位齿轮传动的类型、应用和变位系数的选择
重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外啮合传动的基本理论和设计计算。
难点:共轭齿廓的确定;一对轮齿的.啮合过程;变位齿轮传动;斜齿轮和锥齿轮的当量齿轮和当量齿数。
6.轮系及其设计
(4学时)
(1)轮系的分类和应用
(2)定轴、周转和混合轮系传动比计算
(3)行星轮系的设计
重点:周转轮系及复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轮系的功用及行星轮系设计中齿轮齿数的确定问题。
难点:如何将复合轮系正确划分为各基本轮系,行星轮系传动效率的计算,行星轮系设计中的安装条件。
7.其它常用机构
(课外自学)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万向联轴节等其它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应用及设计要点。
8.机械的运动方案及机构的创新设计
(1学时)
(1)机构和执行机构的类型和选择
(2)机构运动方案的设计
(3)机构的创新设计
9.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课外自学)
(1)了解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的目的
(2)研究建立单自由度机器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及运动方程式的方法
(3)力为位置函数时的运动方程式求解
(4)稳定运转状态下机械的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
(5)机械的非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
重点:等效力(力矩)、等效质量(转动惯量)、等效构件和等效动力学模型的概念;掌握力为机构位置函数时其等效构件真实运动的求解方法;飞轮转动惯量的计算。
难点:计算飞轮转动惯量时最大盈亏功的计算方法。
10.机械的平衡
(课外自学)
(1)刚性转子静、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
(2)平面四杆机构的平衡原理
重点:刚性转子静、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难点:刚性转子动平衡概念的建立。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机械制造基础后修课程:机械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机械原理》,王知行、邓宗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机械原理》,孙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机械原理》,郑文纬、吴克坚,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小机械立大功》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理解杠杆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能力目标
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爱科学、爱动手,事实求实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
学生自制蜡烛跷跷板:长蜡烛1支,大号缝衣针1根,杯子2个,薄铁皮(或塑料板)1块,小碟2个。
教具准备
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弹簧测力计。
教学难点
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教学重点
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出示幻灯片1、2
二、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出示幻灯片3、4。
三、展示收集的杠杆,出示幻灯片5、6,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四、分组讨论:什么叫杠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7,杠杆的定义,学生齐读。
五、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展示撬石头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什么叫支点?什么叫动力?什么叫阻力?。
出示幻灯片8,教师归纳总结。讲解什么是动力臂?什么是阻力臂?
出示幻灯片9—12说明做图过程。
六、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你想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
作出假设: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杠杆要平衡:
1、只与力的大小有关;
2、只与力臂的大小有关;
3、只与力的方向有关;
4、只与力和力臂的乘积有关。
制定计划:
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
讨论和完善计划:
实施计划:你可以参考下面的实验装置(出示幻灯片15)和实验步骤(出示幻灯片17、18),让学生分小组实验。
得出结论:
你得出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入设计的.表格中,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展示学生的分析结果,并给以评价:
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出示幻灯片17。
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
六、趣味小实验:自制蜡烛跷跷板
目的:证实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设计:
1、把蜡烛底端的蜡刮掉一些,让它象顶端一样露出烛芯。
2、把缝衣针从蜡烛中部穿过,露出的针头、针尾架在两只杯子的边缘上。
3、用薄铁皮(或塑料板)剪成两个小人,用腿间的尖头插立在蜡烛上,两个小人的位置到缝衣针的距离相等。
4、点燃蜡烛两头,就做成了一个蜡烛跷跷板。
做出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出示幻灯片18
七、比拼台:出示幻灯片18(通过超链接和19—25相连),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答题,竞赛。学生竞争选取题目,抢答题。目的:活跃课堂气氛,巩固课堂教学,并颁奖鼓励。
八、小结本节内容:出示幻灯片26。
1、杠杆的定义。
2、杠杆的五要素。
3、杠杆的平衡条件。
九、作业:出示幻灯片27。
《小机械立大功》教案 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所讲的内容属于第二版《机械制图》中第三章的第6节,整个这一章主要讲正投影法和三视图,正投影法是绘图和阅读机械图样的理论基础,这一节主要讲基本几何体的投影和表面点的求法,是正投影法的应用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2、学情分析
要想讲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点、线、面的`投影的一些知识,知识水平不应有困难,能力水平也不应有困难,但要通过多做练习来达到熟练的目的,并且注意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棱柱、棱锥的三面投影和视图的画法;
2)、能较熟练地运用积聚性和辅助线法求作棱柱和棱锥表面上求点的投影。
3)、能正确标注棱柱、棱锥的尺寸。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棱柱、棱锥的投影特征、视图画法、表面上点的投影。
[难点]
棱锥表面上点的投影。
二、教法设计
1、讲授法: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演示,使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模型展示
3、模型展示发:课前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做些几何体帮助自己分析和观察。
三、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而教,这要求我们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让学生听懂、学会,还要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不能让学生离开老师这根拐棍就不会走路了,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在本节内容的讲授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提问,形成主动探究和协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10分钟)
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四个问题
1)、简述各种位置平面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征;
2)、讲评作业批改情况;
3)、提问:一般位置平面、投影面平行面、投影面垂直面的三面投影有何不同?如何根据两面投影判定其空间位置?
4)、预习检测:什么是平面立体?曲面立体都是由曲面围成的吗?
一方面复习上次课的重点,另外为今天新课内容的铺垫。并简述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进入新课。
2、新课教学(75分钟)
1)、结合课件和模型同学们共同观察形体的特征。
2)、根据立体模型和形体特征作立体的三视图,这当中主要突出作图步骤。
3)、利用特殊位置面具有积聚性的特性求棱柱表面点的投影和对棱柱进行尺寸标注。讲解时一定突出棱柱和棱锥三视图的特征,拓展学生的感性积累和空间想象力,举一反三,创造性的学习。
4)、用一些课堂练习巩固,教师点拨解答难点。改变立体的放置位置,多位之多答案,鼓励发散思维。
3、 小结
1)、结合课件和板书简述棱柱、棱锥的三视图作图步骤:画基准作俯视图、根据三等关系作主视图、最后作左视图。
2)、表面点的投影作图根据平面的投影特性,棱锥辅助线法。
4、作业
1、习题:完成习题34页各小题。
2、预习:圆柱、圆锥,找出与棱柱、棱锥三视图的不同之处。
六、板书设计
基本几何体(棱柱棱锥)
一、平面立体的定义
二、六棱柱
三视图分析作图步骤:画图
1、基准
2、俯视图
3、主视图
4、左视图
表面找点作图
三、四棱锥
三视图分析作图步骤同六棱柱:画图
表面点的投影充分利用顶点作辅助线
《小机械立大功》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l)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
(2)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传播过程的特征;
(3)了解机械波的种类极其传播特征;
(4)掌握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包括波长、频率、波速)。
2、要重视观察演示实验,对波的产生条件及形成过程有全面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课本的插图。
3、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要重视引导和自觉培养正确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2、难点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三、教具
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
2、横波、纵波演示仪;
3、描述波的形成过程的挂图。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的机械振动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介质的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
例子——水波:向平静的水面投一小石子或用小树枝不断地点水,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演示——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以上两种波都可以叫做机械波。
(l)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绳子端点在手的作用下不停抖动就是振源。
介质——传播振动的介质,如绳子、水。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为(图1所示)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由于相邻质点的弹力的作用,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发生振
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例如:
图2表示绳上一列波的形成过程。图中1到18各小点代表绳上的一排质点,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图中的第一行表示在开始时刻(t=0)各质点的位置,这时所有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第二行表示经过T/4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已达到最大位移,正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4。第三行表示经过T/2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又回到平衡位置,并继续向下运动,质点4刚到达最大位移处,此时振动传到了质点7。依次推论,第四、五、六行分别表示了经过3T/4、T和5T/4后的各质点的位置,并分别显示了各个对应时刻所有质点所排列成的波形。
3、对机械波概念的理解
(1)机械波是构成介质的无数质点的一种共同运动形式;
(2)当介质发生振动时,各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迁移,机械波向外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演示横波演示器);
(3)波是传播能量的一种方式。
4、波的种类
按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将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1)横波
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波形特点:凸凹相间的波纹(观察横波演示器),又叫起伏波。如图3波形所示。
(2)纵波
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波形特点:疏密相间的波形,又叫疏密波。如图4波形所示。
例:声波是纵波,其中:振源——声带;
介质——空气、固体、液体。
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
水波既不是横波也不是纵波,叫做水纹波。
5、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1)波长
定义:沿着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
单位:米(m)符号:λ
演示:观察演示仪器,从中可以看出:
①在横波中波长等于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
在纵波中波长等于相邻两个密部或疏部的中央之间的距离。
②质点振动一个周期,振动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恰好等于一个波长,即在一个周期里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2)波速
定义:波的传播快慢,其大小由介质的性质决定的,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并不相同。单位:米/秒(m/s) 符号:v
表达式:v=λ/T
(3)频率
质点振动的周期又叫做波的周期(T);质点振动的频率又叫做波的频率(f)。波的振动周期和频率只与振源有关,与介质无关。
6、思考题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关系。
《小机械立大功》教案 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效率和滑轮组的认识。
2、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了解与机械效率有关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2、通过参与用实验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4、培养学生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2、在实验他那就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使用机械,有的可以省力,有的可以节省距离,那么我们能不能使用机械而节省功呢?大家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二、实验
实验原理:
器材与装置:
实验操作:
(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算出。
(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
(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实验记录:数据填入表格中,注意清楚的记录数据。
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分析与结论: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通过刚才的操作,大家都发现了这个问题,两部分的功不相等。使用机械时人对机械做的功比不用机械直接提升物体做的'功多。这个差是哪里来的?这个差就是额外功,我们在完成一件事时,总会有一些不是我们需要的,但是又不得不做的功。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尽量减少额外功,提高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也就是提高机械效率。
三、小结
我们测量的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原理是: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
评价学生参与认知过程的表现,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到位的评价,提出表扬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逐渐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等能力。
【《小机械立大功》教案】相关文章:
《小机械立大功》教案5篇02-14
大班语言小机械立大功教案12-01
《机械效率》教案02-27
机械效率教案03-23
《简单机械》教案03-10
八《机械运动》教案03-02
小乌龟和小蜗牛教案03-14
《小鲤鱼》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