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课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
我怀着对司马迁的无限敬佩结束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堂课,感觉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第一,用好教材,适当拓展:使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秘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鉴于学生历史知识贫乏,对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司马迁辛酸坎坷的一生及《史记》内容都知之甚少。教学前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司马迁有《史记》。通过课前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都较好的理解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可贵品质。在课前给予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充分阅读,学生心中的司马迁形象渐趋生动,引起情感的共鸣,教学效果好。课后推荐相关读物或指导课外活动或开展各种形式的小练笔,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以情促读,以情感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注重教师语言,以情促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情节感人,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为此,我设计了煽情的教师过渡语,旨在带领学生进入情节,进入人物的内心!比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司马迁入狱受了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我插入了一段话:“同学们,我们知道,古代有许多残酷的刑罚,而宫刑是其中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一种。它带给受刑者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它使正常人身体残缺,心理残缺,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着。听了我动情的话语,学生的朗读一个比一个激动,这时的朗读,学生们已经进入了司马迁的内心!因为这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们也愤怒了!
第三,精心设计,整体把握: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他最终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是什么原因使司马迁选择了“忍辱偷生”呢?这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前面的段落。是第二段中“父亲的临终嘱托”,是第一段里“从小听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励。我并没有就此打住,继续追问学生:“除此以外,司马迁可能还想到了什么呢?”这时,我又适时补充相关资料:周文王被关在羑里(yǒu,古地名),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居然写了《国语》;孙膑被剜(wān)掉膝盖骨,竟写了《兵法》……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感悟到了“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就是“发愤”!化屈辱为动力,化悲伤为动力,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史记》。这样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教学过程也行云流水。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很有节奏感的诗歌,句句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应该要让学生多读,精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整堂课应该有范读、细读、快速默读、高声朗读等。读出语文教学的特色,特别是适时使用朗读方法,既熟练了课文,又增强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而在这一点上明显是我教学准备的不足,在教学设计中安排教师指导朗读,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
我在问题的设置上,也不够明晰,指向性不强,问题也显得有些“苍白”。例如我在解释“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明了木兰积极投身到战争的准备当中,想尽快奔赴前线时,所设置的问题时,我直接的问了学生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就不太明白老师设置问题的意图,如果我具体的问“为什么木兰要积极地四处奔波,准备道具”,学生应该更能体会到木兰奔赴战场的决心和战场的紧张气氛。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3
在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抽定了《雷雨》作为自己讲课的篇目。《雷雨》是经典话剧,也讲过三遍,感觉比较熟悉。但是就是这种熟悉,这种经典,给自己讲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是大家都讲过,如果老生常谈,毫无新意,这个课就让人感觉很一般,创新难度很大;二是这部话剧潜台词太丰富,没有一定的阅历,有些地方读得不透彻,难以解读到位;三是篇幅长,可讲的点太多,很难梳理出一条非常清晰的带点创新意味的思路。所以,这次备课让我感觉难度很大。
教案写了三次,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一次定在赏析语言,分析形象上,感觉太传统,毫无新意,被推翻;第二次从情节设计、场景选择等角度来解读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又感觉为了创新而丢掉了话剧的本色,被推翻;第三次从场景选择的匠心处来分析,有新意,品读语言感受形象,又体现了话剧的特点,二者结合在一起,才形成了最终的教案。而这时已经是周三了,时间很紧,任务很重,熟悉稿子的时间很短,好在没有因为这个乱了阵脚,认真准备,认真参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挥自己的水平。
这次备课、讲课的过程虽然让人饱受煎熬,但让我收获很大。
一是从选课的角度来说,越是经典,越难讲,越是讲课的点多,越难讲,从选课上我有了一点经验。以前讲《湘夫人》时,也没选课的经验,就感觉这首诗歌讲的故事很感人,就选了。没想到正是这个大家都避开的篇目,让我开垦出了一片新的天地,解读出了大家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内容,这是我的成功之处。所以,选课还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的,能将常炒的白菜炒出新的花样新的口味,那技艺就高一筹了。
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可能是当班主任当的吧,现在总害怕学生没有听清要求,于是会反复言说,这样不仅使得自己的语言听起来不简练,还会严重干扰学生的思维。以后上课,要求在前,说过了之后就不再讲话,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思考,再来回答。语文课堂的语言应力求优美、有文采,让学生能沉浸其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这一点也是今后我努力的方向。
三是读的书少,见到的优秀课例不多。这次讲课前我翻阅了语文的很多杂志,特别是《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感觉上面的文章非常打动人心,在这一片土地上有很多真正热爱语文的人在这片田地里默默耕耘,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执着给我很大的心灵震撼。虽然平时的工作很累,也有诸多抱怨,我相信语文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会让我们受益终生。这上面的优秀课例也很多,如果我们平时多加参考,多思多想,我们的观念不仅会得到提升,我们的课堂会有很大的改进。
第四是外出讲课的经验不多,接触到的不同类型的学生少。在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上,还需要我做出更多的努力。
课上完了,按照自己的预期讲出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虽然还有种种的不足,但不管怎样,每一个比赛的环节我都认真准备了,虽历经磨难,但收获颇丰。这就是这一次参赛的感受和得到的经验教训。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4
本课是由单韵母到复韵母的过渡,我有些担心孩子们一时之间找不到感觉,就像刚开始教拼读时一样。所以一开始上课我就从复习单韵母开始,由旧带新,让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然后由图入手,由图意找相似发音,再由汉字切入韵母,孩子们一下子找到了学习的方法,从ai到ei ui,他们都自觉地用这种方法来学,而且能用带有这三个韵母的汉字来组词造句。为避免形式的单一,我在学习这三个韵母过程中穿插了两个小游戏,一个是掰手腕,一个是打电话,孩子们在玩得开心的同时又学到了知识,一举两得。在讲到给音节加声调时,我又灵机一动,给他们编了个"拼音妈妈和六个韵母宝宝"的故事,他们听得津津有味,相信这样的方式比起生硬性地告诉他们该怎么加声调,更能让他们记得更牢固些。巩固环节,也是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摘果子、猜谜"等游戏中度过的。我在教学的时候还不停地用声音、手势、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得真认真啊,让我很感动。
才一年级的小朋友,连续学了这么久都还很有热情,看来教师的榜样作用真的是巨大的!这些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体现了儿童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创新等能力,促使学生想学、乐学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5
课题: 《一厘米》
作者及工作单位 黄敏 常德芷兰实验学校
基本信息: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是很快。
2。学生能够借助工具很好的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正确的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3.学生教难理解作者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教难把握。
教学目标
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4、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5、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讨论陶影的形象意义
1、学生找出课文中集中表现陶影的段落。
2、学生讨论: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相应段落、语句: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
——(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二、学习品味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难怪日本、英国等国家很看重这样一篇不“大”的作品。
2、情节曲折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
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3、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出“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工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三、板书设计
6、一厘米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送票 —— “逃票” —— 投书报社 —— 矛盾解决
四、布置作业:
爱的回音壁
毕淑敏
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样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刻不容缓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脸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受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是光怪陆离。
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带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我大大地惊异了。讶然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地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会出的爱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才会举步如飞。
如果把孩子在无边无际的爱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剥夺了他感知爱的能力,育出一个爱的低能儿,即使不算弥天大错,也是成人权力的滥施,或许要遭天谴的。
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一个爱自己爱世界爱人类也爱自然的青年,便喷薄欲出了。
1、被爱是一种幸福,当作者问及那些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觉到这种莫大幸福时,孩子竟然“漠然”回答“不,没觉得谁爱我们”。其中“漠然”是什么意思?它给了你怎样的触动?
2、谈谈你对以下两句的理解。
(1)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
(2)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3、文中有很多对爱进行诠释的比喻句,试从文中找出两句,并以“爱”为主题,仿写一个比喻句。
4、读完此文,你觉得这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担忧?
5、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生活中,你对爱有哪些独特的体验?
教学反思
1、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如本堂课,抓住了重点段落(陶影的心理活动),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2、反思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些学生的自觉性不高,自主合作学习不到位,出现这种情形,老师就有必要对学生加以学习方式的指导,对那些自主合作学习不强的学生,正确地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6
本课是我在学校组织的级部大比武中讲授的一课,课文用优美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在课堂上我努力地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师生配合比较默契。
我认为本课比较成功的是生字教学和朗读教学。识字是二年级教学的重点,()识字量又很大。在教学生字时,我不仅让学生会读,而且学会方法,每个孩子交流识字方法时都很积极活跃,而且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其实,几乎每个生字孩子们都能想出不同的办法,甚至能根据每个字的特点编出字谜或者顺口溜。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只要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再难的生字,孩子们都会想方设法记住它,使生字教学不再成为难题。学习”垂“的写法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记住每一笔的的特点及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再在黑板上范写,所以,这个最难的字,学生也掌握得较好。
本课的朗读指导也比较到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生感受了雷雨前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后,问:现在有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就带着这种感觉读,所以读得很有味。在引导学生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个句子时,”垂“比较抽象,难理解,我用多媒体制作蜘蛛垂下来的动作变化画面,将抽象变为直观。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而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第一个”哗“拖得稍微长一点,后两个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描写而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让学生畅谈想画什么,然后仔细看雨后初晴的画面,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本课每一个自然段的'朗读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孩子们非常投入,读出了变化,这是我很满意的一点。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由于没有试讲,对时间的把握不是特别好,前面的识字教学还是有点松,所以后面的环节就显得急促了些,本来学完课文还安排了三名同学读整篇课文,由于时间来不及了,只是做了个简单的总结。拓展处的苏轼的古诗,也应该领着读一遍,让学生从诗词中再来感受雷雨的来势汹汹,也领略诗词的美。花钟教学反思落花生教学反思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7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特别是经毛泽东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这个寓言故事后,“愚公移山”的成语更是脍炙人口,为国人所喜用。现结合本课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特色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所以我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文中的智叟是以自作聪明、目光短浅的艺术形象出现的,而愚公却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也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蠢,教学中以此为切入口,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征服欲,围绕中心展开辩论,鼓励创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有条理,不偏离话题,发表意见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围绕中心说话的能力。
2、介入生活体验,启发思考和感悟,进行艺术再创造。这则寓言是把奇特的钥匙,打开了学生的智慧之门,给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也启迪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鼓励学生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进行艺术再造。在前面辩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观点,深入思考和感悟,写出阅读札记,可以是小议论文,也可以是读后感,还可以介入生活体验,运用联想和想像,来进行艺术再创造写作训练。这一安排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是阅读最高境界的体现。
二、教学失误
1、教学中没能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奥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们中流传的好寓言,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特点及作用。而在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中却缺少了这一部分,我感觉是一项很大的失误。
2、在教学中没有设计重点品味愚公这一艺术形象的环节。太行、王屋既高又大,而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移山,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愚蠢”的.了。运土石,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而帮助他们来移山的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往返一次需时一年,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愚公之“愚”。但所有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馈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的!这种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却偏偏忽视了这一点,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缺憾。
三、改进措施
1、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
2、合作探究,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3、补充讲解有关寓言的文体知识,对本文愚公形象特点及由表及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作具体讲解。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在这堂课中,我认为有几个方面是做的比较到位的:
(一)在教学上我努力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坚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说实话,我虽然这几年一直是这么上略读课文的,但还是在这堂课下课后才听到吴老师说到“任务驱动”这个词。回家后,我马上上网查,才知道这就是“任务驱动”。这两年我一直比较关注略读课文的教学,因为两年前一次异常失败的略读课让我一直反思至今。在各种信息积累的过程中,我抓住了一句话“能常规的就常规,能不变的就不变”。当听到这句话时,我感觉眼前的云雾一下就拨开了。教学本身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何必搞的那么繁琐呢?略读课文前面都有学习提示的,这都是编者精心安排的,我们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透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三)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重点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使学生从中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本次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本文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课文已对关键词语作了一些批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微笑”,表现出鲁迅的慈爱与安详;“点头”,表现出鲁迅的信赖和放心;“知道”,表现鲁迅的理解和关切。这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到鲁迅关心和爱护青年的品质。
(二)文章末段的文字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结合时代背景,作必要地提示。
(三)鲁迅离我们的学生有点遥远,学生的理解一直处于表面层次,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外貌描写的学习上,比较“干”,缺乏“圆润”。
(四)在一些问题的设计上,没有进行一些学习方法的回顾,过于主观的设定了方法,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如任务一“小贴士”的设计和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的提示。
最后,我只想说,上一次公开课是痛苦的,但收获是丰硕的,“磨”出来的硬道理。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9
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己任,而如何让学生超越语言文字的内容,走出狭小的课堂,是每个语文教师所应思考的。我认为学生一旦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在与课文的心灵对话中,使“静”的课文变成“动”,“死”的课文变“活”,能身处狭室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融,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中,小骆驼听了小红马说它难看的话觉得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跟眼毛的作用。我利用文章留下的“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续写故事:沙漠旅行后,小红马和小骆驼再遇……
学生有的想象小骆驼向小红马介绍了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眼毛的作用,以理服人,使小红马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有的想象小红马和小骆驼再去沙漠旅行,实地体验。
为了让学生明白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的道理,就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又厚又大”的脚掌、“双层”的睫毛、“两个肉疙瘩”的用处。
我不想直接部就班:它们有什么用呢?因为这样的问法太过枯燥和直接。在读到相关句子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是小红马。小骆驼,你那又大又厚的脚掌太难看了!”“哦,小红马又来了。小骆驼,你那两层的睫毛难看极了!”“小骆驼,你背上那两个肉疙瘩真难看,我建议你把那割了吧!”我把声音提得很高,我用嘲笑的语气,我的眼神流露出看不起的神情。孩子们不服气 了,他们争相解释脚掌、睫毛、驼峰的用处,好像自己真的就是小骆驼。当然,为了配合表演,我总要加上一句:“哦,它虽然难看,没想到有这么大的用处。我错了!”
这样的环节设计,我自认为很巧妙。潜移默化之中,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让他想其所想,急其所急。为了解决主人公的难题,学生很主动地去课文中寻找答案。而且在学生解释的同时,不知不觉得已经懂得了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的道理。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我认为学生一旦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在与课文的心灵对话中,使“静”的课文变成“动”,“死”的课文变“活”,能身处狭室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融,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为了让学生明白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的道理,就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又厚又大”的脚掌、“双层”的`睫毛、“两个肉疙瘩”的用处。
我建议你把那割了吧!”我把声音提得很高,我用嘲笑的语气,我的眼神流露出看不起的神情。孩子们不服气 了,他们争相解释脚掌、睫毛、驼峰的用处,好像自己真的就是小骆驼。当然,为了配合表演,我总要加上一句:“哦,它虽然难看,没想到有这么大的用处。我错了!”
这样的环节设计,我自认为很巧妙。潜移默化之中,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让他想其所想,急其所急。为了解决主人公的难题,学生很主动地去课文中寻找答案。而且在学生解释的同时,不知不觉得已经懂得了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的道理。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0
学习目标
1.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2.通过习作和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整理本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阅读一两篇课外读物。
第一、二课时
习作
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民族的耻辱历史、侵略者们的残虐暴行、人民的沉重苦难、烈士们的光辉事迹,把一幕幕鲜活的'、触动人心的中国近代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想同学们和我一样,很想把读书后的感受写下来,是这样吧?
明确要求
请同学们默读习作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
出示要求:读懂文章内容;写出读后感受;引用相关资料。
读悟写作方法
转自由读例文《圆明园的毁灭》,用不同符号画出哪些是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作者的感受,哪些是作者引用的相关课外资料?
小组交流,总结读后感应怎样写。(使学生体会到,写读后感要先写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写自己对文章中一两方面内容的感受,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思想表达。)
自由写作
请同学们就本单元所读的课文或课外读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评议修改
读一读自己写的习作,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
在小组内互读,小组推出两篇习作在全班展示。
全班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结合评议,自己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交流平台口语交际
图像导入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从录像中你知道了什么?(激发学生的演讲热情。)
提出要求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演讲比赛,你们能说说演讲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吗?
是的,演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围绕一个主题
抓准几个方面
列举有力事例
组织通顺语言
表达有声有色
这节课,就让我们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展开一场演讲比赛好吗?
自主准备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想一想你对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有了哪些了解?
你认为要振兴中华应从哪做起?列一个简单提纲。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组内交流
在小组内交流、试讲,并提出改善意见。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参加班组比赛。
演讲比赛
全班评选演讲优胜队。
第四课时
词语盘点日积月累展示台
词语盘点
学生自读。
出示投影,看拼音写词语。
同桌互查。
自选三个成语造句,写在练习本上。
日积月累
小组内互读词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请同学们说一说每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并选几个说句子。
展示台
办一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中队报刊,将同学们写的读后感、演讲稿、收集的历史资料(文稿、图片)展示出来。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1
本课是我与学生第一次使用课件教与学的课程。
在教学中,重点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且形式多样,有快速阅读,听读,跟读,背读,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获得知识,在读中明白道理。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生的学情,设置本文的重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并归纳出短文的论述的中心论点。难点为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都能体现出来,但不够深入。
知识点过多,时间显得很紧,教学就显得急促匆忙,幻灯片的出示有点罗列样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多。
由于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许多,幻灯片出示的知识点比较全面,学生还是可以掌握文言文的有关知识和了解文章的大意,懂得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但也有同学过于专心抄袭幻灯片中的板书知识,从而失去了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和记忆中的例子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后提出思考,拓展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2
《语文课程标准》蕴含着很多的新理念和要求,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而实施探究性、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我们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方能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平台。语文,呼唤智慧的教学,让学生潜心读书,学习语言,自主探究,自由表达,获得丰富的体验,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感悟。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读书实践,感受语言。
教学中,教师充分让学生读书,感知课文的语言。一开始,请同学读感兴趣、印象深刻的段落,体现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选择性,学生拥有了对学习内容选择的权利,读自己想读的句子,谈自己想谈的体会,凸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指导朗读时,注重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语言的内涵,特别是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老师提出“哪些词语读好了,小珍珠鸟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了!”在学生自己、他人的听读中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可以说,读的指导顺其自然,而又匠心独运,在学生扎实有效的读书中读出了文章的意、情、趣。
二、驰骋想象,个性解读。
学生学习语言,离不开思维的'参与,语文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就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思维空间,大胆想象,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和思辨,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与文本对话,获得课文丰富的、多元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提出“假如小鸟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作者看着小珍珠鸟在笑,他在笑什么?”“小珍珠鸟扒在我的肩上做梦,它梦见了什么?”让学生驰骋想象,学生凭着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与小珍珠鸟之间友谊的多元解读,发言不时闪现充满个性、智慧的语言,或庄或谐,或智或趣,一只人见人爱的小珍珠鸟了然心中,一幅温馨的感人画面浮现眼前,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一一褒奖,学生思维开阔,无拘无束地表达,享受到了课堂学习的快乐。
三、情感体验,提高认识。
学生读书后,都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为此,在教学结尾,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出此时的感触,学生说出了“人与小鸟相处得这么友好,真令人羡慕。”等真实的感受,对动物的关爱,对同学的友爱,对信赖的理解,都在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了感性的理解,在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提高了道德的认识。学生有感而发,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3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并不是靠简单的逻辑分析所可习得的,主要靠感,靠悟。而有感情地朗读是促进学生增强语感,积累语言的主要手段。
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认知方式来丰富读的内涵,使受教育者能保持盎然的兴趣和不时创造出的快乐。教师以感性的认知方式,引导学生在由浅入深的读书过程中获得越来越充分的感悟。以《春笋》一课为例。一、以画激趣促读图画具有直观的',形象的特点。用图画再现课文情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既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又能激起学生对课文一读的兴趣。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将春笋如何醒来,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在春风、春雨中,一节一节,向上向上快乐地成长形象地再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产生亲自前往看一看,读一读的兴趣,为有感情地朗读开启了成功之门。二、以演抚情带读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来演绎文中情节,可以使他们对之产生亲切感,就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的体验。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会使他们特别兴奋,情绪热烈,印象深刻。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扮演春笋的小朋友们伸伸懒腰,悠悠醒来,一个一个猛然起立,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假象石块:顶在头上的书本)。一站一掀之间,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笋那顽强地生长意志。冲破、掀翻需要何等的力量啊!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激情被带出,再来读这段话,效果势必不一样。三、以想拓意助读想象是思维的翅膀,通过想象可扩展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维,能丰富语言文字的情感内涵,弥补文字描述的局限与干涩,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课文教至最后,学生在悠扬的音乐生中,闭上双眼,跟随着老师极富感情的朗读声音,慢慢地整个春笋的生长过程浮于眼前:春雷阵阵,春笋醒来了,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从地里冒出来。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迎着春风,沐浴着阳光,在春雨中点头,微笑,不断成长我就是那顽强的春笋,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学生言)气氛达到高潮。铮铮琴声,学生朗读课文,又增添了几分自信与力量,将春笋那顽强的生命精神,透过朗读表达出来。这般的图、演、想,不仅是认知形式上的灵活多变,而是感悟手段的多样化。它使学生在近似游戏的活动中喜爱读书,乐于读书,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获。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4
1、在课件上,我始终强调朗读,读得好坏不算,首要条件就要声音响亮,用自己的声音激发自己的信心,我行,我敢读,我要读。有了自信心去读,读一遍长进一点,当他读得越来越流利,正确,有感情时,他也就能通过读去理解课文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如果我们无法创设一种情景让他尽情“散发”,那么无疑会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课文的情景中,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来思考、来动作。从而让学生来领悟体会当时布鲁斯的军队七战七败,他自己也负伤后,几乎失去了信心。
3、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至关重要,但境与人之间的互动同样应该重视。因为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情境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的境界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最佳的创新状态。由于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对情境的不断丰富,这就使得情境成为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最好凭借。在教学中,为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布鲁斯的所见所感,我就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体会该角色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的不同表现。这样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而情境也因学生的加入变活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情境成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土壤。在教学中,我们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包容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5
上周我们学校进行了听评课活动,我受益匪浅。我选的是四年级下册第三课《大雁湖》,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在导入部分,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我给学生表演了一段蒙古族舞蹈,接着带领学生学习蒙古族几个简单的舞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蒙古族舞蹈的特色,也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歌曲前,我让学生一起来分享自己收集到或者了解到的心目中的蒙古族是怎么样的,在这一环节中很多同学都积极的参与,通过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更好的为后面学习歌曲作铺垫。
在学习歌曲中,从朗读歌词到歌曲演唱再到表演,整个教学过程还是比较顺畅,在最后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的表现蒙古族人民豪放激昂的性情,同时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创设表演环节。通过上本节课,我觉得在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歌曲的难点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得不够好,有些学生唱得不准,如果能带学生一起画拍子来唱几遍,应该会更好。整节课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了其中,有小部分学生不够积极主动,也许是缺乏勇气和兴趣,我想以后要多想点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培养他们的胆量。还有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不明显,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01-11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02-17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5篇01-11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5篇)01-11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6篇02-14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通用15篇)01-12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汇编15篇01-12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通用15篇01-12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合集15篇)01-11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集锦15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