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案

时间:2023-02-09 19:33:5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关于生物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生物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生物教案

关于生物教案1

  一、上学期情况分析

  有个别同学探究能力尚需提高。另外,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但也存在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生物学很感兴趣,对老师布置的课外实验能按时完成,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

  二、教材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具体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采取措施

  1、精心设计课件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2、做好演示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3、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5、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

  6、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7、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注重班级学生成绩的平衡发展。

关于生物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自己制定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能够用二维记录表连续记录较长时间的观察结果。

  2.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

  3.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上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等。

  教学重点、难点:

  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其中引入部分和活动1用一课时,活动2和拓展活动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有兴趣研究生物昼夜行为变化规律。

  实施过程: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花钟图和多媒体课件,看有什么发现。

  2.指导学生认识钟面内的各种花在1到12时不同时间内分别开放,钟面外的花在12到24时之间开放。认识过程中可以提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利用花钟来判断时间。

  3.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了花钟以后有什么想法?进而引出昼夜变化对动植物影响的话题。

  一、完成没有画完的画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查阅资料,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

  2.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实施过程:

  1.以四人为一组。用30分钟时间完成。

  2.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了解图中的生物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如:一些小鸟、蝴蝶喜欢在白天活动;猫头鹰、蛾子却喜欢在夜间活动。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列举更多的例子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绘画时需要注意:一是首先要判断自己发现的实例是属于喜欢在白天活动的,还是喜欢在夜间活动的,分别画在左栏和右栏中;二是要尽量形象地表现动物或植物的活动或休息状态。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画向同学展示,并用简练的语言做必要的说明。

  二、对 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

  活动目标:

  1.能够选择一种动植物,探究其行为变化与昼夜的关系。

  2.能够尝试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种动植物的行为进行研究。

  3.在研究时能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5.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实施过程:

  1.这项活动在课上布置,小组内分工明确后在下课后完成,完成后在课上交流总结。

  2.本活动重在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活动中只要学生略有发现,就要给予表扬。

  3.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鼓励学生尝试查找资料,现场观察或请教等方法进行。

  4.鼓励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新的发现等。

  5.科学在线相当于对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总结和提升。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活动与昼夜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以及在利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

  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活动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2.能作出有一定根据的想像,没有昼夜变化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实施过程:

  在组织活动时对学生的回答可不加任何限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说出理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多做鼓励性评价,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此拓展活动的目的还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昼夜变化会对生物带来影响。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拓展知识

  猫的瞳孔变化

  猫的眼睛的瞳孔在一昼夜中随光线强弱的周期变化而发生变化。白天中午时刻,光照强烈,瞳孔缩小,呈上下竖直的一条线;夜晚光线充分放大呈圆形,其他时刻呈不同程度的椭圆形。

  生物节律

  生命现象中的节律变化,叫做生物节律。在生命过程中,从分子、细胞到机体、群体各个层次上都有明显的时间周期现象,其周期从几秒、几天直至几月、几年。广泛存在的节律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林奈的花钟

  林奈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各种植物每天开花都有一定时间,他选择了一些植物,按它们开花的先后时间顺序,种在自己的花园里,要想知道几点钟了,只要去看看什么花在开放就行了,真是有趣极了。人们把林奈的这个别出心裁的创造叫“花钟”。花钟的开放时间是这样的。

  蛇床花:黎明3点左右开放;

  牵牛花:黎明4点左右开放;

  野蔷薇:黎明5点左右开放;

  龙葵花:清晨6点左右开放;

  芍药花:清晨7点左右开放;

  莲花: 上午8点左右开放;

  半枝花:上午10点左右开放;

  马齿苋花:中午12点左右开放;

  万寿菊:下午3点左右开放;

  紫茉莉:下午5点左右开放;

  烟草花:下午6点左右开放;

  剪秋罗花:晚上7点左右开放;

  夜来香花:晚上8点左右开放;

  昙花: 晚上9点左右开放。

关于生物教案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

  (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镜座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

  ①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②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

  ③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

  ②自主观察

  ③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

  (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4)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②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③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体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关于生物教案4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体内含有的以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1/3)淋巴等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中;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中;

  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中。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液,共同构成人体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内,

  组织液分布于之间,

  淋巴分布于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

  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

  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组织液和淋巴中则很少。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

  组织液血浆

  淋巴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无机物:包括水和(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

  2.有机物:

  (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

  (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

  3.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1

  4.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

  维生素)等。

  ★分析血浆中葡萄糖的来源和去路:

  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

  为,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排出体外。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浓度越高,渗透压越。

  ★Na+、Cl-的作用是维持渗透压。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与血浆是等渗溶液。

  2.酸碱度:血浆pH:7.35----7.45。由HPO42-、HCO3-维持平衡。

  3.温度:37℃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外

  界

  环

  境

  中

  的

  物

  质食物O2CO2细胞内液

  废物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学案]

  ()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B.K+C.Na+D.Ca2+

  ()2.手脚皮肤磨出的水泡,其中浅黄色的液体是,它来源于

  A、组织液B、血浆C、淋巴D、血清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中氧气的浓度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细胞中ATP的数量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2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

  ()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D.消化道和组织液

  ()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9.一个人出现水肿,其可能的原因是

  A血浆中尿素过多B皮下组织积存过多

  C血糖含量过少D血浆蛋白质含量过少

  ()10.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

  ()11.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

  A.组织液增多,淋巴增加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12.人体血液的pH7.35~7.45,能维持pH范围而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血液中含有下列哪对物质()

  A、NaCl——HClB、NaHCO3——H2CO3

  C、NaOH——HClD、NaHCO3——NaCl

  13.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

  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

  是。(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

  与有氧呼吸的第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

  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4)②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

  ?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的稳定有重要3

  意义。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膜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

  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14.右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其中A代表,B代表,C代表。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E。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_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系统。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系统。而CO2的排出则要经过、系统。

关于生物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教学器材:(1)许多大小两种花生的果实。

  (2)将学生分成2人一组。

  (3)准备几种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学生:这说的是变异现象。

  教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物变异的知识。(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学生:比如金鱼有许多种,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狗有很多品种。

  教师: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教师: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板书 一、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教师: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请你选择适当的工具,来测量每个花生的长度。注意怎样测才能使误差降到最小?同时作好记录。

  学生: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教师:把你数据进行整理,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看着差不多的花生却有大有小。

  教师:是的,这下你就认识到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有长有短,为什么?

  学生: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教师:生物的一些相对性状表现出的是数量差异(如大小花生的果实大小)。由于任何性状都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基因组成相同的大花生(或小花生)果实的长度有长有短,这主要是环境引起的变异。但环境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学生:哦,是的,我画的曲线图就显示了这种情况。比较这类相对性状的差异,应该比较它们的数量的平均值。你们计算的平均值有什么差异?

  学生:大花生的大,小花生的小。

  教师:正常情况下,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应大于小花生果实的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讨论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环境引起的,有的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

  教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两种变异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应该可以遗传,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教师:是的。(板书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教师:人们在了解了遗传变异的原理后可以把它应用在培育新品种上,请同学们来看书上的例子。(板书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学生:看图片,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师: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教师:大家再来看看小麦的杂交育种是怎么回事?

  学生:通过杂交,把好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即后代既高产又抗倒伏。

  教师:同学们判断正确。那太空椒又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

  教师: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学生:就是基因突变吧?

  教师:对,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生物的变异。还有染色体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变异。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还有许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一起交流。

  教师: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录像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点评: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于生物教案6

  绪论

  (一)教学目的

  1.生物的基本特征(B:识记)2.生物科学的新进展(A:知道)

  3.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A:知道)

  (二)教学重点

  1.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方法:讨论、讲述、提问

  (五)教学设计

  首先以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提出的非生命物质(金属表面的锈)和生物(石头表面的地衣),活跃的生命现象(开花的牡丹和飞舞的蜜蜂)和相对沉寂的生命现象(冬季的落叶林)进行对比,使讨论有了基础。从而引出生物的基本特征的教学。

  1.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材中归纳为六条,目的在于突出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通过表面现象区分生物和非生物,而要从本质上区分有生命的个体和非生命物体,还必须从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到生理功能,从生物自身功能到应激性,从个体生长发育到种族延续乃至生物进化,这样逐级深入,层层理解。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上进行的,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注意:一切生物并不都有细胞结构,但一切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并且,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例: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B)。A.枯草杆菌B.噬菌体C.团藻D.草履虫(2)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从方向上看,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从本质上看,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注意: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3)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特征。正因为生物有了应激性,才能对周围的刺激发生反应,从而使生物与外界环境协调一致,适应周围环境。

  注意:要判断某生物现象是否属于应激性,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看是否有引起生物发生反应的刺激;二是看生物体是否对外界刺激发生了反应。如果两者皆具备,那就是应激性。

  例:下列属于生物应激性现象的是(C)。A.蝗虫的体色与绿色的青草一致B.竹节虫的形状与竹节相似C.避役的体色与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D.黄蜂身体上黄黑相间的条纹

  (4)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该特征的基础是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伴随着发育,表现出由新生到成熟的阶段性变化是发育。生物个体通过生殖,保证了种族的延续。

  注意:生物的生长是量变,发育是质变,二者可以同时进行,但不可等同看待。

  (5)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是通过生物生殖过程实现的,因而没有生殖,也就没有遗传和变异的机会。

  例:金鱼的祖先是野生鲫鱼,鲫鱼经过人工饲养,从而演变成金鱼的事实说明生物都具有(A)。A.遗传和变异B.应激性C.适应性D.多样性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具体表现在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又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使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环境。

  针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总结出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因此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通过新陈代谢,使生物体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表现出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而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又表现出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体只有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才能对外界的刺激表现出一定的应激性;生物体只有具有应激性,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因此,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最重要的标志,各基本特征

  例:能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生物基本特征是(D)A.新陈代谢和细胞结构B.应激性和适应性C.遗传变异和生殖D.新陈代谢和生殖

  2.生物科学的发展与进展

  在生物科学的发展与进展的介绍中,突出了三大成就: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对教材内容的概括为如下:

  关于当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主要是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展。下面主要分析生物工程和生态学方面的几个实例。

  (1)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也叫生物技术)是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有机结合而兴起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是指通过某种工程手段,在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技术科学。其成果层出不穷。如我国乙肝疫苗的研制成功、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干扰素的问世、“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等等,这些生物工程研究成果的出现,均说明了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能源和粮食等世界性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当代生物科学的发展主要朝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在微观方面已经发展到了分子水平,在宏观方面就是关于生态学的研究。

  3.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首先讲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即不仅是获得生物科学知识,而是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争取在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后,达到一定的能力的提升:(1)把握生物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理解的能力;(2)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科学的态度,以及自己的动手能力;(4)提高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能独立分析实验成败关键;(5)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六)板书

  1、生物的六大特征:2、生物科学的发展和进展3、学习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

  (七)教学建议和意见

  语速不能太快,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二十多种,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B:识记)2.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B:识记)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B:识记)(二)教学重点

  1.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2.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三)教学难点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四)教学用具

  (五)教学方法:对比、讨论、讲述、提问(八)教学设计

  首先以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提供的动物(人)体与植物体组成元素的对比表进行对比,使讨论提问有了基础。从而引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教学。通过对比,使学生发现并且概括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特点:①从无机的非生命环境中元素的组成与

  生物体元素组成的对比中,发现它们的统一性,了解生物体的元素组成特点;②从动物体与植物体组成的元素对比中,发现不同类型的生物体,元素的组成有区别;③从生物体内不同元素的含量对比中,发现生物体元素组成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生物体特性的联系。

  玉米与人体的无机物的组成(质量分数/%)

  元素OCHNSiKCaPMgSClAlFeMnNaZnRb

  玉米44.4343.576.241.461.170.920.230.200.180.170.140.110.080.04---

  人14.6255.997.469.330.0051.094.673.110.160.780.47-0.012-0.470.010.005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根据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不同,可分为两大类:①大量元素占生物体重的万分之一以上,包括C、H、O、N、P、S、K、Ca、Mg等②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包括Fe、Mn、Zn、Cu、B、Mo等。

  注意: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都是生物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不同的生物,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各种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例: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中基本元素,最基本元素,主要元素分别是(B)。①C②C、H、O、N③C、H、O、N、P、S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②③①按元素的生物学功能,大致可分为下列类型:

  (1)构成原生质的基本元素:如C、H、O、N、P是构成核酸的主要元素;C、H、O、N、S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等。

  (2)调节机体活动的元素:如离子态的Na+、K+、Ca2+、Mg2+、Cl、H+及其他离子————

  OH、HCO3、SO42、HPO42等。

  (3)与蛋白质结合的元素:如Fe(血红蛋白、细胞色素、固氨酶等),Cu(血蓝素、细胞色素氧化酶等),Mo(固氮酶),Co(构成维生素B12。在天然存在形式中,维生素B12可能是与肽或蛋白质相结合的),Zn(DNA聚合酶、RNA聚合酶),I(甲状腺球蛋白。这是一种含碘蛋白质,是人体内的碘库),Mn(精氨酸酶等多种酶)。

  (4)微量调节元素:如B、Cr、Se、As、Ni等。这些元素是不可缺的,又是不可替代的。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C是最基本的,其中C、H、O、N、P、S6种元素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大部分有机物是由上述6种元素组成的。

  注意: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并不是全部形成各种化合物,而是有些参与构成化合物,有的以离子状态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还有的兼有多种功能。

  在细胞内可找到至少62种元素,其中重要的有24种,这些元素按其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不同可以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这些化学元素的主要作用可总结为三个方面:构原(构成原生质)、组化(组成各种化合物)和影响(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但不管含量的多少,这些必需元素在生物体内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这些元素,生物体就不能表现出相应的生命活动,甚至呈现出一定的病症(如教材中所举例的B,植物体缺乏B,会导致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花粉管的萌发和伸长)。从这个方面说,它们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是从化学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分布的种类比较确定的,差异性是从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分布的量的比较得出的。也就是说,组成生物体的20多种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界特有的,这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又说明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又具有差异性。

  例:从根本上说,生物体都是由非生物界中的化学元素构成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是统一的。而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差异性的原因是(CD)。A.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具有特异性功能B.生物体中有个别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中没有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D.C、H、O、N、P、S等6种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例: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生物体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分别是(A)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各种化合物②新陈代谢③蛋白质和核酸④细胞分裂A.②③①B.④③①C.②①③D.②③④(九)板书

  1.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根据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C、H、O、N、P、S、K、Ca、Mg微量元素:Fe、Mn、Zn、Cu、B、Mo2、重要作用:最基本元素:C

  基本元素:C、H、O、N

  主要元素:C、H、O、N、P、S

  作用:构成原生质、组成化合物、影响生物生命活动3、统一性和差异性

  (八)教学建议和意见

  授课速度不能太快,对某些班还要减慢速度。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原生质的定义(B:识记)

  2.组成生物体的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几种化合物的化学元素组

  成、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和重要功能(C:理解)

  3.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C:理解)

关于生物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较得出人与类人猿的本质区别

  2.根据图片、资料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根据课文中的观点澄清一些科学上的误解

  能力目标:

  1.能够区分科学事实、观点和假说

  2.收集信息并尝试判断整理信息

  3.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难点:1、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2、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有关生物进化的观点、学说、证据;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象片;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人类的起源

  1.观察与思考:四种现代类人猿

  2.看录象: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3.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引言、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放录象

  投影展示: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图小组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资料

  观看、分析

  看图、展开想象并描述

  人类的进化

  1.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2.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3.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变化的几个方面先让在这方面有准备的同学讲;投影展示课本中的“资料分析”展开讨论

  实物投影展示化石图片,指导观察

  展示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语言产生及运用语言的重要作用。有专长的同学讲;看资料分析讨论,得出初步结论。

  观察早期古人类化石图片,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提示分析“露西”、“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

  第二节人粪尿的处理第18课时

  预习

  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预习

  方法[自主、合作、展示、交流

  预习提纲:人粪尿的价值:

  1.人粪尿中除了大量的水分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这些经过某些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转化成、和等多种无机盐。

  2.人粪尿同家畜和家禽的粪尿等同属于。同化肥相比,人粪尿具有

  和、、和特点。

  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

  3.人粪尿中含有大量的、和其他有害物质,如果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就会污染、、以及农作物,进而传播疾病。

  4.无害化处理:

  沼气池:(1)密闭的沼气池,使生活在条件下的会大量繁殖。

  (2)它们将人粪尿、畜禽粪尿和秸秆中的分解,并产生。的成分主要是。沼气池中的残渣可以作肥料。

  (3)这些细菌在分解有机物时,释放的形成高温,高温可以杀死各种。

  高温堆肥:就是将人粪尿、畜禽粪尿和秸秆等堆积起来,使和大量繁殖,将分解,并且释放能量形成高温,高温可以杀死各种病菌和虫卵。

  生态厕所:地下有,

  屋顶可以。

  5.(1)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包括、、和肾小管三部分。

  (2)进入4的液体是,与血浆相比,它不含。进入4后,大部分的水、全部和部分被重新吸收,进入包绕在外面的毛细血管。最终从4流出的液体是尿液。

  观察描述;表达与交流。

  分组游戏(依据练习题第3题)

  三、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渗透保护类人猿及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小组讨论:

  1.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

  2.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他们。

  教学过程: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人类的起源

  2.达尔文的进化论

  3.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比较

  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4.森林古猿的生活

  引言:通过《七上》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在这大家圆中作为“物种的人”是怎么来的?作为“个体的人又是怎样来的?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进入新课:关于人类的起源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

  现在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观点是:进化论。

  请小组交流课前找到的信息资料

  投影展示四种现代类人猿,请同学指图说出与人类的相似处、根本区别(教师适时补充更正)

  根据比较得出人和现代类人猿有近的亲源关系,研究初步表明:人和现代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

  投影展示: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图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下地生活进化成人类?同学们课下可继续找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再探讨。

  小结:这节课通过同学们共同努力,知道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知道现代类人猿和人有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为什么同一祖先会朝着两支发展呢?下节课讨论。聆听、思考、做笔记

  有的说:人是进化来的';有的说:人是猴子变来的;有的说:人是从海里来的;有的说:人是自己生出来的;有的说:西方人认为上帝造人,东方人认为女娲造人等。

  神创论、进化论

  类人猿的定义、现代类人猿的分布、种类、数量、生活方式(略)

  观察图片、思考

  相似处:可直立(主要是臂行),无尾,手能握物,有喜怒哀乐的表情等。

  根本区别:运动方式的不同,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脑发育的程度不同。

  总结、记笔记

  根据图展开想象并描述(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上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物)。

  教学后记: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讲解实验过程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得出的产物是?那如果没有了阳光,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能生成有机物吗?我们进行就通过实验验证一下。

  提前布置了学生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实验开始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但因为场地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做到这一步,为什么要做这一步?)

  2、用黑纸片把叶子一部分遮盖。(为什么)

  3、摘叶去纸放于酒精中加热,使叶绿素溶解。(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

  4、清水漂洗,把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碘液,观察现象。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

  氧气和有机物

  学生提前把纸片放在叶子上,上课时把叶子拿回实验室继续实验。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分析实验结果叶子中有黑纸遮盖过的地方没有蓝色出现,而没有被遮盖过的地方,变成蓝色。

  经验证明,淀粉遇碘后会变成蓝色,那么你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1、不遮出处变蓝色,证明叶内有淀粉生成

  2、遮光处没有变蓝色,证明叶内没有淀粉生成

  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才能制造出有机物。

  得出结论:叶子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书本P121

  注意: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仅是绿叶,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都可以。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不只是产生了有机物书本P128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解释各实验步骤的原因1、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

  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蜡烛。

  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兔子。

关于生物教案8

  一、导入:

  提出问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绿色开花植物是靠种子来繁殖的。那么,你能举出不靠种子繁殖的例子吗?”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引入新课题: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的繁殖,称为营养繁殖。

  二、讲授新课:

  (一)用茎繁殖:

  播放录像:介绍扦插、嫁接、压条的具体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讲解三种营养繁殖的特点。

  提出问题:你认为这种营养繁殖的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用营养繁殖可以保持植物体的优良特性,加速繁殖的速度。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讲解: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任何一个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或组织)产生出完整的植株。

  播放录像:介绍组织培养的`过程。

  讲解:

  组织培养是指: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

  提问:你认为组织培养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利用组织培养,快速、大量地生产有经济价值试管苗,移入苗圃栽培,供应市场需要。

  2、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工厂化育苗。

  3、大量生产无毒苗,改善苗木的质量,提高经济产量。

关于生物教案9

  教学目标

  1.掌握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2.学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具体操作方法。

  3.分清外出血的三种情况,学会对出血进行初步的止血处理。

  教学重难点

  1、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操作方法。

  3、根据外出血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止血处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

  板书:二、急救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发生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例如,当你夏天游泳时,发现有人溺水;当你踢足球或打篮球时不小心摔倒,发生了骨折或外伤出血;或是你发现有人因煤气中毒而昏迷不醒,这时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么呢?

  学生: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

  板书:1.“120”紧急呼救

  活动一:

  假设,现在有一同学在教室里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晕倒,昏迷不醒,让你去打“120”急救电话,你会怎样拨打?

  (请3个同学即兴表演)

  学习目标二

  板书: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活动二: 如果在野外一时找不到电话,而情况又十分危急的话,那就只能先行采取救治措施,等病人暂无生命危险时再去找人帮忙。

  (教师讲授)

  脑对缺氧十分敏感!对脑的抢救要以秒来计算!

  在常温下,人心跳停止3秒以上大脑就会因缺氧而头晕,10-20秒可昏厥,30-40秒可抽搐,60秒后呼吸中枢衰竭,4分钟后脑神经可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10分钟后脑细胞死亡。所以急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抢时间:即前4分钟,甚至前60秒。所以如果病人的呼吸或心跳停止后再去打电话等急救车过来后再开始抢救,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这就是急救的意义所在!当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当心脏停止跳动时人工胸外心脏挤压。

  (播放教学课件)

  教师:急救措施往往可以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所以学会这些方法是非常有用的。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其操作要领。

  学生示范:人工呼吸操作方法

  学生示范: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操作

  [联系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学习目标三

  板书:3.出血和止血

  教师:很多同学有过跌伤外出血的.经历,那么你们当时是如何处理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们所说的情况都属于外出血,实际上出血可以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二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这两种出血的处理。

  板书:(1)内出血

  教师:内出血是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诊断,所以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救治。

  板书:(2)外出血

  教师: 外出血是指体表的出血,我们可见到血液的流出。这种情况应该首先做必要的止血处理。实际上外出血又可以根据血管类型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几种。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血液、血管和人体循环系统时将血管分为哪些类型呢?根据动脉及静脉的血液和血管壁的特点来归纳出动脉和静脉出血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学案内容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对于外出血的处理,也正是根据这三种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我们来看下面的内容。

  活动三:

  (播放多媒体课件“外出血的处理”)

  学生练习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很多日常用药和急救的常识,了解这些生活中的常识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同学们不但要学好课堂知识,同时还要多向医生、医务工作者等知识经验丰富的人询问和请教,多从生活中学习和积累知识,让我们更有把握应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

  [拓展深化]

  [课堂小结,结束新课]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书86页第2题,练习册

  ●板书设计

  二、急救

  1.“120”紧急呼救

  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3.出血和止血

  (1)内出血

  (2)外出血

关于生物教案10

  学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尝试根据一定的科学依据进行推测。

  3、培养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4、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学习中难点:生命的起源

  一、前置补偿:

  你知道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生物是怎样形成的?

  二、导读提纲:

  1、阅读课本第3-4页,课本插图5.1-2,分析并讨论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起源的?

  (2)这个问题上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3)你还了解哪些观点?

  (4)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和现在大气的成分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5)你认为原始地球上存在生命吗?

  2、阅读课本第4-6页,课本插图5.1-3,分析并讨论下列问题:

  (1)在米勒的实验装置中,向密闭的实验装置内通入的气体代表什么?

  实验过程中的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什么现象?

  (2)冷凝管可使反应后的气体与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这模拟了什么过程?

  (3)米勒的实验支持了生命起源过程的哪个阶段?

  三、知识归纳:

  四、巩固练习:

  1、原始的地球大气与现在的空气在成分上有明显的`差别,那时的大气成分主要是()

  A、水蒸气、氨、甲烷等B、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C、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D、水蒸气、氧气、氮气等

  2、在原始的地球表面,首先形成的生命的基础物质是()

  A、小分子有机物B、大分子有机物C、小分子无机物D、原始生命

  3、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是()

  A、原始大气B、原始海洋C、陆地上D、大气层中

  4、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命是上帝和神创造出来的B、生命是从外星球迁移过来的C、生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D、生命的形成是按照由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顺序逐渐进行的

  5、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氨基酸的科学家是()

  A、爱因斯坦B、米勒C、爱迪生D、牛顿

  6、下列哪一项是原始大气中没有的()A、氨B、水C、氧气D、氢

  7、下列关于生命的起源过程中,物质变化的趋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无机物生成有机物B、由非细胞结构发展成为细胞结构

  C、由简单有机物形成复杂有机物D、由无生命物质演变为有生命物质

  五、课堂检测:

  1、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盘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不断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生命。

  2、原始大气在()、()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关于生物教案11

  辅导教案

  基础链接温故知新

  一、生物体中的水

  1.作为溶剂,水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________。

  2.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叫________。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会因________而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中都有水的生成,在有氧呼吸中发生在________过程中,在光合作用中发生在________过程中。

  二、水的生态效应

  1.水循环:主要路线是从地球表面通过________进入大气圈,同时又不断地从大气圈通过________回到地面。

  2.酸雨:是由于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________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酸性的产物,使雨水呈酸性。

  3.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受到如化肥等无机物的污染,使水生植物大量生长,造成水中生物死亡的现象。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8类:即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________、________(包括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击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

  一、1.载体

  2. 渗透 失水 电子传递 碳反应

  二、1.蒸发 降雨

  2.硫和氮

  3.化学肥料 杀虫剂

  聚焦科技扫描知识

  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是同步进行并且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对于我国等发展中国家,水利的开发利用又是必须的,水利工程的实质都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但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水利工程给环境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

  一、水利工程会打破流域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1.改善水库周边环境

  由于调运大量的水,使的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增大,有利于植物的大量生长,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2.防止洪涝灾害

  三峡大坝的建成,有效地减轻长江洪水灾害对中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平原湖区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洪灾给人们心理造成的威胁。大坝还拦截了大量的泥沙,降低了下游湖区淤积的速度,有利于湖区对洪水的调节和蓄水。

  3.改善大坝上游的航运条件

  水力发电站

  4.开发清洁能源——水电能

  利用大坝水力发电,是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水电与火电相比,可减少燃煤、燃油对环境的污染。

  然而,大型水利工程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消极或不利的影响。

  5.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生活环境

  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单纯以水利工程建设为目的,会进一步增加水土流失的.现象,如小湾水电站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三峡大坝建成后,该地区食物链结构破坏,例如中华鲟有到长江上游产卵繁殖的习性,大坝修建正好隔断了中华鲟溯河逆流的路途,使其繁殖和生存受到严重影响。

  6.改变两岸土壤特性

  由于生土浅表化,加之水库两岸的渗漏使地下水升高,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沼泽化,使植物不能更好地生存,在坡度较大地区还会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7.诱发地震

  地壳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而为地震创造了条件。

  8.水质的变化

  由于库区水流速度减慢,如果两岸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不经治理就直接排放,可能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恶化。

  二、水利工程要与生态保护工程同步进行

  1.河流湖泊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库区泥沙淤积,会影响库区及周围生物的生存。

  2.河流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和物种库

  任何一条河流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交织在一起,共生共存,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

  3.水利工程是人类自身发展必需的,要科学地规划、设计和管理。

  纲举目张理清结构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实施,良好的经济条件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只有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深刻才能自觉遵守自然规律,通过合理的、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将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突破难点化解疑点

  1.为什么说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探究发现: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靠修水库多蓄水;解决水资源空间不均,主要依靠调水。但是我国水资源问题短缺,靠修水库、建调水工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

  调水水量有限,改变不了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紧缺的根本格局。而且缺水严重的地区,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水的现象。

  治理污水确实需要花很多的钱,而且还不能增加水量,但非做不可。节水,是个建设什么样社会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我发现

  2.大坝建成会导致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探究发现:(1)移民问题

  关系到人的生存权和居住权的调整,是当今世界性难题。

  (2)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

  从生态学角度讲,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导致上游泥沙淤积。

  (3)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

  水体容易受到污染,蒸发量增加等。

  (4)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

  特别是对某些鱼类洄游的影响。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建鱼梯、鱼道,二是进行人工繁殖。

  (5)地质灾害

  修建大坝后可能会触发地震、崩岸、滑坡等不良地质灾害。

  (6)溃坝。

  我的发现

关于生物教案12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图示:学生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

  胚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种皮、胚

  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作出计划4、实施计划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

  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

  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

  分析

  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分析对照组、实验组

  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

  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 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练习

  书本P92: 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

  结论: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外界条件;

  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小组讨论

  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 1、选怎样种子? 2、选多少粒种子 3、求发芽率的公式? 4、实验次数?

  :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 自身条件:活的胚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他们复习。

关于生物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

  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

  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一章走进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教学反思: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细胞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用具:实验材料、显微镜、ppt幻灯片。

  课前准备:准备好实验的材料(选取多少种细胞?)。

关于生物教案14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体内含有的以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1/3)淋巴等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在中;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中。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液,共同构成人体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内,

  组织液分布于之间,淋巴分布于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

  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组织液和淋巴中则很少。★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

  组织液血浆

  淋巴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无机物:包括水和(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

  2.有机物:

  (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

  3.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4.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分析血浆中葡萄糖的来源和去路:

  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排出体外。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浓度越高,渗透压越。★Na+、Cl-的作用是维持渗透压。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与血浆是等渗溶液。2.酸碱度:血浆pH:7.35----7.45。由HPO42-、HCO3-维持平衡。3.温度:37℃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外界环境中的.物质

  食物O2

  CO2

  细胞内液

  废物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学案]

  ()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B.K+C.Na+D.Ca2+

  ()()2.手脚皮肤磨出的水泡,其中浅黄色的液体是,它来源于。

  A、组织液B、血浆C、淋巴D、血清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中氧气的浓度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细胞中ATP的数量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C.淋巴和组织液D.消化道和组织液

  ()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9.一个人出现水肿,其可能的原因是

  A血浆中尿素过多B皮下组织积存过多C血糖含量过少D血浆蛋白质含量过少()10.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C.心室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

  ()11.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A.组织液增多,淋巴增加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12.人体血液的pH7.35~7.45,能维持pH范围而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血液中含有下列哪对物质()

  A、NaCl——HClB、NaHCO3——H2CO3C、NaOH——HClD、NaHCO3——NaCl

  13.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

  是。(填标号)(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

  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2?

  (4)②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的稳定有重要

  意义。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膜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

  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14.右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其中A代表,B代表,C代表。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E。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_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系统。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系统。而CO2的排出则要经过、系统。

关于生物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 列举古生物 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

  2. 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 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4. 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 势;

  5. 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6. 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 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导入】: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通过生物进化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 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 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 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化石的概念贺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知道学生看书并提问

  (1) 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 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2) 化石是如何形成的?——生物化石的形成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 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 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 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

  《三 》、化石记 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学生活动】:观察化石图片并讨论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始祖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概述

  【学生总结】:始祖鸟的特征既像古代的爬行动物,又像现代的鸟类,说明了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有关生物教案11-09

生物教学教案11-15

《生物的特征》教案11-03

生物实验教案02-07

种子植物生物教案07-28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02-07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11-09

有关生物教案10篇02-06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