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1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乌有 骸骨 幽雅 叹服 海枯石烂 潜行”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的节奏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会快速默读评析探究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 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难点:诗歌的音乐美
教法学法指导:诵读法 联想法
教 学 程 序 与 策 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祖先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左右后就灭绝了,而恐龙灭绝6000万年后地球上才开始出现最原始的人类,那我们今天又怎么知道我们看到的是恐龙,而恐龙确实是长得这样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化石”。 是呀,我们的科学家们正是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恢复了亿万年前生物世界的奇幻景象,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对下列字词的掌握情况: 裹(guǒ)藏 骸(hái)骨 潜(qián)行 躯壳(ké) 猛犸(mǎ) 悄(qiǎo )然 档(dàng)案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幽雅)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悄然) ③称赞而且佩服。(叹服) ④(草木)青翠茂盛。(葱茏)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海枯石烂) ⑥指太阳星星的位置发生变化。比喻时间流逝。 (日转星移 ) 2、朗读诗歌。 教师: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音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参考:(1)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第1、2节 应以疑问并略带遐想的语气朗读,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第3、4、5、6 节是诗歌的主体 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 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 由衷的叹服。第7节用陈述的语 气为第2节作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 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2)可采取让学生示范读、个别读、集体读等方式。 (3)可让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感受。
三、理解课文 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 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出化石,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请你说说诗的第一、 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记载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化石”就是证明。远古的世界上生活着原始动物,最早出现的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古脊椎动物——鱼,以后又在此基础上进化而来了其他动物,如: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类动物、哺乳动物等。由原始植被进化而来的原始森林覆盖了陆地的绝大部分,那是一个葱茏的、生机勃勃的世界。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布置作业
上网搜索古生物化石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回家网上收看电影《恐龙时代》《侏罗纪公园》或查阅相关图书资料,了解更多古代生物的知识。写一篇介绍古生物的短文,三百字左右。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2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个)女子,年纪二十又四五(岁)。携带(着)一(只)药囊,兜售她的医术。有问病的人,女子不能自己开药方,等待(薄暮)夜晚向神灵询问这个。晚上,(她)打扫干净(使……整洁)小居室,她把一间小房子,(将自己)关闭(放置)(在)它里面。众人围绕着门窗,倾斜(着)耳朵静听,只是窃窃私语,没有人敢咳嗽。内外动静声息都泯灭(消失)。到了半夜左右,忽然听到(掀)帘子的声音。女子在里边问:“九姑来了吗?”一个女子回答说:“来了!”又问:“腊梅跟着九姑来了吗?”似乎一个婢女回答说:“来了。”三个女人絮叨的话语夹杂(着),叽叽喳喳不停。一会儿听见帘钩子又动(了),女子说:“六姑到了。”杂乱的言语问:“春梅也抱着小公子来了吗?”一个女子说:“执拗(犟脾气)的公子哥!哄哄(也)不睡,非要跟着六姑来。身子如同百钧重,背着累死人!”旋即听到女子客气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两(个)婢女的慰劳声,小孩的嬉笑声,一齐嘈杂(起来)。就听到女子笑着说:“小公子也太喜好玩耍(了),远迢迢地抱着猫来。”不久声音渐渐稀疏,帘子又响(了),满室都喧哗(起来),问:“四姑来得为何迟(了)啊?”有一(个)小女子细声答道:“路有(一)千(多)里并且(水)溢出(来),和阿姑走(了)这么多时间才到。阿姑走(得)还缓慢。”于是各自道温暖寒凉的声音,连同移动座位的声音,叫唤添座位的声音,参差(不齐),一并响起,喧闹繁杂充满居室,一顿饭工夫才安定。就听到请教治病。九姑认为是应该用人参,六姑认为是应该用黄芪,四姑认为是应该用术。参考斟酌(了)一会儿,就听见九姑叫(拿)笔墨。没多久,折纸戢戢的声音,拔笔掷笔帽丁丁(当当)的'声音,磨墨的隆隆的声音;不久扔笔触碰几案,震动(得)发出声响,就听到抓药包裹的苏苏的声音。一会儿,女子推开帘子,叫生病的人给(他)药和药方。返身进入居室,就听到三姑告别,三(个)婢女告别,小孩(咿咿)呀呀(声),猫儿唔唔(声),又同时一并响起。九姑的声音清脆并且激越,六姑的声音缓慢并且苍老,四姑的声音娇柔并且婉转,以及三(个)婢女的声音,各有情态声响,听它们(这些声音)清楚地可以辨别。众人讶异,认为(她们)(这些女子)是真的神仙。然而试验她的药方,也不很奏效。这就是所谓的口技,(那女子)(她)只是借它(代口技)来兜售她的医术罢了。然而也是奇异了!
昔日(从前)王心逸曾经说(过):在京城偶然经过集市,听到弹弦唱歌的声音,看的人(围得)像墙(一样)。近看这情形,就看见一(个)少年拉(长)声表演乐曲。并没有乐器,只是用一(个)手指捺(在)面颊边际,一边捺一边歌唱;听那声音铿锵(有力),和弦索(乐器)(演奏出来的)没(什么)不同。(这)也是口技(表演)的后代啊。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3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解决重点字、词。﹝重点﹞
2、了解作者
3、阅读课文,做好批注﹝标出文章自然段的序号,圈画出生字词语及有助于理解文章主题的语句﹞﹝难点﹞
4、初步感知课文,理清写作脉络。﹝重点﹞
学海冲浪:
1、学法提示:结合《学习全案》上的相关链接,了解作者
本文的作者是,当代作家,山东荣成人。其作品、 、
被誉为“梁晓声北大荒知青小说三部曲”。
2、我会拼读我会写
祈祷﹝﹞桀骜﹝﹞惴惴﹝﹞咕哝﹝﹞
作﹝﹞坊jiè chuāng﹝﹞zhān﹝﹞絮竹miè﹝﹞
虎视dān dān﹝﹞jūn﹝﹞裂zuàn﹝﹞着钱怪dàn﹝﹞
sǒng yǒng﹝﹞干biě﹝﹞chóu chú﹝﹞奔丧﹝﹞
数落﹝﹞濡湿﹝﹞zhèn﹝﹞耳欲聋疲bèi﹝﹞
3、解释词语我在行
绰绰:怪诞:
怂恿:咕哝:
失魂落魄:一贫如洗:
震耳欲聋:无地自容:
性情倔强不驯服。﹙﹚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形容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形容事情重要,不能轻视。﹙﹚
学法提示:用心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段朗读,比比小组内谁读得最好﹚
2、 本文写的两件事分别是:和。
3、读完文章后,我认为文中的母亲是的人。
《慈母情深》教案及练习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
交卸xiè簌sù赋闲fù游逛guàng妥贴tiē
踌躇chóu chú琐屑xiè惦记diàn惟wéi箸zhù
晶莹yínɡ劈柴pǐ积攒zǎn绰绰chuò桀骜不驯jié ào
呵斥hē内疚jiū虎视眈眈dān怪诞dàn轻蔑miè惴惴zhuì
违抗wéi怂恿sǒng颓败tuí毡絮zhān竹篾miè
龟裂jūn攥zuàn
2、辨析近义词:嘱咐嘱托
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叮嘱”的意思,一般是告诉晚辈或下级做什么,但词义的着重点不同。
嘱咐:着重点在“叮嘱”,表示告诉对方记住的意思。如“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嘱托:着重点在“托付”,表示托人办事,告诉对方代做什么,有委托、请求之意。如“他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3、多音多义字
4、词语
交卸: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谋生:寻求维持生活的门路。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颓唐:精神不振作。文中指衰颓败落。
聪明:在课文中的意思是反语,知道自己愚蠢不懂事,表达自己内疚、悔恨、自责。
漂亮:在课文中的意思是指说话得体。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绰绰:形容很宽裕,用不完。
一贫如洗:指一无所有,非常贫困。
桀骜不驯:性情倔强不驯服。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眈眈,眼睛注视。
怪诞:荒诞离奇。
惴惴:形容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
非同小可:形容事情重要,不能轻视。
龟裂:皮肤因天冷干燥而开裂。
攥:握。
《慈母情深》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②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
①体会文章中母亲的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家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的慈母深情,感受母亲勤劳、节俭、开明的品质。
《慈母情深》课堂实录片断
师:老师非常想把《慈母情深》拍成一部小小的电视剧,让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现在请你当导演兼摄像师,你准备选取哪些镜头?为什么?先读书思考,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然后我们交流。(学生读书准备后交流)
师:谁先说说电视剧的开头?
生:我拍下了这样的镜头:“我”在书店里《青年近卫军》的书前徘徊,因为我想自己有这本书达到了失魂落魄的程度。选这个镜头,是想突出我渴望有书。然后再接着往下拍。
生:我学的是有些电视剧,先拍作者买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青年近卫军》,把书捧在胸前,激动不已。再回过头去,拍“我”怎样找母亲要钱买书的经过。这样可以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激。
师:不错!学了就用。这就叫倒叙,先讲结果,再叙述事情的经过。谁接着讲。
生:我选了拍作者家庭的状况,就是很穷,家具等很简陋。在这种情况下母亲还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可见她多么爱我。
师:前后联系,选取镜头。好的!
生:(急切地)老师,我还选了母亲的劳动的地方的环境,那儿噪声震耳欲聋,母亲在角落里辛苦地工作。说明她挣钱多么不容易。妈妈却给钱我买书,她真善良!
师:你这个镜头选得相当好。从劳动辛苦,挣钱不易,却毅然给钱让儿子买书学习的角度来拍。深深慈母情,拳拳慈母爱,的确让人感动。
生:我选择的镜头是妈妈和我的对话,特别是她给我钱时的动作:“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说明妈妈很珍惜这不多的钱。但她却让我买书。
师:是啊,一家人要吃,要穿,孩子要上学,母亲能不珍惜吗?
然而为了孩子满足读书的强烈愿望,母亲什么也没说。从“掏”、“数”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这时“我”肯定很激动,想抱住妈妈,说:“妈妈真好!”
师:那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了妈妈对我无私的爱。
生:除了和我简短的对话,母亲只是掏钱、数钱。旁边的阿姨阻止妈妈给钱,她只说了一句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从这儿我体会到,母亲十分支持我买书、读书,她的动作包含着深沉的母爱。
师:体会深刻!
生:我觉得《慈母情深》这个题目,还包含了我对母亲的深情。
师:有新的发现!是啊!母亲爱我,我爱母亲。请继续讲。
生:“背直起来了……”这一段,我认为写得非常好;所以我选了这个镜头。说明我看到母亲时很……很……(语塞)
师:你体会到了,但说不明白。很吃惊是吧?
生:我很吃惊,因为我看到妈妈很瘦弱,很累。可能我当时有点难过。想到就能要钱买书了,我又很激动。
师:是啊!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学生读得很有感情。)我们继续交流吧。
生:“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这一段,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热爱。后来还用妈妈给的钱为她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因此,我选了作者给母亲买水果罐头的镜头。
生:我认为,“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这段话,很重要,说明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拼命挣钱。所以我选拍了这里。挣钱这样不容易,母亲还给钱让我买书。真是慈母情深啊!
师:是啊!挣钱不易,毅然给钱,两相对比,足见慈母情深。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4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故事性强。可是对于七年级孩子来说,毕竟是刚刚接触文言文课文,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怎样上这篇经典课文又能显现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采用什么样的有效教学方法较好地体现新课改关于课堂教学“少教多学”的新理念,通过潜心阅读研究文本,精心备课,设计教案,在形式多样的各项学习活动中较好的完成预期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3、揣摩语言,把握屠户与狼的形象。 4、理解课文阐明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多形式朗读,理解课文内容。2.模拟活动,把握形象。
3.小组讨论,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狼的本性,懂得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就一定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2、新时代对狼有新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
2、理解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重点)
3、揣摩语言,把握屠户与狼的形象。(难点)
4、理解课文阐明的道理。(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情节。2、小组合作交流法:通过模拟活动,揣摩人物形象,把握主旨。
资料链接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广读经史,学识渊博。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狐妖神鬼的奇闻异事,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郭沫若曾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
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电影《狼图腾》图片。
(二)、了解作者、作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 2.正音 3.概括课文大意: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理解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1、大声地自由朗读一、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屠户当天的生意好不好?
2)两条狼是远远跟着屠户吗?
3)两条狼是否团结?从哪里可以看出?
2、默读第三自然段 ,对照课下注释找出老师所给译文中的四处错误,比一比哪组同学找得又快又对。
屠户处境很危险,害怕前后都遇到敌人。四面的田野有麦场,麦场主堆了很多杂物在里边,覆盖成了小山丘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靠在它的下边,卸下担子拿起刀子。狼不敢再向前了,它们和屠户面对面地坐着。
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接龙翻译第四自然段,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标注重点文言词语。
4、男女生轮读课文,注意要读出故事紧张惊险的气氛。
(五)模拟活动,把握形象:
四个学习小组按照要求完成一项学习活动,先在组内交流,然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活动一:在跟踪对付屠户的过程中,两条狼会有怎样的商量?发挥想象,要从对话中表现狼的特点。
第一小组根据1、2故事情节展开想象练习对话:
狼1:
狼2:
第二小组完成3、4故事情节展开想象练习对话
狼1:
狼2:
活动二:第三小组扮演记者,结合课文中关于屠户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设计问题采访屠户,可以用“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做?”等这样的问话。
采访问题:1、
2、
3、
第四小组扮演屠户,仔细读描写屠户的语句,揣摩屠户的性格,推测记者会问什么问题,要怎样回答才能表现出屠户的形象。
(六)领悟主旨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小组讨论交流:(任选一问)
1、蒲松龄想通过屠户和狼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面对狼一样的恶人,我们应该怎么做?
(七)拓展延伸
结合你的课外了解,你对狼有新的认识吗?
(八)课堂小结
蒲松龄笔下的狼是邪恶的代表,面对邪恶,我们应该像屠户那样。在新时期,我们还应重新认识狼的形象。《狼图腾》一书为我们展现的是狼超越一般动物的智慧、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性格和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这也正是我们人需要的品格与精神。
(九)布置作业
1、推荐课外阅读《狼图腾——小狼小狼》。
2、以《我所认识的狼》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教学探讨与反思
如何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得到有效锻炼,这堂课比较好的完成了这样的预期目标,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连接当下相关知识信息,赋予文本新的时代意义。传统课文的教学应该走一条这样的路,走出课堂,依然有语文的读书学习,学生学会读书,便能较好地体现“少教多学”的教学新理念。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5
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学法指导:
精读、摘录
教学工具: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创景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一、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师生同赏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4、师生同绘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三、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四、作业布置:
⑴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⑵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链接交流;:朱自清简介、朱自清作品诵读、赞美春的文章朗读比赛
作者简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词汇参考:
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嘹亮、黄晕、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交流创作:
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春》重点难点指导
1、精讲导读要点: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委婉细致,层次清楚。(总分顺序)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
2、精讲导读方法:读中导,读中讲、读中练,读后比较综合,读后发挥想象。
(一)读中导
1、听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了解内容,进入意境,初步感受。
2、通读全文,熟悉内容,理清层次,思考问题:
(1)全文围绕一个“春”字,文章可分几个部分?标题、开头、结尾之间有何联系?
(2)第二部分是重点部分,作者采取怎样的顺序描述的??
(3)作者是怎样经过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生动而逼真地描绘了这万姿千态的“春”的?他写这篇文章主要抒发哪些感情呢?
以上导读安排仅是让学生了解阅读这一类文章如何着手及必须抓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读中讲
1、精读重点部分(第二部分)。教师讲析三个问题:
(1)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三”分析几个画面、层次的安排,讲清描述景物采用“总分顺序”的方法和作用。(其他几种记叙顺序也宜点明)
(2)读“春草图”的四句话,从“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春草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春草有何特点”等方面分析。
(3)再读“春风图”有关内容,讲清作者怎样借助其它事物写出无形无色的温暖、芬香、和悦等特点的。
2、细读关键部分。(第三部分)讲析两个问题:
(1)作者在这部分运用排比句式,连设三个比喻,这“三喻”中的联系和区别,春天的三个特点及为何按这样的顺序排列。
(2)这部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以上精讲内容安排的依据是:一从本单元“共性”和本文“个性”出发,二从“举一反三”的需要出发,三从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三)读中练
1、练朗读。朗读是本篇的重点训练项目,要反复吟诵,在吟诵中理解作者的感情。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
2、练字、词、句。
(1)正音:涨藏散酿巢晕蓑
(2)辨词:朗润赶趟儿酝酿呼朋引伴卖弄宛转应和黄晕舒适花枝招展
(3)散文十分讲究词语锤炼,本文有不少特别凝练、形象的“字”,找出来指出其妙处。如“小草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的“逼”字等等。
(4)散文常用一些叠字,本文叠字很多,指出其结构上的特点及在表达上的作用。
(5)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四”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并指出其作用。
3、练分析思维
(1)对照教师“春草图”、“春风图”的分析,学生自行分析“春花”“春雨”“春人”等画面。
(2)文章的中心究竟是什么呢?这一篇描写“春”的散文和其他一些写“春”的文章有哪些不同呢?
练的形式多种多样,什么时候练什么内容教师可随机应变,但万变不能离其宗,基础知识不能忽视,基本技能不能放弃,听、说、读、写全面兼顾,同时还要根据这类课文的特点及本课的“个性”,这就是以上只提供训练内容、不提供形式的原因。
(四)读后比较综合
1、把本文和《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
比较其异同。综合其“共性”,求得其规律。可口头比较也可列表式比较。
2、把本文和课外类似散文相比较,进一步求其规律。
以上步骤颇为重要,学生是否能找到这一类文章的“共性”和“个性”,求出其规律,是能否“举一反三”的关键。
(五)读后发挥想象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
1、让学生熟悉自己周围的景色,展开丰富的想象,口述自己所思。
2、安排时间,带学生走出校门,帮助他们对自己身边的景物进行仔细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描述。此类作文可教师命题也可自由命题。
这一步的目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类型文章也完全可以这样做。
重点提示: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也使作品语言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
描绘的细:“春草”图中,春草旺盛的生命力──“钻”,写它的色彩──“绿”,写它的质感──“嫩”、“软绵绵”,写它的覆盖面──“一大片”、“满是的”,写人在草地上游玩的快乐,写风的助兴。细笔细绘,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眼目睹亲身所历之感。
描绘的立体:“春花图”中,先写树上的繁花似锦,次写树中昆虫是喧闹,再写树下遍地的野花;写眼前的花儿争春,又写想象中树上结的果实;写花的色彩,又写花的甜味;明写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暗写风与太阳。这样,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绘出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感极强的图景。
描绘的方法多样:拟人“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寓花树、万物以人的表情、动作、感情,生机更为盎然。用比喻的手法,“像火”、“像眼睛”……具体生动,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
描写的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选词准确精当。“朗润”,准确描绘出春天山景的明朗、润泽的样子。“蜜蜂嗡嗡的`闹着”,一个“闹”字,既写出了蜜蜂争先恐后,又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大量的使用叠音词,既没让读者感到词藻的华丽和人工的雕饰,又恰到好处的突出了春天的特征。“春草图”中的“偷偷”表现了小草在人们不易察觉的情况下,无声无息的生长的动态;“嫩嫩”写出了初生小草的鲜嫩可人;“绿绿”则为小草着上了一层鲜亮悦目的色彩。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出了春天未来到时的盼春心切,继而又对春回大地之后呈现的盎然生机的欣赏和赞美,巧妙地向读者传达出春天带给人们的不光是新的气象,更是催人奋进的勇气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深刻含义。
难点提示:
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哪些特点?
第一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象征着勃发的生机,突出了一个“新”字;
第二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象征着春天的婀娜多姿,突出了春天的“美”;
第三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象征青春的活力,给人以“力”的美感。
《春》教学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两课时:一是品读课;一是背读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一、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更好。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三、品读活动中的理解活动,两个问题的设计偏难。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两个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流程有点涩。不够顺畅。
二、教态不美,缺少活力,及对学生情绪的激活和调动。压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曹操
一、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古代诗歌四首》知识重点
知识重点
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我)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海面浩渺,水波荡漾,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山岛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各种草的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幸运得很,好极了,就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此句是写观沧海时所见的全景。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这两句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这两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寥寥十六字将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沧海之景描绘得蔚为壮观。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夸张,展现了一个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不仅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其诗作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其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二、背景与主题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当时很荒凉。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大约在天宝八年,王昌龄因为“不护细行”(即生活中不拘小节)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当时身在扬州,听闻好友不幸的遭遇后特地写下这首诗寄给他,以表达自己友人的关怀和思念之情。
诗作中诗人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听说友人被贬时的惆怅与同情,并给予友人关切与安慰。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让我把为你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2.品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
这句是景物描写,杨花飘落、子规啼鸣,点明时令。景物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既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事,又融情于景,表现出诗人对好友的关切和同情。
3.请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诗紧承上文,集中抒发了诗人对好友被贬的同情和挂念。诗人发挥想象,把明月想象成寄托“愁心”的载体,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明月成为自己的化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起到边远荒凉的地方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现存诗不多,最著名的是这首《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二、背景与主题
王湾的诗追求壮美的意境,具有北方诗派的风格。但由于他“尝往来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本诗就是其中的名篇。
本诗写舟行江中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描写长江雄奇壮阔的风景,抒发了旅途之中的思乡之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旅人前行的路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船帆高悬。夜色还没有褪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家书什么时间才能送到啊,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两句炼字讲究,意境开阔。“平”“阔”“正”“悬”四个字用的极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春潮涌涨,江水浩渺,风帆鼓吹,船上人的视野也因此开阔,诗的意境也由此显得恢弘壮大。
3.请赏析“海上生明月,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的时候,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旧年还未逝去,江面上已经显露出春意。这两句中,诗人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真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旧事物终将被新事物取代。这两句诗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一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著作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等。
二、背景与主题
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漂泊,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结合在一起。这首小令就是他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这首小令的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天净沙·秋思》寓情于景,通过描绘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现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的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2.这首小令前三句写了哪些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这九种景物,景物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它们带上了鲜明的个性。一系列名词组合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些景物,极力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3.《天净沙·秋思》中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在写景时运用白描的手法,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将九个意象构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全作者不着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显露无疑。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这几年,一直想在语文教学上有所突破。鉴于现在部编版教材对学生阅读量的增加,阅读能力的重视,于是,很想在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后来,看了王君老师的《更美的语文课》,对群文教学充满了一种期待。虽然尝试着上了杜甫群诗教学,但那都是小打小闹,我想让群文阅读成为一种常态化,因此决定以语文课本为载体,以单元教学为蓝本,打通课内与课外,接通单篇和整本,开启语文教学新探索。
群文教学的关键是聚焦。很显然,在这个方面我才刚刚起步。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要求“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聚焦这一学习目标,我把这几篇现代文学习定位在了“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确定主题为“这样的表达很精彩”。上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了朱自清先生《春》的语言表达之美,然后结合知识短文,让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接下来引导着他们在《济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中进一步进行学习和体会,最后设计微写作训练,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进行景物描写。这样的定位不知道是不是太低了,聚焦的点是不是太浅了,我很疑惑,在群文教学的路上,我还需要太多的学习与实践。
《古代诗歌四首》所选的四首古诗,都是借景抒情的诗歌,预习提示中要求“朗读本课诗歌,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我把聚焦放在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点上,教学中重点以课堂活动“我为景物代言”展开教学。在设计这一教学活动时,我给了学生三个段落,固定格式,重点在于让学生用文字描绘诗中景物,并且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描绘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就是想象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写作的过程,就是全体同学都要参与的过程,也是学生体会诗人感情的过程。这一活动的设计很好地把握住了预习提示中的学习要求。但是在第二课时的展示环节中,七年级的孩子倾听的能力还是不够,分享的同学很用心,但听课的孩子却心不在焉,这是感觉比较失败的地方。如何在分享的过程中也能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想起来,说起来,是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单元的教学,也许是刚开学事太多,对课文的研读根本不够深入,对学生基础的训练也还欠扎实,希望以后能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不管如何,在单元整体教学,群文阅读的路上,我终于迈开了脚步。只要走出了第一步,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也终会走到头的。
如何让聚焦更贴近语文的核心素养和语文的核心学科知识,让学生真正在这样的课堂上扩大阅读量,提升思维品质,真正得到思维的发展,是我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既然选择了远方,我就要风雨兼程,只为看到语文教学更多更美的好风景。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语言优美,饱含深情,故而将整体感知作品,理解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及品味欣赏文章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并作适当的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
二、板书课题,解释“依依”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动笔标示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注意参看注释和利用工具书),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写了哪几件往事?第一段中哪两个词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往事的追忆之情?
(2)你认为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用意是什么?
(3)作者的经历,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迪?(教师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做适时的点拨指导。)
4.全班共同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及时鼓励。
四、品味语言。
1.请学生用心默读课文,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完成后可先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勾画的好词佳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如调动学生的诗词积累、生活经历、读书体验等。)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五、全班带着感情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两段。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投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 棹(zhào)柿(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ù)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的,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 朗读课文。
3. 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现在小组内质疑小组不有解决的交全班讨论。
四、课堂小结
1. 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
并列 阅:古义:代词 这 是非木柿 今义:阅读
是:古义:经历 阅十余 今义:判断词 是
盖:古义:发语词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 但矢其一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2. 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是 为其来也 在
3.词性活用 棹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4.汉字能假 同“癫”,疯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三题。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 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3. 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三、正课
1. 朗读课文。
2. 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 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1)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4)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 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5. 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三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 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凤推理,实践出真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 选项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在朗读、圈划、交流中的基础上,品味、积累关键字、词、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滹沱河性格和“我”性格成长的关系。
2、领会作者对自然伟力的崇敬和热爱家乡的诚挚感情。
3、学习作者细致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段话。
二、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对自然伟力的崇敬和热爱家乡的诚挚感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简介作者。
同学们以前学过《黄河颂》,那么,现在可以回答《黄河颂》颂的是黄河的什么吗?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浩荡汹涌,滚滚而来,是力量的象征,依着这条河流,我们才得以繁衍生息,绵延不绝,它在精神上给我们以支撑,是我们伟大而坚强的母亲河,所以我们要歌颂它。
那今天呢,我们要来看的是滹沱河,作者牛汉,著名诗人,从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诗集《温泉》获全国优秀诗集奖。
2、散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散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完成字词的积累。
2)学生在散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出最能体现滹沱河和我之间关系的一句话:“我”真是个小滹沱河。
3、研读课文,把握内容。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通过圈划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理清文章情节脉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出突破口问题:文章的标题为“滹沱河和我”,那么我和滹沱河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大家为什么要把我和滹沱河联系在一起?
1)找一找,读一读课文中描写滹沱河的语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滹沱河到底是条怎样的河?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文中的“我”共有三次见到滹沱河。第一次“我”只见到灰灰的,毫无生气的沙石河床;第二次“我”领略到了滹沱河惊天动地、呼啸磅礴的气势;第三次滹沱河洪水退去,我又见到袒露无疑的沙石。
文中有三次写到作者亲眼见到的滹沱河,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前后两次略写,中间一次详写。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次详写的滹沱河,请学生们圈划出最能体现滹沱河磅礴气势的语句、片段,大家一起朗读,体会大自然伟大的`力量(除了直接描写,还有通过描写动物、人们反应进行的侧面烘托。)
2)、“我”的脾气性格怎样?(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圈划出能够体现我的脾气性格的语句)和滹沱河有何相似之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是个任性、倔强、不愿受拘束、不服管教的男孩子,这和滹沱河发大水时的无法预料、难以驾驭、惊天动地何曾相似!
3)“我”对滹沱河的情感有那些变化?
朗读4~5节、7~8节、16、18节,感受“我”对滹沱河由失望、悲伤——害怕――敬畏——崇敬――热爱的情感变化。
4、感悟延伸,把握主旨。
在你看来,作者用心写下这篇《滹沱河和我》是为了抒发怎样的情感?仅仅是多年来始终难忘故乡那与“我”脾性相似的滹沱河吗?这给你怎样的启迪?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来理解、解答。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1)文章既抒发了作者对滹沱河的敬畏和赞美,又流露了作者把滹沱河作为故乡的象征来怀念和热爱的情感。
2)联系导入的《黄河颂》,指出滹沱河就是作者的母亲河,它伟大而坚强,作为力量的象征给作者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帮助他坚韧不拔地面对人生中的一个个挫折,不折不挠,勇往直前。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学习作者细致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段话。(200字)
3、写一段话说明题目“滹沱河和我”的含义。(200字)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10
《山市》原文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山市》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①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四、教学内容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五、教学设计
1、恰当导入
据专家介绍,海市是一种光学现象。春夏、夏秋之间,万里无云,海水与水面的空气层易出现较大温差。水温低于空气,这时水面的气层与空中的气层密度便发生较大差异,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气层便会发生折射或全反射,就形成了海市。这次海市形成一方面是源于近几年蓬莱市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大空气污染治理,改善了大气质量的缘故,另一方面是源于连日降雨,雨后天开,天气比较凉爽的缘故。
(也可以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
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2、课题:山市
3、学习目标:
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4、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一、解释加点词语义。答案
1、数年恒不一见数,几。恒,经常。
2、层层指数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山中蜃景
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屑屑,忙碌的样子
6、或凭或立,不一状不一状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倏忽,突然。
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村出来d.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自主学习
①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②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A、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B、忽见山头有高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C、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D、然数年恒不一见。
③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5、探究想像
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①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④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5、拓展练习
①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③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6、信息反馈:
附录资料(课文知识积累)
山市
答案
1、数年恒不一见数,几。恒,经常。
2、层层指数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山中蜃景
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屑屑,忙碌的样子
6、或凭或立,不一状不一状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倏忽,突然。
二、翻译句子。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
2、或凭或立,不一状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
3、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1、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的诗歌?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山市》教学反思
山市》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因出现在山上,所以称为“山市”。作者在那个时代,还不能理解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故又称此幻象为“鬼市"。不妨看看人教版七年级上《山市》教学反思。
我讲的是《山市》,讲完之后,自己反思了一下教学过程。觉得每走一步,思考一下,并善于总结归纳,是取得成绩的一条捷径。
第一课时
理解文意时,我本打算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助,让他们自主学习,但学生的基础太差,于是我就不敢放手,学生也就成为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人。导致我的课堂就死气沉沉的,变成比较传统的一节课。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相信自己,相信学生,逐步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让他们真正喜欢语文。
第二课时
吸取前一节课的教训,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并设置了大量自主学习的环节。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我反复的强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前学生已经对课文了如指掌。所以当我将“合作与探究”融入课堂时,学生显得特别兴奋,都争着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使课堂气氛变得热烈。
2、大胆放手,挖掘潜能。
本节课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与积累是我们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试着做到举一反三。
4、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是我注重多种能力训练渗透课堂中。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如归纳总结通假字、一字多义、古今异义;如想象能力等。
这课的学习,尽管完成了教学目标,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海市蜃楼形成原因没有细致分析、讨论;学生提出一些自己常见现象没有解决;对于记叙的方法学生也是模棱两可……
经后的教学中,我将善于思考、总结,努力寻找适合我班学生的教学方法。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11
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中的故事情节,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重点)
2、把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能力目标
1、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的方法。
2、正确把握课题含义,理解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难点)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一、导入新课
生活在世界上,每个人都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的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之分。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懦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习后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复述情节,理解内容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记叙“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它们,最终才能战胜它们。
2、复述“我”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提示: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他游戏玩厌了,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悬崖后不敢下来,经父亲的启发,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3、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如何理解“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的含义?)
明确: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而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备课笔记
【教学提示】
本题意在引导同学们认识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学会鉴赏分析。
【教学提示】
题目的设计意图是要培养同学们患难与共的爱心,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目标导学二:分析环境和心理描写
1、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酷热”?
明确:开头一自然段主要写孩子们为什么想到去爬悬崖。写天气的酷热,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心理,即酷热使人烦躁,小伙伴就厌倦了正在玩的游戏,从而想到很久没有爬悬崖。
2、“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这两句话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明确: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我”的恐惧心理。
3、当“我”被弃于悬崖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我”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明确:“我”的心理状态是恐惧。词语:阵阵晕眩、天旋地转、神情恍惚。句子:“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4、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内容,并概括出“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注意示范内容,按照这样的格式概括。)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随后
信心大增(“再一次,我做到了。”)
最后
巨大的成就感(“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
目标导学三:分析形象,体悟主旨
1、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明确:父亲是一个善于引导,懂得教育、帮助孩子成长的'好父亲。父亲懂得怎样训练孩子,自己只给其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病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父亲要让孩子认识到,路要自己走,不能总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课文中的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他并没有跑上去救孩子。因为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救孩子,孩子的能力就会毫无长进。父亲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证明,孩子确实获得了永生难忘的经验。
2、你如何看待杰里的行为?
明确:从整个故事来看,杰里是一个真诚、善良、懂事的好孩子。因为当暮色苍茫,“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岩石上时,是杰里不放心“我”,把父亲叫来帮“我”脱险。杰里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而是帮助“我”,这说明杰里是一个好孩子。但是杰里看到“我”害怕的样子,虽然很担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没有安慰“我”,这是杰里做得不好的地方。
3、结合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明确: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目标导学四:课外拓展运用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提示:作为同学和朋友,“我”不会置自己的朋友于危难之中而不给予帮助,会和朋友一起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备课笔记
【教学提示】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教学提示】
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这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复述故事,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顺利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不足之处
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1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中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概括课文内容要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学习重难点】
古今异义词,景物特征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特点。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1、边读课文,边据课下注释理解课文,边背诵默写课文
2、摘抄整理基础知识并巩固之:
(1)本文选自《 》,作者是对《 》的注释。全书内容主要是三峡是的总称,在之间。
3、摘抄课下的生字,注释的词语。并记忆字词的音形义。
4、记忆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二:解释下列词语:
第二课时
5、阅读思考填空:
(1).文章①段总写三峡的三峡的地貌,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的地势。
(2).②、③、④段写_______,分别写出了___________三峡四季变化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_____________的总特征。
(3)描写三峡连山之密的句子:,。正面写群山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侧面写的'句子:______,______。
描写夏季三峡水势浩大的句子:
表现水流急速,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表现春冬季水清流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1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能分辨出联想和想象。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缥缈( ) 笼罩( ) 鲛人( )疏星( )灯笼( )隔( )
2、积累词语:
缥缈:
笼罩:
疏星:
鲛人:
陈列:
课堂探究
1、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的故事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谈谈《静夜》中作者表现出的理想、愿望和情绪。
3、总结两首诗,看看写景和想象有什么样的联系?
4、课内精读:《天上的街市》
1)第1节由街灯写到明星,这是运用 的艺术手法,由明星想到“有美丽的街市”和“一些物品”,这又是运用 的创作手法。
2)本诗既有写实,又有想像,其中,第 节是写实,第 节是想像。
3)诗中的牛郎织女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命运有着明显的不同,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诗的后3节连用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5)有的同学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一句中的“朵”字使用不当,应改成“颗”字才准确,你认为呢?为什么?
6)从下面词组中选出一组,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像,编一个合理且生动的小故事。
(1)汉堡 小蚂蚁 红背包
(2)月亮 古树 蜻蜓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教你唱咯咯咯
①今天这课上的,俩字儿:郁闷!
②三分钟!就剩最后的三分钟!按照安全好的,由姜雨涵作小结,谈收获,这课就结束了,天衣无缝,完美无缺呀!偏偏这个时候,这个李冒儿,今天又举了手,我就知道他要坏事,可当着那么多听课老师的面,我又不能不点他。
果然,他大咧咧地站起来,说什么黄鼠狼是有害动物。书上写的明明白白,黄鼠狼吃田鼠和玉米虫,是有益动物,我要他再读读课文,他直着脖子说:“黄鼠狼偷人类的鸡吃,是有名的‘偷鸡婆’,它就是有害动物!”我真恨不得扒了他的皮,当然,有那么多老师看着,我是不能扒他的皮的。
我只好咬咬牙说:“你的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等下课以后我们再单独探讨,你看怎么样?”他眼角扫了扫后面听课的老师,脸憋得通红,坐下去了。好在姜雨涵的小结说得特别流畅,甜甜的嗓音把所有人都陶醉了。
③下课后,我把李冒儿盯了足足三分钟,盯得他脸紫红,头低下去,才算完。老师们也陆陆续续走出教室,校长从我身边走过时,乜斜着剜了我一眼,剜得我心里直发毛,也不知他啥意思。管了呢,五点了,幼儿园该放学了,接儿子去。
④抬头看看天,灰的,没有风,路两旁的行道树整齐地立着。没几步就到了幼儿园门口,看见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仔儿正觅食呢,老母鸡“咯咯咯”的在前边跑着,小鸡们“叽叽叽”的在后边追。正看鸡呢,突然听有人喊我:“嘿!王老师,正要找我呢。”我一看是儿子的老师,连忙陪着笑:“是李老师啊,有事儿吗?”
李老师说:“有你儿子在,能没事吗?”我一听,头就有点大。李老师也就喋喋的说开了,原来李老师今天也公开课,讲的是《小猫病了》这一课。说小猫病了,小狗狗来看他,带来了香喷喷的`一盆子骨头;小兔子来看它,带来了翠绿绿的一篮子萝卜和白菜;小松鼠来看它,带来了藏了一个冬天的小松果儿。多好的课文呐,可儿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小猫病了,为什么不送医院呢?驴唇不对马嘴,老师这课就没法上了。
⑤正说着呢,儿子蔫巴着出来了,我连忙跟老师作了保证,牵了儿子出来。抬头看看天,灰的,没有风,行道树整齐地呆立在那儿。小猫病了,可不就该送医院吗!小猫病了你就送它鱼,也不一定顶事儿啊!我摸摸儿子的小脑袋瓜,心里正琢磨着怎么跟儿子说呢,又碰到了那群觅食的鸡,突然记起小时候祖母教我的一首儿歌:“母鸡骂小鸡,你是个笨东西,教你唱咯咯咯,你偏要唱叽叽叽”
1、通读全文,李冒和儿子代表了学校里哪一类学生?
2、读第③段,“剜”字写出了怎样的一种眼神?
3、读第④⑤两段画线句,相似的环境描写两次出现,有何作用?
4、文中引用儿歌有什么用意?
5、读第⑤段加点字的句子,假如续写,你认为“我”会对儿子怎么说?
6、本文作者是一位基础教育的研究者,你认为他写作这篇小说想表达什么愿望?
参考答案
1、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生活美满幸福,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被天河隔开,一年才能相见一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本诗从地上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到传说中的人和事,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途感到渺茫,表达了诗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诗人的想象都是以写景为基础的,如果只是写景不想象,就不会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果没有写景就直接想象,就会显得突兀,不自然,似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成为一个艺术整体,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1、联想 想像
2、① ; ②、③、④
3、作者在诗歌中寄寓了自己美好幸福生活的理想,暗含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4、这是绝对肯定的语气,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5、不应该改动。因为诗中是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所以用“朵”字更形象生动。
6、(略)
1、 不迷信老师和书本,有自己的主见
2、 刀、一样的锐利,不满、严肃
3、 两处环境描写前后照应 ,看似相同,但同中有异,前者侧重衬托“我”郁闷的心情,后者侧重暗示整齐划一、压制创新的教育方式随处可见,或答暗示姜雨涵这样缺乏创见、没有生气的乖学生随处可见。如有学生抓住“立”与“呆立”的差别,谈及暗示了“我”已经意识到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可得全分
4、用诙谐轻松的笔调,表现出“我”的醒悟
5、本题较为开放,从文末看“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有问题,因此,学生续写的话一定要在这一前提之下,方可得分。示例略
6、本题较为开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答题:
①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和理解
②鼓励孩子发表独特的看法
③保护孩子固有的童心
④呼唤真实的公开课课堂等(言及一点即可)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14
通过对不同的课文写作方法的分析,理解其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下面梳理了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
【单元学习目标】
一、学习用对比、象征的修辞手法展示人物精神世界、抒发思想感情。
二、通过对不同的写作方法的分析,理解其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
三、理解“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思想意义,培养勇于奋斗的意识。
【基础知识学习】
一、叙述方式有:顺序、倒叙、插叙等。
二、圈划符号介绍:
1.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意思。一般来说,词语用圈点(实点、小圈、大圈等),句段用线框(虚线、直线、曲线、粗线、线框等)。
2.句子成分常用符号:主语(双线)、谓语(单线)、宾语(曲线)、定语( )、状语[ ]、补语〈 〉、中心语……。
3.圈画的符号不能太复杂,杂了就会搞不清;圈画的`内容不能太繁多,多了等于没有。要克服任意圈画的坏习惯。
【教学安排】
《密室日记》二课时。
《你是我的辞典》二课时。
《生命之线》一课时。
《石缝间的生命》一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课时。
【每周一诗】
1. 背诵王驾《古意》: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背诵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 王驾,唐代诗人。
3. 范仲淹,宋代文学家。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生词,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加深印象并熟练掌握。
2.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4.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提升鉴赏品位。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章生词,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加深印象并熟练掌握。
2.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作者简介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
明确: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7. 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明确:“四季的雨”单纯强调 “雨” ,显得呆板、生硬。“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8.文章第一段称呼雨为“她”行文中称雨为它,结尾称雨为“你”感悟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将很多物象拟人化,使之可亲可感。人称的变化使雨的形象亲切自然,作者的.情感流露更真实。
四、课堂总结
雨是神奇大自然的一部分,作者喜欢雨正是源于对自然的热爱,而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必是一个热爱生命和生活的人,希望同学们也像作者一样以积极的心态感受雨的四季,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做一个热爱生命和生活的人。
五、板书设计
雨的四季
春雨——温柔、娇媚
美丽 喜欢 夏雨——热烈、粗犷 爱恋 渴望
秋雨——沉静、端庄
冬雨(雪)——自然、平静
六、作业布置
抄写本课生字词3遍,背诵重点段落。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12-14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17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教案11-24
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的教案11-17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10-19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教案12-19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03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2-14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22
七年级上册语文《皇帝的新装》教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