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八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时间:2023-02-01 11:42:14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八年级历史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历史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历史教案15篇

八年级历史教案1

  [课程目标]

  ①讲述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②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和出现转机的原因,并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大事。

  (2)掌握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时间。

  (3)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时间、主题、意义等。

  (4)通过了解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及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作用。

  (5)列举和分析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的史实,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

  (2)课上播放录像资料,自我展示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重大发展的史实表明从50年代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2)新时期中国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正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重点]

  1、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3、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难点]

  不同时期新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导入①)

  录相《石广生部长在中国加入WTO后的现场讲话》

  (导入②)

  历史照片《周恩来与尼克松的握手》教师带感情地朗读《尼克松回忆录》中的一段描写。

  (导入③)

  学生模拟尼克松发表计划访问北京的电视讲话。

  (导入④)

  复习旧课

  [讲授新课]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议一议]

  从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到尼克松主动与周恩来握手,中国与美国之间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那么从拒绝到主动握手其间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归纳)

  美:敌对态度——美苏争霸——陷入越战泥潭

  中:中苏交恶——对外方针变化——国际地位提高

  共同要求改善关系

  (故事会)

  乒乓外交的几个故事(或排小品“大球带动小球”)

  基辛格访华的故事

  [练一练]

  请列举中美建交过程中的三件大事

  (补充)

  中美建交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问题等都是不协调的声音。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提问)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阻力?如何化解的?

  (3)你从乔冠华的大笑中感受到了什么?

  2中日建交和新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

  (1)中日建交

  由照片《田中首相访华》提问:这张照片反映了什么史实?

  中日建交的时间?

  (2)新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

  从1971年7月到1972年底,一年多的时间里,又有28个国家同中国建交。

  三、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大显身手]

  学生小品:APEC会议上海筹备会现场采访

  [归纳小结]

  1、APEC会议在中国召开说明了什么?具有什么意义?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小结]

  以表格形式归纳新中国在三个时期的外交成就。

八年级历史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课是从经济方面纵向概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及特征,并介绍了晚清时代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及其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兴衰。内容较为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跃性强。

  【学生分析】

  对于近代的民族工业发展了解很少,但对当代的民族工业发展有一定了解。通过对近代政治史的学习,已经模糊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有一定的联系。

  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史料和历史图片的能力。

  【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知识现状,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做到温故而知新。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通过分析大量的史料得出历史结论。

  3.注重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应掌握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开端、初步发展、黄金时期、凋敝破产的情况。

  2.应培养的史料分析能力: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以及发展中的困难是什么?

  应培养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

  3.应认识到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导致的,具体说是帝国义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结果。应认识到以张謇为代表的一些实业家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精神,他们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能深刻体会到没有独立的国家主权,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经济就不会发展。

  【教学流程】

  一、导入设计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1.老年人口中所说的洋火、洋灰、洋油、洋钉其实就是什么?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2.今天我国的有些民族工业品牌也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探讨、回答。(1)说明近代中国技术水平十分低下,很多东西都需要进口。(2)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像海尔集团、康佳、TcL等都走向世界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设计理念:【关注现实生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关注学生的兴趣,激趣导学】

  二、新课探究

  1.民族工业的发展阶段

  (一)近代民族工业的开端(清末到洋务运动)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大胆判断: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端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体会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并就老师的问题作出判断,回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从清朝末年到

  洋务运动为开端的。因为,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特别是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刺激下开始的。

  设计理念:【考察学生对已学过的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有关的历史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从我们学过的近代史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历史事件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回答。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的刺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设计理念:【检查学生头脑中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认识现状有所了解,以便加以引导。给学生创造参与课堂的机会】

  2.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及原因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甲午战争前后企业发展表格

  学生活动:分析表格,得出历史结论,认识到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并探究其原因。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允许民间办厂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发展】

  教师活动:布置阅读教材导入框内容及第一段课文状元实业家──张謇。探讨:是什么因素促使张謇放弃高官厚禄,去开办大生纱厂?他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活动:阅读、分析、回答。(1)《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原料、廉价的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骞深感要晚会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2)

  张骞兴办放弃高官厚禄兴办实业的爱国精神和不畏世俗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理念:【通过张謇创办实业的典型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实业救国”思想也是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教师活动(置疑):大生纱厂发展最快是哪个时期?分析书中统计表,探讨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快的原因?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回答。(1)大生纱厂发展最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2)第一次世界大战

  其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

  了“黄金时代”。

  设计理念:【注重通过历史资料和统计数字直观地认识历史】

  (四)受挫、破产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教师活动:(1)置疑:大生纱厂结局如何?为什么?

  (2)布置阅读课本小字材料:荣氏兄弟创办企业的兴衰。

  (3)出示课件:陈启源办厂xxx;四大家族与荣氏企业。

  学生活动:分析历史资料,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1)最后被外国公司吞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

  棉纺织品,纱厂的产品被迫销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做后被吞并。

  设计理念:【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工业发展中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必然有革命的'一面】

  小结:导致近代民族工业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具有革命的一面,所以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但由于软弱、妥协,最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成功。

  2.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师活动(置疑):我们已经纵向了解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你能一句话概括一下发展的特征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设计理念:【承上启下,带出相关问题,激励学生探究】

  学生活动:分析书中所给的3幅照片,说说民族工业在行业发展上的特征。打开彩色地图,分析民族工业分布的地域特点。

  深受三座大山压迫总体水平落后-----表现在(1)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2)地区发展不平

  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小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点出应掌握的知识点。

  设计理念:【画龙点睛,明确问题,理清学生思路】

  四、出谋划策活动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分析课本上的材料,这段话反映了什么问题?

  毋庸置疑,加入wTo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但我们更应该清楚地看到,大量优质价廉的进口品种冲斥我国市场,对我国民族工业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请你为我们民族工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自由表达。

  设计理念:【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1.民族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萌芽阶段)──黄金时期──萧条破产阶段

  洋务运动甲午战后一战期间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

  发展原因发展原因发展的障碍

  2.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艰难曲折、落后、不平衡

八年级历史教案3

  一、教材分析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主题是工业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又称为现代化。工业文明发展进程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的早期阶段,也称原初现代化。在这一阶段,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经过工业革命后,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人类社会有许多不适应,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得到顺利推进。第五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工业文明深入发展的阶段。

  以往的历史教学体系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分别教授。这种作法有利有弊。本教材采取了中外混编的方式。中外混编不是简单的世界史和中国史的拼盘,而是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需要正确地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给中华文明定位。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工业文明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区封闭孤立发展的状态,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各个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即全球化。当前,全球化迅猛发展。从人类文明的角度追溯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对于深刻理解现实是十分必要的`,也构成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册涉及的历史时期内,与工业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全球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单元叙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整体世界即全球化的开始。第二单元叙述了工业革命后,在寻求市场的力量的推动下,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第三单元叙述了整体世界形成后,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引起的灾难性后果——世界大战。

  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历史的进步。人员的流动,物种的传播,商品的交换,文化的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把首先在西欧兴起的工业文明传播到世界,使亚非拉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以西方殖民扩张为载体的,伴随着侵略与掠夺。全球化过程,特别是早期全球化过程,又是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的过程。即使在殖民体系瓦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依然居于全球化进程的中心主导位置,建立了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本教材力图全面把握全球化的这两重性,在第一和第二单元中分别做了叙述,既揭露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殖民扩张的血腥,也肯定全球化的进步和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同区域的人文特征、历史变迁及其各种问题。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知道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趋势。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

  (三)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提高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思考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创造过程,培养当代青年应有的创新能力。体会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1

  213—215

  第五单元第一课

  2

  220—224

  第五单元第二课

  3

  227——33

  第五单元第三课

  4

  36——310

  第五单元第四课

  5

  313—317

  第五单元第五课前三课时

  6

  320—324

  第五单元第五课第四课时、综合探究五

  7

  327—331

  第六单元第一课

  8

  43——47

  第六单元第二课、第三课前一课时

  9

  410—414

  第六单元第三课二、三、四课时

  10

  417—421

  第六单元第四课

  11

  424—428

  综合探究六、第七单元第一课

  12

  51——55

  第七单元第二课

  13

  58——512

  第七单元第三课前三课时

  14

  515—519

  第七单元第三课第四课时、第四课

  15

  522—526

  第七单元第五课

  16

  529——62

  第七单元第六课、综合探究七

  17

  65——69

  复习

  18

  612—616

  复习

  19

  619—623

  复习

  20

  626—630

  考试

八年级历史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21教育网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

  (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备:

  (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表演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二、新课讲授:

  出示图片《黄海激战》,出示视频《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全国人民感到耻辱,义愤填膺,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呼吁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

  假设:我们都生活在19世纪末这个动荡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总结:和同学们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今天我们就学习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八年级历史教案5

  [课程标准]

  (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

  20xx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对比]:文成公主入藏当年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制度的改变

  [创设情境]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采访](1)年轻人如今的就业观念

  (2)年长的教师他们年轻时的就业观念

  (3)下岗的父母了解其下岗的经过及再就业的情况

  [讨论]“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2、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录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数据展示]

  (1)到20xx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xx年6月的99.3﹪。

  (3)到20xx年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

  [谈一谈]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给你带来的感受?

  板书设计:

  21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对比改革开放的前后变化

  二、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保障

  1就业制度的改革内容

  2就业保障体系的内容及作用

  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课堂的动脑筋

  教学后记

  本节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因此我采用自学的方式,学生掌握快,知识通过对比牢固,效果好。

八年级历史教案6

  [课标内容]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虽然科学技术落后,却出现了詹天佑、侯德榜等杰出的科学家和专家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找寻资料、讨论和上台讲故事等方式,感知科学技术专家的杰出贡献,体会科学技术对于兴国强国的.重要作用,积累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状总的知识,并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杰出的科技专家詹天佑、冯如、李四光、侯德榜为救亡图存、振兴国中华,努力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认识到科技成就取得源于不迷信外国权威和勇于挑战困难,源于在继承前人学识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詹天佑、李四光、侯德榜三位科学家处于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难点:詹天佑、李四光、冯如、侯德榜四位科学家和专家取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共性。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二、冯如和飞机制造

  三、李四光和地质力学

  四、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小结]

  让学生讨论:四位中国近代科技专家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导学生形成对他们的共性认识,明白成为一个优秀科技人才所必需的条件,继承和发扬他们立志图强、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的壮举。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八年级历史教案7

  一、 课程标准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了解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3、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4、知道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调查、收集这一时期的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着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辨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好处,从而进一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体会我国在全面地创造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同样经历了艰辛探索;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难点:

  1、初步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自家近二十年来拥有家用电器情况的变化;

  学生:

  1、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图片;

  2、以组为单位,汇总好调查数据;

  3、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活动法、启发引导法;

  学生学法:

  1、调查、收集、整理资料;

  2、学会利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 ;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 1978年12月18日)请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社会调查的数据资料。想一想:

  1、从汇报数据中你感觉到什么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1985年起 在三个方面进行

  1992年起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比一比:

  1、说一说中国最早四个经济特区的名称;

  2、阅读对外开放示意图,找出下列地区的地理位置:

  深圳、海南、广州、上海

  3、请根据对外开放示意图说说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八年级历史教案8

  [课程标准]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和成就。

  (2)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3)了解周恩来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4)培养学生读图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对新旧中国外交进行对比。

  (2)实施师生互动、小组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与尊重。

  (3)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

  1、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2、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的正确理解。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条是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最后这两条线索合二为一,两者都为我国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树立了崭新的国际形象。

  [教学过程]

  (导入①)

  补充完整本课导言中的小故事(由学生讲)

  (导入②)

  日内瓦会议录相

  (导入③)

  毛泽东接受罗马尼亚大使递交国书仪式小故事

  [讲授新课]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我国建国初期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

  [说一说]

  面对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你认为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外交策略?

  [材料分析]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材料二)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①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国建立后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②在这个外交政策下,我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绩?

  [比一比]

  ①你知道最早和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吗?

  ②到195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17个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得到25个国家的公开承认,你能说出这17个与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吗?

  [材料分析]

  (材料)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的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法外国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100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40多处。赔偿白银13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150多万平方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①以上材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历史现实?

  ②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什么不同?导致了怎样不同的后果?

  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比一比]

  ①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③哪两位同学分别代表两个国家,能用几个动作表示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每组选两名)

  [补充]

  关于中印边界争端问题的由来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放录相《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创设历史情境

  (动脑筋)

  ①万隆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② 中国代表团此去会遇到哪些困难?

  ③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④假设

  a、中国代表团对一些国家的指责加以反驳

  b、中国代表对一些国家的指责不予理睬

  这样做分别会出现什么情况?

  ⑤ 中国代表团是怎样因势利导扭转局面的?

  ⑥这次会议的召开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故事会)

  同学们讲有关周恩来总理的外交小故事

  (小品表演)

  万隆会议现场报道

  采访周恩来总理

  (动脑筋)书74页

  (补充资料)“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有里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小结]

  (谈一谈)

  1、今天我们共同了解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取得的外交成就,谈谈你的感想?

  ①你知道什么是“万隆精神”吗?“万隆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适用吗?(请举例说明)

八年级历史教案9

  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八年级历史教案10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掌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自主预习

  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三、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随堂演练

  1、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

  A、萍浏醴起义B、浙皖起义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起义是( )

  A、萍浏澧起义B、浙皖起义C、黄花岗起义D、镇南关起义

  3、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所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挫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性

  C、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革命发展的进程

  D、扩大了革命派的群众基础

  4、20世纪初,导致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革命党人未发动和依靠群众B、发动武装起义的条件不成熟

  C、革命党人未提出明确的纲领D、武装起义的计划不周密

  5、下列说法符合辛亥革命爆发前武汉的史实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②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③反帝斗争不断高涨;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了较长的起义准备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武昌起义依靠的主要力量是( )

  A、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C、湖北新军D、农民阶级

  7、武昌起义的'客观有利时机是( )

  A、20世纪初开展的收回利权的斗争

  B、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宣传、组织工作

  C、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反清的武装起义

  D、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8、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萍乡、浏阳、澧陵萍浏醴起义

  2、广西起义

  3、文学社共进会

  4、君主专制制度

  三、合作探究

  1、(l)变化:民主、平等意识增强。原因:辛亥革命。(2)观点:不对;理由: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性质(或: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

  四、随堂演练

  1、A2、C3、C4、A5、D6、C7、C8、C

八年级历史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视、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和探究能力。

  3、通过“旧闻播报”、学习成果汇报、“设身处地”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听从沟通的能力。

  4、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同古代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古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5、认识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

  6、认识工业文明的传入改造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促进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

  7、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

  8、认识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引起精神领域的变化。

  9、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新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并体会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促使中国社会在各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近代交通通迅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教学难点

  1、分析变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2、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潜移默化中渗透物质决定意识的初步的唯物史观。

  3、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的想法

  一、导入:“旧闻播报”

  出示两则新闻太空旅游和烹饪机器人“那么,100年前的中国社会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呢?”引出课题

  二、视频欣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那时的中国社会生活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三、小组合作学习

  1、分组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强调社会生活是包罗万象的,除了书本介绍的内容,它还包括了其他方方面面。

  分成四组。并提出各组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a、变化体现在哪里?b、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c、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给每个组发相应的补充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钟)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着眼于三个方面给于指导:

  A、调动成员间的交流、合作。

  B、指导学生整合信息(书本、老师发下的补充资料、个人的知识经验),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

  C、指导学生如何采取新颖、生动、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3、学习成果汇报

  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四、情景纠错:

  五、设身处地:

  六、有话大家说:

  “博客留言版”

  学生以新闻播音员的身份主动的“说”新闻

  学生欣赏描述

  归纳:(交通通迅、文化生活、社会习俗)

  学生讨论、合作

  各组派代表上台

  参与游戏

  培养学生的现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自然生成认识;科学技术使社会进步、生活变化。

  形成感官上的初步认识。为课堂深入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提供资料,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有椐可依。

  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方案策划能力、合作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

  表达和配合

  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通过具体情境角色扮演,更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局限性。

  随意谈体会,提出问题。课堂并不局限于45分钟,将课堂内容向课堂之外延伸。

八年级历史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

  2、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被张謇等施己所长、报效国家的爱国操行所感染,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重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难点:

  正确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教法:

  以导学式为主

  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老年人把铁钉、火柴分别叫什么吗?为什么那时的中国人要在这些日用品前加一个“洋”字?这表明了什么?今天我国的民族工业品牌已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老年人叫铁钉为洋钉,叫火柴为洋火。说明近代中国技术水平十分低下。走向世界市场的民族工业品牌有海尔、康佳、TCL等。这说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

  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板书题目)

  体验新知: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又是怎样起步的呢?(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张謇为什么要舍本逐末创办实业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状元实业家张謇”一目,并圈点你所获得的信息,稍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生:交流信息:1、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2、《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3、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创办了大生纱厂。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5、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纱厂的产品被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师:张謇创办了哪些实业呢?(展示课件)

  生:讲述状元实业家张謇的事迹。

  师: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每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稍后由小组中心发言人发表本小组的讨论意见。

  生:讨论。

  生:答案1、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对中国人民剥削很严重。

  答案2、张謇非常爱国,希望通过办实业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答案3、张謇舍本逐末,具有非凡的勇气。

  答案4、张謇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才能。

  答案5、张謇非常有远见。

  答案6、张謇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师:大生纱厂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生:答案1、民族工业的'发展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

  答案2、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迫使它无生存空间,势必倒闭。

  答案3、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不但不能予以支持,而且进行压制。

  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那么,民族工业究竟有怎样曲折的发展过程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面的表格。(展示表格)

  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生:三个阶段:洋务运动到清末、“一战”期间、“一战”后到解放前夕。

  师:洋务运动到清末,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是什么?

  生:民族工业出现了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辛亥革命的成功促进了实业集团的纷纷出现。

  师:民族工业出现萌芽的原因是什么?

  生: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师:“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展示课件)

  (出示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说明什么?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会出现“黄金时代”?“一战”后到解放前夕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

  生:讲述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

  师:这一时期为什么民族工业又呈现萎靡不振的状态呢?

  师:以上通过表格,我们了解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生:学生讨论,交流。

  师:老师将你们的讨论总结如下:发展阶段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师: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没能完成救国的愿望,除了受到客观原因影响外,还有主观原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旧中国民族工业尽管发展艰难曲折,但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哪些影响呢?

  明确:给中国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政治变化,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生活。

  畅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展示课件)

八年级历史教案13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活动目的]

  秦始皇是我国历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过很多事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小品、讨论的形式,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写诗称赞秦始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面对迎面而来的千古一帝,你有什么看法?

  一、找一找和议一议

  首先,我们要把全班同学按你们各自的意愿分成政治家组和暴君组两大组,各大组再分成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小组,分头搜集材料。政治家组的同学,要想尽办法搜集有利于秦始皇的材料,以论证他是个杰出政治家;暴君组的同学则要寻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论证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们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组内互相交流,并把它们—一制成小卡片。方便我们在讨论课上使用。再推荐胆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学作为组的讨论代表。

  二、说一说

  你准备好了吗?你想在同学们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吗?来吧,参与我们的讨论课,来。

  (1)营造环境气氛:请书法好的同学在黑板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教室四周贴几张同学们亲手画的秦始皇漫画像,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坐的形式,讨论代表席摆上政治家暴君字样。

  (2)讨论课:选举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讨论。大家讨论时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钟发言时间,同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补充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3)最后有请老师或同学为讨论课做归纳总结,为同学们指明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扬敢于创新,能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论点的同学。

  三、写一写

  通过对秦始皇的讨论,你学到什么?你能正确认识自己吗?

  请你拿起笔来,参照下表,把你对自己生理、心理、社会和理想等方面最感兴趣的话题,以我是……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向同学介绍自己,好吗?

八年级历史教案14

  [课标内容]

  (1)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外交史实。

  (2)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美建交的经过,分析其重大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讨论十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搜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另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国合法席位恢复后在联合国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大意义。

  (2)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及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情况,认识中美建交的'重大意义及中美关系发展曲折复杂的原因。

  (3)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的特点及外交活动的重大成就,理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建交,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2)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认识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综合国力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美建交和新时期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教师讲述及问题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了争与生产共处的坚实基础,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政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取得了许多新的外交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导入新课

  一、另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美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中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其意义

  二、中美建交

  1、尼克松访华及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2、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2、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小结]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主要成就,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力量。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必将对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做出更大贡献。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5课时]

  讲评第五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五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教案15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八年级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历史教案01-31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07-25

初中历史教案07-27

高中历史教案11-26

初中历史教案15篇12-08

高中历史教案14篇02-22

初中历史教案(15篇)02-21

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08-16

初中历史教案汇编15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