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的教案

时间:2023-01-31 19:21:33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看雪的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看雪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看雪的教案

看雪的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赏析描写雪后西湖奇景的文字。

  2.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明人的生活态度。

  德育目标

  文中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句子。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作者描绘雪景的独特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理解文中“独”与“痴”两字的内涵,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通过教学媒体资源,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意。

  四、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意义,重点字词共同解决

  1.提出重点字词: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⑵是日更定:完了,结束。

  ⑶余拿一小船:撑,划。

  ⑷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⑸焉得更有此人:还。

  ⑹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豪爽。

  2.学生自己疏通文章大意。

  五、分析文章结构

  (一)走进“湖心亭雪景”,感受白描手法,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四人组合作讨论

  1.这段文字中的三个“与”能否省略?

  2.这段文字

  中的四组数量词的使用,是否恰当?

  3.这段文字虽是写景文字,其中却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提示: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15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造成了一种苍茫的浩大气象,与后文的“上下一白”,共同描绘出雄浑阔大的背景。第二句,用了四组数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勾画出作者眼中的湖上景物,与第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极其渺小,好象要融入苍茫宇宙的味道。读过之后,我们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感悟。

  (二)走进“湖心亭奇遇”,联系上文,理解作者的情怀。

  1.文中提到的“舟中人两三粒”,与“独”字是否矛盾?

  提示:在作者眼里,芸芸众生不可为伍,像舟子这些凡夫俗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了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2.当张岱奇迹般地在亭中见到另两个人时,他又会有怎么样的心理?

  提示: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大喜过望应是最基本的感情,然而短暂的相遇之后就是别离,不禁让他悲从中来,但毕竟天涯遇知音又是让人愉悦不已,情感一波三澜。

  3.对于张岱的这种行为,文中舟子用“痴”来评价,谈谈他“痴”的表现。

  提示:

  ⑴在此时此地漫游西湖,实是“痴人”所为。

  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湖中偶遇,不管是否相识,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只是豪爽痛快地对饮而别。这对常人而言实是难以理解。

  ⑶本是故国难觅,知音难求,文章中弥漫着淡淡的愁绪,等到奇遇同道中人是大喜过望,豪气冲天,而转眼就到的离别又让他喜极而悲,但想到天涯遇知音又转悲为喜。其间悲悲喜喜,起起落落,均集中于一人身上,怎能是一个“痴”字了得!

  教师小结: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写景是本文的.重点,事因景有了亮色,景因事有了内涵。事和景的融合正是本文最大的特色,而两者当中又始终贯穿着作者的复杂情感,三者有机结,天衣无缝。

  六、问题研讨

  (一)关于白描手法:

  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简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吗?(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二)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七、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看雪的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读读,说说,议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多媒体显示雪景。

  2、导入语:这是一幅什么图?能不能用几个词描述一下这

  图?同时它让我们想起哪首古诗?唐朝柳宗元的《江雪》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明未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也写了一篇冰清玉洁的雪的文章。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一起到《湖心亭看雪》!(多媒体出示文章题目)

  二、多媒体展示本文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介绍作者与湖心亭

  多媒体显示:

  1、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2、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划出句子朗读节奏。

  读一读,写一写。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教师答疑解惑。

  五、分步赏读领悟情感

  1、课文中有一处明显的前后意思矛盾的地方?哪个问题是作者的疏忽呢?还是另有奥妙?

  2、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个字对张岱作一个恰当的评价,你会选用哪一个字?如何解释?

  1.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

  (1)张岱的“痴”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2)痴人必定有痴行,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其痴行”,一起品读“崇祯五年十二月独往湖心亭看雪”句。张岱有哪些异常的举动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更定时,独往)

  (3)那么张岱冷不冷?(品“拥”、“独”字——张岱不但身体冷,而且心里也是感到冷清的)

  (4)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晚上,独自一人去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清高、孤傲。没有朋友,独来独往。不同常人。)

  (5)当我们了解了张岱是个清高孤傲、没有知己的人,是不是可以解决我们开始遗留下来的问题?(内心很孤独,而不是独自一人的意思。舟子他们不理解他的心,这个“独”字更显出他的清高、孤傲。)

  2.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

  孤独的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并加以评析。(提示:可从修辞用字用词哲理表达感情\描写角度联想等方面来赏析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前一句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后一句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侧面烘托出雪笼西湖、水天之间茫茫一片的景色。体现出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小结: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后来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3.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

  (1)、清高孤傲、痴迷自然的张岱寒夜去看雪,万万没想到会碰到像自己一样的人。他们这一相遇,心情如何?(大喜)

  (2)哪几个词重读,可以更好地表现他们的高兴?(更、此人)

  (3)这种人,指什么人?指有雅兴的人。(指张岱这样的痴人)

  (4)痴人碰到痴人,那他们是?(知己)

  (5)“酒逢知己千杯少”。于是,他们痛饮而别。我们把张岱他们在湖上相遇的这一段读一读,注意不要多读。(学生读“到亭上———金陵人,客此”)

  (6)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提示:你能不能联系作者的思想性格和“金陵”的特殊含义来想想?) “金陵”是南京。

  (7)南京和明朝有什么关系?请你联系作者对明朝的感情来思考。(会思念明朝、 思念故国、 因为张岱本来就是个不忘明朝故国的人。)

  四、评点张岱

  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奇遇”,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心,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孤独清高 痴人 超凡脱俗痴迷自然思恋故国 内心孤独)

  五、在音乐声中试背课文

  同学们,通过赏读,我们读懂了张岱其人,那么我们还要背诵张岱其文。大家自由诵读,试背全文。

  (师生共背。师背一句,生背一句。在朗朗的书声中下课。)

看雪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顾问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新课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导入切题而留有悬念,也是研讨与练习三的要求】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摘要显示:

  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布置了预习,可让学生介绍,也可中途由老师切出】

  三、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虽有预习,课堂毕竟是课堂,尤其是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切基础的基础】

  四、品读文本

  ㈠三读蓄势

  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

  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

  (“痴”)

  【三次朗读,要求不一,同时是为深入文本蓄势。】

  ㈡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

  (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

  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2)“痴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生读,有感情地读,说说此景异在哪里。

  教师提示:

  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

  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

  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师明确: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体摘要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细腻的品读,读出内涵,读出妙处。并理解本文的白描手法】

  (3)“痴心”

  1.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①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最好有神态?

  (彼此彼此……)

  ②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留电话、地址、QQ号,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现在我们重新来看我们最初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

  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现在,同学们知道“张岱心中有寒冰”的谜底了吗?

  【围绕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

  五、练习拓展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一个人,登台长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人,登高作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个人,独往湖心亭: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个人,寒江钓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让我们一起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较它们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认他为知己吗)

  【借助恰当的练习资源拓展,通过比较进一步体味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朗诵留白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在动情的齐背课文声中结束全文。

  【巧借曹诗,再吟文本,余音不绝】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就“我看古人之痴”为话题,课后练笔。

看雪的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语言的精美。

  过程与方法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超凡脱俗的高洁情怀。

  学习重点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感知文章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学法指导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新课导入

  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一生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二、字词积累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崇祯(zhēn)更定(gēng)毳衣(cuì)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毡(zhān)喃喃(nán)一芥(jiè)

  更有此人(gèng)拏(ná)

  2.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是日更定:是,这。定,开始.

  余拏一小舟:拏,撑(船)。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云雾或水气凝成的冰花。

  环节二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一,全。

  客此:客居此地。客,客居,作动词用。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及下船:及,等到。

  三、整体感知

  1.请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

  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环节三

  一、朗读课文,感受“痴人”。

  1.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通过“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来表现作者的“痴”。

  痴行:大雪独行痴景:上下一白痴情:醉情自然

  2.“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二、欣赏痴景。

  1.准确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

  迷蒙、朦胧、梦幻、静谧、安宁。

  3.赏析写景的妙处。

  (1)作者叠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表现了出来。这是对湖心亭雪景的总体描绘。

  (2)“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作者通过这些高度准确而形象的数量词,暗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的、依稀恍惚之感。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三、探究写法

  1.叙事是行文的线索。

  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2.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环节三

  3.人与景有机结合。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环节四

  文章主旨

  1.作者偶遇雅士饮酒,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大惊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作者大喜;“强饮”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对话简短,看似所答非所问,可见作者与亭中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样的雅趣。

  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2.品味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小结:本文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遇,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教学板书

  湖心亭看雪张岱

  痴行:大雪独行

  “痴人”痴景:上下一白

  痴情:醉情自然

  环节五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着眼于个性化阅读和情感体验,致力于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在过程和方法中融入了自主学习探究、移情性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反复诵读感悟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的写法。

看雪的教案5

  【设计简说】

  本文为张岱山水小品的代表作,文章以白描手法写景,与叙事结合,表现这个曾经的富家子弟和现时的明朝遗民的失落愁绪和雅趣。教学设计为在读熟的基础上,以“痴”为切口,了解、校正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达到落实重点;通过对“独”、“拉”的剖析,对照原文,评析插图,自己作画,以及“相关链接”,落实对白描手法的领悟及作者内心的把握,从而突破难点。拓展阅读的安排,以浅显问题引导学生对寄情山水或白描手法作品的感知。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揭题。布置初读:借文下注或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听范读,给读音特别的字注音(强[qiǎng]饮)。

  学生小声自由读;齐读。

  2、文中的“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谁?

  文中有人对张岱作出了评价,用的是哪个字?(痴)

  小组交流:哪些内容体现了张岱的“痴”。可用文言,也可用白话。

  课堂交流。师引导和评价:①用文言原文的,再用白话说一遍;反之亦然。②白话讲述时,有明显错误的,提出来,由别的学生发表见解。③形成“时间”、“行为”和“舟子评价”三个要点的板书。

  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这个被舟子说成“痴”相公的张岱,在更定游湖时,看到怎样的景色,遭遇怎样的事情。请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勾画。

  读“景”。

  为什么会“人鸟声俱绝”?这个“俱”字是否可以不用,而成为文言文中常见的四字句:人鸟声绝?从哪个字中可以看出往日湖中常闻的人声、鸟声此时都没有了?此句的“绝”作何解?刚学过的《三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中的“绝”为何作“断”讲?

  “上下一白”中的“上下”具体指什么?根据文下注,“一”解释为什么?(全)

  请你依照“雾凇沆砀”、“上下一白”画一幅画,先打边框,那么,你会在框内画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

  师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句;学生就有无准确反映文意,评文中插图。请再为“上下一白”补上“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巡视,择一较接近于“痕”、“点”、“芥”、“粒”者,请其分析如此处理的原因。请大家用一两个词语评此画的.意境。

  “痕”字照应了句中哪个词?(“影子”)

  “点”、“芥”、“粒”按照怎样的顺序形容景物?“芥”,比“点”小、 比“粒”大,这个字该怎么理解,阅读“相关链接”:

  (1)本地常用语:细得像芥菜籽。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芥”: ①小草。○喻微小的。②芥菜。

  请讲出“余舟一芥”的理解。(理解为“像细草叶”。)

  请翻译“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

  (追求句子连贯。)

  “粒”比“芥”更小,舟中有没有作者,从哪里看出?(“与余舟一芥”)如此,余人与作者是面对面了,怎么会是“粒”?

  小结:神游身外,眼中装着的是一个冷寂、凄清的世界,包括这个世界里作者。

  读“事”。

  更定湖心亭看雪,张岱约几个人同往?“独”字还让我们读到他怎样的心绪?(孤寂)

  如果在“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中加一个逗号,你怎么加?为什么?(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湖心亭看雪教案

  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

  “拉余同饮”中的“拉”是谁的行为?金陵即现在的何处?他怎么会在杭州?(客此)不是亲朋故友,他为何要“拉余同饮”?(也是“痴”者,引张岱为知己)

  文中为何用“拉”而不用“邀”、“请”、“呼”等词,从中你看到了被邀同饮的张岱,起始应该是怎样的?他的拒绝仅仅是礼仪中客套吗?(清高)

  2、阅读“相关链接”:《自为墓志铭》节选,结合本文,就张岱性格和此时心境作出评价。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三、熟读成诵,拓展欣赏

  1、自由快速读,一口气读尽量多的文句。

  齐读课文,读出意味。

  2、拓展欣赏。

  (1)柳宗元《江雪》

  请你猜测政治家柳宗元此时的仕途命运。

  (2)《世说新语?王子遒雪夜访戴逵》

  王子遒的行为体现了晋朝士大夫的心态,请你用文中的八个字评述。

  (3)归有光《寒花葬志》

  《湖心亭看雪》以白描手法写山水、寄情思。归有光的作品里,你读到了白描手法又运用到什么对象上?归有光对婢子寒花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板书计划:

  三日大雪后的更定

  }痴:雅趣 愁绪

  独往 拉

  【课后体会】

  由整体感知再落实到段、句、词的理解,使学生能结合语境正确把握。

看雪的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

  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关键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质疑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 具 多媒体

  课 时 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昨天布置同学们去查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能背多少?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检查预习

  1、注音

  更定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芥

  2、解词

  更定 拿拥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白 长堤一痕

  一芥 焉得 更 大白 客此 者

  三、初读课文

  1、请一男一女同学初读课文,看看他读音和停顿正不正确(音乐、 幻灯)

  2、再请以同学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放音频。

  学生活动,可分成两组,每组一段,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3、疏通文意。

  四、齐读课文

  思考:①、 找出课文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明确: “独往湖心亭看雪”之 “独”与“舟中两三粒而已”“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

  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

  思考:②、课文中那个词形象的概括出张岱的形象?

  朗读: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思考:③、 “痴”字通俗的讲是什么意思?

  呆、傻、笨,举止不同常人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1、解释词语。2、介绍作者。

  二、齐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问:课文哪些的方写出了张岱的呆,不同常人?

  1、“更定”“独”“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什么声音都没有。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万籁俱寂)

  问: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听觉)

  问:让人想起柳宗元什么诗句?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从什么感觉器官描写的?(视觉)

  师: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并且是晚上八点以后,也许你正在看电视,也许在做作业,也许已准备睡觉了,可我们的张岱,居然在这时去看雪,是不是不同常人,痴人首先是行为痴

  归纳:——痴行

  2、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我们一起看看景物描写有没有怪异之处?

  齐读“西湖夜雪图”:“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问:请问,这段对“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 景物特点:空寂、悠远、脱俗

  写法:白描写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文中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来写,“一白”、“ 一痕”、“ 一点”、“ 一芥”、“ 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 点与线、 多与少、 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空寂、悠远、脱俗的意味。 在这幅空寂、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中,张岱把自己融入了苍茫的宇宙自然,天人合一,所以痴人眼中有痴景,人只是自然之景的一分子罢了。

  归纳:——痴景

  3、问: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问: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请填出来。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师:看来作者是找到了知音,“强饮三大白而别”,虽然不会喝酒,但还是喝了三大杯,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因为这些都不重要。不管他身份地位、俸禄高低、姓甚名谁,只知他是他乡游子,今日相逢,后会难期。不愿和人交往,和情趣相投者也只是淡然相交。他知活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明确: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归纳:——痴心

  四、走近作者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为什么有寒冰呢?请看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明确:“崇祯”“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大明已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

  五、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宿。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幻灯)“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利用白描写法写人或物的片断。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

  痴{ 痴景 白描

  痴心

  教学后记

看雪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并背诵全文。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

  3、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4、感受作者遗失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态度。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我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题安排】

  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法;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一、导语:

  说到西湖,大家一定会信手拈来很多诗文,今天我要考考大家(抢答):春天的西湖?夏天的?晴天雨天的'?(分别为《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再欣赏冬天的西湖。

  二、朗读,整体感知

  自由诵读,找出难读的字,疏通文意。

  崇祯(chóng zhēn)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 更(gèng)有此人 强(qiǎng)饮

  师配乐朗读。

  生模仿,自选对手,pk朗读。

  生点评后在齐读。

  三、景物欣赏

  1、既然是“湖心亭看雪”,作者看到怎样的雪景?

  (找出文中语言并赏析)

  --> “雾凇……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营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

  2、(多媒体显示两幅图)哪一幅更像张岱看到的西湖雪景?(一个素雅,一个浓墨重彩)

  (从直观视觉上感觉白描)

  引出白描(多媒体显示《天净沙.秋思》的插图即白描释义)。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方法。

  3、女生齐读第一段

  四、研读赏析,品味情感

  1、时间: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更定时分。

  冬天的凌晨冷到什么程度?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作者为何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说明他怎样的志趣?

  -->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超凡脱俗的雅趣。

  2、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吗? 不是,还有舟子。

  为何用“独”呢?反映他怎样个性特点?

  -->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及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3、心情:一个人凌晨去看雪,心情会怎样?

  -->忧郁、惆怅,淡淡的哀愁(插入作者简介)

  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在梦中,如在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靠“梦亿”来寻求心灵的慰藉)

  4、本文写于明亡之时,却为何用明号纪年?

  -->深深的故国情丝,淡淡的哀愁。

  5、本文不仅写了作者一个人夜晚去赏雪,第二段还记叙了什么?

  -->偶遇金陵人。

  作者为什么不把两个人名字写出来,而只是写“金陵人,客此”?

  a、作者也是客居此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b、金陵,南京,明朝开国定都南京,暗示他对故国的思念。

  男生齐读第二段,读出惊喜和淡淡的哀愁。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你认为柳宗元和张岱能成为精神上的朋友嘛?

  六、小结:

  多媒体显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应该理解作者的那份痴心了吧!

  七、作业:

  用白描手法写一处景物或描写一个身边的同学。

看雪的教案8

  一、教学目标设置

  (一)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

  依据一:《课程标准》相关内容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教学建议: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3、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解读: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诵读、积累、。在诵读中积累字词,在积累中体会文意,在体会中感受生活、生命,也感受自己的成长。这里,需要解读的是第二条与第三条。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其中“正确”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准节奏,读准重音,读准语调,等等;“流利”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得连贯——————不指读、不词化;再是读出速度——不唱读、不拖音;“有感情”地朗读,所指很丰富,因为“感情”本身就是一个抽象而丰富的概念,可以分解为:读出心理的变化,读出态度的变化,读出心情的变化,读出精神的变化,读出认识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最终都落实到语气的变化,即读准语气。

  “理清思路”可以分解为:导入、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等等。

  “理解主要内容”可以分解为: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关键语句)、重点句子等等。

  依据二:单元教学目标

  1、识字与写字。

  2、读中感悟、体会。

  3、练习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解读: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指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需要解读的是:

  “识字写字”有三个提手旁的字“打、指、接”,可以借助以前学习的提手旁的书写知识指导写字。

  “朗读感悟”。本文内容和儿童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孩子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可采用探究究性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和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依据三:《看雪》的核心内容

  课文主要写台湾小朋友只看见过棉花做成的雪,没有看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为主,内容贴近学生心理特征,前面语言浅显易懂,师生最后的对话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学生基础

  依据四: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学生好奇,爱玩爱动,对雪有一种向往留恋之情;同时,他们富于想象,容易进入虚构的情境;但是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还很低,对课文蕴含着的“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领悟会有困难;对话语的情感揣摩能力不够,读出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需要具体指导。

  (二)教学目标陈述

  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下,教材编写专家制订出单元教学目标;在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之下,站在文本的核心内容之上,依据学生情况,制订出《行道树》一课的教学目标。陈述如下: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其中,1、2为教学重难点,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大多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自主识字。“指、接、讲、铺”等字,可以通过动作演示帮助理解。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三个提手旁的字(打、指、接),可以借助以前学习的提手旁的书写知识指导写字。注意提示:“指”字右上是“”,不要写成“”;“接”字右下的“女”,横画要长些;“故”字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候”字,不要漏写中间的“竖”;“奇”要写得上小下大。

  本文内容和儿童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孩子们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可采用探究性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和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第二个目标为教学的基本点,是巩固与夯实语言积累的必然实践。

  (三)教学条件及课时安排

  1、两课时。

  2、条件允许的话,借助多媒体可加大课堂容量,节省部分时间。

  二、教学过程预设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冬季。

  师:在冬天你们最盼望干什么事?

  生:……

  生:下雪。

  在冬天看到下雪是一件很美的事,前几天我们这里下了今冬的第一场雪,有的同学还把当时的情景写在日记上。我们这里冬天经常能体验到下雪的快乐。而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那里的小朋友也想看雪,可怎么办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雪》,板书课题,齐读。

  〖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己高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做一下标记。

  学生按老师要求自读课文。

  〖检查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2、质疑: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其他学生能解答的先解答,解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可放在理解课文的环节中再解答。)

  〖以读促讲,理解全文〗

  一、理解1、2自然段

  1、指读1、2自然段。

  2、出示课件(地图):了解台湾的地理位置,明白台湾很难看到雪的原因。

  3、出示课件(课文插图1):

  让学生看图观察讨论: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说。)

  4、出示课件(课文第二自然段):

  练习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台湾孩子对雪的向往和喜爱。

  (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理解3~11自然段

  1、⑴以小组为单位读3~11自然段,看看孩子们向老师提出了哪几个问题?画下来,讨论一下。

  ⑵出示课件(学生问老师的四句话):

  范读、指读。读好这四句话的语气。

  ⑶出示课件(第四句话):

  多种形式读,指导读好其中的自然停顿地方。

  2、⑴过渡:北京下雪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呢?

  ⑵出示课件(北京下雪的情景):让学生欣赏雪境,感受下雪的乐趣。

  ⑶你们看了这段雪境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谈。

  ⑷出示课件(第九自然段):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美好的雪景,体会北方孩子玩雪的乐趣吧!

  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出示课件(课文插图2)

  1、学生观察并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看到北京孩子玩雪的情景,台湾孩子的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谈。

  2、出示课件:指导读好最后一句话。

  3、你希望台湾的小朋友到北京来吗?学生自由谈。

  4、出示课件:欣赏台湾的一些风景片。

  5、你愿意到台湾宝岛去看一看吗?

  学生自由谈。

  6、引导学生对比(第2自然段与第9自然段,第10自然段与第11自然段)朗读,边读边想,讨论交流:

  橱窗里的雪景与真的雪景有何不同?

  (都很美,一是静态的,不能玩;一是动态的,能玩的、好玩,因此更美丽,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台湾孩子们和北京小朋友盼着什么?

  (台湾孩子们盼着到北京看真的雪。小朋友盼着和孩子们一起玩,盼望祖国统一)。

  7、两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

  (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大胆发表观点)

  (意图;1、尽量启发学生自己观察得到答案,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2、多种形式指导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兴趣。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分角色表演读全文

  让学生按课文内容分为“叙述者”、“孩子们”和“老师”三种角色表演朗读,在过春节的欢快乐曲声中,在电脑课件展示课文插图的形象氛围里,让几组学生扮演角色、表演朗读、展开竞赛、巩固成果。

  (意图:创设情景、展开竞争、巩固成果。)

  五、教学效果

  完成课后“我会连”。

  (意图:巩固知识)

  六、目标达成

  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活动”

  1、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包括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台湾名胜古迹,台湾回归问题等。

  2、给台湾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的自己的学校来做客。

  (意图: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目标检测:

  1、比一比,再组词

  讲()惊()打()故()

  井()京()灯()古()

  2、补充词语

  ()的雪景()的棉花()的枝叶

  ()的果实()的人群()的太阳

看雪的教案9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情意目标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读提示]

  1、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2、 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3、 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4、 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5、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6、 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重点难点导学]

  1、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夜航船》、《快园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炽。

  2、 诵读指导

  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3、 字词积累。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4、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助学资料]

  1、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夜深人静,我雇了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浓云、远山、湖水,上下一片白茫茫。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①,与杏桃相次②开发,尤为奇观。

  注解:①勒:抑制。

  ②相次:一个接一个。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朝烟

  ②夕岚:

  ③开发:

  (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不同意思。

  西湖最盛

  ①

  今岁春雪甚盛

  梅花为寒所勒

  ②

  尤为奇观

  明确:(1)①早上的云雾

  ②傍晚的山气

  ③指花的盛开

  (2)

  兴旺,指景色最美之时被,介词

  ①②

  大,指雪很大是,动词

  [知识网络]

  线索重点灵魂

  景中含情

  湖叙事写景抒情

  情景交融

  心移一痕

  天空步一点局部孤独落寞

  亭时崇祯五年十二月全景云层换一芥有超凡脱俗的'

  大雪三日更定湖水景两三粒闲情雅致

  看地湖心亭

  雪事看雪由大到小,突出“小字”

  白描手法,如临其景

  [达标训练]

  一、课堂讨论:

  对“西湖”诗文的认识有哪些?

  二、自测题。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惟长堤一痕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点字与“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

  A、顾之,客请与予对局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以河为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D、有两人铺毡对坐

  3、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是“一痕”、“一点”、“一芥”?

  4、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附达标训练答案:

  二、1、C2、C

  3、因为湖上雾浓,所以长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点”、“一芥”,形容船小。

  4、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附[导读提示]答案:

  1、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3、“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4、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5、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6、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看雪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教学内容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手法打好基础。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

  词句进行品味,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前准备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阅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明清性灵,J、品》等。预习课文,疏通文义,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没计

  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检查预习

  同学交流资料,汇集所提问题。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绍作者,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反复诵读,力求成诵。 b.解析下列词语,疏通文义。

  是日 更定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酒炉正沸焉得强饮客居痴(解释略)

  ■品味句子,研究问题。注意文章写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问题二: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问题三: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问题四: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此处不展开,见教材分析)。

  问题五:从小品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参阅问题研究,不展开)。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文。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墙高于栅,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墙,鼎彝尊,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帏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侵入,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落叶,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毛氍(毛毯)。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栅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木。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曾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梦忆》)

  评析:不二斋,思之如在隔世,却又如此清晰地呈现于眼前,可见作者对它用情之深。作者怀念故国,思恋逝去的生活,却隐而不表,只以清淡笔墨细致地叙写书斋内外之景及四时之情趣,而恰在此字里行间,那种情绪隐隐流露。结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笔,实如重锤一击,作者的感伤情绪全于此喷发出来。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梦中,如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有靠“梦忆”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叹不已。(《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5页)

  ■完成课后作业二

  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略)

看雪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及由生学组成的词语,会认“省、店”等10个生字。

  2、读懂课文,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了解台湾儿童向往北京,北京儿童渴望同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步骤:

  一、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讲台湾省的小朋友看雪的故事。

  二、出示地图。

  了解台湾省的位置,介绍台湾省的有关历史情况,知道台湾虽然现在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但它仍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带生字的.词,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检查自读情况。

  1、这篇文章分几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3、说说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五、指导学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学会字:讲打指接惊故候奇

  会认字:省店橱指接讲铺毯银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认?想什么办法记住的?

  “惊、省”是后鼻音。

  “银”是前鼻音。

  3、你认为哪些字难写?

  故: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文”。

  候:不要忘了中间的一小竖。

  4、指导写字。

  (1)看清每个字的结构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完成“我会写”。

看雪的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三、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雪顿节是什么节?赛牛是怎样的场面?)

  [激发好奇心及观察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

  2.雪顿节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藏语中,雪顿节的意思是喝酸奶的节日。一般在藏历7月初举行,为期35天。节日期间,藏族人民观看藏戏,同时举行游园活动,弹唱、歌舞、赛牛,尽情欢乐。

  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赛牦牛会。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采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尊重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2.字音都读准了的同学把书立好就大声读课文。

  3.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按小组顺序带读生字生词。出现问题及时订正。

  谁愿意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生字中复杂的字形,易错的字音,难理解的字义。

  [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与交流,不断扩大识字成果。

  测查

  读音:崭惨豁

  笔顺:砸骨

  分段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大家认得真好,有些字不但要求会认而且还要会写呢。

  指导写字

  1.上下结构的字:赏、牵、崭、不要写得过长。

  2.左右结构的字:脾、踢、嫩、不要写得过宽。

  3.赏字最后一笔是点;牵字第三笔也是点。

  4.砸最后一笔,骨第三笔都是竖折。

  [引导学生发现书写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三)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字卡,复习检查。

  (1)会认字(组词)。

  (2)会写字(说记字方法)。

  2.检查朗读。

  (二)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一场赛牦牛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何为整体把握?即在教学上,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是主要内容,可以指思想感情,可以指表达方式。内容也好,情感也罢,都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叶圣陶先生曾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圆球,组成文章的所有词句段都环绕于这个球心,缺了其中的某部分,就成不了圆球。所以教学一篇文章,要着眼于整体。一般都是先全篇阅读(整体)分段阅读(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体)]

  (2)雪顿节赛牦牛会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让人揪心?画出有关语句。

  (3)读一读这些句子。

  2.组织交流

  重点体会、点拨

  板书: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

  (1)荣耀节日盛装出征的`勇士的意思,说明什么?

  (2)主人的动作、牦牛往前冲的情景及甩鞭声、砸地声、叫喊声客人们的担心,写出了比赛场面的壮观、惊险、热烈。

  (3)没有取得名次的骑手,也不介意说明参赛者都有一个好心态,目的是图个好心情,跟着高兴。

  [教师在尊重学生自由表达的前提下,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要给学生适当的点拨、一定的评价。学生理解不了的词句,先要指点他们怎样理解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体验,或造句,或找近义词及反义词等]

  3.指导读

  读出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跟读。

  (二)回归整体,深化欢乐心情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汇报学习本课后的收获。如:思想方面、写作方面、有感情朗读等。

  (三)拓展延伸。

  1.通过让学生去想,去交流资料,激起学生对各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牦牛发怒奔跑及它与主人亲近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四)布置作业

  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做展板。

  [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决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在此基础上深化、延伸,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看雪的教案13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预习导航:

  1、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

  2、了解作者——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了解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4、了解“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采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认真朗读课文,试着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拏( )毳衣( )雾凇沆砀( )( )( )一芥( )铺毡( )更有此人( )喃喃( )长堤( )

  自主学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 )

  2)是日( )

  3)更定( )

  4)余挐一小船( )

  5)雾凇沆砀( )

  6)上下一白( )

  7)焉得更有此人( )( )

  8)强饮三大白( )( )

  9)客此( )

  10)莫说相公痴( )

  2、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点明主旨,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助第3题的提示,快速背诵短文。

  合作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2、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这几个词的妙处。

  4、舟子云:“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么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痴”字的?

  课堂小结:江南少雪,西湖当不例外,然西湖竟大雪三日,当为奇事,人多蛰居,惟我出游,不随波逐流之高洁情怀显露无遗。因此,我也得以观赏雪后西湖之奇景:天、云、山、水相接,迷茫一片,白雪皑皑,点缀以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子一芥,人三两粒,则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展现在眼前,而在物我两忘的奇景中又结识知己,其喜悦之情,雅致知趣,溢难以言表,只能用心灵去默默感受,这样的奇景及雅趣与作者张岱在明朝灭亡后消极避世,专心从事著述的心境相合,作者借回忆旧日往事所现之景,表达清高自赏的感情与淡淡的哀愁,可谓“身与事接而境生,物与人接而情生。”

  课后作业:

  1、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2、辨析多义词

  (1)一:上下一白________长堤一痕________

  ⑵更:是日更定________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⑶是:是日更定________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⑷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3、问答:

  (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3)文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着相同意境的一句是?

  (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看雪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二)小组互相学习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铺”在课中表示一种动作,读pū

  (三)认记生字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1.谜语识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四)巩固识字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摘苹果”游戏,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四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3.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见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五)写字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三个提手旁(打、指、接)可以借助以前学习的提手旁的知识指导书写。

  “指”字右上是“匕”不要写成“七”;“接”字右下的“女”横要长些,“故”字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候”不要漏写中间的“竖”;“奇”要写得上小下大。

看雪的教案15

  【教材分析】

  《看雪》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热爱祖国”专题之第四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极富儿童情趣的课文。讲的是台湾小朋友只见过橱窗里用棉花做的雪,没有亲眼见看到过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兴趣。课文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设计理念】

  以“激发兴趣,倾情美读,训练表达,升华情感”为主线,训练学生“以读为本,由本逐末”,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将天涯化为咫尺,师生互动,让两岸同胞共同期盼祖国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省、店、景、讲、毯、银、堆、仗”等10个生字,会写“讲”等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国雪景的美丽,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识字,读中释疑,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两岸人民对雪的热爱,激发学生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重点难点】

  1、在朗读中了解词句,感悟玩雪的趣味。

  2、在语境中学会生字词,了解课文的盼望祖国统一的思想。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准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拓展文本信息,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着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识字方法的积累。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字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划出生字。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

  2、课件准备:北国雪景风光、雪趣及音乐片段、生字词、中国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赏雪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谜面:

  一片一片又一片,片片鹅毛飞满天,掉在地上处处白,落在水里都不见。

  生猜出谜底(雪)

  2、师:大家想跟着老师去看雪吗?(想!)课件展示:北国雪景风光。

  学生欣赏雪景,畅谈自己冬天玩雪的快乐感受。

  3、出示句子:

  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引导学生读正确,尽量读得有感情。

  师:在冬天,赏雪、玩雪是一件多美的事情啊!可是,在我国台湾省却是很难看到雪的,那里的小朋友也特别想看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看雪》这篇课文。

  教师用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看雪》,并指导同学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起示范作用。)

  [设计意图:美丽的北国雪景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在听说台湾的孩子们只能看到“橱窗里的雪”而不能像大家一样身临其境地体验看雪的快乐时,情感上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课文“情”线产生的“源”,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文,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课件出示“我会读”,检查自渎情况:

  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

  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

  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3、师:你们瞧!生字宝宝从词语中走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出示:省、店、橱、指、接、讲、铺、毯、银、仗多种方法,巩固识字。

  (1)开火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2)哪些字你早就认识了,是怎么认识的?

  (3)你们还有哪些有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借助偏旁认记:“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形近字:讲——进、铺——辅等。

  [设计意图: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识字,并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再读文,感受真情。

  1、展示朗读,体验真挚情。

  指导学生分节朗读课文,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台湾的孩子们对到北京看雪的向往。

  2、品读雪景,体验文字美:

  (1)出示描写老师看到的雪景的句子: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2)引导学生朗读。说说看,你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雪花、雪毯、银装,到处一片洁白,美吗?谁来读得很美。

  ——不仅是雪花美,也不仅是雪毯美,更不是树上的银装美,还有作者的描写:你看——试着再读一读。

  ——飘着雪花,那是“雪花飘飘”;铺着雪毯,那是“白雪皑皑”;披着银装,那是“玉树琼枝”“粉妆玉砌”;一片洁白,那是“洁白无暇”。多么美啊!谁再来美美地读读。

  (3)第二句写的是雪中的活动,除了堆雪人,打雪仗,你们想象一下,孩子们还会在雪地上干什么?(自由发言:滑雪、吃雪、玩雪球、拍雪景、坐雪橇?)

  (4)一边欣赏雪景图片,一边齐读第9段。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美好的雪景,体会北方孩子玩雪的乐趣吧!

  3、出示地图,了解看雪难。

  师:这么美的雪景,这么快乐的感受,可是,台湾的小朋友却无法体验到,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分别找到北京和台湾在地图上的位置,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台湾小朋友很难看到雪的原因。)

  师: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那里的小朋友们只能看看商店橱窗里的雪,那美丽的雪景并不是真的,而是“用洁白的棉花”做的。难怪那里的小朋友们会这么渴望看到雪景,所以,他们问了自己的老师。课件出示:

  “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试探语气)

  “你是在哪儿见过的?”(惊喜、羡慕)

  “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盼望)

  “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台湾看看真的雪呢?”(急迫)

  4、角色体验,感受思乡情。

  师:咱们分角色读一读,看看谁能读出孩子们当时发问的心情?

  台湾的那位老师也一定渴望着回到自己的故乡和家人团聚,带着自己的学生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所以他才会望望大家,深情地说:(齐声朗读)“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设计意图: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

  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

  五、诵读儿歌,表达感情。

  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就能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那时候小朋友们就能和来自台湾的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了。课件出示儿歌《欢迎台湾小朋友》集体诵读。

  一只船,扬白帆;

  漂呀漂呀到台湾;

  接来台湾小朋友;

  到我学校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看雪的教案】相关文章:

《看雪》教案04-07

《看雪》教学教案02-10

《看雪》教案 15篇02-28

《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04-27

湖心亭看雪教案15篇08-30

《雪》教案08-28

《雪孩子》教案02-03

雪孩子教案02-26

雪猴的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