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二历史下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历史下册教案1
一、指导思想
高二的历史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学科能力和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得到全面培养锻炼和发展,为高三年级的文科历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高校输送有学习潜能和发展前途的合格高中毕业生打下良好基础。
高考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加强调考生对文科各学科整体知识的把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为解决问题而迁移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材,转变教学观念,紧跟高考形势的发展,研究考试的变化,力争使高二的教学向高三教学的要求靠拢。
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认真完成高二阶段的`单科复习工作。坚持学科教学为主,落实基础知识要到位,适当兼顾史地政三个学科的综合要求,培养提高学生学科内综合的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落实基础,提高学科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
二、教学依据和教材使用
根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普通高校对考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历史教学大纲》和xx年《考试说明》进行教学。使用人教社xx版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下册(选修)为教材。以人教社新版《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参考书》下册为教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针对性要强。根据新形势下的考试要求,教学中应重视对知识系统和线索的梳理,重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加深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内容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提供了自一战后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历史发展史实,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自行调整,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提倡教师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启发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安排
1.每周2课时,本学期共21周,约42课时。
2.4月下旬前要复习完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的前三章。期中安排区统一测试。
3.6月底提供全册书的练习题一套,仅供参考使用。
4.本学期有《高二历史》单元练习册(xx区教师进修学校主编,中国书店出版)辅助教学,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希望教师及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二历史下册教案2
一、说教学目标(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时间、及发展概况。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二、德育目标
1、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主张民主和科学。反映了他们为振兴中华,向西方学习的新探索。
2、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想西方学习,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能力目标
高二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前后时期的变化,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影响,使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陈独秀等重要历史人物,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说教材分析
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新文化运动。本节重点是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概况。难点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运动背后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因此:
三、说怎样突破难点、重点
根据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概况。
2、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其影响。
3、教学方法:我采用讲述法、比较法、分析评价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4、突破重点: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是重点。它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一个整体。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不断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认识,继而突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这个重点。
5、突破难点: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难以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共同分析——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尽管成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并没有改变,仍然处在封建军阀统治下,在思想领域中,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在辛亥革命前就不彻底,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思想上是黑暗时期。在经济上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袁世凯上台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难点。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共同分析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认识。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让学生分析对东西文化的正确认识是什么。.在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时,找准切入点,帮助学生既看到新文化运动巨大的.历史功绩,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师应强调它的积极性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在此处可帮组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采用联系讲解法,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四、说学生情况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基础差,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人教版的历史教材叙述简明、史实可靠、解释准确、知识性强,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针对性。
五、说活动与探究
这节课要抓住“向西方学习”这一主题,突出强调“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教学中要强调历史与现实结合,例如:在评价“孔家店”这个口号时,要提倡用新文明方式看待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发现学生的亮点,充分运用“师—生—师”互动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1、新课的导入:介绍近代前期先进的仁人志士学习西方的情况及辛亥革命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即新文化运动,然后对新文化运动做一个总括性的介绍。
2、在讲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长期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思考辛亥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从中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3、在讲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出示有关人物的投影片,帮助学生整理相关知识,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讲述法。
4、在讲本节的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时,沿着两条线展开,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对于运动的主要内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其和意义,使之充实化、具体形象化,即与教材内容和补充资料对照,联系起来分析、认识。对于运动前后期内容的变化,教师应适当强调。分析它的影响,明确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
六、说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说设计思路
本节充分运用“师—生—师”的互动模式,进行历史课开放式课堂教学,其主要目标是:探索历史学科的规律、特点,按照国家关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总要求,探索在高科技飞速发展形势下的历史教育、教学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人文综合素质。
(二)说现代教学手段
为了学生便于掌握、记忆,通过课件出示图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发展及其影响。使纷繁复杂的知识点一目了然。
七、说上课心德
通过上课、说课活动的心得是要上好一堂适应教改的优质课。教师不但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能力、文化素养,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同时要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制作多谋体历史课件。如果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会不适应现代教学。另外,对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普通话不是很标准。
通过上课、说课活动使我清醒认识到: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会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果,以适应时代、教改的需要;同时,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历史教学只有为现实服务才具有生命力。
高二历史下册教案3
一、课前准备
(一)授课内容的选择
本次主要授课内容为选修部分,具体课程是第四专题第二课,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在讲授本课时,需要学生牢记掌握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在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基础来学习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内容较多,并且不容易理解,在四十分钟时间里讲完并掌握并不容易,需要教师有重点有主次的进行讲解,将知识进行精简,抓住重点和难点。
(二)备课相关准备
1、提纲的准备:设计提纲的目的是让学生沿着提纲的提示去寻找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方向性,主要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另外还附加了课堂训练的题目,还有历史故事(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王安石,开阔学生的视野),给学生7分钟时间完成提纲空白处,但在设计的时候时间把握不到位,对内容难易程度把握不够;
2、课件的选择:多次阅读教材及课程标准,教师先从整体上对本课有一个详细的了解,然后形成自己的思路,根据思路来调整ppt,每一张ppt要精简,我从网上寻找所需要的材料素材,但存在的问题是素材难以取舍。
3、备学情: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弱,但对王安石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备学情的过程中过高的估计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及掌握的基础知识,在出提纲的存在量有点大,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另外刚返校,状态不是很佳,对学生的上课状态了解不充分。
4、备教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比较难理解,容易混淆,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容易犯困,我结合实际,采用积极提问、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形式,但存在不能放手交给学生,问题设计违背学生实际情况。
二、授课期间
(一)导入反思
1、导入采用的是温家宝引用的“三不足”来展开,另外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进行温习,存在的问题用时较长,要提问的内容问提前做好预设,提问谁?以什么方式提问都需要提前想好,时间要控制在3分钟左右;
2、导入的素材选择不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个别学生专注度不够高。
(二)授课反思
1、语言不够精炼
第一、在授课过程中语言不精炼,口头禅较多;第二、每一句话的用词未经过深思熟虑;第三、语言重复。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用词,选择最合适的语言,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2、板书不够清晰
第一、板书布置提前设计好,但到实际授课时忘记板书或者板书的时机把握不到位;第二、黑板版面设计不够清晰;第三、粉笔字不美观。一方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尤其注意板书设计,将板书与课件有机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勤加训练,练成美观、和谐的字体。
3、学生关注度不够
第一、对于年轻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上课状态,一味的在讲课,忽视学生;第二、学生的习惯较差,自我管理能力弱,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很多学生抱有侥幸心理,自我放松。对于教师来说,要加强自我专业知识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关注学生,遇到违纪学生或者不认真听讲学生进行提醒,不能放任不管;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4、知识点衔接不够
知识前后一定的联系性,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更容易掌握知识。我在讲解知识的时候,忽视知识的联系性,过渡的方式不恰当。这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语言来顺利过渡。
5、重难点不突出
本课讲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主要围绕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及取士之法。重点是富国之法,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总结出它的作用。但在授课过程中重点没有突出,学生容易混淆知识点,思路不够清晰,还需要进一步梳理。改进措施:第一、明确课标要求;第二、充分了解学情;第三、重难点采用合理处理方式;第四、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理解。
6、时间把握不到位
在授课过程中,导入时间过长,导致检测时间不够。整节课形成前松后紧的状态,学生讨论时间不充分,回答问题也比较仓促。改进措施:第一、精简语言;把握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保证时间分配与课程难易程度相适宜;第二、提前磨课,寻找空教室自我测试;第三、在上课过程中注意时间,把时间利用化,在最短的时间能够得出的授课效果。
7、历史核心素养体现不明显
历史核心素养强调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佐证、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在本次授课中,由于讲授内容难以体现历史核心素养,我弱化历史核心素养,更多的是知识的讲解。
综上所述,在本次公开课授课中我收获很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用心教学,为成为一名能站稳讲台、书写美观板书、关注学生学习、让学生认可的合格教师而努力。
高二历史下册教案4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我们不断探究的课题。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握“新”这个关键点,在我看来,“新”并不仅仅指教材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创新”,新教材是个平台,并不是讲义,因此在平时备课过程中,我力求跳出教材的框框,把教材当作一份资料,然后将其体现的内容重新整合排列,包括教材的讲解顺序,教材的知识结构安排等都不能受教材的约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工作量却是很大的,并非一日之功。下面谈谈在备本节课以及讲课过程中我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教学内容处理恰当。
理清结构,构建网络,清晰掌握,点拨方法,我将课本内容整理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结果及原因”、“变法的评价”四目知识。这样处理有两个好处。第一,优化了课堂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条理分明。第二,在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但又不完全脱离书本实际;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首要教学内容,又恰当地补充了某些书本没有而相对重要的知识。
2、教学理念把握适中。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应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性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十分明显。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到内容,再到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探讨,都是由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或独立或互助完成的。而我在这堂课中,扮演的似乎引导者、点拨者,将某些重点、难点进行解析和概括,引导学生学习,循循善诱,将学生引入学海佳境。课堂上的很多结论,都是学生探索的结果,思维的结晶。事实证明,学生完全可以主宰课堂;他们,做得比老师想象的还要好,还要出色。
3、教学环节紧凑合理。
教学过程中,我以“基础检测”、“重点概括”、“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角色扮演”、“规律总结”等教学环节为中心,辅以“图说历史”、“漫画历史”、“人文历史”等趣味题材,将教学任务顺畅地完成了。在这些教学环节中,既有轻松愉快的“图说历史”、“漫画历史”,又有严谨深刻的“重点概括”、“难点解析”;既有“我看历史”的辨证史观教育,又有“人文历史”的人文精神培养。教学方式多样又不失于“灵活”,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严谨性和趣味性,展现了历史教师应有的风貌。
4、教学设计巧妙,自有独到之处。
对于背景环节通过小组学生抢答的方式进行,对于内容环节采取一组选择题的方式处理;而结果及原因选取一组漫画、材料的方式引导学生形象直观的归纳总结,对于一些重点知识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对于与现实结合部分采取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现王安石变法内容中与现实结合的知识,古为今用。
5、“人文历史”彰显出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历史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过去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要从历史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历史学,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王安石勇敢、坚强、不屈不饶的精神和大无畏的改革精神无疑能起到榜样的力量;通过“人文历史”这一环节,我不敢肯定学生都会以王安石为榜样,在学习、生活中时刻仿效之,但我能肯定,他们一定能学到王安石身上的某些优秀品格。诚如斯,足矣!
二、有待完善之处
1、具体细节没有精雕细刻:
比如:在学生讨论环节个别学生参与的不是很充分、展示环节在下面的学生时间利用的不是很充分,出现了部分学生无所适从的现象。再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处理能彰显教师的智慧和理念,这些需要我多多的进一步研究,以便今后完善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
2、没有真实再现完整课堂
这节课是一节高效课堂的过关课,多少带有一点参赛的色彩这节课是观摩课,学生课下准备的比较充分,所以在展示环节做得非常好,漏洞较少。接下来的时间是探索常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
3、教学规范还应再加强。
时间规范:由于时间关系,“规律总结”学生思维展示的不到位,只得下次课再和学生共同完善。语言规范:教学语言不够精练,应力求做到精练、准确、规范,具有更大的指导、示范作用。
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会碰到许许多多的疑难和困惑,唯其如此,才能不断激励、启发和推动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不断锤炼自己践行新课程理念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技术,不断提高自己实施新课程、开展素质教育的艺术。
高二历史下册教案5
《商鞅变法》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设计的问题应该既考虑趣味性,也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既要结合他们的经验,也要把握重点难点。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完全脱离教材并不是明智之举,应该尽可能利用教科书,使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避免死记硬背。这个教学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所需课时有待教学实践。
一、过程设计
导入:请一学生阅读上节课课文的倒数两个自然段:“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商鞅辗转来到了秦国,辅佐雄心勃勃的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
通常课堂教学的导人新课,是注意本节课与上节课的衔接,没有必要就不必使用电化教学手段。这段课文阐述了秦孝公急于变法的细节,完全可以做开场白。
问题1:秦国变法的决心来自哪里?
学生能想到决心来自国君秦孝公。教师要进一步说明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成败决定于国君,成果能否延续则要看变法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商鞅是卫国公子的儿子,他姓公孙,应该叫他公孙鞅,或卫鞅,后来他率秦国军队打败了魏国,秦孝公把商这个地方赐给他,封号“商君”,《史记》中有一篇他的传记,司马迁按封号取名“商君列传”,后人习惯上叫他“商鞅”。小小的卫国实际上是大魏国的附庸,地域都在现在的河南省,因此,商鞅应该算是河南人。他起初投身于魏国丞相的门下。
故事1:魏国丞相公叔痤非常赏识商鞅的才干,公叔痤病危时,魏惠王亲自来探望,问:“您要有个三长两短的,谁能接替您呢?”公叔痤说:“商鞅虽然年轻,但是个难得的人才,可以把全部政务交给他。”魏惠王沉默不语。公叔痤让左右的人都出去,又对魏惠王说:“大王不用他,一定要杀了他,不能让他去别的国。”事后,公叔痤本着先国君后臣子的原则,把原话又告诉了商鞅,让他赶紧逃走。商鞅却不以为然,说“魏王不听你的话起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结果正如商鞅所料,魏惠王认为公叔痤的建议很荒唐。
问题2:魏国丞相举荐商鞅代替自己,又建议魏王不用就杀了他,说明什么?
商鞅真是个人才啊,你看,他对自己命运的判断很准确,面临被杀头的危险,还那么从容,一般人做不到。说明他判断能力强、心理素质好,有政治头脑,有政治智慧,是一个可以担当重要政治责任的人。
上述故事教科书只讲了一半,完整地讲这个故事,意在介绍商鞅这个人的特征。商鞅长的什么模样?史书没记载,教科书里的画像也是根据他的性格想象的,一幅冷面孔,看上去坚毅、果敢。商鞅是变法的主角,因此必须让学生首先了解这个人。以往教学大都忽视人物的个性,讲王安石变法,不讲王安石这个人,讲张居正改革,不讲张居正。尽管考试很少涉及人物的'个性,但这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入历史情境进而理解历史的“药引子”。商鞅的个性特征和政治智慧与他后来能够推行改革有直接关系。
但是,他要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在当时只有一个渠道──把自己推荐给一个能够赏识自己、重用自己的国君。于是他跑到现在的陕西,投奔决心发愤图强的秦孝公。
故事2:一个河南人跑到陕西来想当官,成就一番事业,难度不小啊。商鞅也得走门路,怎样打通的关系?史书没有记载,这已不重要了。他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求见。第一次见孝公,他大讲“帝道”,即:黄帝、尧、舜等统治经验。孝公听了昏昏欲睡,事后很生气地斥责景监:你怎么介绍这样的混入?我怎么可能用这样的人呢!景监挨了训,责备商鞅。商鞅却说,我在试探他的想法呢,要求再次接见。5天后,第二次见孝公,商鞅大谈“王道”,就是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治国方略,秦孝公耐心听下来,但不以为然。事后又责备景监,景监又责备商鞅,商鞅说,我还没说到正题呢,请再安排接见。第三次商鞅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到战胜各国、富国强兵的话题。秦孝公对景监说,这个人行。我还要和他谈谈。商鞅就争霸之道、强国之路,再次与孝公交谈时,孝公越听越入迷,不知不觉地挪动双膝,凑近商鞅(那时还没有椅子。席地而跪坐)。两人一连谈了几天,孝公还不满足。
问题3:司马迁就这件事评论说,谈帝王之道本来就不是商鞅的本意。是不是很有道理啊?可是商鞅为什么不直接切入正题呢?
这是一个引导想象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各种猜测,比较合理的解释包括,试探孝公的诚意、志向、价值观念;商鞅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啊,夏禹、商汤、周文王如果按照帝道行事,就不会出现夏商周三代了。落点应强调:时代不一样,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应该选择新的政策。
问题4:为什么秦孝公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但他还屡次接见商鞅?
这是教科书提出的问题。教科书上说“秦孝公求贤若渴”,学生可以想到。为什么不感兴趣?就是时代变了,按照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
这个故事有情节,可以激发学学生的想象。问题设计成两个,意在说明两个人的思想一致,这才能够结合
高二历史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王安石变法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历史情境,以角色扮演形式,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2、运用史料分析,达到使学生全面了解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
2、通过王安石变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的探讨,使学生了解改革如果离开了人民的福祉,就失去了应有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难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北宋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从小就勤奋好学,博闻强记,读书过目不忘,作文纵笔如飞。从小就跟随父亲游历大江南北,对当时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有所了解,从小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考中进士后,担任地方官多年,在地方上推行一系列改革,对朝廷得失和民间疾苦都有了所了解,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为他以后的变法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调到中央任职后,他把自己的一系列改革意见写成长达万言的《言事书》,进献给仁宗皇帝,要求变法改革,但未被仁宗采纳。直到1068年,年轻的宋神宗即位,才起用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冲破重重阻力,人称“拗相公”。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抨击,曾先后两次被罢相,但却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下列问题:
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目的是什么?
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克服统治危机。
2、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和农民贫困的原因各是什么?
国家贫困: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农民贫困:土地兼并严重;政府徭役繁重;政府不帮农民进行生产。
二、变法的主要内容
【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回答:王安石认为,应当如何变法?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王安石认为:变法应以理财为先;理财又以农事为急;在农事中,首先要抑制兼并,减轻农民的疾苦。免役法最重要。
1、理财——核心措施
青苗法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贷款或粮食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息20%。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工程费用由当地住户出资,财力不足可向政府贷款。
募役法
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市易法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收税。
均输法
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就原则。
【探究学习】依据王安石的理财措施,回答下面的问题
在王安石的理财措施中,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王安石的理财措施中,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王安石的理财措施中,触动了商人、高利贷者利益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王安石的理财措施中,触动了地主、官僚利益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王安石的理财措施中,成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王安石的理财措施中,争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措施的共同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强兵之法
【学思之窗】阅读教材第52页的材料,思考: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减少了政府支出。
将兵法
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军器监
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提高了武器的产量和质量。
3、取士之法
A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将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从而扩大了考选名额,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
B整顿太学,设专门学校培养人才:
C惟才用人: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员,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
王安石理想中的人才是德才兼备,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理想与现实剥离开来了。为了变法的顺利进行,王安石向神宗皇帝举荐了不少人才,让他们加入到变法大军中来,其中确实不乏年轻有为者。尽管王安石再三强调选用人才要德才兼备,切忌让那些“巧言令色”之徒得势,可是他的队伍里还是掺进了不少投机钻营道德败坏之徒,这些人或者有才无德或者无才无德,他们只不过凭借极力吹捧新法以取得王安石的赏识从而进入到变法大军中来,结果使得王安石两次罢相,最终变法失败。
【探究学习】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背景、目的、结果、败因;
不同点:侧重点、范围、作用。
三、课后小结
王安石理想中的人才是德才兼备,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理想与现实剥离开来了。为了变法的顺利进行,王安石向神宗皇帝举荐了不少人才,让他们加入到变法大军中来,其中确实不乏年轻有为者。尽管王安石再三强调选用人才要德才兼备,切忌让那些“巧言令色”之徒得势,可是他的队伍里还是掺进了不少投机钻营道德败坏之徒,这些人或者有才无德或者无才无德,他们只不过凭借极力吹捧新法以取得王安石的赏识从而进入到变法大军中来,结果使得王安石两次罢相,最终变法失败。
1.史料的选择和问题的设置上。选择的史料还是太多了一点,不够典型,需要进一步提升改进。
2.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应注意几个问题。探究题的设计、分阶段来评价、与现实的联系等方面如何做得更好。
3.在课堂教学的细节处理上。出现了口误,个别地方的逻辑顺序要调整。
4.在一些具体的环节上还“差一口气”。
【高二历史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02-23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07-25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12-02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5篇02-08
物理教案高二年级下册02-07
高二历史备课组总结01-21
高二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03-09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03-26
高二历史教师的工作计划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