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与沉》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浮与沉》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与沉》教案1
授课时间:
1课时仪器材料: 鸡蛋、水杯、盐水、注射器、试管、胶塞、胶管、玻璃管、铁丝、水、轻纸带、胶带、酒精、棉花、火柴等,
教案:沉与浮。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知道鱼、潜水艇、飞艇和密度计的沉浮原理;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鸡蛋的下沉、上浮和悬浮,使学生建立起三种状态的概念,并且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产生三种状态所需的条件;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解释鱼、潜水艇的浮沉原理;通过动手制作,让学生自己制作“自制潜水艇”和“热气球”;通过在网上查阅,让学生设计出打捞中山舰的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鱼、潜水艇和热气球的沉浮原理这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现象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通过制作“自制潜水艇”和“热气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学习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 教学过程 】
一、物体的沉与浮
( 1 )演示实验:石块和塑料空心球 把它们分别浸没在水中,叫同学们观察现象;
提问:浸在水中的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提出各种解释。
( 2 )今天的课上完以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演示实验: 取一只新鲜鸡蛋,放在清水中,观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向水中慢慢加些盐,并轻轻搅拌,观察到鸡蛋怎样运动?如果再加些清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a) 鸡蛋放入清水后,它是上浮还是下沉?
b )加盐轻轻搅拌的目的是什么?(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供参考) 盐水溶于水后,变成盐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加盐会导致液体的密度的增大;
c )随着不断地往水里加盐,有什么现象出现?
d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供参考) 可以对鸡蛋做受力分析; 这里有两个状态,一个是鸡蛋下沉的状态,另一个是鸡蛋上浮的状态; 当它下沉的时候,它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当它上浮的时候,它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在两个状态过程中,鸡蛋的重力没有发生变化; 鸡蛋只受到浮力和重力,重力没有变,那么肯定是浮力的变化引起它下沉和上浮; 不断加盐,导致液体的密度增大,鸡蛋所受浮力逐渐增大; 当浮力小于重力时,鸡蛋下沉;当浮力大于重力时,鸡蛋上浮。
(a)学生观察回答。
(b)教师引导得出搅拌的目的,一步一步让学生建立起加盐水是改变液体密度的概念。
(c)学生观察发现,鸡蛋上浮了,有的学生很吃惊。
(d)学生思考。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让他们分析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 3 )整理自己的思路,用 “ => ” 符号描述你的思维过程。
( 4 )学生用逻辑推理的符号阐述自己的思路。
二、认识三种状态
鸡蛋所处的三种状态: 下沉:浮力 < 重力 上浮:浮力 > 重力 悬浮:浮力 =重力(平衡)让学生了解三种状态
三、生活中的下沉与上浮
( 1 )对于海洋生物来说,浮力非常重要,浩瀚的海洋中,许多生物用不同的方式创造沉与浮,这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展示各种海洋生物图片。
( 2 )我们来看看鱼是怎样使自己在水中自由地上浮、下沉和悬浮的?(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供参考) 鱼同上面的鸡蛋一样,重力没有发生变化; 鱼也只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 重力没有变化,而浮力变化了; 鱼是通过鱼鳔改变自己的体积来改变浮力的; 鱼鳔较小时,鱼所受的浮力小于重力,鱼下沉; 鱼鳔较大时,鱼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鱼上浮; 鱼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时,鱼将可以在水中任意的深度游动。激发兴趣,学生思考。一步一步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 3 )整理自己的思路,用 “ => ”符号描述你的思维过程,写出鱼在哪种条件下处于下沉、上浮或悬浮三种状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潜艇与热气球
( 1)最早的潜艇用于军事侦察和袭击,现在也用于深海考察,为开发海洋,获得新资源提供信息。 连接到凡尔纳,加潜艇图片; 另一个仿生学的例子——潜水艇(潜水艇的水舱相当于鱼鳔)。
( 2)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的?(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供参考) 潜水艇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和浮力; 注意潜水艇的水舱的体积是不变的(这一点与鱼鳔不同); 潜艇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潜艇处于同一液体当中(即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那么浮力是不变的; 浮力不变,只可能是重力的变化引起了潜艇的.下沉、上浮和悬浮; 潜艇有两个水舱,可以用人工的方法向水舱中压入和排出水; 潜艇通过向水舱中压入和排出水能改变潜艇的重力; 人工向水舱中压入水,直到重力大于浮力的时候,潜艇下沉; 人工从水舱中排出水,直到重力小于浮力的时候,潜艇上浮; 当重力与浮力相等时,潜艇悬浮。引起学生思考。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 3 )整理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潜水艇下沉、上浮和悬浮的状态,你可以用 “ => ”来表述你的思维过程。
五、分析比较
( 1 )提问:鸡蛋、鱼和潜水艇都会在液体中下沉、上浮和悬浮,那么它们都是用了同样的方法处于这三种状态的吗? 学生分析回答。 不是;鸡蛋:是由于鸡蛋浸没的液体的密度发生了变化,引起浮力变化;鱼:是通过它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引起浮力变化;潜水艇,是通过它的自身重力的改变引起了下沉和上浮,它的浮力并没有变。
( 2 )同学们自己归纳一下,总结出他们有什么区别和共同点;学生自己思考;
( 3)介绍热气球,加图片; 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释热气球的沉浮原理。 解释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假如由你来设计一个吊篮的热气球,为了使它能降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
(4)引起学生兴趣;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交一份报告,与同学分享;
六、打捞中山舰
介绍我国古代用浮船打捞沉落江中的万斤大铁牛的故事。
学生思考。
简单介绍中山舰——浓缩了中国现代史的一代名舰, 1938 年在长江被日军击中,沉入19m深的长江;中山舰排水量达780吨,长62.48m,宽8.99m。 与历史结合,了解到物理学科和历史的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打捞中山舰的方案,填写到书上的表格中。 学生自行设计。
七、课堂小结
1.了解三种状态:下沉、上浮和悬浮。
2.三种状态产生的条件:下沉:重力大于浮力;上浮:重力小于浮力;悬浮:重力等于浮力。
3.用学过的知识解释鱼、潜艇和热气球的沉浮原理。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内容。
《浮与沉》教案2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2、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组一大盆水、一块擦手毛巾。
2、每组一个筐,内有雪花片、泡沫、硬币、棉签、圆铁片、塑料瓶、铁钉、记号笔若干。
3、个人记录表每2人一张。
重点难点:
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怎样帮助蚂蚁过河?
(幼儿开动脑筋:游泳圈、小船等)
二、基本部分。
1、引出沉与浮的概念,认识沉与浮的'标记
师:为什么游泳圈可以帮助小蚂蚁呢?出示沉与浮的标记,指导幼儿如何画标记。
2、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寻找帮助小蚂蚁的方法
是不是和你们猜的一样呢?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等一会请小朋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把这些材料放进水里一个个试一试,2个人一组,一人记录,一人操作。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请一组幼儿讲解记录结果。
师小结:小朋友们都观察的很好,雪花片、棉签等会浮上来,圆铁片、硬币等会沉下去。
4、引导幼儿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探究:借助辅助材料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5、展示幼儿探索结果。
请个别组幼儿讲解自己的探索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三、结束部分。
安全教育,引导幼儿不要玩水,学会自救。
师:小朋友们真棒,在你们的帮助下,小蚂蚁已经上船了。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所以我们不要到河边玩水,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游泳圈、盆、木头等物品自救。
《浮与沉》教案3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3.知道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
一、引入新课
1、故事:神秘的“死海”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2、兴趣实验:浮子演示
2、新课学习
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我们可以从浸在液体里的物体的受力情况去分析,设计如下图的实验来验证.
结论:
1.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取决于物体所受的_____力和_____力的大小.即通过改变重力或浮力的大小,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2.当 F浮>G 时,物体上浮
当 F浮<G 时,物体下沉
当 F浮=G 时,物体处于悬浮或者漂浮状态
两个过程:
F浮< G物 F浮>G物
物体下沉 物体上浮
三个状态:
F浮=G物 F浮= G物 F浮<G物
物体漂浮 物体悬浮 物体下沉到水底
... ... ...
想一想:
把铜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铜块沉入水底,木块漂浮在水面上。通过查阅密度表,你发现铜块的`密度,水的密度和木块的密度有什么关系?
那么,我们能否用比较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来判断物体在某种液体里是上浮,下沉,悬浮还是漂浮?
上浮: 下沉:
F浮> G F浮< G
液gV排>物gV物 液gV排<物gV物
∵V排=V物 ∵V排=V物
∴液>物 ∴液<物
悬浮: 漂浮:
F浮= G F浮= G
液gV排=物gV物 液gV排=物gV物
∵V排=V物 ∵V排 ∴液=物 ∴液>物 浮沉条件 (1) 漂浮 F浮=G V排物 (2) 悬浮 F浮=G V排=V物 ∴液=物 (3) 上浮 F浮>G V排=V物 ∴液>物 (4) 下沉 F浮 简单的说,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和沉,取决于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合力的情况。还可以通过改变液体和物体密度来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悬浮与漂浮有何不同? 悬浮物体全部浸入;漂浮物体部分浸入。 ... ... ... 浮沉条件的应用 (一)密度计 1.密度计是一种什么仪器? 它的刻度有什么特点? 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刻度是上 小下大,上稀下密. 2.密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物体漂浮在液面上的条件F浮=G 3.密度计浸入液体中越深, 说明液体的密度是越大还是越小? 越小 (二)盐水选种 是沉底的种子好还是浮出水面的种子好呢? 为什么? (3)潜水艇 潜水艇是如何实现下潜、上浮、悬浮在水中的呢? 看实验 (四)热气球 热气球的升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与热气球体积及热气球内部气体的密度变化有关。当热气球的巨大气袋充满空气(忽略体积变化)时,用喷嘴加热气袋中的空气,热气球内部气体的温度升高,密度减小。当热气球内部气体的密度比其外部气体的密度小到一定程度时,热气球便上升了。 ... ... ... 二、课堂练习 1.铁钉在水中下沉,是因为受到的浮力___重力,在完全沉没下沉过程中,铁钉受到的浮力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漂浮在水面上的皮球,用手将其慢慢压入水中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浮力将___,施加的压力将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是F浮_____G物 ,那么液体的密度和物体的密度会有什么关系呢?液_____物。(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 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实心球,放入某种液体中静止时的情况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F甲、F乙、F丙之间的关系应为:F甲__F乙__F丙; 它们的密度甲、乙、丙之间的关系是:甲__乙__丙。(均选填“>”“<”或“=”) 5. 质量相同的铜、铁、铝三块金属,投入水银中后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1、F2、F3,这三个力的大小关系是( ) A. F1>F2>F3 B. F1=F2=F3 C. F1<F2<F3 D. 无法判断 6.密度计是用来测量___的仪器,同一支密度计分别放置在甲、乙两种液体里均静止不动,则密度计在两种液体中所受的浮力F甲__F乙。两种液体的密度甲__乙。(均选填“>”“<”或“=”) 三、小结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3.知道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 四、板书设计 物体的浮与沉 1、受力分析 2、物体的沉浮条件 3、应用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1、2、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雪花片,石头,海绵,点心盘(幼儿操作材料)。 2、木制积木,记录纸人手一份,蚂蚁过河图片。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蚂蚁) 师:小蚂蚁爬着爬着饿了,发现远处有棵苹果树,就爬过去,可是面前出现了一条小河,请小朋友帮蚂蚁想办法过河? 幼:造一座桥…… 二、 认识沉与浮现象。 1、教师做沉浮实验。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呀?" 2、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师:我现在请一小朋友来帮蚂蚁想办法。 三、 幼儿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教师先请一幼儿操作,同时将结果记录下来。(规则:拿一操作材料放入水中,浮起来的就把这种材料的图片贴到小河里,沉的则不需贴。) 集体纠正。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设计思路: 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已具备了某些物体(如石头、雪花片等)在水中沉浮的经验,所以如果活动设计仅仅停留在让幼儿了解,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幼儿的探索兴趣不易深入。而让幼儿带着任务探索,如怎样使浮的东西沉下去,使沉的东西浮上来,可以提高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逐渐减少,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发展得比较好,所以活动设计既要为幼儿提供边操作边思考的机会,又要注重培养思考的有意性,培养幼儿先预测(思考)再操作。操作后让幼儿多讲述、讨论,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活动目标: 1、知识: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2、技能: (1)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序的完成实验。 (2)能与同伴沟通、交流与合作来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情感: (1)乐意参加探索沉与浮的小实验。 (2)初步形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重点: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活动难点: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脸盆,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条。 2、每组装满水和空矿泉水瓶各一个、橡皮泥、石头、雪花片、树叶等小物品。 3、每人一张记录纸,一只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是谁呀? 幼:是钥匙、小木块、玻璃球? 二、实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教师取一块雪花片请幼儿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幼儿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教师指导:你们猜雪花片放在水里会怎样?你们每人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表上。如果猜雪花片是浮上来的,那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你认为是沉下去,那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总结:(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三、提升实验 (一)怎样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1、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浮在水面上,可是他和石头宝宝是好朋友,他们想在一起在水里做游戏,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好不好?帮帮瓶子宝宝,让他沉下去。 2、幼儿尝试。(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小朋友们,同一个瓶子宝宝,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水后,就沉到水里了。为什么呢? 4、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瓶子宝宝很轻,所以浮在上面;装满水后,瓶子宝宝变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二)怎么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让瓶子宝宝和石头宝宝在一起玩了,他们玩得好开心。可是,还有一个物品宝宝需要你们的帮助,看,橡皮泥宝宝和树叶宝宝是好朋友,他们好想一起浮在水面上玩,让我们来帮帮他们! 2、幼儿尝试。(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现在橡皮泥宝宝能和树叶宝宝一起玩了,他好开心。可他有一个问题想问小朋友们"我的体重没变,当我团成球状时,我沉在底下;当把我做成船的形状时,我就会浮上来,为什么呢?" 4、幼:……(此问题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让幼儿思考、交流和讨论1—2分钟。到时如果幼儿还回答不出,老师再加以引导。) 5、教师总结:当橡皮泥宝宝是球状时, 活动延伸: 1、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物品宝宝,小朋友们看是什么,小朋友们猜猜看——宝宝放到水里是沉,还是浮呢? 2、幼:…… 3、教师总结:老师也不知道——宝宝是会沉,还是会浮。其实,小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大家不知道它们在水中是会沉还是会浮,小朋友们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我们周围还有一些什么东西在水里是沉还是浮。 活动反思: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学生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更是为培养学生科学科学素养和能力在不断地探索。 就拿《沉与浮》这一课教学来说,在教学中我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采用“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数据→得出结论→再运用到实践中”这六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得出的结论证实了有的同学的猜想是对的、有的同学的猜想是错的。但是我感觉这个探究过程更像是验证过程了。而且学生在汇报实验数据时我只让两个小组上来汇报,没有收集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这样我在带领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时就不容易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整节课的环节是由学生先猜测,然后我们大家一起动手做实验证实,从而发现物体沉与浮的秘密,通过各种不同的材质,让学生不断的大胆想象,最后再集体归类总结,有哪些东西可以在水中浮,哪些东西会沉的。 本次活动通过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几个步骤,经历了激趣、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乐趣中体验,动手中发现,达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活动中,学生做实验的实间偏长,导致后来在做总结的时候就弄得有点仓促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合理安排整个活动过程。 活动设计背景 在《好玩的水》的活动过后,幼儿对物体的沉与浮现象比较感兴趣,最近幼儿谈话的主题总是与之有关的内容,于是,我借此机会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协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情。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通过活动相互协作,共同探索。 难点:能通过操作、记录,体验盐的多少与鸡蛋位置变化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铅笔、小勺、记录纸、盐、纸板、小瓶、海绵、手绢、泡沫板、木板、烧杯、熟鸡蛋、塑料积木若干等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启发谈话,引出主题 师:孩子们,你们玩过水吗? 幼:玩过。 师:你们是怎样玩的? 幼:我们把积木、石子放在水中,看谁能浮起来。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呀? 幼:积木浮起来,小石子沉下去了。 师:出示鸡蛋,请幼儿猜猜看,鸡蛋在水里会怎样?幼儿讨论(沉下去,浮上来)。好,老师现在把它放到水里看看会怎样?放到水中观察结果:沉下去了。那咱们用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呢? 幼:纷纷讨论,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好,请小朋友们找伙伴一起来试一试。 二、幼儿自主操作活动 1、幼儿亲自做实验。 2、讨论:你用什么办法让鸡蛋浮上来的?(把鸡蛋放在木板上让它浮上来,把鸡蛋放在泡沫上让它浮起来等。) 三、师幼共同操作探索 1、出示盐 师:盐能不能让鸡蛋浮起来呢?小朋友猜猜看。 幼:能;不能。 师:好,现在我们试试看。 要求:三个小朋友一组分工、合作进行操作,一个幼儿用小勺放盐,一个幼儿用筷子搅拌,一个记录,每放一次盐就要做一次记录,还要记录好鸡蛋位置的'变化。 2、幼儿操作、教师参与并指导。 3、交流记录结果。 (1)鸡蛋浮起来了吗? (2)检查幼儿记录结果,提问幼儿操作过程。 (3)教师小结:盐放的少,鸡蛋浮起来的慢,盐放的多,鸡蛋就浮在水面上了。 活动延伸:在区角中放入此材料,供幼儿操作。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幼儿沉浸在沉与浮的操作兴趣中,对老师提出的注意事项放在身后,弄得到处是水,特别在放盐时一次加足了盐,导致无法记录比较。不过大班幼儿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从幼儿的反映看,幼儿对盐水的浓度与鸡蛋的沉浮的关系的理解是个困难,没能真正理解,希望在区角活动中帮助幼儿进一步加深理解。 一、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东西,洗脸、刷牙、漱口我们都必须用到它。虽然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是我们的孩子对于水的浮力并没有太多的认识。 有一天,在洗手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一个塑料袋掉在水里,于是孩子马上跑来问我:“老师,为什么那个塑料袋漂在水上面呢?”我发现孩子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于是便抓住契机设计了科学“浮与沉”这一活动。本活动通过实验来探索、丰富孩子们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并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科学实验现象,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三、活动准备: 水、小盆、毛巾、水彩笔、记录卡、塑料吸管、树叶、铅笔、泡沫板、钥匙、小石子、橡皮泥、回形针。 四、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出课题。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百宝箱,这个百宝箱里装了好多宝贝,小朋友你们想看看吗?(教师播放PPT) 2、师: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是我们把他们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呢? 请幼儿先猜测一下,哪些会沉,哪些会浮,然后教师动手操作实验,幼儿观察。 3、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幼儿理解“浮”“沉”并认识浮沉符号。 钥匙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树叶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师引导幼儿看上下两个箭头,上表示上浮,下的表示沉下去。 4、教师继续播放PPT,展示记录卡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告诉幼儿做记录的方法。 (一)分组实验,自主探究。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啊? 1、讲解操作方法与规则:要求幼儿操作完后,马上用水彩笔在记录卡上做好物体沉浮现象的.记录。 2、幼儿操作:师,小朋友在把物体放进水里时要看仔细了,看一下物体到底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认真观察水中的现象。 温馨提示: ①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实验,每次只放一种材料。 ②实验室要注意安全,物体放入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 ③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把物体进行分类放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放在水盆的左边,沉下去的物体放在水盆的右边,并及时记录结果完成表格。 3.教师来回巡视,适时指导,帮助幼儿在观察沉浮现象时,如何做好表示“沉”和“浮”的记录,同时帮助能力差的幼儿。 (三)分一分。 教师继续播放PPT,引导幼儿将百宝箱中所有物品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类。 (四)延伸拓展。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问题: 1、塑料吸管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 2、回形针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上来? (1)让塑料吸管沉下去的方法:捆上重物,如将其和钥匙或石头等捆在一起。 (2)让回形针浮上来的方法:放在浮的物体上,如将其放在泡沫板上或捆在铅笔、吸管上等。 (五)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趣的沉浮现象,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放在水中会发生很有趣的现象,小朋友在家里也可以动手去做做实验,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噢!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东西,洗脸、刷牙、漱口我们都必须用到它。虽然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孩子对于水的浮力并没有太多的认识。有一天,在洗手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一个塑料袋掉在水里,于是孩子马上跑来问我:老师,为什么那个塑料袋漂在谁上面呢?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一现象的兴趣非常的浓厚,于是我抓住了这一契机设计了这一活动《浮与沉》。本活动通过实验来探索、丰富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并让孩子们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的物体的沉浮现象,学会记录实验结果。 2、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自主实验探索科学现象,培养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水、毛巾、铅笔、记录卡、木头、塑料、泡沫、玻璃、金属、石头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出课题 师:这个魔术袋里啊装了好多东西,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装了什么吗? 1、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是我们把他们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呢? 2、教师操作让幼儿仔细观看记录卡,引导幼儿看上下两个箭头,上表示上浮,下的表示沉下去的,告诉幼儿如何做记录卡的方法。 3、让幼儿自由讨论,叫兴趣较浓的幼儿上来操作,并提醒幼儿记录的方法。 二、分组实验,自主探究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啊? 1、讲解操作方法与规则:要求幼儿操作完后,马上拿铅笔到记录卡做好物体沉浮现象的记录。 2、幼儿操作:师,小朋友在把物体放进水里时要看仔细了,看一下物体到底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认真观察水中的现象。 温馨提示:①把材料贴近水面轻轻地放入水中; ②每次只放一种材料; ③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现象记录。 ④小组要分工,更要合作。 3、教师来回巡视,适时指导,帮助幼儿在观察沉浮现象时,如何做好表示沉和浮的`记录,同时帮助能力差的幼儿。 4、表达与交流请个别组幼儿汇报、分享实验现象:在汇报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 三、教师验证、小结 将幼儿做的记录卡作验证与分析,按幼儿的记录进行讲解,并对幼儿错误记录再次进行操作,加深幼儿对物体沉、浮有进一步了解。从而激发幼儿的探讨兴趣。 四、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趣的沉浮现象,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物体放在水中会发生很有趣的现象,小朋友在家里也可以动手去做做实验,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噢! 活动反思: 幼儿对实验很感兴趣,在通过实验验证时我说一个幼儿放一个,应该让幼儿自己放物品更能调动积极性,应多进行此类活动。在科学角应投放沉与浮的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 幼儿在中班已经对物体的沉浮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仍然对物体的沉浮实验非常感兴趣,因此,为了让幼儿进行深入探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指南》中“大班幼儿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能探索并发现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如影子、沉浮”等要求,我设计了改变物体原有沉浮状态的科学实验活动。通过提供各种能够帮助幼儿成功完成实验的材料,引导幼儿与同伴互助合作、探索发现各种改变沉浮的方法,不断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逐渐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习惯。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尝试改变物体原有沉浮状态 2、合作探索改变物体原有沉浮状态的不同方法 3、感受沉与浮实验中探索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改变物体原有沉浮状态 难点:合作探索改变物体原有沉浮状态的不同方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几种常见的不同材质的物体,已有在水中自由玩沉浮游戏的经验。 2、物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铁制汤匙、积木、钥匙、纸船、泡沫板、石头、塑料蜻蜓、铁夹子、装满水的可乐瓶、橡皮泥、水盆、盘子、记录卡、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师: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做个科学小实验,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玩的东西? 二、基本部分: (一)物体的沉浮状态分类、记录: 1、师:老师想请你们给这些物品分个类,你们看看哪些会沉在水底的,哪些会浮在水面上?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快速准确地分类吗? 2、幼儿操作分类并记录 师:请小朋友轻轻地把材料放入水中,结果出来后将浮在水面的物体放入盘中并记录分类结果。 (二)合作探索改变物体原有的沉浮状态并记录 1、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1)师:现在有个难题想请小朋友们帮忙,怎样能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它们?大家可以相互合作,共同商量一下好办法。 2)幼儿展示记录结果并介绍自己的方法:可以用泡沫板、纸杯、小船等帮助下沉的物体上浮。 2、让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 1)师:怎样能让浮在水面的物体沉在水底呢?(请大家合作探索) 2)幼儿展示记录结果并介绍自己的方法:可以用铁夹子、石头、绳子、装满水的可乐瓶等帮助上浮的物体下沉。 3)小结:小朋友都是借助其他材料帮助,让上浮的物体沉在了水底,下沉的物体浮在了水面,那想一想不借助辅助材料能否改变物体原有的沉浮状态呢? 3、不借助辅助物让下沉物体上浮 1)师:沉在水底的橡皮泥不借助其他物体帮忙,有什么好办法让它浮在水面? 2)想想其他下沉的物品不借助其他物品的帮助能否浮在水面?请小朋友试一试。 3)展示记录结果并介绍:小朋友真聪明把橡皮泥变成了小船,使橡皮泥浮在了水面,装满水的瓶子倒掉后可以浮在水面,塑料卡片平放在水面,可以浮在水面 4、不借助辅助物让上浮物体下沉 1)师:想一想上浮的物体不借助辅助材料能否让它下沉? 2)展示记录结果并介绍:空瓶子装满水下沉;塑料卡片侧放可以下沉;橡皮泥小船捏成团可以下沉。 活动总结 三、结束部分 原来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放入水中的方向,增加或减轻物体的重量等方式改变物体原来的沉浮状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木块 浮 塑料块 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XX 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教学后记:XX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索活动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3、激发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记录表、彩色笔;两人一份 (玻璃珠、钥匙、塑料瓶、小石头、小木块、泡沫板)、一个塑料盆。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直接引题“今天我们要来做个有趣的实验”引题. 2、教师介绍篮子里的准备一些材料,思考: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浮上来、沉下去) 今天,我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试验,你们看看篮子里有什么?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它们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呢? 二、试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教师取一块积木请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你们猜木块放在水里会怎样?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这张记录表上。木块浮上来的`,那就在在“?”这一列中,我们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的表现. 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总结:(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三、提升实验操作:怎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尝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沉下去的东西不太高兴了,它们也很想浮到水面上,你们能帮他们想出好办法吗?你们去试试看。 (2)、自由操作,鼓励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老师不断总结。如:小石头原来是沉下去的,谁帮他浮上来的? 小结: 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 四、经验迁移 发大水时,我们人会沉到水里,请想办法使自己不沉到水里而得救? 谁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水里,我们人也沉到水里。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 五、结束 下一节咱们探索怎样把浮的东西可以沉下去?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上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之后,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继续探究。在探究内容上主要有三:一是认识浸没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与下沉现象;二是探究浸没在液体中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条件;三是通过学习,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教材重点 主要是通过实验观察浸没在水中小瓶运动,继而分析小瓶上浮与下沉时的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合力,得出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条件,进而得出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的条件。 本节主要突处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利用浮沉条件进行简单的生活应用及解释。 本节课以新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参与体验,交流合作的学习新理念,落实了三维目标,坚持了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文化育人贯穿始终、探究体验贯穿始终、展示交流贯穿始终、习惯养成贯穿始终,完成了创设情景、自主学习、合作共建、知能应用、诊断评价五个环节。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创设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物理情景,从生活走向物理。 在本课教学中,在一个饮料瓶里放一个倒置的小瓶,通过挤压实现小瓶的浮与沉。从而创造出与物体的浮与沉相关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励他们质疑,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自主学习探究,重视过程体验。 在物体的上浮与下沉实验探究方面,注重了让学生用小瓶根据题目,自主探究盖上盖子的空小瓶浸没于水中、装满水并盖上盖子的小瓶浸没于水中的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及合力的知识分析归纳物体的浮沉条件。 三、小组合作共建,重视合作交流。 如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注重了让学生分工合作,有的小组探究下沉条件,有的小组探究上浮条件,从不同的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时小组之间交流合作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方法,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 四、知能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 本节课遵循着物理来自生活,最终还是应用生活。对于物体浮沉的条件,本节课进行简单的知识应用。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产、生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增强学生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执教: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美向阳 时间:20xx年4月6日星期四下午第二节 内容: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课前谈话: 中午我到你们教室里面,很多同学很热情,有学生问我贵姓。板书:姜,杭州。看到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出题考考大家。一个啤酒瓶的盖和一个塑料球,请你比较一下,哪个重?哪个轻? 塑料球重,铁盖轻。 那我问:塑料和铁比较,哪个重? 铁。 哎,那怎么?? 塑料球大,铁小,就塑料球重。 那同样大小的塑料和铁哪个重?同样大小的木块和铁哪个重? 那谁来猜猜看,今天我们学什么? 黑板上写着。 140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你们会观察吗? 会。 怎么观察? 一生上台演示。 他是怎么观察的? 生:他是将物体扔下去观察的。 你认为他这种观察好吗? 生:不好。 为什么? 扔下去可能会将水溅出来,可能打破了玻璃容器。 1407啤酒瓶盖到底是沉还中浮? 教师演示:沉,浮。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观察? 生:竖的让它下去。 今天我们观察的是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所以我们将物体放下去的时候要让尽可能多的水浸到水里。 演示:啤酒瓶盖在水中是沉的。 刚才还有一个塑料块,那怎么来观察? 完全浸到水里,看看它是沉的还是浮的? 浮的。 像铁盖那样,碰到容器的底部的叫“沉”;像塑料块这样,不接触容器底部的叫“浮”。 1411如果不给你们提供水,你能观察判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用2分钟时间来观察判断。) 学生:能。 为了让大家节省记录的时间,我建议大家用“↓”表示沉,用“↑”表示浮。 小组长上台领取材料。 请大家抓紧时间。 你们都整理好了,请大家把材料整理一下。 我刚才到各个小组收集一些判断比较快的同学,每个小组选择了一个。 你刚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生1:根据重量。重的沉下去,轻的浮起来。 生2:我用手去感觉。 大多数同学都是用轻重来判断的。只有一种判断大家是一致的,看到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那到底它们在水中到底是沉的还是浮的,看来还是要将它们放入水中,然后分成两堆。(实物投影:把这些物体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观察,然后把它们按沉浮分为两堆。) 1419请你们将地下的水拿上来。 请你们将物体按沉的和浮的分成两堆,然后将水放到到地下。 1422建议卡A:观察:沉的'物体和浮的物体有什么特点?浮的物体有什么特点?比较:沉的物体与浮的物体的大小、轻重?思考:怎样的物体沉?怎样的物体浮? 1425怎样的物体是沉的?怎样的物体是浮的? 生:比较大的,比较重的都是浮的;比较小的,比较轻的都是沉的。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齐:没有。 现在有很多同学又举起手来了? 生1:弹珠也是沉的。 生2:那如何石头很大很大的也要浮起来了。 生3:那铁的…… 有人提出疑问了? 生1:如果木块是很小很小的,它也会浮起来的。 如果一块很大很大的铁,放在水里也是沉的。 师:跟轻重有没有关系? 现在我们又有新的说法了?? 物体的大小跟它的沉浮是没有关系的?物体的轻重跟它的沉浮也是没有关系的?可不能都是有关系的? 1430比如说,我们撇开物体的轻重,那到底是大的物体沉呢?还是小的物体沉?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是一种好方法。请大家讨论一下。 投入出示:我们用怎样的物体来继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431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1433同学们,我们先静下来。 木块是大的,石头是小的,回形针是小的, 如果我们将回形针做成木块一样大小?那他的沉浮还是一样吗?或者说我们从木块上取下一块跟回形针一样大小的,那它的沉浮还会一样吗? 一样,不一样争论不休。 如果老师再为你们提供一套材料,那你们认为会有什么变化吗? 我这儿正好准备了一套材料,它们的大小都是一样,就是轻重不一样,大家先比较一下,然后再来看看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先请大家把桌子上的材料整理好。 把水拿上来。 1437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 1440我们用怎样的物体来继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你们刚才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 ……(重的是沉的,轻的是浮的) 根据刚才你们的观察,你有什么想法? 生:像刚才那样几块一样大的物体在一起,我想看轻重和大小是可以看出他们沉浮的。重一些的物体容易沉,轻一点的物体容易浮。 生2:一些物体在大小一样的情况下,他们的轻重和沉浮是有关系的。重的是沉,轻的是浮。 师:根据刚才的材料,我们通过观察以后发现是不是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是在什么情况下? 生:大小相同的情况下。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球,看上去他们大小是一样,轻重一样不一样呢? 生:不一样 师:通过掂说明他们的轻重不一样。我把这些球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呢? 生:两沉两浮。 教师演示,两个沉下去了。 剩下的两个球会怎么样呢?哪个会浮起来一点,哪个会沉下去一点?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下节课再见。 板书: 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 ↑ 重 轻 小 大 轻 重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现比较、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的重点:在操作中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活动的难点:探索如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积木、塑料瓶、弹珠、泡沫、雪花片、盖子、恐龙玩具、装水的盆子、毛巾、桌子;记录单(16)、笔、透明盆子、"↑""↓"符号图片。 知识准备:知道什么是沉,什么是浮。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师:今天小熊过生日,小蚂蚁要到河对面去给小熊送生日礼物,老师准备了积木、大盖子、塑料瓶、小纸片、珠子、雪花片等物品,请小朋友们帮忙看看这些材料有哪些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1、.教师请个别幼儿讲述。 (1)师: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说说哪些材料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为什么(个别幼儿回答)(2)师小结:小朋友觉得浮起来的材料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而沉下去的就不可以。 (二)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且记录结果,并用符号记录。 1.教师出示记录单,讲解记录方法。 师:老师这有一张记录单,这一排是老师准备的材料。(出示PPT图片)我们把会浮起来的物品可以当小船,用符号"↑"记录,沉下去的物品就不能当小船,用符号"↓"。现在大家一起来猜想一下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老师帮忙将猜想的结果记录下来。 2.介绍材料,讲解要求。 师:等一下我们分组进行试验,老师给每组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笔、装水的盆、抹布、积木、塑料瓶、小纸片、珠子、雪花片、大盖子。等一下小朋友可以将这些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并在记录单上做记录。小朋友们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3.幼儿分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励幼儿玩多种材料,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集中记录结果。 (1)师:小朋友看看哪些物品一放下去就沉下去,哪些物品一直浮在水面?哪些物品起先是浮起来,后来就沉下的? (2)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4.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1)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进行了试验,现在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你们刚才在实验中发现了哪些东西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 (2)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哪些物品会沉下去,哪些物品会浮起来。(个别幼儿回答)(4)师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泡沫、积木、瓶子、大盖子会浮起来,弹珠、雪花片,恐龙玩具会沉下去。 (三)小朋友思考为什么有些会沉,有些会浮? (1)、小朋友们想想为什么有的东西会沉下去,有的东西会浮起来。(请幼儿个别回答)(2)、教师总结:物体的沉浮跟它本身重量和水的浮力有关,当物体达到一定的重量就会沉下去,而没有达到重量就会浮起来。现在我们就来试试看。(做实验演示给幼儿看)(四)引导幼儿探索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的方法。 1.探究一:借助辅助材料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1)师:现在我们的难度要加大了,请小朋友帮助小蚂蚁想想办法,如何让沉下去的物品也能浮上来给小蚂蚁当小船。 (2)请幼儿到前面来操作给小朋友看。 总结:小朋友们通过借助可以浮的物体来帮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小朋友都非常的棒,帮助小蚂蚁找到了过河工具。 (3)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时候是借助会浮的物体让会沉下去的物体浮在水面上的?小朋友们可以想一想,等会到教室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沉与浮》,小朋友在操作中感受,并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幼儿兴趣浓厚,喜欢动手操作,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想法,我在上课时思路清晰,活动中每个环节都有小结,小结语言还是很精准有效,帮助孩子理解沉与浮的秘密。 但是作为一个科学活动,需要老师的提问时语言简练,在这方面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在小朋友猜想记录时,可以记录小朋友的猜想时的个数,并现场做实习,科学活动并不是一定要让所有的小朋友都要动手,还可以结合已有的经验,切记不误导孩子。 沉与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 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第()小组 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小球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预测结果 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立方体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预测结果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第()小组 小瓶子状态大部分浮小部分浮沉到底沙子数量 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板书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 【《浮与沉》教案】相关文章: 《沉与浮》教案02-22 沉与浮教案01-04 小班沉与浮教案11-25 沉和浮教案03-05 大班教案沉与浮03-27 沉与浮大班教案03-17 科学沉与浮教案12-19 关于沉与浮的教案01-08 沉与浮教案含反思08-18《浮与沉》教案4
《浮与沉》教案5
《浮与沉》教案6
《浮与沉》教案7
《浮与沉》教案8
《浮与沉》教案9
《浮与沉》教案10
《浮与沉》教案11
《浮与沉》教案12
《浮与沉》教案13
《浮与沉》教案14
《浮与沉》教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