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同学们,读了课文,你们知道海伦老师为什么要叫同学们戴帽子吗?”
一石投起千层浪,我的话音一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把手举得高高的。
“因为苏珊接受化疗,头发都掉光了,戴了帽子。” “因为老师怕同学们笑话苏珊!”
“苏珊戴了帽子,又怕同学们好奇地看着她,追问她,老师怕苏珊感到难堪,所以让同学们都带上奇形怪状的帽子,这样,就没有人会特别注意苏珊了!”
我对同学们的想法表示赞同。这时,班上的少贤同学却站起来发表反对意见:“姚老师,我认为海伦老师的做法不好!”他这话一说,钊欣同学马上附和道:“是啊,如果是夏天,戴帽子太热了,怎么办?”
我没料到,学生冒出这样的想法,一时不知如何引导,只好暂时顺着他们的思路继续着:“那么,你们替海伦老师想一想: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全班同学都剃光头吧,就跟苏珊一个样了!”晓宁一说,全班哄堂大笑。 王兵更干脆了:“苏珊可以戴上假发,不就不用戴帽子了嘛,苏珊老师真是很笨啊!” “苏珊也可以等头发长出来了再来上课呀,那也不用戴头发了。” “海伦老师何不直接把苏珊的病情告诉同学们,引起大家对苏珊的同情和关心。”
孩子们的“思维焦点”集中在苏珊戴不戴帽子的问题上。我意识到自己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了,偏离了我设计的授课意图:使孩子们通过学习这一篇课文后,懂得尊重、平等、关爱他人,保护别人的自尊。但是,孩子们有强烈的个性化思维,他们的想法总是异彩纷呈,令你措手不及。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力求为孩子们营造开放、宽松的心理环境,引导他们以独特的视角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但是,开放并不等于放任自由,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教师,更应考虑什么样的开放才是有价值的开放,什么样的引导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向更高、更广的层面发展。正如叶澜教授在一次讲座上提到的:“中国的教育有中国的国情,完全以西方式的“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我们‘耗不起’”。
因此,“从善如流”也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当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思维不愿走进我们“预设的圈套”时,要如何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如何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和调控能力,使学生走上更开阔的思维空间呢?因此,在肯定孩子们思维的同时,我也在思索着如何引导学生更深地领悟文章的意涵。也可以说,是孩子们启发了我,我灵机一动,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真聪明,替海伦老师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但是你们想一想,苏珊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课堂暂时恢复平静,同学们在思索着……
“不幸降落到苏珊身上。当她重回学校之前,最害怕的已不是“病魔”,而是作为人的“尊严”吧!”素有“小博士”之称的晓宁同学首先发表他的高见。 “小精灵”诗雅也若有所思地说:“我觉得苏珊同学最需要的是同学们平等的关怀,她不需要同情和怜悯!” 我对这两位同学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是啊,苏珊虽然只是一个一年级的孩子,但她也是一个有着自己生命价值的独特的人啊!”
“如果同学们刻意去关心问候苏珊,苏珊反而会感到难过,不开心!” “最精心的呵护,不是言语的安慰,不是伸手相助,而是让苏珊感到自在,感到舒服,感到被尊重。” “哦,我明白了,海伦老师这样做就是要让苏珊同学感到自己和别的同学没什么两样,自由自在地和大家一起玩,一起学习!” 不知不觉,在我的课堂上,一场“呵护苏珊稚嫩心灵”的细雨下起来了。我体味到了“教育的艺术”,体味到了“教师的机智”。我突然知道:原来,爱,可以这样伟大,原来,教师可以这么伟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真正的教育者,他的教育应该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 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呼声下,有的老师以为课堂阵地不让学生“占主场、唱主角”就会违背新课程理念。于是课堂上常常出现“有效引导缺失”,学生信马由缰的局面,其实,为了学生的发展能“更上一层楼”,教师的有效引导是十分必要的。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和老师有效地把握课堂是一个“双重并举”的过程。课堂像一个蕴藏着无数奇珍异宝的宝藏,新型的教师应善于带领学生去探险觅宝。那打开宝藏的钥匙,应悬在不近不远的地方,让学生时时踮起脚,仰起头,伸长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征服它,摘取它。惟有师生不断的互相挑战,才有充满活力的新型课堂。在新型课堂中,没有“惟老师中心论”,也没有“惟学生中心论”,而是教与学过程中的相辅相成、相生相长的“学习共同体。”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
《小虾》一文的教学,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读写结合的方式
课文是北师大版三年级第四单元“可爱的小生灵”中的一篇课文。文章第三自然段写的是小虾非常有趣,是文章的重点段,也是教师执教的重点,它是通过写小虾吃食很小心来说明的。文中具体写了小虾吃食是怎样小心的:“先……然后……接着再……直到、才”等词语,把小虾吃食的有顺序的动作写得生动、具体,突出了小虾吃食很小心。为使学生体会这段话是如何写具体的,我先用不同形式的读理顺文章,再找出表示顺序的词,并告诉学生:“有顺序地说话能使人看得清楚听得明白。”最后让学生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说一段话,学生在充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后说:“放学后……”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引导学生以读段训练为重点,着重注意一段话里面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这样既承接了三年级的字词句的训练,又为以后的习作打下了基础。这一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能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天地,从而也为夯实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小组学习的方式
本课第三、四两个自然段结构相似,第一句都是总写小虾特点,后几句都是围绕这一特点具体写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第三自然段,在体会了小虾有趣的特点之后,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小虾脾气不好的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独立品悟的基础上彼此交流。这样不仅深入理解了小虾的脾气,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有几点体会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借鉴:
一、抓住重点
本单元的.主题是“可爱的小生灵”,教学重点之一是“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我还应该多注重从学生情感上培养他们对小动物的喜爱。作者怎样知道小动物的可爱?是长期仔细观察的结果。正因如此,作者才把小虾的样子、吃食、脾气写得活灵活现。我们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习作者写文章的方法,更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出来这篇文章的。如果课堂上激发了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那么在写作时他们自然会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二、学会备课
平时我们的备课通常是面对一篇文章先读一遍,再看看教参和参考资料,然后就开始备课,最后在教学时把教参要求的内容讲出来。通过这课的教学,我知道了备课时不要着急看教参,要以读者的角度去反复读文,想想文中哪些地方打动了你,教学时要把这种感受也让学生体会出来。另外每一课的教学都要对照课标要求,想一想这课教学要落实哪一点,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落实。备课点子应打在研读教材上。教师在读文章时要能把握作者的思路,把握编者的思路,领会其意图后,再从内容上设计教案,从表达方法上设计教案,从而达到真正备课的目的。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3
一、深入剖析,精心设计设
《一面五星红旗》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学期的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我”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课文从三个方面叙述事件的经过,第一部分写“我”在一次漂流活动中失事,处境非常艰难;第二部分写“我”与面包店老板打交道的过程,“我”断然拒绝了他提出的用面包换国旗的要求;第三部分写“我”的行为感动了面包店老板,“我”也得到了救助。本课的重点是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难点是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根据本文结构特点,我在教法上采取了以“读”为主线,落实“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学生构建新知,培养语感,促进思维,促进发展。课堂最精彩的两个教学环节学习内容以板块呈现,学生有阅读的自由,有充裕的自读自悟时空,学习自主性得以发挥(也有利于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对整节课来说,既让学生学得扎实,又充分体现学生的空灵,因此,对课文的解读呈多元形态,思维的花朵异彩纷呈,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的理想境界。
二、分析目标,落实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据此,确定了如下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敬和热爱,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3、了解作者的写作特色。目标确定以后,教学紧紧围绕上述目标展开,并将上述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激情。
三、找准关键,有的放矢
教学的重难点总是与学生原有知识存在一些距离。教学关键点突出地反映了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认识上的矛盾性,体现了教材内容上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展示了教学过程中由感知教材向理解教材的合理过渡。因此,确定与处理好教学关键点,对于顺利学习新知识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在钻研教材时,弄清教材内容的层次与联系,明确重难点是抓关键点的基础。所以,关键点是“课眼”,处理好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进行了如下界定:1、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2、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4
本篇文章是一篇物候学的小故事。叙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告诉学生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会审题,比如课题《第一朵杏花》,要求学生将“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作比较,思考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反复思考,惟有思考才能作出以下判断:“一朵杏花”显系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其中一朵来,都可以讲是“一朵杏花”,谁也否认。然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随意挑出一朵杏花,便可以指称的,关键在于“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围绕“第一朵”展开的,人物、事件都紧紧关联着“第一朵”。我以为学好课文,审题是关键,平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不仅对学好课文铺路造桥,而且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审题基础。
其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的语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一句子要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阳光明媚,红杏出墙,酿就了一派烂漫春色,作为老年人看了之后,一般会驻足欣赏,沉浸在美好的'春光里。可是这一句写竺可桢爷爷却迥然有异于普通老年人,他不是简单地流连光景,而是“走近”,继而点算“数了数”,四朵杏花已经绽开,数字精确,并且发现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绽开,亦即有的盛开,有的刚开,这是什么原因?关键在于竺可桢爷爷是从事物候研究的,从下文可知,他关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错过了时机,只好询问孩子了。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在于对课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现竺可桢爷爷对周围植物变化多么留意,观察多么细致,对错过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又不无遗憾。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5
在教学《瀑布》一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情引入,整体感知。
首先我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又被多媒体所再造的瀑布情境中。真实的瀑布,动人的音乐,激情的范读,三位一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思维被激活,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读,感悟语境,体会气势。
文中第一节比喻瀑布的水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让学生观看“浪涛翻滚,松涛轰鸣”,的动画,在此基础上学生感情朗读,揣摩作者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的比喻突出了瀑布先声夺人的非凡气势。这样避免了对比喻句作复杂的讲解,让学生从自身体验语言的美丽,体会瀑布的雄伟气势。文字的音效化将学生的体验与重点句的欣赏,理解结合起来。
3、质疑启思,突破难点。
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要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去理解。“你喜欢哪小节?”“读了这小节,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问题促进学生作个性化的选择性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孩子能自由、大胆地参与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思维碰撞、相互启发,在协作交流中逐渐学会与人交往、沟通,消除人际交往中的自卑、紧张心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可能。这样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构建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新型师生关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用“挂”与“衬”作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动态图,此时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瀑布”与“白银”的相似以及“衬”字的贴切。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以语言文字为依托,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4、审美陶情,融为一体。
欣赏完瀑布的色彩美之后,我再用录像展现了第三节描写的近看瀑布的情景。当学生欣赏到瀑布飞流直下,腾起水汽,缓缓飘落,如烟、如雾、如尘的美景时,他们陶醉了,此时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为这种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悦。这种审美感知力也就是审美素质的核心。在多角度欣赏了瀑布的壮丽和柔美之后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互读点评,用声音之美展现文字之美,景物之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语言,欣赏景物;在读中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赞科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情感,其余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感情的自然结果。”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虽然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朗读,但学生模仿朗读多过于自身慢慢从朗读过程中体会。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
《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为了同党的安危,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钢铁般的坚强,最后终归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她牺牲时年仅十五岁,花一样的年华,却在残暴的敌人面前勇敢坚定、视死如归。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老师讲这篇课文时,那时候对敌人的残暴我们心里就非常的气愤,对刘胡兰的勇敢坚强非常的佩服,对她的牺牲感...
《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为了同党的安危,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钢铁般的坚强,最后终归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她牺牲时年仅十五岁,花一样的年华,却在残暴的.敌人面前勇敢坚定、视死如归。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老师讲这篇课文时,那时候对敌人的残暴我们心里就非常的气愤,对刘胡兰的勇敢坚强非常的佩服,对她的牺牲感到非常的同情、惋惜。学习的过程中,有股默名的情感,仿佛那情感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轮到我教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了,我也真的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同我一样能感受到这些。
上课开始,我想想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敌人的凶残、刘胡兰的英勇。课前也让学生预习了一下,没想到学生对课文缺少了解,在读与敌人的对话时脸上充满了笑容,觉得很好笑。根本无法体会到当时的情境。虽然当时有股无名之火涌上心头,但仔细想想想想也不能怪学生,他们这些年龄的孩子喜欢的是动漫、科幻、武侠,试问了一下学生哪些人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等这些革命战争年代的电影呀,寥寥无几,难怪孩子们对这段历史的漠不关心,又怎么会对过去的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呢?
我想作为老师有责任让学生知道这段历史,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历史知识,介绍有关的书籍让学生阅览,播放有关的电影、录像让学生欣赏,同时,还可以利用朗读课外资料、比赛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革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相互进行交流。我想这种渗透应该是持之以恒的,不是因为教了这篇课文而形式一下就心满意足。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7
《珍珠泉》一课是略读课文,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重点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虽然以前也讲过阅读方法,但此次给我印象深刻。因为在此之前,学习每一篇课文,让学生读完课文后,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看法来,学生们都是两眼向天,不知提什么问题好,甚至说“没什么问题,读懂了全文”。其实,我心里很明白,所谓的没什么问题,是因为他们不会提问题。这次,学习《珍珠泉》时,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这时我着急了。下课后,我反复查阅了有关阅读教学的资料,得到了一个自认为可以启发学生思路的阅读方法:
1.整体读全文一次后,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即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2.遇到不懂的.字词,就采用多种形式去问,如查字典、请教同学、老师或父母。
3.质疑.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4.反复读文,找出答案,从段入手,短中找句,句中找出关键字眼。
5.再次感情读文,体会不同人物所表达的情感。
6.读完后,看看自己想说些什么(拓展学生思维)。
没想到,我这样一讲,同学们的思路顿开,结合课文《珍珠泉》,再让学生读文。很快,就有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叫珍珠泉?”马上有同学找到了第三自然段,并把句子找出来了。又如,“珍珠泉周围有什么景物?”很多同学抢着把句子找出来并很有感情地读了出来:“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周围镶嵌着不大……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并指出了关键词语“石头、黑里透绿的青苔、蕨草、花儿……”通过这一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时,只要我们老师指导的方法得当,学生的思路就能打开。我们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同时更要积极钻研教材、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受收到较好的成效。俗话说得好:有怎样的教师,就有怎样的学生。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8
杜牧的《清明》是小学教材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对这首诗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都只是叫学生背诵并默写就完事。教师们提起这诗,要让学生说说这诗的意境或大意,能讲好的寥寥无几。可见其教学效果并不好。那么该如何教好这首诗呢?我对上述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背诵默写与理解复述相结合
理解诗的大意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诗中写了哪些事物?
2、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事物的?
复述这首诗可以选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讲述,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这基础上理解背诵,最终才去默写。
二、对诗歌的意境作些探究
(1)这诗写清明前后,天气多雨,雨丝绵绵,又密又细。春雨、行人、问路,牧童指点杏花村等构成春天野外的雨景,这是什么样的意境呢?
(2)“断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认为清明雨多,细密令人失魂落魄,表达诗人渴望安宁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畅快”解。认为“断魂”是游兴的一种反衬,说明行人即使欲断魂也不愿还家。
三、采用求异思维赏析诗歌的意境
第一行:清明时节 雨纷纷——春雨入趣(春)
第二行:路上行人 欲断魂——游人惆怅(雨)
第三行:借问酒家 何处有——探问酒家(探)
第四行:牧童遥指杏花村——胜景赏花(胜)
这首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有关。课前我调查了学生,学生对清明节的习俗知道很少,甚至部分学生不知道。所以我在本节课开头设计了清明节的.由来和相关习俗。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习俗文化。在教学诗意时,我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看到春天花红柳绿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教学诗意时,鼓励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学诗意。在学习古诗后,我让学生跟着视频资料读,学生积极性较高,效果很好。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9
《揠苗助长》是S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寓言。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农夫为了能够让禾苗快些长高,而将之一棵一棵往高处爬,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有趣故事。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本课生字词语,读懂课文,并能从中明白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在第一则《刻舟求剑》的教学时重点教会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自读自悟,掌握学习的方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课教学基本上能够达到我预期想达到的教学目标,所以在听完课后,老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那就是本课教学无论是老师的教学模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真正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确实落实新课程改革。在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上做得到位,也是这节课的亮点之一。首先,在初读课文的设计上,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初步感知,并能利用观看动画课件,让学生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时,带着一定难度的问题深入学习,步步深入,循序渐进,自渎自悟,在小组里合作探究,真正落实单元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敢于放手,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机会,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将自主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但不足还是存在的,如果教师能够更全面地关注全体学生,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将更锦上添花。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正视自己的优点,祢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断成长。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0
《画杨桃》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启发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也就是实事求是这个道理。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所以我并没有展开来读,而是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补充提示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刚开始学生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就基本明确的同学们由“嘲笑”到“惭愧”,抓住这一点,我马上让学生想象,该怎么读好这两句,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我模仿课文,在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还带上了表情动作,如:嘲笑时,不仅有哈哈大笑的.,还有嘻嘻笑的;在惭愧时,有几个同学甚至感觉到像自己做错事情一样,边说边把头低下来。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给学生部分添加提示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这种源自学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资源是富有生命力的——处处呈现着精彩的感悟,焕发着灵性的光芒。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1
《山村的早晨》是一首现代诗歌,,课文描绘了山村的美丽和宁静,展现了山村里人们生活的祥和,愉快,表达了对山村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读讲之前,老师让学生自读质疑、小组讨论、互助解答,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表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生生之间得以充分交流。学生们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插入解决。
我想,要把阅读课上成真正意义的“读书课”,多读是必要的,但是要在多读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孩子们真正有所感悟、体会才行。所以在教学中,我较注重教会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把文本内容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始终坚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逐步培养孩子“读出神,读出味”的良好阅读能力,加强感悟,加强体验,深入到作者潜意识的.层面,理解作品,并且能够把自己的感情借助文本和自身的感受表达出来。
从写法上看,主要是反复手法的运用。在这三节诗里,每节诗的一、三行,句子的构成方式相同,短语“走进画里来了”六次重复使用。这种同一短语有规律地间隔反复,即从劳动、梳洗、晨练三方面标志了三节诗的具体内容,也鲜明标志出诗的音律节奏,使得前三节诗所描绘的那幅“水墨丹青”,由静而动,赋予了山村之晨以无限活力,给人以动的美感。
主要抓住早晨人们生活的场景,通过男女老幼的活动——牧童放牧、妈妈挤奶、姐姐汲水、小妹梳妆、爷爷打太极拳、哥哥长跑,从他们欢欣喜悦的表情中,从他们美丽的衣着和精心打扮的举止中,从他们认真的晨练中,反映了山村人们生活的祥和美好。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2
每拿到一篇课文,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是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教什么。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全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课文重点通过我和小女孩的对话,揭示了摘花瓣的原因。文章的主体是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展开的。像这样的对话形式的叙事性文章,我们应该教什么?我认为,对于故事情节,内容学生是很容易读懂,但读懂并不意味着学会。《新课标》指出:学习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其重点应指向语言文字的实践性上。因此,本文教学的重点我认为应该放在学习如何通过提示语和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叙事时语言文字的表达精妙以及通过学习课文,学会语言的表达(人物对话的练习)。在语文学习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刚刚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以及基础的对于对话方式表达的初步认识,但还没有形成能力。本课正好是一次难得的对话表达方法的学习训练机会。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需要在课文学习中加强练习和培养。而人物的品质学习,应该是在理解语言文字之后自然的感悟。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定位为:1.本课中关于小女孩摘花动作的词语以及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进行细节描写的表达方法。2.感受作者以对话方式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手法并通过语言实践掌握这样的'写法。3.掌握“俯、摘、捧、懂”等左右结构的字的间架结构,并正确书写。4.学会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节课我把重难点就放在,为什么说小女孩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中说道,这从月季花是作者门前的,而女孩在别人家门前摘月季花不久说明女孩这样的行为是不文明的吗?为什么还要说他是个懂事的小女孩呢?这节课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地学习,让他们带这问题到文中去找说明小女孩懂事的句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我发现有的孩子只能找到一句,最多只能找到两句,可是反应女孩懂事的句子有三句,通过小组的学习关键是能让每个小朋友都能动起来,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里练说,说说你从你划的那句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完整的句式,让学生自己先练着,把这句话说完整。能够完整地回答一个问题。整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不再是只做课堂上的配角。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3
通过对重点词句和重点段落的读来体会文中的孩子前后不同反映的根源所在,通过读,学生主动理解了沉默的可贵之处,这时抓住时机联系实际谈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爱以及如何回报父母的爱,学生的反映极其强烈,所谈的内容极其感人,引起了在场的家长以及全体同学的共鸣。李想,这个平日里从不写作业的孩子,在和妈妈说自己的.心理话时,动情地哭了……为人母的我听到孩子们那感人至深的话语和稚拙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谁说孩子小不懂事,谁说孩子小不懂事,谁说孩子小不懂感情,谁说孩子小不会善解人意,会的,懂的,无论是性格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无论是善于表达的还是不露声色的,他们全懂,全会。这堂课对我对孩子们都是“可贵”的!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4
《杏儿熟了》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回忆小时候“我”和奶奶数杏儿,奶奶分杏儿给邻家小孩这两件事情,其中重点回忆了奶奶分杏儿的故事,表现了奶奶宽容、慈爱的美好品质。
在课堂上,我将重点落在了第二件事情上,抓住“我”和奶奶对待“偷”杏儿的孩子们不同的态度来学习。在表现“我”的态度时,引导学生抓住“我没好气”、“心里不高兴,暗暗怪奶奶偏向他们”,学生通过抓关键词体会出“我”对小伙伴埋怨、责怪,对奶奶的不满。在体会奶奶的品格时,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奶奶的“动作”、“语言”。例如:“走”、“扶”、“揉”、“回过头说”,让学生体会出奶奶心肠好。“有果子大家吃才甜,让乡亲们尝个鲜,杏儿就会越结越多”让学生体会出奶奶的善良淳朴。最后我出示奶奶的关键动作,让学生尝试着根据奶奶的动作复述分杏儿的故事,学生有了前文的学习和关键词的支撑,可以更好地练习复述这一单元学习重点。
在找奶奶的动作体会人物特征部分,学生花费了较长时间在文中圈、全班交流动词,并且学生在没有动词的支撑下似乎也能感受到奶奶的宽容。于是课后我请教师傅,是否可以省略掉圈动词这一环节。师傅告诉我,圈动词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感悟人物,更是让学生在读文圈词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文本,感知文本,为下一步学生抓奶奶的动作复述做铺垫。如果省略这一环节,学生复述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这才使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在借鉴别人的教案时并没有读懂它背后的含义。
从中我也深刻体会到,虽然我现在不能独立设计一份高质量的教案,但是在借鉴别人的教案时,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否则很难取得较快的成长。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5
生活的天地有多广阔,语文的内容就有多丰富,语文的色彩就有多绚丽。三年级语文课本中《和时间赛跑》一课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由疼爱自己的外祖学习母去世引起的悲痛让人心怜,由此明白的生命的意义更是让人折服,进而得出要与时间赛跑也是顺理成章。
本文的目的:
一、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启示:“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在。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把握大的问题以中心句引领全文,以品读贯穿教学。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全文,说说从文中品出了什么感情?继而走入课文,走进作者,品读课文,从读中理解、感悟。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阅读反思,感受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较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 重视朗读训练,通过配乐读,指名读,引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本文淡雅隽永的'行文风格,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 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一开始,就让学生认真读文,找出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情感经历了哪四个阶段。这个问题设计非常巧妙,一下子就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课文内容。
三. 能引导学生质疑,自己勾画出难以理解的重点句,再进行同伴互助,合作交流,小组交流汇报,重视学情,珍视并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悟。
四. 有效拓展,补充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以及中外名人珍惜时间获得成功的例子。
在学完本文之后又补充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我对这篇文章“情有独钟”。(对学生展开拓展。)作者优美质朴的语言,流畅清新的文笔,看似平淡却富有哲理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我引用了朱自清先生《匆匆》里的优美语句作为总结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文章朗读完以后,虽然我没再说什么,但在同学们的眼中,我看出了震惊,看到了决心。课下同学们在日记里,有的回忆了以往浪费的时间而后悔不已,有的谈了时间的宝贵,也有的定下了学习计划。看着这些发自内心的语句,我知道,学生们懂得了要珍惜时间,因为他们从自己出发,在内心深处理解了时间的宝贵。学生很容易就感悟到了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但是,语文不单纯是传播知识,还担负着育人的任务。现在学生中存在着做事拖拉的现象,令老师和家长十分头疼。这一课正是解决这一现象的良好的载体。于是,我在学生读懂课文后,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学生了解到时间流逝得飞快,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不等人等特性,深切地感受到时间的珍贵,引发学生惜时的情感。时间无时无刻地走着,一去不复返。它对每一个人都是十分公正的,谁也不多给一分,谁也不多给一秒,就看我们能不能把握。和时间赛跑,虽然人永远也跑不过时间,但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那就是超越时间的时刻。
但是,在教学中,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一、没有处理好发挥学生主体性与确保教师主导性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些关键句子,学生提出来的时候由于与我的教学环节不符,所以没有入点评;而当进入到我预设的环节时,学生都已经对这个句子有了理解,感到再去品读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没有进行反复的品读,有点走过场。
三年级的学生阅历极其有限,要理解一些重点句有困难。课上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读课文,通过讨论解决了很多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最后学生也说出了很多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今难买寸光阴”“花有重开日,人无两度春”……课文知识目标突破的很好,可我看出对“珍惜时间”这一情感目标突破的不很彻底。所以在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时说得较肤浅,不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气氛也不够活跃。
二、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时缺乏有效的载体。语文教学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来理解教材。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语文的气息。学生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拘泥于教材,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现在的“用教材教”。让教材成为学生通向真实生活,通向广阔世界的桥梁。通过课本文本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学得更深,更广。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我们的语文教学洋溢着人文的色彩,充满着生命的感动,负载着陶冶情操的使命。教师要善于关注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使之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使学生心中美好人性的萌芽慢慢地滋生,强壮。完善学生人格,要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里。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5-15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9-21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04-18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6-10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翠鸟》06-07
三年级语文下册《翠鸟》教学反思08-23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2-04
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教学反思02-14
人教版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