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
在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抽定了《雷雨》作为自己讲课的篇目。《雷雨》是经典话剧,也讲过三遍,感觉比较熟悉。但是就是这种熟悉,这种经典,给自己讲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是大家都讲过,如果老生常谈,毫无新意,这个课就让人感觉很一般,创新难度很大;二是这部话剧潜台词太丰富,没有一定的阅历,有些地方读得不透彻,难以解读到位;三是篇幅长,可讲的点太多,很难梳理出一条非常清晰的带点创新意味的思路。所以,这次备课让我感觉难度很大。
教案写了三次,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一次定在赏析语言,分析形象上,感觉太传统,毫无新意,被推翻;第二次从情节设计、场景选择等角度来解读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又感觉为了创新而丢掉了话剧的本色,被推翻;第三次从场景选择的匠心处来分析,有新意,品读语言感受形象,又体现了话剧的特点,二者结合在一起,才形成了最终的教案。而这时已经是周三了,时间很紧,任务很重,熟悉稿子的时间很短,好在没有因为这个乱了阵脚,认真准备,认真参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挥自己的水平。
这次备课、讲课的过程虽然让人饱受煎熬,但让我收获很大。
一是从选课的角度来说,越是经典,越难讲,越是讲课的点多,越难讲,从选课上我有了一点经验。以前讲《湘夫人》时,也没选课的经验,就感觉这首诗歌讲的故事很感人,就选了。没想到正是这个大家都避开的篇目,让我开垦出了一片新的天地,解读出了大家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内容,这是我的成功之处。所以,选课还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的,能将常炒的白菜炒出新的花样新的口味,那技艺就高一筹了。
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可能是当班主任当的吧,现在总害怕学生没有听清要求,于是会反复言说,这样不仅使得自己的语言听起来不简练,还会严重干扰学生的思维。以后上课,要求在前,说过了之后就不再讲话,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思考,再来回答。语文课堂的语言应力求优美、有文采,让学生能沉浸其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这一点也是今后我努力的方向。
三是读的书少,见到的优秀课例不多。这次讲课前我翻阅了语文的很多杂志,特别是《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感觉上面的文章非常打动人心,在这一片土地上有很多真正热爱语文的人在这片田地里默默耕耘,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执着给我很大的心灵震撼。虽然平时的工作很累,也有诸多抱怨,我相信语文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会让我们受益终生。这上面的优秀课例也很多,如果我们平时多加参考,多思多想,我们的观念不仅会得到提升,我们的课堂会有很大的改进。
第四是外出讲课的经验不多,接触到的不同类型的学生少。在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上,还需要我做出更多的努力。
课上完了,按照自己的预期讲出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虽然还有种种的不足,但不管怎样,每一个比赛的环节我都认真准备了,虽历经磨难,但收获颇丰。这就是这一次参赛的感受和得到的经验教训。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在这堂课中,我认为有几个方面是做的比较到位的:
(一)在教学上我努力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坚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说实话,我虽然这几年一直是这么上略读课文的,但还是在这堂课下课后才听到吴老师说到“任务驱动”这个词。回家后,我马上上网查,才知道这就是“任务驱动”。这两年我一直比较关注略读课文的教学,因为两年前一次异常失败的略读课让我一直反思至今。在各种信息积累的过程中,我抓住了一句话“能常规的就常规,能不变的就不变”。当听到这句话时,我感觉眼前的云雾一下就拨开了。教学本身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何必搞的那么繁琐呢?略读课文前面都有学习提示的,这都是编者精心安排的,我们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透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三)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重点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使学生从中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本次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本文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课文已对关键词语作了一些批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微笑”,表现出鲁迅的慈爱与安详;“点头”,表现出鲁迅的信赖和放心;“知道”,表现鲁迅的理解和关切。这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到鲁迅关心和爱护青年的品质。
(二)文章末段的文字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结合时代背景,作必要地提示。
(三)鲁迅离我们的学生有点遥远,学生的理解一直处于表面层次,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外貌描写的学习上,比较“干”,缺乏“圆润”。
(四)在一些问题的设计上,没有进行一些学习方法的回顾,过于主观的设定了方法,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如任务一“小贴士”的设计和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的提示。
最后,我只想说,上一次公开课是痛苦的,但收获是丰硕的,“磨”出来的硬道理。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3
本课是我在学校组织的级部大比武中讲授的一课,课文用优美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在课堂上我努力地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师生配合比较默契。
我认为本课比较成功的是生字教学和朗读教学。识字是二年级教学的重点,()识字量又很大。在教学生字时,我不仅让学生会读,而且学会方法,每个孩子交流识字方法时都很积极活跃,而且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其实,几乎每个生字孩子们都能想出不同的办法,甚至能根据每个字的特点编出字谜或者顺口溜。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只要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再难的生字,孩子们都会想方设法记住它,使生字教学不再成为难题。学习”垂“的写法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记住每一笔的的特点及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再在黑板上范写,所以,这个最难的字,学生也掌握得较好。
本课的朗读指导也比较到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生感受了雷雨前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后,问:现在有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就带着这种感觉读,所以读得很有味。在引导学生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个句子时,”垂“比较抽象,难理解,我用多媒体制作蜘蛛垂下来的动作变化画面,将抽象变为直观。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而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第一个”哗“拖得稍微长一点,后两个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描写而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让学生畅谈想画什么,然后仔细看雨后初晴的画面,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本课每一个自然段的朗读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孩子们非常投入,读出了变化,这是我很满意的一点。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由于没有试讲,对时间的把握不是特别好,前面的识字教学还是有点松,所以后面的环节就显得急促了些,本来学完课文还安排了三名同学读整篇课文,由于时间来不及了,只是做了个简单的总结。拓展处的苏轼的古诗,也应该领着读一遍,让学生从诗词中再来感受雷雨的来势汹汹,也领略诗词的美。花钟教学反思落花生教学反思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4
我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第五小节时,这个小节主要讲了北大荒的秋天物产丰富。在教学这一小节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北大荒“物产丰富”,学生通过阅读很快就找到了“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通过让学生想像“田野、山岭、江河、草甸子会在这个季节里捧出什么样的.宝物来。”学生们很快就能体会到北大荒“物产丰富”。
可是对于“大豆摇铃千里金”学生们不能够从中体会出来“物产丰富”,究其原因是学生们不知道“大豆摇铃千里金”是什么意思,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是怕浪费时间,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还是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呢?如果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就没有意思了,学生们也少了一次开动脑筋的好机会,于是我就不着急了,让他们在仔细的读一读课文,思考一下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过了一会儿,有人举手了,说:“那里的粮食成熟了,有很多高粱、稻谷。”看来他们还是没有把课文读懂,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理解课文。我让学生接着再读一读课文,再好好地思考一下,学生们有一次埋下头去读书,这次学生们终于读懂了“到了秋天,大豆成熟了,田野里一片金黄。”在这里我又让学生联系前文描写大豆的句子“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通过朗读学生们脑子中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秋天到了北大荒原野里成片的大豆成熟了,一阵风吹过来,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就像在摇动着铃铛一样,田野里一片金黄。这时,前排的一位学生激动地叫了起来:“在这里呢!”我一看,他正指着书中的插图呢!是呀!书中的图片多好地解释了“大豆摇铃千里金”。那黑红黑红的高粱,蓝绸子一样的小河,还有那满山遍野金黄色的大豆,多么美的景色呀!让人不由得感叹“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如果我能早点运用插图学生在理解起来应该更加容易点。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5
我怀着对司马迁的无限敬佩结束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堂课,感觉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第一,用好教材,适当拓展:使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秘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鉴于学生历史知识贫乏,对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司马迁辛酸坎坷的一生及《史记》内容都知之甚少。教学前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司马迁有《史记》。通过课前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都较好的理解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可贵品质。在课前给予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充分阅读,学生心中的司马迁形象渐趋生动,引起情感的共鸣,教学效果好。课后推荐相关读物或指导课外活动或开展各种形式的小练笔,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以情促读,以情感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注重教师语言,以情促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情节感人,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为此,我设计了煽情的教师过渡语,旨在带领学生进入情节,进入人物的内心!比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司马迁入狱受了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我插入了一段话:“同学们,我们知道,古代有许多残酷的刑罚,而宫刑是其中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一种。它带给受刑者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它使正常人身体残缺,心理残缺,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着。听了我动情的话语,学生的朗读一个比一个激动,这时的朗读,学生们已经进入了司马迁的内心!因为这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们也愤怒了!
第三,精心设计,整体把握: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他最终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是什么原因使司马迁选择了“忍辱偷生”呢?这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前面的段落。是第二段中“父亲的临终嘱托”,是第一段里“从小听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励。我并没有就此打住,继续追问学生:“除此以外,司马迁可能还想到了什么呢?”这时,我又适时补充相关资料:周文王被关在羑里(yǒu,古地名),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居然写了《国语》;孙膑被剜(wān)掉膝盖骨,竟写了《兵法》……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感悟到了“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就是“发愤”!化屈辱为动力,化悲伤为动力,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史记》。这样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教学过程也行云流水。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6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引领孩子去读书,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央教科所张田若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
①学前读。我教给学生“预习三步法”;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读课文,划生词,说说文章的大致内容;三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②学中读。学习课文离不开一个“读”字,但“读”时也不能毫无目的、方法,一味“让我们读一遍”、“让我们再读一遍”,这样只能变成“老和尚念经”。如何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趣来,应注意方法的指导。
③学后读。课文学完,应强调对精彩片断的熟读成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欧阳修讲述作文之道时曾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别人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2、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7
通过本课文言文教学,给我感触最深的第一点是必须加强备课,文言文离学生的语言环境有一定的距离。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更有甚者应备文史,名家名篇多了解有关文史资料、作者的为人品格,加大文章的学习深度和学习广度。
所谓文以载道,议古论今,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根弦,精湛的指法拨动起来就会激起一片浓浓的情愫。而如今,文言文教学被禁锢在实词、虚词、文言现象上,当下的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须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在体现文言文本工具性的同时落实其人文性的体悟。另一方面,要树立大的语文观,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激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前路漫漫,任重道远。其次应把《爱莲说》融入到整个专题之中,让学生真正的实现自主探究合作,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深入了解莲、理解莲,会比在课堂上的听与记更有收获。
另外,从《爱莲说》本身来讲,除去传统的`文言字词知识点以外,更可以从哲学角度进行解读,文章作者周敦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理学融儒道释为一体,尤其佛家思想占据其主流,而莲花在佛家中为一重要意象,这也是周敦颐喜爱莲花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深入剖析作者的生平与思想流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其高洁的品质,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这也就是专家所说的“不为彼岸只为海”。
本课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时间的安排上有些不妥,致使在练习环节做的不够充分。在课堂上应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每一堂课都有开始,都有结束,每一堂课都有值得欣慰之处,也有遗憾,我会深刻的反思,不断的提高,让自己在衷爱的教育教学这一百花园中能吐露一片芬芳!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8
本课是我与学生第一次使用课件教与学的课程。
在教学中,重点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且形式多样,有快速阅读,听读,跟读,背读,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获得知识,在读中明白道理。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生的学情,设置本文的重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并归纳出短文的论述的中心论点。难点为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都能体现出来,但不够深入。
知识点过多,时间显得很紧,教学就显得急促匆忙,幻灯片的出示有点罗列样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多。
由于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许多,幻灯片出示的知识点比较全面,学生还是可以掌握文言文的有关知识和了解文章的大意,懂得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但也有同学过于专心抄袭幻灯片中的板书知识,从而失去了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和记忆中的.例子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后提出思考,拓展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9
本周,我校开展了语文教研活动。我对《愚公移山》进行了第二课时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我针对古文的重点字词进行了翻译,学生大体上能够知晓故事的内容。于是,在此基础上,我以翻译重点句子进行导入。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掌握的较好。但是,对整个句子的翻译我忽视了个别重点字词的翻译,没有很好的点到,成为一个遗憾点。
从而在复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朗读文本回答问题,拟出这则故事的提纲,为学生复述故事作准备。因为九年级的学生基础较差,自己没有很大的把握,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模式。可是,在整堂课下来,我觉得几个问题的解答和故事的复述过于简单,没有很好的照顾到优秀生的教学上。另外,《愚公移山》本身就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复述在此有点重复的味道。
在整体感知文本后,我对愚公、智叟和遗男等几个人物进行了分析。从分析人物的形象中找出本文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对比和衬托,进而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这一环节基本上较为完整。但是,课后,我琢磨着,学生对对比和衬托这两种手法是否都已掌握,毕竟对比和衬托中的反面衬托有相似之处。在对比和衬托上我处理的不是很好。
最后是进行了教学的扩展。我引用了一个英国人与一个加拿大人对愚公的评价,以求用现代人的观念去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情,来探讨愚公究竟“愚还是不愚”?但是,我这一探讨做的`不够到位。没有很好的将文章的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下去。就急忙解读了“聪明的中国人,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疯狂的愚老人,津津乐道?”而忽视了文本的创新,回到了老课题上——愚公精神——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整堂课,我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教学目标: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理解神话结尾及文中细节刻画的作用,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学习愚公的精神。但是,这堂课似乎少了一些新意,仿佛一杯白开水,解渴但不够美味。而且,在教学中,我觉得自己一直存在这样的一个困惑:有些环节犹如“蜻蜓点水”,缺乏“精雕细琢”,重形式而无实际效果。这是我今后教学中急需改变和改善的地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磨砺自己,追求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0
《语文课程标准》蕴含着很多的新理念和要求,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而实施探究性、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我们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方能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平台。语文,呼唤智慧的教学,让学生潜心读书,学习语言,自主探究,自由表达,获得丰富的体验,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感悟。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读书实践,感受语言。
教学中,教师充分让学生读书,感知课文的语言。一开始,请同学读感兴趣、印象深刻的段落,体现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选择性,学生拥有了对学习内容选择的权利,读自己想读的句子,谈自己想谈的体会,凸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指导朗读时,注重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语言的内涵,特别是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老师提出“哪些词语读好了,小珍珠鸟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了!”在学生自己、他人的听读中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可以说,读的指导顺其自然,而又匠心独运,在学生扎实有效的读书中读出了文章的意、情、趣。
二、驰骋想象,个性解读。
学生学习语言,离不开思维的参与,语文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就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思维空间,大胆想象,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和思辨,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与文本对话,获得课文丰富的、多元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提出“假如小鸟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作者看着小珍珠鸟在笑,他在笑什么?”“小珍珠鸟扒在我的肩上做梦,它梦见了什么?”让学生驰骋想象,学生凭着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与小珍珠鸟之间友谊的多元解读,发言不时闪现充满个性、智慧的语言,或庄或谐,或智或趣,一只人见人爱的小珍珠鸟了然心中,一幅温馨的感人画面浮现眼前,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一一褒奖,学生思维开阔,无拘无束地表达,享受到了课堂学习的快乐。
三、情感体验,提高认识。
学生读书后,都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为此,在教学结尾,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出此时的感触,学生说出了“人与小鸟相处得这么友好,真令人羡慕。”等真实的感受,对动物的关爱,对同学的友爱,对信赖的理解,都在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了感性的理解,在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提高了道德的认识。学生有感而发,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1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存在不足的是: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2
《我的老师》是魏巍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接下来第三自然段到底十四自然段,作者回忆了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七件事来佐证蔡芸芝老师的温柔和美丽,从而充分解释了“最使我难忘的原因”,所以,这句话的作用应该是第二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的总领句,“温柔和美丽”应该是蔡芸芝老师的形象标签了。
说实话,我一开始感觉这是一篇很简单的文章,结构也很典型,先介绍老师的性格,再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证明,就像我们教孩子写作文一样,所以备课时不够深入,不够细致,不够全面,结果在课堂上遇到了问题,在解决导学案上“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时,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情况,一是有孩子总结是“温柔、美丽、慈爱、公平、伟大”,二是在我问哪些事件可以证明她的这些特点时,其他如“温柔、慈爱、公平、伟大”不难找到,但是却找不到证明蔡老师“美丽”的语段。下面我逐一说明。
一、蔡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这个问题应该不难,孩子们从文本中直接找到了原词“温柔、美丽、慈爱、公平、伟大”,其中“温柔、美丽”在文章第二自然段,“慈爱、公平、伟大”在第九自然段,猛一看似乎没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过去了,但仔细一想,既然“温柔、美丽”是蔡老师的总特征,那么第九段出现的“慈爱、公平、伟大”应该包含在“温柔、美丽”中,属于种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也许有人会说,美丽是形容外表的,不是性格,其实一开始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我接着问第二个问题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二、文中哪些事件可以证明蔡老师的“温柔、美丽、慈爱、公平、伟大”
问题一抛出来,表明蔡老师“温柔、慈爱、公平、伟大”的事件很快被找到,但哪一件事可以佐证“美丽”呢?孩子们犯难了,最后不得不回答“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很显然这样的答案是经不起推敲的,难道“十八九岁”就证明魅力吗?不能,这只能说明年轻;难道“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就能证明“美丽”吗?这个答案显然更可笑,这只能说明是蔡老师外貌特征,按照写作常理,前面说明是什么样的人,后面得有具体的事例佐证,难道是作者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就像我们写作文时写一个人,前面说说他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后面却只写他善良的事例,对他的勤劳却只字不提,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时,有同学灵机一动,举手发言:“老师,我认为这里的“美丽”是指蔡老师的心灵美丽,一句话真是拨云见日,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我也肯定地点点头。这样一理解,上述两个问题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一、蔡老师的性格完全可以用“温柔、美丽”来概括,不用再说“慈爱、公平、伟大”了,这三个词语完全可以涵盖在“温柔、美丽”这两个词语中;二、我们也不用再从外貌上找描写蔡老师美丽的句子了。两个问题迎刃而解。
这完全是一节因为我没有备好课而有意外收获的一节课,课堂上我认同了学生的观点,课下我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感觉学生的见解很有道理,于是赶紧整理成文,与大家商榷。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3
一、留足时间,促进自觉参与。
教师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自由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程。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欣赏、品味的机会,变过去被动地听讲为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如在解决“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时,我设计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并友情提示:这一问题中有三个小问题,每个小组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允许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所涉及的课文内容”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这一过程,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主的学习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地读书,扎扎实实地训练,仔仔细细地思考,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变序的方法组织教学。
本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遵循教材内容本身顺序的讲读方法,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出发,本着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组织教学。
我没有急于解决本文的教学重点: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而是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借助课件媒介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对沙漠的了解,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接着我话锋一转:就是在环境这么恶劣的沙漠里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转入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对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求问题答案的热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未能紧扣课题,不断深化主旨。。
这是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不足之处,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句关键性的话没有在教学中做到环环紧扣,如果能在教学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时,不断反复地朗读体会这句话,就能使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一步步地深入,使课文主旨的揭示有一个不断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
以上就是我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4
子在船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间,又结束了五年级下半学期的教学,回首走过的路,有工作成功的喜悦,也有经历挫折的辛酸,现反思如下:
反思一:朗读指导不到位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靠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在上学期的教学中,缺乏朗读指导,所以学生通过学习后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大的提高。在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没有朗读指导的设计。通过一学期的反思后,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
1、缺乏朗读技巧的指点。朗读的目的是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何通过朗读来达到目的,应该要有朗读技巧运用的问题,比如说逻辑重音的处理等。学生对重音的处理也是五花八门。而老师忽视了对学生的指导,默认了学生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势必得不到提高。
2、老师缺乏示范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老师的示范往往收效很快。但遗憾的是课堂里老师忽视了这点,几乎没有示范读,学生自然收效甚微了。
反思二:写作指导不够
作文是用文字或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综合训练的重要方式,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创造力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用新方式表达新思想。它要求老师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能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作文的基础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而写去中文来就难免空泛。细致的观察带来了学生具体的描写,不同角度的观察产生了不同的形象创造。想象是由当前的人或事物,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物的过程。它是探索和创造的一把重要钥匙,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联想开始的.。联想对排除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开阔思路,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联想能力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也是提高中文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与他们的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关系。从多角度有体裁上的、内容上的、主题上的。许多事实证明,变换角度能导致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山想象丰富,学会全面地考察事物。
当然,本学期教学也不乏闪光点:
一、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本学期充分体现了这种学习方式。如上课时的小组内质疑解疑,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让集体来解决;小组合作,让学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中心。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较差。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5
这次,我有幸代表盐都参加盐城市教科院组织的“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我所执教的是《沙漠中的绿洲》第一课时。作为一名执教者,我觉得备课、磨课的经历是痛苦的,但收获颇丰。
本次研讨活动使我对一直认为生冷的第一课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第一课时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它虽没有繁杂的教学环节,没有花俏的教学手段,却有着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它的朴实无华正是现在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现就《沙漠中的绿洲》一课,谈谈我的收获。
一、理解词语重方法
指导学生理解不懂的词语,是第一课时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教给孩子词语的意思,还不如教会他们理解词语的方法。因此,教师可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教给他们不同的理解方法。如《沙漠中的绿洲》一课,有“盐碱”“霎时”“星罗棋布”等生词,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式理解了“霎时”;引导学生先关注字形猜猜“盐碱”的意思,再联系文中的语句来补充理解,最后借助图片、资料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盐碱”的认识;在理解“星罗棋布”时,教给学生拆字解字理解词语表面意思的方法,再通过看图、说感受理解了词语的比喻意。
这样的设计避免了解词的枯燥无味,还使学生掌握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扎实、有效。
二、质疑、解疑抓重点
中年级段的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学生能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沙漠中的绿洲》一课层次清晰,但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易概括。到底应该怎样设计才能化难为易、突破难点呢?我与备课组的`几位同仁经过反复思索,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揭示课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1)、为什么要在沙漠中建造绿洲?(2)、沙漠中的绿洲是怎样建成的?两读课文后,再让学生解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两个问题的答案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就水到渠成了,效果很好。
三、赏说结合促有效
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要求我们“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要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欣赏迪拜街头风光”为契机,借用《三顾茅庐》一课中的句式“来到_______,只见__________”的句式,让孩子用上一段话来描述迪拜的街头风光,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将赏景与说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四、评价语言意指导
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教师的评价语言除了具有激励作用,还可起指导的作用。如在检查预习这一环节,一位学生介绍了阿联酋的资料,我这样评价:“你查的资料非常翔实,而且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很不简单!”其实,就是暗示其他孩子在交流资料时不必机械地读,而要学会概括。又如在学生用一段话介绍迪拜风光时,我相机设计了这样一些评价语:1、一组排比句,增强了表达的效果;2、你很注意观察和表达的顺序;3、你围绕了一个中心词——“绿色”来说话,主题鲜明;4、你用了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很形象,很生动……这些看似简单的评价语不仅鼓励了学生,还将一些写作技巧渗透其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当然,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也存有许多不足,虽已有“眼中有学生”的意识,但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还是不够,若能对学生生成性的发言予以关注,加以引导,课堂定会更精彩。另外,对于时间的分配还欠合理,以至于最后一环节的说话训练有些仓促,还不够扎实到位……
总结下来,我还是用那句话自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01-11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6篇02-14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5篇01-11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集锦15篇02-04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合集15篇02-10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通用15篇)01-12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汇编15篇01-12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通用15篇01-12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合集15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