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初二的语文教案

初二的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10 09:03:2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二的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的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初二的语文教案

初二的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②能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体会老雄猫和“我”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在人生哲理方面、立世人格方面的重大思考:害怕艰辛,贪图安逸,乞讨施舍,必丧失自由、尊严和人格,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

  重难点:体会老雄猫和“我”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课堂流程及设计:

  课前自学——组内组间交流——难点质疑师生讨论——课后检测

  一.了解作者

  左拉(1840~1902),法国作家。生于工程师家庭,7岁丧父,生活困顿。1857年和母亲随外祖父迁居巴黎,读完中学便当码头工人。这期间发表中短篇小说集《给妮侬的故事》(1864)和长篇小说《克洛德的忏悔》(1865)、《马赛的秘密》(1867)。60年代,左拉提出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从而成为“人和人的情欲的审问官”。这期间左拉写了中篇小说《黛莱丝?拉甘》(1867)和《玛德莱纳?菲拉》(1868),均受到社会的冷遇。1868年开始,他模仿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酝酿创作连续性大型作品《鲁贡——玛卡尔家族》的宏伟计划。经过25年勤奋写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包括20部长篇小说的巨著。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自然主义理论的影响。左拉继而又写了长篇小说三部曲《三城市》,揭穿宗教的虚妄,阐发通过科学改良社会的思想。1898年,他投身为受冤屈的犹太血统军官德雷福斯伸张正义的斗争,招致反动当局的迫害。流亡美国时开始写作的《四福音书》只完成三部。左拉的小说创作和自然主义理论深深影响了19世纪后数十年的法国文学。

  二.掌握字词

  积蓄()诧()异擒()住诅咒()()束缚()毅()然

  厌倦()臃()肿颟顸()()腻()烦作呕()

  三.课文讲解

  (一)文章主旨。

  文章写了一只家养的猫虽然吃住条件优越,但整天盼望着屋外自由的生活,当有一天获得自由之后,它却遇到了生存的困难,不得不无奈地回到主人身边。故事诙谐有趣,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强烈嘲讽了那些好吃懒做,只有仰人鼻息才能够生存的人是没有资格获得自由的。当然,我们也可从中体会到生之艰辛和生之乐趣。

  (二)文章思路。

  这个寓言性的小说的特点,首先在它的结构上。这是一种双重的、对称的结构。

  第一重对称,发生在猫身上。先是明明无忧无虑、安逸的生活,却感到不舒服,讨厌、愁闷、烦腻得要作呕,不幸福,要逃脱到外面去。为什么会有出逃的“信仰”呢?“在一生中,除了煮得半熟的、带着鲜血的肉以外,总应该还有些别的东西。”这就是说,有物质上的富足不够,还要有精神的追求,从具体描述来看,它追求的是自由的生活。但是左拉暗示,它的这种自由自在的“信仰”有一个前提:生存的物质条件是不在考虑之列的,在每一扇关着的窗子后面都有现成的肉(“门的那一面可就是人家藏着的肉”)。与此相对称的是,一旦到了窗子外面,自由自在是不成问题了,可是生存却成了问题,尤其是丰裕的物质条件丧失了,饥饿和寒冷使得“信仰”、“幸福”都变了质。自由成了灾难。感觉发生了倒转,原先的一切,变成了向往,逃离变成了回归。

  第二重对称,发生在猫与雄猫之间。同样在艰难的物质条件下,对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自由,有着两种相反的选择:一个选择放弃自由,一个选择坚守自由,将艰难的物质生活视

  为享受。文章的寓意正是由于情节结构的双重对称,而显得特别鲜明。

  (三)写作特点。

  1、左拉的艺术细节很精致。左拉的细节,全从猫的感觉出发。在猫的种种感觉中,厌倦现成的、安逸的生活,又和人的'精神息息相通,就显得有意味。作家的功力就在于把有趣和有意味既相错位又相统一地交融起来。在猫到了外面以后,猫的感觉和人的感觉的错位幅度拉开得更大了,趣味就越浓了:这屋顶多美啊!屋顶四周有水槽围绕着。从水槽中发出一种很甜美的气味。我畅快地循着水槽走;我的脚踏在槽底的烂泥里。这烂泥的温和与柔润是无可形容的。

  2、强烈的错位,显而易见的荒谬,反差越大,趣味就越浓。左拉强调了“学者的态度”和找东西的艰难之间的反差,显示了他的幽默。在偷肉被打之后,老雄猫“像个硬心的哲学家”教导它:晚上到“街上垃圾堆里去找食吃”。“垃圾堆找食”的杀风景和“像个硬心的哲学家”的严肃之间的错位,使得幽默强化了。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左拉的幽默还算是比较温和的。但是,困境不仅仅在于饥饿,而且在于寒冷,外加生存的威胁。这就使得猫的感觉变化了,原来一切都美的感觉变丑了,能够得到的食物,只能是垃圾堆里的没有肉的骨头。

  3、左拉的幽默上升到理性的层次,变成了反讽。啊!该死的街道!该死的自由!我多么想回我那牢狱啊!反讽就是反话,歪理、不合理。自由怎么会是该死的?牢狱怎么可能变成向往的地方呢?但是从这只猫的角度来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它不能忍受生活的艰难,自然就想回到坐享其成的安乐窝里去。

  四、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计穷智______败为胜消耗___尽___其锐气大失所___死于___命尽___尽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他们就拿我大大的讪笑了一回。讪笑:

  ⑵它又如法炮制出一根来。如法炮制:玩弄于股掌间:

  3、文学常识填空。《猫的天堂》作者是_____国作家______。

  4、《猫的天堂》告诉我们猫的幸福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写作特点:

  1、左拉的艺术细节很精致。2、强烈的错位,显而易见的荒谬,反差越大,趣味就越浓。3、左拉的幽默上升到理性的层次,变成了反讽。

  六、课后反思:学生读来很感兴趣,能说出幽默的语言与风格特点。

初二的语文教案2

  目的要求

  1、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掌握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落日是扁的!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让学生朗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

  幻huan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的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吟咏yinyong: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绮qi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绚xuan丽:灿烂美丽。

  殷yan红:带黑的红色。殷yin勤殷殷yin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方面、项目。

  2、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事理,即事物的原理,就是讲述事物原理的说明文,通俗一点讲,就是讲述事物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本文说明的对象是落日的幻觉,所以文章讲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课文题目是“落日的幻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生自读课文,教师明确。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明确: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2、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

  明确: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

  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

  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

  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

  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概括本文的说明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要点: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绍,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4、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明确要点:

  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5、朗读课文第1——3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要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要点:描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着的作用。点明这种奇异的景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明确要点:过渡段、承上启下

  6、悟幻觉: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介绍了落日各种奇异幻觉,以及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四、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这篇文章对日落产生的自然景象缘于幻觉以及产生幻觉的原因的说明,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

  五、布置作业

  《落日的幻觉》教学反思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学中采用:

  首先,本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导入新课让看图比较大小以激发阅读兴趣。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学生自然会被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所吸引。接下来的“自由谈”,教师设计什么问题,而且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发表感想,不阻碍学生自由思想。最后请学生将学习与个人生活体验紧密结合,是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其次,教学环节清晰明了,以课文朗读为载体,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初读课文,熟悉内容”——“研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拓展延伸,体验课文”,很有层次感。

  第三、文章前三段以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落日的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奇思妙想,不妨设计以“他在落日的余辉中,走去”为题进行合理的想象。期待学生写出下面的文字:在落日红色的余辉中,大禹浮躁地在坡顶上走步,他走来走去竟使人看出他是有规律地走。不过,他好象没有走对。大禹了停片刻,深呼吸,再深呼吸。他重摆架式走,这次,他走得很平静,很有力,也很稳。

  我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花时间、下功夫,引导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初二的语文教案3

  【教学内容】

  “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

  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板书:醉翁亭。

  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_______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______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参观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初二的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说明文及与记叙文的区别;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想:

  教读课。

  紧扣教学大纲,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应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而运用注意规律,激发学生兴趣,更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方面。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制定若干个教学目标,为了实施目标,需相应地采用演示、投影、讲解、谈话、讨论等诸方法,藉以引起和推动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课前准备:

  1.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抄在小黑板上。

  2.准备赵州桥及该桥二十八道拱圈剖面图和卢沟桥的教学幻灯片。

  3.教师自制一个简易的桥梁演示模型。

  4.为每个学生印一份茅以升的《桥梁远景图》节录阅读材料。

  教学步骤:

  (一)教师说出课题,简要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洨河 张 匀称

  2.解词:惟妙惟肖 绝伦 古朴 奇观

  (三)展示教学目标

  1.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2.比较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异同,说明选材的代表性。

  3.举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运用已有的桥梁知识,通过想象设计未来的桥梁。

  (四)阅读全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

  1.(教师板书题目,先写石拱桥然后在这三个字前再加上“中国”二字),提问:本文题目是:《中国石拱桥》,文章是从第几段写中国石拱桥的?它和前边的段落之间是怎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从第③自然段开始写中国石拱桥的。前两段写的是石拱桥,它们之间的说明顺序是由一般到特殊。

  2.作者写石拱桥用了①、②两个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①自然段侧重写外形美观,第②自然段侧重写结构坚固。

  3.将桥的模型展示给学生,并分别放置100克砝码让学生体会上述两点。

  明确:桥梁呈弧形的叫拱桥;桥梁和河面几乎平行的叫梁桥。

  4.作者写中国石拱桥举了两个例子,它们和第③自然段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明确:概括──具体

  5.请将第③自然段分层次,并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明确:分四层意思。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

  6.看书,对照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说明,看介绍的大致顺序是否一样呢?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两座桥?

  (学生读书,教师打出幻灯:赵州桥、卢沟桥)

  明确:大致顺序一样。介绍两桥时都交待了地理位置,修建时间、桥的长、宽、结构、艺术价值及对桥的评价。从外观看,赵州桥是独拱,卢沟桥是联拱,只写一座不能反映出中国石拱桥的全部,选两桥,说明选材具有代表性。

  7.作者对这两座桥说明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各详写什么?

  明确:赵州桥详写了结构,卢沟桥详写了价值,即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8.作者写赵州桥结构时怎样安排顺序的?具体说说看。

  明确:“总──分”写法,作者先总写赵州桥的特点,然后分(一)、(二)、(三)、(四)作了具体介绍。学生解说:略。

  9.卢沟桥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艺术价值,石刻狮子。历史价值,抗日战争在这里爆发。

  10.教师总结:以上通过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11.下面进一步分析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明确:原因有三,着重说明三者顺序不能颠倒及原因。

  12.研读课文,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明确: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如列举的时间、数据,有些词语则表示一种估计。无论哪种,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个:符合实际。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然后由学生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例证来说明之,以强化理解。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明确:注意词句顺序,合理周密。

  13.完成教学目标四。让学生想象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的?(发阅读材料)

  学生发言略

  14.总结、布置作业

初二的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

  (3)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

  (2)通过朗读品位赏析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3)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青海湖的美丽,使学生更加热爱多姿多彩的祖国。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作者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2)品味赏析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20xx年7月,第四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拉开了

  (多媒体配乐展示环湖赛图片)

  帷幕。这一赛事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不仅仅因为比赛的激烈,还因为比赛的地点在青海湖畔。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冯君莉走进青海湖(多媒体出示课题),去感受它梦幻般的美。

  (设置意图:利用多媒体在悠扬的钢琴曲中展示“环湖赛”及青海湖风光图片,意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营造最佳学习氛围。只有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二自读感知,合作解读

  (一)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动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二)合作交流,解读课文

  为了更好地领略青海湖的美,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1、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观赏的青海湖?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了青海湖的美?

  3、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划出文中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到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

  (2)班内交流。

  师生共同明确:

  问题1

  “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观赏草滩

  “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观赏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观赏万里晴空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岛屿的轮廓”——观赏海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观赏结束

  教师小结:作者叙述、描写由近及远、由天空到地面,很有层次。

  问题2:

  青海湖美在

  (1)湖水蓝得醉人;

  (2)环境氛围清新幽静;

  (3)神话传说神奇迷人;

  (4)鸟岛神奇鱼类丰富。

  教师小结:作者抓住青海湖景物的特点,从多方面描写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问题3:

  梦幻。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以“梦幻”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到扑进梦幻般的现实,使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表达了作者见到青海湖时的惊喜以及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

  (设置意图:此环节强化了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与文本对话,调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三品读赏析,揣摩语言

  同学们,刚刚我们随着冯君莉一起神游了青海湖:(多媒体配乐展示青海湖风光)浩浩青海湖,湛蓝的湖水,烟波万顷;碧绿的草滩,羊群如云;金黄的油菜花,迎风飘香;雪山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

  梦幻般的青海湖经过作者生动的描述,更加令人心驰神往。现在,我们就来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领会作者是怎样营造这梦幻般的意境的。

  1、读美文

  下面请同学们从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你认为描写得最好的语段,大声地、动情地朗读,并揣摩你找到的语句好在哪里?(用了哪个词或哪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2品美点

  哪位同学愿意把你欣赏到的美与大家共同分享?

  学生活动:(班内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好在哪里。

  示例:

  1)“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句中运用叠词“绿茵茵”“黄灿灿”,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

  2)“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句中连续运用比喻写出了湖水的特点,生动贴切。玻璃是透明、极少杂质的,用“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突出了它柔软顺滑、透明洁净的特点;小姑娘的眼睛是闪亮、富有生气的,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涟漪,写出了湖水富有动感、蓝得发亮的特点。同时运用叠词“水灵灵”写出了水面波动的情景,“蓝晶晶”恰当表现了湖水蓝得发亮的特点,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

  3)“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运用排比写出了雨后的青海湖到处都是清新的空气。句中运用叠词“甜丝丝”“凉爽爽”既摹写出了空气的性状,又表现出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的心理感受。

  4)“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句中“一群群”“一层层”写出了鱼儿之多;“金灿灿”“红艳艳”描绘出鱼的黄与红的色彩,鲜艳灿烂,光彩夺目。

  5)“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运用比喻,以“奔腾的骏马”比喻乌云,生动地表现出了乌云的动态美。

  6)“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突出了湖水蓝得纯正、深沉。

  7)“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运用排比写出了湖水的特点:纯净、深湛、温柔恬雅。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交流讨论非常热烈,可以感受到大家真正领悟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正是因为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叠词以及多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景美文更美的效果。(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叠词具有明显的描写性和形象色彩。使用叠词,既起到了强调作用,使形象鲜明活跃,又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具有音乐美。

  运用比喻生动贴切,可以突出景物的特点,给人以深刻印象。

  运用排比叙写景物,使语意丰满,语势连贯流畅

  运用对比更有助于突出事物的特征。

  以上正是同学们应该学习和吸收的地方。

  (设置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领会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叠词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仿写佳句

  同学们品味了美的语言,是不是胸中也涌动着创作的激情。下面就用你们的慧眼来发现美、欣赏美,并用手中的笔来描绘它。(多媒体展示一组风景图片)请大家任选其中一幅画,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的观赏顺序,用一、两句话进行描写。(至少用上一两个叠词或一种修辞手法。)

  学生活动:自由仿写。(教师巡视)

  哪位同学展示一下你的写作才华?

  学生活动:班内交流,师生点评。

  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不但品味了大作家生动优美的语言,而且还学以致用,写出了不少的佳句,体验到了小小的成功。课上时间有限,希望大家课下多留心生活,勤练笔,用手中的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美。

  (设置意图:此环节意在调动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学习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及表达能力。)

  五链接生活

  每一处美景都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人们在享有它们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它们。作者当年是带着矛盾和担心离开青海湖的。十几年过去了,青海湖的现状不容乐观,青海湖的未来更令人担忧。请同学们看一则资料。(多媒体展示青海湖的现状资料)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

  教师:俯瞰青海湖,它就像“地球母亲的最后一滴眼泪”。(多媒体展示青海湖俯瞰图)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措施或想法,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呢?

  学生活动:提出具体措施或环保标语。

  教师小结:环境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大自然是有灵性的,希望同学们把这些想法落实到行动中,并呼吁更多的人“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设置意图:此环节意在使学生对自然环境有正确的认识,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更加珍爱大自然、珍爱我们生存的环境。)

  冯君莉《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课文阅读

  作者:冯君莉,当代作家,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我们同启明星上路了.和我们一起上路的,还有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高原梦。汽车在青藏公路上行驶。窗外,是一片漆黑和寂静。我在轻轻的摇晃中,继续在那神奇的高原梦中徜徉。

  身子猛地朝前一倾,我从睡梦中惊醒。身旁年轻的司机,此时轻轻地说了声:“青海湖到了,下车看看吧!”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水。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青海湖水所以如此湛蓝,是因为湖面高出海平面3179米,比两个泰山还高,湖水中含氧量较低,浮游生物稀少,含盐量在百分之零点六左右,透明度达到米以上,因而,湖水晶莹明澈。

  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匹漫步的牦牛,显得分外悠闲。我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我幻想着,当年大自然在创造青海湖的时候,一定毫不犹豫地甩下那些精细的刻刀,酣畅淋漓地挥舞着最大的画笔,一抹黄,一抹绿,一抹蓝……尽情泼洒。因此,留下了这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湖,留下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青海湖还是鸟的世界,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不然,为什么会一年又一年地吸引着数万乃至数十万不同种类的水鸟呢?那红的、蓝的、花的鸟儿,甚至那洁白的天鹅、美丽的凤头潜鸭、欢快的云雀、优雅的黑颈鹤,年复一年地从我国江南,从东南亚,从尼泊尔,从印度,飞到这里,在这里畅游嬉戏,悠然自鸣,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后代。只有这神奇、美丽、和平的地方,才能成为生气勃勃的鸟的世界,成为繁荣昌盛的鸟的王国啊!还有那满湖欢快地畅游着的鱼儿,恐怕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有多少吧。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啊,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反思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充分让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课文。积极地创造情境,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如诗如画的优美的世界里,在学习,在感悟。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要把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练习,小组合作决不是走过场。要作出结果来。另外,当学生读不好时,要给他们机会和指导,让他们自信地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见解,这点是我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

初二的语文教案6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 倚阑干。

  一.作者简介:

  字伯玉,登帝位后,年号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庙号元宗。李璟多才艺,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其留下来的作品不多,只有四首词一首诗。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首二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二.赏析词文:

  1.划出上片中能直接表达女主人公愁情的词句。

  “愁”“憔悴”“不堪看”。

  2.“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写景,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荷花的清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营造了一幅荷塘秋残图,意境衰败、凄凉。

  3.上片情与景的关系。

  女主人公看到一幅荷塘秋残图后,触景生情,“还与韶光共憔悴”,愁苦自己的美貌也和秋荷一样,在秋风中一天天憔悴下去。

  4.请大家谈谈,读到“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两句时,对人生有何感慨。

  A再美好的事物终究会逝去。

  B再繁荣的朝代也会灭亡。

  C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会流走。

  D再奢侈的享受也会化为乌有。

  ……

  王国维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同样是讲美女跟爱情的词,就要看你所写的美女跟爱情里边有没有境界,所以词是以境界为最上的,有的词里边写的美女跟爱情就有境界,给你一种高远的理想,给你很多丰富的联想。有的歌词写美女跟爱情,就是很浅俗,美女就是美女,爱情就是爱情。就是因为词这种作品,很难衡量。不能够用诗跟文章的载道的言志的标准去衡量,所以你要看这首词有没有言外的意思。同样写美女,同样写爱情,有没有给你更高的一种理想?有没有给你很丰富的一种联想?有没有对你的精神有一个境界?有没有一种提升。

  5.“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倍受王安石等人的赞赏。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A“细雨”“鸡塞”“小楼”“笙声”四个意象,再加上“远”“寒”两个修饰语,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意境,充分表达了思妇的相思之苦。

  B以梦境写思念,将梦中相见的欢娱与醒来的凄凉孤寂对比来写,传达出相思之苦。

  C情景交融

  D辅助材料:

  a唐诗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b韦庄词“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c懂得中国音乐的,说笙要暖笙,东风日暖闻吹笙,这笙上要有一个芦苇的薄膜,那个薄膜要在暖气之中吹出来的声音好听,冷了就不好听了。他说现在这个玉笙已经寒了,已经这个曲子吹了那么久了。

  6.“倚阑干(即栏杆)”含不尽之意,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你能说说你的'联想和想象吗。

  辅助材料:温庭筠写过一首小词说“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倚栏是为了望远,望远是为了期待远方的征人,所以“倚栏”是一种期待,温庭筠说梳洗罢,我要把我自己打扮得这么美,等着我所爱的人回来。从早晨一直看到日落,斜晖脉脉、流水悠悠,这个人没有回来,所以她说是倚栏杆,是第二天的盼望。每日的盼望,每日的落空。

  李璟《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作者介绍:

  李璟(915年—961年 ),字伯玉,原名徐景通,南唐建立后改名李璟,对后周称臣后又为避后周信 祖讳而改名李景,是李昪的长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也被称为中主、嗣主。(943年)李昪过世,李璟继位,改元保大。李璟即位后,改变父亲李昪保守的政策,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皆因继承人争位而内乱的马楚及闽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957年后周派兵侵入南唐,占领了南唐淮南大片土地,并长驱直入到长江一带,李璟只好派人向后周世宗柴荣称臣,去帝号,自称唐国主,使用后周年号。他的诗词十分有名气,书法也很不错。其中他的“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李璟死于961年,时年47岁。他的庙号是元宗,谥号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诗词被录入《南唐二主词》中。

  赏析:

  那销歇的馨香、摧败的残叶,那绿池的西风愁波、美人憔悴自伤,经此气息的熏染,遂相绾而上臻于凄美绝伦之境界--一声'不堪看'的轻叹,竟化作群芳芜秽、美人迟暮的千古同叹。过片字句更精美至绝,意象更凄迷朦胧。此首与上首一咏春恨、一咏秋怨,而格调亦一清空,一沉郁。才人才情,真无限量,宜后之才人如苏东坡、王国维辈,折服推赏无已。

  南唐中主李璟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很有屈原《离骚》中“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觉。但是古今众人只欣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句,由此可见,真正能够理解词作的人太少了。

  李璟《浣溪沙》教学反思

  诗词教学不能脱离对意象的解读。“意象”包抱“意”和“象”两个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便是所谓的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因此诗词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诗词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在教读诗词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对诗词做出多义性的解读并揣摩诗人的情感。

  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它对青少年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语言的演变和渊源。诗词深奥的语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想像力。诗词想像的思维方式以及诗词审美的再创造性,有助于开发学生创性思维,它的“暗示性”原则,对艺术、通感以及它的绘画,音乐美可以不时刺激学生在心灵迸发审美创造的火花。

初二的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掌握游记的一般特点

  (2)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景物的特色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及表达手法的多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难点:

  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曾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感受了江南春天的清新,也曾踏着老舍先生的足迹,领略过济南冬天的温情,正是一篇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让我们足不出户,却神游千里;身在此地,却遍览山河。今天,我们又将登上“刘大杰”号,去游历蜚声海外的巴东三峡。

  二、提出教学目标

  学生在课本的单元说明中寻找

  1、觅游踪

  2、赏游景

  3、悟游情

  三、默读课文觅游踪

  1、划出自然段。

  2、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游三峡”的经过?

  3、“三峡”指的是哪三峡?

  4、圈出作者沿途所经过的地方

  5、在板书上补充完整“三峡略图“

  四、细读课文赏游景

  (一)听听我来说西陵

  1、请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西陵峡的特点。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峡,抓住特点来介绍。

  2、议一议这部分中引用谚语、诗歌的作用

  (二)七嘴八舌议巫峡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法,借助自学提纲自学,然后以小老师的身份进行讲解。

  1、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作者运用哪些手法突出景物特征的?

  (三)屏气凝神看瞿塘

  请同学们自读后,谈一谈瞿塘峡的人文景观,也可说说你所了解的相关故事?

  五、浏览课文悟游情

  1、“赞叹”“恐怖”出现在哪个段落?

  2、游完三峡后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六、小结:

  一路群山高低起伏,我们的心情也高低起伏;一路的江水汹涌澎湃,我们的心情也汹涌澎湃。跟随刘大杰先生的游踪,赏一路的美景,感一路的恐怖,也留下一路的赞叹,在心中不断升腾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初二的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教学重点难点)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时1

  一、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进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列夫·托尔斯泰,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米开朗琪罗,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课文中也提到了俄国一位的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主要作品有小说《白夜》、《罪与罚》、《白痴》、《卡拉玛佐夫兄弟》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听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髭(zī)髯(rán)鬈(quán)黝(yǒu)黑滞(zhì)留禁锢(gù)炙(zhì)热

  颔(hàn)首低眉锃(zèng)亮犀(xī)利广袤(mào)无垠尴尬(gāngà)

  2、解释下列词语。

  犀利:(武器、言语、目光等)锋利,锐利。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约束,限制。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或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滞留:停留不动。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三、精读课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作者五个方面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3、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4、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5、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6、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

  (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四、布置作业:

  1、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2、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初二的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积累基础知识,了解克隆技术;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重点

  1.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

  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囊náng 胚胎pēi tāi

  蟾蜍chán chú 脊椎jǐ zhuī

  两栖qī

  繁衍(yǎn): 逐渐增多或增广。

  相安无事: 相处没有冲突。

  1. 阅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3、“多利”绵羊的创造过程,完成下面的图表。

  4、 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讨论后明确:三个方面: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二、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三、对于人类防治疾病、寿命的延长有重要意义

  三、探究课文。

  1、本文分四个小标题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从理清思路,把握结构这角度,你能将四个小标题分别概括成两个字吗?

  讨论交流后明确:释义——探索——发展——利用

  定义——发展——突破——应用

  2、文章第一部分中作者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 作诠释 引用

  3、作者是根据什么顺序来安排“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部分的说明顺序的?

  讨论后明确:按生物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也是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

  4、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交流后明确:一是它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二是它既可能是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

  5、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家怎样的态度和精神?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语句略。可以看出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四、课堂讨论:你认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凶兆?

  五、拓展延伸。

  请学生以“如果我会克隆,我会……”为起句,发挥自己的想象说一段话。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

  六、作业。

初二的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树立尊师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敬老师,激发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共筑师生情感的桥梁;主动增进与老师的感情,理解老师,体谅老师;认同新型师生关系之民主、平等的价值取向,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力:能够正确评价教师在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人格成长中的作用;能够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情;能够运用角色互换的方法解释师生交往的不同行为,理解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能够与老师进行有效地沟通;能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增强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

  知识:了解教师职业与教师工作的特点,掌握尊敬老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了解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知道消除师生间隔阂、矛盾和冲突的有效办法。

  教材分析:

  第二课《理解老师》,主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师职业,引导学生理解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懂得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中的问题,并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解决问题,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老师的工作特点,懂得尊敬老师,热爱老师;与老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与老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独立意识、成人感增强,渴望以平等的身份与老师交往,但生活中,往往会因某些事情使老师之间产生矛盾,造成师生间的隔阂,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特征及如何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本课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教法与媒体:

  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法、对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难忘的老师

  学生朗读配乐散文《难忘的肖老师》(见“多媒体资源”),认真体会作者的`心理感受。

  教师提问:

  (1)作者描述的是怎样的情感?

  (2)作者和肖老师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3)问题是怎样得到解决的?

  (4)你如何看待他们这种师生关系?

  (以一位即将离校学生对往昔师生相处时光的回顾,引出良好师生关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为本课内容的展开做必要的情感铺垫。)

  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略。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回味中学师生关系时的情感。

  环节二、:我的良好师生关系观

  教师:大家期望与自己的老师建立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呢?

  学生分组交流

  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向往平等、民主、互助、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是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此基础上,教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教师:其实老师和你们的期望一样,也希望能与你们建立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互助的师生关系,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下,师生共同畅谈对良好师生关系的期望,探索进一步努力的目标。把良好师生关系的情景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有利于激发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愿望,为接下来的沟通和理解奠定基础。)

  环节三、体验

  活动一:换位思考

  学生思考并交流:散文中主人公和肖老师平时关系那么好,为什么也会发生矛盾;假如你是这位肖老师,你当时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

  生:略。

  教师:小结:同学们刚刚体会了老师在处理问题时所面临的顾虑或难处,更进一步地理解了老师的责任。相信这些一定会对我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起到促进作用。(教师要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师生之间的友情和学生之间或同伴之间的朋友关系不同,这种不同于彼此的角色及责任,良师益友是以对学生的成长负责为前提的。这就使师生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冲突。学会面对和接受这些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初二的语文教案11

  编辑寄语:本教案是我对整节课或本课时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的归总,希望对老师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的不同含义和多种用法。

  2、正确、流畅地朗读,并能基本背诵课文。

  3、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4、拓展延伸:多角度分析问题;关注社会,探究人与动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

  把握古文朗读的方法,积累文言词语,体会语言的精妙。

  逐步培养学生客观认识社会,对美好自然的关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搜集有关狼的文章及图片:如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及一组狼的图片;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文言词语的多义现象,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圈点勾画,有疑难之处画上“?”。搜集与狼有关、带狼字的成语或歇后语,根据自己的了解画出狼的形象或与情节有关的画面。

  教学内容:

  《狼》出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之二,情节曲折紧张,语言描绘生动形象,既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狡诈的本性,也突出了屠户的勇敢机智。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故事情节,并训练求异思维,如:狼真的该杀吗?

  教学步骤:

  (一)导入:出示狼的图片,让学生对狼有一个先前的了解。

  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的是什么动物?在生活中,你是否见过真正的狼?或许我们更多的只是在公园里、电视、图画、文学作品中了解过狼的形象。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有关狼的知识:如狼外婆、狼和小羊、以及有关狼字的成语“如狼似虎、引狼入室、豺狼当道、狼奔豕突、狼藉满地”等。(可让学生自由回答,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得出结论:

  狼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总不够光彩——反面的形象。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狼有关的作品《狼》。仔细看一看,这一作品是作者是谁?

  学生回顾有关蒲松龄的知识。教师出示材料。

  如: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然而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加深了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他毕一生精力完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举弊端,或表达婚姻自由。它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欣赏歌曲:《说聊斋》。

  (二)整体感知

  1、朗读并熟悉课文。

  (1)教师范读,创设情景:(同时结合flash朗读)

  声情并茂,有急有缓,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阅读节奏。使学生初步解决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再自读课文,并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课文,解决暂时不懂的字,不理解的词。

  (2)小组合作,质疑释难。根据注释梳理文句,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好了,相信大家已经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现在,如果有同学还有对文章的内容及字词不理解的话,请自由提问。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老师可略作归纳,然后讨论解决。(教师完成指导)

  缀行()屠大窘()苫蔽成丘()弛担持刀()

  眈眈相向()目似瞑()隧入()狼亦黠矣()

  3、检查阅读。

  如果大家都对文章的内容没什么疑问了,老师出示材料考察一下。

  4、看来大家都还解决的不错,请看下边的图片,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复述课文吗?

  (1)复述:进一步理解,熟悉课文

  (2)进一步明确故事的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三)赏析

  (1)文中有两个形象,让学生自己选择并扮演其中的一个形象,以该形象的语气来说说当时的想法。这样可以深入的了解课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让学生根据同学的自述,分别概括出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提示:可提示学生分析这些词语时从动作,神态或者心理方面表现狼的贪婪,凶狠、狡诈和屠户的恐惧、机智等

  (3)议狼:请学生多角度评价课文,并得出自己的启示。。

  (4)你能说说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吗?或学习本文后懂得了什么道理?

  提示:对待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胜利。(答案不求一致,尽量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课文最后一段在写法上与前面有何区别,它起什么作用?(议论,点明主旨。同时明确这类文体的写法: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明态度、观点)课文写的狼是否有别的含义?从而了解《聊斋志异》的特点:揭示当时社会现实,有嘲讽的意味。然后抽读,看怎样才能读出讽刺的意味?

  (6)在这个故事中,发生矛盾、进行斗争的.两方,一方是屠户,另一方是狼,这两方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谁处在主动地位,谁处在被动地位呢?故事的结局给你怎么样的启示?

  (四)拓展

  1、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它还是反面形象,是坏人的象征,杀狼理所当然,顺理成章。那么狼真的是那么可憎可恶吗?抛开课文,联系社会,我们对狼还有别的认识吗?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老师也可以提示探究方向,推荐书目,蒲的另一篇文章。

  2、我们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狼了,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狼?

  3、展开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提倡求异思维,可以改变故事的结果。

  附:板书

  狼

  狼缀行——假寐诱敌——打洞——被杀:狡诈、凶残

  屠户遇狼——惧狼——避狼——杀狼:机智、勇敢

  (五)课堂练习:

  <一>、说出下列红色字的意思

  1、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2、缀行甚远

  3、一狼仍从择其善者而从之

  4、恐前后受其敌

  5、顾野有麦场

  6、弛担持刀

  7、一狼径去。

  <二>、用现代汉语解说下列语句

  1、并驱如故

  2、其一犬坐于前

  3、目似瞑,意暇甚

  4、一狼洞其中

  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三>、背诵练习。

  (六)、歌曲欣赏《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词曲:齐秦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走在无垠的旷野中

  凄厉的北风吹过

  漫漫的黄沙掠过

  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

  报以两声长啸

  不为别的

  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

初二的语文教案12

  1.写鹤群飞翔于空中,主要是从直观形象上表现鹤的精神,鹤姿极为美妙,给人一种视觉美,鹤在队形变换时,整齐划一,这正是鹤的团体精神的体现。

  2.鹤是动物中的弱小者,因而凶恶的鹰冲击时,它们"慌乱""陷入一片混乱",这是一种本能反应。而当同伴遭受苍鹰攻击,有生命危险时,弱小的鹤团结一致,以众击寡,这又是一种本能反应。两相比较,更加突出鹤群的.整体精神。

  3.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不愿或不敢帮助别人,人类必须要有极高的道德境界才能表现出英雄行为。就鹤而言,互相救助,互相保护,竟是一种本能的行为,这实在令人惊叹。

  4.主要修辞方法是比喻,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将鹤群翔空的美妙姿态和搏击场面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5.注意把握要点,主要是表现出一种整体精神。

初二的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

  3.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教学难点: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指出罗布泊的所在地。(大屏幕出示新疆地图)罗布泊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可现在那里变成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沙漠,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出示幻灯片)仙湖为什么变成令人恐怖的沙漠?今天,我们就走进罗布泊,听听她的诉说。(大屏幕上出示课题)

  二、简介作家、作品:

  作者吴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报告文学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他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三、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什么样子?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找学生读课本相关段落,然后出示幻灯片,同时播放音乐)

  2.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出示幻灯片,然后齐读相关段落)

  3.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深层次原因: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示幻灯片)

  4.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次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出示幻灯片)

  5.同样的悲剧还有那些?

  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出示幻灯片)

  6.讨论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的痛惜之情。

  四、探究学习:

  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出示幻灯片)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信。

  如:《汉书 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五、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xx多公里的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

  2、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六、教师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出示幻灯片)

  七、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初二的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读一读,品一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检查预习

  (略)

  四、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 “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五、问题研讨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六、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八、布置作业:

  1、听写课后生字词。

  2、写15课的《随堂检测》。

初二的语文教案15

  知识要点与学习要求

  1、知识目标

  ⑴明确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⑵了解正义与非正义的含义。

  ⑶了解公平与正义的区别与联系。

  ⑷明确做有正义感的人的具体目标。

  2、能力目标

  ⑴理解正义要求处于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⑵自觉维护正义,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培养正义感。

  ⑵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勇于同非正义行为作斗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框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一、设计理念

  1.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淡化学科体系,注重学生的感受、经验、体验、学习、升华的过程,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学会“用教材教”,既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力求做到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价值冲突的`辨析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让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营造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帮助、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

  2.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八年级教学内容要从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来安排相关教学内容。这一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也逐渐加强,但受年龄的限制,是非观念还处于学习和培养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更多的是享受家人及社会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很少知道回报,付出;即使知道什么是正义,也不知道如何维护正义,做一个正义的人。因此,教学应适应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内容。

【初二的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初二语文教案06-30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教案12-28

苏教版初二语文教案08-04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02-13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12-01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03-09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02-05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15篇12-01

初二语文月考总结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