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盼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盼》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盼》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盼》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指导下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大意。
2、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理解29个新词语的意思。
3、能分别用“简直、可是、渐渐”写句子。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10自然段。
5、了解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了解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苦,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3课时
四、教学准备:
略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第9、10自然段,理解“坦然”的意思,初步了解作者喜爱荠菜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1、读题并质疑: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齐读)13,我盼春天的荠菜。谁见过荠菜、知道荠菜?(出示荠菜)谁挖过荠菜,对荠菜有什么感受?请大家再一起读课题,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2分)
(从“盼”字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荠菜。作者为什么喜爱荠菜?)
2、作者为什么喜爱荠菜?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边读边想,作者喜爱荠菜的原因是什么。(10分)
交流:(10分)
(1)字词: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容易读错、写错?(豌、掰、呛、巢、葱、绽)把易、难写的字写一写。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读得正确吗?
(3)说说通过自学,你认为作者为什么喜爱荠菜?你还知道什么?
3、学习课文9、10自然段。(15分)
(1)哪些自然段直接写出了作者对荠菜的喜爱?(9、10自然段)
(2)自由地读课文9、10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我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3)交流:
①“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希望”是指吃的希望。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我就有吃的希望了。
②“我最喜欢荠菜”“最”说明了在各种野菜中我最喜欢荠菜。(指导朗读“春天带给……最喜欢荠菜”)原因是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高兴了。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③“别提有多好吃了”就是非常非常好吃!(指导朗读)
④“坦然”形容心里平静,毫无顾虑的样子。“更”表示意思进一层,就是说挖荠菜时的坦然心情比吃荠菜感觉还好。“享受”的意思是挖荠菜时的坦然心情感觉非常好。从哪里可以看出呢?“向田野奔去”“奔”的意思是跑得速度很快,说明心情很高兴,非常喜爱挖荠菜,迫不急待地去挖荠菜。“嫩生生的荠菜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这里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出了荠菜和我成了好朋友,也写出了我高兴的心情。“我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空中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树上绽开的杏花,蓝天上白色的云朵”挖荠菜时看到的景色真美啊!天空中飞过的小鸟多自由啊!我此刻的心情多自在啊!(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我此刻的心情。)
⑤荠菜别提有多好吃了,而挖荠菜更是一种享受,我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荠菜,我亲爱的荠菜!(指导朗读)
(4)有感情地朗读9、10自然段。
4、再读9、10自然段,质疑: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9、10自然段,读懂了许多,下面再请同学们读一读,有什么问题?(①荠菜并不好吃,可文中的我为什么觉得别提有多好吃了?
②为什么说挖荠菜时那种坦然的心情是一种享受?为什么说“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木棍凶狠地追赶我”?)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非常好,下堂课我们再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4、作业:作业册第1、3题;背诵9、10自然段。(3)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第1至8自然段,理解“简直、可是、渐渐“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9、10自然段,请有感情地读一读9、10自然段,说说作者喜爱荠菜的原因之一—?
在上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不仅知道了作者喜爱荠菜的原因,而且还提出了一些问题:(点击课件)
怎样探究这些问题?(学习下文)(2)
2、学习课文2、3自然段(10)
那我们先来探究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些自然段回答这个问题?(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2、3自然段,分别说说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2)课文怎样写出我馋?(刚抽出、才开放、更别说)
(3)用“因为()所以()“把两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其实我并不馋,只是饿得发慌,没法子才吃嫩蔷薇枝、映山红、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可财主家胖儿子却跟在我身后,跳着脚叫“馋丫头!”“馋丫头!”羞得我头也不敢回。“财主”是什么意思?此时我的心情怎样?(没东西吃,才吃一些嫩蔷薇枝、映山红、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还被叫:“馋丫头”,心里既羞又痛苦。)
(5)练习有感情地读2、3自然段。
(6)现在谁来说说我为什么觉得荠菜别提有多好吃了?
3、探究第二个问题:(18)
(1)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些自然段回答了这个问题?
(2)自读课文4——8自然段,思考: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3)交流
①课文4——8自然段写了我因为实在饿极了,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而跳进河里,后来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广阔的田野上这件事。
②财主家的人凶狠、冷酷,因为——(拿粗木棍、紧紧追、冷酷地笑)
③当时我可怜、悲惨,因为——
我没命地逃……害怕到极点,便不顾一切,纵身跳进河里。“不顾一切”就是连生命都不顾。
没过……挣扎……失去了平衡……呛得我透不过气来
简直……丧气……掉了一只(“简直”:表示“完全这样”或“差不多这样”、“实在是,真是”的意思,带有夸张的`语气,说明我害怕到了极点。
没有勇气……又不敢回家……
出示:“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我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读一读,有什么问题?(“哀愁”是什么意思?愁什么?我为什么怕看见哀愁的眼睛?)(愁的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会遭到财主毒打,担心财主会借此逼债,而穷苦的孩子与自己的父母相依为命。(很懂事,很体谅父母。)
……独自……游荡……晚霞渐渐地退去……羊儿……乌鸦……升起……越来越浓……静得可怕……不敢答应……
渐渐——慢慢,说明我想回家而又不敢回家,觉得时间过得真慢。出示:太阳下山了,晚霞渐渐地退去。稍远处,羊儿咩咩地叫着,被赶回羊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这里,为什么要写“羊儿回圈”“乌鸦归巢”)(衬托出我想回家而又不敢回家的悲惨)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4——8自然段
⑤说说问题的答案。文中的我小时候曾经因为实在饿极了而有过这样一段经历,所以说“我再……”。
4、通过学习2——8自然段,我们理解了作者喜爱荠菜的深层原因:小时候因为贫苦,没有吃的,靠荠菜充饥,荠菜带给他多大的希望。挖荠菜时是那样的自由自在,不会有粗木棍追赶。让我们知道作者确实是非常非常喜爱荠菜的——盼荠菜,让我们再有感情地朗读第9、10自然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5、学习自然段:特殊——不一般——最喜爱、亲爱
读:第一自然段,第十自然段(3)
6、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2)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给课文分段;学习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并给课文第三段概括段意,完成作业本4、5、6题。
(二)教学过程
1、给课文分段,学习单元提示语,并概括第三段段落大意,落实单元训练重点(完成作业第4题)。(15)
2、指导完成作业本第5题,在理解“简直、可是、渐渐”的基础上造句。(15)
3、完成作业第6题。(10)
附:板书
13,我盼春天的荠菜
特殊的感情
别提有多好吃!
最爱荠菜
坦然的心情是一种享受
《盼》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
(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
(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妈妈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写“我”终于穿上雨衣。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部分,体会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逐段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掌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简单说说文中的蕾蕾盼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引导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第一部分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先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再写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衣。)
(板书:妈妈送我新雨衣)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我十分喜欢新雨衣?为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么傻事?(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穿上雨衣热了一身汗)
3.“你疯啦?”说明什么?(妈妈对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从侧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时说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
(二)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每天都在想,盼着下雨。
(板书: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三)第三部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全段来看,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
(板书: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2.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
(2)“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我为什么这么兴奋?
(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
(3)填空后,体会作者的心情。
(学生完成后先提问,然后出示答案)
我兴奋地跑进楼门,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
(准备听英语讲座)
还差半小时,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
(休息一会儿)
我想去买酱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她已经买了)
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她没说要炖肉)
我说爸爸说要炖肉,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信)
(4)“我”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可以看出什么?
(雨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激动。)
(5)“我”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
(让雨留到明天再下,因为今天“我”没机会出去了。)
(四)第四部分
1.“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是因为什么?
(没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2.“我”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穿雨衣了。)
3.“小心翼翼”是因为什么?
(怕弄坏了新雨衣)
4.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
(兴奋、满足、高兴)
(板书: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
(一)出示问题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学生汇报课件第一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通过以下事例来写出我的“盼”
(1)晴天穿雨衣,热了一身汗。
(2)“我”每天盼着变天。
(3)看外面下雨,“我”想找借口出去,穿穿新雨衣。
(4)“我”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那样就可以穿新雨衣了。
(5)看见雨点落在许多马路、小杨树上的样子想象出雨点落在新雨衣上的样子。
2.学生汇报课件第二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
(1)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还是留到明天吧。
(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
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好几个事例来写。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意思中选一个,并以此为中心写一段话。
(板书: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板书设计:
16.盼
妈妈送我新雨衣
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盼》教案 3
一、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香港、澳门、台湾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伟大祖国的日益繁荣昌盛才使香港、澳门顺利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对于迟迟未归的台湾,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从内心呼唤台湾的回归。
二、关于主题的说明:
三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他们的内心也开始慢慢观察、洞悉这个世界,并开始逐步树立自己的世界观。而对于自己祖国母亲的热爱是个人世界观中最崇高的表现。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只有主权完整,才能更欣欣向荣。所以我提出这个主题,目的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五十六个民族团团圆圆,我们的祖国母亲才会更加繁荣昌盛,从而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盼望台湾回归的迫切心愿。
三、活动准备:
1、活动前,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台湾回归的形势。
2、国旗2面,录音机1台,伴奏带。
3、准备道具:大型地图1张,衣服、漂流瓶、千纸鹤、回归宣传画1幅、头饰。
四、活动过程:
(一)宣布开始
三(3)班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齐唱《大中国》
师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我们正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东方的雄鸡正引吭高歌。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
生1:我的名字叫北京,我是祖国妈妈的心脏,瞧!我离妈妈多近呀!
生2:我的名字叫上海,上海是国际著名的.大都市,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美丽!
生3:我的名字叫西藏,我是祖国妈妈站得最高的孩子!
生4:我的名字叫云南。
生5:我的名字叫四川。
生6:我的名字叫黑龙江。
生7:我的名字叫海南。
生8:我的名字叫福建,我跟台湾岛遥遥相对。
传来歌声:《香港,你可知道》
(香港)(生9):知道,知道,一百多年来,我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着我的妈妈,多少个晚上,我在梦中惊醒:我要回到妈妈的怀抱!现在我终于又回到了妈妈的身边,穿上妈妈给我做的新衣服(取出红旗),我是多么高兴呀!妈妈,现在我回到你的身边,进步多大呀!录相《香港巨变》
传来歌声:《七子之歌》
生10:我的名字叫澳门,和香港哥哥一样,一百多年前,我被葡萄牙人掳走,我是多么不情愿呀!多少次他们用鞭子抽打我,我也只能忍气吞声!每天晚上,我都会梦见亲爱的妈妈,梦见妈妈那甜甜的笑容,可当我伸手抚摸时,只留下那冷冷的被子。现在,我又回到了妈妈的身边,再也不被别人欺负了,妈妈,我好开心呀!
师:孩子啊!妈妈看见你们又回到我的身边是多么高兴呀!没有什么能比得上我们一家人团团圆圆更开心的日子了!
(由轻到响,传来哭声。)
师:嘘!谁在哭呀?
生:妈妈,是台湾弟弟!
师:让我们一起呼喊台湾弟弟,好吗?
全班呼喊:台湾弟弟,你好吗?
(台湾)边抽泣边说:“亲爱的妈妈,亲爱的哥哥、姐姐,我很想念你们呀!(号啕大哭)妈妈,我多想回到你的怀抱!妈妈,我要回来
(齐)妈妈,我要回来!
师:听着那一声声呼唤母亲的声音,想起离开妈妈五十一年的孩子,妈妈的内心是多么难受啊!回来吧!我亲爱的孩子!
(大陆)回来吧!宝岛台湾!
(香港、澳门)回来吧!亲爱的弟弟!
介绍美丽的台湾:
我的家乡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妈妈的一部分,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看那阿里山倒映在日月潭里,景色多美呀!台湾还有我们特有的少数民族——高山族。
(录相《美丽的台湾岛》)
师:是呀!多么美丽富饶的台湾岛啊!然而在五十年前,由于弟弟不懂事,离开了妈妈的怀抱,妈妈是多么的伤心啊!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祖国妈妈再穷再苦,也是你的妈妈啊!孩子啊!回来吧!我们是多么急切地盼望你的回归呀!
(齐)盼望台湾早日回,盼望台湾早日归!
生1:飘动的白云啊!请你飞到台湾上空,化作丝丝细雨,润泽万物生灵!
师:南飞的大雁啊!请你在台湾上空停一停,捎去亲人声声祝愿,带去妈妈一片真情!
生2:我想做个漂流瓶,让蓝蓝的大海带去我们的思念!
生3:我想折只千纸鹤,(生4)我也想折只千纸鹤,让风儿捎去我们的心!
生5:我写封信给台湾弟弟,让白鸽带给台湾弟弟一片情!
生6:我想上网给台湾弟弟发一个e-mai1,让弟弟更多地了解祖国妈妈所取得的成就!
生7:我想从现在开始节约每一分钱,等弟弟回来那天,我给他买新衣服(取出红旗),我想等弟弟回来,穿上了这漂亮的衣服一定会更精神。
(台湾)亲爱的妈妈,亲爱的哥哥、姐姐我也很想你们呀!
生1:妈妈,你知道吗?发生地震,我是多么的害怕呀!我想要是有妈妈在身边,那该多好啊!
生2:没有妈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我每天像坐在小船上,动荡不停。妈妈,多想靠在你身边听你讲故事,唱着摇篮曲哄我睡觉呀!
(齐)没有妈妈的孩子像根草!妈妈,我要回到你的怀抱呀!
配乐诗朗诵《想妈的孩子》
(齐)妈妈,我要回来!因为我们身上始终流着中国血,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
歌曲《我的中国心》
(生)妈妈,我要回来!我想不久的将来,等我回来以后,祖国妈妈将更美好!
师:是呀!等你回来的那天,哥哥姐姐给你们做导游,看看祖国大好河山!
生1:我领你到北京,看看故宫,看看雄伟的万里长城!
生2:我领你到内蒙古大草原,那儿骏马奔腾,草原辽阔!
生3:我领你到哈尔滨,我们一起去滑冰!
生4:我领你到青藏高原,看看喜马拉雅山!
生5:我领你到上海,看看奉贤,看看我们的解放路小学,Wecome to our JieFangRoad Primary Schoo1。
(齐)亲爱的台湾弟弟,回来吧!我们多么想你呀!
生6:亲爱的哥哥、姐姐,我也很想你们,也想请你们来台湾看看。
生7:我请你们看看阿里山,尝尝阿里山的泉水,多清凉,多甜美啊!
生8:我请你们看看高山族!(录相)
生9:我请你们看看日月潭,像大玉盘似的,多迷人啊!
师:亲爱的孩子,回来吧!哥哥,姐姐正用实际行动欢迎你的回归!(学生讨论回答)
师:亲爱的孩子,回来吧!等你回来的那天,穿上妈妈给你做的新衣服,我们兄弟姐妹五十六个民族团团圆圆!
师领唱《爱我中华》(学生载歌载舞,表达他们热切的心情。)
(三)在《爱我中华》的歌舞声中活动结束。
《盼》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语言文字,了解“我”为什么会盼春天的荠菜。
2、培养学生自读感悟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研读,了解“我”为什么会盼春天的荠菜?
2、教学难点:体味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和研究《我盼春天的荠菜》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读课题,读出我对春天的“盼”为什么我会盼春天的荠菜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我”盼春天的荠菜的一句话?(如:1、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特殊的感情究竟是怎样的感情,你知道吗?所以,这句话不是最能体现我盼的,2、荠菜,我亲爱的荠菜呀!我对荠菜为什么会产生亲爱的感情,你知道吗?所以这句话也不是最能体现我盼的,3、我最喜欢荠菜。好,我们就从这句话入手,研究课文。)
(二)研读课文
1、置疑:“我”为什么会最喜欢荠菜?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九自然段,找出“我”最喜欢荠菜的原因。
2、反馈:
A、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得出我最喜欢荠菜是因为荠菜好吃)
出示重点句:
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
出示句子比较: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非常好吃。
请学生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从“别提有多好吃了”中体会到荠菜不是一般的好吃,而是特别的好吃)我们知道荠菜是有点苦的,很难吃的,那我为什么觉得荠菜特别的好吃呢?(因为“我”饿)
(1)老师建议同学们读读课文第2、3自然段,你从哪些词语、句子中读懂了“我”的饿。你可以自己一个人独立研究,也可以与同学合作研究。(幻灯出示2、3自然段)
(2)汇报交流:请同学们用这种形式汇报交流:我从这句话中研究出我的“饿”,因为______,尤其是______。
(3)研读举例:
1、刚抽出来的嫩蔷薇枝,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
(蔷薇枝才刚抽出来,我把皮一剥,就能吃下去,说明我当时非常的饿)
2、才开放的映山红,我会一把把塞进嘴里。
(映山红的花是不能多吃的,吃多了会流鼻血,我却一把把塞进嘴里,也说明了我当时是非常的饿,饿的连身体健康也不顾)
3、更别说是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了。
(三个“青”,说明了果实还没成熟,没成熟的.果实能吃吗,从而也体现了我的极度饥饿。“更”说明了这些未成熟的果实对我来说已经是比较好的食物了,也体现我当时饥饿的程度)
4、所以,只要我一出门,……羞的我头也不敢回。
(说明了旧社会财主家的孩子看不起穷人家的孩子,根本不能体会穷人家孩子的苦,穷人家孩子的饿,说明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头也不敢回”说明了我饿到了连难为情都不顾了,如果不是饿的忍不住了,“我”是决不会去吃蔷薇枝、映山红、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的,从而看出了我实在是饿的受不了了)
(5)师小结:是呀,当时的“我”是多么的饿呀,饿的连不好吃不能吃的都吃了,饿的连难为情都不怕了,而荠菜,春天的荠菜虽然味儿有些苦,但它毕竟能吃呀!而且,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别提有多好吃了。再把“我”的这种感受读出来。
B、师引入:同学们,好吃是一个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出示第二句重点句:
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1、读课文第九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我”享受坦然的心情?(A、划出你感受最深一处,并说说为什么?B、交流反馈)
2、师:是呀,同学们,这是一种多快乐的享受呀,同学们,你们挖过野菜吗?你在田野上玩耍过吗?你的感受怎样?你的体会怎样?“我”为什么挖荠菜时是一种坦然的享受呢?
①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第4-8自然段,读了以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是从那些语句中感受到的?为什么?
②汇报交流,教师随机点拨、朗读。
③研读举例:
A、那家伙立刻拿着一根粗木棍,紧紧追来。
B、我没命的逃,风在我耳边呼呼直响。
C、我害怕到了极点,便不顾一切,纵生跳进那条河里。
D、冰凉的河水呛的我喘不过气来,脑后却传来一阵阵冷酷的笑声。
E、我怕妈妈知道。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F、太阳落山了……可是我不敢答应。
(感受我的害怕、恐惧、孤独、凄惨、无奈的心境)
④朗读(a挑一句你读得最棒的句子,把它读给大家听。b交流读。c集体读。)
⑤师小结:是呀,当“我”饿极了掰玉米棒子被财主家的人发现追赶的时候,我是多么害怕,多么恐惧,多么悲惨,而挖荠菜就不同了。请同学们再读读我挖荠菜时心情坦然的语句,你肯定会有新的感受。(a学生谈感受。b把这种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
(三)师:是呀,我盼春天的荠菜呀!
1、请同学们再读课题。(深情地读,发自内心的读)
2、讨论: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作者仅仅盼的是春天的荠菜吗?作者还盼什么?
四、作业
背诵课文第9、10两个自然段。
(这是我去年上见习汇报课的教学设计,今天整理资料被我找到了,就拿出来了,大家也看一下,可能有点过时了吧!)
《盼》教案 5
教学目标:
1、初识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2、采用变序法学习课文1、2、3、9、10自然段。
3、初步学会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意的方法。
4、学习部分生字新词,并巩固运用。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的9、10两个自然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掌握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
同学们,相信大家一定吃过不少的菜。(青菜、白菜、花菜)但对于荠菜,大家知道多少?(问)因为荠菜它是一种春天开花的野菜,因此,春天的时候我们才能品尝它的味道。今天,老师把荠菜的表哥带来了这叫蒿菜,它的味道和荠菜差不了多少。请一位同学上来品尝一下,如何?
这是一种略带苦味的菜!既然是这样一种菜,应该是不太受大众喜欢的。但有人却对荠菜怀有一种深深的感情。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十三课《我盼春天的荠菜》,来了解一下其中真正的原因。
2、揭示课题
(1)多媒体打出课题。(13、我盼春天的荠菜)
(2)我们看题目,我盼春天的荠菜。先看这个盼是什么意思。(盼望、渴望)。那题目的意思就是我盼望春天的荠菜。那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看屏幕)我为什么要盼望春天的荠菜?第二个问题,我对荠菜有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正确的答案。(特殊)读一读。
大家看一看,老师给大家上课,与你们老师平时给你们上课有什么不同?
那你们的心情怎样?这就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既然这是一种特殊的感情,那课文的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先请几个学生谈一谈)
(3)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一幅图。(多媒体打出图),想想看,课文那一节是描写这幅图的。(第九自然段)
3、指导阅读9、10自然段。
(1)、听录音,思考从那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用划出。
(2)提问,指名回答。
(3)归纳:
1)别提有多好吃了。最喜欢荠菜
2)心情坦然。是一种享受。
(4)玉米面糊糊里,放上荠菜,味道真那么好吃吗?(为了填饱肚子)
(5)坦然是怎样一种心情?请一位同学念一念这句话。(教学坦然一词)
从文章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心情的坦然?(一是从人物的动作、心情:向田野奔去,不必担心,可以不时的看一看;二是从景物的描写中,侧面衬托出我当时的心情:荠菜用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吱吱喳喳的小鸟,绽开的杏花、白色的云朵。)
(6)此时此刻,我们应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这一段呢?
(7)因此,作者要发出一份发自内心的感受:荠菜,我亲爱的荠菜!
4、过渡:荠菜它只是一种野草,味道并不好吃,但作者却说别提有多好吃。这里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我饿!)
5、教学第2、3自然段。
(1)投影出示: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饿啊!
(2)指名读这一句话。(无奈的心情)
(3)正因为我饿,所以造成了什么后果?下面请一个同学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我小时侯很谗)
(4)从财主的胖儿子我们可以看出什么?(从他的胖看出什么,他吃什么?我又吃什么?)
(5)从哪儿可以看出我很饿?(青)
(6)这些青的东西我都吃的津津有味,这说明我的确是饥不择食。
(7)带着同情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两节。
(8)那么下面我们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2、3两个自然段的意思呢?
投影出示:1)因为我小时侯饿,所以我谗。
2)我小时侯谗,是因为我饿。
(9)这就是归纳段落大意的一种方法:自然段段意归并法。它的一般步骤:
1)先写出每个段落大意的意思。
2)再看看它们的意思是不是主要的,我们舍去次要的,抓住主要的。
3)最后进行归并。
用这种方法来归纳段落大意是比较有效的。在进一步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将进一步运用。
6、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先将1、2、3、9、10这五个自然段的词语进行集中学习。
7、教学词语
蔷薇枝
映山红
青枣
青豌豆
财主
丫头
马齿苋
野葱
盐花
吱吱喳喳
绽开
1)齐读一边
2)男女同学竞读
3)说话练习:分析词语
8、总结本节课
板书设计:
盼
特殊的感情
最喜欢荠菜
饿
谗
饥不择食
饱
胖
恶语嘲讽
《盼》教案 6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嚷”,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借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的世界。
4、学习作者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能借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袖、筒、篷、缩”等12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说一说在生活中,你最盼望的是什么?为什么?
2、学生交流
3、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盼》这篇文章,看看作者最盼望的是什么?
4、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铁凝,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作品:《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袖筒斗篷收缩疯狂瓦蓝 甩开叫嚷酱油炖肉嘴唇蹦跳楼梯
(重点指导生字“缩、嚷”为平舌音,“甩、唇”为翘舌音;前鼻音“瓦”等;后鼻音“筒、蓬、况、疯、酱、蹦”。)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以下的词语:袖筒、斗篷叫嚷、嘴唇注意读准“袖、蓬、嚷、唇”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闷(mèn mēn)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今天的天气真是闷热。
②读一读:闷(mēn)热的蒸汽车间里工作的时间长了,总有头昏胸闷(mèn)的感觉。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斗篷 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形如斗,故称斗篷。
窸窸窣窣 拟声词,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痱子 痱子是夏季或炎热环境下常见的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
逗引 用惹人的言行,逗弄对方。
葱葱茏茏 (草木)青翠茂盛。
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能让人信服。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主要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先写(“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再写(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写(“我”如愿以偿的事)。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袖、缩、嚷、炖、蹦、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蓬、酱”,上下结构,“疯、唇”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袖、嘻、嚷”和上下结构的字“酱”,学生练写。
袖:左右结构,“衤”是两点,要注意。
嚷: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下部是衣字底。
酱:上下结构,上部笔顺是:点、提、竖,下部中间有一短横。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我”非常希望能够穿上雨衣的迫切心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的世界。
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词。
袖筒斗篷收缩情况疯狂瓦蓝笑嘻嘻
甩开叫嚷油锅酱油嘴唇蹦跳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
二、品读释疑
1、出示: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1)这一段话对新雨衣的样子写得很具体,有什么作用呢?
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件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为后文埋下伏笔。
(2)“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换成“雨衣上还有两只袖筒”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长着”表现出作者对这件新雨衣充满了好奇,这两只袖筒好像是从雨衣里生发出来的,活生生的,非常新鲜,非常可爱,更显得不同一般。
(3)“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呢?试着写一写。
2、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画出相关语句。
作者选取许多事例来表达“盼”的心情。
(1)特别喜欢新雨衣。
(2)“我”白天夜晚都特别关注天气,关注天气预报,盼着变天。
(3)放学后,终于下雨了,兴冲冲回到家的“我”又要找各种理由想借出去买酱油的机会穿上新雨衣,却未能如愿。
(4)晚饭后张望窗外,开始盼雨停,雨停后看到窗外的景色,还是觉得雨滴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更好看。
(2)上学时,下雨啦的狂喜,穿雨衣的理直气壮。
3、“我”得到这样一件新雨衣,是多么盼着穿上它呀!作者又是如何来描述“我”的盼望这一心理活动的呢?请画出有关句子,举出两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mǎ)瑙(nǎo)还好看。”
(3)“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4)“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我认为最生动的是后面两句,因为富有真情实感,富有感染力,让人感同身受。
4、“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思考: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为什么放慢了脚步?
我盼望变天已经盼了很久了,风是来了,雨会来吗,我放慢脚步,“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放慢脚步希望看到雨滴,盼望雨滴洒落下来,表现了一种急切的情绪。
5、“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nāng)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思考:这句中的省略号是什么作用,去掉好吗,为什么?
不好。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语意不连贯。刚进门的“我”是想出去的,又不知道怎么跟妈妈说。这里的省略号运用巧妙,体现“我”此时的内心世界,所以不能去掉。
三、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课文,你们悟到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呢?(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2、总结: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写、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
3、方法指导:选择不同事例体现中心意思,作者将自己“盼”的情感形象生动的表达出来,选择不同的事例,将中心意思贯穿在人、事、物的具体表现中,将视觉、触觉、听觉统一起来,引人入胜。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表达了作者渴望亲近大自然的心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学习写作方法
1、学一法:借助形象化的不同心理体验,表达中心意思
本文作者在描写盼望下雨时,成功的将不同的心理体验形象化,具体体现“盼”的心情。因为抓住把自己想的、感受的、着急的、担心的不同心情生动地写出来,凸显出中心意思。
2、举一例:
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这段文字写出作者盼望雨停,希望明天再下的心路轨迹,细腻生动。
3、练一练:
你最近学会了什么游戏?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怎样的心理?认真想一想后写一写,注意突出心理活动的描写。
示例:
“跳长绳?我可不会呀!”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妈呀,我哪会跳呀?怎么办,怎么办?
轮到我们小组了,我不情愿地被拉出了教室。我本想躲在最后,可却被挤到了第一个位子。“通通通”,心都要蹦出来了。眨眼的功夫,轮到我跳了。只见长绳一圈一圈的甩着,怎么跳进去呀?慢点行不行?再慢点好吗?我站在绳前,看着啪啪打着地面的绳子,再看看同学像小猴子一样自由蹦跳,哼!管他三七二十一,豁出去了。“一,二,三”终于我鼓足了勇气,学着别人的样子,冲向前方,对准绳子,往上一跳,嘿,跳过去了。一次又一次,我跳过了绳子,战胜了胆小。
哈哈,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他就强。
六、课堂小结
师: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学会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学会了心理描写等体现人物品质……)
师:希望你能把这种阅读方法用到今后的课文中;写作方法用到你的作文中,你一定会写出优美的文章来;你也是个善良的孩子。课下大家可以把你的收获和体会在自主学习本上写一写。
七、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忙碌的早晨》。
板书设计
原因:新雨衣淡绿色透明 长着袖筒
盼变天
盼外出
盼雨停——
盼雨点打在新雨衣上
结果:雨点在雨衣上 跳跃
《盼》教案 7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纸的折叠方式与承受力之间的关系;
2、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丰富幼儿对力的感性经验。
教学准备
相同大小的纸、塑料小兔若干、两块高矮相同的积木,记录表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纸折叠越多越能承受压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解演示法、探索操作法;实物
活动过程:
一、观察,发现问题
师:“我请小朋友看徐老师做一个有趣实验。”
教师把一张纸架在两块积木上,先让孩子猜想往上面放塑料小兔,纸会不会掉下来,然后往纸上放塑料小兔,请幼儿观察,鼓励幼儿说说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幼儿观察教师实验,并猜测纸上放小兔会不会掉下来。
二、得出让纸结实的办法
1、请幼儿想想怎样能使这张纸桥变得更结实,能承受小兔的重量,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觉得怎样才能使这张纸桥变得更结实?我请小朋友说一说。”
2、尝试按照自己思考的方式实验,验证哪种折法承受的重量最大。
幼儿说一说自己想到的方法,并说说为什么自己会这样想。
以幼儿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幼儿探索怎样折纸桥可以使纸具有较大的承受能力,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三、验证猜测结果。
师:“现在,我们想了好多办法,我要请你们来试一试,用纸来折一折结实的小桥。我要求,每个小朋友折的要和你的小伙伴折的不一样,我们要动动脑筋,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幼儿两两讨论一下自己想怎样折,然后操作。
幼儿一边操作,教师引导“试试看把纸折成拱形的.会不会增加桥的承受力”、“有没有小朋友折成瓦楞的形状”。
教师有目的的要求小组幼儿折的方式不要全部一样,也有利于幼儿比教。通过自己动手,观察比较的方式自己来得出结论,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养成。
《盼》教案 8
游戏目的:
1、帮助幼儿熟悉音乐旋律,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做相应动作。
2、启发幼儿在前奏声中,创编各种亲热动作。
3、鼓励幼儿结伴舞蹈,体验与同伴相亲相爱的情感。
游戏准备:
组织幼儿玩听信号找朋友的游戏。
游戏过程:
1、教师帮助幼儿熟悉曲调,学会唱歌。
2、启发幼儿边唱边按歌词做敬礼,握手,拥抱的动作。
3、学习邀请舞
(1)两位教师扮演同桌幼儿,其中一名当邀请者另一名被邀请者。强调在第四小节末找到朋友,面对面站好。
(2)请幼儿与教师共同表演。
(3)组织幼儿集体练习,提醒幼儿在第四小节结束时,两人应面对面站好,并检查,是否全班幼儿都在第四节结束时,找到朋友。
(4)听前奏曲,创编两人一起的亲热动作。提问:你和好朋友在一起可做那些亲热动作。
(5)集体听前奏曲,做亲热动作,教师及时发现肯定有创新的`动作。
(6)在音乐伴奏下,完整的跳邀请舞。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其他活动中主动找朋友一起玩。
《盼》教案 9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旧社会穷苦孩子的生活是多么痛苦。
2.通过理解作者的“盼”,养菜的“好吃”,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3.会背诵课文的9、10两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昨天我们学习了生字词语,还读了课文。我们来复习一下。
2.看拼音写词:
jì cài wǎn dòu yě cōng
3.看老师做一个动作,写一个字。(掰)
4.“窝”的同义词。
5.在这篇课文里有四个口字旁的字,你记住了几个?写一写。
6.好,我们来校对一下。
(二)学习新课:
《盼》
1.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我也来读一遍,我们读得一样。
2.我盼春天的芥菜,盼,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渴望盼望期待)
3.我渴望春天的荠菜?我期待春天的荠菜?我好像没有这种感觉,你们有吗?(也没有)
4.可是作者对荠菜有着一种——
5.课本上哪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荠菜最强烈的感情?
6.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九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么喜欢荠菜的。(自由朗读)
7.再读第九自然段,把作者喜爱荠菜的语句划下来,然后再读一读。
8.反馈:你们找了哪几句?
(1)我最喜欢荠菜。
(2)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
(3)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9.“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别提有多好吃了。”有多好吃?那我们来读一读,读出那种好吃。
10.真的吗?为什么作者却说“别提有多好吃了?”(因为她饿)
《饿》
1.我没有饿过,我相信你们也从来没有饿过,因为我们的爸爸妈妈绝对不会让我们挨饿。作者饿过吗?饿到怎样一种程度?
2.自己读读书,在书上找到,划下来。
3.谁来读读?
(1)刚抽出来的嫩蔷薇枝,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
(2)才开放的映山红,我会一把把塞进嘴里。
(3)更别说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了。
4.听我读一遍。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1)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什么味儿?能吃吗?
(2)蔷薇枝?吃下去?
(3)映山红?一把把塞进嘴里。
5.真让人辛酸哪!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6.我真没想到,作者饿得竟然去吃青玉米棒子!你能再说下去吗?
(1)我真没想到,作者饿得竟然去吃青枣后豌豆!
(2)我真没想到,作者饿得竟然把刚开放的映山红一把把塞进嘴里!
(3)我真没想到,作者饿得竟然把剥了皮的嫩蔷滚枝吃下去!
7.我们都没想到,作者竟然饿到了这种程度!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吧!
8.那,和这些东西比起来,把荠菜下在玉米面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的——
9.我们再读这句话。
10.除了荠菜比这些好吃,我才喜爱荠菜以外,还有什么让我爱它的呢?
11.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简直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12.挖弃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简直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怎么是一种享受?读一读。
13.师读。
14.我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木棍凶狠地追赶我,谁会拿着木棍追我?
15.这事发生过吗?愿意听我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
《故事》
1.第四段:
(1)那家伙——怎么样?
(2)粗木棍?用来干什么?
(3)多可怕呀!
2.第五段:
(1)风怎么会在我耳边呼呼直响?风在我耳边呼呼直响是因为——
(2)不顾一切?不顾什么?
(3)多危险啊!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3.第六段:
(1)谁在笑?
(2)我在河里挣扎,他却在岸上笑,他真——
4.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看,羊儿哗哗地叫着,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了,按理说——(我也应该回家了),而且我也已经听到妈妈在呼唤我,但是我却不敢回家,因为我怕——(妈妈知道)。我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6.妈妈哀什么?愁什么?
7.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读读第八自然段。
《坦然》
1.最使人感到饥饿的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我可以坦然地——(学生读)
2.嫩生生的荠菜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它们在对我说什么呀?多好呀!读一读。这荠菜是我的了!多好的荠菜,我们把这句话背下来!
3.能不能把写“荠菜有多好吃”的句子也一起背出来!一起试试吧!
4.我可以坦然地——(学生说)
5.用上书上的话。
(1)我可以坦然地抬头看看天空中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
(2)我可以坦然地看着树上绽开的杏花。
(3)我可以坦然地看看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6.是呀!我从来没有那么自由过,一起来读,能背出来吗?
7.你现在对荠菜有什么新的认识了吗?
8.所以作者才会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感叹——“荠菜,我亲爱的荠菜呀!齐读。(再次体会作者情感。)
《盼》教案 10
活动目标:
1.知道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了解一些元宵习俗。
2.进行猜谜游戏,体验快乐。
3.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4.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
材料准备:
1.花灯的图片。
2.谜语若干。
活动过程:
一、看花灯,引出主题
小朋友今天陈老师带来了很多花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二、知道元宵节及一些习俗
1.什么时候我们看花灯?——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2.除了看花灯,元宵节还要干什么?——吃汤圆、猜灯谜、舞龙舞狮
3.教师讲解这些习俗的意义。
三、猜灯谜
师:我们也来猜猜灯谜吧,看看谁最厉害!
师幼猜灯谜,猜对的奖励一个纸折的小兔灯笼!
反思和建议: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小班孩子的印象中只有吃汤圆,为什么要吃汤圆?元宵节还有哪些习俗呢?我们的'孩子很少接触,知之甚少。我们的传统节日正被大家所忽略,所以在本周周末活动开展了一个迟来的元宵节活动。根据小班孩子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我利用正月十五拍来的花灯照片和图片给孩子直接的感官冲击,并让他们在看一看、说一说中了解元宵节的习俗,并知道是“团团圆圆”“期盼来年顺利”的意义。
在猜灯谜的游戏中达到高潮,孩子们积极踊跃,因为猜对了可以得到一个兔子花灯,他们非常喜欢!通过本次活动相信孩子们对元宵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盼》教案 11
设计理念:
以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贯穿整个阅读过程,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发现与理解能力,培养语感,提高品评、欣赏课文的水平,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设计创意:
以“惊讶、愤怒、感动、高兴”四个词为点,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验起伏的情感。最后回归课题,扣住“盼”字,深化主题。
设计条件:
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具较强的调控能力,并全情投入,动情诉说,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一位妈妈的话:“我小时候想鸡蛋吃,我现在要孩子吃鸡蛋。”
问学生: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指导要点:抓住“想”和“要”两个字。妈妈想鸡蛋吃,是因为妈妈小时候生活不好,在妈妈心中,鸡蛋就是最好吃的了。但妈妈常常吃不到鸡蛋。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妈妈想让孩子多吃鸡蛋,有营养,长得好。但现在孩子不想吃鸡蛋。因为现在孩子比鸡蛋好吃的东西太多了。)
2、老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课堂气氛,引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你们一时无法理解妈妈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但你们可知道,十年前,二十年前,直至五十年前,人们的生活与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差距多么大。你们也许从来没有过饥饿的感觉,但你们可知道,旧社会里穷人的孩子们,挨饿那是经常的事。今天,让我们学习一篇这样的课文,也许会让我们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请打开书本翻到16课。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读后给同学们提个醒。
指导要点:音——羊圈(juan)
绽(zhan)开
马齿苋(xian)
形、义——掰、枣
三、体验、感悟、品读课文
第二遍读课文,教师请同学们注意朗读课文时的心灵感受,注意自己在朗读课文时的心情变化。
(一)课文中让你“惊讶”的地方
教师提出第一个任务,即找出课文中让你惊讶的地方,并说说理由。
指导要点: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形成极大的反差,是教学很好的切入口。学生会惊讶于作者的如此“馋”,也会惊讶于作者的如此“饿”。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两点连起来,从惊讶到理解,完成体验与认同。最后出示:“我馋,是因为我饿啊!”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动作的自然展现,如向人表白、解释、申诉、辩护一般,动容动情之态应该足以打动人心。
(二)课文中让你“愤怒”的地方
教师提出第二个任务:请找出课文中让你感到愤怒的地方,并说说理由。
指导要点:这一点,学生会很容易找出写地主及其家人的两个句子,“那家伙立刻拿着一根粗木棍,紧紧追来”。“冰凉的河水呛得我透不过气来,脑后却传来一阵阵冷酷的笑声。”教学时要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句子所透出的地主的'“凶狠、冷酷”等。再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
(三)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地方
这一点,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教学出彩、出高潮的地方。重点是理解体会作者年纪虽轻,但心地纯洁、善良。
指导要点一:这一环节着重抓住两句话进行指导。一是“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作者小小年纪,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大人。这是多么懂事、善良、孝顺、富有爱心。第二句话是“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我的名字,可是我不敢答应……”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啊!从中透露出的母子深情,怎不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
指导要点二:阅读第8自然段,让学生读这一段,问有什么感悟?引导学生在羊儿回圈、乌鸦回巢与“我”的游荡之间强烈的对比中,理解“我”有家不敢回、有家不能回的孤独、无依、凄惨与无助,进而更深地体会“我”的善良和懂事。最后,在朗读中升华所体验到的情感,读出可怜、同情、敬佩、赞叹等情绪。
(四)课文中让你“高兴”的地方
从惊讶、愤怒到感动,最后回到高兴,学生的情感经历了起伏与曲折之后,趋向明朗与欢快。
教师提出第四项学习任务,找出文中让你感到高兴的地方,并说说理由。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第9自然段。
指导要点:抓住两个重点句,“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以及几个重点词“春天、希望、坦然、享受”,以有感情朗读为主要方法,以说自己的感悟为辅助,在读中深刻体会“我”的那种无忧无虑、尽情享受,读出无法抑制的高兴心情,为文中的“我”而高兴。
四、紧扣“盼”字,深层体验
1、回课题,扣“盼”字
引导学生读课题,问:你如何理解这个“盼”字,作者盼的仅仅是荠菜吗?
指导要点:引导学生感悟到,作者盼望的是不挨饿、有饭吃的好日子。
2、联首尾,再体验
教师紧接着学生的回答,动情诉说:是啊,盼望过上好日子,这是每一个人的美好愿望。当时,在作者看来,荠菜代表了希望,代表了不再挨饿,代表了好日子。因此,作者说,“我对荠菜有着——,”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开头。
教师又紧接着动情诉说:所以,看到荠菜,想到荠菜,作者都会深情地呼唤“荠菜——”,学生朗读结尾。注意,一定要读好结尾一句,表达出那种企盼、那种深情。
朗读结束,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无穷。此时不需要再让学生说受到什么教育等等之类的话题,学生已经感受到了他应该感受的东西,学生的心灵已经受到了应有的震撼。那么,就让他们在内心默默地渗透,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在无声的波动中接受新的洗礼。
《盼》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1、感知旧社会农村穷苦孩子的痛苦生活,体会妈妈疼爱孩子的深厚感情。
2、学习课文4——10自然段。能有感情地、熟练地朗读课文。
3、能感悟"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挖野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我盼春天的荠菜》。课文开头就说,“我”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点板书)谁能读好写“我“馋“是因为“我”的这几段课文?(评议朗读)
(二)精读课文第4—8自然段。
教师:是啊,“我”饿啊。有一次,"我"实在饿极了,掰了财主家地里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的人发现、追赶。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这件事的呢?(生快读课文并交流:4——8)
1、学生自由准备读,后分自然段汇报朗读。
2、谈感受。同学们,读了这件事,你有什么感受呢?你觉得这时的“我”是一个“__________的我”呢?请你把横线上可以填的词都找出来,并用书上的有关词句来证明。可以与学习伙伴共同研究。(交流时先让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如:
(1)饥饿的我。第4段“一次,我实在饿极了……”
(2)可怜的我。如第5、6段里说……我觉得旧社会穷孩子实在太苦了……
(3)孤独的我。第8段“我独自一人游荡在……”我感到孩子回不了家"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上"是多么孤独啊,羊儿回圈、乌鸦归巢,可是"我"不敢回家……
(4)寒冷的我。孩子掉进冰凉的河里,一定会很冷。
3、这几段中除了写“我”,还写了别的人,对他们你有什么看法呢?
交流:
(1)我感到旧社会财主家的人对穷苦人家的孩子欺压很残酷。穷孩子因为饿掰了他们的玉米棒子,被追赶;穷孩子跳进河里,河水呛得透不过气来,财主家的人丝毫没有同情心,而是“发出冷酷的笑声”。读4、6自然段。可以说凶狠的财主、残酷的财主……
(2)我觉得妈妈最疼爱自己的孩子。"我"不敢回家,是因为怕妈妈知道了为“我”难过。“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以上学生在谈感受时,教师要随机出示相关的段落,并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好。
3、选择重点精读感悟。教师启发:这几段课文中你觉得哪一句话最难理解呢?
出示投影:“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出示投影后反复朗读,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在朗读时强调。
(1)妈妈为什么“哀愁”呢?(或妈妈“哀愁”的是什么?)让学生说说各自的理解。
(2)“我”不怕妈妈“打我”,却怕妈妈愁苦的眼神,你又是怎样体会的呢?“我”怕妈妈伤心超过怕妈妈“打我”,说明“我”是个非常懂事,非常爱妈妈的孩子。
教师启发:是啊,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为了不让妈妈知道,为了不看见妈妈眼里的“哀愁”,我只好独自一人游荡在“静得可怕”的田野上。出示投影,引读第8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第9、10自然段。
教师启发:整整一个冬天,我都在忍受着煎熬。因为饿,“我”被人羞辱,叫我“馋丫头”;因为饿,我被人凶狠地追赶,差点丢了性命。这是个个可怕的、令我不堪回首的冬天,这时的“我”又是一个“________的我”,“我”还有希望吗?“我”的希望在哪里呢?(指名简答)出示第9自然段。快速引读。
1、生自由朗读。你能读懂“我”对荠菜为什么有特殊感情吗?
2、交流:抓住其中的两处地方进行研究。投影出示
(1)“我最喜欢荠菜,把它下在玉米面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
A、读多遍。抓住“最喜欢”和“别提有多好吃”。说说这样的东西好不好吃。
B、生说话练习:“我最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别提有多好吃了。”
C、体会荠菜可以说是“我”的希望菜,就是“我”的生命菜。
D、感悟“有特殊感情”的`一个原因:点板书(好吃、最喜欢、生命)
(2)“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A、个别读多遍。抓住已圈出的表现心情好的词语。
B、让生说说怎样理解。如抓住重点词“坦然”、“享受”,或联系上下文与前面被“凶狠地追赶”进行对比。挖掘“精神自由”这一层意思。
C、感悟“有特殊感情”的又一个原因:点板书(坦然、享受、自由)
3、再读,体味“特殊的感情”。朗读展示。
这段话你喜欢读吗?还想读吗?想怎样读呢?生要求最佳搭档和选择音乐。读前说说要注意什么,读后(自我)评价。
四、小结并感悟“特殊的感情”。
1、品悟“荠菜,我亲爱的荠菜啊!”
教师(指板书):啊,冬天里那可怕的经历,“我”忍受了那么久的饥饿,只有春天的______才带给“我” 希望,带给我“生命”和“自由”。这时候,我再也忍不住了,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呼唤:(出示句子)
(1)请所有女同学和“我”一起,心里想着、嘴里尝着“别提有多好吃”的荠菜,美美地呼唤:“荠菜,我亲爱的荠菜啊!”
(2)请所有男同学和“我”一起,怀着坦然的心情去享受一下挖荠菜的感觉,再次甜甜地呼唤:“荠菜,我亲爱的荠菜啊!”
(3)让我们大家和作者一起快乐地、自由地、深情地大声地呼唤:“荠菜,我亲爱的荠菜啊!”
2、同学们,我们的呼唤如此深情,这一句深情的呼唤,唤出了我对荠菜——?“特殊的感情”,这一句深情的呼唤,把“我”心头这份特殊的感情凝成了一个字——“盼”。点板书 这一个“盼”字呀,多像“我”我那明亮的眼睛哪,它张得大大的,正盼望着春天快快到来。
《盼》教案 13
活动目标:
1、在观察螃蟹的基础上,学习用折、编的方法制作螃蟹。
2、激发幼儿对做做玩玩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纸条、彩纸、胶水、纸盒、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出主题
钳子一双,尖刀八把
身披盔甲,横行天下。
二、利用课件、观察螃蟹的外行特征。
1、螃蟹是什么样子的?
2、螃蟹有几条腿?
3、螃蟹头上两个大大的象剪刀一样的是什么?(螯)
三、学习制作螃蟹
小朋友,你们想来做螃蟹吗?老师做了一个螃蟹,你们看。
(一)出示范例,提问:
老师做的这个螃蟹用了哪些材料?
你们猜猜我是怎么做的?
(二)教师示范讲解
1、我用纸盒做了螃蟹的身体,用长条纸通过折然后用胶水贴做了螃蟹脚
2、螯是用纸编织的。你们想学吗?
重点讲解编纸的'方法。
3、提示注意卫生。
(三)幼儿操作
1、介绍材料
2、在制作的时候想好先做脚还是先做螯。
3、使用双面胶,撕下的纸放入指定地方。
4、注意地面的整洁,及时把废纸捡起来。
5、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现交流
1、给同伴介绍自己制作的螃蟹,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2、你的螃蟹会爬到哪里去。
《盼》教案 14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感受“代替”的重要作用。
2、养成遇事动脑思考,灵活应变的'思维品质。
[活动准备]
磁带,小铁桶、皮球、盒子、书本等若干;投影仪
[活动过程]
1、谈话:宝贝们,今日天气这么好,我们一起去郊游吧。放音乐《郊游》师幼一起做律动进活动室。
2、郊游时捡到一个小铁桶,谈话:咦,这是什么呀?是用来干什么的?(装油漆的噢,原先是人们用完油漆后剩下的,那你们想一想,我们能够用这个小桶做什么呢?)(当水桶、板凳、垃圾桶、鱼缸等让幼儿自由想象发言,教师小结。)
3、谈话:小朋友们可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好方法,对了,刚才我听说开心班的小朋友在郊游时也遇到了几个难题,不如我们先去帮一帮他们吧?
出示图片
(1)郊游时捡到了很多柴火,把它们分成两堆,可是仅有一根绳子,想把绳子分成两段,可是没带刀子,怎样把绳子割成两段呢(用瓦片、玻璃片、砖头等)
(2)有了柴火,饭一会就做好了,可是又遇到新的难题了:没有筷子,怎样吃面条呢?(竹签,树枝等)
(3)吃完饭了,搭个帐篷休息一会儿吧,困难又来了:没有锤子,怎样钉钉子呢?(让幼儿仔细观察,多动脑,发挥想象,多想办法。)
4、刚才我们帮了开心班的小朋友,他们可高兴了,还说多谢你们呢,你们高兴吗?走,我们之后去郊游吧。听音乐,做律动继续去郊游。
5、音乐止,问:孩子们,你们累吗?休息一会吧?可是没有板凳怎样办呢?找个东西来代替它吧?让幼儿自己在活动室找东西代替。
6、交谈:你用什么代替了板凳?
7、孩子们,休息好了,我们之后去玩吧,出活动室,结束。
《盼》教案 15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唱出句首重音,感受三拍子歌曲的优美旋律。
2、能用连贯、优美和活泼、轻快的歌声演唱三拍子歌曲,能互相合作用唱衬词的方法学习简单的二声部演唱。
3、体验二声部演唱的快乐,感受春天柳树的姿态美。
活动准备:
1、教师带孩子们到院子里或小河边观察柳树。
可提问:春天来了,柳树有什么变化?柳枝随风飘舞,像什么?引导学生想象拟人化的柳树姑娘形象,并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柳枝随风飘摇的优美姿态。
2、学生熟悉儿歌《柳树姑娘》,和声图示。
活动建议:
1、教师范唱,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唱新歌。
(1)教师有感情、准确、清楚地翻唱歌曲《柳树姑娘》,在句首重音处以琴声暗示,提醒学生感受句首重音。
可提问:这首歌是几拍子的?引导学生了解这首歌曲是三拍子的,并拍出三拍子的强---弱---弱变化。
(2)教师画出图谱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学习歌词内容。
教师边画边说歌词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跟图谱、琴声说歌词等方式掌握歌词内。
2、学生学唱歌曲,可采用集体唱、男女孩分组唱、表演唱等方式。
可引导学生说一说:前面4句表现柳树姑娘拖着长长的辫子,随风轻轻摆动,我们应该怎么唱?(连贯、优美)后面几句表现柳树姑娘在池塘里高兴地洗头发,我们的演唱会有什么变化?(活泼、轻快)让学生学习用连贯优美、活泼轻快两种演唱方法唱出歌曲的情绪变化,从中感受柳树的`姿态美。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二声部合唱。
(1)出示二声部图谱,引导学生学唱衬词。
教师可引导学生:春风也想来和你们一起唱歌,看它是怎么唱的?教师指图示引导全体学生在前4句每句最后一个字后唱“啦啦啦”,从第5句开始全体合唱。
(2)采用教师与学生合作、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并互换等形式学习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倾听别人的歌声,注意与同伴声音协调。
《盼》教案 16
一、设计说明
本课节选自铁凝的短篇小说《盼》。在本课设计中,应该着重从事例描写和心理描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我”盼望下雨的心情。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朗读和感悟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段落大意,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和感悟文中“我”兴奋——盼望——急迫——担心——喜悦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写作方面学习作者跌宕起伏的叙事方法,以及淋漓尽致的心理描写,指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提炼观点,善于从生活细节入手描写人物。
二、教学目标
1、会写“袖、篷”等13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能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3、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能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三、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如何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不同事例把它清晰地表达出来。
2、学习作者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并在提供的场景中,试着运用多种心理活动的表达方式去写一写。
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景物等来描写“盼”的心理活动,并能够找到几处写得最生动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原声朗读,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找生字词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出示课件2:谜语】“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出示课件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设计意图:有对比才有发现,通过设置对比情境,让学生去发现文章的韵味。
二)突破字词,扫清障碍
1、挑选本课生字词,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2、教师检查学生读音情况,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比如,“甩”读shuǎi,不读suǎi;“唇”读chún,不读cún。
3、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说出“窸窸窣窣”“嘟囔”“瞟”“不声不响”“逗引”“玛瑙”等词语的含义。
引导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会应用。
预设:
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嘟囔:指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瞟:“目”与“票”联合起来表示“目光轻快地扫过”。本义:扫人一眼。
不声不响:没有一点儿声响。形容做事谨慎,不张扬。
逗引:指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
玛瑙:一种玉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有各种颜色,多呈层状或环状,质地坚硬耐磨,可用作磨具、仪表轴承等,也用来做贵重的装饰品。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内容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写生字。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好“袖”“缩”“甩”“嚷”“酱”“唇”这几个字。
比如“袖”“缩”“嚷”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边部首要写得细小一些;“甩”是一个独体字,书写时一定要把它和“用”字区分开来;“唇”“酱”是上下结构,“唇”字书写时要注意上大下小,而“酱”字书写时正好相反,要上小下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加上课堂上老师的指导,基本上可以将课文中的生字部分突破,为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也为下面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三)初读课文,整体梳理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盼”写了哪些事,再自主认读词语表中的词语。
2、反馈交流
(1)学习词语
斗篷袖子衣柜酱油嘴唇楼梯
预报喧闹遮盖讲座逗引甩打蹦出来嚷着缩着
①学生朗读词语,把字音读正确。
②引导发现规律:第一行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第二行都是动词。
③学生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词语写一写,重点引导关注“唇”字半包围结构,“嚷”字不要少了一撇。“酱”不要漏写“酉”部的横画。
(2)引导梳理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盼的原因——得到新雨衣、盼的经过——盼穿新雨衣、盼的结果——穿上新雨衣这三件事。
过渡:通过阅读,我们对故事情节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作者围绕“盼”描述了五件事,大家想知道为什么主人公见到妈妈送她的雨衣后那么兴奋吗?
设计意图:课文主要是通过事例和心理两方面描写来衬托“盼”的,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就是从事例方面入手,看看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从而也帮助了学生解答课后的第一个思考题。
四)整体把握文章结构,梳理概括感情主线。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培养概括能力。
(1)让学生再次快读课文,并用几个词语概括每一部分主人公的心情。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兴奋。
第二部分:第3~17自然段——盼望、急迫、担心。
第三部分:第18~20自然段——喜悦。
(学生发言不必要求简洁准确,只要能表达出主人公的心情即可,如果个别地方表达不准,教师再做引导,不用深入分析。)(补充完善板书内容)
(2)升华主题:从全文的感情脉络可以看出,主人公从收到雨衣后的兴奋,到盼望下雨的急迫,再到不能到雨中玩耍的失意和担心,直到最终如愿以偿,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美好的愿望支撑我们快乐成长。
(板书:有希望,就会有快乐)
设计意图:从分析每层的故事情节中,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段,从而找到主人公的感情线索,并适时进行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升华文章的主题。而借鉴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
五)结合课文,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积累本课优美的词句,用“窸窸窣窣”“嘟囔”各造一个句子。
3、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找一找课文里的哪些词句说明“我”非常兴奋。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生字词,运用重点词语,有助于夯实基础知识;让学生试着通过片段分析既可以帮助理解课文,也能为今后的写作提供借鉴。
第二课时
一、问题切入,导入新课
1、问题切入:结合上节课的作业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里的哪些动词说明“我”非常兴奋。(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走来走去,戴上雨帽,抖抖袖子。)
2、导入新课:从这些动词我们可以判断出主人公对这件新雨衣非常喜欢,而且迫不及待地想在雨天里穿上,那么她到底能不能如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
设计意图:从作业检测入手,切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一举两得而又顺理成章。
二、根据课文题目,研读文章内容
1、引导学生聚焦“盼”字。给“盼”字组词,如:盼望、企盼、切盼……
2、引导学生围绕标题,提出问题。
小说主要人物有谁?主要事件是什么?
说明:阅读的时候,要注意抓关键信息,关注标题。这篇课文的标题即点明中心意思。这样的课文我们学过很多,如《花之歌》《宇宙生命之谜》等。有道是文章的标题就像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要注意琢磨标题,写作时也要花心思拟标题。
3、读一读描写“新雨衣”的语句,感受“新雨衣”的特别。
随机学习“篷”。
4、抓关键信息,理清情节。
(1)找一找文章中提示时间、地点的词语,试着根据这些信息的提醒理清情节。同学交流,教师点拨,形成板书(表达不唯一,越精练越好。教师示范,学生效仿。最后两个情节可以合并):
得新雨衣急着试穿→盼来下雨→央求买酱油未果→盼雨停赏美景→穿上→走在街上
看着以上板书,默想故事内容。
说明:阅读小说等叙事类的文章,要注意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根据时间、地点及其变化等信息,能够轻松地理出情节,且情节起伏变化(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行文结构也一目了然。
(2)找一找描写“我”心情的词,想一想“我”是怎样随着情节变化而心情起伏的,试着画一画心情变化图(可以提供作业纸)。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投影学生作业纸上的心情变化图,并讲解)。
看着板书,默想故事情节,再现“我”的形象。
说明:阅读小说,要注意主人公的心情变化,以人物心情变化为线索,可轻松地把握情节发展脉络、感受人物形象。如这样一理,“我”盼的心理活动、心情变化,一目了然。
作者围绕中心意思“盼”,即“盼下雨穿新雨衣”这一心理活动,选择试穿、盼下雨、央求买酱油未果、又盼雨停、终于穿上等系列、连贯事例,将“盼”的心理活动写得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使好新鲜、纯真可爱的“我”跃然纸上,打动人心。
三、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1、教师展示铁凝《盼》的原文,让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收到妈妈送的雨衣很兴奋。
预设:
生1:因为“我”讨厌下雨,而六月里经常下雨,一下雨我们就只能挤在教室里而不能出去玩。
生2:有了雨衣“我”就不怕下雨了,上学放学的路上不会淋湿。
生3:因为“我”的雨衣有袖筒,所以“我”特别高兴。
2、总结:大家说得都很好,正因为有大家说的这些原因,所以主人公非常盼着下雨,盼着在雨天里不必躲闪尽情玩耍。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让学生加深了对课题的理解,也为下节课分析文章的感情脉络打下了基础。
四、研读文本,加深感悟
1、请同学们朗读1、2自然段,思考:妈妈给“我”买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从哪里能看出“我”对这种雨衣的喜爱?
2、交流。
(1)雨衣样子的介绍。
指名朗读: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种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这段文字介绍了什么?(介绍了雨衣的颜色和样式,还介绍了这种样式的好处。)
(2)“我”对雨衣的喜爱。
“我”对雨衣的喜爱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a.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b.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直到妈妈一声喊:“蕾蕾,你疯了吗?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紧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师:“我”对雨衣的喜爱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动作描写。)
师:“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说明了什么?
生:“我”因长时间穿着雨衣,连衬衫都湿透了,侧面烘托了“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
小结:这段文字写出了雨衣的样子,以及“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写“我”对雨天的渴盼做好了铺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书发现问题,并学会探究文本,从简简单单的文字里感受“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总结感悟、布置作业
1、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抄写本课生字词。
六、设置作业,课外延伸
1、画出课文中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语句,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课外阅读《盼》原文,说说当“我”终于穿上雨衣后又发生了哪些故事。
设计意图:这两项作业意在引导学生感知心理描写的巨大作用和增加课外阅读量,体会原著的魅力。
板书设计:
盼
雨衣的样子颜色、样式
“我”对雨衣的喜爱动作描写
《盼》教案 17
教学目标 :
1、了解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设计思想:
由于课文所写的事情发生在旧社会,距现代生活较远,学生体会该文的思想情感有一定难度,我运用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抓住重点词句品味分析,披文入情,读中悟情。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课文,提出问题,自行探究。
1、审题激疑:小女孩为什么要盼春天的荠菜?
2、运用自学方法,熟悉课文,了解内容。
3、提炼主线,围绕“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条主线初读课文,探讨课后题:“我”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从那些词句中看出来?采用变式教学,学习9-10自然段。
人人参与,默读课文,圈圈点点,说说读读议议。总结出两点理由:
A、荠菜味美。
B、挖荠菜时坦然的心情是一种享受。
4、再次设疑,根据A和B提出有关问题。小组交流评价,全班交流评价,充分研究讨论后,在罗列的问题中取舍归纳出最值得研究的三个小论题:
(1)、荠菜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真的很好吃吗?那到底是一种什么菜?旧社会里的人们都过着怎样的生活?如有图片说明更佳。
(2)、为什么说挖荠菜是一种享受?财主是怎样的一种人?
5、指导学生做好课外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完成简单的研究报告。
(1)、研究方式:或单独,或与同学合作。
(2)、搜集途径:群众调查,报刊,书籍(《上下五千年》《知识百科全书》)、上网。
(3)、研究成果:合作或独立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以备在课堂上交流。
二、运用研究成果,师生共创情境,体验思想情感。
1、探讨问题1:荠菜真的好吃吗?它到底是一种什么菜?
(1)交流研究成果。
(2)既然荠菜味涩难咽,那为什么作者认为“别提有多好吃”呢?
(3)研读课文2-3自然段。
交流:因为作者非常饿。请找出文中有关句子体会体会她饿到什么程度?
点拨:a、从吃的样子看狼吞虎咽:“一……就……”“一把把”“塞”“更别说”
b、从吃的食物看都是未成熟的野菜野果:“青”“嫩”“才”
c、小女孩为什么会这么饿?(贫穷)
d、请运用研究成果,说说那时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请学生将搜集的图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解,交流成果。)
师补充图片讲解:翻开人类的史册,我们才知道不管在昨天还是今天,饥饿仍然威胁着人类。这是在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营里,一个孩子已经衰弱得无法移动去寻找食物了。他快要死去的身体已经成为大群苍蝇的美食。你能想象他此刻最需要什么吗?同样,在炮火纷飞的阿富汗、巴勒斯坦,还有许许多多的儿童像文中小女孩一样饱受饥饿的折磨。谁能饱含感情地读读这两小节呢?指导课文朗读。
正因为如此,所以小女孩看到春天的荠菜才会如此高兴。你能有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里的这些句子吗?出示:“最使人感到饥饿的冬天过去了……别提有多好吃了。”
2、探究问题2:为什么说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可以称得上一种享受?
(1)交流研究成果。
(2)研读4-8自然段,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为饿掰了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追赶跳入河里,游荡在田野上。)这件事除了“我”还出现了那哪些人物?(财主家的人、妈妈)请结合文中有关句子,淡淡你对这些人物有的评价?组内讨论,全班交流反馈。
师点拨:a、“那家伙立刻拿着粗木棍紧紧追来。”“冰凉的河水呛得我喘不过气来,脑后却传来一阵冷酷的笑声。”
引导学生在读中求悟。抓住“立刻”“紧紧”“冷酷”,说明财主家的人十分凶残冷酷。那财主又是怎样的人?结合搜集的材料谈谈,加深对那个黑暗时代的认识。
b、“我怕妈妈知道,并不是怕妈妈打,而是怕看见妈妈那双哀愁的眼睛。”理解“哀愁”。妈妈为什么而哀愁?身为一个母亲,却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受饿、挨打,却无能为力。
c、于是,我一个人游荡在田野上,那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啊?(配上哀愁舒缓的音乐)师感情范读第八自然段。
d、想想,文中写了哪些景物?(羊儿回圈,鸟儿归巢)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此时什么心情?配乐学生有感情朗读。
e、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小女孩,你会对村口呼唤你的妈妈说些什么?此时你最盼望什么?(向往能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
f、所以“我”才会格外珍惜挖荠菜时的坦然心情。(出示)谁能有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中的这些句子:“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3、总结全文:
(1)请选择最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2)虽然我们生活在幸福的今天,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痛苦的过去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美好的今天。同样我们也应该看到,今天的世界还有战争和饥饿,还有许多孩子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世界美好的明天要靠大家去创造。
三、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新方法:自然段段意归并法。
1、自学单元提示,说说运用归并法的步骤:写大意,分主次,取主舍次或归并。
2、小组讨论概括出第一和第二段段意。
3、全班交流评价。
《盼》教案 18
教学目标
1.会写“袖、篷、缩”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斗篷、袖子、遮盖、油锅”等词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围绕中心思想写的几件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感悟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盼》。一个“盼”字带给大家怎样的联想呢?老师看到“盼”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他盼望的是春天的来临,经过了一个寒冬的人们,对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是多么盼望啊!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盼”的经历呢?
2.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盼”的经历。
预设:本文的题目只有一个字,但这一个字却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盼”的经历,盼生日、盼节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长大……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盼”的经历,能回忆起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为全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铁凝1957年生,当代作家,河北赵县人。主要著作有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本文《盼》最早收录在铁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夜路》当中,这本书出版于1980年。
2.学生自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区别形近字并组词。教师提示易读错字、易写错字,整理特殊结构的词语。(课件出示生字)
袖筒、斗篷、缩着、疯了、瓦蓝、厚墩墩、甩打
叫嚷、吱的、酱油、蒜薹、炖肉、嘴唇、蹦出来、楼梯
需注意的字音:
“缩”和“蒜”是平舌音;“甩”和“唇”是翘舌音;“篷”“疯”和“蹦”是后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
易错字:“唇”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辨字:篷—蓬、嘻—嬉、甩—用、锅—祸
(2)理解词语。教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①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窸窸窣窣)
②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逗引)
③状态词,形容很满。(满满当当)
④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理直气壮)
(3)整理文中特殊结构的词语。
①AABB式:
(窸窸窣窣安安静静、满满当当、瓶瓶罐罐)
②ABB式:
(凉冰冰沙啦啦、厚墩墩、明晃晃、静悄悄、甜丝丝)
③ABAB式
(瓦蓝瓦蓝滴答滴答)
预设:课文中ABB式词语特别多,读来十分亲切、生动,就像课文中的小女孩在向我们描述她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种种事物,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词语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4)学生提出自己在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与小组成员交流,全班汇报。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交流后进行汇报:课题中的“盼”指的是什么?
(盼着变天、下雨,盼着穿上新雨衣。)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学生交流,整理答案。
明确:课文是通过以下事例来写“盼”的:
①“我”有了一件新雨衣,大热天在屋里试雨衣,并且开始盼着变天。
②下雨天,“我”主动要求帮妈妈去买酱油,却被妈妈猜着了心思。
③“我”希望雨停下来,留着明天下,雨果真停了。
④第二天真的下雨了,“我”理直气壮地拿出新雨衣,穿上新雨衣去上学。
3.学习第1—3自然段,感受“盼”的缘由及心情。
(1)学生快速默读这几个自然段,圈出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句子。
(2)组织学生交流,出示语句及问题。
①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
思考:加点的词语表现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立刻”写出了“我”迫不及待地想打开雨衣的心情;“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我”看到雨衣后惊奇、高兴的心情。)
②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思考:结合句中的动作描写,想象画面,体会此时“我”的心情。
(尽管现在没有下雨,但“我”已经等不及要试试新雨衣了。这里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了“我”试穿雨衣时开心的心情和神气的样子。)
过渡:读到这句话,老师仿佛想起了小时候过年时试穿新衣服的情景。因为新衣服要大年初一才能穿,所以就盼着年快点到,年到了就可以穿新衣服了。但晚上睡觉前自己还是会偷偷地把新衣服穿起来,在家里转呀转呀,觉得自己漂亮极了。大家有过这样类似的心情吗?(可引导学生谈一谈,侧重点在描述当时的心情。)
③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思考:读到这两个“安安静静”,你有什么感觉?你能体会到蕾蕾当时的心情吗?
(有种无奈、失望的感觉。雨衣只有下雨天才能穿,可是天气一直这么好,雨衣只能躺在盒子里睡大觉,真可惜啊!)
④找出文中一处关于“盼”的心理描写,体会“我”此时的心情。
(“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这句话中有一些担心,担心天一直晴而不下雨,就没有机会穿雨衣了;还有些生气,觉得老天似乎故意在和自己做对,故意不让自己穿雨衣,所以才一直不下雨。这里写出了“我”的天真和急切盼望下雨的心情。)
(3)请学生稍详细地概括第1—3自然段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把缘由、心情描述清楚。
示例:妈妈送给“我”一件既漂亮又实用的雨衣,“我”特别喜欢,尽管天气炎热,“我”还是迫不及待地试穿了它,在家里神气地走来走去,直到被妈妈训说才脱下来。于是,“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天天都是晴天,“我”盼下雨盼得太焦急了。
过渡:同学们描述得不错,但要注意语言要更简洁些,抓住重点。大热天试穿雨衣,天天盼下雨,这是文章围绕“盼”字安排的第一个小故事。雨真的会被蕾蕾盼来吗?我们下节课再去看一看。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盼”的滋味我们许多人都尝过,盼的过程或许有忧愁,但也有憧憬与美好。正是盼的过程中的那份等待让我们在愿望实现时有种非常快乐的感觉,虽然没有“美梦成真”那么夸张,但一定有心满意足的幸福感。小女孩蕾蕾“盼”的就是在雨天穿上她的新雨衣,我们体会到了她因“盼”而生的小心思。阅读一个个有趣的小插曲,我们感受到了她那小小心愿的简单、纯真、可爱。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让我们有所共鸣,是因为作者把“盼”写得活灵活现,所安排的材料都紧紧围绕着“盼”展开。这节课,大家通过默读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文中叙述的几件小事,体会了作者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写法。同时,我们围绕着重点字词、语句,去揣摩了蕾蕾盼下雨的心情,再一次体会了心理描写的作用。在下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围绕着更多的小故事、更生动的心理描写去感受蕾蕾的“盼”。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盼》教案 19
教学目标
1.结合上下文,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品味“我”的情感。
2.重点关注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童真的可爱,学会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生动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2.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同桌互相批改。(教师出示词语卡)
袖筒、斗篷、收缩、疯了、瓦蓝、厚墩墩、甩打、叫嚷、吱的、蒜薹
酱油、炖肉、嘴唇、蹦跳、楼梯、逗引、预报、满满当当、理直气壮
预设:本课生字较多,个别字比较难写(如“嚷”),有的字容易写错(如“篷、酱”),所以在课前检查一下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很有必要。告诉学生易写错的字可做上标记,在课堂上多留意,课后多写几遍,直到完全掌握。
2.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回顾上节课内容,过渡到新课。
(课件出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
蕾蕾的新雨衣有什么特点,让她这么喜欢这件新雨衣?
蕾蕾太喜欢这件新雨衣了,她干了件什么“傻”事?
因为想穿上这件新雨衣,蕾蕾开始“盼”什么呢?
过渡:是啊,蕾蕾天天盼着下雨,因为只有下雨了她的雨衣才可以派上用场。可是她盼啊盼啊,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她真失望。不过天怎么可能老不下雨呢?这不,这一天,终于下雨了。她有机会穿上新雨衣吗?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4—17自然段,感受蕾蕾盼得雨来、希望却落空的复杂心理。
(1)学生快速默读第4—17自然段,教师出示三大阅读任务。
任务一:画出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句子。
任务二:标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
任务三:与同桌一起读一读,分角色表演蕾蕾与妈妈的对话。
(2)学生大声读出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句子,交流读后的体会,描述蕾蕾不同的心情。
心理描写:
①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放慢”和“加快”形成了对比,表现了雨来时“我”兴奋的心情。)
②“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蕾蕾的语言不连贯,“嘟囔”是指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多表示不满,可见其神态;心理描写显出了对妈妈有些生气,对妈妈不明白自己的心思感到失望。)
③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还是留到明天吧。
(担心的情绪。虽然今天穿上雨衣的愿望落空了,但如果明天还下雨的话,自己还有机会,所以祈盼着雨别在今天下完,这种天真的想法让人读来既觉得有趣又心疼——如果此时她能够穿着雨衣在外面玩一会儿就好了!)
④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想象穿着雨衣时雨点打在雨衣上的情形,此时她对雨的期盼更强烈了。)
小结:这四处心理描写,若分别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蕾蕾当时的心情,可以用:兴奋——失望——担心——期盼。
预设:在第四单元,学生已经重点学习、交流了心理描写的写法、作用,懂得了心理描写常常会与语言、动作、神态结合起来,从而更生动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心理描写随处可见,如果学生仔细读一读,会发现这些心理描写也伴随着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文中有些句子虽然没有“想,心想”这些心理描写的提示词,也没有进行内心独白的描写,但通过其他细腻、生动的描写,学生也能体会到女孩子蕾蕾的内心活动,如:①“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
②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当,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教师可引导学生留意类似的句子,去体会蕾蕾的心理活动。
(3)学生读一读描写环境的句子,交流它们的写法特点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
①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预设:提醒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嘻嘻地笑”“变了脸色”,这些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读来非常生动。“嘻嘻地笑”虽然是用来描写小杨树,其实是暗示着蕾蕾的心情——开心。“天一下子变了脸色”形象地写出了变天时的样子,蕾蕾盼望的雨终于要来了。环境描写常常可以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比如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常会用阴天雨天暗示低沉、伤心的心情,而用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烘托轻松、愉悦的心情。教师这样稍微点拨一下,学生便能体会出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②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雨后清新、亮丽的风景。因为“我”盼着雨停,而雨果然停了,这里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了“我”高兴的心情。)
(4)请三名同学读一读第5—14自然段中的对话,两人分别扮演妈妈和蕾蕾,另一人读旁白。
过渡:同学们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读出蕾蕾的着急、期盼的小心思了吗?读出妈妈的表面一本正经而心中在笑的情态了吗?有谁觉得可以读得比他们更好?可以举手示意。
预设:文中的这一大段对话描写非常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我”想方设法要妈妈同意“我”穿上雨衣出去玩耍,而妈妈偏偏不解风情,始终不答应“我”的请求。母女的这场“暗战”,以“我”的失败告终。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他们肯定也经历过类似的场景。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情的同时,也可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来谈谈对这段对话描写的体会。
对话描写:
①“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可见妈妈平时对蕾蕾要求比较严格。)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不太乐意、有些失望。)
②“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故作乖巧,想出出门的方法。)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妈妈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因此巧妙地回绝了“我”。)
③“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真的吗?”(妈妈虽然没有直接揭穿“我”的谎言,却用两个有力的问句暗示“我”,她已经看穿了“我”的小心思。所以“我”才会不敢再去看妈妈了。)
质疑交流:为什么妈妈已经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却不给我穿上雨衣到外面去走走的机会呢?吃完了晚饭,其实“我”也可以穿雨衣出去转一转,为什么“我”不出去呢?
预设:可能有的同学会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疑问。妈妈明明知道“我”很想穿上雨衣出去玩耍,可偏偏就不答应,还很有技巧地拒绝了“我”,似乎有点不通情达理。学生提出此疑问很正常。教师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惊喜。教师则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解答:
第一,文中的蕾蕾六点半要听英语讲座,妈妈肯定不希望她这个时候出去而打乱了学习计划。哪怕还有半个小时,妈妈更希望她能安静地休息一会儿,再去听讲座。
第二,妈妈看出蕾蕾是为了穿雨衣出去玩耍而说谎,她可能不会纵容女儿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学会说谎,所以不会同意她出门。
第三,在大人看来,雨衣是实用性的工具,妈妈给女儿买雨衣的初衷就是上学或出门时遇雨而穿的。此时既不是上学,也不需要出门,所以没有必要让她穿上雨衣。第四,为了情节的需要。本文原本是一篇短篇小说,有情节安排上的需要,需要戏剧性的内容。如果此时写妈妈同意让她出门,那么就没有后文了,也就写不出这种“盼”的急切以及最终心愿达成的快乐了。这个质疑很有探究的必要,既可以结合写法来谈,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即生活中学生和家长也会有类似的矛盾。
2.学习第18—21自然段,体会所“盼”成真的快乐。
(1)学生自由朗读,画出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2)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预设: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子、修辞等方面去思考。
生1:我觉得这句话写得特别生动:“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我觉得雨不可能是“甜丝丝”的,作者这样写是因为蕾蕾一直盼着下雨,这下她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她可以穿上雨衣上学了,所以才觉得连雨都是甜的。即使一个人高兴到了极点,他的心也不可能从嗓子里蹦出来,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蕾蕾激动、兴奋的心情。
生2:我觉得第18自然段中的“理直气壮”这个词用得特别好,读到这个词时我都笑出来了,仿佛看到了蕾蕾得意的神情。她此时肯定在想:这下妈妈再也没有理由拒绝(我)了,(我)心心念念的雨衣终于可以穿上了。
生3:我喜欢课文的最后一段。因为蕾蕾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的心情特别好,所以她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她的雨衣上落。这种感觉非常真实,我有时也会有类似的感觉。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本文写法特点归纳。
过渡:在学习课文时,我们重点从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话描写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肯定也发现了这三种描写方法都不是单独使用的,常常要结合多种描写方法。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先来总结一下本文的写法特点,然后再来进行几个小练笔的训练吧!
写作特点归纳:
(1)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我”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通过对天气和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我”在下雨前、下雨时不同的心情。
(3)语言精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写出了儿童的纯真、可爱。
2.小练笔。
(1)出示小练笔要求。
小练笔一:不同的心情下,我们看到同一个景物的感觉就会不一样。所以唐代大诗人杜甫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慨。请你用一小段文字描写一处自然景物,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即“寓情于景”。
小练笔二:文中蕾蕾与妈妈“斗智斗勇”的对话读来很有意思,在有趣的对话中还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你和爸爸妈妈之间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你也来写一组对话,注意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相结合。
(2)学生朗读所写片段,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盼》教案 20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分别用“简直、可是、渐渐”写句子,并能背诵第9、10自然段。
2、初步学会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
教学重点:
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上面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另外,课文写的内容发生在旧社会,距当今儿童生活距离甚远,这对学生理解、体会本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1、9、10节,了解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3、完成作业本1、2题。
教学过程:
一、揭题,提出问题
1、出示课题,齐读。
2、提问,筛选归纳:①荠菜是怎么样的?
②我为什么盼春天的荠菜?
3、解决①,存疑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录音,思考:我为什么盼春天的荠菜?并想想课文所写的情况发生在什么年代?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交流回答,了解大意。
三、学习第1节
过渡:我盼春天的荠菜,因为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1、指名读,专心听: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2、提问,筛选归纳:①我对荠菜,有着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感情?
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殊的感情?
四、指导阅读9、10节,理解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9、10节)
2、自由读,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请把这些词句划出来。
3、交流回答,把握以下3处:
②别提有多好吃
①我最喜欢荠菜
③心情坦然,是一种享受
(穿插提问:玉米面糊糊里,放上荠菜,加点盐花,味道真有那么好吃?--体会“饥不择食” “坦然”什么意思?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我挖荠菜时这种坦然的心情?--从动作描写、景物描写中去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9、10节。
5、小结:荠菜是一种野草,所以我挖荠菜时不用担心有人会凶狠地干涉,所以当时的心情是那么坦然,在“我”看来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这就是作者对荠菜的一份特殊感情。
那这种特殊的感情是怎么样产生的呢?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五、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1、2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2--8节,感受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
2、有感情朗读全文,完成作业本3、5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9、10节
2、导入:从这2个自然段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对荠菜的这份特殊感情。那这种特殊的感情是怎么样产生的呢?这堂课我们着重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指导阅读2、3节
1、默读,思考:从这2个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我小时候馋是因为太饿。)
追问:我为什么那么饿?(受财主的剥削)
2、这和“我”对荠菜产生特殊感情有什么关系?(饥不择食:饿极了--别提有多好吃了)
三、指导阅读4--8节
1、默读,思考: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而跳进河里,后来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田野上。)
2、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从两方面去体会:①财主的凶狠残酷:拿粗木棍紧紧追来冷酷地笑
②“我”的可怜悲惨:没命地逃不顾一切地跳挣扎扑腾爬
重点读议以下两个句子:
①……我实在没有勇气回去找,可又不敢回家。我怕妈妈知道。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我是怕看见妈妈那双哀愁的眼睛。
“哀愁”怎么理解?
妈妈知道了这件事为什么会哀愁?
(担心孩子会遭到财主的毒打;担心财主会借此逼债)
②太阳落山了,晚霞渐渐地退去。稍远处,羊儿咩咩地叫着,被赶回羊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
这里为什么要写“羊儿回圈”、“乌鸦归巢”?
(衬托出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后不敢回家的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的`悲惨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4--8节,体会财主的凶残和旧社会穷苦孩子的悲惨。
4、这一件事和我对荠菜产生特殊感情有什么关系?(我挖荠菜,不必担心财主家的人拿粗木棍凶狠地追赶我。我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空中……树上……蓝天上……多么自由啊!所以我盼春天的荠菜。)
5、再读课题
追问:同学们,我为什么盼春天的荠菜?你现在明白了吗?一是因为在旧社会,穷苦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而一到春天,荠菜可暂时充饥;二是因为荠菜是野草,不必担心财主家的人拿粗木棍凶狠地追赶,可以坦然地挖。所以在旧社会穷人家便特别喜欢荠菜,对荠菜的这种特殊感情便油然而生。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3、5题
2、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段,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背诵第9、10自然段。
3、完成作业本4、6题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二、分段,概括段落
1、自学“单元提示”,你学懂了什么?
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课文第二段的段意:我小时候馋是因为肚子饿。
2、结合果后习题3,概括第三段的段落大意。
(我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而跳进河里,后来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田野上。)
3、研究讨论最后两个自然段要不要再分段。统一后,让学生独立概括第一、第四段的段落大意。
(一、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四、我喜欢荠菜不仅因为它好吃,更重要的是挖荠菜时坦然的心情是种享受。)
三、指导背诵第9、10自然段
重点指导背诵第9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9、10自然段。
2、完成作业本第6题。
【《盼》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盼教案01-08
《我盼春天的荠菜》教案03-02
关于盼教案3篇02-15
中秋节盼团圆的诗句05-08
元宵节盼团圆祝福寄语04-24
元宵节盼团圆祝福寄语5篇02-16
二胎盼生男孩生男孩的秘诀是什么03-25
教案中班教案02-23
教案教案及反思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