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书稿范文>赏析>《《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

时间:2022-12-31 12:29:19 赏析 我要投稿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通用14篇)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1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诗文解释】

  北山笼罩在缭绕的白云里,隐士自得其乐地生活。为了与你相望才登上了兰山,心情随着飞雁到了远方。哀愁由于暮色引起,兴致却因为清秋而激发。随时看见村里人归来,有的在沙滩走,有的在渡口歇着。放眼望去,天边的树木像荠菜一样,江边的小舟像一弯新月。你何时带着酒来?与我一起畅饮共度重阳节。

  【词语解释】

  北山:湖北襄阳的万山。

  隐者:诗人自称。

  兴:秋兴。

  发:激发。

  荠:荠菜。形容远望中天边树木的细小。

  洲:水中沙洲。形容远处沙洲犹如一弯新月。

  何当:何时能够。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古代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风俗。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张五名子容,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因登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写诗寄意。全诗情随景生,而景又烘托情,两者紧密联系,真做到了情景交一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清淡而优美,为孟诗代表作之一。

  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孟浩然这首诗开头两句就从陶诗脱化而来。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啊,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一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一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这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这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正所谓“每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这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一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2

  【诗句】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出处】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意思】薄暮时分,只见劳作一天的人们三三两 两谈笑而归,他们有的行走在沙滩上,有的休息在渡头边。语言朴素, 明白如画,给人以平淡的`美感,洋溢着水乡的劳动气息。

  【全诗】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全诗赏析】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此四句是诗 人站在山上由下而上所看见的各色景致。暮色下归家的农人,行过了沙 滩在渡头安然歇息;天边茂盛的树木好似荠菜一般,而江畔的悠悠小船好 似夜色未及时的小小弯月。这四句是本首诗的精华所在。山下的静谧村 落是人文景观,而远望所见天色树影是自然景观,近景远景相结合,令人 领略到秋日登高远眺所见的怡然景色。诗人在景色描写之间,笔触自然, 用词朴素,却构造出一种平淡悠然、高深幽远的氛围。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3

  【诗句】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出处】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意思1】什么时候能够载酒来共饮,于重阳佳节 对酌同醉。每当佳节倍思亲,这是诗人在九九重阳节登高望远时寄给友 人张五的诗句,感情真挚,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意思2】

  此诗写登上万山遥望张五隐居的白鹤山时所见之景,又因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思念张五并希望能在重九日相逢畅饮的感情。

  【全诗】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释】①万山:一作“兰山”,在岘山的对面。张五:即张子容。孟浩然同乡、好 友。②“北山”二句:化用晋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③薄暮:傍晚。④荠:荠菜。《诗经·邶风·谷风》:“谁谓荼 苦,其甘如荠。”⑤何当:何时。⑥重阳:农历九月九日。古以九为阳数,两九相重,都是 阳数,故称重阳。古代文人在此日要登高,饮酒,赋诗。

  【全诗赏析】

  这也是一首登高怀念友人之作。描写景物清淡而优美,透露诗情洒脱而真 挚。张子容隐居岘山南之白鹤山,孟浩然之家园靠近岘山,他因登上岘山对面的万山, 而吟诗寄情。一、二句言,北山处于白云之中,可见其高峻而幽深;如此,隐者居于宁静 之深山,必闲适愉悦。此化用晋陶弘景诗句,巧妙而不着痕迹。下面四句写登高所见, 因景生情:诗人因思念友人而登高,登高不见人,却见北雁南飞。于是,诗人之心,亦随 鸿雁飞去,消逝于天际。此时傍晚,暮色苍茫,能不油然而生淡淡哀愁? 然清秋山色, 爽朗宜人,又使人逸兴遄飞。紧接四句展示了一幅自然优美的画面,创造了一个高迥、 清空、幽寂的境界:薄暮时分,农人归来,或步行于沙滩,或歇脚于渡口,显得从容而悠 闲;放眼天际,那远处的树木犹如细密的荠菜;略近的沙洲,染上清光的'月色,明净而清 晰,景色是那样的优美静谧,淡雅可爱。末二句说,什么时候能够载着酒来,在这重阳 佳节里,赏菊吟秋,共醉一番呢! 此二句点“秋”并照应开头二句,更深深地表达了对友 人的真挚情谊。此诗写景优美,感情真挚,而语言朴素,平淡自然,是一首情景交融、浑 然一体的怀人之诗。此诗“可以看出孟浩然诗的特点:写景淡雅优美,飘逸中带着淡淡 的惆怅”。(见陈文新《中国古代文学》上)此评是恰当的。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4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4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释:

  1、北山:指万山,因在襄阳西北,故云。

  2、隐者:浩然自谓。

  3、二句谓佳节思念张五,所以才试着登高相望,自己的心也随着秋雁向远方的朋友飞去。登高:古人有九月九日登高的风俗。

  4、兴:兴致。

  5、发:激发。

  6、沙行,在沙滩上行走。渡头:渡口。

  7、荠(jì):荠菜,一种野菜。

  8、洲:一作“舟”。

  9、何当:何时。载酒:携酒。

  10、重阳节:古人称阴历九月九日为重九节,九为阳数,故又称“重阳节”,俗以此日登高饮酒为乐。

  赏析:

  诗写重阳佳节登山怀友,精心地选择了“薄暮”这一易于抒发愁思的特定时刻。诗人登高相望,急盼友人前来欢聚,可能焦心地等了一天,可友人终于没有来。暮霭沉沉,秋雁南飞,更加增人惆怅;但见村人暮归,滩头待渡,都在急切地回家团聚,愈益引起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秋高气爽,正是激人诗兴的时候,诗人遥望天际,远树如荠,俯视江畔,沙洲如月,在一片薄暮空濛之中,失望的'诗人不禁发出了“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的美好祝愿。这是喟叹,又是希冀,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他们之间深挚的友谊。全诗情景交织,浑融一体,平淡见真醇,高远兼清幽,富有艺术魅力。“天边树若荠”二句,摹写物象,更是入神如画,化用前人诗句,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5

  《秋登兰山寄张五》作品介绍

  《秋登兰山寄张五》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9卷第4首。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古诗名句“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就是出自《秋登兰山寄张五》这首诗。

  《秋登兰山寄张五》原文

  秋登兰山寄张五

  作者: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登兰山寄张五》注释

  1、隐者:诗人自称。

  2、兴:秋兴。

  3、发:激发。

  4、荠:荠菜。形容远望中天边树木的细小。

  5、洲:水中沙洲。形容远处沙洲犹如一弯新月。

  6、何当:何时能够。

  7、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古代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风俗。

  8、万山:襄阳西北十里,又称方山、蔓山、汉皋山等。一作“兰山”,误。

  9、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北山:万山在襄阳以北。

  10、试:一作“始”。“心随”一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11、薄暮:傍晚。

  12、清秋:一作“清境”。

  13、平沙:又作“沙行”。

  14、舟:又作“洲”。

  《秋登兰山寄张五》翻译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张五名子容,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因登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写诗寄意。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为孟诗代表作之一。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孟浩然这首诗开头两句就从陶诗脱化而来。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啊,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这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这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正所谓“每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这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秋登兰山寄张五》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秋登兰山寄张五》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159_4秋登蘭山寄張五孟浩然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飛逐鳥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荠,江畔舟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6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注释:

  万山:襄阳西北十里,又称方山、蔓山、汉皋山等。一作“兰山”,误。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

  北山:万山在襄阳以北。

  试:一作“始”。“心随”一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清秋:一作“清境”。

  平沙:又作“沙行”。

  舟:又作“洲”。

  赏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7

  【诗句】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出处】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意思】登上这白云缭绕的万山峰岭,心头升起一种超脱尘俗的喜悦。

  【全诗】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全诗赏析】

  诗的首二句脱胎于晋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中:“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诗人以此点明环境及人物身份。三四句起,切入题意。“相望”显出思念,由思念而登高远望,望而不得。只见北雁南飞,如同诗人的心。这既是景,又是情,情景交融。黄昏引起诗人之愁,清秋又引来诗人逸兴。以下四句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是全诗精华。在这里诗人并未着力刻画人物,也未用力写景。却既显出农村的'静谧,又写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色。这是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尾句“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头几句,点明“秋”时,更表明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出友情的真挚。

  这首诗语言朴素,语义平真,语气亲切自然,不着力写景而处处有景,不着力描写而友情自出。充分抒发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8

  原文:

  秋登兰山寄张五

  朝代:唐朝

  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注释

  隐者:诗人自称。

  兴:秋兴。

  发:激发。

  荠:荠菜。形容远望中天边树木的细小。

  洲:水中沙洲。形容远处沙洲犹如一弯新月。

  何当:何时能够。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古代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风俗。

  万山:襄阳西北十里,又称方山、蔓山、汉皋山等。一作“兰山”,误。

  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

  北山:万山在襄阳以北。

  试:一作“始”。“心随”一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薄暮:傍晚。

  清秋:一作“清境”。

  平沙:又作“沙行”。

  舟:又作“洲”。

  赏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张五名子容,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因登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写诗寄意。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为孟诗代表作之一。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孟浩然这首诗开头两句就从陶诗脱化而来。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啊,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这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这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正所谓“每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这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9

  《秋登兰山寄张五》

  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登兰山寄张五》【注解】

  万山:襄阳西北十里,又称方山、蔓山、汉皋山等。一作“兰山”,误。

  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

  北山:万山在襄阳以北。

  试:一作“始”。“心随”一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薄暮:傍晚。

  清秋:一作“清境”。

  平沙:又作“沙行”。

  舟:又作“洲”。

  《秋登兰山寄张五》【韵译】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秋登兰山寄张五》【评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张五名子容,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因登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写诗寄意。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为孟诗代表作之一。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孟浩然这首诗开头两句就从陶诗脱化而来。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啊,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这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这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正所谓“每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这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秋登兰山寄张五》【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田园山水诗 现在的人们把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诗称为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歌最有名的作者首推王维。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习惯上又称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响,厌倦官僚生活,长期隐居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浩然的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 《早寒江上有怀》、 《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 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创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 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 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 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 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 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10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②。

  【注释】

  ①荠:野菜名,这里形容远望中天边树林的.细小。

  ②重阳节:旧以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风俗。

  【简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 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11

  九九重阳节古诗:秋登兰山寄张五

  作者:孟浩然

  原文: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参考翻译

  译文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

  参考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张五名子容,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因登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写诗寄意。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12

  原文: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释:

  【1】兰山:一作“万山”。万山,一名汉皋山,又称方山、蔓山,在湖北襄阳西北十里。

  【2】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有人怀疑张五为张八之误。

  【3】“北山”二句: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北:一作“此”。

  【4】隐者:指张五。

  【5】相望:互相遥望。

  【6】试:一作“始”。

  【7】“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8】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9】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一作“清境”。

  【10】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11】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

  【12】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

  【13】“天边”二句: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中有:“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这两句似是据此变化而成。

  【14】荠:荠菜。

  【15】洲:又作“舟”。

  【16】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17】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赏析:

  诗人以隐逸出名,此诗饱含清秋的逸兴,语言凝练自然。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开头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13

  【诗句】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出处】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意思】接近黄昏时分仍然望不见友人,诗人心中不由生出淡淡的哀 愁,然而转望四周,清秋时节秀丽的山光又使诗人逸兴稍起。诗句描写的 是诗人秋日里在山中远望时的心境,一“愁”一“兴”,俱是即景而生:登山 不见故人,兼以天色渐晚,故交便更不可见,因而心下生愁;而远望山色正 好,何况清秋明净,望之便更觉秀丽可人,故而逸兴暂生。前者是故交不 可见的'幽幽怅然,是人世情味;后者是山色犹可观的淡淡欣喜,是隐者情 怀。读之,仿佛可以看到清秋时节山林的秀丽与朦胧,感受到诗人极目远 眺时心中泛起的细微波澜,余味无穷。诗句看似平淡自然,实则言情真切 动人。

  【全诗】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全诗赏析】

  此诗寄张五,开篇即从张五而起。“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化用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状写隐者深居云山,悠然自得的心境。作者因思念张五,而想象其隐居自得之情,而愈是想象则愈是思念,忍不住登高远望: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登高远望,但见林木苍苍,云海茫茫,似乎只有秋雁在云空中时隐时现。这时,自己的心也随着雁而飞到远处。“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两句承上而来,亦就是“心随雁飞灭”的实际内容。潇洒的秋意,激起了登高怀人的兴致;而薄暮冥冥,却闭塞了远眺的目光,作者不免引起无端的愁绪。这是怀人不见,此心未舒时的意绪。于是游目眺望山下四方之景: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这四句是游目所见的实景,作者的意绪也由怀人渐渐扩展变化。所怀之人不见,却见农人归来,歇息沙洲渡口。由隐者而及于农人,两者表面上似若风马牛,但其中却包含着作者对隐士们一向崇尚的“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王维《渭川田家》)的情调。所以这两句既是作者意绪的转移,又与前数句有联系。后二句由此延伸开去,既见其视野广邈,胸次开阔,又显得体物入微,感受深切。“树若荠”、“洲如月”,实在是荡去心底凡尘之后领略到的自然之物,可见诗人醉心自然之心态。末了怀人愁绪也荡然不存,只剩下一种相许,一种向往: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14

  《秋登兰山寄张五》

  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一、注解:

  1、荠:野菜名,这里形容远望中天边树林的细小。

  2、重阳节:旧以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风俗。

  二、韵译: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 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 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 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 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 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 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三、评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 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 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 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 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 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相关文章: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12-28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14篇12-29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14篇)12-30

秋登兰山寄张五原文及赏析07-22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集锦14篇01-01

秋登兰山寄张五原文,注释,赏析09-01

秋登万山寄张五原文及赏析09-02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原文及赏析08-21

《与诸子登岘山》 赏析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