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1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1
课程目标:
1、乐于参与活动,积极探索A4纸如何变成圆圈的方法。
2、能独立制作圆圈,并能够大胆进行猜想与尝试。
3、体验“钻洞洞”的乐趣。
课程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对应的'儿童安全剪刀。
2、A4纸若干。
3、PPT。
课程过程:
1、引出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出示小玩偶,想要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钻洞洞,可以钻什么洞洞呢?
幼儿思考。
出示A4纸,幼儿思考如何用A4纸制作洞洞供小熊钻呢?幼儿思考,并大胆进行尝试。
引导幼儿观察如何可以剪出更大的洞洞,小结:边留的越细、越窄,洞洞越大。
2、出示更大的布偶,表示也想参与游戏,可是A4纸那么小,哆啦A梦怎么样才能钻过去呢?
出示步骤图,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学习制作圆圈的方法,教师讲解并示范。
3、幼儿回到座位进行操作。
幼儿独立进行制作,并大胆进行尝试。教师来回巡视指导。
4、对幼儿的作品进行点评。
对于成功的幼儿进行表扬,并体验穿过洞洞的乐趣。
对于没有成功的幼儿,在旁指导,并鼓励幼儿进行多次尝试。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2
活动目标:
1、巩固认识磁铁吸铁的特性,初步感知磁铁两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2、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发展幼儿探索的能力。
3、巩固学习操作的记录方式,通过记录提炼认知经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人手三块磁铁(一个彩色磁铁,两个环形磁铁),两份记录纸,红绿水彩笔和即时贴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发活动课题。
1、小朋友,你们看过天线宝宝吗?它们四个好朋友你爱我,我爱你的时候会怎么做呢?
2、(老师出示彩色磁铁)你们看这是什么?它也有自己的好朋友呢!它找到好朋友的时候也会和好朋友紧紧地吸在一块儿。你们猜黑板是不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老师演示实验,并引导幼儿学习记录的方法)如果是他的好朋友就画上绿点,如果不是它的好朋友就画上红点。
3、出示第一张记录纸。彩色磁铁还想找朋友呢,猜一猜哪些东西会是它的朋友呢?到底这些东西是不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呢?我们一起试一试并且把它记录下来。
4、集中。你发现哪里有彩色磁铁的朋友?(总结出磁铁能吸住铁做的东西)
二、引导幼儿发现磁铁的两极。
1、彩色磁铁能和铁做的东西做好朋友,那它能和环形磁铁做好朋友吗?是不是环形磁铁的两个面都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呢?我们来试一试。交流幼儿的发现。
2、我们发现环形磁铁有一面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一面不是。那我们怎么记录下这个发现,告诉大家哪一面是彩色磁铁的朋友,哪一面不是呢?(引导幼儿在是朋友的一面贴上绿色即时贴,不是朋友的一面贴上红色即时贴。)
3、幼儿根据实验在两个环形磁铁上贴上相应的即时贴。老师验证幼儿贴得是否正确。
三、引导幼儿发现磁铁两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1、刚才我们发现环形磁铁都有一个面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一个面不是。那环形磁铁和环形磁铁是不是朋友呢?是不是每个面都能做朋友呢?
2、出示第二张记录纸,绿点和绿点的一面会是好朋友吗?红点和红点的一面会是好朋友吗?红点和绿点的一面会是好朋友吗?幼儿猜想并把猜想记录下来。
3、到底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4、集体。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引导幼儿总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四、结束。今天我们用磁铁玩了找朋友的游戏。你还会用磁铁怎么玩呢?幼儿自由玩磁铁。
活动反思:
今天的活动时科学《磁铁找朋友》,磁铁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今天的科学活动主要让幼儿对磁铁的想象感兴趣,并初步了解不同形状的磁铁都能吸铁和铁制品的特性。让幼儿借助对磁铁的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幼儿用磁铁玩一玩,吸一吸。去感知磁铁的性质,幼儿再通过自己的观察结果,会生成很多有关磁铁的问题。充分让幼儿自己探究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特别是我在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吸布条时,有几个小朋友告诉我说,我能吸住布条,从而使让我能为下一步隔着物体吸铁有了明确的指引。
在实验操作时,小朋友能认真参与到实验中,但是出现过于关注实验,等实验结束后,才发现忘记记录了。说明小朋友还不太习惯记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记录这种方法用得太少了,以后要让小朋友多记录。
在活动结束后,我将磁铁放入区域活动中,在区域活动时,很多小朋友拿着磁铁去找好朋友,教室里、走廊上、活动室、午睡室。每当他们找到磁铁的朋友,他们都会兴奋不已。我请小朋友到家里再找找磁铁的朋友,找到了再和小朋友来分享。通过这样的探索活动,小朋友就知道铁和铁制品都是磁铁的好朋友。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3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观察天气变化的兴趣,尝试多种记录的方法。
2、学画晴天、阴天、雨天、雪天、刮风、下冰雹等画面。
3、激发幼儿表现美的欲望。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引导幼儿观看电视上的天气预报,丰富知识经验。
2、纸张、彩笔等。
活动过程:
1、放天气变化的录像,看后请幼儿讲讲不同天气的特点,为接下来描绘天气变化做好准备。
2、如果没有录像,教师出示不同天气的范画,便于幼儿认真观察并学习记录。
3、幼儿自己学及气象日记,在画面上表示出来。幼儿相互学习,交流气象日记。
4、延伸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不同的材料,便于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做气象日记,教师注意提醒幼儿在科学区坚持做好气象日记,每个月都与幼儿一起分析天气变化的规律学会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户外活动:
练习早操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基本上能达到所设的目标,幼儿能自己画出晴天等画面,但在交流的时候有的'幼儿不能大胆的表现出来。
区域活动:
棋类区:指导幼儿学习下围棋,知道:(1)两个人依次下棋子(2)棋下在十字线上(3)学习吃子。
活动反思:
《做气象记录》他主要是让幼儿通过学习观察天气和温度计来做气象记录。想要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个温度计来进行操作好象不能实现,于是我就将这篇教案来个大整容。
教案涉及到“北京、南京、上海、杭州”这四个地方,小朋友人不认识这四处地名啊?”“当时候我来给孩子丰富一下,花点时间让孩子认识一下这四个地名就可以了吧!大班了孩子的认知能力还是可以的。”我放心地说道让她不用担心这个。想来想去总认为有点简单,上的时候不要一会儿就上完了,于是我又选择了几个气象标志,如果真的一会儿就上好,可以让小朋友认识一些其他的气象标志来充实一下课堂的内容。
星期五上午展开了实际行动。活动一开始,PPT天气预报录像的导入,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眼球,孩子们对这个活动的内容看来还是感兴趣的。当我问到:“为什么要听天气预报呢?”孩子们各抒己见,争着表达自己的观点。接下来的环节应验了一句话,“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我觉得这堂课的最大不足之处是我让幼儿记录的天气地方太多了。因为小朋友们有的还是不认识这四处地名,他们不知道城市与表格的对号入座。虽然我在记录前先示范一下记录北京的天气,其他三个城市让小朋友们记录,但是有的小朋友还是没有对起来。我觉得如果每个地名上分别标上1、2、3、4,那效果一定会比现在好的多,或是以图片展示,让幼儿看图片记录会更好。
另外,幼儿的注意没有成人注意的长,他们听了天气就不会去听温度,听了温度就忘了天气。所以在记录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喊到我没听到天气,有的小朋友喊到我没有听到温度,非常乱。这也关系到视频展示时的时间太快,孩子一下子不能全都记住。因为小朋友记录这一环节超时所以导致下一个环节不能按计划进行,最终还是无法把“山羊老师”请出来。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4
活动目的:
1、知道两种颜色混合起来会变成另一种颜色。
2、激发幼儿动手操作和对颜色的兴趣。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薄手工纸、装有红、黄、蓝、绿、紫等眼力的盘子。
活动一:
1、出示红、黄、蓝的玻璃纸,让幼儿说出颜色的名称,在说一说活动室里及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哪些东西的.颜色和这些相同。
2、幼儿自由摆弄、重叠色纸相互交谈自己的发现。
3、师以变魔术形式把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出另一种颜色,激发幼儿兴趣和好奇心。
4、组织幼儿自己动手将两种颜色混合,倒在一起,引导幼儿发现两种颜色混合起来会变成另一种颜色。
活动二:喷焰火
1、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
2、教师介绍玩法。
3、请幼儿与教师合作喷焰火让幼儿说一说喷的焰火有什么颜色?颜色混在一起是有什么变化?
4、指导幼儿自由选择颜色喷焰火,提醒幼儿不弄脏衣服、桌面。
自由观赏、评价同伴的作品。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5
设计意图: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自然现象。从风的形成、风的种类到风的作用,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科学知识。让幼儿浅显地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强科学素养。通过动手“制造风”,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等,从而开发幼儿的潜能。
活动目标:
1.了解风产生的原因、风的特征和风的种类。
2.动手“制造风”。
3.感受风的力量和等级。
活动准备:
1.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观察一些与风有关的现象:挂在室内的装饰小花、小鸟挂件在飘动;树的摇动;水中的浪等。
2.物品准备:注射器、气球、扇子、羽毛、吹管、细绳、喷雾器、电吹风、蚊香、风扇、碎纸屑、纸板、饮料瓶等。
3.知识准备:风的谚语;寻找不同的风等。
活动过程:
一、动手实验,了解风产生的原因
1.教师用注射器吹起一个气球,并用细绳扎好。在吹气球的过程中,与幼儿互动。师:气球有什么变化?
幼:变大了。
师:为什么变大了?
幼:因为有“气”进入气球。
师:“气”从哪儿来?
幼:从针筒中来。
师:针筒中的“气”从哪儿来?
幼:从空气中来。
小结:我们周围都是空气(为下面认识风产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教师打开电风扇,让幼儿感受到“风”。
师:现在将风扇关闭,小朋友还能感觉到风吗?
幼:没有风了。
小结:当打开电风扇时,由于空气流动,我们感觉到了风,当关闭电风扇时,空气不流动,所以就没有风了。因此,风是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
二、幼儿实验,加深对风产生原因的认识
1.各组小朋友从自己的工作台上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试一试如何让空气动起来产生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玩的(各组选出代表)。
2.教师将吹起的气球发给幼儿,请他们两人一组,将气球里的气放出,感受空气被压迫出来的动力,是否形成了风。
3.羽毛比赛。(1)羽毛放在桌子上,提问:如果让羽毛动起来(不用手触到)怎么办呢?(扇,吹动)(2)幼儿分两组,老师同时从高处放下两片羽毛,看哪一组的羽毛在空中停留的时间长。
(幼儿共同向羽毛吹气,运用手中的物品扇动空气)
4.分组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在什么时候发现风或制造风(骑车,汽车开动,快跑的时候)。
三、归纳总结,分析风的种类
1.根据活动准备,寻找生活中不同的风。
现在就请大家来说一说,你们都找到了哪些风。
(1)空调吹凉风;(2)刮大风时很冷;(3)打开冰箱有凉风;(4)台风;(5)妈妈洒完香水后有香风;(6)电吹风里的风很热。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风,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这些风。风是一个大家族,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型的风可以按等级分,按季节分,按风向分。如一级炊烟随风偏,二级风来吹脸面,三级风吹叶动彩旗飘,四级风吹飞纸片;夏季的风温暖潮湿,冬季的风寒冷干燥。
请幼儿根据儿歌判断现在室外风的等级。
2.实验风的干湿、风向。
用风扇将喷出的水雾吹向孩子,让大家感受风潮湿的感觉,并引导孩子回忆下雨时风的特点(有点凉,吹在身上有湿的感觉)。再用电吹风吹向幼儿的头,感觉风很热很干燥!
点燃蜡烛,让孩子拿着站在窗口、门口和走廊上,观察火苗的.方向,并说出风是从哪儿吹来的。
教师总结:小朋友了解了判断风的等级、风向和风的干湿的方法,这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你们以后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提问:你们知道负责天气预报的科学家是怎么预测风的等级和风向的吗?(风向标,测风仪)
3.动手制作风向标。
(1)将红蜡光纸条两头对折剪出头,粘在细木棍儿上。
(2)将吸管插入装有沙子的饮料瓶中,再将细木棍儿插入吸管。
四、作品展示
鼓励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风向标,最后把孩子们的作品摆放起来集中展示。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6
活动目标:
1、在探索中感知木耳在水里泡发后的有趣现象。
2、运用多种方式,体验木耳的不同变化,感受快乐。
3、愿意动手尝试玩泡发实验,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干木耳、水、盆活动过程:
(一)品尝木耳菜,感受木耳做菜后软软的特性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品尝一道好吃的菜。
师:吃好的小朋友快来告诉我有什么感觉?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呀?(软软的—这个词语真好听,我们一起来学一学;香香的———这是你品出来的味道!)师:看你们吃得香香的,一定很美味,这道菜吃到嘴里软软的,很鲜美。它是用什么做成的呢?(鸡蛋,那黑黑的是什么呢?)谜底藏在你们的椅子底下,去找一找吧。
(二)观察干木耳,了解干木耳的特征师:黑黑的东西是木耳,我们来看看,这个木耳长什么样子呢?你可以用手摸一摸,搓一搓,也可以闻一闻,说说你的感觉。(硬硬的———你的感觉和我是一样的;小小的—————你是看出来的;黑黑的————颜色你也看出来了,有味道———这是木耳特有的香味,我们一起来闻一下!)师:干小木耳小小的,硬硬的,我们来学一学他的样子。
师:咦?干木耳小小的硬硬的,刚才吃的木耳却是软软的,为什么不一样呢?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这是生的干木耳,他还会变魔术呢!
(三)运用多种方式,感知体验木耳泡发的有趣变化1、实验操作,感知木耳泡发后的变化师:我们请热水朋友来帮帮忙,把小木耳轻轻的放进盆子里,小心热水烫,让小木耳泡一会儿。
(1)幼儿操作,感知。
师:老师给小朋友也准备了木耳和水,请你也去试一试,看看木耳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操作和观察:你可以去看下别的'小木耳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去看看你的木耳这时发生哪些变化了?你可以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2)讲解观察结果,得出干湿木耳的不同师:你的小木耳在热水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用动作来学一学!我们一起学一下!
师:你用手摸到泡热水后的木耳有什么感觉?谁会用动作学软软的感觉?
师:小木耳泡了热水澡以后啊,慢慢变大变软了,在热水里翻个身子。谁会学学它的变化。我们一起来学一下。
小结:原来小小的硬硬的干木耳泡水后会变大,变得湿湿的、软软的,这个现象叫泡发。
2、体验游戏"变呀变",感受快乐师:小朋友,你们想做小木耳吗?我们一起来玩个"变呀变"的游戏,快干干的小木耳快到我身边来吧!你们泡发出来了以后,我还会炒一盆香香的木耳菜呢。让我看看哪个小朋友学做干木耳学得最象,这位小朋友把自己的小身体抱得紧紧的真象一颗干干硬硬的小木耳。
师:干干的小木耳准备洗个热水澡啦,快跳进水里,在水里泡一泡,翻一翻,扭一扭,慢慢变大啦!这个小朋友把小手小脚都伸展开来好大哦!让我摸下有没有泡发开了!老师检查:真的一个个泡得软软的大大的,看来好炒菜了!快让我撒点佐料,炒一炒!(老师这里炒一下:这个木耳可真香啊!那里炒一下:这个木耳一定很好吃……(跟着音乐做小木耳,随着音乐慢慢变大。教师扮演炒菜者翻炒木耳。)师:一大盆香香的炒木耳做好了,让我来品尝一下吧!啊呜啊呜,真好吃!游戏好玩吧!请你们轻轻地回到位置上去。
(四)迁移生活经验,了解其他可以泡发的食物。
1、通过课件,了解更多泡发食物。
师:我们的小木耳可真会变魔术,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一下子吃不了,人们就会把他们晒干,以后要吃的时候就用水把他们泡发开,再做做吃。来看看还有哪些食物也可会玩泡发小魔术的。
2、结束活动,延伸内容师:会玩泡发魔术的东西还真不少呢,我们可以回家问问爸爸妈妈还有哪些食物也会玩这个小魔术的,去告诉更多的好朋友!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追求一种“宽松、自然、科学、愉快”的活动氛围,让孩子在合作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活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标,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很高。如果在这个活动中设计一些能抓住某件事物或某个现象来重点让孩子观察、探讨其变化的环节,活动效果会更加突出,并会让延伸活动更加丰富。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7
活动目标:
1、探索将长条形纸制作成麦比乌斯圈,并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发现,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三张长条形的蜡光纸,剪刀一把,固体胶,每组若干个麦比乌斯圈供幼儿观察。
2、PPT课件(过山车图片、立交桥图片)。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集体制作圆圈,发现圆圈等分后变成了两个一样的圈。
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请你想想纸条怎样变成一个圈?猜猜从中间剪开它会变成什么?
集体制作纸圈,再将纸圈沿中线剪开。
二、探索麦比乌斯圈。
1、观察麦比乌斯圈是怎样制作成的,猜测沿中线剪开会是怎样的。老师记录。
2、幼儿尝试制作麦比乌斯圈。
3、观察二等分麦比乌斯圈后的变化,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记录操作结果:一个象八字的大圈。
4、猜测三等分麦比乌斯圈的结果,并尝试探索发现圈的变化,激发对麦比乌斯圈现象的兴趣。
5、观察和交流探索结果并作记录。一个大圈连着一个小圈。
三、拓展并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运用。
PPT出示过山车的图片和城市立交桥的图片,感受麦比乌斯圈带给人类的方便和快乐。
四、延伸:展示画有三条等分线和四条等分线的麦比乌斯圈,引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发现等分不同次数后麦比乌斯圈变化,感受圈的神奇。
活动反思:
《神奇的圈》是中班主题《弯弯绕绕》中的一节生成的美术活动。缘于孩子们对弯弯绕绕物体的认识和感受。语言《什么东西弯又弯》、科学《植物的弯曲运动》等活动的开展为这个活动做了一个前期铺垫,所以基于幼儿的认知能力,生成了这个美术活动。
如何开展这个活动呢?我把活动目标定位在:
1、积极主动参加绘画活动,体验表现圆形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情绪。
2、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自主创作图形的变化。
3、用不同的绘画方式在圈圈上添画,使其变成不同的物体。
大班的孩子对于想象画还接触的不多,主要是自己的生活经验不足,还有就是绘画技能的缺乏。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展开合理的想象呢?首先我把自己的'语言风格定位在简洁、直接。其次在教师出示的范例上进行分析、考量,争取尽多的吸引幼儿。活动中我改变以往美术活动先出示一幅成品范例的模式,而是用16K的画纸粘贴成一本画册,每页画纸上按圈数的数量递增画好。开始出示时,幼儿看见的是白纸上只有一个圈,这个圈对于幼儿的概念来说只是一个单一的圆,幼儿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所以我直接给了他们一个经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圈,也可以叫圈圈。接下来,我给了幼儿一个变式,在幼儿闭眼数到三的时候一个圈圈变成了一朵漂亮的花朵。于是在幼儿的惊奇和感叹中,又翻出了第二页。第二页上,还是一个圈,由于第一个圈圈的直观引导,所以幼儿的兴趣大增,一下子想出来好多可以变化的圈圈图案,如太阳、手镯、棒棒糖————有了这个想象的基础,在出示两个圈、三个圈、四个圈时幼儿的想象较快,幼儿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把这些圈圈融入自己认识的物体中。
这样一路下来,孩子的想象思路打开了,在观看老师添画的过程中感知了添画的技巧,为亲身操作提供了基础。
在幼儿操作中,我也领略到了孩子们想象能力之丰富,一串飘动的风铃、电话机上一个个数字按钮,一条条蠕动的毛毛虫、一只只飘舞的蝴蝶都跃然纸上,一个简单的圈圈在孩子的笔下演绎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作。在活动最后环节中,一般都是以评价孩子的作品后结束活动。这次活动中,我还安排了一个小环节,就是在孩子自我介绍了作品中的圈圈画后,出示了两幅老师的范例。在这两幅精心准备的范例中,老师把不同的圈圈画物体进行了合理布置,成了两幅画面完整、结构合理的绘画作品。我想通过这两幅作品不仅让幼儿欣赏圈圈画的各种变化,重要的是传递给幼儿一个"美"的概念,让幼儿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同时,促使幼儿画面布局和建构能力的提升。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8
活动名称:
躲在哪里?
活动目标:
1、体验味觉,增加味觉经验。
2、品尝、分辨酸、甜、苦、辣、咸的味道。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分别装在5个杯子里味道不同的水。
2、“酸、添、苦、辣”表情图片。
活动过程:
1、向幼儿讲述“酸、甜、苦、辣、咸”的故事。
2、提问:小朋友们听过了故事之后,那现在也请小朋友们来当一下大厨师,找一找酸、甜、苦、辣、咸五个朋友躲在哪里。
3、请幼儿上前来品尝味道,并讲述自己所品尝的味道。
4、展示图片《酸、甜、苦、辣》。告诉幼儿:“小朋友们看看挂图上的表情,然后想一想自己品尝之后的表情。”
5、将幼儿分组后,请每个幼儿都自己品品尝一下五种不同的味道。
6、提问:“小朋友们现在都尝过了这几种味道,那现在就请小朋友想想自己尝到的.味道的感觉,在挂图上把味道和相应的表情连线。”
7、提问:“小朋友们今天都尝到了哪些味道?为喜欢的是哪种?”
8、在幼儿阅读“爱吃甜的动物”后,提问:“小朋友知不知道有哪些动物喜欢吃甜食?它们都喜欢吃什么样的甜食。”
9、活动总结,请幼儿互相交流自己品尝不同的味道时候的感觉。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9
活动目标:
探索光与影子的关系。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理解空间关系、比较和对比、观察。
活动准备:
有FrankAsch编写的《熊的影子》,手电筒,粉笔。
活动过程:
1·幼儿讲《熊的影子》的故事,故事说的是一个熊想要摆脱它的影子。就有关影子的现象,想幼儿提出问题,如:你对影子知道些什么?你在哪里看到过影子?你在什么时间看到影子的?
2·问幼儿是否在教师里看到过影子。问幼儿做些什么才能产生影子。鼓励幼儿尝试他们的想法。为他们提供可能需要的材料,如手电筒等。
3·在晴天,带幼儿到户外,要求他们在地上留下影子。注意幼儿能不能做到。如果幼儿站在一个较大的影子中间,或站在影子的边上,会发生些什么?幼儿是如何变化他们的影子的`?他们能否使自己的影子变大、变小、变宽和变窄?要求幼儿用不同的物体产生不同的影子,例如运用伞或书等。注意幼儿是如何改变影子的形状的。
4·要求幼儿两两成对,互相画出柏油场地上对方的影子。每过2—3小时,回到同一个地方,要求幼儿注意影子有没有变化,是大了,还是小了。
5·玩抓影子游戏。以抓人者踩住被抓者的影子作为游戏胜利的规则。用不同的方式制定规则,如抓人者的影子接触被抓者的影子,或用抓人者的手碰被抓者的影子等。
活动反思:
1、本活动幼儿非常喜欢。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帮助幼儿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吸引幼儿的兴趣。
2、通过实验演示,让幼儿容易掌握知识,不仅获得的印象深刻牢固,还能引起幼儿对光的极大兴趣。
3、将观察和实验结合教学,引导幼儿的观察,扩大幼儿的视野,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发现问题的乐趣。
4、还有幼儿自己动手做“手影”“踩影子”游戏,吸引幼儿的学习趣味性,加深幼儿的体验,保持幼儿积极探索的愿望,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温度计,知道温度计的用途
2.使幼儿获得温度计如何指示温度的粗浅经验,学习观察、测量温度的简单技能。
3.培养幼儿对测量温度的兴趣。
教学准备
每组一只温度计、其他温度计活动过程:
1.让幼儿认识温度计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温度计,看看这些温度计有什么不一样?
2.教幼儿怎样测量气温
a:幼儿小组测量,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使用温度计和读数。
b:引导幼儿将温度计拿到户外,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1.小组进行,将温度计分别放入冷水、热水中,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2.教师指导并参与记录。活动结束。
效果分析:
因孩子们对温度计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前期经验(班级内有,孩子们已早就观察过)所以接受起来较容易些,孩子们的兴趣较浓厚,观察到了温度计在不同水温中的变化,但数字记录不是很理想,因温度计上的数字过小,分格过小,有些幼儿看不清楚。建议进行此次活动时,教师可将温度计的小格放大,画在纸上使用,效果会更好些。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11
一、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能够动手操作实验,记录结果,并大胆讲述出自己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喜欢参与到实验中,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2.活动难点:能够动手操作实验,并大胆讲述出自己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三、活动准备
1.盛水的大玻璃缸、各种能沉浮的物品(小木块,勺子,橡皮,小石头,泡沫板,海洋球等)
2.记录物体沉与浮的.图标。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实验导入老师分别将两样东西放入玻璃缸中,请幼儿观察。
师:这两样东西放入水中会怎样?引入活动,激发兴趣。
(二)基本部分
1.观察材料,猜测物体沉浮想象,师:这里都有什么啊?如果把这些东西放进水里面它们会怎么样呢?
2.动手操作,验证物体的沉浮现象并记录结果。
(1)出示观察记录纸,教师指导记录的方法;
(2)教师示范操作并做好记录;
(3)分小组让幼儿们自己操作,自己探索物体的沉浮,并对沉浮作好记录。
3.交流讨论结果各组展示并讲出自己的操作结果,教师与幼儿们一起进行验证。
(三)结束部分总结:根据物体的沉浮现象,教师与幼儿们一起进行分类,哪些是沉下的的,哪些是可以浮在水面上的。
五、活动延伸
与艺术领域美术相结合,折一些纸的小船和幼儿一起探索让沉下去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活动反思: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教师时刻要为幼儿的探索认知创设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氛围,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认识物质的性质。本次教学活动通过看一看、尝一尝、动一动,幼儿从亲身体验中,对水的概念从形象到抽象的提升,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始至终都是“实验者”,知识在孩子们的实践中自然就形成了。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12
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和讲述的习惯。
3.初步的探寻溶解的现象。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初步了解饮料,品尝过饮料。
2.材料准备:冷水、热水、一次性的透明杯、勺子、吸管、奶粉、果珍粉、咖啡粉、白糖、椰子粉、柠檬粉等、轻音乐的磁带、录音机、毛巾
活动过程:
一、创设到小兔家做客的情景,吸引幼儿的`兴趣。
二、幼儿品尝“小兔”制作的饮料,说说自己喝的饮料。
提问:你喝的是什么饮料?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的?
三、幼儿做饮料,引导幼儿边做边观察。
1、引导幼儿认识材料。
2、提出操作的要求:
(1)你们在做饮料的时候,看看有什么奇怪的变化?
(2)与你的朋友说说你的发现。
(3)要让做饮料的房间干干净净。
3、观察幼儿的操作,进行个别指导。
提问:你做的是什么饮料?味道怎么样?引导幼儿讲述做饮料的过程和发现。
四、鼓励幼儿互相交流,互相品尝饮料,说说自己做饮料的发现。
五、鼓励幼儿与客人老师交流:请客人品尝饮料,说说自己的发现。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13
设计意图:
该活动为特征的课程组织,强调活动的价值,注重活动的过程体验,以改变幼儿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活动取材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临近毕业,孩子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小书包、在书包的选择上他们往往关注的是款式、名牌、色彩、功用等,而忽视书包肩带的宽窄,忽略小书包对自己身体的保护作用。因此,教学活动--背背小书包,从幼儿身体的自我保护入手,与科学小知识:压力不变,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相结合,重在幼儿的体验探究过程,将科学知识浅显、易懂的传递给幼儿,并能在生活中去有效运用,进一步激发幼儿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受不同宽窄肩带的书包,带给身体的不同体验。
2、积极探索,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
重点:感受不同宽窄肩带的书包,带给身体的不同体验。
难点:发现宽肩带比窄肩带的书包背起来更轻松的小秘密。
活动准备:
材料:不同肩带的书包若干、图书若干
小实验:两块海绵和小椅子
活动过程:
一、不一样的小书包--发现不同
引出话题:
1、这些都是小学生的书包,它们一样吗?
2、说说它们哪里不一样?
3、小结:小小书包,有这么多的'变化,你一定能找到一个你喜欢的小书包。
二、背背小书包--体验感受,发现秘密
1、刚才,你们发现了书包的肩带有的宽,有的细窄,如果在这两个书包里放入一样多的图书,背在我们的肩上,哪个会更舒服、更轻松呢?
2、请你们2人合作,一起完成一个任务。
小提示:2人合作--在书包中分别放入5本图书--两人轮流背背小书包,慢慢绕走一大圈。
3、幼儿合作探索,相互交流。
4、交流分享?说说感受,哪个书包背起来更舒服?
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实验,海绵代替我们的肩膀,小书包背在我们的肩上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细肩带书包压在我们的肩上,会刻出深深的痕印,我们背起来会觉得痛,很不舒服,而宽肩带的书包不会把我们的肩膀勒疼,背起来舒服和轻松。通过小实验,我们知道了宽宽肩带的书包能保护我们的肩膀,让我们背起来更舒服,所以,我们以后选择小书包的时候,要尽量选择宽宽肩带的书包。
三、迁移运用--尝试运用,拓展生活经验1、这是细肩带的书包,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它变宽,让我们的肩膀背起来更舒服、轻松呢?
2、出示加肩带的书包,加上一个小小的宽肩条,就能让我们背得更舒服。
3、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好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请你想一想它什么部位加宽了?加宽了以后有什么用处?
活动反思:
教学活动在张弛有序的过程下逐一展开,幼儿学得很快乐、很轻松,教学环节的设计为教学活动目标而服务,活动的有效性得到体现。活动注重幼儿的体验和探索;注重科学小实验的论证,让幼儿在即时有效的观察中,得到论证,达成共识;注重科学道理与生活的结合,将科学知识浅显化、生活化的传递给幼儿,活动中的延伸环节,让幼儿更多地关注自己生活周围的事物,去发现更多这样的好方法,科学和生活的结合更具有教学的意义。
活动评析:
活动取材源于幼儿的生活,过程中注重幼儿的探索和体验过程,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将科学道理浅显、生活化的传递给幼儿,幼儿在快乐中学习,获得经验。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14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玩有关圆形的物品,初步感知圆形的基本特征。
2、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及操作能力。
3、能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圆形积木、纽扣、薯片罐、八宝粥罐、圆形棋子等,每个面上都粘有一个圆形。
2、课件一个(春姑娘送礼物的画面,许多圆形宝宝滚动的画面,由圆形组合成的花、太阳、小鸡、鸟、钟等画面)。
3、用硬纸板做的斜坡8个,牙签,中心有小孔的圆片,有轴的长方形积木,轮子等若干。
活动过程:
1、课件导入,引起兴趣。
师:"看,谁来了?"(出示春姑娘送礼物的课件)幼:"春姑娘。"
2、自由玩一玩有关圆形的东西,初步感知圆形。(出示礼物箱)师:"春天来了,春姑娘给我们送来了许多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礼物?再玩一玩。玩的时候看看它们长的什么样?"(把"礼物"发给幼儿后自由玩)师:"有些什么礼物呢?"幼:薯片。
师:薯片罐长的什么样?
幼:圆圆的。
师:"还有什么礼物呢?"幼:八宝粥。
师:八宝粥罐长的什么样?
幼:圆圆的。
师:"还有什么礼物呢?"幼:纽扣、积木。
师:那它们长得什么样?
幼:纽扣、积木都是圆圆的。
师小结:原来春姑娘送给我们的礼物里都藏着一个圆形宝宝(出示课件)。它长得圆圆的,滚来滚去非常好玩。
师:"我们赶快把藏在礼物里的圆形宝宝找出来吧。找到后可以和圆形宝宝手拉手做好朋友。"幼儿找出粘在礼物上的圆形,撕下后粘贴在自己的衣服上。
(评析:大胆尝试让幼儿积极地与操作材料互动,引导幼儿自由地看看、摸摸、玩玩、找找、贴贴,给他们营造了一个宽松、愉快的心理气,为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创造了条件。)
3、尝试在图上找出与圆形相似的实物的某一部分。
师:"调皮的圆形宝宝们滚呀滚。怎么不见了,到哪里去了呢?"(出示许多圆形宝宝滚动的.课件。)师:"原来调皮的圆形宝宝们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我们一起来把它们找出来好吗?可以先和好朋友找一找,说一说。"幼儿自由讲述圆形宝宝藏在哪里了。
师:"圆形宝宝藏在哪里呢?谁来告诉大家?"幼A:圆形宝宝藏在太阳里。
幼B:藏在花里。
幼C:藏在小鸡的身体里。……师:"你们的小眼睛真灵,看圆形宝宝还藏在哪里了?"(出示圆片和轮子)(评析:通过电教手段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幼儿在宽松的"捉迷藏游戏"氛围里自由地与同伴交流,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增强了其大胆发言的信心。)
4、分组尝试制作有趣的小轮子及汽车,在斜坡上滚动,进一步感知圆形的基本特征,体验活动的乐趣。
"调皮的圆形宝宝还藏在圆片和轮子里,它们还想手拉手到斜坡上玩一玩。请我们小朋友来帮助它们,好吗?"幼儿自选材料制作,有的幼儿把两个中心有小孔的圆片用牙签接起来变成一对小车轮,还有的幼儿把带轴的长方形积木装上4个小车轮,就成了一辆小汽车等。然后孩子们尝试着让它们从斜坡上往下滚动。
(评析:在做做玩玩中,气氛显得更加轻松、自由,幼儿的操作兴趣高涨,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调动,在探索中独立地获得学习经验,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活动结束:
1、找找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圆形宝宝变的?
2、给圆形娃娃涂色。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15
设计意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都喜欢出去旅游,每次旅游回来都希望把自己见到的、好玩的事情说给老师、小伙伴听。结合孩子的需要和兴趣,我班开展了“快乐的旅行”这一主题。随着活动的不断延伸,一次孩子们在进餐中窃窃私语,老师蹲下身仔细倾听孩子的对话,才知道他们有一个新的“发现”:食物在肚子里会“旅行”吗?多有趣的问题呀!孩子们都关注着呢。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食物,孩子们总是吃不够、说不完。为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食物的旅行”主题活动由此生成展开。为体现新课改精神,我们以整合的观念,目光短浅是让幼儿在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的同时,重点知道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合作能力。为使活动真正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我注意灵活采用教法:首先设置问题情境(从孩子们好奇心入手——“吃下去的东西哪去了?”)观察法(用孩子的眼睛去发现——食物在人体里的消化过程)操作法(以孩子喜爱的操作形式展开——动手动脑拼图、“构建”消化系统图)等等。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亲手制作课件,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生动且有趣味性。
活动目的:
1、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重点知道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加深幼儿对身体的了解,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3、培养幼儿观察力及合作能力。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人体消化系统卡片数套,小兔布偶一个,食品、白板纸、油画棒、大小塑料软管等材料若干。
2、课前与爸爸妈妈讨论及查找有关资料。
3、主题环境创设(人体模型、人体各结构图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与幼儿每人吃一块萝卜片,谈话关提出问题让幼儿猜测,引出课题“食物的旅行”。
1、讲述故事“萝卜的旅行”。
2、利用小兔布偶,重点提问:萝卜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二、幼儿自选食品(糖、饼、果等),再次体验食物在身体里的感受。
三、认识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1、教师演示课件,帮助幼儿认识消化器官的名称。
2、重点讲解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让幼儿明白不良饮食习惯对胃的伤害。
3、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讨论:辨别哪些是健康的饮食行为?哪些是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教育幼儿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分组操作活动:加深对人体主要消化器官的理解。
1、分组玩拼图游戏。幼儿利用小卡片,合作拼成一幅完整的人体消化系统图。
2、部分幼儿躺下将人体外形轮廓勾画出后,自主选择大小、长短不一的塑料软管等材料(做食管、胃、小肠、大肠等)。
3、分享交流:教师与幼儿共同将做好的人体消化器官图布置在室内主题栏目中。
附故事:《萝卜的旅行》
小兔最喜欢吃萝卜了,小兔把我放到嘴里,嚼呀嚼,把我弄得痒痒的,一不留神,我就被吞了下去。不一会儿,我到了一条长长的管子里,就像坐滑梯一样,真好玩!还没等我玩够,就滑到了一个大袋子里,这大袋子可神奇了,它会一边分泌出一些液体,还一边慢慢地蠕动,把我磨得呀越来越碎,越来越碎...被磨碎的我接着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管子里,像迷宫一样,好不容易出了迷宫,我就到了一条皱巴巴的大管子里,在这我的营养都被吸收掉了,最后我就被排出了体外。
活动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并知道如何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探究新课之前,我先引领学生回顾了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然后引入食物消化的讨论话题。学生很容易说出食物消化的过程: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并且能马上理解这些器官都是消化器官。但是,学生对于肝是消化器官却不是消化道这点不理解,因此,我又加入了消化器官、消化道概念的对比,以及肝的功能的扩充。在了解如何保护消化器官时,学生也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一反三,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吃不干净过了保质期的食物、饭后不剧烈运动等。
学生在这节课中提了很多与生活有关的问题,课堂反应很积极,他们对于平时看不见的肚子里面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跟随食物一起在消化道内旅行时有很多次“原来是这样的”反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的好奇得到满足心的同时,这些知识也能深深的映在学生的脑海里,并且能积极主动的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这样才达到了科学课的目的。希望能激发更多学生的兴趣,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探索科学的奥秘。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16
目标:
1、认识静电这个自然现象。
2、亲身操作利用"静电"钓起小鱼。
3、感知科学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笔
2、电光纸的小鱼
3、池塘挂图
4、光滑的物体(瓶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小猫钓鱼"
1、"谜语"导入:
师:苗苗三班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个是什么小动物吗?
(八字胡,往上翘,说起话来喵喵叫)幼:小猫咪师:对,就是小猫咪。那小猫咪喜欢吃什么呢?
师:就是小鱼,那我们今天就去钓鱼吧!
2、提出矛盾点师:哎呀,粗心的小猫咪只带来了钓鱼竿却没有带来钓鱼线,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小猫咪。
幼儿:——
二、教师展示"静电"实验
3、展示静电现象师:小静老师,今天要用一个神奇的方法来钓鱼哦。
(摩擦笔杆,去吸池塘里面的小鱼)师:我一边做你们一边和我说"霹雳啪哩轰""霹雳啪哩轰"师:你们看!小鱼钓上来了!
师:你们想不想试试看?
4、教师介绍静电师: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小鱼杆可以钓鱼呢?
幼:自行发言师:这个就是静电宝宝的威力!当我们用笔擦擦我们的头皮时,要注意力气的大小哦。不同的力气会产生不同魔法效果哦。由于摩擦(边说边做动作)静电宝宝就会出现
三、请幼儿亲身试验这个现象。(在过程之中重点关注大小的区别)教师观察总结幼儿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师:我们发现当我们用大大的力气的时候小鱼儿就容易吸引上来,当我们用小小的`力气的时候小鱼儿就不太容易吸引上来。
师:我们请刚才成功的小朋友来试试看师:那么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进而引出另外一个关系,摩擦的表面。我发现有的小朋友的衣服是光滑的羽绒服,有的衣服是毛毛糙糙的,提供光滑的物品比如塑料瓶等)教师在根据实际的操作情况进行总结
三、静电的其他现象
1、教师总结影响静电的两组关系:摩擦的大小和摩擦的表面对于吸引小鱼的区别。
2、教师进一步介绍静电这个现象而且,静电宝宝经常会在秋冬天的时候出现。你们注意过他们吗?
4、穿衣服的时候听到噼啪的声响
5、拉手的时候会突然电一下6、梳头发的时候梳着梳着就会头发飞起来。
这些现象的原因都是因为静电宝宝,皮肤与衣服之间以及衣服与衣服之间互相摩擦,便会产生静电宝宝。
3、延伸活动:防静电
1、拓展环节——防止静电宝宝出门前去洗个手,或者先把手放墙上抹一下去除静电
2、科学区角:可以讲课上的道具放到区角,让幼儿可以在课下时候再次进行操作。指导幼儿重点关注不同纸张的区别会对静电产生造成的影响。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17
活动目标
1、认识更多的植物。
2、为植物做卡片。
3、欣赏几种有趣的植物
4、种植一种喜欢的植物。
5、介绍植树节。
活动重难点为植物做卡片、种植一种喜欢的植物。
活动准备几种植物的图片(梅兰竹菊)、一盆含羞草、有关植物(如猪笼草)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1、小朋友,你们认识哪些植物?
2、小朋友们请把你们认识的植物画出来,并把它们介绍个大家。
2、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植物的图片,你们来看看是什么植物?(出示植物的图片)
二、活动进行中
1、让小朋友根据图片说出梅兰竹菊分别有哪些特征;
2、介绍梅花、兰花、菊花分别在哪个季节开放;
3、带小朋友在幼儿园以及周围参观植物,介绍植物特点;
4、回到到教室中,拿出带来的含羞草给小朋友观赏、触碰,看含羞草因触碰而收缩的有趣过程;
5、给小朋友观看有关植物的视频,如猪笼草食虫过程等。
三、回家任务
1、让小朋友在家长的帮助下为幼儿园里的植物制作介绍卡片,挂到相应的植物上;
2、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种植。
四、活动后续
1、观察小朋友们种植的植物,一段时间后带到幼儿园,大家共同欣赏;
2、鼓励小朋友们在每年的植树节都进行植树活动。
活动反思
1、本次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明确,让幼儿明确意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在教学活动落实中,有很多孩子因为对树木生长没有多少了解,所以提问中互动不起来,通过图片的引导,孩子们开始想象、探索纷纷举手发言。开始活跃起来。
3、在以前传统的按班教学中孩子们都是按部就班,这次通过和社区合作进行教学,在加强社会教学形式的同时,丰富了孩子的科学知识。
4、如果重新上本次课程,我会在开始部分先让孩子们观察社区树木,再通过图片来讨论,让幼儿有感触的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基本部分中可加入树木与人类有关的大量图片(比如:沙尘暴、洪水、树木被砍伐等。)让幼儿了解保护环境对人类很重要。
5、我在教学本次课程中,老教师们的评价是:
(1)总体环节流畅,幼儿能完整的接受并有一定的效果。
(2)师生能互动
(3)导入部分吸引力欠缺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18
设计意图:
1、关于目标制定与载体选择。本次科学活动的知识目标定位在对6个数字进行排列组合。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引导孩子们设计电话号码,为可爱的小动物进行设计。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载体?我以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顺利实现活动目标;同时,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对科学本身的兴趣。
2、关于目标的“度”的把握。排列组合的知识可以把我们引向概率学,但对大班幼儿而言,他们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5岁幼儿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特征是单向的线形思维。因此,我把它定位在排出6个具体的号码。
3、关于活动过程的设计。科学活动离不开一个基本的程序,即“激趣——探索——成功”。本次活动中,对家中电话号码的讨论旨在激趣,也为后面的自主设计奠定基础;帮小动物们设计电话号码是展开探索过程,最终走向成功。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则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活动目标:
1、尝试将数字1—6进行6次不同的组合,排列成6个不同的号码。
2、体验为小动物设计电话号码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份记录单、铅笔、1—6数字卡;
2、动物图片、教师使用的数字卡
活动过程:
一、讨论电话号码的秘密
1、回忆家中的电话号码(教师作记录)
2、分析、讨论:
(1)这些电话号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是由哪些数字组成?
(2)每家的电话号码有重复的吗?为什么?
(3)怎样让电话号码不重复?
二、设计电话号码
1、出示小动物图片,告诉幼儿:请大家为小动物设计电话号码。
2、提出设计要求:必须是8位数;前两位数为86,后六位为1—6,不能少其中一个数字;每家一个电话号码,不能重复。
3、第一次操作:幼儿摆弄数字卡,为其中一只小动物设计电话号码。
4、第二次操作:幼儿摆弄数字卡,为六只小动物设计不同的电话号码,并作记录。
5、交流、检查。
活动反思:
1、这个教学活动选自建构式课程,在原来基础上我进行了调整。活动重点放在了目标一和目标二。
2、活动准备充分,尤其是记录纸采用表格式,这点非常好,能帮助幼儿直观地了解我们使用的电话号码都是7位数。
3、活动过程层层深入,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寻找电话的秘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设计新的电话号码,老师也能关注到全体幼儿,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高,效果好。
4、整个活动进行非常顺利,似乎没有难点,寻找原因,发现幼儿练习本上只需要设计4个电话号码,选择余地大,最好调整有6个或以上的动物,设计6个或以上的号码,提高数字排列难度。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12-08
幼儿园 科学公开课教案04-02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优质教案02-21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15篇)01-02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15篇12-27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5篇04-01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04-03
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通用15篇)02-10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精选汇编)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