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说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2.在游戏中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判断。
3.借助观察猜测、操作实验、活动交流,培养学生合理推测的能力,并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2.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课件、球以及摸球用的袋子、记录单、扑克牌。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游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游戏。看谁能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最多的数学知识。玩游戏前老师先分组,1、2?大组为甲队,3、4大组为乙队。哪一个组先来玩游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很轻松和谐的情境中进入新知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开课就有了学习动力,为新课的学习酝酿了良好的情绪。】
活动2【讲授】游戏冲突,引发思考
师:两个组都想先来,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决定那个组先来。
师:好办法,抛硬币每一面的可能性都是?,很公平。但是今天老师没有硬币,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石头、剪刀、布。
师:石头、剪刀、布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公平吗?同桌之间单号代表甲队,双号代表乙队互相猜三次试试看。
师:刚才谁赢了?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公平)
师:为什么,能不能用可能性的知识来说明这个游戏的公平性呢?今天这节我们继续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游戏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催化剂,数学猜想是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宝库的金钥匙。在这个环节中从学生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中引导学生思考、猜想,激活了学生对可能性的原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学习有了初步的感觉。】
活动3【活动】探究新知:
1、你觉得两个同学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其中一人获胜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
2、要想知道每人获胜的可能到底是多少,我们必须列举出两个人完游戏时会出现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用自己的方法,把完游戏时会出现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交流
4、汇报:发现:有的学生列举了7种、8种、9种等各种不同的结果和记录方法。
5、有没有办法不漏掉也不重复呢?
6、老师利用表格归纳总结列举方法?
活动4【练习】巩固提高:
1、做一做。
(1)老师读题:
(2)相信大家都能用这3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吧。那么谁能办法写出所有不同的'三位数呢?请把它写下来。
师:用这样的方法来决定“胜负”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
生:单数赢了4次,赢和可能性是4/6,双数赢了2次。赢的可能性2/6。
2、出示练习1。两人一组,算出2、3、7、8中任意两个数的积。
如果它们的积是2的整数倍,甲队获胜;如果它们的积是3的整数倍,则乙队获胜。这个玩法公平吗?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比赛的情境来触发学生积极思考游戏的公平性,并运用刚学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设计练习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紧扣课题,不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而且使学生在练习中思维得以发展,创新素质得到锤炼。因而达到活学、巧学、乐学的境界。】
活动5【讲授】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及它们的关系,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能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3、培养概率素养,增强对随机思想的理解。培养公正、公平的意识,促进正直人格的形成。
4、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学生非常感兴趣,在游戏中探索可能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对随机思想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课题:
1.师: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踢足球)如果要开始一场足球赛大家觉得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这样公平吗?为什么?(课件)
2.揭题:硬币抛出后可能是那些面?(正反面),所以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研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猜测:
(1)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那掷出反面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元
用乘法计算:×3=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计算?×3表示什么?
(3个或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元看作35角
元扩大10倍35角
×3×3
10.5元10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2
×5
3.6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2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4×425×7×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专项练习练习一4
二、运用
1、填空。
()0.74()
×3×3×2×2
()135()148
2、做一做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练习一1、2、3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10
×1000
5×10
×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小数乘整数1
元35角
×3×3
10.5元105角
例2
0.72扩大到它的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
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4
自学预设:
自学内容自学P43内容
指导方法自学P43
思考:
1、底面积是什么?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是怎么求的?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怎样?
尝试练习试着完成P43的做一做的第2题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统一。(完成P43内容及P45第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
通过预习你观察到到了什么?
生:图中画阴影部分的那一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师强调:这个面是由摆放的方式决定的。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怎样求长方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即S=ab)怎样求正方体的底面积?(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即S=)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
思考:我们能不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公式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棱长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3.练习:
完成P43“做一做”第2题。讲解:“横截面”通过实物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他的实际意义,懂得一个物体平放,立体图形的左面和右面就叫做横截面,如果竖起来,横截面就成了底面。所以
三、巩固练习:完成P45题8。
四、练习拓展:
1.计算:
2.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0.15,长2m。5根这样的木料体积一共是多少?新课标第一
3.有100块底面积是42,高6cm的立方体石块。这些石块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的和是48cm,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点:会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难点: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
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学习时,发现了很多同学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下面,把我们的学习成果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学生总结学法.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学生代表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注意让学生指图说明。
2、思考:请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或者用乘法思路想: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 全班交流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思考的过程,再次体会“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一
共摆了多少个吗?
学生回答,老师同时板演: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很用心思考,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吗?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3种,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
及时板书:1×12=12 2×6=12 3×4=12
或:12=1×12=2×6= 3×4
师:由黑板上整理出的算式可见,12的因数有哪些呢?
(1、12 、2、6、3、4)
引导思考: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通过以上的拼、画、小组交流,学生已经有所发现。)
学生的答案:
(1)我发现积是12的乘法算式中,它们的因数都是12的因数。
(2)我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对的找12的因数。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1、2、3、4、6、12)
3、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第38页“练一练”第1题,注意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2、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38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四、总结与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用学到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做些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以后我感想很多,感触也很深。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教学思路,才能更好达到教学目标。下面我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一些想法和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2的因数”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拼长方形,让学生们直接感知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12的几种情况,使他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2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2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重复。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进行对比,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除法估算》选自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九册P51的内容。
教学思路
小学数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其他知识也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除法估算”这一部分内容时,设计围绕从学生刚经历的秋游活动来展开,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发现估算的题材、自主探索以感知估算的价值、小组合作来交流估算的策略、尝试解题来总结估算的方法、实践运用以提高估算的能力。
设计理念
1、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除法计算)、直接经验(秋游的感受)和现实世界(生活中的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2、注重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知识,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并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经历除法估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估算的方法。
2、能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秋游场景引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后,出示秋游时拍的照片,询问学生当时的心情,一下就让学生回想起秋游那天的情景,因那天是远足秋游,学生对步行印象极深。在导入新课前,就提供路程和时间,让学生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复习,求出同学们步行每小时大约行多少米。接着让学生把计时的单位改小,继续求每分钟的步行速度,便于我们判断走得比较快还是慢。此时顺利进入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教学中。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行探究。
1、关于所需车辆的计算:
师:同学们走的速度很快呢,是玩的心情很迫切吧!怪不得有同学问老师:“为什么不坐车呢?大家想知道原因吗?”
(1)出示题目并讲述:老师联系车子的时候只有中型客车,每辆车子可以坐44人,而我们四年级参加秋游活动的学生一共有235人。现在只有5辆车子可以用,你们认为够吗?
(2)学生自己思考解答后交流。
师:请同学来说说你的结果。(交流情况)
生1:我觉得不够。因为235÷44≈6(辆),要6辆车子才可以。现在只有5辆,所以不够。
(240)(40)
生2:我认为够了。235÷44,235的近似数取200,235÷44≈5(辆)。
(200)(40)
生3:我认为是不够的,老师还没有算在里面呢。
生4:老师,我用小数做的.行吗?
师:当然可以了。你课外知识真丰富!请你说说看。
生4:我用235÷44≈5.3,把结果求近似数就是约等于5,所以我觉得5辆车就够了。
生5: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不能把后面的直接去掉,应该要向前面进一。
生6:我同意生5的观点,5辆是不够的。我是这样想的:一辆车可以坐44人,那么5辆车大约可以坐44×5≈200(人),而200人<235人,多出来的人就坐不下了,要用6辆车才够。
师:是啊,多出来的人怎么办呢?不去了吗?
师:我看,问题主要是在生1和生2的两种解法中 235,也就是被除数的取近似数出现了分歧,那先来解决除数取近似数是怎样统一的?
生7:只要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十数。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摇头表示没有)。问题是被除数到底该怎么考虑求近似数呢?在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这个问题,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
生齐:生1说的那种。
生2:我现在想想应该是不够的,刚才没有仔细考虑。
师:那就是说,被除数取近似数时,要考虑尽量和原来的数接近。
生8:老师,那230也接近235的,为什么要取240呢?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9:因为240÷40是整数6,计算方便,算得快。
师:为什么会这么快?
生9:因为我想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师:这个方法真妙啊!把除数的近似数求出来后,用乘法口诀来想,找个最接近被除数的,把它取作被除数的近似数。你真会动脑筋!
师:(小结)我们用估计的方法求出了5辆车是不够的,所以决定远足秋游,还能观赏沿途风光呢,倒也是一举多得。
2.关于缆车票价的估算(出示缆车图)
(1) 理解价格表
师:到了坐缆车的地方,同学们可兴奋了。不知道有没有同学注意到了这张价格表呢?你能看懂它吗?(指名学生发言)
生10:大人坐缆车上山要20元,上山、下山一起要30元。
生11:大人光上山不下山是20元。儿童的票价是大人的一半。
师:两人说得都很棒,生11补充得更好,那按价格表的说明,同学们每人应该付多少钱呢?
生12:(口答)30÷2=15(元)
师:老师要负责付同学们的费用了。请大家帮忙算一下:一个人的票价是15元,我们班级有58名同学参加秋游,那么该付多少钱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13:我们小组认为老师要付15×58≈1200(元)
(20)(60)
生14:我们小组认为老师只要付15×58≈900(元)
(60)
师:怎么一下就相差了300元?该听谁的呢?
生15:我们小组是列竖式计算的,其实只要15×58=870(元)
师:同样是估算,相差300元,这里就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况,估算目的是计算快速,但也要注意准确。大家想知道事实上老师付了多少钱吗?
(学生纷纷猜测)
生16:老师,我想您付的钱应该比870元少。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16:因为我想集体乘坐应该可以优惠的,很多地方集体购票都可以打折的。
师:你的生活经验真丰富!的确如你所料,老师实际上付了775元。
(生恍然,纷纷点头。)
师:58个同学乘坐缆车,总共用了775元,你能算算自己用了约多少钱吗?
列式:775÷58 ≈
生解答后交流:除数58的近似数是60,被除数考虑能被60整除,而又接近775,所以求近似数是780。师板书:775÷58 ≈ 13(元)
三、提供数据信息,鼓励学生自选解题。
在学生掌握了除法估算的方法以后,出示一组信息,让学生选择其中对于自己想了解的情况有用的数据,进行计算解答,并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反思:
这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同学们都投身于自己探究知识的活动之中。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方法,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在实践后的体会如下: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也说明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我们现在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会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将学习和学生们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2、估算与生活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7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P83页《旋转三要素》。本课计划1个课时。
2、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后上初中也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旋转的方向,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线段的旋转。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观察、讨论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体会旋转的含义,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二、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花样滑冰选手金妍儿的旋转舞蹈视频。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她在不停地旋转。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设计意图】 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
二、、探究新知
1、复习简单的旋转现象。
A、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你还记得旋转的含义是什么吗?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B、大家能举几个例子吗?
教师指名回答。
C、老师身上有样东西在运动时也在旋转,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认真找。找后指名回答。
2、讲解例1,明确确旋转三要素。
出示时钟。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那我们这节课就借住时钟进一步认认识旋转。
(1)认识旋转要素——旋转方向
教师:同学们都应该观察时钟的指针的旋转动运,那你们知道它是按什么方向运动的吗?
学生小组交流,可得出:指针是按顺时针方向方向旋转的。
教师:不在人为的干涉下,指针会逆时针运动吗?(不会)
教师:时钟中的时针只会顺时针运动,这就是指针的旋转方向。
(板书:旋转方向)
教师组织学开展“听口令做动作”的活动;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运动、逆时针旋转。
(2)认识旋转要素——旋转中心
教师指着时钟的中心。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个位于时钟的中心,时钟和分钟都沿着它转,这就是时钟的`旋转中心。
(板书:旋转中心)
(3)认识旋转要素——旋转角度
课件动态出示甲时钟指针从“12”到“1”,乙时钟指针从“12”到“3”。
引导思考:
A、注意观察,甲、乙两个时钟的指针分别是怎么旋转的?
指名说一说指针的旋转过程。
B、两个钟面上都是指针在旋转,在旋转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教师:学习了上面的内容,同学们能描述指针从“12”到“1”的旋转吗?
学生思考得出:当指针从“12”到“1”时,指针顺时针绕着中心转过了30°。
教师:你怎么知道旋转了30°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指针绕点O旋转一周共360°,一共12个大格,从“12”到“1”是1个大格,即旋转了:360°÷ 12 = 30°。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的旋转时,要注意旋转三要素: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板书: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实例入手,在看似简单的变化中请学生比较不同之处,形象地感知、体会旋转的三要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例题。
2、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1)先出示左边的图,再出示右边的图。
教师:左侧有车通过,左侧车杆怎么变化呢?
预设:左侧有车通过,车杆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教师:汽车已经通过,车杆又回归原位,车杆又是怎么变化的呢?
(2)请一个学生来当车闸,演示右侧有车通过,请大家说一说车杆是怎么变化的。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左、右侧通车时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的相同和不同。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课件动态出示时钟,完成练习。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5页第1题、第2题、第3题。
5、欣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图片及旋转大楼。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在这一环节中,充分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不断完善对指针旋转的描述,加深对旋转的理解。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8
一、准备练习
(一)口算
3.8+1.2 2.54 1.58
1.50.3 0.64+0.16 7.6+0.24
5-1.8 1.2580 3.64
6.3+2.45+3.7 3.56-1.57-0.43
0.87125 (2.5+0.9)4
(1.5+0.25)4 0.64+1.44
(二)口答,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说出依据)
1.3.18□=1.2□
2.(2.5+3.5)□=□□○□4
3.□+4.3=□+0.86
4.(2.51.2)□=1.2(□□)
5.7.6-2.8-□=□-(□+3.2)
(三)小结引入
我们运用一些运算定律或者运算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4
1.82.58+1.81.42
1.观察算式特点
2.学生试做
方法一:1.82.58+1.81.42 方法二:1.82.58+1.81.42
=1.8(2.58+1.42) =4.644+2.556
=1.84 =7.2
=7.2
3.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第一种方法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第二种方法只是根据一般的运算顺序)
4.练习
1.82.58+1.81.42+0.5
=1.8(2.58+1.42)+0.5 (乘法分配律)
=1.84+0.5
=7.2+0.5
=7.7
5.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对简算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1.561.7+0.441.7-0.7
11.72-7.85-(1.26+0.46)
(二)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0.64+7.652.4+11.76
12.9〔14.66-(1.3+8.2)〕
9.83(3.8-2.3)+1.56.17
6.752-〔4.7(0.54-0.38)+2.8〕
15.4〔8(6.34-4.59)〕
(三)思考题:填同一个数
□-□+□+(□□□-□)=10
四、课堂小结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目简便计算,但是应该随时注意是不是有的步骤可以简算,能简算的,尽量使计算简便,不能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10.64+7.652.4+11.76
2.12.75[14.6-(1.3+8.2)]
3.9.831.5+6.171.5
4.15.4[8(6.34-4.59)]
(二)新兴煤矿七月份产煤4.85万吨,八月份产煤5万吨,九月份产煤5.65万吨.平均每月产煤多少万吨?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9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P5~6例3、例4及练习二第1、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59××60.23×314×3×3
口算后提问:从14×3和×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2.列竖式计算。26×7×123×2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米、宽米的宣传栏。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
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
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
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
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3.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三、巩固练习
1.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
×0.03××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1、9题。
板书
小数乘小数
×=×=
1看、2算、3数、4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熟练的将分数和小数互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复习准备
通过两个题的复习,为这节课的学习做铺垫,这节课会用到这些解题的方法。
1.读出下面各小数,并说出它们的意义。
0.3,0.25,0.14,1.34,4.06,0.08,1.042,0.315。
2.求下面各题的商。(小数、分数。)
3÷4 15÷45 1÷8
5÷10 9÷10 6÷15
[过渡]:你们见过羚羊和鸵鸟吗?这两种动物跑的'都很快,羚羊每分钟跑0.9千米,鸵鸟每分钟跑千米,你知道羚羊和鸵鸟赛跑谁能赢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和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通过两种动物的赛跑比赛,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发现小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
师:想一想,我们该怎么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呢?动手做一做看你能算出来吗?
先让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巡视,看学生的计算情况,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然后找学生回答自己的作法。
生1: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9写成分数,0.9=,这时只要比较和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即可。
师:对,这位同学很聪明,他依据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然后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那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生:在比较和的大小时,需要先把这两个数通分,它们的公分母是10,所以,>,由此可得0.9>,所以羚羊比鸵鸟跑的快。
师:这种方法很好,是先把小数化成了分数,然后再比较分数的大小。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一齐: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师:对,谁是用这种方法做的,来说一说。
生:把化成小数是:=4÷5=0.8,0.8
师:通过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时,既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也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
[议一议]: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怎么把小数化成分数?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几个例题,通过例题我们来总结规律。(教师演示课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三、课堂练习
通过练习熟练这节课所学知识。
课本P86“试一试”: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0.4 1.5 0.12 2.8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五、课后作业
课本P86“练一练”1、2、3题。
板书设计:
课题:分数、小数互化
1.复习
2.1分钟赛跑
3.例题
4.课堂练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教师提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二、学习新课.
(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
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二)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
机动车种类
辆数
合 计
摩 托 车
小 汽 车
大 客 车
载 重 车
教师提问: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教师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2、学生练习.
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增加人口数(万)
三、巩固练习.
拿一枚1角硬币,从桌面上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四、课堂总结.
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填入下表.
六、板书设计.
省略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初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并会检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一)口算下面各题.
30+=50 2=10
(二)列式.
1.一支钢笔元,2支钢笔多少元?
2.与4的和.
二、新授教学
(一)方程的意义
1.介绍天平
这是一架天平、可以用来称物品的重量.当天平的指针指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
2.引出方程
(1)出示图片:天平1
教师提问:这个天平平衡吗?说明了什么?谁会用等式表示?
(2)出示图片:天平2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20+?=100
教师说明:这个未知数?,如果用来表示就可以写成20+=100.
(3)出示图片:篮球
教师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样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
教师板书:
3.方程的意义.
教师提问:观察上面三个等式回答问题.这三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相等的式子.
不同点:第一个等式不含有未知数,第二个和第三个等式含有未知数.
教师板书:象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教师强调:含有未知数、等式
4.思考:方程和等式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1)出示图片:等式与方程
(2)小结: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二)教学例1
1.方程的解
教师提问:在中,等于多少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在中,等于多少时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相等?
教师说明: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如:是方程的解
是方程的解
2.解方程
教师板书: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教学例1
例1.解方程-8=16
(1)教师提问:解方程先写什么?根据什么计算?
(2)教师板书:
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3)怎样检查解方程是否正确?
检验:把代入原方程,
左边,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是原方程的解.
4.讨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含有未知数的叫做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叫做方程的解.
3.求方程的解的叫解方程.
4.下面的式了中是等式的有;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学情分析
学生在掌握整数加法的基础上,探索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过程,理解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
重点难点
1、分数加法的意义。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1、(录音内容)我是妮妮,今天想请哥哥、姐姐帮我一个忙。我妈妈烙了一张饼,爸爸把它平均分成八份,爸爸吃了八分之三张饼,妈妈吃了八分之一张饼,我想知道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呢?谁要是能帮我,就奖给大家一个赞,我先谢谢哥哥、姐姐了。
2、师:同学们,能帮助小妹妹吗?那怎么列式(板书式子),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活动2【讲授】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活动3【活动】提示预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
1、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一)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四个人的智慧,一定是很大的,下面就让我们小组合作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二)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
(三)学生讨论,师个别指导
(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个人见解,提示可以借助辅助工具来解题。)
2、汇报交流
生1:同学们,下面由我来代表我们组跟大家分享我们组的做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当成妈妈烙的饼,我也把它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份,我把它折回去,妈妈吃了1份,我也把它折回去,还剩4份,吃了也就是4份,占整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老师,我想对赵红俐的讲解做下点评,你的想法真奇特,能想到加法的逆运算减法来解决问题,你真棒,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能继续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生2:大家请看,我们组是用折纸法,我把这张圆看作是妈妈烙的饼,我把它对折三次,平均分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三,这1块是妈妈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3:我来为大家讲解说意义的方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了3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三,妈妈吃了1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一,两个人共吃了4块,也就是这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4:我们组是用画线段的方法来解答的,我是把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看成是妈妈烙的饼,把它平均分成8份,这3份是爸爸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三,这1份是妈妈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份,也就是八分之四,请大家注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5:我们组是用画图法来解决的,我是把一张正方形纸看作是妈妈烙的那张饼,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的3块,我是用蓝色表示的,妈妈吃的1块,我是用红色表示的,爸爸、妈妈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6:我们组是用切割法来解决的,请八位同学来帮我完成,请大家手拉手紧密的围成一个圆,我把这个圆平均切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这1块是妈妈吃的,一共是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我想对陶梦如的做法做一下点评,你的想法很新颖,但在日常的应用中不实用,我建议你可以用小棒来代替人。
生:我觉得小棒易丢,也不实用,可以用手指来代替小棒,因为手指不会离开我们的身体。
生:我觉得手指算小数可以,假如就没法算了,我觉得还是画图比较好。
生7:大家请看表示3个,表示1个,它们两的分数单位都是,所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刚才大家用这么多方法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那到底该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呢?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师:同桌互记计算法则。
活动4【练习】能力提升
师:在阿拉伯流传这样一句话:“无论你有多少知识,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谁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出几道题考考大家?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第6页《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学情分析: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出示书上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2×6=12,在这里,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教师板书因数,倍数)
2、出示书中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3×4=12,能试着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学生口答,巩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3、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是因数和倍数关系?能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因数和倍数必须是成对出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
4、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总结: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
5.小结引出课题。
师: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教师板书)
6.例题学习
出示例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1)想谁和谁相乘是18?
18=1×1818=2×918=3×6
所以18的因数是1,2,3,6,9,18。
(2)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
18÷1=1818÷2=918÷3=6
18÷6=318÷9=218÷18=1
分析:18最小的因数是哪一个?1还是哪些数的因数?18最大的因数是那一个
7.出示做一做: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学生独立练习,并口述方法,
由此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8.小结: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M÷N=PM、N、P都是非0的自然数,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的自然数,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二、巩固练习
1.(出示主题图)下面的四组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2426和1375和2581和9
2.课本练习
三、总结反思:
由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5
一、学习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 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乘法算式中对乘数已经有比较熟练的理解,学习因数可以在乘法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拼图来学习一个新知识。
(设计意图:拼图游戏学生很喜欢,创设拼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课件)
1. 师: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2. 班内展示交流。(请学生演示自己摆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事物的特征,明确正方形的个数与因数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他们在相互的探讨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3.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
4.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12的因数有哪些呢? 请学生按顺序说出来。(1、2、3、4、6、12。)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和写乘法算式有一定的关系,体会了“想乘法算式”找因数的方法,为下面的思考找因数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5. 思考问题:
(1)怎么样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全部因数找齐,一个都不漏?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找;一对一对找
6. 找出9的全部因数
(1)试一试,看谁能挑战成功。(学生独立找9的因数)
(2)交流找的方法。
板书:9的因数有:1、3、9
观察9的全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9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9,??)
7. 试一试:你能找出15的全部因数吗?找完后交流,说一说15最大的因数是多少,最小的呢?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8.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练习深化。
1.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把课本第9页的1、2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投影展示一名学生1、2题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拼长方形找因数的方法,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把第3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
学生做完后,看看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3.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班内交流:(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对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游戏:好朋友互报学号,分别找出对方学号数的全部因数,比比谁能有对有快!
(四)当堂检测。
1、找一找,填一填。
1 2 4 7 8 12 16 24 32
24的全部因数 32的全部因数 既是24的因数也是32的因数
2、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个( )个()个 ()个 ( )个 ( )个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了解目标达成情况。)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了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找因数的方法一般是按乘法算式来找的,可是在找的过程中容易漏掉几个,所以必须强调要有序思考。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16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3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数学教案08-31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9-06
小学数学教案【荐】01-04
小学数学教案【精】01-06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1-31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