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游戏、实物的操作,学习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游戏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或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猜物体的轻与重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带来了好多好玩的玩具,那让老师看看有哪些啊?
生:小汽车、变形金刚等。
师:那现在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玩具哪个重?哪个轻呢?(随机拿取学生手中的两样玩具)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轻与重的关系。
板书: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用观察(眼睛)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师:现在让我看一下,小巧和小胖在干什么?
生:玩跷跷板。
师:你们看一下,谁重谁轻呢?为什么?
生: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肯定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你们这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得出的?
生:看。
师:你们真聪明,有些物体可以仔细观察比较,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二)用手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出示小亚手拿气球和苹果的图片。
师:你现在能告诉我们小亚手中的物体,哪个重、哪个轻吗?
生:气球轻,苹果重。
师:好,现在老师拿来了这两样玩具,你们能告诉我哪个重,哪个轻吗?(从学生带的玩具中拿两样差不多大小的)
生:右手重,左手的轻。
师:到底是不是呢?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呢?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的方法。
师:好,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师:拿出两样不同大小的玩具,请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哪个重、哪个轻?(注意老师拿的时候,大的轻、小的`重)。
师:你们的答案和上面的小朋友答案一样吗?师:现在,你想告诉我们一些有关比较轻重的知识了吗?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有些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直接就可以得出,有些物体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得出,不能光看大小就来判断谁重谁轻。
三、巩固练习
(一)比一比
1.请学生看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2.老师出示一些比较容易看得出轻与重的物体,例如一本书和一个骰子等。
(二)猜一猜
1.请学生相互之间拿出自己的小玩具,交叉进行比较轻与重。
2.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新知
(一)用橡皮筋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1.出示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你们看一看,那样物体最重、最轻?
师:你们知道小丁丁是怎么比较的吗?出示课件。
小丁丁用同样的橡皮筋将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等挂起来。
师:你们说这个方法怎样啊?你们现在看着这幅图,能告诉我们谁最重谁最轻了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生:吸铁石最重,夹子最轻。因为物体越重,橡皮筋就会拉的越长,所以吸铁石最重。
师:请你们根据这幅图,把这些物体从最轻到最重排一下,填写表格。
2. 小结: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一些物体,达到比较物体轻与重的目的。
(二)小练习
1.师:请你们现在也学一学小丁丁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的玩具进行比较,看看这个方法怎样?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玩具也挂在橡皮筋上,进行比较。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通过知识的系统复习,沟通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发现并整理乘法表中的规律,能正确、合理、灵活地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2.在经历整理、找规律、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规律美。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对乘法口诀进行整理与复习。人教版教材第101页第2题主要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借助乘法数表巩固乘法口诀,使得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二是发现规律。通过观察发现乘法数表中的规律,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并感受其中的思想方法。三是运用规律。应用发现的规律完成一些变式练习。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学生已系统地学习完了表内乘法,对乘法口诀基本上都已熟悉,学生基本上已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的含义,也进行了关于乘法口诀的各种形式的'练习。
重点难点
重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发现乘法表中的规律
难点:
运用乘法表中的规律进行填数
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一、建构乘法数表
1.出示1、4、9、16、25、36、49、64、81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9个数宝宝,我们一起轻轻地读一读这些数。
生读
师:这些数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乘法口诀、乘法算式
2.揭题:今天我们要对表内乘法进行复习,板书:表内乘法复习
3.沟通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的联系
出示空的表格
师:你看得懂这张表格吗?如果现在要把9填在表格中,你知道它在哪儿吗?为什么填在这儿?
生可能有:1×9=9?????9×1=9?????3×3=9
师:1×9=9?和?9×1=9都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3×3=9呢?
师:9我们找到了3个位置,那16呢?你又能找到几个位置呢?
指名上来指一指
师:猜他可能想到了哪句口诀?
根据生的交流板书:四四十六????二八十六
师:看来有时候看到一个数可以让我们想到两句不同的口诀。
师:那你知道二八十六可以计算哪两道算式吗?四四十六呢?为什么二八十六可以计算两道算式,而四四十六只能计算一道算式呢?
生:四四十六是同数相乘。
师:二八十六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画图表示它的意思吗?
生画图后展示
师:看来二八十六既可能表示2个8相加,也可以表示8个2相加。
4.指导填表
师:1、4、25、36、49、64、81这7个数宝宝,它们的位置又在哪儿呢?你能找到它们的位置吗?
师:看到25,让你想到了几和几?看到36呢,你又想到了哪句口诀?
指名指一指,师课件演示7个数宝宝的位置。
师小结:看来想口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这些数宝宝的位置。
5.独立填写表格
出示要求:
①想一想,怎样填又对又快。
②查一查,是否已全部填对。(同桌检查)
③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师:你觉得怎样填可以填得又对又快?
指名交流,生交流师课件演示
师:我们可以一行一行地填,也可以一列一列地填。
师:现在你能独立完成这张表格吗?我们来比赛看谁填得又对又快,计时开始。
生独立填写后同桌检查。(预计4分钟)
师出示完整的口诀表
师:说说你是怎么填得那么快的?引导学生说出口诀和顺序。
师小结:看来乘法口诀非常重要,想口诀可以快速完成表格。
活动2【活动】二、探究规律
1.自主探究规律
师:刚才在填表格的时候,有很多小朋友发现了许多秘密,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看谁找的规律多。
活动规则:
①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②与同桌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2.反馈:
预设:①横着看,第一行逐渐加1,第二行逐渐加2……
追问:你知道为什么第二行为逐渐加2吗?
生:第二行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
师追问:第5行会逐渐加几?
师小结:横着看,第几行就是几的乘法口诀,所以就多几。
②竖着看,第一列逐渐加1,第二列逐渐加2……
追问:你知道为什么第四列为逐渐加4吗?
生:第四列都是与4有关的口诀。
追问:第8列会逐渐加几?
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演示
师小结:竖着看,第几列就是几的乘法口诀,所以就多几。
师:原来横着看和竖着看的规律是一样的(课件将两张横看竖看的表格合并在一起)
师小结:不管是横着看还是竖着看,第几行或第几列就会多几。
③斜着看,1、4、9、16、25、36、49、64、81都是同数相乘的积。
生说出相应的口诀。
师:这些口诀能计算几道乘法算式?为什么?
师:斜线上的这些数都是由两个相同的乘数相乘得到的积。像这样的数叫做正方形数。
师:1、4、9、16、25、36……都是正方形数。?想一想,还有哪些数也是正方形数?
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正方形数。
3.师:认识了这些特殊的正方形数宝宝,我们再来看看这张表格,如果以这些正方形数为界线,仔细观察斜线两边的数,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4、9、16、…、81这一斜行两边的数是相同的。
课件演示把它沿着这一斜行对折,引导学生观察重叠在一起的数都是相同的。
师:原来,斜线左边的数和右边的数是一样的,那这张表只要记一半就可以了。
4.出示乘法口诀表,沟通乘法数表与乘法口诀表的联系。
师:其实这和乘法口诀表是一样,同样我们只要记住这45句口诀,就可以计算81道算式。
活动3活动】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我们先由数想到了乘法口诀表,并在乘法表中找到规律,并应用规律填数。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1.提问:你己经知道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1厘米有多长吗?这两个长度单位中,哪一个大,哪一个小?1米等于多少厘米?
2.拿出直尺,指出直尺的0刻度线、1厘米、2厘米、3厘米。从哪里到哪里是3厘。
[评析:通过比划、找刻度等方法唤起学生对已学长度单位的回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分米。
(1)出示一个文具盒(长2Ocm、宽l0cm)。提问:猜一猜,文具盒的宽是多少厘米?长呢?
(2)谈话:要准确地说出物体的长度,不能只靠眼睛看,可以用直尺量一量它们的长。
让学生动手量。
(3)讲述: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有多长?(板书:1分米=10厘米)
(4)谈话: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1分米的长度?你能用拇指和食指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吗?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互相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5)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几分米,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米=10分米)
(6)谈话: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说说各接近几分米?
[评析:由学生熟悉的文具盒的宽和长引出分米的概念,再通过数一数、比划比划、画一画等方法,加深对分米的认识,了解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起分米的表象。]
2.教学毫米。
(1)认识毫米。
谈话:猜一猜数学书有多厚?用尺量一量,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讲述:这本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用厘米作单位,不能准确地量出它们的长度,接着我们认识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
投影演示:刻度尺上每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同学们用铅笔尖指一指1毫米,看看1毫米有多长?
谈话: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1分硬币再慢慢抽掉,这时两指之间的空隙就是1毫米。你知道哪些物体厚度大约是1毫米?(电话卡、银行卡、10张纸的厚度等)
(2)理解1厘米=10毫米。
谈话:猜一猜,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你是怎么想的?数数看。
1枚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少枚这样的硬币叠起来是1厘米?为什么?
(3)认识几十毫米、几十几毫米。
提问:从0刻度开始,1毫米在哪里?10毫米、20毫米80毫米在哪里?15毫米和25毫米在哪里?米尺上5毫米、15毫米等刻度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多媒体演示)
你能画一条26毫米长的线段吗?
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评析:让学生猜测、想像、讨论、观察,可以深化学生对毫米的认识。解决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系统地认识学过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1)提问: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从大到小排一排吗?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长度的?
(2)让学生用手势比划这些长度单位,说出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3)讲述:这几个长度单位在国际上还有统一的写法,你们想说说吗?请看第27页横线下边的文字,谁能读出这些英文字母?
指名读后,再一起读一读、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提问: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你是怎样很快看出来的?
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2.量下列物体的长,你认为用什么单位合适。
语文书的厚度;筷子的长度;教室的长;橡皮的厚度;铅笔的长。
指名回答。
3.想想做做第5题。写在书上,同桌相互检查。
4.游戏找朋友。大树、筷子、课桌、蚂蚁想跟长度单位交朋友,你们谁愿意做它们的朋友呢?(边唱《找朋友》边做游戏)
一棵大树高5( )
一根筷子长20( )
课桌宽3( )
小蚂蚁身长5( )
5.选择题。
(1)哪个物体长度最接近1分米。( )
① 1根火柴
② 1枝粉笔
③ 1枝毛笔
(2)哪个物体的厚度最接近1毫米?( )
①一本《新华字典》
②一本语文书
③一张IC电话卡
在小组内说给同伴听。
6.想想做做第6题。
同桌先猜再量,看谁猜得对。
[评析:练习设计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练习形式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评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分米和毫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接着通过猜测、验证,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运用了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再通过讨论、数一数、画一画、比划、举例等操作活动,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整节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学会学习。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4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内容,例1教学认识图形的平移、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例2认识图形的旋转;例3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旋转90°;例4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例5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及旋转以及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这是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还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经历从平移、旋转、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设计图案的过程,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初步感受图形运动的结构美,体验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中,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对图形变化的兴趣。
四、教学关键:
1.教学图形的平移时,要将着力点放在确定平移的距离上。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充分感知图形旋转的基本特征,初步建立图形旋转的概念,为进一步探索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旋转90°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重点:
1.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2.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六、教学难点:
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七、教学方法与措施:
1.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设置认知起点。
2.紧扣图形运动的最本质特征,引导学生探索画运动后图形的方法。
3.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
八、课时安排:
1.平移1课时
2.旋转1课时
3.轴对称1课时
4.练习1课时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总复习》教案03-08
小学数学一年级总复习教案02-23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02-01
初三数学总复习计划04-09
小学数学上册复习计划03-22
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11-08
数学期末总复习计划02-14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复习教案03-07
小学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