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活动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科学活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认识肥皂的多样性,知道肥皂的不同作用。
2、知道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肥皂。
活动准备:
1、幼儿从家中带来不同种类的肥皂:香皂、透明皂、药皂、旅游皂、液体皂等。
2、新式肥皂的幻灯片。
3、肥皂架子。
4、幼儿提前了解自带的肥皂。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引发兴趣。
1、猜一猜,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引导语:有一样东西,只要你和它交上朋友,它就会让你变得讲卫生爱清洁,而且我们天天都用它,这样东西是什么呢?
2、幼儿能用有节奏的儿歌说出肥皂的名称。
二、调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认识肥皂种类的多样性和肥皂的作用。
1、提问:你带的是什么肥皂?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2、经验提升:知道肥皂的种类很多,而且每种肥皂都有它的专用性。
三、感知肥皂的形状、颜色、气味、大小等的特点和多样性,增加幼儿对肥皂的喜爱之情。
1、设置问题情境,请幼儿帮助选肥皂,学会看包装认识肥皂。
提问:
(1)你能帮我选一块芒果味的、黄颜色的香皂吗?
(2)你是怎么找到的?
(3)经验提升:在肥皂的'包装盒上藏着肥皂的许多小秘密,我们可以根据包装上的画面和文字找到自己想要的肥皂。
2、多种感官感知肥皂的特点,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肥皂。
提问:
(1)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你手里的肥皂是什么形状、颜色、气味、大小
(2)经验提升:不同的肥皂它的形状、颜色、气味、大小是不一样的。
(3)你喜欢哪种肥皂?
(4)经验提升:因为每个人喜欢的肥皂不一样,所以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肥皂。
四、欣赏课件,认识新式肥皂,进一步了解肥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1、幼儿看课件认识蛋糕肥皂、棒棒糖肥皂、不锈钢肥皂、竹碳肥皂等。
2、经验提升:很多的新式肥皂看起来更漂亮,用起来更方便,对我们的健康越来越有好处,所以人们越来越喜欢使用肥皂。
五、结合生活经验学习正确使用肥皂的方法。
1、提问:你每天都用肥皂吗?什么时间能用到肥皂?说说你是怎么使用香皂洗手的?
2、说儿歌学习正确使用肥皂洗手的方法:
(打开水管湿湿手,拿起肥皂打一打。两只小手搓呀搓,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头搓搓,搓出满手肥皂泡。打开水管冲一冲,小手洗得真干净。)
3、经验提升:在使用肥皂的时候,我们既要节约,不浪费肥皂,不把肥皂泡在水里。又要正确的使用肥皂,让肥皂把我们的小手、小脸、身上、衣服上洗的干干净净的,去掉身上的脏东西,杀死身上的细菌,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清洁,越来越健康。让我们和肥皂做好朋友,做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2
活动目标:
1. 在幼儿原有基础上帮助幼儿分辨各种声音。
2. 体验寻找、猜测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声音录音带(日常生活中声音、说话声、水声等)、声音来源图片。
活动过程:
1.声音导入法。
利用各种声音引起幼儿兴趣,请幼儿猜猜看是什么声音?为什么认为是这种声音?
2.图片对照法。
放各种声音请幼儿辨认,请幼儿先闭上双眼,仔细聆听声音,鼓励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若幼儿无法分辨声音来源,教师给予简单的提示,最后展示图片让幼儿对照,加深印象。
3.语言描述法。
请幼儿描述各种声音的特色或听起来的感觉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掰蚕豆,让幼儿感知蚕豆的特征和用途。
2、产生操作探索蚕豆的兴趣。
活动重点:
通过掰蚕豆,让幼儿感知蚕豆的特征和用途。
活动难点:
产生操作探索蚕豆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1-2粒蚕豆荚,各种蚕豆食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蚕豆娃娃,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蚕豆娃娃的指偶:
你们认识我吗?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蚕豆娃娃。
与小朋友们互相问好。
二、认识蚕豆荚的外形特征。
1、引导幼儿认识蚕豆荚的的形状和颜色。
2、让幼儿摸一摸,体会摸上去的感觉。
3、你觉得它像什么呢?
教师小结:这叫蚕豆荚,蚕豆荚是绿色的,长长的,两头尖;摸上去有点毛;捏一捏,硬硬的;像小船,像月亮。
三、认识蚕豆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里面的`蚕豆的形状、颜色。
2、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3、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4、想一想:蚕豆与蚕豆荚的关系。
四、幼儿操作:掰开蚕豆皮,观察蚕豆瓣。
教师小结:蚕豆荚里面有蚕豆,蚕豆是扁扁的椭圆形,淡绿色,掰开皮,里面有两片豆
五、通过品尝,了解蚕豆的作用。
1、品尝蚕豆食品,知道蚕豆的多种吃法。
2、启发幼儿说说还吃过哪些用蚕豆制成的食品。
娃娃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用蚕豆娃娃引出课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分步进行探索,先从外面的蚕豆荚开始,到蚕豆的外形特征,再到观察蚕豆瓣,让幼儿有层次的探索理解。
通过品尝,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并扩散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4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动手实验,提高幼儿口头表达能力,感知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的用途。
2、引导幼儿用感官观察和探索事物,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内装橡皮筋、海绵、松紧带、弹簧、尼龙袜等。
活动过程:
1、感知弹性
(1)幼儿动手操作实验材料,教师指导幼儿动脑玩出各种玩法、启发帮助幼儿讲述操作结果。
(2)幼儿交流实验操作的.过程及结果。
教师:刚才你们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请个别幼儿谈谈自己操作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都玩得很好,都动脑筋了,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习词语:弹性)这些东西都有弹性,(出示松紧带)你们看,松紧带一拉就会变得比原来长,手一松又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因为它有弹性。还有尼龙祙,弹簧都有弹性。
2、扩展生活经验进行讲述——“找找看,还有哪些东西有弹性”。
3、了解用途
(1)我们找了那么多有弹性的物品,那你们知不知道这些弹性的物品到底有哪些作用。
(2)幼儿回答,教师小结。
教师:(出示弹簧)这是弹簧,它是用铁丝做的,一圈圈的,弹簧的用处可大了,做成沙发,坐在上面可舒服了,装在圆珠笔里(出示圆珠笔)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出示拉力器)用弹簧做成拉力器,锻炼身体可好了。
(出示电话)电话上装上弹簧使用时也很方便。
小朋友衣服上的松紧带也有弹性,这样穿脱衣服可方便了。
活动延伸:
1、请幼儿课后去玩海棉垫,进一步感知弹性物品的作用。
2、在区角活动中安排活动感知弹性。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5
活动目标:
1、学习变换队形(圆形)的舞蹈动作。
2、鼓励幼儿看指挥练习舞蹈。
3、幼儿大胆地表演,动作幅度大,有美感。
活动准备:
花树叶
活动过程:
xxx
活动目标:
1.能通过仔细观察,获取有关蝌蚪的一些趣事,并大方地讲述出来。
2.对能说说自己看到的有关蝌蚪的一些趣事。
活动准备:
电脑一台,放大镜、观察记录本、蝌蚪若干
设计思路:
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环境都非常感兴趣,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尤其是对生活周围的小动物,有着强烈地吸引力。四月,春天来了,小蝌蚪成了幼儿的新朋友,但到底小蝌蚪长得是怎么样的,它是怎么样奇迹般地变成了小青蛙的?游来游去在干什么?孩子很想弄个明白,通过“有趣的蝌蚪”这个活动,使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在观察、思考、讨论小蝌蚪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小蝌蚪的认识,也增进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观察、讲述等多方面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结合《纲要》精神,更加注重调动幼儿自己学习的能力,注重幼儿对蝌蚪观察、了解的过程,重视孩子自己提出一些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再来解决问题。同时,积极接纳幼儿的观点,运用激发、引导、鼓励的方法,使幼儿的思维更活跃,学习积极性更高。
多媒体教学声形并茂,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在此活动中通过运用能直观形象生动地将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展示出来,将抽象变为生动,将静态变为动态,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1、老师:春天来了,池塘里又多了谁?(小蝌蚪)
你们认识小蝌蚪吗?它长着什么样?
幼儿可能答:小蝌蚪长着一个黑黑的大脑袋,后面拖一条长长的尾巴。
二、通过观察、记录,认识蝌蚪
1、教师问:你们想不想仔细地看一看小蝌蚪?
提供每人一只放大镜,一本记录本,让幼儿先观察小蝌蚪的不同动态,再把他们的`样子画下来。
评析:鼓励幼儿专注地观察,找出小蝌蚪几种不同的动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2、组织幼儿充分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可介绍自己的记录方式和记录结果。
三、设置疑问,了解生长过程
1、老师:你们知道小蝌蚪长大了变成了谁?
幼儿可能答:有的变成了青蛙,有的变成了蛤蟆。
2、老师追问:你们知道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
评析:
这里让幼儿大胆设想,创造性地表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3、播放青蛙生长过程资料。
看完后让幼儿再来说说小蝌蚪青蛙的过程。
老师重点问:小蝌蚪在变成青蛙前腿是怎么变的?尾巴又有什么变化呢?
幼儿可能答:先长后腿,再长前腿,尾巴越缩越短,腿越长越长,还有脚趾呢。
四、动手操作,再现奇妙的生长过程
1、集体制作蝌蚪—青蛙的生长图
评析:通过动作制作再次加深对蝌蚪生长过程中几个重要环节的印象。
五、延伸活动
欣赏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在语言活动中可安排让幼儿续编故事。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6
活动内容:小雨点去旅行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雨水不见”的奥秘,并感受自然现象的变化。
2、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3、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通过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雨水不见”的奥秘。
难点: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材料创设:
1、电暖气1个
2、吹风机1个
3、小手帕14个
4、雨点图片4张
5、插线板
6、曾让幼儿感受雨天的快乐及变化
活动流程:故事导入——讨论、理解——动手操作——表达表现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T:今天,我带来了你们的好朋友,和我们大家一起学本领、一起做游戏,你们能猜出来他是谁吗?
(出示雨点的图片)
S:小雨点(雨点宝宝)。
T:这里有好多的雨点宝宝。既然你们和雨点宝宝是好朋友,那他有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S:帮助他。
T:小雨点呀,他很喜欢在外面旅行。可是呢,他已经旅行了好几天,他有点想云妈妈了,他想回家了。但是呢,他又不知道怎样才能从湿漉漉的.地上回到云妈妈的身边。所以呀,他就想到了你们,想请你们帮帮他,看看你们能不能想出好的办法来帮助他。
T:那你们就替小雨点想个办法吧,让他赶快回到妈妈的身边。
二、理解、讨论
T:你们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一个人想办法,然后把你们想出来的办法告诉小雨点,让他快点回家。
(幼儿讨论)
T:谁能告诉小雨点,你想出了什么办法?
(请3—4名幼儿回答,最好能说出用太阳,风等自然条件。)
小结: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帮小雨点回家,小雨点真开心。你们的本领真大,真聪明。
T:对了,我差点忘记了,还有许多的雨点宝宝呀,他们在旅行的时候,都跑到了我的小手帕上,你们能不能也把这些雨点宝宝送回家呢?要是他们回不去家也会很伤心的。
S:能。
T:那你们还能想出什么办法让雨点宝宝回家呢?
(请3—4名幼儿回答,最好能说出用吹风机,电暖气。)
三、动手操作
T:你们想的办法真多,真棒。
T:刚才呀,小朋友们想出来的办法都是不一样的,有的说用太阳照,有的说用吹风机吹,有的还说用电暖气烤一烤。那我们自己动手来试一试,看看你们想的办法能不能把雨点宝宝送回家,行不行。
T:老师呀,给每个小朋友都发一个小手帕,你们用自己相出来的办法把雨点宝宝送回家,好吗?
四、表达表现
T:你们把雨点宝宝都送回家了吗?
T:谁能告诉我,你是怎样把雨点宝宝送回家的呀?
(请幼儿说明、演示)
总结:雨点宝宝都回家了,你们高兴吗?那你想想,如果雨点宝宝跑到我们的身上,衣服上,鞋子上,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作为延伸)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7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观察燃烧现象,了解火的用途与危害,增进幼儿安全防火的意识。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支,大、中、小玻璃杯,小烤炉等。
活动过程:
1.燃烧蜡烛
(1)点燃几支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注意火焰的颜色、形态,感知火发出的光和热。将一张纸用烛火点燃,观察纸燃烧的过程。让幼儿用手在蜡烛附近烤一烤,并说说有什么感觉。
(2)教师提醒幼儿火能燃着许多东西,火会烫伤手指和皮肤。不能随便玩火。
2.玻璃杯“灭火器”
(1)教师用一个杯子扣住正在燃烧的蜡烛,观察火焰熄灭的全过程。启发幼儿思考火被熄灭的`原因(燃烧需要空气)。
(2)用大、中、小三个玻璃杯盖住三支燃烧的蜡烛,观察三个杯子里哪支蜡烛先
(3)熄灭。想一想为什么三支蜡烛熄灭的时间不同(大小杯内空气
的多少不同,影响燃烧的时间)。
3.讨论
(1)火有哪些用途?(烧饭、取暖、照明等)。
(2)火对人有什么危害?(如烫伤皮肤、烧毁房屋、森林)。
(3)怎样防止火带来的灾害?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介绍一些安全防火措施。(如不要随意玩火,不在火炉附近玩易燃物,不放鞭炮等。)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8
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不同竹蜻蜓飞行高度与旋翼结构的观察,初步了解"竹蜻蜓"旋翼的倾斜度以及两边对称是让竹蜻蜓高飞的必要条件。
2、学习对比观察与合作探索,并能准确地作出记录。
3、感受探索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ppt多媒体课件:《有趣的竹蜻蜓》。
2、两人一套幼儿操作记录材料(红黄绿不同形状的竹蜻蜓、操作记录卡)。
3、每人一辆竹蜻蜓小车。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玩竹蜻蜓,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指导语:今天老师带来很多竹蜻蜓,你们想玩吗?小朋友玩的时候要想办法让竹蜻蜓飞起来。
指导要点:掌握竹蜻蜓飞起来的方法,了解竹蜻蜓简单的外形结构。
2、幼儿分组探索,了解竹蜻蜓能高飞与旋翼的对称和倾斜度有关。
指导语:这里有三种不同形状的竹蜻蜓,到底哪种竹蜻蜓飞的高?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请小朋友边实验边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介绍记录方法)指导要点:两人一组,合作探索不同形状的竹蜻蜓向上飞的状态,并记录在卡中。
3、分享探索记录结果,了解竹蜻蜓向上飞的原理。
(1)幼儿讲述探索结果。
指导要点: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观看课件,了解竹蜻蜓向上飞的原理。
提问:为什么旋翼对称、有倾斜度的竹蜻蜓可以向上飞起来呢?
指导要点:指导竹蜻蜓向上飞的高度与叶片的对称和倾斜度有重要关系,当旋翼旋转时,旋转的叶片将空气向下推,形成一股强风,而空气也给竹蜻蜓一股向上的反作用升力,这股升力随着叶片的倾斜角而改变,倾角大升力就大,倾角小升力也小。当升力大于竹蜻蜓的重量时,竹蜻蜓便可向上飞起。
(3)看课件,了解"竹蜻蜓"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了竹蜻蜓旋翼的原理制作出来的呢?
(4)幼儿玩竹蜻蜓小车,进一步体验反作用推力的原理。
指导要点:知道竹蜻蜓的转动能带动小车向前跑。
活动延伸:
1、将幼儿制作的"竹蜻蜓"投放在科学区,鼓励幼儿课间继续探索发现飞行的更多奥秘(如翅膀颜色在飞行过程中的变化等)。
2、在美工区提供材料,鼓励幼儿在竹蜻蜓的翅膀造型、装饰上作多种尝试和改进,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反思:
1、选材契合幼儿的兴趣点和年龄特征。活动从本班幼儿的兴趣点"竹蜻蜓"入手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有效调动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合作探索能力。
2、创设支持幼儿探索发现的游戏情境,寓教于乐。活动巧妙利用了幼儿身边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创设了比比哪种形状的"竹蜻蜓"飞得高,使科学小实验轻松有趣,并结合层层深入的提问帮助幼儿在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中观察、对比、发现不同形状的"竹蜻蜓"飞行的特性,初步感知其向上飞的科学原理。
3、注意在科学活动中整合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尤其重视分小组合作探索,让幼儿学习分工,互相合作探索、互相交流。让幼儿在获取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发展合作探索的能力与耐心倾听的能力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9
活动目标:
1.感知自由下落物体速度的快慢,对探索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2.发现不同物体的自由下落现象。
3.学习用统计表记录两种不同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
活动准备:
1.轻重对比明显的两种物品(人手以份)。如,沙包和泡沫板、羽毛和橡皮泥、塑料袋和铁板、布块和积塑玩具等
2.大小相同的纸每人两张
3.质量相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品若干。如,大小相同的三角铁、牛奶瓶、饮料瓶、薯片盒等
4.大统计表三张,分别代表三种物品下落现象。幼儿统计表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探索两种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现象。
1.出示沙包和泡沫
请幼儿猜一猜:“如果这两种物品往下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实验沙包与泡沫下落现象
提问:“这两种物品下落时,你发现了什麽现象?为什么?”(轻的快,重的慢)
3.幼儿自由探索两种轻重不同的物品
要求:(1)两样物品放在同样的高度上。
(2)跟朋友交换两种物品玩
4.归纳结论并统计(小结,重的物品落得快轻的'物品落得慢)
教师拿出大统计表帮助幼儿理解怎么记录
5.幼儿自己统计结论,并小结统计情况、展示统计表。
(二)、探索质量相同、大小相同但外形不同的物品下落现象。
1.出示两张质量相同、大小相同的两张纸,把其中一张揉成一团
请幼儿猜一猜:谁落得快?
2.幼儿动手试一试
3.小结,外形小的落得快。并记录在大统计表上
(三)、探索质量相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品下落现象。
1.出示大小不同的三角铁。
(1)请幼儿说说它们的相同点(质量、形状)与不同点(大小)
(2)猜一猜:它们谁会先落地?还是有别的情况出现?
2.实验。结论是:同时落地。
3.验证,出示大小不同的牛奶瓶、薯片盒等
4.将结论记录在大统计表上
5.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像这样同时落地的?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10
设计思路:区域工作时我班大部分孩子被纸杯吸引,他们把纸杯变成机器人,又把纸杯变成很多东西,我看到孩子们对纸杯变化那么感兴趣。所以设计这节活动,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进一步探索纸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探索用各种方式或使用各种辅助材料是纸杯变化。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1、用纸杯接一杯水喝,问:我刚才干什么了?用什么喝的水?
2、纸杯除了喝水还能干什么呢?
3、幼儿操作,教师引导。
4、评析。
5、教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可变的东西,只要我们爱动脑子,一定会让更多可变得垃圾变得有用。
中班科学活动会“走”的盒子
一、活动题目
会“走”的盒子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制作会“走”的盒子,懂得废旧物品可以加工成有用的`物品。
2、幼儿通过操作感知橡皮筋的弹性,学会简单制作玩具的技能。
3、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养成关心科学、好奇、好问,乐于
尝试的好习惯。
三、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橡筋、小棒、橡皮泥、吸管、纸盒、绳子、曲别针、录音机、酸奶盒。
五、活动过程
引入: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随意地走入教室。教师提问小动物是怎样走路的。幼儿讨论各种各样动物行走的样子。
教师出示一个会“走”的纸盒,提问:这个纸盒怎么会自己“走”呢?看一看,纸盒里有什么秘密?
(1)纸盒里有橡筋。
(2)纸盒里还有橡皮泥和曲别针。
做会“走”的纸盒。
选用橡筋一根,用橡皮泥裹住橡筋的中间,捏成一个小圆球,圆球表面要光滑。将带有橡皮泥的橡筋两端,分别穿入纸杯口两边的小孔里,分别用曲别针固定橡筋。用手转动橡皮泥将橡筋拧紧,放在地上,纸盒就会“走”起来了。
想一想,说一说。
(1)橡筋拧紧了,一松纸盒就走了。
(2)橡筋有弹性。
(3)像我的弹弓一样,一拉就将橡皮泥弹走了。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11
活动名称:
科学活动《蚂蚁一家》建议年龄段:大班
活动目标:
1、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以及生活习惯。
2、喜欢蚂蚁,对蚂蚁产生浓厚的兴趣,乐意在生活中观察蚂蚁的各种活动现象。
活动准备:
视频一段蚂蚁图片照相机纸笔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从而引发幼儿兴趣。
远看芝麻撒地,
近看黑驴运米,
不怕山高道路陡,
只怕跌进热锅里。
教师引导幼儿猜出动物的名称(蚂蚁),从而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小朋友们都见过蚂蚁吗?那你们知道蚂蚁是什么样子的吗?(蚂蚁是昆虫,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
老师出示蚂蚁图片,幼儿一起观察蚂蚁的外形(蚂蚁身上有毛,嘴巴叫口器,腹较大,雄较小,我们这边的蚂蚁是黑色的。)
很多小朋友都见过小蚂蚁,但是可能没有仔细的观察过,今天我们一起去户外观察这些小生命好吗?
提出要求:我们一起拿着放大镜看一看,蚂蚁是不是我们刚才说的样子,再仔细观察一下,蚂蚁是怎么样生活的。
二、户外观察探索蚂蚁的生活
来到户外场地:小朋友们,我们可以到哪些地方找小蚂蚁?(树上、花朵、泥土等)
小朋友分散观察,找到蚂蚁以后教师把蚂蚁的活动拍下来。
边拍照一边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提问,他们有多少?他们在干什么?
引导幼儿在观察的时候不要打扰蚂蚁,不要伤害蚂蚁,有耐心的旁观。
三、回教室进行集体交流
小朋友们,我们先来说一说,你们看见的小蚂蚁是不是像图片上的一样呀?
你还发现小蚂蚁是怎么样生活的?(蚂蚁是一群一群的,好多好多在一起。)
你还发现什么现象?(蚂蚁在打架,有的死了。有的`蚂蚁在运粮食运小昆虫,有的蚂蚁在搬很小的树叶。我们还看见蚂蚁在搬一粒粒白色的东西,好像是蚂蚁卵,又好像是其他虫子的卵,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我们还看见好多蚂蚁在约会,他们要出去玩等)
小朋友们的发现可真多啊,我刚才把你们的发现都拍下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幼儿活动的照片,和幼儿一起说说自己的发现,评选小小观察员。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12
教材分析:
小鸟有着自己特有的本领。本节活动力图让幼儿去发现小鸟会飞翔、会筑巢的共同本领,知道这些都是小鸟区别于其他动物最明显的特点。同时,在观察交流中,发现啄木鸟、鹦鹉、猫头鹰等鸟的特殊本领,并了解鸟的特殊本领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萌发幼儿爱鸟、护鸟的情感。
活动目标:
1.了解鸟的共同本领和个别鸟的特殊本领,知道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2.能说出啄木鸟、鹦鹉等鸟的特殊本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了解鸟与人类的关系,萌发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搜集有特殊本领的鸟的相关信息。
2.啄木鸟、信鸽、猫头鹰、鸬鹚、鹦鹉等有特殊本领的鸟的图片。
3.鸟飞行、筑巢的视频。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结合收集的图片,自由谈论自己认识的鸟:它长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有哪些本领?让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引起幼儿兴趣。
2.播放鸟飞行、筑巢的视频,了解鸟特有的本领。
(1)组织幼儿讨论交流,知道飞翔是鸟类最重要的本领。
讨论:鸟都具有什么特点?鸟为什么会飞?飞翔给鸟朋友们带来什么好处?请幼儿模仿小鸟的样子飞来飞去,体验小鸟自由飞翔的快乐。
小结:飞翔是鸟的一大本领。因为鸟有翅膀,身体轻,所以它能
避开地面的.障碍在空中飞翔。飞翔可以帮助鸟类躲避危險,保护自身的安全,但并不是所有的鸟都可以飞起来,比如:鸵鸟双翅已退化,不能飞翔;企鹅是退化了的海鸟,双翅变成鳍状,失去了飞翔能力。
(2)幼儿看鸟筑巢的视频,了解鸟类筑巢的过程。提问:鸟的家是什么样的?它们怎样建造自己的窝?
小结:大多数的鸟都是建筑师,它们能够自已选择材料建造出各种各样的鸟巢,筑巢也是它们的本领之一。筑巢让鸟类的繁殖更安全,鸟巢还能给鸟类一种归属感。
3.观看啄木鸟、猫头鹰等鸟的图片,探索鸟的特殊本领。
(1)请幼儿相互交流自己认识的鸟,它们有怎样的本领,与同伴分享已有经验。
(2)游戏“连连看”,丰富鸟的特殊本领。
图片的左面竖排依次出示啄木鸟、鹦鹉、信鸽、鸬鹚、猫头鹰的图片,右面竖排依次出示鱼、大树、信封、人说话、夜晚的图片,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将左右的图片进行连线,探索说出这些鸟类的特殊本领。
小结:啄木鸟能为大树治病,鹦鹉会学舌,信鸽能传递消息,鸬鹚能捕鱼,猫头鹰有夜眼。
(3)了解鸟的特殊本领与人类的关系。
讨论交流:鸟的特殊本领对人类有哪些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鸟朋友?
小结:鸟类为我们消灭了很多的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鸟类朋友,让我们的大自然变得更鸟语花香吧!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13
设计意图:
随着主题活动《春夏和秋冬》的开展,幼儿对四季的季节特征以有了一定的掌握。让孩子表现春天自然界变化的一个过程,因为春天大自然的各种东西都是活的,让孩子来表现这个过程是一种挑战,但是,这能够让孩子从小就积累生活中的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对他后继发展是有益的。第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导入来引出主题,第二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指导来引导孩子把春天万物的变化用动作表现出来,这个环节是重要的环节,因此在设计这个教案时,老师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注重指导策略的艺术。第三环节引出下次要预设的内容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四季童谣》中的“春天”选段,并用活泼、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尝试用记忆歌词的方法学唱歌曲,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象。
活动准备:
Ppt《春天》、音乐(《去郊游》、《春天童谣》、《春天在哪里》)
活动重点:用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春天童谣》
活动难点:记忆歌词的内容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
进场:跟着《去郊游》的音乐,幼儿进场
(背景音乐《去郊游》,引出春天的主题)
师:1、路上看到了什么美丽的风景?
2、请你们用动作来告诉大家在路上看到的美丽风景。
小结:你们不用声音,用身体能表现美丽的.景色,其实,我们的身体还能打节奏呢?你们试过吗?
二、找春天
1、感知旋律
师:这里有一首春天的歌曲,身体来动一动吧!
(幼儿听着音乐,用身体来感受节奏)
2、欣赏歌曲
(1)第一次欣赏
过度:这首好听的歌会不会把你们刚才表现的景色都唱进去了呢?一起来听一听吧!
师: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呢?
(幼儿泛说,教师在ppt中点击幼儿说到的内容)
(2)第二次欣赏
师: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呀!我们再来听一听,这回有要求哦,请你们把景色按顺序说出来,等歌曲结束后,再来一起讨论。
(ppt中显示的是数字,请幼儿按顺序说说歌词内容)
3、初步学唱(幼儿第一次学唱)
师: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景色看顺序唱出来吗?
小结:这首好听的歌曲就叫《春天童谣》,我们一起来感受春天、唱唱春天吧!
4、学唱歌曲(幼儿第二次练唱)
师:这回你们能不能用最好听的声音来唱一唱呢?
三、延伸活动
师:春天真美呀,但是春天在哪呢?我们一起去大自然里找找春天吧~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1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布和塑料不同的透水性能。
2.了解布衣和雨衣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备布衣、雨衣、一块棉布。一块塑料布、塑料桶。
2.用于试水的各种材料,如毛巾、布袋、塑料袋、伞、纸袋等。
3.音乐磁带和cd。
活动过程:
一、小实验。
1.教师:准备好两个塑料桶,将一块塑料布和一块棉布分别固定在桶的上方,请幼儿猜一猜。
--教师:我把水浇在塑料布和棉布上面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呢?(引导幼儿猜想)
2.请两名幼儿分别将水倒在塑料布和棉布上,幼儿验证猜测。
--教师:桶里的`水漏下去了,哪个桶里没有水漏下去?为什么?
二、进一步实验。
1.教师将棉布浸入水中,再拎上来,让幼儿仔细观察水是怎样渗透棉布,再往下流的。
--教师:怎样才能把布里的水弄干呢?(拧、挂起来晒。烘干、吹风等)
--教师:怎样把塑料上水弄干?(抹一抹就干了。当场让幼儿试一试)
三、观察、比较雨衣和布衣。
1.观察雨衣讨论。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件衣服什么是料做的?穿在身上什么感觉?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它有什么用呢?
2.比一比雨衣和布衣,讨论。
--教师:这里还有一件布衣服我们来感觉下,它和雨衣有什么不一样?下雨天可以把它穿在外面出门吗?为什么?你喜欢怎样穿它?
四、猜猜那些东西能装水。
1.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各种材料,如毛巾、布袋、塑料袋、尼龙雨伞、纸袋等,让幼儿猜猜这些东西能不能装水。
2.请幼儿装水试一试。
活动延伸:
听歌曲,《雨,雨,走开吧》,并学唱。
活动提示:
1.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不要直接告诉幼儿布和塑料的区别在哪里,引导幼儿再摸摸、看看、比比、做做中感知布和塑料的不同。
2.在实验过程中要用水,建议教师提醒幼儿戴围群和护袖,避免幼儿因为国语专注而把衣服弄湿。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15
【设计意图】
绿豆芽在我们家常菜肴中并不陌生,孩子们几乎都吃过,但对绿豆变成豆芽的生长过程却知之甚少,我决定让大班的孩子们来做一次绿豆发芽的小实验,让他们多一次新奇的生活体验。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绿豆发芽的生长过程。
2、培养孩子们探索科学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
3、初步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不易,教育幼儿要学会爱惜我们的食物。
【活动准备】
绿豆种子,绿豆芽,自带的'可口可乐或雪碧空瓶子,纸杯,干净吸水的小毛巾、温水、小剪刀、双面胶、中性笔。
【活动流程】
浸泡绿豆—观察生长过程—实验总结
一、浸泡绿豆
活动过程
1、认识绿豆种子和绿豆芽。
(1)教师出示绿豆种子和绿豆芽,让幼儿识别并说出名称、形状、颜色。
(2)教师引导幼儿,说说绿豆芽是怎么长出来的?教师提问:你们吃过绿豆芽吗?好吃吗?你知道一颗小小的绿豆是怎样变成绿豆芽的?教师提问: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发好多脆脆的绿豆芽让妈妈炒着给一家人吃啊?(激起孩子的表现欲)
2、让幼儿把绿豆种子装入纸杯(绿豆约占三分之二),倒入温水淹没绿豆。
3、在教师辅导下把饮料瓶子底下用小剪刀钻4个比绿豆小的眼(以保证每天浇的水不积在瓶子里,积水会让绿豆烂掉),把瓶口锥形部分剪掉(便于通风和生长)。
4、在双面胶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贴在瓶子上。
5、把纸杯里泡好的绿豆放入饮料瓶内,并在绿豆上面盖上干净吸水的毛巾(主要是保湿),开始第一次浇清水,多余的水会通过瓶底小眼排出。
二、观察生长过程
活动过程
1、幼儿每天观察绿豆发芽的情况,并由老师带领进行两次浇水管理(每天上午和下午浇水,绿豆芽一个星期即可长成食用)。
2、引导幼儿观察生长情况。教师提问举例:今天你看到了什么?和昨天比有什么变化?回答:绿豆皮裂开了,有个白色小芽钻出来了!………白白的身子上还有两片小叶子………
三、实验总结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知晓绿豆种子发芽也像小朋友一样需要呼吸,需要喝水。
2、实验总结:空气和水是绿豆种子发芽不可缺少的条件。
3、让幼儿体验收获是需要等待的,也是要付出劳动的。
4、实验总结:我们所吃的食物是来之不易的,要学会珍惜。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将发好的绿豆芽带回家,让妈妈给全家炒一盘香喷喷的绿豆芽菜,
2、当一回小老师,把发绿豆芽全过程教给爸爸妈妈,让他们也学会在家里发不同种类的豆芽菜。
3、让幼儿家长给教师手写一封短信,介绍一下绿豆芽菜的口感和自己的孩子“授课”的全过程,发表一下感想,然后教师在全班一一念出。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科学活动的教案11-15
科学活动教案11-04
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2-11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11-13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04-09
科学活动教案10篇07-31
科学活动教案4篇03-13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