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多长》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有多长》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多长》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多长》教案1
一、教学内容:
1分有多长(教材77-79页),《1分有多长》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境活动,让学生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掌握分与秒的关系,知道1分=60秒。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生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养成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分与秒的关系,体验1分时间的长短,建立一分钟的概念,知道分与秒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课件、活动单。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入新课
1、游戏引入:介绍规则
2、开始游戏(举手一分钟)。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谁想说一说。
3、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你们举了多久吗?1分钟,你们真厉害,这一分钟里你们始终保持着高举的姿势。这次做一件轻松的游戏:看动画片,怎么舒服怎么做。
师:你有什么感受?
4、刚刚同学们玩举手和看动画片的时间是一样长的`,为什么同学们会一会儿感觉这1分钟长,一会儿感觉这1分钟短呢?
5、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1分钟到底有多长?(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认识1分钟
(1)认识秒针。
课件出示钟面,同学们,大家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有什么?
找到三根针。观察观察。
根据预先情况交流:
在钟面上指出时针、分针、秒针,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区分它们的?
生1:又短又粗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是秒针,另外一根是分针。
生2:时针走的最慢,秒针走的最快,分针走的不快不慢。)
钟面上走的最快的是秒针,它可以记录比一分钟还要短的时间。
(2)认识1分钟
出示课件,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这就是一分钟。(板书:1分)
刚才你观察到了什么?(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还有什么疑问吗?
2、分与秒的关系
(1)观察秒针。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秒针是怎样走的?
(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
生1:是一格一格走的,走一小格是一秒。并且有滴嗒滴嗒响。
师:是啊,秒针嘀嗒一声走过一小格就是一秒,教学反思《《1分有多长》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走一圈是60秒。
学生质疑:那么秒针走动2大格呢?5大格呢?
细心看看,刚才秒针从12走到1,正好是一大格,也就是多少秒呢?走到2呢?走到3呢?走一圈呢?
(2)通过刚才对秒针的了解,你能接受老师的挑战吗?随堂练习
1、秒针走()是1秒,秒针走1大格是()秒,秒针走一圈是()秒,也就是()分,所以60秒=()分。
2、75秒=()分()秒(生讨论解决方法,汇报并演示讲解)
3、体验1分能干什么?
(1)完成任务,按要求完成自己分配到的任务,汇报完成情况说说自己的感受。跳绳,读课文,听写生字,做口算题等。
(2)欣赏小故事,感受一分钟的宝贵,养成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估一估一分钟有多长。
(1)自己休息一分钟,估计用一分钟时间后停止,看谁估计的时间最接近一分钟。
(2)交流汇报,你是怎么样估计的?为什么有同学估计的少,有同学估计的多了呢?
(三)、巩固练习
现在离下课还有()分钟的时间,我们争分夺秒来做练习吧。
1、填空
2、帮忙改日记。
3、生活中你1分钟还能干什么?和大家说说。
(四)、课堂回顾
现在离下课还有1分钟了,请大家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堂小结:看来,时间对我们很重要,一寸光阴一寸光阴,寸金难买寸光阴,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在今后的生活中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时间的小主人。
《有多长》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体验一分钟时间的长短。
2、知道时间是宝贵的,懂得珍惜时间,明白要做一个守时的人。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PPT、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亲身感受一分钟的时长。
(一)谈话导入
(二)游戏:找朋友
师:现在是上午X点X分,让我们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吧?
提问:你们觉得刚才这个游戏有多长时间?
(三)设置问题引发幼儿表述自己对1分钟时长的看法:
师:你认为一分钟是长还是短呢?(幼儿自由表述)
二、感知一分钟:
(一)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1、师出示时钟,认识时针、分针、秒针,
2、跟着秒针数60次,感受一分钟有多长。
(知识性的问题使用课件直观的引导幼儿感受,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概念,为下一个环节的开展打基础。)
(二)体验:一分钟可以做什么
1、你认为一分钟可以用来做哪些事情呢?(幼儿表述)
2、请幼儿进行一分钟区域活动
师:刚才你们用1分钟做了多少事情,一起交流一下。
小结:怎么1分钟都过得这么快呢?同样花一分钟的时间,但每个人做的事情都不一样,有的事情比较难,有的事情比较简单,所以结果不同。
(这一环节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感受一分钟到底有多长,既能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性,“一分钟一晃就过去了”,又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到节约时间的必要。)
(三)再次体验一分钟的时长,知道如何有效利用时间。
1、拔萝卜竞赛:体验如何用同样的一分钟做更多事情。
(1)教师讲解竞赛方法和规则。
(2)幼儿竞赛,评出获奖队。
(3)获奖队员分享经验。
教师小结: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他不会因为喜欢你,就站着不动,等你,也不会因为不喜欢你就快点走。在相同的时间里做相同的事情,但因为每个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动作慢了,完成的事就少了,动作抓紧了,同样一分钟就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抓紧每一天,抓紧每一个小时,抓紧每一分钟。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时间!那样我们就会做更多的事情,完成更多的心愿。
(为孩子创设体验的机会和环境,让孩子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再次让孩子感受一分钟的时长和时间的紧迫,知道如何有效利用时间,本环节不仅注重幼儿认知的发展,也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和谐发展。)
三、制订起床时间表,引导幼儿节约时间、计划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1、出示时间表讲解各项内容。
2、幼儿填表。
3、展示个别幼儿的计划,交代任务。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节约时间、计划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本环节将学习的'内容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会计划时间)
【活动反思】
对研读教材的反思研读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对教材有深入的分析,才能顺利的设计活动.新《纲要》中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立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对于大班的孩子,认识时间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孩子时间概念比较模糊,于是为了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时间的宝贵,设计了体验一分钟这一活动.活动《一分钟有多长》关键在于体验,教师应如何使用各种方法让幼儿体验到一分钟的长短,时间本身就是抽象的东西,应把抽象的东西物化到具体的操作中,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体验到一分钟的长短.从而延伸到幼儿对时间观念的增强,学会珍惜每一分钟.结合纲要和教材分析,因此我把活动的目标定于:
1、在操作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2、增强时间观念,懂得珍惜每一分钟.
3、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有多长》教案3
活动目标:
1、在游戏和操作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2、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如珠子和绳子,套环,弹珠和筷子。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能告诉我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会是什么呢?(时钟)
2、时钟有什么用呢?(它能告诉我们时间,它和我们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3、钟面上有什么(12个数字,三跟针,时针,分针和秒针),那你觉得一分钟会有多长呢?那我们一起看一下,心里默数秒针一共响了几个滴答?好,仔细听,预备,开始。
4、你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秒针走了一圈)一共响了几个滴答?(60个)
教师小结:秒针走一圈响了60个滴答表示60妙,也就是一分钟。
二、在游戏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1、提问:在一分钟内我们可以完成什么事情呢?
2、游戏:今天我们小朋友也来亲自体验一分钟长短,我们先来做几个定格游戏好吗?
(1)木头人游戏。刚才的一分钟你看到同伴怎么啦,学习同伴的样子。那心里怎样想的?你觉得这一分钟是长还是短?你在什么时候也感觉时间特别长的?
(2)金鸡独立。(教师示范)当时钟开始走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做动作,时钟停我们的动作也停。准备好了吗?
3、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感觉一分钟长还是短呢?(长)原来我们在等待在坚持或者痛苦的时候,就会觉得一分钟很漫长。
三、在操作中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1、教师介绍操作内容,让幼儿知道每组的材料都是不同的。(搓团圆、串珠、夹珠子、拍皮球、套圈)
2、教师介绍操作规则:时钟开始走我们才可以开始活动,时钟停,停止活动。然后把你活动的结果记录到表格里。比如说你拍10个球就用数字10记录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干些什么?
3、提问:你一分钟做了些什么?边提问边结合记录表讲述。
4、提问: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每组的结果不一样?
5、教师小结:虽然时间相同,但每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容易,所以结果也不同;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四、讨论:如何珍惜时间?
1、介绍一下名人一分钟内可以做的事情。
跑步。明明经常练习跑步,一分钟可以跑200多米呢,他在运动会上还得了冠军呢?
穿衣服。红红小手可能干了,起床只要一分钟就能穿好衣服,冬天还不容易着凉。
口算。方方一分钟能做20多道算术题,做得又快又准确,是班级里的口算大王,大家都夸他真聪明。
2、讨论:只要我们珍惜时间,就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那我们怎样来珍惜时间呢?
3、小结:做事专心,不拖拉,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都是珍惜时间的好方法。其实时间是很宝贵的,这一分钟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不要让它白白地浪费,让自己学习好、生活好,精彩度过每一分、每一天。今天老师还为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关于时间的儿歌,想不想听。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中教育幼儿节约时间。
《有多长》教案4
教学内容:
一年级北师版数学14-1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和体会1厘米的意义,初步培养估测意识,学会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测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小熊遇到了难题,想让小朋友帮忙,难题是桌子有多长。
二、知识探究
1、自主探索,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测量桌子的长度,并汇报结果。
师生一起观察测量的结果,引出尺子。
2、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
活动一:通过认真观察、交流,出:
(1)尺子上有数字0、1、2、3、4……,0在尺子的最左端,表示起点。
(2)有一条一条的线,有长的短的,我们把这些一条条的'线叫做刻度线。
(3)有cm-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学生通过打招呼认识它。
活动二:认识1厘米。
尺子上从0到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尺子上每一大格为1厘米。
活动三: 1厘米到底有多长?
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对准尺上的0和1,比划一下就能感受到1厘米的长度。
寻找身边的1厘米: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拇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
有了1厘米的基础,进而认识3cm、5cm。(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三、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1、当0刻度完整无缺时,将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看另一端与尺子上的哪个刻度对齐。(生动手测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在测量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物体的一端与0刻度线对齐,而另一端却不能于某个刻度对齐,这时我们就看它的末端离哪个数字近,就说大约()cm。)
2、尺子上0刻度找不见的时候,物体的一端对准一个整刻度,看另一端与尺子上哪个刻度对齐,此时,物体的长度为两刻度值的差。
四、应用练习。
小熊量东西。
五、课堂。
小熊在大家的帮助下,顺利地通过了老师的测试,高兴极了,说想让小朋友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可以吗?
板书设计:
桌子有多长
尺子 cm—厘米
教学反思:
《桌子有多长》一课,重点是让孩子认识1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以及能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次进行活动,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机智,然而,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东西,导致整节课进行得杂乱无章,秩序混乱,所以这是一节失败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以小熊做客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动手量桌子这一环节,学生没有完全参与进来,这与我有很大关系,教师的示范作用本应该体现出来,但是自己也没有做到,这是不应该的。
3、认识1cm,体会1cm的实际意义这一环节,我做的准备不够充分,学生只是用手比划了几次1cm,不如给学生准备一些1cm的实物让他们体会好。
4、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少,只是单纯的看了小熊的错误,这种间接的方式肯定不如亲身体验好。
5、另外,平时的习惯养成没做好,导致课堂中间经常出现一些突发现象,我处理得很不到位,也没能及时的处理好,这些方面的技巧还需要自己一点一滴的去积累,慢慢去摸索,多动脑思考,多请教其他老师。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有多长》教案5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第14页桌子有多长。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测量知识,“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它将为以后学习“米”“分米”等长度单位作准备。在测量中,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如:自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测物体的长度、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形成估测的意识,学习测量的技能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对尺子并不陌生,每个学生都见过学生尺,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比如说,可以用尺子来画直线,也有部分孩子知道尺子是用来测量的。但多数孩子不认识厘米,把尺子上的厘米说成是米,这说明孩子们对厘米的经验很薄弱。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概念。学生估测物体的长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与物体实际的长度差距较大。教师可在学生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够不够1厘米,再在认识几厘米之后,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2)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刚才老师接到了机灵狗打来的电话,他说他们动物学校也想购买一批和我们一样的桌椅,可他们不知道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他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忙测量一下,你们愿意吗?
(二)探究新知
1、组织估量:
师:谁能先来估计一下你的课桌有多长?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
生:自由说。
2、引导用物测量:
师:小朋友们估计出这么多的结果,那么课桌到底有多长呢?请小朋友们选择身边的工具测量一下。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再共同量一量。
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4柞、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引导统一长度单位:
师:刚才大家都汇报了自己的方法,你们看这些结果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量得的数会不一样呢?
师:对,都是同样的桌子,为什么量得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用的工具不同。
师: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该怎么办呢?
生讨论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有多长》教案6
一、说教材分析
《1千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1千米有多长:第一步:通过同学们手拉手站成一排,体会10米大约有多长;第二步:通过全班同学分组走一走,体会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感受100米有多长;第三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估一估,体会1千米有多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10米、100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千米”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100米有多长,10个100米长就是1千米,然后结合实际,感受1000米的长度。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要用“千米”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二、说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1、千米是较大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感受较短距离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想象和推理1千米有多长。
2、学生建立较大单位的表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急于求成,要在不断对10米、100米感知的基础上,推想10个100米的距离,也就是形成1千米的表象,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估测的学习中,学生会经历从胡猜乱想到估得较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
(1)把估测与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获得估测的经验,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2)利用参照长度进行估测,做到估而有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并体验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和米的关系,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拉一拉、走一走、说一说、想一想、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1千米有多长的过程,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在活动中体验千米的含义,正确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引导发现法和学用结合法,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去探索、发现数学问题。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类比推理来感知1千米有多长。
三、说教学流程
整体设计: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实际观察和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环节。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的新理念引导下,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本人设置了“激趣导入——实践引入,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巩固练习、拓展运用”的教学流程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 环节设计:
(一)激趣小游戏,温故而知新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本人采用“我说你比”的数学游戏让孩子们用手比划长度单位,这一设计一方面复习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通过运用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暖身,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孩子们如果掌握情况良好给予表扬,反之则鼓励评价,评价同时抛出问题:“用手我们可以比划出好多的长度单位,谁能用手来比比乌江到张掖城的距离呢?”,孩子们这时可能会喊出“那么远怎么比?”等等类似的话来,这时教师便引出这节课的关键词“千米”。
(板书:千米)
(二)实践引入,合作探究。
依照教材的合理设计,让学生经历说一说、想一想、试一试三个步骤让学生体会一千米有多长。最后,在想一想的基础上,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猜测,让学生亲身去体验10米和100米的距离。手拉手站成一排,算算需要几个人才能站成约10米长。请几位同学在10米长的距离中走走并数数步,然后从直观的10米过渡到比较长的100米,接着抓住“10个100米等于1000米”的阶梯,让学生思考1000米会有多少步?反馈时要求学生说出想法。感知到1000米的长度,让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板书:1千米=1000米)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千米的概念,养成孩子良好的读题习惯,在板书1千米=1000米的时候,我会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朗读时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从而更好体现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探知到1000米后,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想象1000米的长度,培养其空间概念,我选择了估一估的方法,从学生的体验入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结合实物想象1000米的确很长,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交流、倾听习惯。
学生学习到知识肯定会有所兴奋,老师板书:1千米=1000米之后,启发学生怎样用字母来表示?给孩子充足的讨论时间,让他们自己试着用字母表示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后板书:1km=1000m。再让学生读一读,读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最终服务于生活。解决了本课重点难点后,我设计“说生活中的千米”这一活动,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地方有“千米“的存在。(学生可能会说到汽车时速表、收费站,出入口处,高速标志等),二年级学生表现欲较强,通过说生活中的千米,为孩子们搭设一座座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贯彻了“数学生活化”理念,
使孩子们趣味盎然地经历数学在生活中具有实用性的体验过程。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堂知识,在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在实例中选择合适的单位,可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辨别、学会选择。这都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
(四)课堂回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评价自己的表现如何?说说今天的数学知识让你懂得了什么。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后,知道千米是用于表示较远的距离,正确认识自己的掌握程度,意识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应用。
《有多长》教案7
活动目标:
1、感知一分钟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2、了解时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要珍惜每一分钟。
活动准备:
1、幻灯片:完整的钟面,嘀嗒声,秒针走一分钟课件。
2、幼儿操作材料:花生、碗、筷子;珠子、线;小组记录表、笔等。
3、定时器一个。
活动过程:
一、想想说说,唤醒已有经验。
1、通过集体、小组或个别交流的方式与幼儿说说以下话题:
(1)你在哪里看见过钟?
(2)钟面上有什么?
(3)钟有什么作用呢?
(4)除了钟,还有哪些生活用品也能告诉我们时间?
2、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进行表达。
3、教师用幻灯展示钟面,结合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
引导语:我们在家里、教室里等许多地方都能看见钟。钟面上有数字1-12,它们有规律地排列着。钟面上还有时针、分针和秒针,它们指向什么数字,就表示现在是什么时间。手表和钟的功能是一样的,我们统称为钟表。有了钟表,我们才能知道准确的时间。钟表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二、数数听听,感知一秒钟有多长。
1、提问:秒针走一格就表示一秒钟,你们觉得一秒钟是长还是短?
2、鼓励幼儿用声势自由地表达。
3、播放一秒钟的"嘀嗒"声,引导幼儿感知和进一步表达。
4、小结:一秒钟是很短暂的,"嘀嗒"一声就过去了。
三、比比做做,感知一分钟有多长。
1、比较一分钟和一秒钟。
(1)交流:一分钟时间长?还是一秒钟时间长?一分钟里有多少个一秒钟?
(2)教师用幻灯演示秒针从数字12开始走一圈,同时引导幼儿数数,感知一分钟时间的长短。
2、提问:你觉得一分钟时间大概能做些什么事?
3、分组操作
(1)介绍材料和活动规则。
引导语:老师给大家提供了花生,珠子,小组记录表和笔等操作材料,大家可以随便选择,或是用筷子把花生夹到另一个碗里,或是把珠子串进线里,给大家的操作时间是一分钟,一分钟到了就要停下来,再把刚才的操作结果记录到小组记录表里。
(2)幼儿分组操作(播放计时器定时一分钟的课件,幼儿可边操作边看时间)
(3)交流操作结果
引导语:请各组的小朋友都来报报你们一分钟的操作成果是多少,先请第一组,再请第二组,第三组……
(4)讨论:一分钟时间是长还是短?为什么同样一分钟的时间,有的.小朋友做的多,有的小朋友却做的少呢?
(5)小结:因为做的事情不一样,有的难有的简单,所以结果就会不一样。而做同一件事情,如果动作有的快有的慢,它们的结果也会不一样,所以只有抓紧时间,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6)再次操作,加快速度。
引导语:老师再给大家一次机会做同样的事情,请你们加快速度,看看这次在一分钟时间里的操作能不能比上次有进步。
(7)分享第二次操作成果并小结:很多小朋友第二次的操作结果比第一次好的多,这说明只要我们抓紧时间,加快速度,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四、提升总结,学会珍惜时间。
1.讨论如何珍惜时间
引导语: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平时的一分一秒呢?
2.小结:一秒钟、一分钟虽然都很短。但是时间就是由一秒一秒钟,一分一分钟组成的。我们要学会珍惜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秒每一分钟。
活动反思:
1、整个活动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数学活动的生活化、游戏化,环节安排合理、层层递进。目标定位和教玩具材料的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及能力水平。教师能仔细、用心观察,发现孩子们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借助生活中的小故事和游戏情节,并以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幼儿亲身去体验、感受。从发现问题、猜想到动静结合的验证、交流与讨论,让幼儿思维从具体形像自然向抽象过度,逐步获得数学感性经验。从而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一步步感受了时间与动作节奏的关系,玩得十分开心。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2、活动过程中教师能较好地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为幼儿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有效地引导幼儿参与尝试,支持、鼓励幼儿大胆交流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幼儿在活动中形成一种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氛围,真正做到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
《有多长》教案8
设计思路:
测量是数学在真实世界中的一个重要的应用。《纲要》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真实的生活,从最近我园种植地里的甘蔗成熟后对甘蔗长度的讨论引发,内容抓住孩子的兴趣,贴近其最近发展区水平。活动中,从创设“很多――一个――没有”测量物的问题情境入手,步步推进,引导幼儿通过猜测讨论、观察比较、实验操作、交流分享等方法,帮助幼儿在与熟悉的自然测量物:树叶、胡萝卜等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现和建构对测量的直接经验,积累学习感受,建构数学知识,同时也积累各种解决问题的经验并激发其探索精神与愿望,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测量物测量长度,感知多种测量方法。
2、引发幼儿对使用生活中常见自然物进行测量的兴趣。
重点:在探索中学习感受多种测量方法。
难点:测量工具只有一件时,怎样学会正确做标记的方法完成测量。
活动准备:
PPT课件;树叶、胡萝卜若干;黑板等。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出问题:
(价值分析: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种植地里的甘蔗宝宝,很想知道自己到底长得有多高?蚯蚓们是他的好朋友,大家自告奋勇来帮忙,为它量量到底已经长得多高了。
蚯蚓们开始到处找材料为甘蔗宝宝量身体,你们说可以找哪些材料呢?
二、根据故事情节,尝试使用不同的自然物进行测量
(价值分析:多种测量方法、问题的设疑,让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完成任务的快乐中,迎接新的挑战,积累对测量的直接经验。)
(一)许多相同的树叶,怎么量
幼儿操作,交流分享
分析测量要点:
从头至尾
树叶要像好朋友似的紧紧挨着
排成一直线
(二)一根胡萝卜,怎么量
幼儿操作,交流分享
关键问题:胡萝卜从哪里开始放?为什么要做记号?
分析测量要点: 从头至尾
首尾相连(做好标记)
一边量一边数
(三)没有材料,怎么量
幼儿操作,交流分享
分析测量要点:当没有材料时用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也能测量,是最简单、方便的测量工具。
三、经验拓展
(价值分析:进一步引发幼儿对生活中测量的关注,不断积累新经验)
生活中还有哪些简单、方便的测量好方法。如:尺等。
活动评析:
这个大班数活动来源于幼儿真实的生活。它所选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物都来自于幼儿日常接触的.生活中的物品。因此在活动中,我觉得幼儿对材料操作很熟练,避免了材料本身由于陌生引起的无关探索的干扰。活动的整体设计是层层推进的,从创设“很多――一个――没有”测量物的问题情境入手,引发幼儿一步一步探索新的测量方法,在这其中幼儿能积极开动脑筋,相互讨论、大胆猜测,将日常的生活经验运用其中,事实上最终孩子们找到了全部适宜的测量方法,在活动中获得了探索成功地满足。在建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积累各种解决问题的经验,并激发其探索精神与愿望,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活动中不足的地方是,我对于提问的设计还不能很好地做到引导幼儿推进猜测、进一步思考,在本活动的难点部分:测量工具只有一件时,怎样学会正确做标记的方法完成测量。花了较长时间在这个环节上,致使整个活动时间上略有超出。
《有多长》教案9
设计意图
在“五一”假期,我们让幼儿统计自己每天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等环节所花的时间。结果孩子们所花费的时间最长为90分钟,最短的为12分钟,大部分幼儿需要60分钟左右。从统计表上可以看出,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淡薄,做事拖拉的情况比较普遍。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提高做事的效率,为他们入小学奠定基础呢?为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知道一分钟虽然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须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活动目标
1、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2、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为入小学作准备。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如珠子和绳子,套环,弹珠和筷子。
活动过程
一、交流:一分钟有多长
师:不久我们就要从幼儿园毕业,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大家都觉得要抓紧在幼儿园的每一分钟,那么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呢?(幼儿可能会回答“60秒”。)
师:60秒又有多长呢?
师:我们请时钟走一分钟吧。
二、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
1、一分钟有多长?
(播放多媒体课件)幼儿观察时钟画面,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1)(教师出示钟面)我们都认识钟,请问哪一根针转一圈就告诉我们一分钟到了?(秒针。)
(2)如果有的钟只有两根针,没有秒针,我们怎么知道一分钟到了呢?
(3)教师小结:秒针走一圈或分针走一小格都表示过了一分钟。
(4)现在我们让秒针走一圈,请大家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有多长。
教师小结:秒针走了60秒,也就是一分钟。
2、一分钟能做什么?
师:人们在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事呢?老师上网查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解释:)
一分钟人能跑200米。
师:你们知道200米有多远吗?(AY~JL园出发到伊势丹商厦。)
一分钟人骑自行车能骑700米。
师:你们猜猜700米有多远?如果从幼儿园出发到哪里有700米?(幼儿园总部到分部一个来回。)
3、我们一分钟能做些什么?
(1)我们一分钟能做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动手试试?
(2)教师介绍操作内容,让幼儿知道每组的材料都是不同的。
(3)秒针开始走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刻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干些什么。
(4)幼儿操作。
(5)交流汇总,教师记录结果。
A、请你数一下在一分钟里夹了几粒弹珠(穿了几粒珠子、几个套环)。
B、请幼儿分组介绍一分钟的成果,方法是:一组幼儿依次报数,另一组幼儿仔细倾听,说出一分钟内谁做得最多。(教师记录幼JL的报数。)
C、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每组的结果不一样?
结论:虽然时间相同,但每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容易,所以结果也不同。
D、我刚才发现穿珠子小组的`小朋友虽然做的事情相同,可他们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什么?(当场让该组幼儿再次报数验证。)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三、讨论:如何珍惜时间
1、前些日子,我们每个人对自己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所。花费的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怎样呢?
2、幼儿说说自己花费的时间。
3、谁花的时间最长?谁花的时间最短?
4、为什么大家都做了四件事,但花费的时间会相差那么大呢?
5、做同样的事情时间花得多结果会怎样?时间花得少结果又会怎样?
6小学生每天要自己安排时间,比如安排课间十分钟。谁知道课间十分钟要完成哪些事情?如果你拖拖拉拉结果会怎样?如果你抓紧时间结果又会怎样?
活动反思
为了调动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我在知识和材料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网络下载了课件时钟,用课件时钟帮助幼儿体验一分钟,使幼儿很直观地看到了一分钟的运转,帮助幼儿认识一分钟,感知一分钟有60秒的关系,这样孩子对于一分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给老师在教学中也提供了方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同样一分钟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从而体验出一分钟的长短,幼儿能明白在同一时间里做的事情的快和慢会影响结果,熟练程度不一样所有结果也会不一样。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做同样的事情,动作慢了,就会花很长时间,动作抓紧了,同样一分钟就会做很多事情。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探索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从而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有多长》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自评与互评,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活动一:目标——通过估计、测量与联想,产生1分米长度单位,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一估10厘米红色纸条的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它的长度。
[教师要善于捕捉“创新资源”,如发现不从尺子0刻度开始量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或奖励,如没有发现学生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进行启发引导,体现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教师引疑自答“象这样10厘米长还可以用什么单位表示呢?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分米”也可以“1d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1分米是几厘米?
(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米是多少厘米?1米是多少分米?
(教师板书:1m=100cm1m=10dm)
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见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估计学生会说:手掌长大约是1分米,半支铅笔长大约是1分米,尺子的一半长是1分米等。]
活动二:目标——通过测量、观察与联想,产生探究的欲望,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6.3厘米的黄色纸条。先估一估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长度,记下来,然后看看估得怎样。
[估计学生会疑问,纸条长“6厘米多一些”“6厘米多三格”怎么记?]
2、教师自问自答“是啊,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然后介绍,1厘米中的1小格长是1毫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毫米”“1m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10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10毫米),板书:1cm=10mm。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长度大约是1毫米?
[估计学生会说:纸皮、硬币、小圆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
反思:
《有多长》教案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2.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
课件、尺子、学具、铅笔、A4白纸
〖教学设计
(一)认识分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请同学们猜测老师的身高。(表示身高时用到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用合适的单位填空。课桌高7()。(用m和cm填都不合适,激发学习需要。)
2.独立探索,发现新知。
(1)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像: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2)小组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从0刻度开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量一量,估一估,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长度。
(4)讨论米、厘米、分米之间的关系。(板书)
3.对儿歌:巩固。嗨嗨,让我们大家来比一比,比什么?比比米(分米、厘米),一米(分米、厘米)到底有多长?1米(分米、厘米)大约有这么长。(学生用手势表示)
(二)认识毫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帮助淘气量一量他的铅笔有多长。(尺子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学生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课件演示测量结果的放大图--6厘米3毫米。)
(3)看到这个测量的结果,你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教师或学生讲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学生了解:尺子上任意1小格都是1毫米。)用一个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点。(小、细、短)
(2)在学具袋中找到长度、宽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如:一块七巧板的厚度)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怎样验证手势是否准确?(用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再用另一只手将其取走,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空隙大约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课件演示:近10天降水量分布图、蜂鸟图、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图、世界上最薄的手机图和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图、眼睑及脚底皮肤的厚度比较、手指甲及脚趾甲生长速度比较等。)
(4)知道1厘米=10毫米。
(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为了1厘米长,还是10毫米长这个问题而争吵。数学博士认为:1厘米与10毫米同样长。
为什么数学博士要这样说呢?听了他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1厘米=10毫米;进行长度比较时,不仅要看数字,还要看长度单位。)
自己在尺子上数出10毫米。
(三)复习巩固,应用提高
1.估一估,量一量。
2.看图说出回形针和课本的长度。
3.画出折出宽度为30mm,2cm,5mm,1dm的长方形。
4.淘气的日记
(1)20xx年9月11日星期四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改正用错的长度单位。淘气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20xx年10月14日星期二天气:晴
下课了,我发现教室里的一块玻璃坏了,于是,我赶紧量好玻璃的尺寸记下来,让爸爸帮我们重新安好。可是,爸爸拿着玻璃来到学校时,却安不了,这是为什么?我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忘记加上窗框的宽度。)
(3)20xx年10月29日星期三天气:晴
今天,老师给我们出了几道题,可是,我怎么想也做不出来。我想,老师大概出错题了吧?请大家帮我看一看。(思考题,不作全班要求。)
1()-9()=1()1()-59()=1()1()-99()=1()1()-999()=1()
5.手指游戏
(1)教师边说边演示:手指兄弟亲又亲,大哥挂帅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记得牢,手指叉开表进率,相等空间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们去揭密。
(2)学生互相动手表演。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大哥二哥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明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密。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想了解哪些数学知识?
《有多长》教案12
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一分钟的感知和操作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2、懂得做各项事情都要抓紧时间,知道时间的不可逆转性。
3、能围绕问题和操作结果分析原因,大胆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收集了“一分钟能做什么事情”的资料、完成了规定的事情并记录了时间。(刷牙、洗脸、脱衣共花时间)
2、操作材料:筷子、塑料珠子;回行针;彩钉板;穿珠、线;插花片
3、时钟一个、记录用大白纸、彩笔、鼓
活动流程:
一、感知一分钟的长短。
1、现在是几点钟?(教师当场记在黑板上)
2、时钟上哪根针走一圈是一分钟呢?(对,秒针走一圈是一分钟)
3、感知一分钟游戏:
a、请幼儿看着一分钟过去;(第一声鼓敲响时,看着秒针移动,直到第二声鼓敲响时就不看了,体会一分钟有多长)
b、请幼儿闭上眼睛静静等候一分钟过去。(第一声鼓敲响时闭上眼睛,直到第二声鼓敲响时睁开眼睛,在体会一分钟有多长。)
4、玩了两个小游戏后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呢?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
5、教师小结: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一分钟很长,有的.说一分钟很短。是的,老是觉得当我们看着一分钟过去,一分钟是很短的,但是当我们静静地等上一分钟,一分钟还是有点长的。
二、集中讨论交流收集的资料:一分钟可以干什么呢?
1、幼儿个别或互相交流自己的资料
2、老师与大家分享准备的资料
《有多长》教案13
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表象,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并会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老师接到了新成立的.动物学校校长长颈鹿的电话,他们也想购买一批
和我们一样的桌椅,可长颈鹿校长不知道买多大的,他想让咱们同学帮忙测量一下我们的桌子有多长,你们愿意帮忙吗?
二、通过学生利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
1.同学们利用自己手中的工具进行测量,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测量的结果.
2.汇报测量结果:
3.教师提问
都是测量桌子有多长,为什么他们得到的数不一样呢?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
1.观察尺子,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些什么.
2.在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有多长.
3.用手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5.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有多长(为估计作准备)
四、同学之间互帮互学,掌握测量的方法,并能比较准确地估计物体的长度.
1.试着测量数学书的宽度,同桌之间互帮互学.
2.学生自己介绍测量的方法及结果.
教师总结测量的方法: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3.出示一把断了的没有0刻度的尺子.
教师提问:用这个尺子能进行测量吗?怎么测?
强调:一端对准0刻度的测量方法只是我们实际测量中常用的方法,因为这样便于读数,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
4.出示几个测铅笔长度的例子,让生判断对错.
五、小组合作,进行估计和测量.
1.小组自主选择几件学具,先进行估计,然后再测量,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提示:首先要进行分工:大家一起估计,再由一名同学负责测量,并由另一名同学进行验证,最后由一名同学将结果记录下来.
《有多长》教案14
活动设计:
大多数的孩子做事都比较拖拉,那该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为此,我设计了《一分钟有多长》的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让幼儿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了解一分钟的作用。知道一分钟很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从而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需抓紧时间。
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一分钟的感知和操作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2、懂得做各项事情都要抓紧时间,知道时间的不可逆转性。
3、能围绕问题和操作结果分析原因,大胆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
2、操作材料:筷子、弹珠;泥工板、油泥;彩笔、形状涂色。
3、时钟一个、记录用的白纸、彩笔。
活动流程:
一、谜语导入。
1、谜语: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
2、时钟有什么用呢?(它告诉我们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在游戏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教师:你们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答:60秒,很长......
教师:今天我请小朋友玩个游戏亲自来体验一分钟长短。
游戏:
(1)木头人游戏。游戏结束:你觉得这一分钟是长还是短?你在什么时候感觉时间特别长的?
教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一分钟很长,有的.说一分钟很短。现在小朋友觉得一分钟长还是短?
小结:当我们开开心心做游戏时,感觉一分钟很短,很快就过去了。是吗?小朋友还想再玩一个游戏?樊老师再带小朋友玩一个金鸡独立的游戏。
(2)金鸡独立。(教师示范)当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只用一条腿站立,另外一条腿尽量不要落地。如果落地,赶紧抬起来,看谁能坚持一分钟。准备好了吗?我们请孙老师计时,开始……
教师:时间到了小朋友可以坐下来休息了。这次你们感觉一分钟长还是短呢?
小结:原来我们在等待在坚持或者很累的时候,就会觉得一分钟还是有点长的。
三、讨论交流收集的资料:一分钟可以干什么呢?
1、提问:小朋友可以想一想一分钟我们能完成什么事情呢?
2、老师与大家分享准备的资料: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在一分钟里能做了什么事?(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解释)
附:一分钟,银行点钞机大约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
一分钟,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大约可以播800个字。
一分钟,人大约可以走80米。
一分钟,汽车大约可以跑1200米。
一分钟,大人跳绳可以跳160个… …
小结:看来一分钟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重要了,一分钟不仅可以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
四、操作体验。
师:一分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现在老师就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看看一分钟你到底能做多少事情。
1、介绍材料:筷子、弹珠;泥工板、油泥;彩笔、形状涂色。
2、介绍规则:幼儿分四组。秒针开始走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刻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一分钟结束以后请数数,并把数字记住。准备好了吗?开始!
3、幼儿操作。请数数在一分钟里你夹了几粒弹珠(夹了几粒珠子、图几个圆圈)。
4、交流汇总,教师记录结果。
请幼儿分组介绍一分钟的成果,方法是:一组幼儿依次报数,另一组幼儿仔细倾听,说出一分钟内谁做得最多。(教师记录幼儿报的数字。)
(1)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每组的结果不一样?
结论:虽然时间相同,但每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容易,所以结果也不同。
(2)我刚才发现穿珠子小组的小朋友虽然做的事情相同,可他们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什么?(当场让该组幼儿再次报数验证。)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教师:小朋友时间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小结:时间是很宝贵的,这一分钟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一分钟很短,但如果小朋友抓紧时间,还是能做很多事情,我们可不能小看了一分钟。只要我们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做事专心,不拖拉,我们肯定会做更多的事情。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
五、活动结束:
幼儿一分钟整理物品回教室。
活动反思:
为了调动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我在知识和材料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网络下载了课件时钟,用课件时钟帮助幼儿体验一分钟,使幼儿很直观地看到了一分钟的运转,帮助幼儿认识一分钟,感知一分钟有60秒的关系,这样孩子对于一分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给老师在教学中也提供了方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同样一分钟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从而体验出一分钟的长短,幼儿能明白在同一时间里做的事情的快和慢会影响结果,熟练程度不一样所有结果也会不一样。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做同样的事情,动作慢了,就会花很长时间,动作抓紧了,同样一分钟就会做很多事情。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探索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从而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有多长》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2、43页《铅笔有多长》――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测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估、量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难点
重点: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难点: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
四、教学准备:
2分钱硬币、直尺、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谜语:身穿花衣裳,身体细又长。写字和画画,都要用到它。(谜底:铅笔)
引入课题《铅笔有多长》(板书)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1)教师出示一枝10厘米长的`铅笔,让学生测量。
(2)教师讲授10厘米还可以用1分米来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用字母dm来表示,1分米=10厘米还可以写1dm=10cm。
2、认识毫米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1)让学生先估自己最喜欢的铅笔的长度,再测量。
2)当学生发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引导其说出具体是几厘米多几小格,并问每一小格是多长。
3)教师讲授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1毫米还可以写成1mm。
4)借助2分硬币启发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让学生亲身体验1毫米的长度。
5)请学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寻找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
(2)了解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让学生观察直尺并思考: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
2)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放大镜把尺子放大,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在1厘米的中间有10个1毫米的小格,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3、引导小组研究、讨论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其中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作为重点。
4、填一填,说一说。
(三)巩固反馈,学以致用。
课后习题练习。
(四)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1、师生交流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2、观看《钱市胡同》的视频。
【《有多长》教案】相关文章:
《桌子有多长》教案03-09
铅笔有多长教案04-01
《有多长》教案15篇11-25
《一分钟有多长》教案02-20
《一分钟有多长》大班教案12-18
一分钟有多长大班教案11-30
有多重教案02-21
《有多重》教案03-05
《有和没有》教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