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比的应用》教案

《比的应用》教案

时间:2022-11-25 08:13:0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比的应用》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比的应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比的应用》教案

《比的应用》教案1

  教学时间:20××年10月12日

  教学内容: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材第37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会根据关键句列出等量关系式,会熟练的列方程的方法并能掌握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根据题意,能画线段图分析图意,学会分析、推理和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身边数学,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教学重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常识引入,国学激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水吗?(喜欢)是啊,人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老子也说水是善良的——“上善若水”;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我们的地球其实应该叫“水球”,因为她其中水占了79/100,陆地仅占21/100,对于我们人体,那就更重要了,想知道吗?(想)请看书上例题.

  二、顺势而为,学习新知

  1、出示例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我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可是我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根据题意与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根据题意,启发学生: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数量关系式。体重× 4/5 =体内水分重量

  师引导:这道题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该怎样求?能不能根据上面的等量关系式,设未知数χ,再列方程求出?

  (4)学生尝试练习方程解答,个别板演,教师点评。

  (1)解:设这个儿童体重χ千克

  (2)算术法:28÷4/5 χ× 4/5=28 χ=28÷4/5 χ=35答:这个儿童体重35千克。

  (5)让学生自己检验,分两步检验

  ①把χ=35代入原方程,左边=35× 4/5 =28,右边=28,左边=右边,所以χ=35是原方程的解。

  ②35千克的等于28千克,正好是水分的重量,所以35千克符合题意。

  (6)说说解题思路。

  [新的教学理念就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找条件、问题、对比线段图理解题意,能激起学生欲望和学习兴趣。]

  2、迁移类推,尝试学习,教学例2: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明确条件和问题。

  (2)引导题意和线段图对比。

  ①题中有两个量相比较,需要画两条线段来表示两个量的数量关系。

  ②题里的已知条件“小明的体重”明确把小明的爸爸体重看作单位“1”。

  ③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怎样表示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爸爸体重× 7/15=小明的体重

  ④学生解答,教师巡视点拨。 [尝试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交流中积累知识。]

  三、巩固练习(要求画线段图)

  1、课本第35页的“做一做”,教师点评。

  2、修路队修一条公路,已修了35千米,占全长的5/8,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3、兴丰小学六年级有女生25人,正好是

  三、四年级女生人数的1/4,

  三、四年级女生有多少人?

  [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少而精,既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解题能力。]

  四、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的学习内容都是单位“1”的量没有告诉我们,可以用设χ的方法,把χ当作已知数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后并检验。同学们能根据题意用算术法解答吗?

  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分数除法应用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分数乘法应用题的逆运算题。教案在设计中由“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引入,又通过和这类题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抓住数量关系相同的特点,顺利地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方程。这样做使学生明确思维方向,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案重视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的归纳,通过层层深入地提问,简单明确的图示,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找准单位“1”,既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应用题例

  1、例2。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教学的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地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而产生的新的应用题。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

  (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是: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程: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我执教完《分数除法应用题》的例1后,进一步体会到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地位,也是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内容。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力戒传统教学中烦琐的分析和教条的死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我的反思如下:

  从整体上看:整节课我主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试,发现这类题型的特点和解题规律。具体分析如下: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时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用介绍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导入课题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教师可以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在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的应用》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例1、第113页例2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完成练习二十九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学过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

  将复习中的第1题图画在小黑板上,第2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用百分数怎样表示?

  (2)图中空白部分占阴影部分的几分之几?用百分数怎样表示?

  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再指定学生回答.

  2.五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五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出示上面的复习题后,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同时,请3名学生在黑板上每人做一题.

  核对第2题时,教师可以说明:这道题是求五年级学生中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人数占五年级全体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然后提问:

  “解答这样的题目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应该以谁作单位‘1’?”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教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分数应用题.百分数的应用题跟分数应用题类似.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一).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五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五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请学生读题,提问:

  “这道题和上面复习中的第2题有什么不同?”

  “解答这道题应该以谁作单位‘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口述,教师板书:120÷160=0.75=75%

  教师:这道题和上面复习中的第2题相比,题目的条件完全相同,只是问题不同.因为这道题的问题是求占五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所以要把结果化成百分数.

  2.出示练习题:“一班种树40棵,二班种树48棵,二班种树的棵数占一班的百分之几?”先让学生想一想,再提问:

  “这道题怎样列式?”

  让学生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教师说明: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看清求的是什么,弄清以谁作单位“1”?把数量关系弄清楚了,才能确定怎样列式.

  3.教学例2.

  教师: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农业生产中,要实行科学种田,播种前需要进行种子发芽试验,然后根据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决定单位面积的播种量.这样既能确保基本苗的数量,又可以避免浪费种子.通常把“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叫做发芽率”(口述后再板书发芽率的概念).求发芽率是百分数在农业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应用.

  口述并板书发芽率计算公式:

  发芽率=×100%

  教师指着公式中的百分号说明:在这个公式中为什么要乘100%呢?因为发芽率是指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如果公式只写成,不加“×100%”,一般来讲,这只是分数形式,除得的商是小数,而不是百分数.如果在的后面加上“×100%”,相当于乘1,这样就可以使除得的结果化成大小不变的百分数了.所以在计算发芽率的公式中必须加上“×100%”.我们在这以后还要学习像出粉率、合格率、出勤率等等,这些也要用百分数表示,所以它们的计算公式也必须加上“×100%”.

《比的应用》教案3

  一、准备,引新

  1、拍手游戏:

  师拍8下,让学生拍的比教师少2下,学生拍几下?(这样的游戏做几次。)

  2、出示准备题第1题,让学生数一数,在课本上填一填,再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黄花是6朵的,是从几里面去掉几?

  3、出示准备题第2题,读题,让小朋友跟教师一起摆学具,边摆边提问:哪个摆的少,少摆2个也就是说要摆几个,让学生摆一摆,然后把书上的填空填好,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比6少2,就是要从6里去掉2,所以用6-2计算。)

  4、做想想算算第一题

  5、引入新课:从上面的摆学具和看图填充可以看出:当较小的数比较大的数少几时,要求较小的数是多少,只要从较大的数去掉少的几个这一部分。今天就用这样想的方法学习新的应用题。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文,学生读题。

  2、分小组讨论怎样画线段图,可以怎样想。

  让各组汇报讨论怎样画线段图,老师板书出来,并让学生看图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提问:桃的个数是较大的数还是较小的数?求桃有多少个可以怎样想?结合线段图说明:求桃有多少个,就是求比23少9的'数是多少,要从23里去掉9。指名板演列式,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 题,让学生看线段图说一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做想想算算第 题,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蓝花瓶的个数是较大数还是较小数?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

  五、课堂作业

  练习第 题

《比的应用》教案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有关应用题。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引入:

  1、在小学里我们学过有关工程问题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中一般有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个量。这三个量的关系是:

  (1)_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人们常规定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为______。

  2、由以上公式可知:一件工作,甲用a小时完成,则甲的工作量可看成________,工作时间是________,工作效率是_______。若这件工作甲用6小时完成,则甲的工作效率是_______。

  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

  问:甲乙合做,需几小时完成这件工作?

  (1)首先由一名至两名学生阅读题目。

  (2)引导

  Ⅰ: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Ⅱ:这道题目要求什么问题?

  Ⅲ:这道题目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3)由一学生口头设出求知数,并列出方程,师生共同解答;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形成板书。

  2、练习:

  有一个蓄水池,装有甲、乙、丙三个进水管,单独开甲管,6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单独开乙管,12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单独开丙管,18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如果甲、乙、丙三管齐开,需几分钟可注满空水池?

  此题的处理方法:

  Ⅰ:先由一名学生阅读题目;

  Ⅱ:然后由两名学生板演;

  3、变式练习:

  丙管改为排水管,且单独开丙管18分钟可把满池的水放完,问三管齐开,几分钟可注满空水池?要求学生口头列出方程。

  4、继续讲解例题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

  若甲先单独做4小时,剩下的部分由甲、乙合做,问:还需几小时完成?

  (1) 先由学生阅读题目

  (2) 引导:

  Ⅰ: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Ⅱ:这道题目要求什么问题?

  Ⅲ:这道题目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3) 由一学生口头设出求知数,并列出方程,师生共同解答;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形成板书。

  5、练习:

  (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

  若乙先做2小时,然后由甲、乙合做,问还需几小时完成?

  (2)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丙单独做15小时完成,若先由甲、丙合做5小时,然后由甲、乙合做,问还需几天完成?

  以上两题的处理方法:

  Ⅰ:先由两名学生阅读题目;

  Ⅱ:然后由两名学生板演;

  Ⅲ:其他学生任选一题完成。

  Ⅴ:评讲后对第一题提出:这项工程共需几天完成?

  Ⅵ:第一题还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呢?根据此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学生口答)。

  6、编应用题:

  (1) 根据方程:3/12+x/12+x/6=1,编应用题。

  (2) 事由:打一份稿件。

  条件:现在甲、乙两名打字员,若甲单独打这份稿件需6小时打完,若乙单独打这份稿件需12小时打完。

  要求:甲、乙两名打字员都要参与打字,并且要打完这份稿件。

  处理方法:由学生编出应用题,并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

  课堂总结:工程问题中的三个量的关系。

  课堂作业:见作业本

  选做题:一件工作,甲单独做6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丙单独做18小时完成,若先由甲、乙合做3小时,然后由乙丙合做,问共需几小时完成?

《比的应用》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巩固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学会解决坡度问题。

  (二)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解决有关坡度的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坡度的有关术语。

  3.疑点:对于坡度i表示成1∶m的形式学生易疏忽,教学中应着重强调,引起学生的重视。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例 同学们,如果你是修建三峡大坝的工程师,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解决:如图

  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6m,坝高23m,斜坡AB的坡度i 1∶3,斜坡CD的`坡度i=1∶2.5,求斜坡AB的坡面角α,坝底宽AD和斜坡AB的长(精确到0.1m)。

  同学们因为你称他们为工程师而骄傲,满腔热情,但一见问题又手足失措,因为连题中的术语坡度、坡角等他们都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想学的心情,及时点拨。

  通过前面例题的教学,学生已基本了解解实际应用题的方法,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问题加以解决。但此题中提到的坡度与坡角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同时这两个概念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又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坡度与坡角的意义。

《比的应用》教案6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一第4-8题。

  教学目标:认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部分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与有关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认识分析法思路的特点,学会用分析法思路分析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食堂原有350千克大米,第一天吃了100千克,第二天吃了13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1)学生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3)订正时,学生讨论:两种方法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变式练习

  1、第97页第4题

  (1)学生齐读

  (2)学生列式解答

  (3)思考:第(2)小题中第二天看的与第一天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4)集体订正时,同桌互相交流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这3道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1)同学们要栽54棵树、已经栽了37棵,还剩多少棵没栽?

  (2)同学们要栽54棵树,第一天栽了18棵,第二天栽19棵,还剩多少棵?

  (3)同学们要栽54棵树,已经栽了2天,每天栽18棵,还剩多少棵?

  ⒈学生独立读题,并列式解答

  ⒉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⒊比较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第97页第5题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讨论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第98页第6题

  (1)学生读题,比较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列式解答

  (3)分别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计算时有什么区别?

  三、作业:

  第98页(7)、(8)。

《比的应用》教案7

  一、学习目标

  1.知道钠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3.建立钠原子结构决定金属钠的性质的思想。

  4.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化学的魅力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设计思路

  整合由氯化钠制取氯气、溴和碘的制取线索,引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钠,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中的实验现象,逐一分析并总结出有关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介绍钠的用途的基础上,简单介绍钠的氧化物的主要化学性质。

  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由溴、碘和氯气的制取,推出它们和氯化钠之间的关系,再由电解熔融氯化钠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金属钠。

  [板书] 2NaCl 2Na+Cl2↑

  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思考与讨论]对比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推测金属钠可能的性质。

  [观察与思考1]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色;将其放置放置在空气中,观察表面颜色的变化。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归纳、总结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板书]

  一、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比煤油大、0.97g/cm3。

  二、钠的化学性质

  1.可与氧气发生反应

  4Na+O2=2Na2O

  白色

  [观察与思考2] 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板书]

  2Na+O2 Na2O2

  过氧化钠,淡黄色

  [叙述]同样是钠与氧气反应,但是反应条件不同时,现象不同,产物也不同,所以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观察与思考3] 向一只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然后向其中投入一小块(约绿豆粒般大小)金属钠,用表面皿盖在烧杯上,观察实验现象。

  [板书]

  一、钠的物理性质

  熔点低,97.8℃。

  二、钠的化学性质

  2.可与水发生反应

  2Na+2H2O=2NaOH+H2↑

  [思考与讨论]通过对实验的讨论,能解决下列问题:

  1. 金属钠为何保存在煤油中?

  2.为何有些保存在煤油中的钠表面不是银白色的?

  3.解释产生钠与水反应时现象的具体原因。

  4.钠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取决于什么?

  5.在所学知识中搜索有关反应的例子,要求因为反应条件不同而导致产物不同。(学生可能举例炭和氧气的反应等)

  [过渡]钠作为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我们在生活中直接使用的机会不大,那这种金属有哪些用途呢?

  [板书]

  三、钠的用途

  1.做还原剂:用以将钛、锆、铌、钽等在国防工业上有重要用途的金属从其熔融的卤化物中还原出来。

  TiCl4+4Na Ti+4NaCl

  四氯化钛 钛

  2.做电光源:高压钠灯。

  3.制造合金:钠钾合金用做核反应堆的冷却剂和热交换剂。

  4.做化工原料。

  [过渡]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钠的'一种氧化物――氧化钠的主要化学性质。

  [板书]

  四、氧化钠

  1.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因此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

  Na2O+H2O=2NaOH

  2.与酸反应

  Na2O+2HCl=2NaCl+H2O

  [练习]

  1.金属钠应保存在( )

  A.空气中 B.水中 C.煤油中 D.密闭容器中

  答案:C。

  2.钠应用于电光源是因为( )

  A.钠很软 B.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射程远,透雾力强

  C.是一种强还原剂 D.那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答案:B。

  3.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现象是( )

  ①钠浮在水面上; ②钠沉在水底; ③钠熔化成小球; ④钠迅速游动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⑤发出嘶嘶的声音; ⑥滴入酚酞后溶液显红色。

  A. 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①③④⑤⑥

  答案:D。

  4.将2.3g钠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不考虑水的挥发)( )

  A.等于2.3% B.等于4% C.大于2.3% ,小于4% D.不能确定

  答案:B。

  5.将1克的下列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放出氢气最多的是( )

  A.锌 B.铁 C.铝 D.钠

  答案:C。

  6.关于Na原子和钠离子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它们相差1个电子层 B.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C.钠原子的半径比钠离子大 D.它们核内的质子数相同

  答案:B。

  7.一块表面已被氧化的钠,质量为10.8g,将其放入100mL水中,可收集到标准状况下2.24L气体,则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答案: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2.6%。

《比的应用》教案8

  教学内容:

  第9页例

  教学目标:

  1: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应用题。

  2:正确的列出综合算式并正确的进行解答。

  3:在不同的解题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思维记忆的解题方法进行重点的记忆和思维。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口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5台织布机织布160米,平均每台织布机织布多少米?

  2:每台织布机织布28米,7台织布机共织布多少米?

  3: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30米,5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

  4:每台织布机织布20米,160米要多少台织布机?

  5: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5米,2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多少米?

  6:2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15米,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①请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②说说你是怎样列算式的

  ③把算式的意义说给同学们听听

  ④把你的思维过程也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

  5台织布机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①由学生独立完成

  ②由学生相互比较,看解题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③再口述各自的解题思路

  ④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的解题方法,并加强记忆。

  2:集体讲评(结合线段图进行思维

  解题方法一

  ①求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5=32(米)

  ②求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32÷8=4(米)

  解题方法二

  ① 5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8=20(米)

  ②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20÷5=4(米)

  解题方法三

  5台织布机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①先求出一台织布机工作8小时,那5台织布机一共工作了几个小时?

  8×5=40(小时)

  ②再求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

  160÷40=4(米)

  解题方法四

  ①先求一小时要5台织布机工作,那8小时应该要多少台机工作?

  5×8=40(台)

  ②再求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

  160÷40=4(米)

  3:小结:读题,思维: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意单位名数的准确性。

  三:课堂练习

  1:货车运水泥到建筑工地,8辆车5小时共运水泥1080吨,平均每车每小时运水泥多少吨?

  2: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解答。

  ①少先队员植树,3小时植树180棵,平均每人每小时种多少棵?

  ②拖拉机耕地,5台拖拉机耕地150公顷,平均每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作业:1:第10页的做一做

  2:第12页练习三1、2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总结和“练一练”,练习五第4—7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

  2.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过去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不少内容,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总结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能力。

  二、教学新课

  1.讲解四则运算。

  提问:我们过去学过哪几种运算?(板书: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说明: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板书:统称为四则运算)

  追问:四则运算是指哪几种运算?

  说明: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板书:法、减法——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板书:乘法、除法——第二级运算)

  追问:第一级运算指什么?第二级运算指什么?

  2.回顾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提问:谁来说一说,我们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有几种情况,它们的运算顺序各是怎样的?

  3.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顷序。

  (1)请同学们看第21页上面的三组题。

  提问:第一组两道题的运算有什么特点?

  说明:第1题只有加法和减法,都是第一级运算,我们说它只含有同一级运算。

  提问:第2题是不是只含有同一级运算?为什么?(乘法、除法都是第二级运算)

  指出: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即只含有同一级运算,所以这两题都只含有同一级运算。(板书:只含有同一级运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并提问:这两题都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为什么要从左往右算?

  指出: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从左到右的次序进行计算。(板书:要从左往右算)

  (2)提问:第二组两道题各含有几级运算?(板书:含有两级运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并提问:这两道含有两级运算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就是先算哪一级运算再算哪一级运算?(板书: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3)提问:第三组两道题有什么特点?(板书:有括号)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后一题。

  集体订正,注意提问第1题小括号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明在括号里有两级运算也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提问:有括号的算式要怎样算?(板书: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4)小结。 -

  提问:根据刚才三组题的计算,你能说一说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吗?

  请同学们把课本上总结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自己默读一遍。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的题。

  让学生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指名两人口答后两题的计算过程。

  2.做练习五第6题。 ·

  提问:这一组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出:虽然每道题里的数和运算符号排列顺序都相同,但是因为括号不一样,所以运算的顺序也不一样。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做练习五第7题。

  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提问:要求买椅子的张数,先要知道什么?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校对。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五第4题。

  家庭作业:练习五第5题。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8—1l题,思考题。

  教学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人

  1.提问:能说一说四则运算是指哪几种运算吗?第一级运算、第二级运算各指什么?四则混合运算有几种运算顺序?

  指出:四则混合运算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从左到右的次序进行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揭示课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来做一些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板书课题)希望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选择恰当的方法,比较熟练地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二、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1.做练习五第8题。

  小黑板出示。

  提问:第1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第2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请同学们根据运算顺序在练习本上列出这两题的综合算式。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第1小题为什么要把前两步括在括号里?第2小题为什么只把加法括在括号里?

  想一想,使用括号有什么作用?

  2.说一说练习五第9题的运算顺序。

  让学生依次说出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哪几道题在计算时可以用简便方法?

  指出:先求两积(两商或一积一商)再求和(或差)的'算式里,求

  两积(两差或一积一商)可以同时计算、脱式,使计算简便。

  3.做练习五第10题。

  (1)出示第10题第一组题。

  提问:这三小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运算j顷序又有什么不同?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出示第10题第二组题。

  请同桌相互说一说这3小题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这3小题的运算顺序。

  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

  (3)小结:在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先看清题目,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然后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三、教学思考题

  让学生看思考题。

  出示3○3○3○3=1。

  提问:要使结果是l,如果用加法,哪两个数相加得l?讲解怎样填可以变成1和0相加。如(3÷3)+(3—3)=1。

  如果用减法,可以用1减什么数得1?讲解可以这样填:(3÷3一(3—3)=l或3一[3一(3÷3)]=l。

  哪两个数相乘得l?怎样填可变成1x17(板书)

  如果变成相同的数相除,得数是几?讲解可以这样填:(3+3)÷(3+3)=1,(3十3—3)÷3=1,(3x 3)÷(3x3)=1或(3÷3)÷(3÷3)=1。

  说明:数学有许多奇妙的知识,下面几题都可以根据得数分析该怎样填,每题都有很多不同的填法。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五第9、11题。

  家庭作业:练习五第10题第二组,思考题。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附录部分)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附录部分)

  1、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⒉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例题插图教学过程:一、复习⒈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⑶16乘5的积是多少?

  ⑷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⒈完成练一练108页,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五、布置作业

  2、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通过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将学习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1、出示109页习题插图和问题,明题意尝试列出算式

  (1)先让学生说说场景中有哪些商品,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知道什么?

  (2)根据大家对题意的理解,那么要求一支钢笔和一个订书机总共多少元该我们可以怎样运算?你有几种方法进行运算?

  【让学生自己先在本子上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然后和同桌讨论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最后交流总结方法,并板书出各种方法。】

  2、交流探究结果,并让学生明白每一种算式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说说自己列式时的想法。

  3、自己列出的算式进行计算,最后交流计算结果。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两步混合运算算式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根据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先算?【通过该教学点让学生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4、教学“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1)学生列式计算;

  (2)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

  5、总结运算顺序: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

  (1)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

  (2)加以归纳形成清晰的认识。

  三、巩固提高1、完成书本练一练

  让学生明确题意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四、适当总结,完成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剩余习题和第6题(自己提出的问题也要完成)

  3、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2.在学生产生疑问时使学生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和作用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引入课题

  同学们,昨天我到百润发大卖场买了一件80元的T恤,我一共带了100元,你们帮老师算算剩下的钱我还可以买5元一双的袜子几双?学生计算,然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根据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进行灵活的引入,并板书课题。

  例:【如果学生情况全部是:100-80=20(元)20÷5=4(双)分步骤做那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都是用分步骤的方法进行计算的,那么我们能否用一个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课题』】

  二、探究新知,明确算法

  1、确定计算方法可能一: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除了分步做外,可能还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组织学生充分感受。

  组织学生讨论:解决例题中问应该先算什么?列成这样的综合算式对不对?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才能解决哪一步必须先算的问题?

  学生自学课本第34页。

  可能二: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也有可能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让学生说明他的想法,一定要说明为什么要在“100-80”加一组括号,用意是什么?学生说明后,立即表扬这样的学生,并让学生开始自学课本第34页。

  2、让学生充分感受需要改变这个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组织讨论:在自学过程中你明白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3、组织学生感知明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试一试”,可以指名2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书上,最后校对结果并再一次明确运算顺序。

  三、巩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应该先算什么?

  (2)、任意选择2题完成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集体校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分组完成每组算式,并让3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3组题;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说说运算顺序的不同,并校对结果;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读题,尝试自己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指名2位学生进行计算【可以选择性地选择学生板演,一差一优有利于发现问题】;

  (2)就板演结果进行校对结果,口头统计学生错误情况,并指出错误同学的错误,明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的理由;

  四、简单总结,完成作业P35“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4、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841-41)÷25×4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8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240÷40+20×2=890-30÷3×5=400

  90-30÷3×5=100建议学生:(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习: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变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

  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边长×边长=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块数=小面积”。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书上的两个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要注意学生提的问题是否都合适。

  练习十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检查口算本练习情况、布置今天的口算作业。

  一、完成书上的练习:

  1、第1题:(1)学生看题后,把每个算式的第一步先划线,再交流。(注意第1小题可以同时先算乘法和除法。)

  (2)把这四题做在作业本上。

  (3)补充75×12、280÷35的简便算法:75×12=(25×4)×(3×3)=100×9=900280÷35=280÷7÷5=40÷5=8做完后交流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后加减;(2)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3)有中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第2题:你能直接在每组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吗?审题:要“直接”比,不是在计算之后。

  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交流判断的依据。

  3、第3题: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各算式的特点(如左边两题是连加,右边的是连乘),可以如何简便?各是运用了学过的哪些运算规律?

  指出:不能随意改变运算顺序,而是要依据一定的运算规律。交流后,把这4题写在作业本上。注意小括号的运用。

  4、第4题:学生看懂题意,先说说这题要用的基本关系式是:单价×数量=总价

  再读第一个问题,说说在估算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把单价看成某个接近的整百数)说说最后估计的结果是多少?

  算一算:学生在本子上完成这题的计算。

  比一比:把估算的结果和列式算得的结果比较,说说估算和笔算价值分别在哪里。

  二、布置回家思考p.42的思考题要求用脱式计算在自己的本子上。(能做几题算几题)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评昨天的回家作业(p.42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填写符号后,用脱式计算):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1、(3+3)÷(3-3)=6÷0=6指出:除数不能为0,“6÷0”这个算式没有意义;2、(3×3+3)÷3=9+3÷3=12÷3=4

  指出:括号里有2步,先算乘,加没算,移的时候要把括号也移下来。3、(3+3)+3÷3=6+3÷3=9÷3=3

  指出:看计算的过程,先算加,再算加,最后算除;但开始的算式应先算加,再算除,最后算加。所以还应加上“[]”,变成“[(3+3)+3]÷3”4、[3×3-3]÷3=[9-3]÷3=6÷3=2

  指出:在小括号的基础上,才有中括号,不能直接写中括号。5、补充:3+3-3+3=6-6=0或3×3÷3×3=9÷9=1

  请学生说说上面两题对吗?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算式怎么改得数就对了?通过上面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学生练习:

  ,请学生做在自己的本子上,再一一交流。提醒:第1题除和乘可以同时算。

  三、布置作业:第6、7、8题

  其中第7、8题要求学生写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检查回家做的计算作业。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看图后说说图的意思,老师整理成:合唱组:84人

  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看信息,分别让学生说说“航模组”、“美术组”的人数应怎么列式。板书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问:解决这个问题用到哪个基本关系式?板书:合÷美=几倍

  2、“对号入座”,对照关系式分别写上“84”、“(8+6)×2”。问:在它们中间添上“÷”行吗?为什么?(结合黑板上的算式,让学生说说它的运算顺序,发现最后算的算式没有意义,不是我们想要的。)那我们想要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要实现这个想法,得请中括号来帮忙。老师添上中括号,说清楚它的写法。指导读:84÷[(8+6)×2]

  3、说一说:昨天我们讲到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一是括号、二是乘除、三是加减,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中含有了中括号,运算顺序又该是怎样的呢?

  先指名结合每一步算式的意义说,再指出:同样是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4、学生练习,完成书上的例题

  二、巩固练习:

  1、在自备本上完成:540÷3+6×2,540÷(3+6×2),540÷[(3+6)×2]指名板演,结合讲评发现问题,强调正确的运算顺序。

  2、第3题。

  看图后,请学生说清楚该题的信息,并说说列式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三、学生自己阅读,了解“你知道吗?”

  四、学生作业:完成p.40剩下的练习。

《比的应用》教案9

  教学准备:导学单、复习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重温教材,学会单元知识的归纳和提炼

  (一)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导语】通过巩固复习金属元素铁单质的化学性质,了解以Fe为代表的金属化学性质。

  【生1】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生2】铁和稀酸(盐酸、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

  【生3】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湿法冶金法)。

  【学情调查】组织课堂比赛,看谁能将“金属活动性顺序”,记得牢固,用得灵活。

  【学生齐读】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现相关的三个化学信息。

  【共同归纳】归纳金属的三种化学性质。

  (评论):化学单元复习要采取知识板块复习方式,要求注重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的`标高,适应化学新课程的具体要求。

  二、解读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广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其生活应用

  【展台投影】结合生活、生产中的一些有趣现象,设计出三个问题探究:

  问题一:“南海一号”南宋古沉船于20xx年12月22日被成功整体打捞出水,考古发掘许多珍贵文物,其中铜钱保存较好,而铁锅却锈蚀斑斑。

  问题二:请重新阅读教材11页的卡通漫画,四种金属的卡通形象在稀盐酸中流露出神态各异的表情,这说明了什么化学原理?

  问题三:农业杀菌剂波尔多液是用硫酸铜、石灰和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桶来配制和盛放?

  【生1】铜不易与氧气反应,而铁易与氧气反应;

  【生2】根据金属能否与稀酸反应,可以分为两类,同时反应剧烈程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金属活动性;

  【生3】铁与波尔多液中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即Fe将CuSO4中Cu置换出来。

  (评论)广泛联系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解释生活生产的有趣现象,充分体现化学新课程的应用价值。

《比的应用》教案10

  典例精析

  题型一 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

  【例1】已知函数f(x)=x2-ax-aln(x-1)(a∈R),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

  【解析】函数f(x)=x2-ax-aln(x-1)的定义域是(1,+∞).

  f′(x)=2x-a-ax-1=2x(x-a+22)x-1,

  ①若a≤0,则a+22≤1,f′(x)=2x(x-a+22)x-1>0在(1,+∞)上恒成立,所以a≤0时,f(x)的增区间为(1,+∞).

  ②若a>0,则a+22>1,

  故当x∈(1,a+22]时,f′(x)=2x(x-a+22)x-1≤0;

  当x∈[a+22,+∞)时,f′(x)=2x(x-a+22)x-1≥0,

  所以a>0时,f(x)的减区间为(1,a+22],f(x)的增区间为[a+22,+∞).

  【点拨】在定义域x>1下,为了判定f′(x)符号,必须讨论实数a+22与0及1的大小,分类讨论是解本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1】已知函数f(x)=x2+ln x-ax在(0,1)上是增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因为f′(x)=2x+1x-a,f(x)在(0,1)上是增函数,

  所以2x+1x-a≥0在(0,1)上恒成立,

  即a≤2x+1x恒成立.

  又2x+1x≥22(当且仅当x=22时,取等号).

  所以a≤22,

  故a的取值范围为(-∞,22].

  【点拨】当f(x)在区间(a,b)上是增函数时f′(x)≥0在(a,b)上恒成立;同样,当函数f(x)在区间(a,b)上为减函数时f′(x)≤0在(a,b)上恒成立.然后就要根据不等式恒成立的条件来求参数的取值范围了.

  题型二 求函数的极值

  【例2】已知f(x)=ax3+bx2+cx(a≠0)在x=±1时取得极值,且f(1)=-1.

  (1)试求常数a,b,c的值;

  (2)试判断x=±1是函数的极小值点还是极大值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1)f′(x)=3ax2+2bx+c.

  因为x=±1是函数f(x)的极值点,

  所以x=±1是方程f′(x)=0,即3ax2+2bx+c=0的.两根.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又f(1)=-1,所以a+b+c=-1. ③

  由①②③解得a=12,b=0,c=-32.

  (2)由(1)得f(x)=12x3-32x,

  所以当f′(x)=32x2-32>0时,有x<-1或x>1;

  当f′(x)=32x2-32<0时,有-1

  所以函数f(x)=12x3-32x在(-∞,-1)和(1,+∞)上是增函数,在(-1,1)上是减函数.

  所以当x=-1时,函数取得极大值f(-1)=1;当x=1时,函数取得极小值f(1)=-1.

  【点拨】求函数的极值应先求导数.对于多项式函数f(x)来讲, f(x)在点x=x0处取极值的必要条件是f′(x)=0.但是, 当x0满足f′(x0)=0时, f(x)在点x=x0处却未必取得极 值,只有在x0的两侧f(x)的导数异号时,x0才是f(x)的极值点.并且如果f′(x)在x0两侧满足“左正右负”,则x0是f(x)的极大值点,f(x0)是极大值;如果f′(x)在x0两侧满足“左负右正”,则x0是f(x)的极小值点,f(x0)是极小值.

  【变式训练2】定义在R上的函数y=f(x),满足f(3-x)=f(x),(x-32)f′(x)<0,若x13,则有( )

  A. f(x1)f(x2)

  C. f(x1)=f(x2) D.不确定

  【解析】由f(3-x)=f(x)可得f[3-(x+32)]=f(x+32),即f(32-x)=f(x+32),所以函数f(x)的图象关于x=32对称.又因为(x-32)f′(x)<0,所以当x>32时,函数f(x)单调递减,当x<32时,函数f(x)单调递增.当x1+x22=32时,f(x1)=f(x2),因为x1+x2>3,所以x1+x22>32,相当于x1,x2的中点向右偏离对称轴,所以f(x1)>f(x2).故选B.

  题型三 求函数的最值

  【例3】 求函数f(x)=ln(1+x)-14x2在区间[0,2]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析】f′(x)=11+x-12x,令11+x-12x=0,化简为x2+x-2=0,解得x1=-2或x2=1,其中x1=-2舍去.

  又由f′(x)=11+x-12x>0,且x∈[0,2],得知函数f(x)的单调递增区间是(0,1),同理, 得知函数f(x)的单调递减区间是(1,2),所以f(1)=ln 2-14为函数f(x)的极大值.又因为f(0)=0,f(2)=ln 3-1>0,f(1)>f(2),所以,f(0)=0为函数f(x)在[0,2]上的最小值,f(1)=ln 2-14为函数f(x)在[0,2]上的最大值.

  【点拨】求函数f(x)在某闭区间[a,b]上的最值,首先需求函数f(x)在开区间(a,b)内的极值,然后,将f(x)的各个极值与f(x)在闭区间上的端点的函数值f(a)、f(b)比较,才能得出函数f(x)在[a,b]上的最值.

  【变式训练3】(20xx江苏)f(x)=ax3-3x+1对x∈[-1,1]总有f(x)≥0成立,则a= .

  【解析】若x=0,则无论a为 何值,f(x)≥0恒成立.

  当x∈(0,1]时,f(x)≥0可以化为a≥3x2-1x3,

  设g(x)=3x2-1x3,则g′(x)=3(1-2x)x4,

  x∈(0,12)时,g′(x)>0,x∈(12,1]时,g′(x)<0.

  因此g(x)max=g(12)=4,所以a≥4.

  当x∈[-1,0)时,f(x)≥0可以化为

  a≤3x2-1x3,此时g′(x)=3(1-2x)x4>0,

  g(x)min=g(-1)=4,所以a≤4.

  综上可知,a=4.

  总结提高

  1.求函数单调区间的步骤是:

  (1)确定函数f(x)的定义域D;

  (2)求导数f′(x);

  (3)根据f′(x)>0,且x∈D,求得函数f(x)的单调递增区间;根据f′(x)<0,且x∈D,求得函数f(x)的单调递减区间.

  2.求函数极值的步骤是:

  (1)求导数f′(x);

  (2)求方程f′(x)=0的根;

  (3)判断f′(x)在方程根左右的值的符号,确定f(x)在这个根处取极大值还是取极小值.

  3.求函数最值的步骤是:

  先求f(x)在(a,b)内的极值;再将f(x)的各极值与端点处的函数值f(a)、f(b)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最大值,最小的一个是最小值.

《比的应用》教案11

  在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里,教学了百分数的意义,并联系后项是100的比,体验了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教学了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尤其是百分数与小数的相互改写,为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做了必要的准备;还教学了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初步应用了百分数。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包括四个内容,依次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根据已知的税率求应缴纳的税款以及根据已知的利率求应得的利息,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较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编排了六道例题、四个练习,把全单元的内容分成四段教学,最后还有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1.以现实问题中百分数的意义为突破口,通过推理分析数量关系,探索算法。

  解答例1的关键是理解问题的具体含义,教材借助直观的线段图,让学生思考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应该怎样理解。明确这个问题是求实际造林面积超过原计划的公顷数相当于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从而产生先算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4公顷,再求4公顷是计划造林面积16公顷的百分之几这样的思路。或者先算出实际造林面积是原计划的125%,再得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5%的结论。两条思路、两种算法都是把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看作单位1(即100%),在线段图上能清楚地看到,两种解法最终都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部分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练习一第1题利用已知的是百分之几求增长百分之几,或者利用已知的增加百分之几求是百分之几,通过百分数之间的相互转化,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含义,还带出了下降百分之几这个概念。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与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相比,后者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与实际造林公顷数相比,解决两个问题的算式中,被除数的意义不同,除数也不同。教材编写试一试的目的就是要突出这些不同,要求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将试一试和例题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为什么得数不同,进一步理解这两个问题的含义与数量关系。练习一第5题里,第(1)、(2)题的条件相同,问题不同,第(2)、(3)题的条件不同,问题也不同。通过解题与比较,能使学生更正确地理解是百分之几与高百分之几的含义。第7题分别求巧克力的单价比奶糖、水果糖和酥糖贵百分之几,要依次把巧克力比奶糖、水果糖、酥糖贵的单价与奶糖、水果糖、酥糖的单价相比,反复体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第8题以表格形式呈现求百分数的问题,首次把百分数应用于统计表中。

  2.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经验,向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迁移。

  例2结合纳税教学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先找到数学问题60万元的5%是多少,然后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经验迁移过来,得到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计算,于是列出算式605%。在上面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寻找数学问题,只要理解了缴纳的营业税是60万元的5%,学生就会想到用乘法计算,把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纳入原有的经验系统,从而发展认知结构。在计算605%时,可以把5%化成5/100,也可以化成0.05,前一种算法又一次体验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一致的,用乘法计算是合理的。在练一练里,由于6.25/100的计算比6.20.05麻烦,所以计算含有百分数的乘法一般把百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二第1~4题是配合例2编排的,要引导学生抓住求什么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进行思考。如,第1题是求门票收入的3%,因此接待游客18万人次是多余的信息。又如,第4题是求月收入超过1600元的部分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因此要先算出应纳税部分的元数,并找到相应的税率。

  例3计算利息,应用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由于多数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因此教材在底注中解释了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并给出了计算利息的方法:利息=本金利率时间。要结合例题里的表格,让学生知道利息和本金、年利率、存期有关,一般情况下,本金越多,存期越长,年利率越高,到期后获得的利息就多。还要让学生知道,存期一年,到期可得的利息是本金的2.25%;存期二年,每年的利息是本金的2.70%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计算利息公式里的数量关系。

  试一试利用例3求得的应得利息,继续计算缴纳利息税以后的实得利息。要让学生懂得实得利息是应得利息扣除缴纳的利息税以后剩下的利息,明白为什么先算出利息税是多少元的道理。从例题到试一试的全过程,就是我国现行的银行存款实得利息的计算方法:先根据本金、存期和利率算出应得利息,再扣除缴纳的利息税得到实得利息。学生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二第5~7题就有思路了。要注意的是,计算实得利息的步骤比较多,练一练和第6、7题都采用连续提问的形式,适当降低了解题时的思维难度。

  3.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例4教学与折扣有关的问题,也是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教材先对打折作了具体的解释,让学生明白几折就是百分之几十,知道八折就是80%,从而把打折的实际问题与百分数的应用联系起来。原价和实际售价有什么关系是这道例题的教学重点,要从原价打八折出售得出原价80%=实际售价。这个数量关系能起两点作用,一是进一步理解打折扣的含义:图书按八折出售,实际售价只是原价的80%。二是形成求《趣味数学》原价的解题思路,在数量关系式里已知积与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可以列方程解答。本册教材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都列方程解答,充分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加强对百分数乘法的理解,避免人为地把实际问题分类型,体现了各种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求出《趣味数学》的原价15元以后,对学生提出检验的要求,而且采用了两种检验方法。依据折扣的含义,既可以用实际售价除以原价,看是不是打了八折;也可以看原价的80%是不是实际售价12元。这样安排,不仅检验了原价15元是正确的,还多角度表现了原价、实际售价、折扣三者的关系,在进一步理解折扣的同时,沟通了三种简单的百分数问题的联系。练一练求《成语故事》的原价,也要求检验,让学生独立经历与例4同样的学习过程,再次体会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练习三的编排大致分成两段,第1~4题是第一段,在理解折扣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应用数量关系。第1、2题分别求打折后的实际售价与打折前的原价,都可以根据原价折扣=实际售价来解答。第4题求折扣,教材先让学生回答第3题,把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改说成打几折出售,体会求几折只要求百分之几,为第4题作了铺垫。第5~9题是第二段,仍然以求实际售价或求原价为主要内容,灵活应用数量关系。第5题分别求实际售价与实际比原来便宜的元数,这里有简单问题与稍复杂问题的比较。第6题分别求实际售价与原价,是两种折扣问题的比较。第7、8题让购物问题更复杂一些,有利于学生在变化的问题情境中把握基本的数量关系。

  例5和例6是较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都列方程解答。两道例题分别把相并关系和相差关系作为列方程的相等关系,虽然相并与相差是学生早就认识的'数量关系,但在复杂的百分数情境里不容易看到。为此,例题利用线段图给予直观帮助,让学生在例5的线段图右边的括号里填36,体会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合起来是美术组的总人数。例6在线段图上突出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用水的那一段,引导学生注意两个月用水量之间的相差关系。教材完整地写出两道题的等量关系,让学生感受等量关系式右边美术组的总人数、十月份用水的吨数都已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列方程是解题的有效方法。虽然有了等量关系,但列方程还会遇到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设男生人数为x,设九月份的用水量为x。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已知的那个百分数,分析它的意义,体会这样的设句是合理的,不仅用x表示了单位1的数量,还很容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女生人数,表示出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用水的吨数。

  两道例题列出的方程里都有两个x,还含有百分数,解方程时要先化简方程的左边,再应用等式的性质。例题呈现了解方程的过程,并在练习四里安排三道解方程的习题,提醒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解方程。检验不是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而是要检验得数是否符合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具体地说,例5要检验男、女生的人数之和是不是36,还要检验女生人数是不是男生的80%。例6要检验十月份用水的吨数是不是比九月份节约20%,或者检验九月份的用水量节约20%,是不是440立方米。只有符合实际问题的得数才是正确答案。

  练一练要先说数量关系再解答,突出寻找等量关系是解答这些题的关键,也是指向解题难点的基础训练。要引导学生从分析题目里已知的那个百分数开始,有条理地思考。如第11页练一练,种蓖麻的棵数是向日葵的75%,向日葵的棵数是单位1的量,蓖麻的棵数是单位1的75%,它们一共有147棵,等量关系就是蓖麻的棵数+向日葵的棵数=147;向日葵比蓖麻多21棵,等量关系就是向日葵的棵数-蓖麻的棵数=21。再如第12页练一练,美术组的人数比舞蹈组多20%,舞蹈组的人数是单位1的量,美术组比舞蹈组多的人数是单位1的20%,等量关系是舞蹈组的人数+美术组比舞蹈组多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解答练习四里的实际问题,也应经常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

  练习四第1~4题配合例5编排,第4题第(1)题曾经在六年级(上册)教过,那时也是列方程解答的,从第(1)题到第(2)题带出了稍复杂的分数问题。整数、分数、百分数都能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第4题把貌似不同的问题组织在一起,凸现这些问题在本质上的联系。第5~9题是配合例6编排的,在第9题里把简单的百分数问题和较复杂的百分数问题编排在一起,可以适当进行比较。第10~16题是一堂练习课的内容,第11~13题是百分数的问题,进一步熟悉两道例题的解题思路,第14~16题是三道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促使例题的思考方法水平迁移。在六年级(上册)只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另一些分数实际问题则安排在这里教学。

  教学例4、例5、例6以及练习里的内容,要更新观念,改变习惯了的教学方法。首先是不要求学生识别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两类不同的问题,尤其不要机械套用已知单位1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这些所谓的规律。过去这样教的解题效果虽好,但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把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变成了依据个别词语的简单判断。改进教法要加强对分数、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充分利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个数量关系,合理选择列算式还是列方程解题。其次,不必进行有关分率与百分率的联想训练。如从用去25%想到还剩(1-25%);从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5,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6想到两天看了全书的1/5+1/6,这些联想是为列除法算式服务的。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和利用实际问题里的相并、相差等最基本的数量关系,作为列方程或列算式的依据,让小学与初中的教学相衔接,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的应用》教案12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对数函数的性质

  (二)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对数函数的性质及简单应用,其核心(或关键)是对数函数的性质,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学生已经掌握了对数函数的图象特点,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是构造复杂函数的基本元素之一,所以对数函数的性质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重点是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二、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能简单应用

  (二)解析:

  (1)就是指根据对数函数的两类图象总结并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函数值的分布特征等性质,并能将这些性质应用到简单的问题中。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底数a对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影响,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参量认识不到位,往往将参量等同于自变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将参量的取值多元化,最好应用几何画板的快捷性处理这类问题,其中关键是应用好几何画板.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因为使用(),有利于().

  五、教学过程

  问题1.先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再根据图象归纳总结对数函数 的相关性质。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小问题):

  1.这些对数函数的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2.通过这些函数的图象请从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方面进行总结函数的性质。

  3.通过这些函数图象请从函数值的分布角度总结相关性质

  4.通过这些函数图象请总结:当自变量取一个值时,函数值随底数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问题2.先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根据图象归纳总结对数函数 的相关性质。

  问题3.根据问题1、2填写下表

  图象特征函数性质

  a>10<a<1a>10<a<1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函数的值域为R+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函数的定义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上升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下降增函数减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横坐标大于1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横标大于0小于1

  在第四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横标大于0小于1在第四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横标大于1

  [设计意图]发现性质、弄清性质的来龙去脉,是为了更好揭示对数函数的本质属性,传统教学往往让学生在解题中领悟。为了扭转这种方式,我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函数的性质,再利用类比的思想,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图象主动探索出对数函数的性质。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已有感性认识后,得到这些性质必然水到渠成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 log 23.4 , log 28.5 (2)log 0.31.8 , log 0.32.7

  (3)log a5.1 , log a5.9 ( a>0 , 且a≠1 )

  变式训练:1.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⑴ log106 log108 ⑵ log0.56 log0.54

  ⑶ log0.10.5 log0.10. 6 ⑷ log1.50.6 log1.50.4

  2.已知下列不等式,比较正数m,n 的大小:

  (1) log 3 m < log 3 n (2) log 0.3 m > log 0.3 n

  (3) log a m < loga n (0 log a n (a>1)

  例2.(1)若 且 ,求 的取值范围

  (2)已知 ,求 的取值范围;

  六、目标检测

  1.比较 , , 的大小:

  2.求下列各式中的x的值

  (1)

  演绎推理导学案

  2.1.2 演绎推理

  学习目标

  1.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

  2.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学习过程

  一、前准备

  复习1:归纳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类比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复习2:合情推理的结论 .

  二、新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一:演绎推理的概念

  问题:观察下列例子有什么特点?

  (1)所有的金属都能够导电,铜是金属,所以 ;

  (2)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20xx是奇数,所以 ;

  (3)三角函数都是周期函数, 是三角函数,所以 ;

  (4)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果A与B是两条平行直线的同旁内角,那么 .

  新知:演绎推理是

  的推理.简言之,演绎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探究任务二:观察上述例子,它们都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特点?

  所有的金属都导电 铜是金属 铜能导电

  已知的一般原理 特殊情况 根据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新知:“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

  大前提—— ;

  小前提—— ;

  结论—— .

  新知:用集合知识说明“三段论”:

  大前提:

  小前提:

  结 论:

  试试:请把探究任务一中的演绎推理(2)至(4)写成“三段论”的形式.

  ※ 典型例题

  例1 命题: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已知:

  求证:

  证明:

  把上面推理写成三段论形式:

  变式: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AB,AD的中点, 求证:EF 平面BCD

  例2求证:当a>1时,有

  动手试试:1证明函数 的值恒为正数。

  2 下面的推理形式正确吗?推理的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所有边长相等的凸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大前提)

  菱形是所有边长都相等的凸多边形, (小前提)

  菱形是正多边形. (结 论)

  小结:在演绎推理中,只要前提和推理形式是正确的,结论必定正确.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合情推理 ;结论不一定正确.

  2. 演绎推理:由一般到特殊.前提和推理形式正确结论一定正确.

  3应用“三段论”解决问题时,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大前提和小前提,但为了叙述简洁,如果大前提是显然的,则可以省略.

  ※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1. 因为指数函数 是增函数, 是指数函数,则 是增函数.这个结论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A.大前提错误 B.小前提错误 C.推理形式错误 D.非以上错误

  2. 有这样一段演绎推理是这样的“有些有理数是真分数,整数是有理数,则整数是真分数”

  结论显然是错误的,是因为

  A.大前提错误 B.小前提错误 C.推理形式错误 D.非以上错误

  3. 有一段演绎推理是这样的:“直线平行于平面,则平行于平面内所有直线;已知直线 平面 ,直线 平面 ,直线 ∥平面 ,则直线 ∥直线 ”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A.大前提错误 B.小前提错误 C.推理形式错误 D.非以上错误

  4.归纳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类比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演绎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后作业

  1. 运用完全归纳推理证明:函数 的值恒为正数。

  直观图

  总 课 题空间几何体总课时第4课时

  分 课 题直观图画法分课时第4课时

  目标掌握斜二侧画法的画图规则.会用斜二侧画法画出立体图形的直观图.

  重点难点用斜二侧画法画图.

   引入新课

  1.平行投影、中心投影、斜投影、正投影的有关概念.

  2.空间图形的直观图的画法——斜二侧画法:

  规则:(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剖析

  例1 画水平放置的正三角形的直观图.

  例2 画棱长为 的正方体的直观图.

   巩固练习

  1.在下列图形中,采用中心投影(透视)画法的是__________.

  2.用斜二测画法画出下列水平放置的图形的直观图.

  3.根据下面的三视图,画出相应的空间图形的直观图.

   课堂小结

  通过例题弄清空间图形的直观图的斜二侧画法方法及步骤.

《比的应用》教案13

  【学习目标】

  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掌握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目标一】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 里溶质B的 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符号: 单位:

  溶质B的物质的量(nB)、溶液的体积(V)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B)之间的关系:

  cB= 或 cB=

  2.含义:在1L溶液中含有1l溶质,这种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 l·L-1

  【说明】① 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也不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的简单加和。

  ② “溶质”是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指化合物,也可以指离子,如c(Na+)

  ③ 由于溶液是均一的,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其浓度与原来溶液相同,但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则因体积不同而不同。

  ④ 除完全相同的两份溶液相混合时,混合后的总体积等于原来两份液体的体积之和外,其余情况下两份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都不等于原来体积之和

  ⑤ 当往液体中加入固体或通入气体,发生反应或溶解后所得溶液体积也不等于原来液体体积,得按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和密度来算溶液的体积。

  【目标二】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⑴ 各量的关系:

  n= n= n = V=

  ⑵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间的关系:

  公式:c= 在饱和溶液中,ω=

  ⑶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公式:c浓·V浓=c稀·V稀

  ⑷ 电解质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跟离子浓度间的关系:

  在Ba(OH)2溶液中:c[Ba(OH)2] = c(Ba2+) = c(OH-)

  在Fe2(SO4)3溶液中:c(Fe3+) = c(SO42-)

  【目标三】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实验1-5】

  1.实验步骤及仪器: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稀释)→冷却→转移→洗涤→振荡→定容→摇匀→装瓶贴签

  步骤

  2.注意事项

  ① 根据所配溶液的体积选取相应规格的容量瓶。如配950L某浓度溶液应选1000L的容量瓶,

  确定溶质时,不能按照950L计算,要按照1000L计算。

  ② 容量瓶在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

  方法:a.加水→倒立→观察→正立。

  b.瓶塞旋转1800→倒立→观察。

  经检查不漏水的容量瓶才能使用,使用前必须把容量瓶洗涤干净,但不必干燥。

  ③ 容量瓶中不能将固体或浓溶液直接溶解或稀释,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能用来长期贮存溶液。

  ④ 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恢复至室温。向容量瓶里转移溶液或加入蒸馏水时,都要用玻璃棒引流。

  ⑤ 当容量瓶中液体占容积2/3左右时应进行摇匀。

  ⑥ 在容量瓶的使用过程中,移动容量瓶,手应握在瓶颈刻度线以上部位,以免瓶内溶液受热而发生体积变化,使溶液浓度不准确。

  ⑦ 在读取容量瓶内液体体积时,要使眼睛的视线与容量瓶的刻度线平行。当液体凹液面与容量瓶的刻度线恰好相切时,立即停止滴加蒸馏水。

  ⑧ 实验结束后及时洗净容量瓶。

  【目标四】误差分析(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根据c==, 判断所配溶液的误差可能由n、V或、V引起

  步骤

  A.1l/L B.2l/L C.0.1l/L D.0.2l/L

  3.将50L0.1l/L的NaCl溶液与50L0.5l/L的CaCl2溶液混合后,若溶液的体积变成二者体积之和,则溶液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1l/L B.0.55l/L C.0.67l/L D.2l/L

  4. 将30 L0.5 l/LNaOH溶液加水稀释到500 L,稀释后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03 l/L B.0.3 l/L C.0.05 l/L D.0.04 l/L

  5.下列各溶液中,Na+浓度最大的是( )

  A.4L 0.5 l/L NaCl溶液 B.1L 0.3 l/L Na2SO4溶液

  C.0.8L 0.4 l/L NaOH溶液 D.2L 0.15 l/L Na3PO4溶液

  6.MgSO4和Al2(SO4)3溶液等体积混合后,Al3+浓度为0.1l/L,SO42-浓度为0.3l/L,则混合溶液中Mg2+浓度为( )

  A.0.15l/L B.0.3l/L C.0.45l/L D.0.2l/L

  7.已知25﹪氨水的密度为0.91g/L ,5﹪氨水的密度为0.98g/L,若将上述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A.等于15﹪ B.大于15﹪ C.小于15﹪ D.无法估算

  8.下列溶液中氯离子浓度与50 L 1l/L AlCl3溶液中氯离子浓度相等的是( )

  A.150L1l/L氯化钾 B.75L2l/L氯化钙

  C.150L3l/L氯化钾 D.150L1l/L氯化铁

  9.按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要求的是( )

  A.托盘天平称量25.20g NaCl固体 B. 用量筒量出11.4L 0.1l/L的盐酸

  C.用100L量筒量取2.50L稀盐酸 D.用250L容量瓶配制0.1l/L 150L盐酸

  10.用已准确称量过的NaOH固体配置1.00l/L的NaOH溶液0.5L,要用到的仪器是( )

  ①坩埚 ②分液漏斗 ③容量瓶 ④烧瓶 ⑤胶头滴管 ⑥烧杯 ⑦玻璃棒 ⑧托盘天平 ⑨药匙

  A.③④⑤⑦ B.①②⑤⑥⑧ C.③⑤⑥⑦ D.①③⑤⑥⑦

  11.标况下,g气体A和ng气体B的分子数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同温同压时,同体积的'气体A和气体B的质量比为︰n

  B.25℃时,1g气体A和1g气体B的分子数比为︰n

  C.同温同压时气体A和气体B的密度比为n︰

  D.标况时,等质量的A和B气体的体积比为n︰

  12.体积相同的甲、乙两容器中,一个充满HCl,另一个充满H2和Cl2的混合气体。同温同压下,两个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

  A.原子总数 B.分子总数 C.质量 D.密度

  13.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1l·L-1的是( )

  A.将40g NaOH溶解于1L水中 B.将22.4L氯化氢气体溶于水配成1L溶液

  C.将1L 10l·L-1的浓盐酸与9L水混合 D.10g NaOH溶解在水中配成250L溶液

  14.10g 10%的NaOH溶液稀释成50L,所得稀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02l·L-1 B.0.05l·L-1 C.0.25l·L-1 D.0.5l·L-1

  15.50 L H2SO4的质量分数为35%、密度为1.24 g/c3的硫酸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044l/L B.0.44 l/L C.4.4 l/L D.44l/L

  16.将4gNaOH固体溶于水配成250L溶液,此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取出10L此溶液,其中含有NaOH g。将取出的溶液加水稀释到100L,稀释后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17.配制200 L1.0l/LH2SO4溶液,需要18l/L H2SO4溶液的体积是 。

  18.用等体积0.1 l·L-1氯化钡溶液,可使相同体积的硫酸钠、硫酸镁和硫酸铝三种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完全转化为硫酸钡沉淀,则三种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19.在标况下,将V L A气体(摩尔质量为M g·l-1)溶于0.1L水中,所得溶液的密度

  为d g·L-1,求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0.现有0.270 g质量分数为10%的CuCl2溶液,计算:

  ⑴溶液中CuCl2的物质的量;

  ⑵溶液中Cu2+和Cl-的物质的量。

《比的应用》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能用两种方法正确地解答.

  (二)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用两种方法解答.

  难点:第二种解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再算出来.

  (1)每层有4个教室.

  (2)每个教室有6盏灯.

  (3)每箱“可乐”有12瓶.

  A.12个教室装几盏灯?

  B.4箱“可乐”共多少瓶?

  C.3层有多少个教室?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

  这三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

  (因为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比的应用》教案15

  1.关于胚胎移植

  胚胎移植实际上是生产胚胎的供体和孕育胚胎的受供共同繁殖后代的过程,是胚胎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胚胎工程的任何一项技术,最后都必须经过移植才能获得后代。

  胚胎移植实质上是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环境条件下空间位置的转换,而胚胎本身的遗传物质并不发生改变,因此各种性状能保持其原来的优良特性。

  供体与受体的生理状况,为胚胎移植奠定了一定的生理学基础,为移植的成功完成提供了可能。

  2.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

  第一,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

  第二,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形成后,在一定时间内不会与母体子宫建立组织上的联系,而是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

  第三,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第四,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移入受体的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任何影响。

  3.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

  可以以牛胚胎移植为例,把移植的基本程序用流程图形式表示出来。

  4.胚胎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包括人类早期胚胎的胚囊内细胞群,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

  它能长期维持未分化状态,又有全能分化的潜能和无限增殖的能力,在体外培养时仍能维持正常和稳定的染色体组型,在特定的环境诱导下,能分化成各类细胞系。因此,它是细胞的源头,是唯一不死的全能或多能细胞,并能够无限分化,它能制造机体需要的全部细胞。

  活学巧用

  【例1】 下列有关动物胚胎移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受孕母畜体内的受精卵或胚胎均能移植

  B.受体母畜必须处于与供体母畜同步发情的状态

  C.超数排卵技术要使用一定的激素

  D.试管婴儿只是受精及早期卵裂过程在试管中进行

  解题提示:胚胎移植操作的对象是早期胚胎而不是受精卵;其生理基础是供、受体排卵后产生相同的生理变化,为移植提供相同的生理环境;超数排卵要对供体用促性腺激素进行处理;试管婴儿实质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共同产物。

  答案:A

  【例2】 供体的胚胎移植到受体后,游离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形成胎盘与受体相连,并通过胎盘与受体的血液进行物质交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受体是为供体胚胎提供发育的条件

  B.受体与胚胎血型应相同,否则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C.受体与胚胎血液混融在一起

  D.胚胎心肺功能都能正常运转

  解题提示:受体是为供体胚胎提供发育的条件。但受体与胚胎血液并不混合,血型也不一定相同。胚胎心脏可正常运转,但肺不能正常进行运转,其O2的供应和CO2的排出得靠母体的血液循环来完成。

  答案:A

  【例3】 将雌性动物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他雌性动物的体内。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里说的同“种”是指同一“物种”

  B.加拿大荷斯坦奶牛胚胎移植给我国黄牛,生出了荷斯坦奶牛,获得移植成功

  C.同种动物之间的生理特征相近,进行胚胎移植易于成功

  D.不管是否妊娠,同种动物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一样的

  解题提示:雌性哺乳动物发情排卵后,不管是否妊娠,在一段时间内,同种动物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一样的。

  答案:D

  【例4】 利用胚胎干细胞治疗肝衰竭,实现此过程的最重要原因是( )

  A.细胞分裂

  B.细胞特化

  C.细胞分化

  D.细胞增殖

  解题提示:ES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以被诱导分化形成新的组织细胞,移植ES细胞可使坏死或退化的部位得以修复并恢复正常功能,因此治疗肝衰竭主要是利用这一特性而实现的。

  答案:C

【《比的应用》教案】相关文章:

《函数的应用》教案02-26

应用题教案09-19

比的应用教案汇编7篇01-10

关于比的应用教案3篇02-01

实用的比的应用教案三篇06-27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教案03-07

基因工程的应用教案07-04

应用题参考教案07-05

比的应用教案范文六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