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2-11-20 09:59:50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集锦15篇

大班科学教案1

  教学意图:

  幼儿都吃过螃蟹,他们把吃剩的蟹壳带来,他们说:熟螃蟹是红色的。因为螃蟹的大钳子要夹人,父母都不让孩子玩活螃蟹,但幼儿却有着强烈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这次活动《螃蟹》。为幼儿提供进距离接触螃蟹的条件,创造机会让他们探索。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体验探索活动的快乐。

  2、学会一些简单的观察方法,了解螃蟹的外形,爬行方向。

  3、勇敢探索,积累生活经验。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使幼儿掌握一些螃蟹生活基本常识。

  教学准备:

  1、四十只小螃蟹,两只大螃蟹。

  2、二十只小塑料箱,四只大塑料箱。

  3、夹子、筷子、手套每人一份。

  4、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教学过程:

  1、你们知道螃蟹吗?(知道)在家里爸爸妈妈让你们玩吗?(不)为什么?

  幼儿l:因为螃蟹凶。

  幼儿2:它有大钳子。

  幼儿3:要夹人。

  2、今天我们一起玩螃蟹好吗?(好)不过一定要注意螃蟹的大钳子。

  观察螃蟹:

  幼儿1:只看不动手。

  幼儿2:想用手摸但伸到一半又停了。

  幼儿3:用手碰一下马上缩掉。

  幼儿4:拿起一旁的筷子夹着玩,夹住了螃蟹就叫,掉了就大笑。

  3、幼儿坐在地毯上。

  师:玩得快乐吗?(快乐)

  师:小动物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师:螃蟹长得什么样子?

  幼儿自由谈,教师巡听。

  幼儿1:背上有壳,是灰黑色的。

  幼儿2:有眼睛,烧熟了是红色的。

  幼儿3:有三只脚。

  幼儿4:不对,有四只脚。

  4、螃蟹到底有几只脚?大家去数一数。

  5、教师示范,戴上手套捉起螃蟹点数。

  提醒:可以把螃蟹捉到小箱子里,仔细看看螃蟹底部是什么样的。

  6、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中幼儿的勇敢、才智、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另外活动中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幼儿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学习一些科学知识,使他们在以后的探索活动中更加聪慧。

  不过在活动中觉得“数活螃蟹腿”这个环节较有难度,可以放在螃蟹煮熟后进行。

  7、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以蟹螯为切入点,以蟹螯的功能为主线贯穿整个活动。活动中让幼儿与同伴尽情的观察与交流,让他们与材料进行充分的互动,让幼儿真正的成为活动的'主人。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充分的尊重孩子,抓住他们的兴趣点,适时的点拨引导,这样才能激起孩子持续的探究欲望,发现有价值的探究点。

  教学点评:

  整个活动没有什么太难的知识点,但教师把探索精神放在首位,体现的是大班幼儿应有的求知学习欲望,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借鉴的。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不一定每次都有众多的难点要突破,只要能激发求知欲望,萌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这样的活动都是好活动。

  小百科:绝大多数种类的螃蟹生活在海里或近海区,也有一些栖于淡水或陆地。它们靠母蟹来生小螃蟹,每次母蟹都会产很多的卵,数量可达数百万粒以上。螃蟹是依靠地磁场来判断方向的。

大班科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2、使幼儿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3、引导幼儿了解一些在某一方面能称得上“之最”的动物。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画片:大象有个长鼻子

  2、ppt课件:动物之最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观看动画片,引起兴趣

  1、小朋友最喜欢看动画片了,现在呢,老师请小朋友看一个很有趣的动画片,看完以后呢,给老师和小伙伴讲讲动画片里演了什么故事。

  2、你在动画片里看到了什么动物?

  大象

  长颈鹿

  鸵鸟

  河马

  二、展开

  1、这些动物有些什么特点呢?

  (让幼儿互相说一说)

  2、引导幼儿讨论动物身上最明显的特点

  它们都有各自的本领和特点,那么,它们身上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

  3、ppt课件:动物之最

  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幼儿说出的动物之最,进行归纳。

  脖子最长的动物是:长颈鹿;

  鼻子最长的动物是:大象;

  耳朵最长的动物是:

  兔子;跑的.最快的动物是:猎豹;

  最凶猛的动物是:老虎;

  嘴巴最大的动物是:河马;

  唱歌最好听的动物是:百灵鸟。

  4、请幼儿同桌两人互相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动物,它有什么本领?还有那些动物之最?

  5、请幼儿表演动物之最。如:表演大象:就做出长鼻子的样子,并说:“我是大象,我的鼻子最长。”

  三、结束

  学唱英语歌:大象有个长鼻子

  师幼一起边看动画片,边唱英语歌,根据幼儿的兴趣,反复跟唱。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多变的天气》

  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观察气象的兴趣。

  2.了解常见的天气情况,并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天气情况。

  3.知道气象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尝试设计气象预报表。

  活动准备

  课件、表格

  趣味练习

  活动过程

  一、了解气象与军事的关系。

  1.让幼儿先来欣赏一段小故事“草船借箭”

  故事里有个非常聪明的人叫诸葛亮,他利用天气在3天时间造了10万支箭,是怎么办到的呢?

  2.让幼儿通过故事思考诸葛亮是怎么知道会有雾天呢?

  二、了解常见的和恶劣的天气情况,并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天气。

  1.除了雾天,你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天气?

  2.了解一些恶劣的天气情况。并观看课件。

  3.你们是怎么知道天气情况的?

  (短信、电视、报纸等)

  4. 欣赏一段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天气、温度、穿衣指数等)

  四、了解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1.趣味问答

  教师: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今天我就要考考你们。

  (1)高温天怎样避暑?

  (2)雷雨天怎样维护自身?

  (3)雨天出门准备些什么?

  五、尝试设计气象预报表

  1.教师: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该关心天气情况,根据天气变化学会维护自身。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份表格,上面有天气、温度、温馨提示3栏。

  2.请小朋友来当一当气象员,在表格上记录一下天气。

大班科学教案3

  活动背景: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一天,一个孩子无意当中发现,土放在水里会有气泡,孩子们都围成一团观看,教师抓住这一契机,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理,培养幼儿发现事物、探索事物的习惯。

  2、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让幼儿在自己的身边寻找空气的存在。

  2、每组一个装有三分之一水的透明水槽,吸管、透明薄塑料带与幼儿人数相同。

  3、干手帕两只、通明玻璃杯两只。

  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课题。

  猜谜语,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我们来一起猜猜它是谁?

  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闻也闻不到,

  师:小朋友说,它是谁呀?(空气)空气的秘密可多啦,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空气的秘密。

  2、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幼儿总结。

  实验①:玻璃杯里的空气

  师:出示一只空玻璃杯和一只干净的手帕,把手帕塞在玻璃杯底,把杯子垂直倒扣

  在水槽中,请小朋友猜一猜,玻璃杯里的手帕有没有湿?(出示玻璃杯里的手帕)

  幼A:手帕湿了。

  幼B:手帕没湿。

  实验②:玻璃杯里的空气

  师:出示另一只空玻璃杯和另一只干净的手帕把手帕塞在杯底,把杯子倾斜倒扣在水

  槽中,请小朋友猜一猜,玻璃杯中的手帕有没有湿?(出示玻璃杯里的'手帕)

  幼A:手帕湿了?

  幼B:手帕没湿。

  师:为什么第一次手帕没有湿,第二次手帕湿了呢?(请幼儿回答)

  总结:因为第一次玻璃杯是垂直放入水槽中的,空气没有进到玻璃杯中,所以手帕没

  有湿。第二次玻璃杯是倾斜的,玻璃杯里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到玻璃杯里,所以手帕湿了。

  3、寻找空气。

  师: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一起来找一找,空气在哪里?(幼儿自由活动室、午睡室、走廊、卫生间寻找空气)

  幼A:我在椅子下找到的。

  幼B:我在外面找到的

  总结:我们的屋子里、椅子下、卫生间、走廊里到处都是空气。

  3、探索活动。

  实验③:身体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请幼儿把吸管插入水槽中,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

  总结:小朋友看到了好多泡泡,这说明我们的身体里也有空气。

  4、探索活动。

  实验④:土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少量土慢慢的放入水槽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师:小朋友看到了什么?

  幼A:有很多泡泡。

  幼B:我也看到了很多泡泡。

  总结:原来土里也是有空气的。

  5、引导幼儿讲卫生,爱护环境。

  师: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掉,小动物和小花、小草,还有土也需要空气,可是有的工厂排放出来黑黑的气体,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就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所以我们要一起来保护环境,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很健康。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

  幼A:不能把垃圾到处仍。

  幼B:工厂里的黑黑的气体不能放到空气中。

  幼C:看到有人乱仍东西就帮他拣起来仍到垃圾箱。

  幼D:告诉周围的人,大家都要讲卫生,来保护空气。

大班科学教案4

  活动目标

  目标一: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目标二: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目标三:培养幼儿的团结协作能力

  目标四: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目标五: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沉浮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把下沉的浮起来,把浮起的沉下去

  活动准备

  大水盆6个,篮子12个,纸、干木块、石子、钉子、塑料杯子、树叶、乒乓球、实心球、硬币若干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一: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设置悬念,引发幼儿好奇心)

  二:操作,请小朋友们把桌上的东西放在水盆里,看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三:请小朋友们把沉与浮的物体分别放在两个篮子里,然后告诉别组的小朋友和老师,哪些下沉了,哪些是浮着的。(纸、干木块、塑料杯子、树叶、乒乓球是浮着的,石子、钉子、实心球、硬币是沉下去的)

  四:为什么有的沉下去了,有的却浮起来了呢?

  五:请小朋友们利用篮子里的东西互相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浮起的沉下去,把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把纸用石子压住,把硬币放在塑料杯里……….)

  六:请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会浮上水面.

  教学反思

  “沉与浮”这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的一个突然发现。活动紧密围绕“沉浮”这个有趣现象而展开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引发探索欲望。本次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对物体的沉浮进行猜想和判断,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幼儿玩一玩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究物体沉与浮的原因,获取与物体沉浮相关的知识经验,并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幼儿发展开渠。活动内容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的发展引路。

  小百科:力指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各表面受流体(液体和气体)压力的差(合力)。公元前245年,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

大班科学教案5

  活动设想: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液体流动的现象是孩子们每天都会看到和接触到的,例如喝水时水从饮水机中流出;炒菜时需要将油从油壶中倒出;洗手所用的洗手液会在掌心滑动,此外,洗澡所用的沐浴乳、洗碗所用的洗洁精、幼儿每日必喝的牛奶......种种液体流动的现象在幼儿的生活中比比皆是。研究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最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根据幼儿所发现的液体流动速度不一样的现象,设计一节有关液体流动的科学活动,能大大激发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和理解的能力。

  大班的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科学常识,对于身边的科学现象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活动环境和实验条件,让幼儿进行验证。在大班科学活动《比比谁流得快》中教师选择了水、食用油、洗手液这三种幼儿日常生活最常见的液体。幼儿通过认识感知——猜测结果——初次试验——深入实验来发现不同液体流动速度不一样的现象并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原因,初步树立幼儿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研究的习惯,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水、食用油、洗手液的特性,探究液体流动速度与黏度的关系;

  2.能用符号记录实验的结果,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3.体验实验操作的`乐趣,尝试小组合作的形式。

  活动准备:

  教具:有关液体流动的视频、大记录单三种、记号笔

  实验用品:水、食用油、洗手液若干;方便杯若干;铁砂纸、木板、白卡纸、泡沫板、玻璃板;幼儿记录板、记录单、记录笔;吸管若干

  活动过程:

  一.由视频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们在片子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在干什么?(引出液体的概念——会流动)

  二.通过各种感官感知水、食用油、洗手液三种液体的特点。

  1.猜猜我是谁?(幼儿通过看、闻、摸、摇等进行猜测,教师强调不要用嘴巴尝)

  2.分析三种液体的共性;

  3.分析三种液体的差异性;

  4.在大表格一《液体黏度记录表》中用幼儿建议的符号或图形记录液体的黏度。

  三.幼儿猜测讨论:水、食用油、洗手液谁流得更快?

  1.全班幼儿进行讨论:谁流得更快?

  2.发动讨论:用什么符号、数字或图形来记录液体的速度?

  3.教师在大表格二《液体速度猜想表》中记录下幼儿对三种液体流动速度的猜测。

  四.初次实验操作,验证猜测——跑步比赛

  1.教师介绍小组分工方式。

  师:要想知道谁跑得快,那就来比一比。现在就让我们来进行一场“跑步比赛”。请小朋友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的三位运动员。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由小朋友们回答)

  师:我们每组的小朋友都要进行分工。比赛时需要一位裁判员发出口令并记录下三位参赛选手的成绩;还需要另外三位小朋友作教练,分别带它们参加比赛。你们谁愿做教练员/裁判员?(让幼儿讨论并请小朋友们分别站起示意)我相信小朋友们待会儿做实验时一定能做到友好分工、团结合作。

  2.教师提出实验的要求(公平,要同时跑)

  师:裁判和教练员们,你们觉得运动员在起跑的时候要注意听什么声音呀?(口令/一二/......)

  师:如果有运动员偷偷地提前起跑了,你们觉得公平吗?(不公平)

  师:裁判员和教练员们,你们有信心进行一场公平的比赛吗?(有)

  3.幼儿进行实验操作,教师予以协助。

  五.幼儿交流试验记录并尝试得出结论

  1.每组推选一位小朋友,拿着本小组的记录结果到前面交流。

  2.教师引导幼儿开展讨论:为什么这三种液体的流动速度不一样呢?

  六.再度进行实验操作,对结论进行验证

  1.各组选用不同的操作材料,再度进行实验验证。

  2.每组推选一位小朋友,拿着本小组的记录结果到前面交流。

  3.教师在大表格三《液体速度与黏度关系表》中记录下幼儿的结论。

  七.延伸活动

  下次请小朋友们想办法帮助跑得最慢的液体跑快一些。

大班科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一些在某方面能称得上“之最”的动物。

  2、激发幼儿喜欢喝关爱动物的情感及对对动物的探索欲望。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以及想象力。

  教学准备:

  动物之最课件、收集图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想一想它长什么样子?

  幼儿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知道的动物都在哪些方面最突出。

  二、欣赏课件,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之最方面的常识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关于动物的图片,请你们仔细的观察,待会老师考考小朋友们能不能把它们的形象和特点描述出来?

  1、依次出示有关动物之最的图片(如:长颈鹿是最高的动物、猎豹是短跑冠军、乌龟的`寿命最长、鸵鸟是最大的鸟、蜂鸟是最小的鸟等)。

  2、提问:刚才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动物?谁能来说说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幼儿逐个介绍各种动物的特点)

  3、再次出示动物之最的图片,教师带幼儿巩固各种动物的之最。

  三、再次欣赏动物之最,拓展孩子经验(看实物投影)

  1、幼儿自由欣赏,老师跟随讲解。

  2、图片已经欣赏完了,那么现在就请你们告诉我,你刚刚看到了哪些动物?

  四、升华情感

  今天小朋友们通过观看图片了解长颈鹿是最高的动物、猎豹是短跑冠军、乌龟的寿命最长、鸵鸟是最大的鸟、蜂鸟是最小的鸟等,你们开心吗?想不想和它们做朋友?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老师发现这些动物越来越少了,只有到动物园里才能看见它们,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因为环境的污染、人类的捕杀和对大气层的破坏,许多的动物都无法生存了,面对动物越来越少,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上有更多的动物呢?如果看到了别人伤害动物又应该怎么做呢?

  你们说的真棒,老师希望通过小朋友的帮助,有更多的动物能够和我们一起生活。

  结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学着动物的动作跳起来吧。

大班科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发现磁铁的特性,激发幼儿对磁铁的兴趣。

  2、在操作活动中了解磁铁的特性,帮助幼儿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

  3、在实际的主动探究活动中幼儿感受探究的快乐,学会交流实验结果,通过记录合作学习简单评价并在评价中体验成功的愉快。

  4、发展幼儿空间辨别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5、初步了解磁铁的小常识。

  重点难点:

  在游戏中幼儿主动发现磁铁的特性,在操作实验中积极探索磁铁的秘密。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自制钓鱼竿 鱼钩(别针) 有磁铁的小鱼若干条状或马蹄形磁铁每人一个 森林背景图片 黑猫警长图片 有磁铁的小猫和老鼠图片各两张 磁性黑板两块。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了解有关磁铁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相关知识。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发现磁铁

  1、游戏:小猫钓鱼,老师扮演猫妈妈,幼儿当小猫,跟妈妈一起去钓鱼。

  2、讨论:为什么有些顽皮的小鱼总是钓不上来呢?你们看看钓上来的小鱼,你发现了什么?

  这条鱼和你钓到的鱼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小猫都钓到了鱼,妈妈却钓不到鱼?

  3、小结:只有身上有磁铁的鱼才能被钓上来,因为磁铁能吸住别针做的铁鱼钩。

  4、表扬幼儿的发现,肯定幼儿的观察。

  5、请幼儿把钓到的鱼放在磁性黑板上的草地背景图片上,进一步感受磁铁的特性。磁铁做的小鱼能吸在黑板上不会掉下来。

  二、基本部分:认识磁铁

  1、老师:磁铁能吸住铁做的别针,能吸住黑板,还能吸住那些东西呢?

  出示各种不同材质的实验操作材料,介绍给幼儿。

  2、老师:请幼儿拿出磁铁,观察磁铁的外形,颜色,摆弄磁铁,感受磁铁的'特点。

  简单介绍有关磁铁的科学知识。

  3、老师提供每组一份相同的操作材料,请幼儿动手操作,试一试那些东西可以被磁铁吸起来。

  4、请幼儿分组交流实验操作结果,并做好实验记录,推选出小组代表在全体幼儿面前介绍本组的实验结果。

  5、老师巡回了解幼儿的实验过程中,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实验,及时肯定幼儿的探索发现。6.请小组推荐的幼儿代表在集体面前宣布自己的实验结果,学会评价自己和同伴的实验结果。

  6、小结:磁铁的本领真大,只要是铁做的东西都能被磁铁吸住。

  7、老师引导幼儿了解磁铁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通过提问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8、小结:磁铁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比如塑料文具盒上的盖子,门吸,妈妈的钱包上的磁铁扣 活动室里的黑板上的磁扣都用到了磁铁的本领。

  老师启发幼儿在生活中继续积极观察了解磁铁的运用,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发展部分:探究磁铁

  1、科学游戏:小猫抓老鼠

  老师扮演的猫妈妈接到了黑猫警长的求助电话,森林里出现了一只很狡猾的老鼠,小猫警长怎么抓也抓不住,小猫们,你们能帮帮它们吗?

  2.老师演示分别用磁铁的相同两极做成的小猫和老鼠图片,由于磁铁相同两级相互排斥,所以小猫无法抓住老鼠。

  3.请个别幼儿上来,探索怎样才能抓住老鼠。

  4.老师启发幼儿运用磁铁的秘密,抓住老鼠。

  5.幼儿发现将小猫身上的磁铁换一个方向就能抓住老鼠,是因为两块磁铁的不同两极就能相互吸引。

  6.请全班幼儿一起动手操作,感受抓住老鼠的快乐,发现磁铁两极的秘密,体验科学的神奇。

  7.认识磁铁的两极:

  让幼儿观看磁铁,拿磁铁两人一组,相互吸一吸,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幼儿进行新的探索。老师提问:相互吸一吸后,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幼儿自由回答。

  老师小结:

  磁铁有两个极,在磁铁的两端有字母表示。N表示北极,S表示南极。当两块磁铁相同的两级相遇时,是相互排斥的;两块磁铁不同的两级相遇时,是可以吸住的,再次让幼儿试验,老师也同时操作。

  启发幼儿和老师一起创编儿歌:相同两极扭扭头,不同两极牵牵手。幼儿边两人一组操作游戏边念儿歌。

  四、结束部分:

  1、老师:小猫咪们,今天玩得开心吗?今天我们跟磁铁玩了很多游戏,现在小磁铁玩累了,要休息了。

  2、你们肚子饿了吗?那我们就把自己钓到的鱼带回家,妈妈给你们做鲜美的鱼汤喝,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离开活动场地,取下黑板上的小鱼,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启发幼儿进一步了解磁铁的特性,比如磁铁的磁力具有穿透性,可以透过物体吸住铁做的东西。

  2、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探索了解磁铁的不同部位磁力是不同的,一块磁铁的两极的磁力最强。

  3、在家园联系栏中,鼓励幼儿和家长进一步了解磁铁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比如磁性玩具,磁悬浮列车,磁性水杯,广泛认识到磁铁的特性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中 ,我和孩子们一起体验了磁铁的神奇,通过幼儿感兴趣的钓鱼,玩磁铁,抓老鼠,完全让幼儿感受到了做一只能干的小猫是多么棒!在活动进行之中,我始终以幼儿在前,让孩子们在一系列的游戏,小实验,探索发现活动中,主动倾听;独立思考;分享合作;大胆表达。他们发现了磁铁的本领,感受了磁铁的神奇力量,探索了磁铁的秘密。孩子们觉得,科学不再是枯燥严肃的说教,变成了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经验。在与老师的交流,与同伴的合作,与集体互动的表现中,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探究,观察,发现的主动性,也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情绪高涨,围绕活动主题主动学习,与老师互相配合,动静交替,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的三个目标,让孩子们学习科学有了一个快乐的开始。

大班科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知道气球变鼓是因为充入空气。

  2、学习用记录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发现。

  3、通过比较和尝试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气球、打气筒若干。

  2、垒球、布球、铅球、篮球、气球、跳跳球、各五只、大箩筐四个、大篮子五个。

  3、记录纸、记号笔若干、黑板两块、双面胶、透明胶。

  活动建议:

  气球鼓起来了吗?

  桌上放置气球、打气筒若干,引导幼儿思考:你能让气球鼓起来吗?

  猜测能或不能。

  分三次验证刚才的'猜测,试试怎样才能让气球鼓起来。

  交流讨论:

  引导幼儿交流:用什么办法能让气球鼓起来?(如用嘴吹、用打气筒打等)

  引导幼儿初步探讨: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能让气球鼓起来?有的小朋友不能让气球鼓起来?

  小结:原来空气有个怪脾气,很喜欢从气球的肚子里溜出来。要想不让它溜走,你就得紧紧抓住气球的口子,这样气球就会鼓起来。

  气球鼓起来了

  幼儿通过三次尝试活动,找出气球鼓不起来的原因。

  幼儿集中展示鼓起来的气球,总结、交流气球能鼓起来的原因。

  活动延伸:

  分组观察探索各种类型的球并给予记录

  教师准备各种球的示意图和记录卡及记录笔,教师讲解记录方法。

  分类”游戏

  教师准备若干篮球、垒球、铅球、布球、跳跳球,引导幼儿给它们分“家”

大班科学教案9

  活动目标:

  1、知道陀螺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并在玩陀螺的过程中,探索发现与陀螺旋转有关的各种相关因素。

  2、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探索结果,对科学探索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齿轮炮弹自制一个陀螺、齿轮炮弹玩具若干。记录纸、笔人手一份。多媒体、投影仪 。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同伴之间相互观察并玩一玩,启发幼儿说出陀螺有三部分组成:发射器、发条、陀螺。

  二、幼儿结伴玩陀螺,在讲讲、玩玩、比比中探索影响陀螺旋转的因素。

  1、提出要求:

  (1)找同伴说一说自己的陀螺是什么形状、什么样?

  (2)玩一玩,比一比,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想一想为什么陀螺会转?

  2、幼儿结伴游戏,记录游戏结果。

  3、交流记录情况,谈谈影响陀螺旋转时间长短的因素。

  提问:为什么有的陀螺转的时间长,有的转的`时间短?怎样使你的陀螺转的快而时间长?

  (使用长的发条、拉发条时要用力且要速度快、要在平整的地面上玩、不要撞其他的物体……)

  小结:就象小朋友自己说得一样,要在平整的地面上玩,不要撞其他的物体,可使用长的发条且在抽拉时要用力和速度快,这样陀螺在旋转时会快而时间长。

  4、探索发现:一样的陀螺转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

  设计疑问讨论、个别幼儿比赛、验证。

  小结:陀螺应有中心支撑点,旋转应有力度,陀螺旋转的时间长短与用力的大小、方法有关系。

  三、尝试改变原有陀螺,比较改变前后转动的结果。

  1、提问:如果你的陀螺在旋转面边缘的一端多拼插或减少一个齿轮炮弹,结果会怎样?

  2、幼儿讨论交流自己的猜想,尝试验证后再将结果记录。

  小结:陀螺旋转面应以支撑点为中心对称。陀螺旋转的时间长短还与旋转面是否对称有关。

  四、开展"陀螺高手"比赛活动,在愉悦的情绪中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不同接触面(玻璃、布)上玩陀螺,继续探索发现并记录交流。

大班科学教案10

  目标:

  1.知道一些气象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并预报天气;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表现欲,提高其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萌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去了解动物与气象变化之间的关系、奥秘。

  难点:

  1. 能举一反三并通过个别动物的表现归纳出下雨之前的'天气具体变化特点;

  2.能运用新学的知识进行判断。

  准备:

  多媒体课件,气象牌(人手一份)

  过程:

  引出→看一看→听一听→小小气象员→延伸

  一、引出课题

  1. 老师播放[CCTV-天气预报]

  “小朋友,这位阿姨在干什么?”“她是怎么知道天气的呢?”幼儿回答,老师点击[图片]。

  2. 老师:“气象员能根据气象仪器测出气温、风速等气象情况。可是农民伯伯不用气象仪器,有时也能知道明后天的天气如何。他们是怎么知道的?是谁告诉他们的呢?”幼儿充分讨论。

  二、 一看

  1. 播放[蚂蚁上树]

  老师:“它们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

  “听听小蚂蚁自己来解释。”点击[蚂蚁]

  “蚂蚁怎么说的?它们为什么要搬家?”

  2. 点击[选择]

  还有一些小动物在天气变化之前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现。我们一起来看看

  你知道它是怎样来预报天气的吗?请你跟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下。”幼儿讨论。

  “请你来说说,谁能预报气象?”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分别点击四幅[图片](鱼儿上浮/蜻蜓低飞/燕子低飞/乌龟“冒汗”)。“它是怎样来预报的呢?”幼儿回答后,教师点击[动物的头部],检验幼儿的回答。

  教师小结:“刚刚看了那么多小动物的表现,我们知道了下雨之前气候总有一些变化。有那些变化呢?(幼儿回答,如空气中水分很多、非常潮湿、空气很闷等)一些动物能感受到这些变化,所以就表现出一些反常的现象,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预知天气的变化了。”

  三、 听一听

  “农民伯伯不仅能通过看小动物的表现来判断气象,他们还能通过听小动物的叫声来判断气象变化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①播放[青蛙知了]

  “知了青蛙一般在什么时候叫?”教师用儿歌小结图片内容。点击[知了]学念儿歌。“天晴青蛙捉虫静悄悄,树上知了声声叫。天雨知了无声响,青蛙塘边呱呱叫。”

  ②播放[蜜蜂]学学小蜜蜂的歌“蜜蜂晴天去采蜜,早出晚归忙得欢;阴雨天气不出门,在家酿蜜不停工。”

  ③播放[鸡]“天要下雨,鸡不进窝”

  四、 小小气象员

  ① 介绍游戏的题目

  ② 介绍晴雨牌的用法。

  ③ 教师操作课件[判断],幼儿翻牌。电脑给予判断对错。教师快速口述,幼儿翻牌。

  五、 活动延伸:

  请你回去看看、仔细观察一下,还有哪些动物在天气变化以前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现?

大班科学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这个活动选自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我长大了》,从前面的活动中孩子们基本上已经感受到了自己升入大班以后身体上、行为习惯上的发展。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成长变化,我将此次活动的目标定位在探索不同材料进行测量的科学探索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学习用绳子、毛线等测量工具进行正确测量,学会简单的比较和记录方式,从而感受测量的乐趣。

  二、幼儿经验方面:

  在开展此活动之前,幼儿对测量的基本方法已经有了了解,并不是教授测量的方法,而是将重点放在提供多种材料、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方面。

  三、活动思路:

  活动的开始从激发幼儿“长大了”的自豪感出发,从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直接导入课题。活动中,我注重通过创设自由的探索空间、努力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方式,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发散思维和经验水平,从而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每个活动环节后的教师小结是帮助幼儿总结经验、提升思维的重要内容。

  四、活动准备:

  1、同等长度的软材料:尼龙绳、毛线、丝带、彩带等。

  2、轻音乐、书、毛线、记录身高测量高度的大板纸

  3、各种记录表、彩笔、铅笔、各种尺子(卷尺、布尺、皮尺、直尺等)

  五、活动过程:

  (一)教师带领幼儿走直线,引导幼儿安静的进入活动。

  “来小朋友们,让我们的脚跟对脚尖,慢慢地走,走到自己位子的小朋友可以轻轻的坐下……”

  (意图:这节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测量,其中测量的一个要求就是首尾相接,所以活动的开始采用脚跟对脚尖走直线的方式,让幼儿安静的进入活动。)

  (二)交流成长变化,抛出问题,导入活动。

  “现在小朋友升入大班,成了幼儿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那你觉得现在的你和中班、小班的你在身体方面有了什么变化?”

  “刚才有小朋友说他长高了,那你知道今天参加活动的小朋友谁最高吗?”(幼儿意见不统一,请三位大家认为“最高”的小朋友到前面,大家通过简单的比较指出“最高”)

  “现在,我们找到了最高的小朋友,那你知道最高的小朋友到底有多高吗?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他到底有多高?”

  “有小朋友说用尺子量一量,这是个好方法,但是现在我们没有尺子怎么办?能不能用我们身边的东西来当工具进行测量呢?”

  (三)学习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正确测量。

  1、方法一:用书做测量工具。(用直的、硬的材料进行测量)

  教师示范一:将书放到幼儿身体上进行测量,设问:这样测量方便准确吗?那我们可以怎样做?

  教师示范二:将幼儿的身高在墙面上做好标记,让幼儿明白:从地面起点到标记处代表最高小朋友的身高。

  教师示范三:边提问边示范“应该从哪开始测量呢?”明确:用书的长边和起点要对齐,侧面要对齐,要沿直线向上测量。“测量了一次以后怎么做?”明确:在第一次测量结束的地方做好标记。“第二次再从哪里开始量呢?”明确:第二次测量要从上一次结束的地方开始。

  幼儿示范四:请两位幼儿一组接着向上测量。教师带领全体小朋友给予他们语言上的指导。比如:从上一次结束的地方开始沿直线向上测量。

  示范记录五:引导幼儿将测量后的结果记录到《记录表》中,明确每一栏中都应该记录什么内容。

  幼儿示范六:使用书的短边进行测量。“刚才我发现小朋友是用书的长边进行的测量,那可不可以用书的短边进行测量呢?谁想来试一试?”请两位幼儿上前示范测量。(教师提醒幼儿更换另一种颜色的标记笔,让幼儿明白更换的用处:为了与上一次的进行区分。

  幼儿记录七:教师引导幼儿在记录表中记录测量的结果。引导幼儿观察记录表中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测量的是同一个小朋友的身高,为什么得出的结果不同呢?”明确:测量同一个物体,选择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结果也不相同。

  2、方法二:用毛线、尼龙绳做测量工具。(用软的材料进行测量)

  “刚才我们一起用了像书一样直直、硬硬的材料进行了测量,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更特别的测量工具,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尼龙绳)

  “那你用过这样的绳子进行测量了吗?那用这样的绳子进行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下面小朋友分组可以去试一试”

  (四)分组合作,尝试用绳子进行测量。

  1、分组合作,尝试测量:“好的,每组老师够给大家准备了同等长度的绳子,那你想测量什么?”“那我们就来测量一下我们的小桌子的长边有多长,好吗?”“在测量之前,大家要商量好你们小组的分工,谁来测量?谁来记录?谁来做标记?等等”幼儿合作测量并做好记录。对照记录表介绍相关的记录方法(播放音乐)

  2、总结记录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观察记录表有没有什么问题?为什么用同等长度的绳子给同等长度的桌子边测量,为什么大家量的数不一样呢?”请出现不同结果的幼儿上前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从而发现测量的问题。

  3、教师小结利用绳子等软材料进行测量的正确方法:使用软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时一定要将工具拉直,每次测量都要在结束的地方做好标记,接下来每一次都要从上一次结束的地方开始,否则结果就会不准确。

  4、再次小组合作使用绳子测量桌子的长边,教师巡回指导。(播放音乐)

  5、总结幼儿的记录表,鼓励幼儿的做法。

  (五)自选软材料进行测量并记录。(同等长度)

  “刚才我们只测量了小桌子的长边,小桌子腿有点不高兴了,他也想让小朋友帮忙测量一下,小朋友愿意吗?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软的测量工具,大家看都有什么?小朋友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材料来测量一下小桌子的腿,测量以后大家要在记录表中记录一下你测量的.结果,需要铅笔做标记的小朋友可以从小筐子中取”(播放音乐)

  总结幼儿的记录表明确:使用相同长度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最后的结果相同。

  (六)活动延伸:探索用尺子进行测量。

  “其实,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很多材料都可以进行测量,比如我们的小手、小脚都可以用来测量。但是,使用最准确地还是尺子。那你见过什么样的尺子?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卷尺、直尺,可能你家里还有更多不同的尺子,那小朋友可以回家用你家里的尺子测量一下你家的桌子、椅子,你的爸爸妈妈都是多高?然后带到幼儿园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今天我们操作的材料,老师也会放到区角活动中,小朋友可以继续去探索测量的乐趣。”

  六、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基础是幼儿已经进行了用硬物体进行的测量的经验,因此活动开始部分用书的长边和短边测量身高只是对自然测量方法的巩固,但考虑到活动当天孩子的情况,所以当时讲的比较细,从后期幼儿的分组测量和幼儿的独立测量情况来看,可能正是因为有了前期细致的讲解,所以后期孩子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测量的正确方法。面对像数学这么严谨的活动内容,我的课堂语言还应该更加严谨,每个活动环节后的小结也应该及时而准确,要能让幼儿通过老师的小结得到经验上的提升。

  对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我也进行了重新的设计,比如在活动的第二环节,调整了用书的长边和短边进行两次的测量过程,目的是让幼儿明白:测量同一物体,使用不同长度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不相同。

  另外,我也有疑问:像本次活动的目标中就涉及了让幼儿学会简单的比较和记录的方式,然后我们都设计了记录表的形式,那么记录表只为了让幼儿学习记录的方式,对于记录的结果用不用引导孩子去验证,也就是测量的最后用不用验证每个人的测量结果。如果需要验证,那么老师提供了不同长度的测量工具,那要怎么验证?

  其实,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从来没有开展过数学活动,所以此次组织数学观摩活动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尝试和挑战。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评课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以前不曾涉及到的教学经验,相信这些经验对我以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能起到引航灯的作用,带领我取得更大的进步!

大班科学教案12

  目标:

  1.感知丝绸的特点,及其用途。

  2.知道丝绸是中国的特产。

  准备:

  1.丝绸若干块、穿唐装的娃娃、织锦画等。

  2.幼儿用书《蚕的变化》图。

  过程:

  1.情境导入:

  ——有几个娃娃到我们这里来作客,我们一起来看看。

  “看看他们穿些什么来这里作客的?看了以后你觉得怎么样?”

  “为什么说他们很漂亮?他们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

  2.观察、感知丝绸的特点:

  看看、摸摸、说感觉:

  ——“我这里有几块给娃娃做衣服的丝绸料子,你们看看摸摸,感觉怎么样?平时看见过丝绸制品吗?” 丝绸的来历(观察蚕生长过程的`图片)

  ——知道丝绸是什么织成的吗?穿过丝绸服装吗?

  “为什么人们穿丝绸服装?穿在身上的感觉怎么样?”

  “除了丝绸服装,还有什么东西是丝绸做的?”

  3.阅读图书:幼儿阅读图书,了解丝绸的用途。

  小结:丝绸很漂亮,轻柔、薄、透气滑爽,是中国的特产。

  做围巾、被面和艺术品,受到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要织丝绸,就要多养蚕,蚕多丝绸才织的多。

大班科学教案13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充分动手操作感知、发现物体摩擦后产生静电现象,初步了解静电的相吸、排斥、放电现象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静电的利用与防止。

  2、使幼儿用观察记录的方式,交流探索摩擦起电现象的'过程和结果,并用完整的语句进行表达与描述。

  3、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大胆尝试与他人不同的方法,不但增强其自信心。

  二、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碎纸、泡沫、丝巾带、海绵、尺、笔、木梳、毛皮、橡胶棒、丝绸、玻璃棒。

  三、活动过程

  1、“变魔术”活动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2、幼儿尝试。

  (1)想办法用玻璃棒吸纸屑,探索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能吸起纸屑。丰富词汇:摩擦。

  (2)幼儿再次尝试,感受成功的喜悦。

  (3)向幼儿介绍玻璃棒吸起碎纸屑的原理,揭示课题。

  3、尝试用不同材料操作,感知静电的相吸、排斥现象。

  (1)幼儿分组操作,并做操作记录。

  (2)幼儿讲述操作过程。

  四、教师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材料摩擦以后都能产生静电现象。

大班科学教案14

  活动目标:

  1、 感受立交桥的形态,进一步了解立交桥的功能。

  2、 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交流的乐趣。

  3、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儿童经验基础

  都见过城市里的一些立交桥。

  环境准备

  城市里常见立交桥的图片若干。

  重点难点:

  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活动过程:

  一、交流分享:我知道的立交桥。

  小朋友,你见过立交桥吗?你看到的立交桥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你们分别是从立交桥的什么地方看的?有什么感觉?这些桥为什么叫“立交桥”呢?

  二、欣赏漂亮的立交桥。

  师带来了一些立交桥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说你最喜欢那座立交桥,为什么?你最喜欢那座立交桥?有几层?有哪些你觉得特别的.地方?这么多立交桥,你觉得哪些立交桥是从上面往下看到的?哪些是从下面往上看到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小结:

  立交桥是现代城市道路交通的重要标志,它可以让汽车畅通无阻的通过一个个路口,不必在路口慢慢的等红绿灯,免去交叉路口拥堵的烦恼。现在很多交通要道和高速公路上都建起了多座立交桥,城市立交桥越多城市现代文化程度越高。

  三、师幼讨论:立交桥的作用。

  你觉得城市里有立交桥好吗?这是发生什么事了?你遇到过吗?为什么会堵车呢?在城市的什么地方需要立交桥?为什么?

  附:儿歌《立交桥》

  立交桥像彩虹,

  高高架起在空中,

  沟通东西和南北,

  秩序井然顺序行,

  嘉定交通展新容,

  道路平坦又畅通。

  四、作品介绍参观。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时在学习同伴作品基础上再次创造。

  2、引导幼儿在建筑区搭建各式立交桥。

  活动反思

  课前幼儿对各种立交桥已经有所认识,对立交桥也产生了比较高地兴趣,尤其是双重立交特别感兴趣,通过师幼讨论,我发现幼儿对立交桥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一活动基本上较好的完成了预定目标。

大班科学教案15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折叠报纸的方法来感知物体的形变会产生弹力。

  2.在探索中了解弹力大小与报纸折叠次数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过程:

  一、出示报纸:这是什么?报纸有什么用?你玩过报纸吗?是怎么玩的?

  二、感知物体变形会产生弹力

  第一次探索:自由探索

  1.报纸的玩法可真多,今天我们来尝试一种新玩法:请你动动脑筋让水果玩具在报纸上弹起来。现在每个人拿一张报纸和一个水果玩具去试一试。

  2.幼儿探索:尝试让水果玩具在报纸上跳起来。

  3.交流活动情况:你是怎么玩的?把你的玩法介绍给大家。

  第二次探索:感知报纸折叠后会产生弹力

  1.你们的玩法都很棒,可是我知道报纸折叠后会变成大力士,不用你用力,报纸自己就会把水果玩具弹出去,不信你折折试试。

  2.幼儿探索,教师引导幼儿多折几次。

  3.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请几名幼儿分别上前边讲边示范。

  4.小结:把报纸多次对折后就会产生弹力。

  三、探索弹力大小与报纸折叠次数的关系

  1.弹力有大小吗?怎么样可以让报纸的弹力更大?我们再来试一试?

  2.幼儿第三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现在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4.讨论:为什么折的次数多的水果玩具弹的远,折的次数少的弹的近。

  四、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发现了报纸原来还是大力士,多次折叠后会产生弹力,而是弹力的.大小和报纸折叠的次数有关系。卡纸听说后很不服气,要来和报纸比谁的力气大,你认为谁的弹力大?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我示范用弹力把水果弹出去后孩子便被今天的活动内容深深的吸引住了,之后的一切回答都是孩子们自己想出的答案,比如说:报纸要对折,是报纸把物体弹出去的等等。首先,当然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来让报纸变得有弹力,因为之前的环节已经引导过孩子们,所以这环节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并且让报纸产生弹力。成功后引导孩子们比赛,孩子们热情高涨但整个活动次序尽然。比赛最后我特意让报纸折得次数多的孩子与折得次数少的孩子进行比赛,并让孩子说说看为什么?这样“折得次数多,弹力大“的道理孩子们就亲眼看见了。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蜗牛科学教案09-30

大班科学教案11-09

大班科学教案11-07

大班《地球》科学教案10-08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3-24

大班科学教案:转动04-02

大班科学教案火箭04-02

大班科学教案电池04-02

大班科学教案影子04-02

大班科学教案《鸡蛋》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