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八年级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时间:2022-11-09 20:24:39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八年级物理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教案15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1

  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机械效率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第3 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

  (2)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理解机械效率

  难点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演示法 探究法 讨论法 阅读法 自学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投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提问。

  教师:这篇传说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他为什么聪明呢?

  (二)导学达标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投影,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将教室门口的沙子运上教学楼3楼?那种办法较好?(直接拿着桶从楼梯走上去、用动滑轮、定滑轮拉上去、用袋子装着直接从上面吊上去等)

  教师:这里提供一些器材和相关的`数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用哪种方法好?

  教师:在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的过程中,每种方法中各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教师:无论他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是什么?

  教师: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我们叫有用功。

  教师:在几种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别是什么?

  教师: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我们叫额外功。

  教师: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我们叫总功。

  2.机械效率

  ①机械效率的引出

  【分组讨论】

  方案一(直接用桶提):有用功600J;额外功2520J;总功3120J。

  方案二(用动滑轮和桶):有用功600J;额外功180J;总功780J。

  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有用功600J;额外功90J;总功690J。

  教师:在这三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大?

  教师: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做的额外功最少。

  教师: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越大,我们就说机械效率高。

  公式:η=W有用/W总

  ②机械效率的特点

  教师:机械效率在数值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机械效率可不可能等于或大于1。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教师:不同机械的效率可能不同,同样的机械在不同的状况下效率也不尽相同。

  机械的效率越高,越能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你有哪些方法提高机械的效率?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

  教师:机械效率的高低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经常要了解机械的效率。请看下面这台机械。

  ③机械效率的计算投影例题

  起重机把重力为4×103N的重物匀速提升了6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4.8×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教师:根据刚才所学试一试

  3.【实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今天我们主要探究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有什么关系?

  教师:我们利用实验来探究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到底有什么关系?

  教师: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要测量那些物理量?

  用刻度尺分别测出距离S、高度h

  教师:怎么计算有用功、总功?请写出表达式。

  教师:实验原理是η=W有用/W总=Gh/FS

  教师:测量过程中应注意:①要匀速拉动物体。②拉力方向应竖直。

  教师:如何读数?

  投影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情,调节教学。

  展示学生的实验数据(2-3组代表)

  小组内分析数据,归纳总结

  全班交流实验结论:

  次数

  钩码所受重力G/N

  提升高度h/m

  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有用功W有用/J

  总功W总/J

  机械效率

  η

  1?

  2?

  3?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归纳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课堂练习

  思考回答

  学生:这位宰相很聪明。

  学生甲:他借皇帝的手惩治伙计。

  学生乙:他让伙计浪费了好多力气。

  学生丙:伙计们做了很多无用功。

  思考回答

  学生:对沙、桶、袋、人、动滑轮做了功。

  学生:对沙做功。

  学生:对桶做功。

  学生:对动滑轮做功。

  学生:对人和口袋做功。

  学生: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

  学生: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总小于1。

  学生: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

  学生:改进结构,使之更合理、更轻巧。

  学生:经常保养,定时润滑。

  (学生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得出答案)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分别测出:钩码重力G、拉力F

  学生:W有用=Gh;W总=FS

  学生:眼睛要紧随测力计且示数稳定时读数,视线与指针指示位置垂直。及时记录数据。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概括能力。

  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八年级物理教案2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色散现象

  (2)物体的颜色

  (3)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2.难点:

  (1)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2)会区分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块圆纸板、一根火柴棍、水彩颜料

  2.教学器材:三棱镜、七色光板、红、绿、蓝三色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提出

  问题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问:

  阳光通过家庭内的养鱼缸,有时会在墙上出现彩色的光带.在阳光的照射下,雨后的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人工喷泉在空中喷出的细小水珠,有时也能形成“人造彩虹”……

  这些美丽的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呢?

  难道阳光是由这些美丽的色彩构成的吗?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思考

  光的'色散演示实验:

  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墙上形成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带。学生观察

  七色光

  复合成

  白光使用七色光板,通过快速旋转来演示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现象。

  请学生把七色光按一定的颜色比例,画在圆盘上,现场制作七色光板。

  让学生用自己做好的七色光板,完成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学生观察

  学生动手制作七色光板:

  在预先准备好的圆纸板上,划分成六个面积不等的扇形,扇形区的颜色和圆心角按逆时针顺序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颜色可以用水彩或彩色粉笔涂上,也可以贴上不同颜色的色纸.然后用笔在圆盘中心扎一个孔,再插入一根火柴棍即完成。

  学生做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转动这个圆盘,观察盘上颜色的变化。

八年级物理教案3

  一、学习目标

  1、能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能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3、能掌握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4、能熟练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三、复习巩固

  1、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主学习

  (一)压力

  问题学法指导

  1、已知物体A的重力GA=10N,物体B的重力GB=20N,F=20N,F1=15N,试试判断下列各图中,表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

  甲乙丙丁戊

  甲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N;丁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N;戊图中顶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

  小组内讨论(小组间相互检查)

  2、请你分别画出长方体受到的重力(左图)和对斜面压力(右图)的示意图

  小组内讨论

  3、通过上面1和2你认为:压力是不是始终等于重力,______。压力的方向是否和重力的方向始终相同,___________。压力是不是就是重力,____________。

  小组讨论

  (二)压强(阅读课本,完成下面的问题:)

  问题学法指导

  1、由图可知,两人对雪的__________大小差不多,但一个人陷下去了,而另一个却没有,从而可以看出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阅读、讨论

  2、小小的蚊子能轻而易举地用口器把皮肤刺破,此时口器对皮肤有压力;重重的骆驼站在沙中,它的脚对沙地有压力,这两个压力一样大吗?如果不一样大,哪个产生的压力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压力的作用效果一样吗?认为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讨论

  3、如图所示,同时对一端削尖,另一端未削的铅笔施力,手指有什么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施力,同一手指的感觉相同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内做实验探究

  4、通过上述事例和实验,你猜想压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说说你猜想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内讨论完成。

  5、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在这个实验中,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甲图和乙图中,让小桌腿朝下是保持____________不变,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乙图和丙图中,是保持_________不变,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由甲图和乙图可以得出:在______________一定时,______________越大,海绵被压下的深度越_____,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有关;由乙图和丙图可以得出:在_______________一定时,_______________越大,海绵被压下的深度越______,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有关.综合可以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有关。

  阅读、实验、小组分析讨论

  6、①用F1=20xx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和用F2=3000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____________

  ②用F1=20xxN的力压在2m2的'面积上和用F2=20xx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____________

  ③用F1=20xx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和用F2=3000N的力压在3m2的面积上,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你是怎样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内讨论完成

  7、压强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压强。在物理上用字母____表示压强,____表示压力,_____表示物体的受力面积,计算压强的公式是________,其中压力的单位是_____,受力面积的单位是_____,压强的单位是_____,压强还有一个专用单位叫_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阅读课本,完成下面的问题:)

  问题学法指导

  1、推土机具有宽大的履带是通过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压强的(填“增大”或“减小”下同),而它锋利的土铲是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压强的;篆刻刀的刃很锋利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_压强的;铁轨铺在一根根枕木上是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__压强的。阅读、讨论

  2、总结得出: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内讨论

  五、自主小结

  1、请同学们在下面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的结构。

  2、在本课学习中运用什么学习方法?

  六、随堂检测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关。

  2、某人对地面的压强是1.5×104Pa,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是研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

  (1)比较甲、乙两个实验可知,压力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2)比较乙、丙两个实验可知,压力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4、下列事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A、书包带很宽B、铁轨铺在枕木上C、刀磨得很薄D、推土机安装履带

  5、你购买纸包饮料时,一般配有一根塑料吸管,吸管一端是斜面的,一头是平的,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A、将任意一头插入饮料管孔均可

  B、将平面一头插入饮料管孔

  C、将斜面一头插入饮料管孔

  D、不用塑料管也可以

  6、我们在用螺丝固定物体时,往往在螺丝下面垫上一个垫圈,这样做的目的是()

  A、减小摩擦B、美观C、增加硬度D、减小压强

  7、一个人在公园结冰的湖面上行走,不小心压破冰面掉进了冰窟窿,工作人员需要接近冰窟窿去救他,旁边有长、宽都差不多的梯子和木板,为了救人,应该()

  A、立即跑向冰窟窿

  B、将木板铺子冰面上,从上面爬过去救落水者

  C、将梯子铺在冰面上,从上面爬过去救落水者

  D、从冰面上爬过去救落水者

  8、如图所示,物体A的重力为30N,物体B的重力为40N,已知A的底面积为1×10-2m2,B的底面积为2×10-2m2,则物体B对A的压强是______________Pa,物体A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_____Pa。

  随堂检测答案:

  1、压力受力面积

  2、地面每平方米受到人1.5×104N的压力

  3、压力受力面积

  4、A

  5、C

  6、D

  7、B

  8、4×1037×103

八年级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 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 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 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节内容。

  完成课本后习题。

  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要补充必要的知识点:如距离、虚实、原理等。

八年级物理教案5

  教学目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难点: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器材:烧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有关温度的知识 → 温度计

  二、 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70页试验:图4.4-1示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 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

  学生结论〔 …… 〕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

  3、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 ℃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

  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

  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

  例:37℃读作37摄氏度 -45℃读做零下45摄氏度

  4、体温计: ○1 结构、量程、分度值 ○2使用

  5、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1)使用前 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②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

  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温度计的使用方面,按课本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但一定要把步骤总结并进行板书。

  可以对几种温度计进行对比

八年级物理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 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物理教案7

  学习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2、知道长度、时间、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

  3、体验自主探究活动过程,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学习重点: 了解实验探究的基本要素

  学习难点: 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技巧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自学、相信自己

  1、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 、 、 有关。

  2、在设计实验时,常用的方法是先考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做 法。

  3、不同的仪器有不同的 和 ,这是选择仪器的重要依据。如果所选择仪器量程太小,就 能测量要测的量,如果选用量程太大,会造成 ,

  4、测量仪器在使用前,一般应先调整指针到 ,这个过程叫做 。

  三、交流研讨,学习新知

  (一)、控制变量法

  1、阅读p16内容,探讨“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

  2、在设计实验时,如果有多个因素对研究问题有影响,常用的方法是先考虑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二)、测量仪器的选择与使用

  1、看图,提问:怎么样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呢?

  2、引出仪器的使用和选择,引导看图p17.

  调零: 。

  (三)、不规则面积的测量方法

  1、问题:若要测量鞋底的面积怎么办?

  2、归纳方法: 。

  3、复习科学探究的步骤:

  三.巩固·延伸

  2221、(1)、3600cm=dm= m

  (2)、2h30min=h= s

  2、在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同学猜想可能与伞的形状、面积、伞绳的长度有关。他为了探究滞留时间与伞的形状是否有关,应在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这种探究的方法叫。

  3、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运用身体上某个器官或部位进行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例如:利用手臂的长度可以估测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还可以利用身体上的 估测。

  4、某物理课外小组在“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长短”的问题。

  (1)、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降落伞的形状有关”的猜想,他们利用所选的仪器进行实验时,必须保持两次伞绳的长度、伞下降的高度、伞下所吊的重物和伞的面积都 ,这样才能探究出伞的滞留时间与伞的形状是否有关。

  (2)、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降落伞的面积有关”的猜想,他们利用所选的器材和工具进行实验时,必须保持 、 、 和 等不变,只改变伞的,这样才能探究出伞在空中滞留时间是否与伞的面积有关。

  (3)、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伞绳长度有关”的猜想,他们实验时必须保持 、 、 和 等不变,只改变,这样才能探究出伞在空中滞留时间是否与伞绳长度有关。

  (4)、以上探究过程中采用了 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5、小明看到教室门窗上的玻璃被大风吹碎了,他想换一块玻璃,需测一下尺寸,他应选择()

  A、分度值为1dm的刻度尺B、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

  C、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D、分度值为1μm的刻度尺

  6、对于仪器量程的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便选择,只要能测出结果就行 B、大量程较好,没有不能测的.

  C、小量程较好,精确度高D、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

  7、每次只改变其中的一个量,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

  A、累积法 B、先易后难法 C、控制变量法 D、探究法

  8、小明用手表测自己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出发前他看了一下手表,时间为7:50,到学校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为8:10,则他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为( )

  A、7:50B、8:10 C、0:20 D都不对

  9、某技师用一把刻度尺均匀的米尺量得一工件的长度为980mm,后来经过精确测量,发现此米尺上所标出的1m实际为1002.0mm,则该工件的真实长度最接近于()

  A、1002.0mm B、1000mm C、982.0mm D、978.0mm

  10、有如下几种刻度尺:A、米尺;B、分米刻度尺;C、厘米刻度尺;D、毫米刻度尺。要测量以下几个长度,请将合适的刻度尺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1)、环形跑道的长 ;

  (2)、公路上两里程碑之间的距离 ;

  (3)、量机械零件的长度。

  四、当堂反馈小结

  1.交流检查错误订正的情况,老师巡视答疑。

  2.回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你学到哪些?还有哪些疑问?

  五、学/教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案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1)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2)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楼(如16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增强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回忆以前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启发同学们思考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

  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公式:功率=功/时间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则可以把上式写成P=W/t(板书)

  思考:类比速度的单位,功率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J/s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用字母w表示,是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

  在工程技术中,功率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瓦(kW)、兆瓦(MW),它们与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换算关系:1kW=103W 1MW=106W

  练习: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定义

  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计算公式

  单位

  m/s km/h

  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60~80W。

  例题: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速度单位是距离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是m/s。功率的单位应该是功的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应该是J/s。

  学生积极思考,完成表格。

  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物体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时间较长,功率不一定大,A错。物体做功时间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一定大,B错。物体做功越快,其含义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时间短,或相等时间内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确。物体做功时间长,而做的功如果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运用类比,从科学方法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研究类似问题提供方法上的帮助。

  让学生区别做功快慢与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功率的测量

  上课铃响了,你和你的同伴都从一楼爬到了四楼,你们俩的功率谁的大?如何测量你们爬楼的功率?

  思考:(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测出人的功率?(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行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4)设计出记录表格

  实验次数

  重力G/N

  台阶数n

  一级台阶高度h/m

  时间t/s

  功率P/W

  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同情况下人的功率。

  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俯卧撑等)。

  指导学生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由 和 可得

  指出 对解决车、船的速度、功率、牵引力的问题较为方便。

  计算时注意“F”的单位是N,“v”的单位是m/s,此时“P”的单位才是W。

  公式 说明,当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当需要较大的牵引力时,要减小其行进的速度。汽车爬坡时,司机采取的换挡减速的办法,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例题: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求:(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练习: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需要测量人的重力或质量G、一级台阶的高度h、跳过的台阶数n、所用的时间t。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

  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

  学生听讲并练习。

  通过估测人体登楼的功率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会用公式 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八年级物理教案9

  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感触颇深。新教材作为课改实验的主要载体,对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做了较为准确的解读,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的课程基本理念。教材以人为本,特别注重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于点滴之处都体现出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精神,而且注重了学科渗透和新科技的纳入,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受到了实验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们的普遍欢迎。

  具体说来,新教材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㈠知识内容方面

  ①新教材内容覆盖了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所有科学内容标准,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对过往的一切旧教材的扬弃中,一改过去“难、繁、偏、旧”的特点,所选内容典型、实用、有特色。而且教材难度适宜,没有过多过繁的计算,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的主要精力可以用在自主的探究学习上。

  ②新教材特别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从物理概念、规律的产生与发展、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养成等诸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是通过科学探究才得出的,例如:速度的概念、声音的产生、光的传播规律、力的`三要素等,都不由教材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得到。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③新教材较好地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特别注重联系实际,每一章节都从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开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热情和兴趣,既注重知识,又立足能力。教材中有许多这样既来源于生活又可以用探究出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的实例:P94页的“推与拉”、P98页的“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P116页的“迷你实验室”关于现代科技的介绍等。可以说新教材在贴近生活,注重物理知识的现代化、实用性及生产应用上做到了有机的统一。

  ④新教材特别重视与其它学科的协调与整合,特别是正确的哲学观点和人文科学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例如:教材第一章第二节《探索之路》和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介绍、P75页的“信息窗”对牛顿生平的介绍等。这一切对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人生观都至为重要。

  ⑤新教材在结构体系上大胆探索,具有强烈的互动特质,设置了如“实验探究”、“探究点拨”、“讨论与交流”、“请提问”、“实践活动”、“信息窗”等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实现了教材资源的最佳配置。

  ㈡思想文化方面

  ①新教材在体现理科教材的一般共性的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社会定位和培养

  目标,特别注重了人文精神和自然学科的融合,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掌握学习方法,并且学会合作学习,善待他人,正视批评。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方面新教材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新教材突出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教育,教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世界、认识宇宙,并以多种形式提倡并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一切都为学生今后的自然科学的学习以至发现都奠定了基础。

  ②新教材各章节都辟出相当的篇幅对中外古今的物理学家、科技成果做了适时介绍,这既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持续发展的意识。

  ㈢编制排版方面

  ①教材非常“美”——采用了16开铜版纸印刷,彩图鲜明,文笔生动,印刷清晰,装帧精美,引人入胜。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新教材通俗易懂,读起来更象是散文。

  ②新教材在编排、表述与学习情境、活动设计上都注意到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③新教材所有探究活动的设计都本着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发展,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假设、推理、发现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延伸至课前、课后,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例如:P28页“挂锁是怎样工作的?”,P66页“调查班级同学的视力情况”等。 当然任何新事物的诞生,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四个多月的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新教材的部分章节编排与学生其他必要相关知识的储备脱节,学生不能正确学会使用数学等基础学科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材的教育功能。如第四章《多彩的光》,在教学过程中就发现,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理性认识,由于数学教学的滞后,本该教育学生形成的工具思想和学科联系意识,不能收到扎实的成效。如果将本章一移至初二下学期,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相对来说,新教材的基础知识较少,基础题作业不足。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明显缺乏适应性,不能准确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核。这样是否会影响到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建议在这方面能否加强一些。

  3、新教材作业中社会调查比重过大、要求较高,有些是否超出了初二学生的年龄层次?(例如:P62页的第二题要求学生在课外独立研究凸透镜的全部成像特点等。)另外,教材极少数地方存在错误与疏漏。(例如P52作业第二题中小猫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所有四个供选答案竟无一正确。)

  4、当前各实验学校的师生普遍感到与新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相当匮乏。建议新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社能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将教材中选用的图片等素材制成光盘,配套发行。

  值得肯定的是新教材作为素质教育探索过程中全体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结晶,尽管存在一些瑕疵,但终究瑕不掩瑜。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新教材本身,就是一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尝试。应该说新教材的使用既是一次实验,又是一种大胆的探索,这对素质教育的深入、课改理念的推广,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我们知道,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课改教材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随着课改工作的逐步推广,课改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们的义务教育物理新教材也会日臻完善。

八年级物理教案10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难点:1、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器材:可密封的玻璃瓶、酒精灯、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 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 降低了人的体温;

  C、 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 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雪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想:〔 …… 〕

  进行新课:

  1、升华(吸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凝华(放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2、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结论:(1)、注意“直接”。(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1卫生球变小 ○2“干冰”的人工降雨和人造烟雾 ○3“冰花”的形成

  ○4雪、霜、冰雹的形成 ○5雾松的形成 ○6 灯泡用久了会变黑

  固体

  4、小结本章内容:

  液体 气体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要分析一些常见的凝华、升华现象

八年级物理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页——112页。1、质量的定义和单位;2、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3、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

  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八年级物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先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我们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还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八年级物理教案13

  知识目标

  (1)知道功率的概念。(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3)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率的物理意义;能用公式p=w/t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慢的物理量。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复备

  11.2-1复习:

  课件展示:

  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

  2、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

  11.2-2引入:

  我们怎样比较做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功的快慢,做功不但有一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做功快慢的问题。如体重相同的甲、乙两同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甲慢慢从一楼走到五楼,乙快速从一楼跑到五楼,尽管两人做的功一样多,但甲需较长时间,做功慢;乙需时间较短,做功快。比较做功快慢就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样,可以采用:

  a.做同样的功,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b.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比较做功的快慢。

  11.2-3新课教学:

  阅读课本65-66页,钩出重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

  物理学上常采用b情况,一般都取“单位时间”。就是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功率。他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很显然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课件展示:

  一、功率

  物理意义:它是用来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 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功率。

  功率公式: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

  w-功-焦耳(j),t-时间-秒(s),p-功率-瓦特(w);

  单位:国际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 1w=1j/s 常用单位:千瓦,符号kw.

  换算: 1kw=103w 1mw=106w

  课件展示:介绍瓦特单位的由来。

  (出示问题)举例说明功率的物理意义。

  1.功率70w表示什么意思?

  2.功率70w和450w功率哪个大?哪个做功快?为什么?

  (图片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和机械的功率。

  随堂练习

  1、功率表示做功的_____,功率越大表示做功越____。功率的大小由____和___共同决定。2、试判断(p=w/t)a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功率小,表示做功少。 ( )c做功时间越短,则功率越大( )d做功快,则功率大 ( )

八年级物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 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八年级物理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

  2.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和密度等知识联系密切。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分析各种浮沉现象的基础,所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要弄清浮沉条件,关键是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本节教材要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主要知识有两个: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首先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从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两个方面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达到理解浮沉条件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诸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烧杯、水、土豆、苹果、橡皮泥、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

【八年级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物理教案11-09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2-13

八年级物理教案(15篇)12-28

八年级物理教案(精选15篇)12-30

八年级物理教案精选15篇02-13

八年级物理教案(汇编15篇)01-11

八年级物理教案(合集15篇)02-13

八年级物理教案通用15篇02-24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