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长度单位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
单元教材分析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单元教法设计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二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四课时: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做一做第1、2、3题
第二课时: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第三课时:练习一4、5题。第8、9题做在课本上。
第四课时:练习一第7、8、10题,填在书上。
疑难问题解决办法
1、因为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究过争购减起来的,因此,在教学是应该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3、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课时
教案设计者:姬王小学--田茂庆
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2、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测量统一长度
(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2、(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分组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
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组讨论汇报
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常识5个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小组讨论。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
汇报测量结果
练习
1、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3、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安排作业:略------
反思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我们学习了米和厘米。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米=100厘米。
师: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同学们能不能准确地测定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教材第7页例8。
教师谈话:(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
方法一:排除法,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师: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课件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长,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长?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长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估算,篮球场的长是28米。
4.估一估,量一量。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了确定长度单位。
四、作业设计
1.完成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8题。
3.敬请选用《智慧花朵》相关习题。
五、教学板书
解决问题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教后反思
学生初涉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很容易把这两种概念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长度概念上的混淆,学生在描述物体的长度时一味追求用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而面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较弱。因此,本节课重点在策略的研究上,通过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3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二、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四、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五、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六、单元教法设计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2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放平摆直
2、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3、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小刀,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 演示“小马过河”课件,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能不能帮帮小马,让她顺利过河?
二、 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可以是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或者小正方体,同学们一起来量一量我们数学课本的宽,好吗?
师:同学们量得数学课本的宽是多少啊?告诉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啊?
生:……
(教师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写到黑板,出现了数学课本的宽,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的情况)
师:同学们请观察这里(教师指着板书),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
师:哦,对了,我们发现啊,同样是数学课本的宽,但是,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么,现在,我们一起用小正方体来量一量吧。
2、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长度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大家想不想再量量其它物体啊?我们一起来量量数学书的长,铅笔盒的高吧。
……(教师把结果板书到黑板)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呢?(教师指着板书)
师:对了,同学们观察的真好。学校课本的宽是5把小刀长,铅笔盒也是5把小刀长,它们一样长吗?
生:……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么,现在,我们一起用小正方体来量一量吧。
三、 拓展延伸
(该环节的被测量物体不是非常的规则,主要拓展一下估测和测量方法)
师:接下来,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手掌有多宽呢?同学们先估测一下,然后再认真测量,看看自己的估测对不对?
师:好棒哦!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样测量的。
四、 联系实际,活动体验
(该环节除了鼓励学生估测之外,还要引导学生知道,有些物体,可能不是一个一个地摆,而是一次接一次地量)
师:同学们都做得很棒哦。下面同学们在教室里头,找找自己喜欢的物体,先估测一下它大概多长,多宽或多高,然后再测量一下,好吗?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吗?
五、 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帮助啊?今天学到的知识,你觉得它有什么用啊?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第3―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让学生了解刻度线的概念,会认厘米尺上的刻度
3、使学生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并体会多种方法测量的必要性(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准备:厘米尺,课件,长短一样、颜色不同的线绳(学生每人2根)
教学过程: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4
[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 宽 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测量。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六、总结: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 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5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第3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第4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 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0~4厘米) 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0~5厘米) 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3~12厘米) 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设计意图:通过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求物体的长度。】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7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8
1、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2、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现在班里大部分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较为感兴趣、有信心。学习充满热情,能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活学活用。学习习惯方面,学生能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思考,声音响亮。但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爱搞小动作,需要及时提醒和引导。
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为什么?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大家要多参加。
2.出示图片,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跳绳和拔河要用到什么?这两根绳子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
3.出示图片,你能给图上的这些线分一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
4.你能把弯弯的线变直吗?
活动2【讲授】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把弯线变直。师指出,拉直的这段线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2.观察线段图,线段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汇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4.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线段,举例,学生找线段。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一张长方形白纸上你能找到几条线段?你能再变出一条吗?学生折纸,师说明折痕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同桌比较折出的线段,发现什么不同吗?得出结论:线段有长短。
2.线段可以测量吗?怎样测量?学生说测量方法。
3.出示一横一竖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同样长。
4.测量书中第五页三条线段的长度。汇报,订正。
5.总结线段的三个特点: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活动4【练习】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连接两点能画出几条线段?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三个点呢?完成书第五页做一做的第二题,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四个点呢?两种方法不遗漏。一种是从外到内,一种是从一点出发。按照这两种方法完成五个点,每两个点画一条线段,能画出几条线段,是什么图形。
3.小明要去小红家,有四条路,请同学们帮小明找最近的那条路。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挑的路是最近的呢?
4.消防员接到任务是怎么样迅速到达的?房间的管子是直的,滑下来可以节省时间。
思想教育:他们的工作很辛苦,我们应该尊敬他们。
5.为什么乘坐电梯?因为电梯的运动轨迹是直的,省时省力。安全教育:乘坐电梯时要注意安全。
活动5【测试】及时反馈,发展思维。
1.填空: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量出长度。
2.选择:下面哪些是线段?
3.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6【作业】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数学书第九页第6题,第7题。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9
教学内容:
P7及练习一第8、9、10、11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
三、练习拓展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乌龟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0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复习是强化和巩固记忆、防止遗忘的主要途径,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的手段。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长度单位及角的初步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情实际,本节课的复习主要是结合教材习题有序地进行。
1.复习长度单位知识时,首先结合习题引导学生复习长度单位,然后通过举例、示范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最后通过猜测、测量线段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及对线段的含义的掌握和理解。
2.复习角的知识时,有效地利用教材呈现的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情境图进行复习,使学生对角的含义、角的分类、画角等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一支铅笔
学生准备 尺子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长度单位”的知识。
(1)复习厘米、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课件出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 )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较长的距离时,用( )作单位。
②举例说明1厘米,1米各有多长。
(食指宽约1厘米,小明高约1米)
③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1米=( )厘米
(2)复习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出示一支铅笔,提问:如何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
(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一端,将铅笔紧靠尺子放置,看铅笔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对着刻度几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复习“线段”的知识。
(1)复习线段的含义。
提问:什么样的线叫线段?
(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2)复习线段的测量方法。
①课件出示:先估计下面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实际长多少厘米,填在括号里。
②估计、测量、汇报。
(估计第一条线段长3厘米,实际长4厘米;估计第二条线段长7厘米,实际长8厘米)
(3)复习线段的画法。
①提问:怎样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沿着尺子,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上刻度几的地方)
②操作: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学生自主画线段)
3.复习“角的初步认识”的知识。
(1)复习角的组成。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复习角的画法。
(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3)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
(4)复习学过的三种角。
①课件出示图形,学生指认并说出各种角的特点。
(第一个角是锐角,第二个角是直角,第三个角是钝角。生活中和三角尺上的直角相同的角就是直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②画一画学过的三种角。
课件出示:以下面的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和钝角。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面积单位。
2.初步明确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3.让学生通过充分亲身体验,建立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完整的表象。
课前准备:投影仪或课件、绳子、剪刀、邮票几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让我们来画一画吧!
要求:一人画一条长l厘米的线段,另一人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一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另一人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2)比一比:你们所画的图形有什么不同?(一个人画的是线,另一个人画的是一个平面图形:一个画的用长度单位表示一个画的用面积单位表示)
(3)上一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面积单位?它们是多大?
常用的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时1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平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用手势来分别表示它们大约有多大?
(学生用手指甲或两手指打个圈来表示1平方厘米;用两只手的拇指,食指合围来表示1平方分米;由四个人张开双臂合围起来表示1平方米。)
(4)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有哪些,它们是多长?
常用的面积单位:
厘米 分米 米
(这三个单位长度可以在黑板上准确画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板书: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今天我们就选出三个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上一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面积单位?它们是多大?
⑴比较l厘米和1平方厘米。
①课件或投影显示刚才二人所画图形进行比较。
1厘米:是长度单位,用来度量物体的长短,是一条线段。
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用来度量物体的表面大小,是一个平面图形。可以用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大小来表示。
问:它们有什么不同?
(它们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②说说周围物体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1厘米来表示,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可以用1平方厘米表示。
(2)比较1分米和l平方分米。
①同桌交流:对照图形比较二者
②剪下一条长1分米的绳子,拉直感受它的长度。
剪下所画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感受它的大小。
③说说周围物体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1分米来表示,哪些物体表面的
积可以用l平方分米表示。
(3)比较l米和1平方米。
①讨论1米和1平方米的不同。
②用手势比划1米的长度.让学生围成1平方米大小圈,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
③说说周围物体中哪些物件的长度可以用1米来表示,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可以用1平方米表示。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数一数,比一比。(完成练习十八第1题)
(2)选一选,说一说。
教师出示邮票,让学生直观看一看
选择哪个单位,为什么?
(3)数学小游戏——对对碰。
教师叙述,学生配单位并说说为什么这样配。
我的身高是168( ) 一块广告牌的面积是2( )
一枝铅笔长20( ) 课桌高70( )
笔盒表面大小是3( ) 数学课本厚1( )
(4)拼一拼,说一说。(完成练习十八第3题)
(5)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第4题。(说说为什么)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请同学们谈谈今天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
平方厘米: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时1平方厘米。 厘米
平方分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分米
平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米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2
一、 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根不同颜色的线绳,你觉得哪根长一点呢?
师:哪位同学能想出办法,有根据的说出哪根长点,哪根短点?
(引出尺子)
师:非常好,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啊,就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那么,到底怎样用尺子量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尺量的方法,然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二、 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 “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都要从起点开始跑,那我们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量。
■ 刻度线有长有短。
■ 尺子上还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所以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而且这些数字都是按顺序排列的。尺子长些,数字就多些;尺子短些,数字就少些。
2、认识、感受1厘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食指的宽度吗?把你们食指摁在尺子上,你发现了什么呢?(引出1厘米)
师:请同学们找找,自己尺子上,还有哪些是1厘米的。
生:从刻度2到3,或者3到4……都1厘米。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l 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师:我们大家现在一起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多长。互相看一下,计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
师:同学们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
4、用厘米量
师:刚才上课时,老师展示的2根线绳,到底哪一根长一点呢?现在,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两根线绳各自多长,然后在测量比较一下,好吗?
师:结果是哪根线绳长一点呢?能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吗?
三、 知识拓展
1、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可是它断了一节,没有刻度“0”,只剩下刻度3到刻度10,那么这把尺子能不能用来量物体的长度啊?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想办法,好吗?
2、其他测量长度的工具(课件展示)
卷尺、米尺、皮尺
3、其他的长度单位
尺、寸、英寸、米、公里、码、里、海里
4、《买鞋》的故事
四、 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啊?这些知识有些吗?我们能不能象那个“买鞋的”一样啊,为什么啊?
五、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如图11).
同时板书: 1米= 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长50( )
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点明课题:认识米。(板书:认识米)
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
(一)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小组合作交流)
(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
(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
(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
(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划、测量、估计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
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生举例说明)
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书:米 m)
(二)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长?让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2.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组合作活动:
(1)活动要求: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1米长的绳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测量绳长。
(2)经过测量发现:1米有5个20厘米,即:20+20+20+20+20=100(厘米)
5.课件演示测量过程。还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10厘米的'数,得出结论。
6.引导学生归纳米和厘米的进率:1米=100厘米。(板书:1米= 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对1米等于多少厘米的猜想,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让他们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1米的实际表象。】
三、尝试练习,应用提升
(一)量一量。(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接着量出2米、3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
本题需要先量出实物的实际长度,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推算较难,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
(三)估一估。(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4题)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4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6、例7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第9页练习一第6~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和量线段。用刻度尺画线段。
教学难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在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他们为什么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生:因为从铁管上滑下来比走楼梯快。)
师: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学生可能回答:铁管很直或楼梯要拐很多弯等。)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特征。(教学例6)
(1)看看线段有什么特点。
①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根细线。小组讨论、交流。
②教师引导小结:直的,有两个端点。
教师补充: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2)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师:找一找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特征,并指出无论怎么摆放,只要是直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那么它就是线段。
2.寻找身边的线段。
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线段了,你还能在教室里找到线段吗?
(学生可能回答:数学书的边、黑板的边或门、窗的边等都是线段。)
师:刚才同学们从生活中的物体中找到了线段,那么你们能不能从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找到线段呢?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生说出这几个图形中的线段。
3.量线段的长。
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是可以测量出来的。
(板书:可以量出长度。)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那怎样测量线段的长度呢?(测量线段的长度和测量物体的长度一样,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或几米。)
请同学们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再测量出来。教师巡视指导。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4.画线段。(教学例7)
(1)尝试:让学生分组尝试画线段,画完后在小组内展示,并和学生一起及时进行评价。
(2)讨论: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3厘米)应注意什么?
步骤:右手拿铅笔,把笔尖从0刻度开始画,左手按着尺子不动,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并标上两个端点。
(3)演示:课件演示画法: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着笔,从0刻度开始画,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并标上两个端点。
(4)反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让小组的同学互相检查,评一评。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2、师:现在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铁管是直直的,楼梯是弯弯曲曲的,直直的路线近一些。)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让我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6、7题。
2、课后作业。
敬请选用《智慧花朵》相关习题。
六、教学板书
认识线段
教后反思
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因此在教学时应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多种实践形式,直观感受线段的特点,从而逐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从实践中得出概念,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学会根据进率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参与、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运用灵活多样的换算方法准确、迅速地进行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课件、投影片(或小挂板)
学生:每人准备直尺一把、7厘米长的一张纸条、1米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出来?(从大到小依次是:米、分米、厘米、毫米,或从小到大说.)
2.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3.填空(投影或挂板出示).
1米=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毫米
10分米=米 10厘米=分米 10毫米=厘米 1米=厘米然后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的?
二、操作体验
1.教学例3
(1)独立操作.
师:请每个同学动手量一量桌上的“纸条”长几厘米.(教师事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7厘米的.纸条)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
(2)指导正确的测量方法.
强调:测量纸条的长度时先用纸条的左端对准0刻度,看纸条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数几,纸条就是长几厘米.
(3)研究问题.
提问:把纸条的长度单位改用毫米做单位,该怎样表示?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可能会有多种方法,只要正确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4)质疑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7厘米=70毫米)为什么?
明确:因为 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板书:7厘米=70毫米)
(5)追问:70毫米=厘米,该怎样想?
借助线段图进行讲解.
明确:因为10毫米= l厘米,70毫米就是7个1厘米,所以,70毫米=7厘米.说明,一个关系式(如 1厘米=10毫米)正反两个方面都可以用.
(6)练习:先填空,再说出思考过程.
2厘米=毫米 4分米=厘米 3米=分米
提问:通过上面的习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板书:
2.学习例4
(1)出示例4图.
(2)提问:一张桌子高80厘米,把厘米改用分米做单位怎样表示?
同桌同学讨论,汇报交流.板书:80厘米=8分米
强调:因为10厘米=1分米,80厘米里面有 8个1分米,所以80厘米=8分米.
(3)练习,说出思考过程.
20毫米=厘米 60分米=米
50厘米=分米 300厘米=米
质疑:通过这几道习题,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板书:
三、巩固应用
1.6千米=米 4000米=千米
2.园林工人要在一条路旁植树,每5米划分一段.算一算,1千米的路要划分多少段?
3.2千米=米 3000米=千米
4千米=米 6000米=千米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板书课题:长度单位的换算)
怎样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五、课外实践作业
量出100米的距离,试走一下这100米要走多少步?用几分钟?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相关文章:
《长度单位》教案03-08
长度单位教案03-29
二年级教案:长度单位02-28
二年级教案:长度单位15篇02-28
数学面积单位教案01-04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03-29
初中物理长度的测量教案12-30
《体积单位》教案03-07
体积单位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