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案

时间:2022-11-08 08:39:03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望岳》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岳》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岳》教案

《望岳》教案1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幻灯1)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的意义外,也表达情感与美感。诗歌是观照诗人情感的一面镜子。诗配上音乐则称为歌。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领域的一颗璀璨的名珠,好多诗人的形象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看下面这句话是对哪个诗人的评价?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说说你印象中的杜甫

  师补充要点(幻灯3)

  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板书课题,并释题)

  “泰山” 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

  2.《望岳》写于唐开元盛世时期,诗人二十四五岁,正值青年时期。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句式特点为“二二一”或“二一二”)

  2、自由读、指名读、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分组讨论)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3、释句。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幻灯7想一想)

  2、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3、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指导概括并板书: 首联: 远望 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 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 细望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 不畏艰难 俯视一切

  六、名句赏析

  有人说诗歌是要“品”的,就跟茶一样。你不细细的品,是品不出它的味道的,你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慢慢的品,才能品出他的味道。

  例如这两个字:(幻灯8品一品)

  1、“阴阳割昏晓”中的“割”一直被后人推崇,为什么?

  2、赏析“造化钟神秀”中“钟”字的妙用。

  七、中考链接

  我们学生学习古诗除了可以陶冶情操外,还要能直面最后的中考,下面看看有关这首诗的中考赏析题。

  (幻灯9)

  八、背诵竞赛。

  九、教师小结。

  十、作业:

《望岳》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朗读。

  3、培养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4、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培养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活动准备:

  PPT课件、古诗录音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简介作者

  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史诗”,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了解五岳:东岳泰山,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登封县。

  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

  欣赏图片

  (三)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四)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听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全体学生齐读。

  (五)诗句翻译: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正在归巢的飞鸟。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举目四望,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六)诗句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此句的视角,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用了夸张的修辞,写了远望中泰山的山势连绵不断。同时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此句的视角,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此句写了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钟”字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泰山景色的神奇秀丽。“割昏晓”用了夸张,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的.是实景,是凝望之景。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云气和黄昏时的归鸟,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对山顶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举目四望,众山都会显得矮小。这两句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品质,它激励着历代读者去力争上游,为理想而奋斗。

  (七)中心思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全诗围绕“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重在描写描写望山所见所感。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也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八)理解诗意。

  以“我最欣赏这首诗中(字或句)是因为”谈一谈,巩固理解。

  (九)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字用的好,历来被人称道,试着分析它的妙处。

  4.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歌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2).远望泰山,说泰山横跨齐鲁大地,绵延广阔

  近观泰山雄奇秀丽,巍然耸立的形象

  细看泰山,表现在泰山面前深为之震撼和陶醉的感情。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3)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来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十)读人生

  通过对《望岳》的学习,想想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人生的启示?

  小结:诗人热情的赞美的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敢于攀登顶峰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用这句话来时时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勇往直前!

  (十一).朗诵古诗。(齐声)

《望岳》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DD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简介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 ,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 ,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四: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听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全体学生齐读。

  五:整体感知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以“我最欣赏这首诗中谈谈你的理解。

  六,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字用的好,历来被人称道,试着分析它的妙处。

  4.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歌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2).远望泰山,说泰山横跨齐鲁大地,绵延广阔

  近观泰山雄奇秀丽,巍然耸立的形象

  细看泰山,表现在泰山面前深为之震撼和陶醉的感情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

  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3)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来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七)读人生

  通过对《望岳》的学习,想想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人生的启示?

  小结:诗人热情的赞美的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敢于攀登顶峰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用这句话来时时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勇往直前!

  (八).背诵古诗。(齐背)

  课文分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望岳》教案4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山大川数不胜数。要说山,最有名的当然是“五岳”了。那么,请问大家“五岳”分别指的是哪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学生回答)

  从古到今,为赞美、歌颂泰山,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一位唐代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历来被人们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呢?作者是如何描绘、赞美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解题,明白是作者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

  二、作家作品简介及背景介绍

  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三、朗读诗歌

  1、教师配乐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学生齐读。

  四、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归纳。

  五、再次诗朗诵,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透过第一联,你可以知道泰山的怎样的形象?

  2、第二联,哪两个词用得最好?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3、第三联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组研讨展示,教师总结)

  六、拓展延伸

  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此神奇秀丽,严峻挺拔,那么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南龙山下,那么大家用你们手中的笔来描绘一下你心中的南龙山吧!

  学生作品展示。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预习本课其余两首诗歌。

  附: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景:一、二句:远望之景:夫如何、青未了(绵延深远、青翠苍郁)

  三、四句:近望之景:钟神秀、割昏晓(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五、六句:细望之景:生层云、入归鸟(云雾缭绕、飞鸟盘旋)

  七、八句:极望之情:凌绝顶、众山小(勇于攀登、俯视一切)

  抒发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反思】

  1、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能够熟练地驾驭教材,深入浅出,匠心独运,别具特色。教学环节的设置井然有序,环环相扣。既体现出学习知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又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每一处提出的问题难易适中,既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又很好地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板书设计一板多能,既彰显了诗歌的知识结构和写作特色,又有助于诵读诗歌任务的顺利完成。总之,其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层次性和整体性的高度融合。

  2、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立足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大胆尝试,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学生以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平等对话。此外,在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他们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逐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奋斗目标。当然,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更重要的是笔者对新课程的学习、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①明显存在单一性。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自主合作探究一以贯之,千篇一律,不能做到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再如,设计问题的程序化,为保证教学任务按时按量地完成,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学生讨论回答。没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各抒己见。②课堂结构上的缺陷。一节课前松后紧,教学过程用的时间多,课堂检测时间所剩无几,有虎头蛇尾之嫌。究其原因,教学内容量太大。可以考虑安排两课时,加入“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完全自学下一篇古诗”的部分内容,这样会更合理些。

《望岳》教案5

  教学构想:

  一、激趣

  以“走近五岳”“走近泰山”“走近杜甫”为题,在介绍某作家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本诗的含义,从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

  二、品读

  按照“听——读——品——评”的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把握感情,激发想象。

  三、领悟

  这里的领悟是带领学生悟读诗质。着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诱导”的作用。

  四、立志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作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本首诗,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河山,了解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树立“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

  教学模式:

  查——释——品——探——悟 五步教学法

  教学流程:

  导入设计:

  走进五岳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河秀丽、美不胜收,名胜古迹、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单就名山大川来说,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之说。大家都喜欢旅游登山吗?到过泰山吗?那么我们就通过视频来神游一下泰山

  视频文件欣赏

  大家看了之后,对泰山有什么感觉?

  想象一下,你如果站在泰山脚下,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一、查——资料查询识诗人

  (课前布置学生从图书馆、网络、资料查询所要学习的古诗的作者生平事迹、主要作品、写作背景、社会环境、文化常识,然后整理到自己的资料本上)

《望岳》教案6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 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4、感悟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生点评后转到杜甫的《望岳》)

  二、学习《望岳》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

  三、齐背古诗。

  四、课堂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望岳》教案7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岱宗( ) 决眦( ) 搔更短( ) 不胜簪( )

  2、填空

  杜甫,字 ,是我国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学习《望岳》

  1)情境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习情况

  4)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5) 探究赏析《望岳》

  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

  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

  d、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学习《春望》

  1)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2)、 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

  4)、 有人将“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的两个字调换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条保护环境的警示语,你能写出这个句子吗?

  5)、 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

  6)、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三 巩固练习

  1、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拍。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教案8

  《望岳》教案

  课 题

  望 岳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与

  价值观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而介绍杜甫,引入本节教学

  教师深情导入

  学生感受体验

  吸引学生兴趣

  二、了解杜甫及相关知识

  介绍杜甫

  欣赏泰山风光

  教师补充介绍杜甫相关资料

  播放《泰山》相关视频

  学生介绍杜甫。

  学生欣赏

  初步了解杜甫,初步感受了解泰山的美。

  三、朗读中感知形象美

  朗读课文,感受泰山磅礴的气势。

  体会朗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教师范读课文

  配乐朗诵

  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听读、自由朗读、指名读相结合

  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四、合作中感受景色美

  自主学习课文内容,相互质疑解答。

  合作探究: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教师巡视,点拨指正。教师启发、深入指导。

  对学生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力求有独到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赏析中品味语言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教师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六:迁移练习

  按要求默写

  1.描写泰山神奇、秀丽、高峻的句子。

  2.杜甫在《望岳》中用以表现自己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

  3.赏析诗歌相关内容

  教师出示试题内容,适时启发、指正。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七、小结

  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补充

  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八、作业

  必做题:背诵并默写《望岳》。

  选做题:1.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

  2.搜集杜甫的相关诗句体会其情感

  九、课后反思

《望岳》教案9

  学习目标: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诗中哲理的理解;

  预习生成:

  1、作者生平:你了解杜甫吗?

  2、泰山的有关知识;说一说你了解的泰山。

  3、字音、字形;

  合作展示: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三)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2.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是因为xx。”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四)拓展延伸:

  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

  (五)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

  反馈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造化钟神秀( )

  阴阳割昏晓( )( )

  荡胸生曾云( )

  会当凌绝顶( )

  (2)联系诗的意境,翻译下列句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背诵全诗,回答问题。

  ①这首诗的诗眼是:

  ②远望泰山的句子是:

  ③近望泰山的句子是:

  ④西望泰山的句子是:

  ⑤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理想和壮志。

《望岳》教案10

  教学目的

  1.学习《望岳》这首诗,朗读、背诵这首诗词。

  2.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说你对杜甫的了解。

  三、学习《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2.分组学习,学生合作探究。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有什么值得探究的问题?

  3.全班进行交流,学生评析诗句。

  4.背诵指导。

  四、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五、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

《望岳》教案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重点

  1、加强诵读。

  难点

  1、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初步学会诗歌的鉴赏能力。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法及教具

  诵读法、品味鉴赏、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

  活动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出示幻灯)

  (二)朗读诗歌

  1、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

  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出示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配乐)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岁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三、布置作业。

  写出《春望》的赏析感言。(100—200字)

  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印象中的泰山。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小组研讨。

  组内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品读思考该句所描绘的泰山的特点。组内讨论交流

  自由读整首诗,说一说内心的感受。全班交流

  有感情地齐读诗歌,畅所欲言地谈诗歌的魅力。

  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望岳》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

  【重点、难点】

  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名句,领悟哲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史诗”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了解“五岳”:东岳泰山(xxxx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xxxx米),位于陕西华阴县。南岳衡山(xxxx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xxxx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xxxx米),位于河南登封县。(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四、感知探究

  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

  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

  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

  五、背景介绍

  六、品情感,赏名句

  1、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温馨提示:赏析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1、分析内容2、抒发情感3、蕴含哲理4、运用修辞5、炼字角度)

  1)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举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表达了作者希望登上山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2)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七、拓展延伸

  1、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

  4、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5、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附: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景:巍峨高大神奇秀丽

  抒情:凌云壮志远大抱负

《望岳》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望岳》教案14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自学生字词,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理解诗意,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体会 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

  教学难点:由诗句感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祖国的“五岳”名山吗?五岳之首是那座名山?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杜甫一起去领略泰山的风姿。

  (一)朗读诗歌。

  1、观看多媒体课件,边听边在文中划出节奏,不认识的字要标音。

  2、自由读文,读出古诗的韵律。

  3、点名读文,师生点评。(教师适机指导朗读,大体上每句诗的前两个字读缓,第三个字重读,后两个字上扬。)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小组研读,理解诗意。

  1、重点理解“夫”的作用,夫在这里是虚词,表示感情强烈。并让学生对比朗读,“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2、自由汇报对诗的理解,师生共同参与。

  3、整理诗意。(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样的.景象呢?她的峰峦在齐鲁大地绵延,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望不到边际。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汇聚在这里,山南山北虽在同一时刻,但一边明亮如清晨;一边却阴暗似黄昏。看着山间升腾的层层云雾,真是令人胸怀荡然。极力张大眼睛把飞鸟归山的景象映入眼帘。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

  (三)深入品读。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诗的第一句什么意思?(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样的景象呢?)作者又是怎样回答这一疑问的呢?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笔下的泰山有何特点?

  2、诗虽以《望岳》为题,但文中却无一个望字,但又处处不离望,请同学们再读此诗,感受作者都是从哪些角度去望泰山的?(前两句远看,三四句近看,五六句细看。)

  3、正因为作者看到了如此美景,才有了怎样的愿望呢?(引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这一句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胸怀?

  (四)再读悟情。

  这首诗是诗人科举落榜后游历齐、赵时,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落榜的消极情绪吗?整首诗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知识延伸。

  泰山自古一来就被文人墨客所青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赞泰山。(课件出示泰山图片)学生结合课下收集的内容汇报描写泰山的语句。其他人可以有选择的记录。

  (六)小结作业。

  杜甫虽一生坎坷,但却能忧国忧民。这首诗就抒发了他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课下请同学继续收集杜甫的诗句,感受“诗圣”的情怀。

《望岳》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大意。

  2、能力目标:背诵、默写名句,并作简要分析。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情景交融,托物寓理。

  2、教学难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或蕴含的哲理。

  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适当佐以朗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12-4-52)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学习杜甫的《望岳》

  (1)杜甫简介(资料卡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开元中,年轻的杜甫曾漫游吴、越、齐、赵一带。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了深厚友谊。天宝五载(746)赴长安应试落第,困顿京城十年。天宝十四载(755)四十四岁时,才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微职。安史乱起,在流离颠沛中被叛军所俘,后从长安只身逃奔凤翔,受任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经关陇、秦州、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西川节度使严武荐举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社工部。永泰元年(765),离蜀东下,滞留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阳一带。五年(770),病逝于湘水舟中。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表、祸乱迭起的时代。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使他对人民大众的苦难有了亲身的感受。他的诗歌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善于从一切优秀文学传统中吸取营养并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了“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他兼长各体,尤其对七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许多反映民生苦难的诗歌,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开拓和艺术创造,是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先声。作品有《杜少陵集》。

  (2)《望岳》的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二十四岁时游吴、越归洛阳,应进士试不第。次年漫游齐、赵。当时他的父亲任兖州司马。杜甫于开元二十八年(740)至兖州探亲,此诗当做于这一年。杜甫这次游泰山是登上山的。晚年他在夔州写的《又上后园山脚》诗中说:“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泰山东南山顶名叫日观峰,是观日出之处。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杜甫是登上泰山日观峰的,不过《望岳》一诗重点是写望山而不是写登山而已。

  (3)整体感知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翻译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5)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联,写远望中泰山的山势。岱,泰山的别称,又古人以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泰山为岱宗。夫,(fú),发语词,语气助词。齐鲁,周时诸侯国名,今山东境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造化,指天地,自然界。钟,钟情。阴阳,山的北面和南面。用一“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夸张到了极致。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写凝望之景。荡,使动用法,使……激荡。曾,同“层”,层出不穷。决,裂开。眦,眼角,指眼睛。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可见时已薄暮,登顶已经来不及了,这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泰山的巍然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会当,应当。览,这里当“俯视”讲。

  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是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的名句,诗人那种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2、朗读背诵《望岳》,并当堂默写。

  布置作业

  逐联赏析《望岳》全诗,并利用网络资源,看看别人是如何评说的。

  第二课时(12-5-53)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背诵《望岳》,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1)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由《白氏长庆集》。

  (2)《钱塘湖春行》的背景

  这首观赏西湖风景的诗,是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钱塘湖,即今杭州西湖,因地处秦代钱唐县(唐代以“唐”为国号,因加“土”为钱塘)而得名。春行,春天绕湖而行,观赏风景。诗中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3)整体感知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驾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翻译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5)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诗人春游的起点。“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诗人瞭望湖面。春水新涨,几与岸平,所以说“初平”;云气低垂,接近水面,所以说“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黄莺是春天的歌手,燕子从南方飞来筑巢。“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几处”而不是处处,“谁家”而不是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飞鸟不多。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风俗。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又交代了这次春游西湖的终点。“行不足”是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钱塘湖春行”中的“行”字。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3、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1)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2)背景

  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鄞县(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3)整体感知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翻译

  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不怕浮云层层遮视野,都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

  (5)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看不到日出的。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在飞来峰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他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转入议论,但仍采取了写景的形式。“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全诗从“鸡鸣见日升”转入“浮云遮望眼”,衔接非常自然,意思上也是贯通的。“日”是帝王的象征,“浮云”是邪臣的代称。王安石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

  4、朗读背诵《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

  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后默写这三首诗,并翻译。

【《望岳》教案】相关文章:

望岳翻译及赏析11-25

《望岳》原文及赏析09-06

望岳原文及赏析02-04

望岳原文及赏析08-21

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08-17

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04-08

《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04-09

望岳三首·其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5

望海潮的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