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技术创新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技术创新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技术创新论文1
学生培养中创新创业意识是目的很多高等院校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工作室,让学生用自己课外的时间强化知识内容,进行项目设计,开展自我管理,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自身创业素养,强化自身创业能力。
1工作室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意义
工作室创业模式即学生在学习期间自己组织的小团体,目的是在工作室内研究课上的难点和重点,并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期在实践探索中寻找不足,不断的进行改进,通过实践理论的充实实现成员间的互动,共同寻找未来共同发展的平台。通过工作室的模式,能强化学生的管理,让学生在学习之余管理自我、创新自我、团结自我。并由具有创业经验的导师带队,学生根据知识内容自主设计实践活动,自主规划和经营。在工作室内工作和学习,能够累计经验和人脉,掌握团队合作理念,从而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提供筹码。工作室项目的开设能突破传统授课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可更好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通过自主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教学更好的融合实践。借助工作室模式能缩短理论与实践间的差距性,工作室的开展先要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然后结合学校的专业进行项目设定,最后调动学生的价值理念和导向,并将实战看成是驱动学生发展的前提保障。
2工作室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1培养机制上具有开放、连续和融合性
工作室要想长远发展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前提,所以工作室就应网罗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到建设中。工作室开设时人才的纳新和管理上要重视主体开放,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管理学生的团队意识。就机械类专业工作室为例,可在全校范围内招收具有科研和制作爱好的学生,可不限专业,只要有这方面爱好和研究即可。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工作室内的人员形成学科交叉,避免工作室内的学生都是同一专业,问题处理中多使用同一处理模式。除此之外,让工作室内不同专业的成员间相互学习,进行优势借鉴,能利用本专业的优势特征,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团队内成员间的频繁交流,能使团队中成员了解更多相关专业的知识,进而拓宽团队中成员的知识层面,避免学生学习机械专业只能了解这一专业的知识,对其他专业的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满足未来国家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工作室管理中可以使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即非团队内的成员也能参与科技发明活动,这就能发动成员周边的同学、室友或者朋友等都积极的参与到项目研发中,成员间的亲密互动,能强化彼此间的合作意识。如项目完成后,需要进行后期的外观设计,小组成员就会向美术专业的学生寻求帮助,他们能为小组成员提供新的思路或者设计理念,在双方的配合下共同完成外观的设计,非美术专业的学生能在设计中重新整理思路,打破以往专业思路中的固化思想。所有参与工作室内的新成员,应经过一年的“试用期”,然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工作室成员。并要为工作室内的成员建立档案,使用编号制度管理成员,要求每个成员有着自己对应的编号,建立工作室微信或者qq群,利于成员工作之余交流项目和专业知识。定期开展讨论大会,总结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状况,探寻业务的进展情况,并解决工作中常见问题。
2.2培养内容上的主体、互动和独立
2.2.1主体活动
作为工作室内的成员要结合自身的项目开发需求,设定具有针对性的项目探索计划。要求教师在培养中注意培养内容和方向上的一致,同时在保有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让学生有良好的主体性。培训中,教师应积极的与学生互动和交流,以构成师生互动平台,双方在交流与互动中,能了解彼此的看法。教师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学生可能在经验和能力方面会略显不足,但部分学生的思路不受传统思想束缚,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就要加以鼓励,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并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将具有质疑的权利,也愿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2.2.2互动性活动
工作室组织定期讨论,这能提升小组内成员开拓的思想理念;积极的发言,并将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轮流组织会议,担任会议主持,从而锻炼人员的能力与表达。作为小组负责人需要协调好成员关系,并在互动中探索知识,提炼关键性知识要点,加入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如,电子通信专业的学生在讨论中发现,现在互联网软件的发展,很多手机厂商不重视硬件,导致手机蓝牙传输速度仍旧停留在过去的缓慢传输状态中,大型文件在无网络的情况下,传输速度极慢,那么是否未来创业可以从这方面入手,研制无网的传授系统。大家就此开展激烈的讨论,成员间进行互动必然会有意见冲突之时,通过冲突碰撞不断的谈论,涌现出新的思路,那么就应让学生在冲突中寻求能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并通过应付困难强化解决困难的意识与勇气,这才是开展创新意识的最终目的。
3结语
工作室是创新与创业的实践性载体,就应将学生看成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培养中以机制、内容和手段为主要入手点,共建创新意识,构建师生共建的学术共同体,补充现有教学模式,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就业发展理念。
作者:翁润钡 蔡露燕 单位: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小军,刘君,张红岩,马青丽.基于课外师生工作室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xx(03):11~12.
[2]李智.创新创业工作室对大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高师理科学刊,20xx(07):131~141.
[3]邓小明,邓志龙.基于工作室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xx(06):111~112.
[4]宋俊锋,林素仙,计佳燚,吴琼.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技展望,20xx(07):131~141.
[5]张红岩,林小军,马青丽.依托课外工作室模式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xx(06):111~112.
技术创新论文2
[论文摘要]国内学者主要从 经济 学、管 理学 、社会学等学科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一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站在哲学的高度,从全新视角解读技术创新,开创了国内技术创新哲学系统研究的先例,并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从话语、范围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研究范式。笔者确信,在李教授及其著作的引导下,将会有愈来愈多的学者站在哲学的高度来全面把握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哲学也定将取得应有的 发展 。
技术创新理论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肇始于熊彼特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在该书中,熊彼特论证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前所未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还根据创新对利息、利润、经济周期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现象进行了重新的界定。由于美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快速发展无法用传统的资本、劳动力因素来解释,人们开始相信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再加上研究开发方面公共投资的意义相继得到证明,加深了人们对技术创新的经济意义的共识。ww于是,技术创新理论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当今,技术创新成为 现代 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因为 科学 技术是“ 历史 的有力的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着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正是由于技术创新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人们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愈来愈强,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它已经成为一个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课题。
一、技术创新研究的几个主要视角
我国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相对较晚。在1973-1974年间,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内部刊物《国外经济学动态》上,有专文介绍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1981年 第四章是技术创新能力论,作者从剖析技术创新的能力系统结构人手,提出提高 企业 的研究开发能力、设计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创新管理能力的具体措施。第五章是技术创新条件论,探讨推动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或条件,如制度创新、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健全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制度以及文化创新。由于篇幅的限制,在此不一一加以详细介绍。
总的说来,作者站在 哲学 的高度,从全新视角解读技术创新活动,在论述时旁征博引,与主题相关的学术成果都尽可能地收集和引用,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所覆盖,对于受众而言,《技术创新论》提供了一个了解技术创新学术界信息的好机会。阅读本书,读者会感受到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新颖的内容,丰富的资料,庞大的信息量,引人深思的见解,尽管对于从哲学的视角来解读技术创新活动,读者可能见地各异,但可以肯定的是,《技术创新论》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技术创新活动的全新视界,毫无疑问将对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技术创新论》与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兴起
技术哲学(技术创新哲学是其中之一)本来就是一个较新的哲学分支学科。技术很晚才进入西方哲学的视野。究其根源,这与西方哲学的“理论”取向有关。“哲学一 科学 ”史从苏格拉底一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以理论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对实践活动则不予重视。技术创新活动一向被看成知识贫乏的实践活动,因而被认为不值得哲学研究。到了今天,即使有人考虑到 现代 技术的巨大影响,但也认为这种影响主要来自现代科学的运用,现代技术工程被看作“应用科学”,对技术及技术创新的哲学反思通常是科学哲学的附属产品。因此,尽管技术(及技术创新)与人类同时产生,甚至人类漫长的 历史 是由它来标识的(石器、铁器等),技术及技术创新对历史 发展 也有巨大影响,但技术及技术创新向来没有进入哲学思考的核心。不过,夏保华教授认为,在技术创新中,大量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虽然是 经济 学与管 理学 的问题。但是,在技术创新中,也包含了靠穷根究底的思考来解决的哲理性问题。他列举了八组技术创新的哲理性问题,包括:关于技术创新本质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客体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活动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动机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知识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条件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方法的问题。他还特别提出,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用哲学的知识、观点和方法,而且不是短期能彻底解决的。为此,他呼吁科技哲学界应着力进行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以“面向文本”、“面向现实”和“面向自我”的“三个面向”为基础,为发展一门技术创新哲学而努力。技术创新哲学的兴起,本质上反映着技术创新对哲学发展的影响。我们不能指望从最普遍的哲学或“元哲学”的发展中派生出技术创新哲学,而是要从技术创新研究和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出技术创新哲学;同样,也不是技术创新研究需要有哲学转向,而是哲学研究需要有技术创新的转向。这样才能显示出哲学关注时代变迁,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特征。
可以说,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是对技术创新哲学研究质疑的积极响应与大胆尝试,并且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功。其著作及其后续研究最大的成功在于开创了国内技术创新哲学系统研究的先例并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从话语、范围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研究范式。在此之前,从哲学视角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一直处于零散、琐碎的状态之中,人们的观点与看法也不尽相同,更谈不上有完善的研究体系,这也是技术创新哲学作为一门学科迟迟未建立的原因所在。比如就研究范围而言,李兆友教授就指出,就当前从哲学视角研究技术创新来说,至少可以做如下的工作:从主体的观点研究技术创新,侧重于从主客关系角度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从认识论角度研究,侧重于技术创新知识的积累、获得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从价值论角度研究,侧重于技术创新的价值维度,分析技术创新这一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还可以具体分析创新不同阶段的价值创造特点;从辩证法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同其他诸如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的互动,从而拓展技术创新的环境因素的范围;从历史观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如何推动社会经济、 政治 、文化的发展,把技术创新的研究放在历史的坐标中,探讨技术创新的历史性,从哲学高度预测未来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等等。
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学科的生命力取决于它与现实的联系程度,取决于它是否有助于分析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技术创新哲学研究,一方面,能进一步深化技术哲学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从理论上丰富技术哲学体系,同时也找到了技术哲学走向现实的中介,有利于实现技术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哲学研究,也能为其它领域的技术创新研究提供指导。站在哲学的角度看,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也反映了技术创新对哲学发展的影响,反映了哲学研究“需要有技术创新的转向”这样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在理论上推动了哲学新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为哲学研究走出象牙塔找到了一条理想的途径。可以肯定的是,在《技术创新论》开创的研究范式的引导下,愈来愈多关注技术创新研究的学者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原有学科的研究视角,而是试图站在哲学的高度来全面把握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哲学也必定成为一门“有着远大未来的学科”。
技术创新论文3
摘要:在我国随着经济建设地不断发展,我国在目前依旧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十分之大,对煤炭资源如此依赖但是无法彻底有效地提高煤炭资源的有效率,这也导致煤炭资源的利用在目前还是处于一个粗放式的利用,在目前对煤炭资源需求如此旺盛的前提下,比较老的设备无法满足目前日益增长的煤炭需求。老旧的设备不仅仅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且会导致一系列的安全问题。为了简便操作也为了让煤炭机电设备提高效率。在目前煤炭机电设备当中,自动化技术已经是现在发展的一个趋势所在。本文就煤矿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应用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煤矿机电;机电自动化;自动化技术;创新应用
1引言
我国经济正在不断地发展,但是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当中煤炭资源的比重依旧十分的高,煤炭资源的比重过程也导致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在煤炭资源当中使用自动化技术是有着客观需要的,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不断地发展,煤炭资源设备在进行开采当中所产生的低效率和高耗能非常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2煤矿机电自动化技术
随着煤炭行业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煤炭行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煤炭的利用率相比较以前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发达国家对煤炭行业的注重导致对煤炭行业广泛地应用自动化设备来取得较为显著的效率,通过机械化的'煤炭机电设备投入生产可以有效地减少安全事故。
2.1电子技术
所谓电子技术,指的就是将电子器件在各个科技领域中加以应用的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是现代电子技术中的两种主要类型。电子器件反应速度较快、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使用起来极其方便,以其为基础的微电子技术及相关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应用及发展。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其在现代化生产中也逐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煤矿的监控系统以及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过程中,很多方面都涉及了信息的收集、检测、传输以及处理等内容;而煤矿在生产过程中也要对功率较大的设备,如采、掘、运、提、通风以及排水等设备,进行功率以及转速等方面的控制,这些都需要以对电子技术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为基础,因此,煤炭企业必须要对电子技术提起相当的重视。
2.2机电一体化技术
现阶段,矿山设备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设备正向着柔性化特点发展,柔性化的设备和智能设备的趋势更为明显,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进行计算机网络运行的管理使用,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设备运行控制设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提高了设备的运行秩序,在不使用其他辅助设备的情况下,可以提高设备的整体运行效率。此外,在煤矿生产机电设备的一体化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应做好每一个方面的检查,防止故障发生,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要及时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必须为整个生产过程配置监控,当故障发生时可以实现自动化处理,操作人员做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使设备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预防出现煤矿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2.3控制理论
控制理论的应用密切关系着煤矿的生产现代化。控制理论不仅是指近代控制理论,也就是为研究动态系统运动状态的理论,其同时也包含了与自动化系统直接相关的、随着自动化技术不断发展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包括半导体变流技术、微型机控制技术等。科学技术与生产手段的现代化过程中持续出现着新的要求与问题,这些都对控制理论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控制理论的发展也在推动着科学技术与生产水平的进步。煤矿的自动化设备包括生产器械、驱动设备以及控制装置等。目前煤矿的控制装置基本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完成了向现代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转变,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数字化控制的基础,控制理论则是控制策略的依据。而电力驱动则是指煤矿的动力系统驱动功率主要靠电动机提供,其中现代交流和直流驱动系统,尤其是交流变频调速系统和串级调速系统中都通过对变流装置的利用来达到能量的转换。
3煤矿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应用
3.1提升机自动化
传统的矿山提升机主要的控制元件就是继电器,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进行编程控制的控制器和变频器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矿山提升机的改造工作中,更突显其应用价值。从目前矿山提升机的应用情况来看,通过自动化技术进行矿山提升机改造的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需要拆卸掉原有的操作台,并安装新的操作台,但是需注意的是,在矿山提升机的改造过程中,仍然需要用到原有操作台;其次需要安装能够转换新旧系统的转换电站,从而有效地保证原有系统能够在改造过程中保持正常运转;另外,由于矿山作业尤其需要重视安全和稳定,因此必须在矿山提升机改造完成之前对新系统进行调试与检测,同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新系统的安装,从而为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提供有力保障。
3.2矿井安全监测
煤炭行业不仅仅在中国是危险性较高的行业,在国外煤炭行业同样存在着危险性。在美国西部采矿的潮流兴起的时候,许多煤炭工人由于缺少安全保护而导致意外死亡。因此,自动化的煤矿机电设备在对矿井进行动态监测是十分必要的。现代化矿井在建立安全监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矿井各个部分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反映出来矿井各个部分的数据,包括井下排水系统和地面压风系统等等。在近几年因为井下人员失去了与地面上的联系所导致的煤炭事故逐渐增多,对煤炭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十分重大的威胁。自动检测设备是自动化技术在煤矿机电设备方面有着非常重要应用的前景,对于煤炭地下采矿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旦发生各种样的事故,自动化检测设备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帮助救援进行快速定位。这为煤炭机电设备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帮助。
4结束语
总体来说,我国煤矿自动化过程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相关工作人员要对此提起重视,对煤矿自动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争取早日实现煤矿生产系统整体的自动化,保证煤矿的生产效率与安全性,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成春明.浅析对煤矿机电自动化设备故障的分析及维修策略[J].中国化工贸易,20xx(12).
[2]汤彬.以人为本,以创新为动力,提升企业竞争力———浅谈煤矿机电企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及策略[J].陕西教育,20xx(01).
技术创新论文4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生物技术这一新兴产业显然已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领航者,随之产生的生物经济也将慢慢成为未来经济形态的主流。其中,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渗透衍生了医学生物技术这一新领域,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大力驱动着医学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医学诊疗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关系着数亿万人民的健康,要不断提高医学诊治水平,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可以归结为医学生物技术可以从技术层面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解决重要民生问题。21世纪以来,纳米技术基于其材料独特的尺寸效应和卓越的光电磁性能,得以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在各产业研究领域中。在现阶段,纳米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医学生物技术领域,随着交叉学科研究的渐渐兴起,纳米技术和医学生物技术也慢慢在跨学科的研究中不断进行交织和融合,慢慢衍生出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交叉学科——纳米生物医学技术,并且,该技术已有效推动了医学生物产业的前进,并促进和支持医学生物技术行业成为国家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核心要素[1-3]。尤其是近年来,纳米生物医学技术在人体医疗与健康方面涌现出不少应用可行性很强的技术成果,例如应用于临床上靶向缓释药物的开发,疾病相关分子诊断以及组织修复、器官再造等等方向[4]。但是,纳米生物医学技术在全世界都是一门新兴学科,因而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方面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困难,这一点在我国尤其突出,也就是纳米生物医学领域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针对这一技术的综合教学素质培养体系,也相当不完善。有鉴于此,笔者就医学院校本科培养阶段的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教育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研究,目的培养出具备前沿纳米生物技术知识储备,符合医学诊疗领域需要,且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创新型人才。
1进行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
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是一门非常典型的多领域交叉学科,生物医学、材料、化学和物理等学科的内容都包含在内,因此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自然也非常高[5]。个人认为,应该将教学目标设计为培养学生具备相关领域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富有创新精神与思维模式,在纳米医学生物技术的某一或某几方面具有相当的.专业实践技能与经验,能够将纳米生物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实际的科学研究与实际技术产业化之中,对纳米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某一领域的当前产业情况主要发展趋势有所体悟,具有技术研究与项目管理实施的基本专业素养和技能。
2实施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教学的主要理念
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作为一门多领域交叉的新兴学科。作为一门非常强调实践与实用性的应用型技术学科,在纳米生物医学技术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把理论知识教学与课程实验教学、专业科研活动和产业企业课外实践活动整合成一个综合教学体系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自主发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纳米生物医学技术的教学内容、方法、教学主体和教学对象等基本要素必需共同有机的地结合在一起,协同服务于学科教学目标,以合理的安排与布局,相互相同综合成一个有效的教育教学整体过程。我们应该充分注重激发与引导学生学习与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像过去只是进行知识的单向传授,因此忽略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一种双向沟通、激励引导、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学习探索,教学过程也不再是枯燥、单调的知识传递,而是师生双方之间在智慧、思想与感情上的沟通分享。而且,教学模式应注意技巧设计,创造设计一个问题情境,通过好的提问与启发引导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然后就该问题从不同的多个角度来解析与研究,并且进行持续的提问与思考,逐步分析挖掘该问题发生的根本性缘由,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寻找答案,通过答案的适度不固定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从而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分析处理问题的习惯与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6]。
3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
纳米生物医学技术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多元化。作为一门多领域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不是几个学科领域知识的单纯组合,而是将相关的学科都以一种非常紧密、多元化、多层次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因此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教育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并理解透彻这些交叉学科之间的内部联系和知识理论结构,并依据这种联系与结构在多个学科的藕合点基础,设计出具有纳米医学生物专业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这时候,对学科知识的划分上也不宜再过于详细,而应更注重该专业的理论特点,让学生的知识背景建立在宽厚扎实的大专业平台上。纳米生物医学技术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前沿性。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其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注意将该学科的最新前沿研究成果整理出来,及时、适当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并结合纳米生物医学技术在医学诊疗领域应用的经典实例,以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应用方式和创新思维方法,也让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化和实用化,进而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以致用,很好地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7]。纳米生物医学技术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应用性。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型技术,其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当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学生在独立设计、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其专业思维、创新意识、科研素质和动手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这就要求我们注意控制死板的验证性实验所占的比例,多设置一些具有较好综合性、可设计性和开放性的实验,课程进行过程中也更注重学生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而非实验结果[5]。
4CDIO实践教学模式在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CDIO实践教学模式是近年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实践教育模式。CDIO的主要内涵是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与运用(Operate)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实践教育方法体系[8]。该方法体系模拟了应用技术从研发到运行的完整流程,能充分培养学生运用主动性和综合性的实践方式来学习与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非常适用于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教育教学体系。因此,我们应当将这套综合性和操作性都强的CDIO教学模式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把每个实践能力点的培养都具体落实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并且能够很好的与科研活动参与、行业企业实习等课程外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一种深度的“学以致用”的宝贵经历和体验,这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对其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思维能力都能提供有益的帮助。
5结语
纳米生物医学技术近年来的发展十分迅猛,同时具有鲜明的交叉与复合特性,能助力整体医学诊疗水平的提高,对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起到巨大推进作用。因此如何培养适应专业发展和产业需求的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专业人才,是医学院校相关专业高等教育目前所面临的核心问题。通过以上积极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探索,以及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优化,我们若能据此更好地培养出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专业的研究与应用兼顾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将能发挥更大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意义,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和纳米生物技术的更大发展。
作者:刘斯佳 孙健 凌敏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4]顾宁.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学发展中的应用[J].AdvancedMaterialsIndustry,20xx(12):67-71.
[5]胡建华,张阳德等.促进我国纳米生物医学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xx,18(20):3070-3072.
[6]胡高,胡弼成.大学教学协同创新论[J].现代教育科学,20xx(4):109-110.
[7]张侃.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医用材料,20xx,44(17):227-228.
[8]李莉梅,欧阳乐军.基于CDIO理念的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14):141-143.
技术创新论文5
摘要: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让新时期的学校教育能够遵循国家的要求,应将工学结合实施与完善、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从校企合作方面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展示培养人才的规律,使学校教育体现出“高等性”和“职业性”。学校创新课程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育人,创新型的教学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满足社会生活和个人的职业发展。本文就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型课程展开探究。
关键词:岗位引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创新;课程体系
传统计算机的主要教学手段是以学科体系为主,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解和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要把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区分学生个体的差别当作教学重点,在传授知识时,要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行培养,把现实生活中工作项目当作案例引入到教学中,创出新的计算机学科体系。
1传统的计算机技术教学有很大不足
第一,更新速度较为缓慢的专业课程,发展速度迅猛的计算机技术。专业技术日新月异,从以前的职业学校到现在的高职院校以及各大高校,总有一部分专业设置滞后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开设课程的专业教学效果被严重影响,在这样的课程体系影响下的学生缺乏岗位竞争能力。由于教材的更新较为缓慢,所以教材就会缺乏易学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具有系统性的学校教材,其系统性指的是应用角度而不是知识,要实行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现在的教学情况缺乏目的性和导向性的根本原因是授课老师常规的教学模式,就好比大人教小孩走路一样,大人走一步小孩走一步,大人如果停下不走了,小孩也会停下不走,学生在教学模式中处于被动地位,不会主动去学习和实践。由于院校的课程体系更新慢,广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就不能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影响岗位竞争能力。要想让学生能够事半功倍的进行学习,就只有在学生一入学开始就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训练,这样才不会与社会脱节,提高就业机会。第二,课本内容与社会脱节,职业学院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因素是实践性强,实践教学更是工科的目标。现在的教学模式是以理论验证为基础的传统实践教学,对知识的理论性和相关性过于重视。现在主要采用实验实训课和顶岗实习两种实践教学模式,实验实训课的主要教学方式是采用现实案例来进行教学,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严格教材要求,把案例作为课堂的基本素材,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模拟,让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分析,使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改革之后,案例教学模式有着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作为基本材料的案例,最重要的就是其内容的选取,当下的教学现状,由于约束了学时,教师很难把握选取案例的数量以及难易度,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典的计算机案例往往已经过时,有些开发语言在以前很是流行,但是在现在已经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多年不变的教学案例,更新较少的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内容、工具版本、开发语言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出现,重点抓实践的学校教育,其优势和特点是设置了顶岗实习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通过直接参与职业工作来对书本中理论知识进行验证。
2创新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第一,调研当前社会的人才需要,对社会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前景进行细节分析,对当前的职业岗位人群和未来的职业岗位人群进行总结,并预测其需要的人才类型。教学目标中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要按照调查结果进行实时改变,把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总结成经典任务,对任务中的专业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其转换成不同的领域,其内容包含五到十个经典任务,其转换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单位,采用案例项目模式进行教学,将理论与实践以及实际应用环境三者结合在一起,对实践环节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通过训练就业之后工作任务,使学生对将来工作中会出现的多种问题进行对应和处理,系统地学习多个模块,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一步提高。教学的准备、执行和总结三个阶段共同促进教学实施优化,核心为教学总结提高,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对课程的教学体系提出优化意见并进行修改。把根据岗位需求,筛选并凝练出的与职业能力相关的理论内容和将来就业会用到的基础技能合并到一起,融入到实训案例中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能进行基本知识的学习,还能使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对市场和行业关于计算机应用的需要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岗位能力基础,使学校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与之对应。
第二,教学核心是以提高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教学进行构建。不仅要注意建设课程的实用性,还要对职业特点进行强调,考查地方市场和地方行业的发展需求,在选择课程内容方面上,在理论知识够用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添加岗位职业能力方面的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尽量加大实践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在课堂上学习和练习到的知识来对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使学生就业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在新的课程体系教学中要融入以后岗位的`主要技能和主要技能的教学内容,新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创建原则是培养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能力,按照岗位的工作流程进行模块化的创建,新型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以下几大特点,即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等。由通用职业能力课、基础职业能力课、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课,扩展专业能力课组成创新型教学方案。通过通用职业能力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得到加强,通过基础职业能力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使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能够被学生扎实掌握,为以后的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接下来的学习能够更加得心应手。通过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课的学习,分类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像平面设计、软硬件维护、数据库的维护与使用网站设计与制作等都是具体的职业岗位,在创新型的计算机系统课程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为了能够使市场需求与课程设置相互结合,教学内容要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的工作内容相对应,使课程设置与校企相结合,培养的学生要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通过扩展专业能力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得到加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来应对今后工作。
第三,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完善,规模庞大的计算机知识体系,将好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提高学习条件才是教学关键。在学习中可以划分多个学习小组,不同的学习小组之间可以交流合作,促进学习氛围,可用不同的计算机软件来辅助教学,开展户外课堂活动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充分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应用才是计算机技术的重点,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会应用并且能应用,专业教师必须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专家,只有深入到第一线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对于项目实战的经验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在教材中加入合适的内容。想要工程化教师队伍,主攻一个专业、主讲一个模块、编写一本教材、主持一个项目、联系一个单位,建设一个网站这“六个一工程”必须要做好。服务于当地行业和地区的学校由于其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必须立足于周围环境的需求来进行教材改编,认真把握好教材建设的动静特性,静指的是教材的主基调,指的是相对稳定的基本技能;动指的是教材的变化性,即体现教材与周围环境变化的对应内容,此外,重视建设实验实践所需要的教材也是创新课程系统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综上所述,创造课程系统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专业岗位对口高素质人才,只有在基于培养岗位工作能力的前提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教学模式变为“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际动手能力,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工作内容接轨,将工作过程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使工学结合得到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1]梁毅娟,莫小群.岗位引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创新型课程体系研究[J].广西教育,20xx,12(39):77-79.
[2]周扬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能力需求[J].现代商贸工业,20xx,37(13):173-174.
[3]魏先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5(2):61-63.
技术创新论文6
1.新时代档案管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1.1创新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档案事业若想要实现稳定持续发展,就应当不断强化其社会功能,对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效应用,争取与社会经济实现同步发展,而档案管理技术的创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实现档案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实现共同进步。由此可知,档案管理技术创新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有助于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服务功能的顺利实现,维护社会的稳定高效运行。
1.2创新是档案部门发展的原动力
近午来,档案工作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档案基础业务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得到加强;档案部门进步适应了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拓宽,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意识逐步增强,但是档案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档案管理长期单调而枯燥的工作方式,传统而落后的工作方法,使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墨守成规,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几十年一贯制-立卷、归档、转递、借阅等。要解决这些新问题,真正使档案工作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只有通过档案管理技术创新才能开创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2.新时代档案管理技术创新的途径
2.1档案管理的安全技术创新
2.1.1操作安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进一步提高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障档案信息管理操作安全,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在强化档案信息安全意识的基础上,注重档案管理过程中信息数据处理操作的安全性,及时进行电脑杀毒、电脑资料备份等操作,以免电脑感染病毒后重要的文件资料丢失,而给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就文件资料备份方面来看,可以将档案信息备份于服务器中,也可以刻录成光盘进行备份,减少信息还原失败的可能性。
2.1.2信息内容安全。通常情况下社会群体通过浏览网页或电子邮件的方式获取档案信息,为切实保障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性,档案管理部门应当以杀毒软件进行重复杀毒后方可以电子邮件形式进行发送,并且以网页形式发布档案信息之前,应当以专门的过滤系统来对网页进行过滤扫描,以免出现网络电脑高手等而威胁档案信息内容安全。当前档案管理过程中,大多以文件扫描的.方式来对文件进行录入,但此种方式也存在一定不足,极易造成人为的档案信息内容泄露,严重影响档案管理的总体水平,并且极易出现原文件遭受非法窃取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对档案信息内容进行加密处理,并逐步完善档案查阅制度和存储制度,定期对档案信息内容进行监督和检查,对查阅档案信息内容的人员及查阅时间、地点、方式等要素进行准确且详细的记录,以便在发生问题后能够有据可循,切实保障档案信息内容安全。
2.2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在新时代发展环境下,档案管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加强档案管理技术创新是提高档案管理总体水平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应当对档案管理人员、信息人员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增强档案管理相关人员的知识储备,提高其档案管理信息素养,通过多元活动的开展,帮助档案管理人员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并培养档案管理人员敬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忠诚度,鼓励档案管理人员积极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促进档案工作的创新发展。
2.3建立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新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更具特殊性,在对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进行有效应用的基础上,转变了以往纸质档案文件的管理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相关。因此在现代档案管理工作中,应当充分结合政府各机构的资源情况,对各机构的实际作业需求进行系统化分析,进而开展档案管理策略规划,对政府各机构现状进行积极整合,争取为政府机构提供优质的档案服务,以各阶段档案管理实际效果以及策略规划的实际应用情况来对档案管理策略进行调整,从整体上提高档案管理总体效果。
就宏观层面来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档案事业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档案管理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模式上存在一定不足,难以与社会发展保持高度一致,在此种情况下,档案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强化创新意识,拓宽档案管理思路,坚持与时俱进,切实提高档案管理总体效率,从而为社会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推进档案事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霞.如何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J].黑龙江档案,20xx(01).
[2]王鹏飞.企业档案管理与创新研究[J].办公室业务,20xx(05).
[3]洪亮.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档案管理探讨[J].办公室业务,20xx(05).
技术创新论文7
一、低碳经济含义
“低碳经济”概念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所以,笔者以为,低碳经济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的,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发展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以及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由上述定义可知,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①经济性。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②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③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无论对解决当前世界的能源问题、气候变化问题,还是对人类长远的社会发展,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有人把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把低碳经济的兴起,视为与工业文明同样伟大的一次革命,是把人类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开创了人类经济发展的新纪元。在我国,能源日趋短缺和高碳排放引起的气候和社会问题,正严重困扰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而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同样也符合我国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如何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使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的挑战
1.资金挑战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是高污染、高排放的。相关资料表明,企业每生产一度电要释放7克硫,每生产一吨铝锭要释放21.8吨二氧化碳,一升汽油完全燃烧要释放2.2公斤二氧化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能源开发力度也将持续加大。火电、钢铁、水泥和化工等重化工业和高耗能工业,目前每年耗煤量占原煤量的90%,高耗能工业对我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仅为10%~12%,但其耗能却占到50%~70%。能源的粗放利用和过度消耗,将会带来无法挽回的环境问题,这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制约。要发展低碳经济和发展新能源,企业原有生产流程需要大范围升级改造,这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对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挑战。目前许多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还存在一些认识问题,比如认为节能减排只是一种社会责任,所以不愿在这方面增加过多投入。加上目前我国现有的已经上马的新能源技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和技术不过硬等原因,经济效益缺乏竞争力,不能发挥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目前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也不够,多数银行不选择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这些障碍性因素让许多企业在低碳道路上采取了“停滞不前,静观其变”的态度,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成功转变为低碳企业的风险。
2.技术挑战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国内外学者基本取得了一个共识,就是“通过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是减少排放的一个关键途径”。因此,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如果低碳技术不能很好地实现商业化与产业化,那么低碳技术在影响经济发展模式和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就微乎其微。目前,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高。从企业投入看,目前我国二万八千多家大中型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的只占百分之二十五,百分之七十五的企业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在英国贸工部发布的20xx年“全球企业研发排行榜”上,在全球1000家企业当中,美、日、德三国上榜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球1000家企业总投入的71.9%,上榜的中国大陆企业仅有四家,研发费用都未达到2200万英镑,前15家研发投入额最多的企业日本占三家,研发费用都在25亿英镑以上。从企业创新能力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只有24%,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不到10%。且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也更注重短期项目,而对长期性、有市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则很不够。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偏重于短期经济效益,申请专利的大多都是实用型和外观设计方面的技术,而且军民科技研发“通用率”有待提高。这些都制约了中国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3.市场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国内“游戏规则”行动将对企业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气候制度将会通过国际政治外交途径转化成为各国的法定义务。例如,《京都议定书》以及国际气候保护协议磋商会议都旨在要求世界各国做出承诺和行动,最终会通过各国因履约而制定的政策措施与制度建设,将碳排放产生的负外部性内部化为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如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芬兰、荷兰等国近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等多项经济政策,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燃料开征碳税。美国加州西部地区自发建立了碳排放贸易制度,实施企业自愿减排计划等系列政策,并建立了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激励机制。同时,发展低碳经济将导致世界贸易规则的变动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如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最早提出的碳关税议案,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以保护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其商品遭受的不公平之竞争,以及20xx年6月22日由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因此,有学者指出,美国“碳贸易保护主义”和“碳贸易歧视主义”正在发展,美国国会“碳关税”的贸易大棒或将成为其打击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一项工具。
三、面向低碳经济的企业应对策略
1.树立低碳经济观念
一方面,企业要切实认识到低碳经济是经济新的增长点,无论是国家、地区还是企业,抓住了这个增长点,就给经济找到了腾飞的动力。有专家称,未来经济的竞争,有可能是低碳经济的竞争。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观念意识,而把低碳经济视为可有可无,抑或可以减缓考虑的问题,就将失去新的发展先机。无论是地区还是行业,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中,一定要把它置于无可替代的战略位置上,不要因为有困难就回避,也不要因为投资大就“偷工减料”或敷衍应付。今天,如果在这方面缺乏远见卓识,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观念和意识,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要抛弃等靠要的思想。低碳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笔直的大路可走,于是一些企业就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左顾右盼,徘徊不定,想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想等等国家有什么优惠政策。一些企业则认为,自己不是能源消耗大户,人家还没动,我着什么急!这种等靠要的思想,只能丧失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机遇,丧失市场话语权。要知道,有关低碳经济的科学技术、投资模式、管理经验,也包括政策法规等,都是通过探索和创新而产生的,每个企业都应当成为积极的探索者、创新者,要加快构建和形成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同时,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转型,企业需要对当前形势和未来趋势进行战略思考和长远布局,在恰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行动。在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时,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转型对于企业自身和企业所处行业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政策法规的变动对企业经营环境产生的变革,以及国外游戏规则对企业海外资产运作和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充分考虑现实条件约束,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避免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
2.及时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的联盟平台
要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技术。企业唯有在技术上实现突破,才能获得低碳生产所需的技术,进而开展低碳产品的生态设计和营销。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义,从短期看,应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中长期的主要技术研究领域应包括: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因此,面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前景,企业必须建立低碳技术创新联盟,实现企业长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标。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可使企业具有稳定的交易关系,降低了成本,也缓解了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困境。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强调每个企业所具有的资源具有异质性,通过技术创新联盟,可以获取发展低碳经济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同时还可以共享资源、相互学习、拓展产品技术链,促进企业的低碳转型。企业可根据实际条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通过借用外脑开展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通过以自身为主,与同行开展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的联盟平台,从而提升企业面向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意识;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规模效应,提升企业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弥补企业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人才、资金的匮乏;扩展相关产品技术链,突破技术垄断,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进一步为企业的扩张和兼并奠定基础。
3.改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
第一,建立企业总体低碳标准。企业应该根据行业和产品的国家标准,制定能够约束企业自身的总体低碳标准,努力做到使用低碳能源、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持续发展,通过自律来实现低碳发展目标。将能耗指标、排放指标、污染指标用规章制度的方式予以规定,并且对各项指标的指标值进行监测,当指标值超出规定值时就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能耗、排放和污染。而且,随着低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员工低碳意识的不断加强,要及时更新规定的低碳指标值。同时,为了更好地监督企业低碳标准的有效执行,同行业的企业可以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用经济手段推进同行业的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第二,建立员工日常低碳标准。企业的员工对其实现低碳经济目标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来为企业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而努力。企业可以针对员工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的管理考核制度,将员工为低碳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作为一项考核指标,比如规定员工每天的用电用水量、或者约束员工用水用电的时间、鼓励员工骑自行车上下班等等,对于执行得好的员工给予奖励,对于执行得差的员工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在所有员工的身体力行中被实践和发扬。
4.实施低碳营销第一,低碳产品定价。低碳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产品。从产业活动的结果来看,低碳产品不仅是产品自身,还包括产品创意、科研、投资、生产、销售、服务、回收这一系列全过程以及产生这个产品的各种社会环境。企业在制定低碳产品的价格时,要树立“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的新观念,把企业用于低碳方面的支出计入成本,从而成为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同时,要注意低碳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采用消费者心目中的“觉察价值”来定价,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低碳渠道策略。传统营销依赖层层严密的渠道,并以大量的人力和海量的广告投入市场,这种高投入、高能耗的方式是“高碳营销”的典型,而低碳经济则要求企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到低成本、低消耗和低污染的“低碳营销模式”。低碳渠道策略必须以产品策略和区域市场策略作为整体依托,持续深化渠道内部的观念、结构、关系和运作模式的创新,内外相结合,真正实现降低渠道成本,提高渠道产出,减少渠道的资源浪费。如网络化销售就是“低碳营销模式”的一种实现方式。
第三,低碳促销策略。企业要摒弃以往单纯刺激消费、鼓励消费的传统促销形式,应该以“消费者教育”重新整合促销组合。所谓“消费者教育”是指企业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以传播消费知识、传授消费经验,培养消费技能、倡导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营销活动。以消费者教育整合促销组合,就是要使企业的促销工具都统一起来为消费者教育服务。企业通过“企业引导、消费者学习”策略,挖掘消费者的低碳需求、培养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文化、倡导低碳消费观念。
技术创新论文8
《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中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个教学环节大力扩充,能够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起全新的信息化小学数学课堂。笔者立足于教学实践,针对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作初步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求知的欲望是一切學习行为的根本动力。当人内心生出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时,也就意味着他开始了学习的旅程。因此,求知欲望的激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信息技术内涵丰富,包含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时,有多种组合及呈现方式。不管是音频还是图片,比起传统的单一的板书,都能够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信息化的课堂能够通过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打开数学学习的大门。
例如,讲解“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出这样的情境: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将一个苹果平均切成四块,另一组是将一个苹果平均切成六块。然后教师提问:“如果想要吃到的苹果尽可能得多,应该选择第一组,还是第二组?请陈述理由。”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巧设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数学原理的掌握并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创新思维的培养已经逐渐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教师从多方面进行培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才能通过内化成为学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信息技术灵活多变,是教师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可以增添更多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可以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提供支撑,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锻炼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解“圆周率”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将圆周率的意义告知学生,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内容:以O为端点做出射线L,在射线L上任取一条线段作直径,动态地画出大小不同的三个圆。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圆,并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在课件的提示与引导下,能够顺利探寻出“圆周率”这一概念的意义。
三、组织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在应试教育中,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强烈反差。对于基础理论的考试,学生能够表现得很优异;而一旦涉及实践,学生往往手足无措,这与教师平时实践教学的缺乏有直接联系。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交互功能、人机对话功能等,设计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实践能力。
例如,在“圆的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设计一道思维训练题,把一个完整的圆切割开来,让学生求切割图形的面积。为了让学生把握到这道题目的内在含义,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课件中通过拖动、折叠、反转等方式发现规律,找到结论。
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新课标的要求为一切教学活动的指向,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总结教学规律,结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论文9
摘要:创新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青少年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栋梁,更是不能缺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很多高校都是开展创新教育,在各个专业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未来更是用处广泛,在这个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时代,创新教育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创新
1前言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如果我们缺少创新精神就很难在世界上立足。现在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是十分的普及,我们的生活开始离不开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来说同样重要,本文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对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改革建议,对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2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目标
创新教育追求的是培养独特的人才,而不是培养千篇一律的毕业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我们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来说,应该在教学中确立明确的创新目标,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相互尊重。转变教学观念还应该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在当今时代,素质教育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用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创新教育,只有这样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才能真正地探索出一套适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3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果说高等教育的核心和灵魂,那么非创新莫属了,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对于人才的培养是有着一定的阻碍的,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平时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材,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教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材中都会存在一些创新元素,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元素,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者是课堂上进行创新,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门信息技术的课程,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只有一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举一反三,让学生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力,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何种教学方法非常的关键,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应有的技能和知识。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中,大多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被动的在底下听,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模式,应该进行创新,将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调动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最后可以通过一些比赛来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了解,这样能够在学生之间激发一种竞争的欲望,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习的兴趣。
5创造合适的创新教育环境
学习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我们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创造一些适合创新教育的条件,比如教师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来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将自己心中的疑惑大胆地说出来,这样才能释放学生的性格,让其敢于大胆地提出心中所想。当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的时候,教师不应该直接否决,而是应该耐心地帮助学生寻找问题错误的根源,当教师错误的时候应该大胆的承认,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其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6通过多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创新教育中,我们不能仅仅通过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而是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我们可以转变思想,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这样在评价的过程中还能够进行交流,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活跃了课堂学习的气氛,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力。由学生之间的互相评论,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这样能够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些成绩可以作为期末成绩的参考资料,成绩也是更加的公平、合理。通过多种方式来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成绩进行评价能够全面、综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帮助。
7多进行实践教学
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因此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也能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疏漏,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创新的思想,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践教学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对实践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来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铭.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研究[J].电子世界,20xx,(17).
[2]胡小灿,魏建.新课程视野下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家教世界,20xx,(10).
技术创新论文10
大港油田位于港西发区黄骅坳陷中部,它是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构造,油层埋藏深度为602~1638m,储层为河流各沉积下的细砂、粉砂岩沉积,以泥质胶结为主,胶结物含量相对较低,一般在0.7%~25%,平均孔隙度为31%,平均渗透率为1000×10-3μm2,属于高孔高渗疏松砂岩。脱气原油密度为0.8441~0.955g/cm3,平均原油黏度为133.91Mpas(50℃),含蜡2.6%~13.2%,表现低凝固点、低含蜡、中黏度油性。
1出砂现状和类型
随着长期注水开发和各种调整措施的实施,井况日益恶化,出砂井、套变井、报废井逐年增多。由于排液量增大,携砂能力增强,使得本来结构疏松的港西油田出砂程度明显加重,因出砂造成的停产井及其影响产量占全区停产井的40%~50%.统计表明,明下段泛滥平原泥岩占地层体积的50%左右,河道砂体占40%左右,而各类溢岸砂体占10%左右。不同沉积微相出砂规律不同,水下分流间砂岩微相出砂最严重,河口沙坝次之。
2出砂条件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油层胶结物含量相对较低,油层容易出砂;孔隙度、渗透率越高,胶结物含量越低,油层容易出砂;含油饱和度低,胶结程度下降,油层易出砂;含水上升,导致地层强度降低,油层易出砂;注水含水上升,降低了原始地层的强度,同时,注水会导致岩石发生拉伸破坏,加剧地层出砂。
3出砂治理技术的创新
3.1港西油田砂岩油藏出砂预测技术
针对港西油田地层物性特点预测出砂井,具体公式为:式(1)中:△pc为临界生产压差,MPa;pr为地层压力,MPa;C0为岩石内聚力,MPa;μ为岩石泊松比,无纲量;σze为外边界处的垂向应力,MPa;β为Biot数;α为失效角,rad;γ为数据库智能修正数据。科学判断油藏出砂程度能够为区块防砂提供依据,从而指导油井的合理生产。同时,找出油田区块生产井的出砂速度与检泵周期、出砂速度与含水和采液强度之间的关系,形成油井砂岩油藏采液强度可控曲线,从而确定油井开始出砂、可控出砂的范围值,为油井防砂提供可靠的依据,减少油井的上修次数,延长检泵周期。
3.2完善油井稳砂配套体系
3.2.1无固相射孔液稳砂技术射孔作业是打开油层的关键环节,射孔作业过程对油层损害有很大的影响。针对不同储层,国内外应用于保护油层的射孔液体系较多,主要包括无固相清洁盐水、无固相聚合物射孔液、暂堵型射孔液、油基射孔液和酸性射孔液等。其中,由于无固相射孔液配制方便、无固相伤害、价格较低,所以,被普遍应用。3.2.2长效防膨稳砂剂技术长效防膨稳砂剂是以清洁水为基液,将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防膨体系,添加配伍性好的表面活性剂、无机或有机盐调整配方性能。该体系能有效控制黏土矿物水化膨胀,具有长效防膨性,可以防止颗粒经过冲刷造成的迁移,具有无固相损害、无碱敏和结垢损害的优点。其常用密度为1.00~1.05g/cm3。采用离心法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单一的无机盐不耐清水的冲刷,二次冲刷防膨率为9.59%;长效防膨稳砂剂耐冲刷力好,三次冲刷防膨率在78%以上,变化不大。这说明,抑制黏土膨胀效果好于常用质量分数为3%的KCL。3.2.3新型改性树脂溶液稳砂技术新型改性树脂溶液是由306树脂+固化剂4%+硅改性剂1.1%+乳化剂0.5%+破乳剂0.5%组成。
3.3泵上下保护装置(双防泵)防砂卡技术
该技术拥有等径柱塞防砂泵防砂的功能,它可以有效防止砂卡抽油泵,防止堵塞进油阀。固定阀带有环空沉砂通道,可以避免井内异物沉积堵塞抽油泵底阀,延长其使用寿命。3.4优化固砂工艺技术固砂工艺技术采用的双效胶结砂是无机材料,它性能稳定,对人体无害,对环境无污染,不伤害油层,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环保材料。该产品具有理想的现场适应性,施工工艺简单。双效胶结砂随着BRC-16油溶性暂堵剂优先进入了生产层的高渗透层段,经过48h的固化反应便形成一个连续的胶结固化体,形成了人工井壁。固砂工艺技术解决了侧钻井、套变井和低能等长停井的固砂技术难题。双效胶结砂由过去的地层堵漏,经过创新解决了低压漏失井防砂困难的问题,有效提高了侧钻井、套变井和低能等长停井的固砂成功率。3.5长井段机械防砂技术通过对长井段机械防砂工具的`研究,研制FSQS桥塞实现选防合采,对主要出砂层位充填了大砂量砾石,形成了完整的连续性挡砂屏障,提高了防砂效果,保证了防砂有效率。FSQS桥塞具有打捞简便,可以延长沉砂口袋,可实现单防单采、选防合采的特点。研制FSAJ安全接头使防砂管串易打捞处理,并且摩擦力小、结构简单,最大外径为105mm,易打捞。
4结束语
形成系统化的分级治砂方法,将“稳砂、固砂、排砂、防砂”等治砂手段的特点与不同井况相结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港西研究和应用出砂预测及分级治砂的工艺技术,为确定治砂方案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大大提升了港西油田砂岩油藏出砂治理的整体水平,对其他疏松砂岩油田的出砂治理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技术创新论文11
摘要:
在中国电线电缆行业是一个关系到我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行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促进了其发展。然而,由于起步晚和其他原因,该行业取得了很大进展空。本文对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条件、问题和措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电线电缆;电子信息;技术革新
电线电缆行业与我们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实践中,它关系到电力传输、信息传输等的实际转换效率和质量。目前,我国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因此,有必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加以解决,以确保电线电缆行业在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下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电线电缆行业的重要性
由于电线电缆负责电能和信息的传输,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可以说它们在国家电气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在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中,应用技术不断涌现。这些创新技术将电线电缆行业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虽然中国的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经济、社会、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在工业技术创新方面仍有很大进步空。为了保证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从而保证产业发展的活力。
二、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条件
(一)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对于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研究对象一般以该领域为主体,分为三个部分。它主要指电子信息产业的微观、中观和宏观部分。每一部分都对应着有线电视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它具体分为企业、行业和国家。它对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进步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电子信息产业的进步可以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提升。因此,技术创新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内容。
(二)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条件
首先,要构建完善健全的技术创新过程,以清晰的技术创新理念为研究项目制定全面的总体规划。其次,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进行研究定位和评价,将电线电缆产业的市场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方向,确保所开发的技术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具有良好的研发前景。最后,确保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中研究的技术产品具有良好的质量和使用价值,避免技术价值内容不符合需求的情况。
三、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障碍
(一)人力资源缺乏
在电线电缆行业,员工主要是技术人员,也就是说,他们对专业技术的掌握是选拔人才的首要考虑因素,所以很少考虑技术研究和创新。目前,根据电线电缆行业发展的需求,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它不仅需要丰富的电线电缆技术知识,还需要熟悉电子信息技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这也是电线电缆行业人力资源缺乏的部分。
(二)产业结构和资源问题产生的障碍
目前,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的功能。然而,由于受原有电线电缆产业结构的影响,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资源。在相关技术的开发中,可能会接触到一些不良产品和资源,从而导致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偏差。这种混乱的资源市场不利于电线电缆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的`健康发展。
四、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措施
(一)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投资
首先,要保证技术研究和创新有足够的资金,以保证技术研究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整合和聚集研发资源,不断吸收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及其概念,加强技术研究交流,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最后,在技术创新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拓展产业融资渠道,开发新的融资渠道和方法,确保技术创新资本链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同时,在优化资源利用效果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保证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二)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整合和规模
集成和规模可以说是行业成长和发展所必需的过程。尤其是在电线电缆行业,其面临的国内外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目前,许多企业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中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研究力度。因此,它在电线电缆行业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因此,在实践中,应注意进一步扩大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实施电子信息产业的整合管理,这有利于研究资源的整合和应用,并为相关技术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三)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
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可以相互借鉴发展的长处。这种交流与合作可以被视为一种技术联盟。特别是在电子信息产业,外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中国。因此,为了开创电子信息产业电线电缆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应更加重视技术交流与合作对技术创新和研发的积极作用。在技术联盟合作中,有必要通过合同和法规来限制和控制技术资源的使用,从而建立共同的技术发展目标,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五、概述
针对阻碍我国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创新和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技术创新的制约和影响,并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然而,在技术创新中,仍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创新方式,以确保有线电视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技术创新论文12
摘要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多次提到“自主创新”。但是要中小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来进行技术创新谈何容易。根据当前国内外的情况,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模式通向技术创新。从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遇到的难点出发,分析产学研合作的可行性、优越性和局限性,并结合实际经验提出产学研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
企业技术创新的最主要方式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在最近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自主创新”成为关键词。在《建议》中,多次强调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提出在“十一五”时期,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从《建议》中可以看出,自主创新是中小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机遇。
相比“十五”规划,国家会制定更多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但主要还是针对大型企业,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还是有限,使得中小企业很难靠自主创新搞技术创新。
1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难点
1.1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存在障碍
不少中小企业认为,科技自主创新的风险太大,投资太大,投资回报率不高。而且有一部分企业领导认为企业无需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同样能使企业发展。虽然技术引进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等优点,是后进企业赶超先进企业的一条捷径。但从市场上转让技术的案例,可以看出,一般大公司转让出去的技术都是一些将近淘汰或低利润的技术,处在成长期或成熟期的高新技术是不会轻而易举地转让给其他企业的。而且很多中小企业只是单纯的引进,没有注意引进后的消化、吸收模仿和创新。这是我国中小企业不能通过模仿创新走上自主创新的主要原因。
1.2我国金融、行政体制的约束
企业自主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我国中小企业目前还缺少正常畅通的融资渠道。实践证明,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离开政府的引导、支持是难以实现的。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获得各种资金的支持比较容易,而且很多发达国家都有相应的体制政策支持企业搞自主创新。例如美国就有通过立法如《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法》制定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等方式,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硬性规定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按一定比例向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计划提供资金,用于援助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以促进他们的专利发明转化为生产力。而在我国,虽然近几年有政策支持自主创新,但是主要的受惠对象还是国有大企业。银行的诸多信贷业务大都面向国有大企业,再加上中小企业势力较弱,使得资信度低,银行对其贷款所面临的风险较大,因而拒绝贷款。而且我国的融资渠道又相对单一,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难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原因。
1.3中小企业研发能力基础薄弱
中小企业规模一般不大,经济效益一般,物质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首先,以往中小企业没有注意对科研人员的.培养,整个企业文化都不适合科研人员的发展,致使企业科研人员缺乏,科研投入少,科研基础薄弱。再者,中小企业对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过少。我国目前R&D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6%,而发达国家为2.3%~3.0%,发展中国家为1.5%。我国许多企业的R&D支出还不到营业额的1%,而有关研究表明,企业要生存下去,其R&D支出至少应占营业额的2%~4%。由于科技研发的经费的投入少,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1.4缺乏新技术、新产品的信息获取渠道
我国提供科技信息的中介行业还没有得到发展,信息中介市场还是处于萌芽阶段。如果中小企业自己投入资金建设一套获取信息的渠道,成本又太高,投入与产出比较低。因此造成中小企业无法掌握最新的技术和产品信息。
2产学研的可行性
2.1解决了中小企业科研人才短缺问题
由于中小企业的资金和管理方式的问题,很难留住出色的科研人员,致使中小企业的科研实力始终无法提升。而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他们有的就是人才,而且实力也是相对稳定的。
2.2降低了中小企业自主开发的风险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
高校和科研单位掌握了最新的科技信息和大量的相关信息,有一流的科研人才,有较强的科研基础。如果中小企业与他们合作,就可以节省很多搜集相关信息的人力、物力,不用一切从零开始。降低和分散了企业开发的风险、缩短了创新的周期、减少无效的投资、降低了交易的成本。
2.3改善了中小企业资源配置的问题
相对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资源是相对紧缺的。把科研的部分留给了高校和科研单位,企业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营、管理、发掘市场等方面,从而改善了企业资源结构。
2.4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这表明国家今后将会加大力度支持产学研合作。
3产学研合作要注意的细节
3.1必须以企业为主体
在产学研的合作中,校企双方价值取向不一致是目前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学校通常会比较注重追求学术成果,很少考虑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起到主导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使技术能成功推出市场。例如我国中小企业板第一只股票浙江新和成公司在进行维生素A的生产技术方案论证时,某研究院的专家对产品市场价格信息了解比较少,提出用胡萝卜素作为原料生产维生素A。实际上,如果用胡萝卜素生产维生素A,按市场价格,原料价格都要高于产品价格,即使这样的技术创新在技术上有可行性,能开发出新产品,但根本不具有市场可行性,不可能产生利润,完全是无效的技术创新。
3.2中小企业不能过分重视短期的经济效益
有些中小企业的领导由于对技术的不了解,对研究开发的长期性投入认识不足很容易会用短期的经济效益来评价一项技术的可行性。这时科研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应该跟企业的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双方应详细地论证这个研究的可行性,使双方达成共识。
3.3应与固定的科研单位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与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的“产学研”联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与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深入的联系,企业才能在第一时间内获得科研单位的科研开发信息,从而以“最经济”的手段获得新项目或新产品的转化权利。企业可以定期派专人走访大学的科研部门,定期邀请大学的教授、专家来企业进行技术咨询等。
3.4企业应允许创新的失败
著名学者曼斯菲尔德在对美国三家大公司创新的调查分析后提出,60%的项目通过研究开发能够获得成功,成为技术发明;只有30%的项目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而最终只有12%的项目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达到创新成功的目的,企业应认识到任何模式的技术创新都带有风险,只有风险大小不同而已。因此,企业应有允许创新失败的认识与准备。
3.5双方应签订合作合同
在双方的合作中,应订立责任义务明确的合同和订立详细的进度表,保障双方的利益。当科研单位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企业也应该给予一些余地。但过了一段时间观察后,仍不能完成,企业就应该立即解除合约,减少损失。
企业通向技术创新的道路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也有不少中小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模式进行技术创新的成功例子。每个中小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但经验数据表明,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率相对高一些。
参考文献
1刘德平.提高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J].特区经济,20xx(3)
2董新宇,李伟,苏竣.民营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与政策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xx(6)
3王俊鸣.高技术公司商业创新的动力是什么[N].科技日报,20xx-11-08
技术创新论文13
摘要:激烈的竞争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社会趋势背景下,只有保证自身企业有强大的生存力量才能在这样的市场竞争模式中得以生存。有些施工单位已经认识到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性,但在企业的资金投人方面还是出现的盲目的情况,这种问题的产生直接导致了资金投人量很大,但没有相应的经济效益流动。所以,施工企业想要从外部环境形势与内容创新思维进行融合,就应该制定出科学有效地方案,施工单位想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从自身层面上提升竞争实力,通过创新意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建筑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设计也越来越新颖,满足人们工作与生活需求。我国不断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建筑业成为当前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点产业,是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地位非常明显。
目前来看,经济发展的下行趋势越来越明朗,国际国内建筑业也面临着更加复杂恶化的形势,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只有通过科学管理才能保证企业胜出,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对企业来说,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只有保证了企业经济效益良好稳定,才能形成可投入有产出的资本链条,科学的管理方法能够全面强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能力、培养企业自己的过硬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面临的困境.全丽提升企业经济运行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实力。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一个环节均涉及到资金问题,从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存在联系,任何一个环节控制不力,均会导致质量与安全问题,使企业利益受损、影响企业良好社会形象。施工企业只有全面强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才能确保效率提升,科学的技术管理不仅是新阶段、新形势要求,更是现代企业制度模式建立的要求,通过科学良好的管理措施一,可以全面解决企业发展瓶颈问题,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升生产效率,确保T程建筑质量安全。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作用
建筑的安全与质量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只有通过良好的`管理与监控,才能确保各个流程符合标准,满足设计要求,施工技术管理作为整体施工过程的管理手段,对建筑工程项目最终的品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1能够保证施工进度
要想保证建筑品质,则需要根据设计要点选择良好的技术,通过技术保证质量,没有符合工程建设的相关技术作支撑,则不会建设出精品工程,更不会出优质产品。在进行工程建筑过程中,施工技术的应用需要严格标准,才能发挥技术水平,满足建设需求,良好的管理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施工材料、技术人员及机械设备的最大效能,全面降低成本投入,保证时间进度,全面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强化技术能力
通过良好的技术管理,能够保证各种技术得到良好运用,科学系统的管理措施,可以不断加强施工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施工人员业务素质与能力,使一线施工人员能够有大局意识、全局意识,对现场良好把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技术实现创新,良好的技术管理能够确保施工单位树立预见性、前瞻陛,从根本上保证施工安全,避免施工事故隐患发生,维护员工自身利益的同时,确保企业良好社会形象。
1.3能够按照标准建设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管理,需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按照现行法规要求和行业标准规范,进一步做好项目指标确立,采用科学管理方法,合理组织施工、选择技术,形成并建立起良好的施工技术秩序,并把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全面推动项目进程,保证质量要求,达到工程验收标准。
2.提升建筑工程施土技术创新水平的策略与建议
2.1 强化树立创新施工理念
市场经济模式属于一种开放性的经济环境,这种环境下,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情况都十分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想要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就需要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以此来应对这种经济全球化的模式。针对建筑施工单位来说,只有将自身的创新实力进行进一步的提升才能使得自身,的竞争力增强。创新能力并不只是纸上谈兵的内容,这种思维的构建需要建筑施工企业在资金的基础上提升自身开发商品和技术商品的内容,并结合其他技术的支持。施工企业在不断提升自身资金实力的情况下,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创新策略,进而实现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目的,整体性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
2.2强化工程质童要求
建筑企业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还应该提升自身对于工程质量的要求.与此同时,.还应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在建筑施工阶段要做到保证建筑的高质量还要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损耗。
3.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
创新的理念不仅仅需要有理论内容的支撑,还应该有实践内容作为保证,好的创新技术应该最快速度投人到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施T不断提升自身的生产效益。运用新产品新技术,帮助建筑施工技术解决自身实际问题,将创新建筑施工技术变成一种实用性的技术模式。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在创新思维的模式下对该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改进,解决了建筑物漏水的问题。在施工操作过程中,技术人员运用聚合物水泥复合除颇技术,在设计阶段按照复合防水节点的原则,将防水、排水的间题进行统一性的处理,有效地解决了建筑物漏水的问题。新的防水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得以应用,给建筑物的质量带来了保障,也让建筑工程技术有了细节方面的完善,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这将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的目的。
4.结语
创新思维能够让企业在现有的社会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被建筑行业的市场模式所淘汰。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对工程技术进行内容方面的创新属于一项必须的内容,只有不断将创新精神进行进一步的落实,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技术为建筑行业带来更帅子品质的建筑结构。
参考文献
[1]林伟强.探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Ⅱ].四川建材,20xx.
[2]袁成斌,淑艳,施工阶段的过程管理方法及实施Ⅱ]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
技术创新论文14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学术界则有争议。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发展阶段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对现代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斯内茨(SimonKuznets)的研究,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一般是国家的规模扩大,人口增加,但是人均的产量不增加,人的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改善。现代经济增长是在人口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人均产量也增长,每个人可以享用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一历史性转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技术创新的速度在工业革命以后变得越来越快。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想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赶上发达国家,就只有在技术创新的速度上比发达国家更快,才有可能实现这个发展目标。
但对技术创新的含义,经济学界和科技界的理解不完全相同。经济学界所谓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innovation),是指一个生产者在下一期生产中所采用的技术比这一期生产的技术好,效率高,这个“新”技术不必是最新的发明。在科技界里则习惯地把创新(innovation)和发明(invention)等同起来。发明是从无到有,是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现有知识存量的一个增量贡献。但在经济学里则把发明和创新分开,创新侧重已经发明出来的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运用,是和一个生产者现在实际采用的技术比较,而不是和世界总体的技术水平做比较。
最发达国家各个产业所采用技术在世界各国的相同产业中通产处于最先进的水平,既然如此,发达国家在下一期生产时要采用比现在更好的技术就只能依靠自己的新发明。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在传统的产业如纺织业,或是在现代的信息产业,和发达国家相比,都有相当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可以和发达国家一样,靠发明来取得新技术,也可以利用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的方式,包括买专利、模仿等等,取得技术创新。就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在这两种可能方式当中到底哪一种方式比较好?应该依成本和效益的比较而定。关于发明,尤其是在现代高科技产业上的发明,投入非常巨大。像IBM每年的研发投入是五十多亿美元,摩托罗拉四十多亿美元,因特尔三十多亿美元,朗讯四十多亿美元。而且风险非常高:一般在最前沿技术上的研发投入,一百个立项,到最后大约只有五个取得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在十个申请专利的技术中,大约只有一、二个具有商业价值。也就是说,在一百个研发项目中,最后只有一、二个项目,对企业的投入有了回报,对整体的经济发展作了贡献。如果只看这个最后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研发项目,它有专利的保护,可以拥有全世界的市场,如果其它国家的企业要用这项新技术必须付专利费,这项技术研发投资的回报率会相当高。但是如果把那99项失败也算是取得这一项成功的必要成本,那幺,在最前沿技术研发的投资回报率并不高。有许多实证研究发现,拥有核心技术、领导世界技术新潮流的全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实际上是很低的,甚至经常是亏本的。
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想要靠自己的研发取得新技术,在最前沿的技术上和发达国家竞争,成功和失败的概率,顶多和发达国家一样。但是,发展中国家如何筹措那幺巨大的资金投入?如果发展中国家依靠引进技术,最贵的方式是买专利,买专利当然要成本。买的专利越新,成本就越高,过了专利期的,或是十年、甚至五年以上的技术,基本上就可以免费引进。根据一些研究,即使是买专利,成本一般只要这项专利技术研发成本的三分之一,而且引进的必然是有商业价值的技术,可以避免自主研发所可能遭遇的99%的失败。所以,发展中国家以引进技术为主来取得技术创新,成本会远低于发达国家自己发明技术的成本。虽然从技术发明的角度来看,新技术确实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发明的,但是,由于投入高、风险大,发达国家每年新发明的技术和现有的技术存量相比是有限的,技术创新的速度并不快。发展中国家,如果靠引进技术来取得技术创新,由于成本低、风险小,在各个领域都可以大量引进现成的技术,所以和发达国家相比,取得新技术发明专利的数量虽然比发达国家少,但是技术创新的速度却可以比发达国家快得多。
二.引进技术并非永远落后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前沿,因而必须自己研发新技术,否则就没有技术创新。发达国家必须在资本密集度很高的产业采用资本密集的技术来生产,这对发达国家的企业而言,也是一个不得不的选择。因为在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中,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短缺,资金相对便宜,劳动力相对昂贵。一个企业在这样的要素禀赋的结构下,必须进入到能够用资本来替代劳动的产业,采用能够用资本来替代劳动的技术,在市场当中才能够有竞争力。所以,发达国家以资本、技术密集为其经济结构的特征,这是一个“果”,它的“因”是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中资本相对多、劳动相对短缺。如果发展中国家想要在产业、技术结构上赶上发达国家,必须先在要素禀赋结构上赶上发达国家,提高整个经济当中每个劳动者所能使用、支配的资本的量。
发展中国家怎样才能提高整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也就是每个劳动者所拥有的资本的量?资本来自于每一期生产当中的剩余的积累。每一期生产当中扣除了各种成本以后,就企业而言是利润,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则是剩余。剩余可以作为两种用途:增加当前的消费或是作为积累,以增加下期生产可使用的资本。所以,在每一期生产中剩余越大、积累越多,每个劳动力可以使用的资本就会增加的越快。
一个经济如何才能在每一期生产当中创造最多的剩余,实现最高的积累?关键在于每一期生产都充分利用这个经济的比较优势。也就是当这个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中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稀缺时,必须进入到能够更多的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少利用昂贵资本的产业,并采用能够用廉价的劳动力替代昂贵的资本的技术。处于中国目前这样的发展阶段,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就应该进入到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或是进入到一些资本密集的高新科技产业中劳动力使用比较多的产业区段。以信息产业为例,一般可以分成四个区段:研发、核心芯片生产、零部件和组装。研发是资本和技术最密集的,像IMB每年的投入达50多亿美元,这是资本投入最密集的区段;核心芯片的生产,一条8英寸芯片的生产线投资要13亿美元,等于100亿人民币,12亿英寸芯片的生产线,一条的投资要200亿人民币,这也是资本比较密集;零部件和组装则是劳动力相当密集的。作为一个资金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可以进入到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像传统的纺织业、家电产业,或者是进入到新产业里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区段,这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既然这些产业或区段合乎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国内、国外市场中就有最大的竞争力,可以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赚取最高的利润,获得最大的剩余。而且,因为资本的投入小,资本的回报率会最高。一方面剩余最大,另一方面资金的回报率最高,这样愿意在剩余当中用来作为积累的积极性会最高,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也会最快。
如果反其道而行,一开始就想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在哪个产业、哪种技术上有优势,就直接动员力量来发展这样的产业和技术,是否能够更快的赶上发达国家?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政府的行政主导力量很强,有能力动员许多资资源来发展一些在全世界最尖端的产业、技术。但是,这样的产业即使用国家的动员力量把它建
立起来,因为我们的资金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资金成本要高,最尖端的产业又是资金最密集的,其生产中最重要的成本就是资金的成本,因此,这样的产业在竞争的市场当中,要是没有国家的持续的保护和补贴是不能生存的。
问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并不是有一两个冒尖的产业赶上就达到了,而是要整个国家总体的产业水平赶上才可,总体的产业水平赶上的前提是整个要素禀赋结构水平的赶上。如果发展中国家靠政府动员来发展少数几个高精尖产业,首先,建设这些企业要非常多的资本投入,而且发达国家在这个产业的科技水平是不断在进步的,两年三年以后现在的技术水平就过时了,要想在技术上保持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同一水平,就必须和发达国家一样,不断投入巨大的研发成本。但是,在最前沿技术上的研发投资每项动辄数十亿美元,这样的投入水平不是我们这种程度的发展中国家所能承担的。在1950年代,我们建了汽车产业、重机、重化产业,但是我们建立了以后就停留在那个技术水平,十年以后就变成了古董了。为什幺?因为我们付不起和发达国家同样的研发成本。另一方面,把这样的产业建立起来,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企业就不能获得利润、创造剩余,对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就不能做贡献。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总量是有限的,把有限的资本用在资本密集的产业的建设上,剩下的能够用在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产业上的资本就所剩无几。这些符合比较优势、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业的发展就受到抑制,也就难于创造剩余,对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做贡献。
以我国的实际经验来说明,劳动力多、素质高、价格便宜是我们的竞争优势,并不是在1978年底开始的改革开放以后才是这样,但是在1978年以前,由于国家采用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得不到任何资本投入,没法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因此,劳动力多的优势不仅没有发展起来,而且成了经济发展的一个负担。到了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后,调整了发展战略,投入到劳动力比较密集产业或是产业区段的资金增加,劳动力多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从79年开始到现在25年的时间,我国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高达9.3%,是同期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快速的国家。改革前后,经济发展绩效强烈对比,背后的道理就在于此。
最近,我的母校芝加哥大学请我回去做了一个演讲:从理论上来说,发展中国家都有可能靠引进技术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实现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收敛,可是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除了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在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实现了这个理论预期,其它绝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扩大了。我利用1960年到20xx年将近5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分析,发现那些发展中国家所以没有实现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缩小,主要原因在于二次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了赶超的战略,想一下子就去发展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种战略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叫斯大林模式,在印度叫重工业优先发展,在中南美洲叫进口替代战略,名称有异,本质相同,经济发展绩效都不好。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展好的少数几个经济体,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充分利用这个经济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和技术水平。
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或是高科技产业里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若两者都发挥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因为资本相对多,回报率相对低,每一期生产当中所创造的剩余有两种用法:消费和积累。既然资本的回报率低,愿意把剩余积累起来作为投资的积极性就低了,所以,储蓄率相对低。世界银行的资料表明,发达国家的积累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20%左右,而比较好地按比较优势来发展的东亚经济的积累率可以达到40%左右。由于按比较优势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的积累率高于按比较优势发展的发达国家的积累率将近一倍,所以,发展中国家现在每个劳动力可以使用的资本的量的水平虽然比较低低,但是,决定长期趋势的是增长率,而不是起点时的存量。所以,二十、三十年以后,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和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差距就能大量缩小,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也就可以趋近。
三.引进技术是否也需要有自主研发?
发展中国家以引进技术为主,取得技术创新,可以加速经济增长,不等于说发展中国家可以不必从事新技术的研发。首先在国防安全方面,有些技术绝对必要,没有这些技术,就没有国防安全,而且,这些技术不可能从国外引进,或是不适合从国外引进,当然就只能自己来研发。这里须注意的是,这些技术的范围要把握得很好,比如说汽车产业,过去认为是国防产业,现在的共识则认为是民用产业;像通讯,过去认为攸关国防安全,现在则更多的是作为民用产业。如果事关国防安全,对每个国家来讲,都应该不以经济回报为考虑的出发点。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国防方面的科研也是由国家以财政拨款的方式来支持。
发达国家在国防安全上的科技研发,对于民用产业的技术发展有很大的外溢性。比如美国在航天产业上的技术研究,相当多地被转移到民用航空器上,很多军用信息技术来转移到民用以后,推动了1990年代信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高潮,成为美国经济发展动力的来源之一。那幺,我们可不可以用国防产业技术研发对民用产业的外溢性为由,来投资国防产业?如果从国防产业技术的先进性来讲,苏联以及现在的俄国跟美国应该是不相上下,有些领域比美国还强。但是,在美国国防产业的技术对民用产业的'技术有很大的外溢性,在前苏联、现在的俄国则基本没有。原因在于美国总体的产业,不管是民用或是军用水平都很高,技术都非常先进,由于差距不远,在国防产业上研发的技术很容易就转移到民用产业上来。而苏联、俄国则是资金稀缺的国家,为了在军备上和美国竞争已经把大量的资金都配置到国防产业,所以民用产业非常落后,与国防产业的资本密集度以及技术水平的差距太远,在国防产业上研发出来的技术,民用产业很难利用,所以,外溢性少。我国三线建设上的情况也基本相同,三线建设的产业都属资本、技术比较密集,但是,由于当地的经济总体水平太低,三线建设起来的产业在当地就成了一个个的孤岛经济,每个都是大而全、小而全,很少和当地的经济有互动,对当地产业、技术的发展也很少有外溢作用。反而,在东部沿海的国有企业,虽然在技术水平上很多还赶不上三线产业,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乡镇企业的技术、工程人员却来自这些国有企业。
除了国防产业之外,还有一些产业也必须靠自己来研发新技术。发达国家在每个产业上的技术创新都必须靠自主的研发,是因为每个产业的技术在全世界的生产链当中都属最先进的。因为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已经退出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传统产业,我们现在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产业,很可能没有比我们更发达的国家在同一产业上有优势,并继续生产,我们就成了全世界这个产业的领头羊了,这样的产业要技术进步,就只有靠我们自己的技术研发。例如,以电视机的产业为例,在1950年代,美国是最先进的,当时重要的技术研发,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的发明都来自在美国。到了六十年代以后,美国退出电视机生产,日本成为生产电视机的最发达国家,所以,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电视机的技术研发基本上都是来自日本。到了九十年代以后,日本逐渐退出家电产业,韩国成为生产彩色电视机的最发达国家,彩色电视机的新技术也更多的来自于韩国的。我相信很可能到20xx年的时候,中国会取代韩国成为
生产彩色电视机的最发达国家,那时候越南也可能生产彩色电视机,但是,我们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越南高,彩色电视机、或是CVD、DVD的技术创新就只能靠我们自己的研发。所以,在某个产业上要不要自己从事新技术的研发,主要决定于有没有比我们更发达的国家在相同的产业上有比较优势,如果有的话,技术创新尽可能以引进为主,如果没有,就只能自主研发。
最后,即使有比我们更发达的国家在同一个产业上有比较优势,我们可以靠引进技术来取得技术创新,也并不是简单的拿来就能够运用,引进来的技术必须经过改进、消化、吸收以后,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所以,即使靠引进,也必须保持一个研发队伍。例如,我们现在汽车产业大量跟国外合资,很多技术是从国外转移过来;在日本或是德国的汽车厂,基本看不到工人,大部分的生产是自动化。到国内来,我们的工资便宜多了,许多生产环节,用人工比用机械生产便宜,所以,在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方向是用自动化来节约劳动力的投入,把这样的技术引进到国内来以后,则应该反其道而行,技术研发的方向是改进现有高度自动化的技术,在可能的地方用廉价的劳动力来替代昂贵的技术设备。又比如五、六十年代我国东北的国营农场引进了很多苏联的大型拖拉机,这些拖拉机大部分不太耐用,原因并非苏联的拖拉机质量有问题,而是东北的小麦单产比苏联西伯利亚的单产高了很多,适用于低单产地区的拖拉机,到了高单产的地方就难免经常发生故障,所以需要加以改进。由于在发达国家研发出来的技术适用于发达国家的要素相对价格水平和生产环境,引进这样的技术到发展中国家来,发展中国家也必须有一定的研发能力,才能最好的吸收、运用、改进这些技术。保持一定的研发能力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当其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和比较优势变化,某个产业成了全世界的领头羊时,从引进技术转变为自主研发技术。
四.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前景
如果在现阶段以引进技术为主,我国还能维持多少年的快速增长?何时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一般说来,理论分析只能指出某项政策的影响是正是负,但无法决定其效果的大小、实现效果时间的长短。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只能从实证经验中推测出来。日本是以引进技术为主而实现了赶上发达国家的一个典型,最近,日本东京的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关志雄博士将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日本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的水平作了对比,发现两者非常接近。例如,每个人的预期寿命,中国目前男的是68岁,女的是72岁,日本在1965年的时候男的是68岁,女的是73岁;婴儿死亡率我们现在是每一千胎31个,日本1960年时是每一千胎30.7个;我们的第一产业现在占GDP的比重是15.9%,日本在1959年的时候是16.7%;我们的恩格尔系数——即收入当中用在食品消费的比重现在是39%,日本在1960年的时候是38.8%;我们每个人使用的电力,现在是每年1071千瓦小时,日本在1960年的时候是1236千瓦小时。也就是说中国现在的各种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和日本在19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水平相当。日本大量靠引进技术、消化、改进,经济取得快速增长,从1960年算起,用了28年的时间,到1988年人均收入赶上美国。当然,日圆的汇率从1960年代初的400日圆对一美元,升值为120日元左右对一美元,也是日本人均收入赶上美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我们也走和日本同样的发展道路,固然不能乐观地认为,跟日本一样也只要再用28年的时间,也就是到20xx年的时候,我们的人均收入就能赶上美国,但是即使达到美国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由于我们的人口规模是美国的五倍,我国经济的总体规模也就能够达到美国同样的水平。那时我们和美国一样将国民生产总值的2.5%来搞新科技的开发,我们的投入的总量也就能够达到和美国同样的水平,到那个时候我们在许多领域也就有可能走在全世界的前面。全世界的专利、全世界的科技进步也会更多地出现在中国。
处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想在产业和技术水平上直接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愿望是好的,但是这样的努力经常会事与愿违、欲速不达。利用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靠发挥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以引进技术为主、自主研发为辅来取得技术创新,能够让我们的经济在市场中最具竞争力,最快速的积累资本,最快速的提高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水平,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赶上发达国家的愿望。
技术创新论文15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的现状以及技术创新文化缺失的原因,进而提出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技术创新文化;创新模式;媒介素养
教育高职院校在大力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大背景下,要将“技术创新文化”的培育与发展,要将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重点。20世纪50年代后期,“技术创新”概念从日本引进国内,到90年代,则陆续开展了“技术创新”的相关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正朝着文化建构的方向发展。可以说,高职教育技术创新文化的构建已然成为当下高职院校保持长期稳定竞争优势的核心动力。
一、当前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的现状
(一)技术创新主体价值取向偏离
就价值而言,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可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从社会价值来看,许多高职院校片面迎合市场经济的需求,“重技能轻德行”,过分追求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个体价值来看,学生更加看重自我的利益得失,更富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功利色彩。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饱受计划经济办学体制的影响,思维方式单一、传统、僵滞,这些已形成深深的烙印。高职院校以“专业技能”为指挥棒,整个工作模式单一狭隘。从理论上看,单一思维方式的生态链比较脆弱,就容易产出“断裂”现象。高职教育在实践办学中有些习惯是可怕的,重教学轻科研,重视论文发表的刊物级别,重视论文和课题的数量,明知不科学,但是难以改变,缺少大学所倡导的学术自由,这些固化的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技术创新文化积淀缺失
在高校竞争力培植过程中,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生态存在学术基础薄弱、技术原创力不足、轻视技术研发等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一是技术研究团队合作缺失,个体素质不高。在高职院校中高层次学者本来就缺少,技术研究主体个体素质必然不高,除教师个体科研水平偏低外,他们还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二是技术研究基础条件简陋,技术原创力不足。笔者在浙江省高职院校调研期间,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仪器设备以及图书资料等基础设施达不到技术创新的基本要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科学技术工作的开展。此外,高职院校科学技术研究氛围不浓,学术研究还处在粗放型评价阶段,功利性比较强,原创力不足。这种情形下,很难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成果出现。
(三)“重传授轻创新”现象依然明显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技术文化的传播与传授,但也紧紧停留在思想层面,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教育者偏爱科学研究,缺少技术研发的动力。而当下,技术研发工作主要阵地还是在企业,这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资本。高职院校技术研发优势已不存在,经费紧张,校企合作也只能停留在表层。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缺少契合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高职院校仅仅是技术传播基地而不是技术源。与国外相比,我国高职院校技术研发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也与我国当下国情和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西方一些国家都会将一些技术研发专项研究课题交给高校,提供较大的资助力度,高校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政府和企业界。如果我国的技术研发项目能在一定程度上向高校倾斜,也会对高职院校技术研发工作的开展,技术创新文化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二、技术创新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认识观念不到位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其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节节攀升,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在学校技术创新方面,一些发展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影响了学校的创新教育的发展进步。即使有些高职院校意识到技术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也多数停留在思想层面,缺少对技术创新力的真实投入,领导和管理者们观念滞后,高职院校技术创新力缺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技术创新文化基础薄弱
我国高职院校的大规模发展也就是近十几年的时间,相对于传统的普通本科高校,其文化基础、历史底蕴是比较薄弱的。尽管现在很多学校不断扩大规模,建设新校区,但是技术创新文化等软实力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不断积累。
(三)基础措施缺失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技术创新文化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文化基础薄弱,也就根本没有相应的研究对策,没有意识,基础薄弱,缺乏对策,致使技术创新文化的培育停留在任其发展的层面,这种恶性的循环如果得不到根本性转变,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文化的培育无法有效发展。
三、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提升的路径
(一)倡导技术创新“文化自觉”的氛围
高职院校要想技术创新文化迅速提升,形成文化品牌,亟需加强文化建设,达成文化共识形成“文化自觉”。唤醒文化自觉是培植技术创新文化的前提。这里所指的“文化自觉”,是指全体师生对其所生活的文化的感悟和体会;是文化创新、文化传播和文化选择的必要条件。发展创新文化,必须继承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吸收国外文化成果,进一步肯定技术创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技术文化生态建设,不断推进对技术创新文化的认识阶段,达到全体师生的意识觉醒。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不长,文化沉淀不深,校园文化建设浅表化,特色不鲜明。应该说,技术文化的传播需要人文教育,通过不断地加强人文教育才能达到技术与文化的融会贯通。唤醒文化自觉必须从加强人文教育做起,开设人文必修课程,加强人文环境建设,重视学风、教风、校风,可以说人文教育的回归,有利于文化自觉的'唤醒。
(二)以技术创新理念为核心重塑大学精神
技术创新文化覆盖创新理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机制体制和文化观念,大学精神作为高校观念文化的核心,也是技术创新文化的重要内容。要让技术创新理念在学校生根、发芽、结果,就需要在大学精神中培育技术创新文化,大力倡导职业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独立精神等。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要注重技术创新意识的培育,这其中主要包括了超越意识、求异意识、问题意识。因为创新本来就是一个去旧出新的实践,保持独立的思维,敢于超越,不惧权威。培养技能型人才,要着眼未来,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走在时代的前列,所以,创新就需要把眼光超前,否则失去了创新理念,大学精神也就不能代表技术创新的观念文化了。
(三)加强高职院校技术创新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从事技术创新工作的群体主要是教师队伍,他们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把好队伍建设的关,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以教师培养方案为依托,建立健全教师培养体系,明确教师出国深造、进修学习、下企业的要求,加大经费投入。技术创新力的提升需要团队建设作为保障,抓好专职教师的队伍建设,做到各类学科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动手能力,一方面要提高理论水平,及时补充技能性知识,增派专业教师深入相关企业锻炼,做到理论与技术的共同进步。技术创新文化在高职院校生根发芽,一是要完善高职教育的层次体系,使其培养的人才在市场经济下更具竞争力,二是要重视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性,三是要重视学术制度的创新,才能保证快速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参考文献】
[1]壮国桢.文化转型:高职院校技术文化的构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xx,6
[2]艺华.关于创建一流职业技术大学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xx,2
[3]徐年富.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2
[4]刘献君.中国院校研究从初步形成走向规范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xx,7
[5]申明.大学文化与地域特色[J].教育评论,20xx,1.
【技术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技术创新论文13篇02-22
技术创新论文15篇02-21
技术创新管理07-21
技术创新口号02-08
技术创新口号11-03
技术创新口号7篇11-14
技术创新口号(7篇)11-14
技术创新口号8篇12-05
技术创新口号(6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