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在山的那边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山的那边教案1
二.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 训练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诗歌。
3. 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明确“山”和“海”的含义。
5.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6.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7. 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山”和“海”象征意义的体会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四. 知识分析
《在山的那边》
1. 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2. 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
1. 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3)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我”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经验”有两层意思:① 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 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 主要内容: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五. 知识积累
1. 关于朗读:
(一)朗读是用出声的读来表达课文的内容
朗读有三个步骤:准确朗读、理解朗读和表情朗读。(1)准确朗读。能读准字音,朗读时能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颠倒,句读分明,速度适宜,节奏鲜明,不出现拖腔拉调或两字一顿的错误读法。(2)理解朗读。在理解作品基础上的朗读。如句子的意思,特别是语句间一些细微的差别;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文言虚词、标点符号、关联词语等标志着句型的区别、语气的不同、间歇的长短用相应的`声音读出来。(3)表情朗读。是在理解作品基础上的再创造,是把自己的热情倾注到作品中去,真实而生动地表达出作品深刻的思想。表情朗读依靠真情实感、丰富的想象和熟练的语言技巧,将音响、音力、音色、音律等声音的各方面以及语气、语调等和谐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2. 诗歌欣赏:
山民
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提示:《山民》是一首饱含哲理的语言诗。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性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诗中的“山”和“海”已不单指自然界中的实体,而是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生活环境、工作中的重重困难、人生道路的曲折、历史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等。“海”可以让人想象到光明的前程、理想的目标、事业的辉煌、人生的美好前程等。
【典型例题及分析】
一. 知能达标训练:
1. 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2. 诗歌文体常识填空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______、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_____,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______,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3.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诗中的“山”象征_______,“海”象征______,“无数座山象征”________,“爬山”象征______。
二. 综合能力训练:
1. 结合全诗的内容,解释下面两句诗中“海”的不同含义。
(1)哦,山那边是海吗?
(2)在山的那边,是海!用信念凝成的海。
2. 在“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一句中,“铁青着脸”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颗“种子”是什么?为什么“扎下了深根”?
4.“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几句是写实际的景物还是虚写?它有什么深沉含义?
5.“零分”指什么?为什么说“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6. 有一首歌唱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本诗中与此句意思相近的诗句是哪些?
7. 小时侯爬山“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长大了,“我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你能分别用两个成语概括这两个时期的爬山经历吗?
8.“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句中“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呢?找出与“想望”意义相同的另外两个词。
答案:
一. 知能达标训练:
1. 痴想:发呆地想。
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凝成: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文中作吸引、招引。
喧腾: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2. 散文 社会生活 想象
3. 实现理想途中的困难 理想的境界 重重困难 艰苦奋斗
二. 综合能力训练:
1.(1)指的是自然界的海。(2)指的是美好的人生理想。
2.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当时的懊恼失望之情。
3.“种子”是妈妈说的山那边是“海”的信念理想。“扎下了深根”则表示“我”对这信念的渴望。
4. 虚写;抒写了对实现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的向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5.“零分”指“幻想的破灭”。“我”原来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现实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比喻我的幻想全然落空了。
6.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7. 大失所望 百折不挠
8. 爬山看海 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
幻想 和信念
【模拟试题】
1. 读了这首诗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现在”的“我”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习题。
冰心诗三首
(一)成功的花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实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嫩绿的芽儿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三)青年人
青年人,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繁星》
(1)给加点横线字注音:
惊羡 ( ) 着( )笔
(2)解释词语:
惊羡:
明艳:
(3)第(二)首诗中“发展你自己”中的“发展”可用第(一)首诗中的哪些诗句来代替?
(4)“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和“深红的果儿”分别象征一个人的三个时期,即_____、______和_____,它们的人生观是“_____”、“____”和“_____”(用原诗中的词语填空)。
(5)第(三)首诗中“描写”和“着笔”各比喻什么?
(6)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感受?请写出来。
【试题答案】
1. 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富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充满信心和勇气的奋斗者。
2.
(1)xiàn zhuó
(2)惊异地羡慕;明朗艳丽。
(3)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4)少年 青年 老年 发展 贡献 牺牲
(5)“描写”比喻努力奋斗的过程,“着笔”比喻努力奋斗的结果。
(6)言之有理即可,如:成功是用汗水换来的,要发展自己,不要只看到成功,而忽略了艰辛的等。
在山的那边教案2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诗歌。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大山里的孩子,每天面对着高耸人云、默默无言的大山,还有不知流向何方的溪流,你想不想翻过山去看山那边的世界呢?那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翻过山一定就是海吗?(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知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或者听课文录音
学生比读、评读诗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师朗读指导: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三、研读诗歌,合作探究
1、教师出示问题帮助学生研读。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品味,深入理解。
3、学生分小组研读,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并整合相关问题全班讨论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体验反思,课外延伸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学生独立思考,一人交流,教师启发。(学游泳等)
教师谈亲身体验,增加亲和力。
模仿课文写法,仿写一首诗《在海的那一边》
在山的那边教案3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1、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难点:
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不是生活在视野开阔的平原地带。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
(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师:为什么会这么想?
(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
二、学习词语、注音
三、学习课文
师: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课件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
(1)师: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鼓励学生读得更好。配乐,画面。评价。
(3)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教师出示思考题)
① 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山──困难;海──理想/信念
② 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节:童年时候的想望和困惑──现实
第二节:长大以后的拼搏和奋斗──象征
③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不怕困难,坚持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研读与赏析:
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出示课件)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提示:“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学生有感情朗读)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提示:“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全班齐读)
(3)“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提示: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提示: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学生朗读诗句)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
提示: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5)“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提示: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
(齐读)
3、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四人小组讨论)
师: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
(生说自己的经历)
师:正是在艰难曲折的不断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四、布置作业
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在山的那边教案4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有诗一般的境界。在朗读时可把“课文变形”了读,即把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这种变形将美的语言显示得更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
教学步骤:
一、分角色读课文
二、复述故事情节
三、别出心裁读课文
1.教师:作者说,他是带着写诗的激情,带着写诗的'语感,来创作这篇抒情童话的。这篇童话的语言是优美的、简洁的、凝练的,像诗一样;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讲究含蓄、讲究节奏等等。
下面我们把这篇童话的有些段落“变形”了读,即把文中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同学们来感受一下是什么效果。如:
·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变为: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变为: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2.讨论:文句这样“变形”后,你读起来的感觉有何不同?
在山的那边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步骤
一、由谈“梦”导入新课
1、教师充满感情的说: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还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挥毫泼墨的书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学家……,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
2、各抒己见,各抒己梦
二、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就是叙述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叙述他对大海的向往,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寻着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个孩子到底在寻找什么?
三、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
1、放声朗读。
2、要投入感情。
四、分小组讨论,怎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例如:“想望”这个词就要读出,希望,企求的感情,同时由于“隐秘”的限制,因此读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读得轻一点。
“哭着回来”则要读出“我”的伤心。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既要读出“我”的失望,同时还得读出“我”的疑惑的感情。
五、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再读课文
六、展示课件
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1、先展示的是一幅远山的画面,层层叠叠的群山,朦朦胧胧的,同时配以《二泉映》的乐曲,并闪出课题《在山的那边》。
2、教师边有感情的范读课文,边闪出字幕:“小时候……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画面换成电影《老井》中反映大山深处贫困的画面。
3、教师朗读到“在山的那边,是海!”乐曲换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画面切换成《人生》中高加林走出大山的镜头。
4、教师朗读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画面切换成大海。
5、教师朗读到“在山的那边,是海吗?”画面再次切换成深圳美丽的街景,繁华的生活,音乐换成节奏感强的动感音乐。
七、学生跟着课件再读课文
八、讨论作品中出现的三个主要形象
明确:我、山、海
九、教师板书:
山——————海
十、讨论山和海各代表什么?
明确:山群山困难
海梦想(理想)
在山的那边教案6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3、领会诗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知诗歌内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置情景,以问题“你的理想是什么?”进行导入。
通过观看视频“梦想,在山的那边”,感悟大山里的孩子们的梦想。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扎下漫湿瞬间
2、理解词义。
痴想——发呆的想。隐秘——隐蔽、不外露。凝成——聚集在一起。
铁青——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喧腾——喧闹沸腾。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三、整体感知
(一)听读诗歌,把握诗歌停顿及节奏;
(二)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诗歌共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在讲什么?
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小时候自己对大山外面世界的痴心向往。第二部分写今天的我不断奋斗最终实现了理想。并且把这个人生感悟告诉他人。
2、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3、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的世界”的海,沿途是不是一帆风顺?——不是,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山!
4、面对这许许多多的山,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样的呢?(分析诗歌)
四、课文研讨
(一)词句理解,问题探讨。
第一部分:
1、如何理解“痴想”在文中的意思?——“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向往外面的世界。
2、“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3、 “哭”蕴含怎样的情感?——满怀希望,结果大失所望,因此哭;艰苦付出,却无所回报,伤心而哭;上了当,被妈妈骗了,因委屈而哭……
4、 “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5、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部分:
6、“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种子”指什么?能“飘来”的东西应是轻的,为什么能扎下深根?——“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飘来”写出童年的我对人生的这里似懂非懂的神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人生感悟越来越深,所以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7、如何理解“枯干”?——“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8、“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节诗的含义?——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路上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向困难地头和弯腰,最终就必将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谱写出灿烂的人生来。
(二)概括两节诗的内容,探究诗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1、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山”是指阻拦我们前进的障碍物,我们要实现理想而必须克服的困难和挫折。
五、体验和反思
补充资料:作者在写完这首诗的20多年之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他在文章中说道:
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
这是作者亲自揭示出来的“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为什么作者会写成这么一首诗,我们也可以从作者在后来写的这篇文章之中找出原因。
命运就这样造就了我们这样一代。我们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代,从小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经历过“文~”和上山下乡,在“文~”结束后又来到大学校园,有人称我们为理想主义的一代,又有人称我们为幻灭的一代。理想主义培养了我们的幻想和精神气质,但我们也是为“理想”的虚妄付出过最惨重的代价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许多人历尽磨难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但也有许多人到后来心如死灰,变得非常迷惘。正是基于对同代人的这种了解,我在这首诗的后来这样写道:“朋友啊,请相信──”。这是对我的同代人讲话,但同时也是对我自身的激励: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
作者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也许已经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谈一谈,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你遇到过这样的“山”吗?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六、课后作业1、背诵全诗; 2、完成常规作业及练习册
在山的那边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掌握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等。
⑵ 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
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⑵ 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朗读诗歌的主要方法,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文章,感受内容
一读,辨字音。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二读,知大意。给诗歌另拟个小标题,例如:我心中的大海;山里娃的梦……
三读,理内容。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例如:
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第二节写我追寻心中的海;
第一节写我童年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长大后的感悟和信念;
……
朗读方法可多样化。自由朗读,齐读,男女分节读等,可视情况灵活运用。力求以形式丰富的朗读,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对诗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和整体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为什么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里的‘种子’是指什么?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山的那边是海啊,用信念凝成的海’,为什么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
妙词佳句赏析,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更坚强了。
四、精读课文,设计脚本
好诗不厌百回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例子:
哦,山那边 / 是海吗?(“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在 / 山的那边,是海!是 / 用信念 / 凝成的海(“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先由学生独立设计,小组内交流、试读,然后在班级展示。
明确:第一节情感变化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最后融合全班的设计成果,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五、体验与反思
经过这样反复的朗读,你们明白了诗中的“山”和“海”象征什么吗?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1. 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小时候――――爬山、看海――――失望(不懂妈妈的话)
长大后――――生活、信念――――自信(悟出妈妈话之含义)
现 在――――生活、哲理――――勇敢面对困难,追求新的生活。
在山的那边教案8
教案范文: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 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 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重点:
1. 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 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考点、易错点:
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必须体现的环节: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1分钟左右)
二、自学指导
三、学生先学
四、检测 (15分钟左右)
五、后教(讨论更正) (10分钟左右)
六、当堂训练(20分钟左右)
七、教学反思
教 案 集体备课
修改意见 备 注
教学设计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边》(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出示)
1. 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 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及时评价,并订正错误,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
2.听读课文。
3.齐读课文。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品味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朗读课文。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
1. 1、诗中“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3.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4.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怎么理解“枯 干的心灵”?
生自学,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指名回答后,明确:
1.小时候,“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长大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那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海”比喻理想,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
2.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3. “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 。
4.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 力。
1. 四、当堂达标
以“我终于见到了 ”为题写一段话。(横线处可以填写某种事物,如大海、雪山、大漠等;也可以填写具体的人,如你的偶像、某个神秘人物等。)要注意写出你对见到他|它的渴望和追寻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以及见到后的激动心情。
生独立写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六、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课内部分。
在山的那边教案9
【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朗读贯穿始终,在师生平等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赏析能力,给学生以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说教材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诗歌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简约的`语言是诗歌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诗歌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整体感知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即可。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
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在山的那边教案10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识,反复朗读,理解蕴涵哲理。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诗中“山”和“海”的艺术形象及蕴涵意味。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 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 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山的画面
一、导语设计(1)
山对于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当我们登高眺望,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层峦叠嶂的崇山峻岭时,我们心中一定会有感慨万千。
而恰恰就是在这大山之中,有那么一群勤劳善良的人们,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无言的大山中,从孩提时他们就怀有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为他们生活中不断的追求。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去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
导语设计(2)
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二、资料助读
1、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种,“五四”以来产生的一 种新的诗体。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特点:高度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诗歌一般用于歌咏、朗诵。
2、作者简介:
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本文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那时候他刚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于是写下了自己当时对人生的感叹。
三、诵读感知:
1、生字词(注音并解释词语)
痴( )想 隐( )秘( )
凝( )成 诱( )惑
喧( )腾 瞬( )间
几( )乎
痴想: 入迷的想。
隐秘: 隐藏,不外露。
凝成: 凝结而成。
诱惑: 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喧腾: 喧闹,沸腾。
瞬间:一眨眼之间,形容时间很短。
几乎:将近于,接近于;差点。
2、听朗读,认真地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有哪些句子、词语是值得我们三思的,把它们找出来。
朗读要求:
1、读出感情。
2、注意语气、语调。
3、读准字音、不读错别字。
4、要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5、语音适中、能让人听清楚。
播放完后,说明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词意和句子停顿。然后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
1、诗分两节,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时间不同了,长大前与长大后
——没找到海/找到了海
2、请你概括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了——小时候的理想、憧憬、追求。
第二节写了——长大后对人生的感悟。
3、请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1)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 第二节写“我”追寻海
(2)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 第二节写 我长大以后
(3)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 第二节写我的感悟与信念
(4)从方式看:第一节写我与妈妈的对话 第二节写我与读者的对话
(5)从写作角度上看: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是实写;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是虚写。
4、作者小时候有一个愿望:看到山那边的海,在当时,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没有,哭着回来了/依然是山
5、你心目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请描述出来。
惊涛骇浪、风平浪静、碧水红花、水天一色
6、作者说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呢?
信念凝成的海。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
1、课题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一边》,那么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因为大大山挡住了作者的视线。这里就涉及到了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经历。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因此我认为这篇课文对于你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并培养自己为理想不懈努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就请大家把刚才找到的,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句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含义。
2、 诗中“山”、“海”的 象征(蕴含)意义。
山—重重艰难险阻 海—理想世界
3、你知道“海”和 “山”还有其他的象征意义吗?
山:
巍峨、高大、雄伟、沉稳――成熟、稳健
曲折陡峭、封闭堵塞――愚昧狭隘、贫穷落后
海:
海纳百川而不言――大度、宽容、谦虚、渊博
动荡莫测、狂暴不驯――残暴、凶恶
4、本文的“文眼”是什么?请尝试找出来。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即能体现出文章中心的词或句子. 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
答:本文的文眼:“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5、你认为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五、研读赏析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划下来一起讨论。
范例1: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表面写山的颜色,实际写自己心情难过,形象生动。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幻想破灭
范例2: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飘来”是说童年的认识毕竟肤浅,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也并非确指理想;“种子”比喻信念。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说后来“我”不懈努力: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
范例3: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强调失望次数多。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一座座”说明遇到的困难非常多;“诱惑”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强调 “我”的努力,不灰心。
范例4: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指总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
一次次漫了我枯干的心灵 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六、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的探 索一定早己打打动了成长的你,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把我们的人生经历与个人体验与同学们分享。
七、课堂小结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我们知道,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就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八、拓展延伸
1、如何划分诗的节奏:
所谓诗,是指借助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1)古代诗歌的节奏划分可以从音节和意义的角度来划分如:“不尽/长江/滚滚/来”、“两个/黄鹂/鸣/翠柳”。
(2)自由诗的节奏,由句意和语法规律来确定,或停于主谓之间,或停于谓宾之间,或停在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灵活性较大。
如:父亲的/身影,像个/问号,多少年/一直把什么/寻找;紧弯的/腰身,弓成了/小桥,
驮着儿女/走向 明朝……
2、比较两首诗在写法与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相似处:都表达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表现了追求过程中的艰难与曲折,抒发了理想实现时的喜悦心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预感 王家新
此诗以第二人称的口吻,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显示了诗人与时间与生命抗争的冷静和沉着,同时包含了作者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一夜风吹 风哐哐地扑打门窗
风从远方而来,
转瞬把一座座城市裹进宇宙的大气流里
这时房子在漂流,你的灵魂开始漂流
你干脆熄了灯,
不再写诗 回到黑暗中 让诗来写你
让风把你随便带到一个什么地方
你听到无数声音,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世纪最后在一个看不见的地方
在自己的肋骨深处,
听到风在拔着树木的根 一下,又一下
你躲不开了
秋天终于找到了你
第二天,醒来
推门见满地簌簌的落叶
你已形同老人。
(1)风 象征了时间飞逝。
落叶随风凋零 喻示了青春衰老,生命流逝。“风”象征了什么?“落叶”喻示了什么?
(2)诗人用“夜晚”、“早晨”在全诗中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诗人用一个“夜晚”和一个“早晨”,预演了整个生命的历程。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0~12题。
山 民
韩 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1)为加点字注音。
疲倦: 遥远: 遗憾:
(2)对本诗主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山民”是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
B.“山民”有渴望冲破封闭、保守的强烈愿望。
C.“山民”的遗憾是见到大海的理想在他儿子、儿子的儿子身上也不会实现。
D.“山民”对自己理想的实验只是进行了想像,却没有付诸行动。
(3)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民》属于寓言诗,它假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人,不安于“山”,总向往着“海”,见异思迁,总不会成功。
B.“他问”“他想”“他觉得”“他只是遗憾”——诗人选择这样的词语,旨在刻画一个有思想,有活力,却战胜不了命运的“山民”形象。
C.“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山民”对山的疲倦,意味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因而激发了新的思维,激起了对新生活的追求。
D.诗篇重在记叙,语言平实流畅,朴素无华;塑造人物,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答案:(1)pí juàn yáo yuǎn yí hàn?(2)C (3)A
4、仿照例句扩写句子
例: 海在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树在点头→_树在风中向我点头→ 我看到树挺立在风中向我点头.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山 (困难)
海 (理想)
取群山和大海寄寓哲理
在山的那边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准语气。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词语的含义,理解诗歌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
童年时代,每个人都有美好而朦胧的“梦”。一个山区的孩子,他想望大海,他不停追寻,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分析诗歌。
1、划出诗中的问句,讨论每一个问句的含义和语气。
重点朗读以下四个问句,个别示范,分组朗读。
(1)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2)哦,山那边是海吗?
(3)妈妈,那个海呢?
(4)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
2、朗读合诗。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3、归纳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
提示: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第一节的“小时候”,第二节的“现在”。
3、他坚信有大海,怎样去寻找?
“一次又一次”、“一座座”、“又一次次”改成“一次”、“一座”、“又一次”好不好?为什么?
4、诗歌的形象除了字面所指外,往往另有内涵,说说诗中的“山”和“海”有怎样的`内涵。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联系上下文,品味诗句。
(1)、课文研讨与练习二加点词语的含义。
(2)、在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理解,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上问号,交流讨论。
提交问题,讨论解决。
三、课后阅读。
只要明天还在
汪国真
只要春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
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只要生命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陷身茫茫沙漠
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
只要明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冬雪终会慢慢消融
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1)、这首诗成功的运用了象征手法,请选取几种典型的形象,写出它们分别象征什么。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思想感情?
在山的那边教案12
学习目标
1、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重点难点
1.重点: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难点:初步领悟课文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1)痴想(chī):
(2)隐秘:隐蔽,不外露。
(3)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4)凝成(nng):凝结成。
(5)诱惑(yu):吸引,招引。
(6)喧腾(xuān):喧闹沸腾。
(7)漫湿:水满湿润。
(8)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
(9)一瞬间(shn):一眨眼之间。
2.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导语。
童年时代,每个人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我们可以从诗中找到答案。
三、正课
1.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老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5.探究质疑:“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讨论并归纳;“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6.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7.探究质疑: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讨论并归纳:“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8.探究质疑:“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课时
9.探究质疑: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讨论并归纳:因为诗人领悟到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10.探究质疑: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诗中的“山”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比喻重重困难。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难,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需要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境界才能实现。
11.探究质疑:“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讨论并归纳:“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
12.探究质疑: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诱惑”着我?
讨论并归纳: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13.探究质疑:“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讨论并归纳: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4.探究质疑:“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讨论并归纳:因为“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惊喜,使人兴奋。
15.再次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群山和大海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与哲理,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究将会实现。
五、板书
海 比喻 理想境界
山 比喻 重重艰难险阻
爬山 比喻 艰苦奋斗
在山的那边教案13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能说出“海”“山”在诗中的深层含义,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痴()想隐秘()凝()成喧()腾一瞬()间
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可仿照示
例,仿写句子。
例:山对海说:你博大辽远,深邃宽容,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
海对山说,,,。
请学生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3.学生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下来。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本诗讲述了什么内容?“山”与“海”在诗中除了指自然界的山与海外,还有什么别的含义吗?
5.孩童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梦想(幻想、理想),相信你
也不例外,请用一句话大胆地写出来。
二.学习·研讨
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范读、自读、领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导朗读,朗读时语速与情感的关系,重读与词语意思的关系。
朗读要求:放声朗读,正确流利,充满感情。
达到效果:与诗人的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
⑵读后讨论:
探究质疑: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爬过山就能见到海”,作者借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后,你对这首诗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⑴为什么说是“隐秘想望”?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⑵“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⑶为什么说“山那边啊,铁青着脸”?
⑷“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⑸“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中“种子”指什么?为何说是“飘来的“?
⑹“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你是如何理解诗中“山顶的诱惑力的”?
⑺“因为我听见海依然在远方为我暄腾……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句话什么意思?
⑻“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话蕴涵作者怎样的情感?
⑼为什么“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却“又一次次鼓起信心”?
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4.回读课文,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选择你最欣赏或喜欢的一段诗句或全文来读一读,要求读准语气、语调。
三.巩固·延伸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2.课外练笔: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在山的那边教案14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一、简介作者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
1、字:
痴想(chī) 凝成(níng) 喧腾(xuān) 诱惑(yòu huò) 瞬间(shùn) 隐秘(mì)
2、辨析形似字:
诱(yòu) 喧(xuān) 幻(huàn) 绣(xiù) 渲(xuàn) 幼(yòu)
3、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的想法。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②吸引、招引。文中指山在吸引着我。
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4、辨析近义词:
〖痴想 幻想〗
相同点:这两个词都可作名词或动词,都指非现实的想法。
不同点:痴想着重在痴心,一方面说明这种想法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现一种痴痴的情态。幻想着重点在以理想或愿望为依据,其想法通过努力实现的可能性较小。
5、文章的结构:
全诗自然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
第一层:写自己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妈妈的指点唤起我的想望。
第二层:写自己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爬过了山,望见的仍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第三层:写自己童年时的疑惑:既然山的那边没有海,那么海在哪里呢?
第二部分:提示了诗歌的象征意义。
第一层:承接第一部分结尾的疑问写诗人长大后终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理想之海。
第二层:作者以山和海为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怎样凭着坚定的信念,越过一座座人生之山,朝着理想的海奋进,从而表达了这样一个哲理: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但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总会成为现实。
6、文章的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困难重重,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不要企盼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三、本诗的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20多年前,那时的王家新还是一名刚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的学生。童年时对山的独特体验使作者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他小时候特有的生命体验,而且还潜在地影响到他的一生。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全诗表达了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的感情。
四、课文研读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叙事诗,诗中运用联想、想像和象征的笔法,通过叙述、描写和心理独白,叙述了一个在山区长大的孩子对山外世界的无限向往,渴望知道山那边是什么,更期望自己亲眼见到山那边的'风景。并由此上升到人们对希望的追求和向往。这个梦一直支撑他走了一段很长的人生之路。可是,要实现这个梦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不停地追求中长大,从而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妈妈的话给了我无限的希望,无限的慰藉;海的涛声又给了我无限的诱惑,使得我梦想看到海,在我幼小的心中用信念凝成的海。那是童年埋下的希望的种子,那是我在成长道路上一次又一次鼓起的信心和力量。当我不停地翻山越岭,战胜无数的失败之后,我终于登上了这样一座山顶,那就是我的梦的极致,便会有海的出现,那便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照亮你的眼睛,照彻你的心灵。
五、有关问题探究
1、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大海象征着理想的境界;群山象征着实现理想途中的重重困难;用爬山象征艰苦奋斗。全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就融汇在这些形象的描绘与刻画之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这是隐秘的。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另外,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并且,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只有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才会在我的心中扎根。
6、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中枯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何理解?
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这句话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7、结尾处的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这句话蕴含着一种惊喜。同时理想境界的实现又使人兴奋、喜悦。
在山的那边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诗歌。
2、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对“山”与“海”的理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每个人对自己以后的人生都会有过朦胧的“梦”,这个梦就是我们的理想,你们的梦是什么呢?能给大家说说吗?(请4、5位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家的理想都很不错,我们又该怎样为着理想而努力奋斗呢?(学生各抒己见)
不错,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有毅力和恒心今天我们学习的《在山的那边》,就是一篇关于理想实现的诗歌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2、写作背景。
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以下字词的音形义
痴想 (chī) 隐秘 (mì) 苦涩(sè) 凝成 (níng) 诱惑 (yòu)
喧腾(xuān) 耽于(dān) 一瞬间(shùn) 喧腾(xuān) 枯干(kū)
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 一瞬间(shn):一眨眼之间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
3、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三、研读与赏析 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1、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从时间上说,第一诗节写我童年的时候;第二诗节写我长大以后
从内容上说,第一诗节写我想望和困惑;第二诗节写我长大以后的拼搏和奋斗
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想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2、诗歌中的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探究一下,“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从象征意义上说,第一诗节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诗节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理想的境界
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四、小结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研读与赏析
1、探究课后练习二。
(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表达了“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要追求新的天地的理想。
(2)“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2、小组合作交流。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喧腾”的是海吗?)
喧腾、激荡的是心中的理想和信念。
(3)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照亮”意味着什么?在这“一瞬间”中,将有怎样的情感体验?)
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惊喜、兴奋。
(4)“零分”指什么?为什么说“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零分”指幻想的破灭“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现实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比喻我的幻想全部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颗“种子”是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为什么“扎下了深根”?
“种子”是妈妈说的.山那边是海的信念理想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扎下了深根”表示“我”对着信念的渴望。
(6)“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大家体会一下有什么样的妙处?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
“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
“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7)“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几句是写实际的景物还是虚写?它有什么含义?
虚写,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三、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举成功,一旦失败怎么办?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不能达不到目的就灰心丧气,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长的,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四、小结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板书设计:
海
理想境界
山
艰难险阻
【在山的那边教案】相关文章: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03-09
在山的那边教案08-31
《在山的那边》教案09-04
《在山的那边》的优秀教案09-11
《在山的那边》教案(14篇)03-13
在山的那边教案15篇09-05
《在山的那边》教案14篇03-07
《在山的那边》教案15篇11-03
在山的那边教案15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