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
本知识点重点掌握的知识为:凸透镜成像规律与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
对于规律我们可以如此记忆“一倍焦距不成像,内虚外实分界明;二倍焦距物像等,外小内大实像成,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倒立虚像正,照、投、放大对应明
常见考法
本知识主要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题目的难度较大;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常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
误区提醒
正确区分实像和虚像
物体通过透镜可能成实像,也可能成虚像。而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是什么呢?
(1)成像原理不同,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会聚而成的像为实像,经光学器件后光线发散,反向延长相交形成的像叫虚像。
(2)成像性质上的区别,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3)接收方法上的区别:实像既能被眼睛看到,又能被光屏接收到,虚像只能被眼睛看到,不能被光屏接收到。
【典型例题】
例析:某物体放在离凸透镜中心50cm处,所成的像是一个缩小的、倒立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50cm B. 40cm C. 30cm D. 20cm
解析:
本题描述的是凸透镜成像的一种现象,所用的成像规律是: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把这条规律放到本题中就可以逆向分析,从而得出凸透镜焦距的取值范围。
由此判断出50cm这个距离大于2倍焦距,即:50cm>2f,解得f
答案: D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2
一、杠杆
1.杠杆
(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O);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2.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的平衡:当有两个力或几个力作用在杠杆上时,杠杆能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则我们说杠杆平衡。
(2)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3.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二、滑轮的应用
1.定滑轮
(1)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支点是转动轴,动力臂和阻力臂都等于滑轮的半径。
(2)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2.动滑轮
(1)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支点是上端固定的那段绳子与动滑轮相切的点,动力臂是滑轮的直径,阻力臂是滑轮的半径。
(2)特点: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且多费一倍的距离。
3.滑轮组
(1)连接:两种方式,绳子可以先从定滑轮绕起,也可以先从动滑轮绕起。
(2)作用: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但是费距离。
(3)省力情况:由实际连接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决定。绳子段数:“动奇定偶”。拉力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其中n是绳子的段数,h是物体移动的高度。
4.轮轴和斜面
(1)轮轴:实质是可以连续旋转的杠杆,是一种省力机械。轮和轴的中心是支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F2,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F1,轴半径r,轮半径R,则有F1R=F2r,因为R>r,所以F1 (2)斜面:是一种省力机械。斜面的坡度越小,省力越多。 三、功 1、功 (1)力学中的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功的两个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两因素缺一不可。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①物体受到了力,但保持静止。 ②物体由于惯性运动通过了距离,但不受力。 ③物体受力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相互垂直,这个力也不做功。 2、功的计算 (1)计算公式:物理学中,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即:W=Fs。 (2)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表示功,单位是焦耳(J),1J=1N·m;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m)。 (3)计算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分清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即明确公式中的F。 ②公式中的“s”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 ③F、s的单位分别是N、m,得出的功的单位才是J。 3、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功率 1、功率的概念: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符号“P”表示。单位是瓦特(W)常用单位还有kW。1kW=103W。 (2)公式:p=W/t。式中p表示功率,单位是瓦特(W);W表示功,单位是焦耳(J);t表示时间,单位是秒(s)。 (4)功率与机械效率的区别: ①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 ②它们之间的物理意义不同,也没有直接的联系,功率大的机械效率不一定大,机械效率高的机械,功率也不一定大。 五、机械效率 1、有用功——W有用: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也就是人们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时必须做的功。在提升物体时,W有用=Gh。 2、额外功——W额外 (1)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2)额外功的主要来源: ①提升物体时,克服机械自重、容器重、绳重等所做的功。 ②克服机械的摩擦所做的功。 3、总功——W总: (1)人们在使用机械做功的过程中实际所做的功叫总功,它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即:W总= W有用+ W额外。 (2)若人对机械的动力为F,则:W总=Fs 4、机械效率——η (1)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2)公式:η= W有用/ W总。 (3)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①减小摩擦 ②改进机械,减小自重。 六、动能和势能 1、能量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单位:焦耳(J) 2、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功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的质量; ②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3)单位:焦耳(J)。 3、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的质量; ②物体被举高的高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3)单位:焦耳(J) 4、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单位:焦耳(J)。 (3)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七、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 (1)定义: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量。 (2)单位:J。 (3)影响机械能大小的因素: ①动能的大小; ②重力势能的大小; ③弹性势能的大小。 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 (2)在分析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例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是在哪一个过程中,再分析物体质量、运动速度、高度、弹性形变程度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能的变化和转化情况。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3 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以上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效的吧。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希望上面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点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考出很好的成绩的哦,好好学习吧。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 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习物理知识。 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 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 υ ) 像的性质 应用 u > 2f f<υ<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实像 (实像大小转折) f< u<2f>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像的虚实转折点) u < f υ> u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4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2、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3、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4、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物理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7、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8、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平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1Kg≠9。8N,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杠杆调平:左高左调;天平调平:指针偏左右调。两侧的平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17、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18、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9、动力最小,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20、压强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m2,注意接触面积是一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cm2=10—4m2 21、液体压强跟液柱的粗细和形状无关,只跟液体的深度有关。深度是指液面到液体内某一点的距离,不是高度。固体压强先运用F=G计算压力,再运用P=F/S计算压强,液体压强先运用P=ρgh计算压强,再运用F=PS计算压力(注意单位,对于柱体则两种方法可以通用) 22、托里拆利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细倾斜等因素无关,只跟当时的大气压有关。 23、浮力和深度无关,只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浸没时V排=V物,没有浸没时V排求浮力要首先看物体的状态:若漂浮或悬浮则直接根据F浮=G计算,若有弹簧测力计测可以根据F浮=G—F拉计算,若知道密度和体积则根据F浮=ρgv计算。 24、有力不一定做功。有力有距离,并且力距离要对应才做功。 25、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了跟动滑轮的重力有关外还跟所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拉力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但动滑轮的重力不变。 26、物体匀速水平运动时,动能和势能不一定不变。此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例如洒水车,投救灾物资的飞机。 27、机械能守恒时,动能最大,势能最小。可以由容易分析的高度和形变大小先判断势能,再判断动能的变化。 28、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同时增大和减小。只是在不同的变化过程中,引力和斥力的变化快慢不一样,导致最后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不一样,最终表现为引力或斥力。 29、分子间引力和大气压力的区别:分子力凡是相互吸引的都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但如果伴随着空气被排出或大气压强的变化则说明是大气压力。例:两块玻璃沾水后合在一起分不开是大气压力,水面上提起玻璃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30、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化沸腾);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加;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不一定升高(还和物体的质量等因素有关);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 31、内能和温度有关,机械能和物体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物体一定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 32、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离开热传递说热量是没有意义的。热量对应的动词是:吸收或放出。 3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固定不变的。比热容越大: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变化量小(用人工湖调节气温);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多(用水做冷却剂)。 34、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冲程,曲轴转动二周,对个做功一次,有两次能量转化。 35、核能属于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36、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不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7、当前人们利用的主要是可控核裂变(核反应堆)。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着核聚变。 38、音调一般指声音的高低,和频率有关,和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响度一般指声音的大小,和振幅有关,和用力的大小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用为区别不同的发声体的,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生活中的有些用高低来描述声音的响度) 39、回声测距要注意除以2 40、光线要注意加箭头,要注意实线与虚线的区别:实像,光线是实线;法线、虚像、光线的延长线是虚线。 41、反射和拆射总是同时发生的。 4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43、平面镜成像:一虚像,要画成虚线,二等大的像,人远离镜,像大小不变,只是视角变小,感觉像变小,实际不变。 44、照相机的物距:物体到相机的距离,像距:底片到镜关的距离或暗箱的长度。投影仪的物距: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 45、照相机的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6、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和色光决定,和物体顔色相同的光可以透过,不同的色光则被吸收。 47、液化:雾、露、雨、白气。凝华:雪、霜、雾淞。凝固:冰雹,房顶的冰柱。 48、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任何温度下进行)和沸腾(一定温度下进行)。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49、沸腾时气泡越往上越大,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 50、晶体有熔点,常见的有:海波,冰,石英,水晶和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熔点,常见的有:蜡、松香、沥青、玻璃。 51、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条件:一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和沸点)二继续吸热。 52、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53、串联和并联只是针对用电器,不包括开关和电表。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没有分流点,并联电路电流多条路径,有分流点。 54、判断电压表测谁的电压可用圈法:先去掉电源和其它电压表,把要分析的电压表当作电源,从一端到另一端,看圈住谁就测谁的电压。 55、连电路时,开头要断开;滑片放在阻值最大的位置;电流表一般用小量程;电压表的量程要看电源电压和所测用电器的额定电压;滑动变阻器要一上一下,并且要看题目给定的条件先择连左下或右下;电压表一定要放在最后再并在所测用电器的两端。 56、电路中有电流一定有电压,但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电路还得闭合)。 57、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尤其是定值电阻),但它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电阻越大,灯丝电阻表现最为明显。 58、串联电路是等流分压,电压和电阻成正比,也就是电阻越大,分得电压越大。并联电路是等压分流,电流和电阻成反比,也就是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59、测电阻和测功率的电路图一样,实验器材也一样,但实验原理不一样。(分别是R=U/I和P=UI)测电阻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但测功率时功率是变化的,所以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60、电能表读数是两次读数之差,最后一位是小数。 61、计算电能可以用KW和h计算,最后再用1KWh=3.6×106J换算。 62、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是变化的。但在变化时,电阻是不变的。可根据R=U2/P计算电阻。 63、家庭电路中开关必须和灯串联,开关必须连在火线上,灯口螺旋要接零线上,保险丝只在火线上接一根就可以了,插座是左零右火上接地。 64、磁体上S极指南(地理南级,地磁北极,平常说的是地理的两极)N极指北。 65、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制成了电动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发电机。沈括发现了磁偏角。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萨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贝尔发明了电话。 66、磁盘、硬盘应用了磁性材料,光盘没有应用磁性材料。 67、电磁波的速度都等于光速,波长和频率成反比。 68、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外电路有电源。 79、发电机原理:电磁感应,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外电路无电源。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5 液化:雾、露、雨、白气。凝华:雪、霜、雾淞。凝固:冰雹,房顶的冰柱。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任何温度下进行)和沸腾(一定温度下进行)。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反射和拆射总是同时发生的。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一虚像,要画成虚线,二等大的像,人远离镜,像大小不变,只是视角变小,感觉像变小,实际不变。 照相机的物距:物体到相机的距离,像距:底片到镜关的距离或暗箱的长度。投影仪的物距: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 照相机的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u 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和色光决定,和物体顔色相同的光可以透过,不同的色光则被吸收。 沸腾时气泡越往上越大,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 六种物态变化。 晶体有熔点,常见的有:海波,冰,石英,水晶和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熔点,常见的有:蜡、松香、沥青、玻璃。 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条件:一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和沸点)二继续吸热。 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串联和并联只是针对用电器,不包括开关和电表。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没有分流点,并联电路电流多条路径,有分流点。 串联电路是等流分压,电压和电阻成正比,也就是电阻越大,分得电压越大。并联电路是等压分流,电流和电阻成反比,也就是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判断电压表测谁的电压可用圈法:先去掉电源和其它电压表,把要分析的电压表当作电源,从一端到另一端,看圈住谁就测谁的电压。 连电路时,开头要断开;滑片放在阻值最大的位置;电流表一般用小量程;电压表的量程要看电源电压和所测用电器的额定电压;滑动变阻器要一上一下,并且要看题目给定的条件先择连左下或右下;电压表一定要放在最后再并在所测用电器的两端。 电路中有电流一定有电压,但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电路还得闭合)。 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尤其是定值电阻),但它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电阻越大,灯丝电阻表现最为明显。 测电阻和测功率的电路图一样,实验器材也一样,但实验原理不一样。(分别是R=U/I和P=UI)测电阻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但测功率时功率是变化的,所以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计算电能可以用KW和h计算,最后再用1KWh=3.6×106J换算。 电能表读数是两次读数之差,最后一位是小数。 家庭电路中开关必须和灯串联,开关必须连在火线上,灯口螺旋要接零线上,保险丝只在火线上接一根就可以了,插座是左零右火上接地。 磁体上S极指南(地理南级,地磁北极,平常说的是地理的两极)N极指北。 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是变化的。但在变化时,电阻是不变的。可根据R=U2/P计算电阻。 磁盘、硬盘应用了磁性材料,光盘没有应用磁性材料。 电磁波的速度都等于光速,波长和频率成反比。 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外电路有电源。发电机原理:电磁感应,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外电路无电源。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制成了电动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发电机。沈括发现了磁偏角。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萨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贝尔发明了电话。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6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 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9.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平面镜成像特点: (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11.平面镜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12.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第三章 透镜知识归纳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2.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幻灯机: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f 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u 3.关于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能够会聚到一点,这一点就是物点的实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仅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也可以在屏幕上显映出来。 如果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相交于一点,看起来光线好像从这一点发出,而实际上不存在这样一个发光点,这点就是物点的虚像。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不能用屏幕显映。 跟物体相比较,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u——物距、v——像距、f——焦距。 5.凸透镜成像的作图: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6.凸透镜成像的动态情景: ①当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移近过程中,像逐渐变大,像距v也逐渐变大。但是,只要物体未到达二倍焦距点时,像的大小比物体要小;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 ②当物体到达二倍焦距之内逐渐向一倍焦距点移动过程中,像变大,像距v也变大。像的大小总比物体要大,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二倍焦距以外。 ③可见,二倍焦距点是凸透镜成缩小实像与放大实像的分界点。即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所成实像小于物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内时所成实像要大于物体。 ④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只能在与物体同侧的地方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焦点F是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7.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 (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 (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 (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 (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 (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 (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8.与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相联系的光学器件及应用: 9.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10.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11.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2.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第四章 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 (1)实验室用温度计; (2)体温计; (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温度; (2)液体表面积; (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知识归纳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 (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 (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 (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1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1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1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 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7 1、静电感应:把一个不带电的导体放入电场中,导体的两端分别感应出等量正负电荷的现象。 2、静电现象:静电一般由摩擦产生,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分别带上了正负电荷,它们之间就产生电势差。电荷积累到一定数值时,带电体就发生放电现象。 3、静电平衡状态下的导体 ⑴处于静电平衡下的导体,内部合场强处处为零。 ⑵处于静电平衡下的导体,表面附近任何一点的场强方向与该点的表面垂直。 ⑶处于静电平衡下的导体是个等势体,它的表面是个等势面。 ⑷静电平衡时导体内部没有电荷,电荷只分布于导体的外表面。导体表面,越尖的位置,电荷密度越大,凹陷部分几乎没有电荷。 4、尖端放电 导体尖端的电荷密度很大,附近电场很强,能使周围气体分子电离,与尖端电荷电性相反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奔向尖端,与尖端电荷中和,这相当于使导体尖端失去电荷,这一现象叫尖端放电。如高压线周围的“光晕”就是一种尖端放电现象,避雷针做成蒲公花形状,高压设备应尽量光滑分别是生活中利用、防止尖端放电。 5、静电屏蔽 处于电场中的空腔导体或金属网罩,其空腔部分的合场强处处为零,即能把外电场遮住,使内部不受外电场的影响,这就是静电屏蔽。如电学仪器的外壳常采用金属、三条高压线的上方还有两导线与地相连等都是静电屏蔽在生活中的应用。 6、电容器 ⑴任何两个彼此绝缘而又相距很近的导体都可以构成电容器。 ⑵把电容器的两个极板分别与电池的两极相连,两个极板就会带上等量异种电荷。这一过程叫电容器的充电。其中任意一块板所带的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做电容器的带电量;用导线把电容器的两板接通,两板上的电荷将发生中和,电容器不再带电,这一过程叫做放电。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8 电学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2、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 3、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安全电压应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电压220V。 4、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玻璃温度越高电阻越小)。 5、能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错,“容易”,“不容易”)。 6、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8、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9、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0、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U/I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1、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反比。 12、在生活中要做到: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13、开关应连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两孔插座(左零右火),三孔插座(左零右火上地)。 14、“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15、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多并一个用电器,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总功率增大。 16、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保险丝熔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①短路②总功率过大。 17、磁体自由静止时指南的一端是南极(S极),指北的一段是北极(N极)。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回到S极。 18、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19、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20、磁场的方向: ①自由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 ②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21、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发电机)。 22、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有铁心比无铁心磁性要强的多)。 23、电磁继电器的特点: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自动控制)。 24、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法拉第)。 25、电动机是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这一现象制成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6、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①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 ②切割磁感线。 27、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磁感线是假想的。 28、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光学 29、白光是复色光,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30、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1、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光速:c=3×108m/s=3×105km/s(电磁波的速度)。 32、在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手影)。 33、光的反射现象(人照镜子、水中倒影)。 34、光的折射现象(筷子在水中部分弯折、水中的物体、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色散)。 35、反射定律描述中要先说反射再说入射(平面镜成像也说“像与物┅”的顺序)。 36、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37、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对称(左右对调,上下一致)像与物大小相等。 38、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倒立,虚像正立,物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外能成实像,小孔成像成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能用眼睛直接看,也能呈现在光屏上。 39、放大镜、平面镜、水中倒影是虚像,虚像是正立的,只能用眼睛看,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40、凸透镜(远视眼镜、老花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近视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 42、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43、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44、眼睛的结构和照相机的结构类似。 45、凸透镜成像实验前要调共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凸透镜成的像在光屏的中央。 热学 46、熔化、汽化、升华过程吸热,凝固、液化、凝华过程放热。 47、晶体和非晶体主要区别是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48、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物体放热温度不一定降低(晶体凝固)。 49、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因为温度是内能的标志;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 50、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但温度不一定降低。 51、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①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②液体的温度 ③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速度。 52、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会根据图象判断)。 53、雾、露、“白气”是液化;霜、窗花是凝华;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 54、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息的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55、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且同时存在);分子间有空隙。 56、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等效的)。 57、沿海地区早晚、四季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暖气供水、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58、热机的做功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压缩冲程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59、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60、热值、密度、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61、两块相同的煤,甲燃烧的充分,乙燃烧的不充分,甲的热值大(错)。 62、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木棒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63、蒸发只能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力学 64、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65、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杠杆和天平都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66、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67、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68、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 69、乐音三要素: ①音调(声音的高低) ②响度(声音的大小) ③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70、防治噪声三个环节: ①声源处 ②传输路径中 ③人耳处。 7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7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①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73、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 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 ②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 74、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就越大这一原理制成的。 75、弹簧测力计不能倒着使用。 76、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77、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78、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79、相互作用力是;A给B的力、B给A的力。 80、惯性现象:(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拍打衣服上的灰、足球离开脚后向前运动、运动员冲过终点不能立刻停下来,甩掉手上的水)。 81、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可能静止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82、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83、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 ①同一液体 ②液体静止。 84、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85、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86、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87、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气压高沸点高;气压低沸点低。 88、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89、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90、潜水艇自身的重力是可以改变的,它就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下潜、上浮和悬浮的。 91、密度计放在任何液体中其浮力都不变,都等于它的重力,示数上小下大。 92、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飞机起飞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93、功是表示做功多少的物理量,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大小关系、但“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快”这句话是正确的。 94、使用机械能省力或省距离(不能同时省),但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机械效率小于1)。 95、有用功多,机械效率高(错),额外功少,机械效率高(错),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大,机械效率高(对)。 96、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重物不变,减轻动滑轮的重也能提高机械效率)。 97、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时,弹簧测力计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时读数。 98、降落伞匀速下落时机械能不变(错),考察机械能变化时,划出速度、高度的变化。 99、用力推车但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阻力(错,推力等于阻力)。 100、司机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错,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如何提高物理成绩 1、专心上课 学习物理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不能死记一些结论。学生要获得知识,上课听讲最重要,尤其是学新课时,一定要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听懂,将这些内容的来龙去脉理解,融会贯通并记住。上课以听讲为主,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 2、及时复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学好物理学生记得要及时复习,要记得牢,就要反复强化。在复习过程中,要善记忆,会记忆,提高记忆效益。 3、有效练习 练习是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练习包括课堂预习、作业练习、实验操作练习、单元练习及综合练习等。数理化都是靠练出来的,一定要多做练习题,通过练习查漏补缺,沟通物理概念、定律之间的内在联系。 4、解决疑难 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动力,所以初二的学生在做题时,遇到有什么疑难,一定要抓住不放,这样才能提高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对某些题目进行巧妙的设疑,多动脑积极思维,多质疑,多解疑,才能真正弄清物理概念和规律。 5、系统总结 培养自己学习总结的习惯,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通过大量的题目分类,总结不同类型的题目的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解题能力,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提高能力和增强解题能力非常有益。 学好初中物理的小技巧有哪些 1、见物思理,多观察,多思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物理讲的是“万物之理”,在我们身边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理知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之心,注意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多抬头看看天空,你就会发现物理中的“力、热、电、光、原”知识在生活当中处处都有。一旦养成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的习惯,你就会发现原来物理这么有魅力,这么有趣。! 2、学会从“定义”去寻找错因。打好基础。 对于基本公式,规律,概念要特别重视。“死记知识永远学不好物理!”最聪明的学生都会从基本公式和概念上去寻找错误的根源,并且能够做到从一个错题能复习一大片知识——这是一个学生学习物理是否开窍的最重要的标志! 3、把“陌生”变成“透彻”! 遇到陌生的概念,比如“势能”“电势”“电势差”等等先不要排斥,要先去真心接纳它,再通过听老师讲解、对比、应用理解它。要有一种“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研究精神。这样时间长了,应用多了,陌生的就变成了透彻的了。 4、把“错题”变成“熟题”! 建立错题本,在建立错题本时,不要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尤其注意建立错题本的方法和技巧,要有自己的创新、智慧以及汗水凝结在里面,力求做到赏心悦目,让人看了赞不绝口,自己看了会赞美自己的杰作。并且要常翻常看,每看一次就缩小一次错题的范围,最后错题越来越少,直至所有的“错题”变成“熟题”!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就会触类旁通,永不忘却。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9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气态、液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3、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4、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5、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6、温度计的使用: ⑴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不再变化时再读数, ⑵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⑶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⑷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7、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8、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9、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即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玻璃 10、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1、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12、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13、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14、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5、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16、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液面气压,提高液体沸点的原理制成的。 17、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18、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9、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气体液化放出热量。 20、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条件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它液化储存在钢瓶里的。 2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 2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像雪、霜等小冰晶都是凝华形成的。 23、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云: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空中。 雨:云中的小水滴、小冰晶下落,冰晶吸热熔化成小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落到地面。 雾和露: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雪和霜: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 24、卫星外部整流罩涂有特殊物质的作用:物质熔化和汽化都吸热,降低卫星温度保护卫星。 25、电冰箱的电动压缩机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把气态制冷物质压入冷凝器中使其在冰箱外部放热液化,被液化的制冷物质通过节流阀进入冰箱内部的蒸发器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 第二章物质的性质 1、长度的测量,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2、误差:是指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在任何测量中都存在,误差的产生跟测量的人和工具有关,只能减小不可避免。通常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而错误是应该且可以避免的。 3、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首先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水银应与凸液面的顶部保持水平) 4、质量: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叫物体的质量。 物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变化无关。 5、质量的测量工具:台秤、天平、戥子、地中衡等 6、托盘天平的使用: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镊子把标尺上的游码拨至左侧零位置, 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将物体轻放在左盘上,右盘放砝码。 用镊子拨动游码,使指针指在中央刻线上,记录数据。砝码用毕必须放回盒内。不能用手捏砝码。 7、密度: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ρ=m/v 8、纳米材料:将某些物质的尺寸加工到1~100nm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较大尺寸时发生了异常变化,称为纳米材料。 纳米方法处理后的领带具有自洁性,不沾水也不沾油。 纳米方法处理后的物质也有抑制细菌生长的功能。 9、锂电池的特点:体积小、质量轻、能多次充电、对环境污染小。 10、记忆合金:主要成分是镍和钛,它独有的物理性质是:当温度达到某一数值时,材料内部的晶体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外形的变化。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 1、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物,这个选中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2、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3、位置变化:一指两个物体间距离大小的变化,二指两个物体间方位的变化。 4、相对静止: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相同的两个物体称为相对静止。 5、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国际单位制是米/秒,常用单位:千米/小时。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0 物理导体与绝缘体 说明1 本知识点的重点是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异同。 说明2 本知识点的难点是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 说明3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两者的区别,知道二者并无绝对界限。 说明4 本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是电流的形成。 说明5 本知识点主要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异同,它是研究电学重要的知识点。 核心知识 规则1: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绝缘体。 规则2:导体和绝缘体的用途 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电线芯线用金属来做,因为金属是导体,容易导电;电线芯线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因为它们是绝缘体,能够防止漏电 规则3: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 表示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可见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就可能导电。例如,玻璃是相当好的绝缘体,但如果给玻璃加热,使它达到红炽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 规则4:导体和绝缘体的机理 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束缚在原子的范围之内,不能自由移动,也就是说,电荷不能从绝缘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的地方 初中语文,所以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相反,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电荷能从导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的地方,所以导体容易导电。 突破物理“三重门” 期末轻松得高分 对于生来说,作为新增学科,从入门到冲击优秀 初中数学,需要经过三重门。第一重门是声光热。第二重门是力学。第三重门是电学。 第一次入门,是上学期的物理入门。也可以理解为是声光热的入门。在声光热等过程中,同学们的主要是以感性为主。很多时候只要做好感性的认识,略加上一些理性的分析,就可以明白这部分的大体精髓。 第二重门是力学。力学对于同学们来说,区别于声光热的根本特点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同学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状态,转向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学习。如果说在第一重门的时候,同学们的成绩普遍都很高,并且差距比较小。很难体现每个同学的真实实力.那么到了第二重门的时候差距将明显拉大,也将会是同学们快速提升自己脱颖而出的关键时期。 第三重门是电学。电学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科。对于孩子的理解要求更高。尤其是在入门的电路分析,对很多同学来说,入门较为困难。电学后期的综合计算也将会是同学们冲刺优秀的拦路虎之一。 由于三重门的本身特点,第一重门声光热入门较容易。所以同学们容易在意识形成物理拿分容易的感觉。而实际上物理的真正入门是在力学及电学。对于同学们来说,三重门的意义各有所在。声光热的入门同学们要务必做好初二上学期的期末,争取。因为等到下学期的四轮将主要针对的是力电部分。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争取初二上学期物理期末。源于初二下学期的力电部分的难度,需要同学们做好准备,积极应对!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1 第七章 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 量程 和 分度值 ;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 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正比 。 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第八章 力和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 ①大小相等; ②方向相反; 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5、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受平衡力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运动快慢改变 运动方向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三、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5、滑动摩擦力: ①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②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③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②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第九章 压强 一、压强 1、压力: 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注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F = G ⑵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P30图9.1—3中,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液体的深度:液体中的某点到液面下的距离叫做该点在液体中的深度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⑴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⑵公式:p = F/S 推导公式:F = PS、S=F/p ⑶单位:压力F的单位:牛顿(N),面积S的单位:米2(m2),压强p的单位:帕斯卡(Pa)。 (4)应用: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⑴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⑵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 h 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密 度ρ的单位用kg/m3,压强p的单位用帕斯卡(Pa)。 压 强 公式 p = ρ g h 适用范围 通用公式:一般固体 一般液体 一般思路 水平面:F = G p=F/S 先 p = ρ g h再 F = PS 特殊思路 圆柱形物体p = ρg h 规则容器装液体:F = G p=F/S 3、连通器: 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强1、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 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 g=1.01×105Pa 3、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4、大气压的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5、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 降低 ,气压增大时 升高 。 6、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上凸下平,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 浮力 一、浮力 1:浮力: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液(气)体 二、阿基米德原理 1. 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 方向:竖直向上 3.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物体运动状态 物体运动方向 力的关系 V排与V物 密度关系 下沉 向下 F浮< G物 V排=V物 ρ物<ρ液 悬浮 静止在液体内部 F浮= G物 ρ物=ρ液 上浮 向上 F浮> G物 ρ物>ρ液 漂浮 静止在液体表面 F浮= G物 V排物 ρ物>ρ液 4.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动状态无关。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 1.浮力的应用 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 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或下潜。 3)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小于的气体来改变浮力。 4)密度计是漂浮在液面上来工作的,它的刻度是“上小下大”。 2、浮力的计算: 1)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2)称量法:F浮=G物-F拉(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测力计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3)漂浮悬浮法:F浮=G物 4)阿基米德法:F浮=G排=ρ液gV排(当题目中出现体积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一、功 1、做功的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n 有力无距离: 搬而未起,推而未动,有力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 n 有距离无力: 物体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运动方向上没有力对物体做功(踢球离开脚后移动的距离, 人对足球没有做功)。 n 力和距离垂直: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也通过了一段距离,但通过的距离和力的方向垂直,物理在力的 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2、功的计算:作用在物体上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W=FS,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的单位:焦耳(J),1J=1N·m。 注意: 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 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3、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说明: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或者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不用机械时对重物所做的功(Gh)。 二、功率 1、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公式:P=W/t 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功W的单位:焦(J),时间t的单位:秒(s),功率P的单位:瓦(W)。 4、单位:主单位: W ,常用单位 kW,它们间的换算关系是:1kW=103W 5、推导公式:P =Fυ;公式中P表示功率,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υ表示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运动的速度。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功率P的单位:瓦(W),力F的单位:牛(N),速度υ的单位:米/秒(m/s)。 三、动能和势能 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理解: 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2、动能 ①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②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3、重力势能 ①物体由于高度所决定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②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高度相同的物体,物体 重力势能越大;质量相同的物体,物体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4、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四、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J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 2、机械能守恒: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机械能守恒;近地点动能最大,重力势能最小;远地点重力势能最大,动能最小。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一、杠杆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 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杠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硬物体棒)、受力(动力和阻力)和转动(绕固定点)。 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甚至是任意形状的,只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且是硬物体,都可称为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力的作用线: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①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②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③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4、应用:三种杠杆: 名称 结构特征 特 点 应用举例 省力杠杆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L1>L2,F1< F2) 省力、费距离 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 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 费力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L1,F1> F2) 费力、省距离 缝纫机踏板、起重臂、人的前臂、 理发剪刀、钓鱼杆、镊子、船桨 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L1=L2,F1=F2) 不省力、不费力 天平,定滑轮 1、滑轮是变形的杠杆。 2、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物。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3、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G/2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G动)/2。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2h 4、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G/n。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G动)/n。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nh。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 n=(G+G动)/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第3节 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 斜面:W有用=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额=fL 3、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FS 4、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公 式: 5、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6、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7、机械效率的测量: (1)原理: (2)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3)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4)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5)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①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②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③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8、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2 熔化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 ①春天“冰雪消融” 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5、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6、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3 一、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元电荷e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 (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 (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5.单位:(1)国际单位:A (2)、常用单位:mA、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 (2)方法: 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㈡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测量,若被测电流小于0.6A,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4 一、电荷 (1)电荷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称带有电荷的物质为“带电物质”。 (2)电荷,为物体或构成物体的质点所带的正电或负电,带正电的粒子叫正电荷(表示符号为“+”),带负电的粒子叫负电荷(表示符号为“﹣”)。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 实质:电子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②感应起电 实质:将金属导体中的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 二、电路 (1)电流: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做有规则的定向运动就形成了电流。 (2)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流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3)导体:是指电阻率很小且易于传导电流的物质。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4)绝缘体:不善于传导电流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5)电路:由金属导线和电气、电子部件组成的导电回路,称为电路。 (6)电路由电源、开关、连接导线和用电器四大部分组成。 (7)串联:串联是连接电路元件的基本方式之一。将电路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用电器等)逐个顺次首尾相连接,将各用电器串联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优点:在一个电路中, 若想通过一个开关控制所有电器, 即可使用串联的电路; 缺点:只要有某一处断开,整个电路就成为断路。 即所相串联的电子元件不能正常工作。 (8)并联:并联电路是使在构成并联的电路元件间电流有一条以上的相互独立通路。 特点: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一条支路上的用电器损坏,其他支路不受影响。 三、电流 (1)电流的强弱用电流强度来描述,电流强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某一横截面的电量,简称电流,用I表示。 (2)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①电流表要与被测用电器串联。 五、电阻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3)滑动变阻器 ①工作原理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部分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从而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的大小。 ②作用:保护电路、改变电压、利用伏安法测电阻 ②正负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俗称正进负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否则会烧坏电流表)可用试触的方法确定量程。 ④因为电流表内阻太小(相当于导线),所以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⑤确认使用的电流表的量程。 ⑥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所代表的电流值。 四、电压 (1)电压也称作电势差或电位差,是衡量单位电荷在静电场中由于电势不同所产生的能量差的物理量。 (2)电压表 电压表,测电压,电路符号圈中V。测谁电压跟谁并(联),“+”进“-”出勿接反。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5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机械运动 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 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B、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Ⅱ 变速运动: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弹簧测力计: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 四、惯性和惯性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五、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 3、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6 电功率知识点一:电能 1、电灯泡把电能转变为光能,电动机把电能转变为动能,电热器把电能转变为热(内能)。电能可能同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也可以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 发电厂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电能的计量 (1)电能用W表示,常用单位是千瓦时(KWh),在物理学中能量的通用单位是焦耳(J),简称焦。1KWh = 3.6 x106J。 (2)电能表是测量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少的仪器。 A、220V是指这个电能表应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 B、10(20)A指这个电能表的额定电流为10安,在短时间内最大电流不超过20安; C、50Hz指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路中使用; D、600revs/KWh指这个电能表的每消耗一千瓦时的电能,转盘转过600转 电功率知识点二:电功率 1、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的物理量,用P表示,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常用单位有千瓦(KW)。1KW = 103W 2、电功率的定义也可以理解为:用电器在1秒内消耗的电能。 公式:P = W/t 推导:W = P t t = W /P 在使用时,单位要统一,单位有两种可用: (1)、电功率用瓦(W),电能用焦耳(J),时间用秒(S); (2)、电功率用千瓦(KW),电能用千瓦时(KWh,度),时间用小时(h) 3、1千瓦时是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4、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或者说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叫做额定功率。额定功率对应的是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实际功率对应的是实际电压和实际电流;一个用电器它的额定电压(功率)是唯一的,而它的实际电压(功率)可以有无数个。 5、电功率的测量P = UI 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公式: P = U I 单位:电功率用瓦(W),电流用安(A),电压用伏(V)。 公式推导: 根据 I=U/R P=UI 得:P = UI = U U/R=U2/R 即P = U2/R 根据 U=I R P=UI 得:P = UI = IRI = I2 R 即P = I2 R W=Pt= UI t =I2Rt= U2/R t 电功率知识点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 ①原理:P=UI ②电路图(与用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相同) ③所需仪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池组、开关、小灯泡、导线。 ④实验目的:测定小灯泡在三种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 ⑤实验结论: 当U实.〉U额 时 P实〉P额 发光较亮 当U实.=U额 时 P实=P额 发光正常 当U实. 对于同一小灯泡来说,灯泡的亮度由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其实际功率随着它两端电压的变化而变化。实际电压越大,灯泡的实际功率越大;只有在额定电压下它才能正常发光,此时的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 电功率知识点四:电与热 1、电流的热效应 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这个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2、焦耳定律 计算公式:Q = I2Rt (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 Q=W=Pt=UIt= U2t/R=I2Rt 3、利用电热:电热水器、电饭锅、电熨斗 防止电热:电视机的后盖有很多孔,电动机的翼状散热片 4.电热器优点:清洁卫生没有污染、热效率高、方便控制和调节温度。 电功率知识点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1、家庭电路电流过大原因: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2、保险丝的作用 ①保险丝是由电阻率较大、熔点较低的铅锑合金制作的。 ②保险丝保险原理:当电流过大时,它由于温度升高而熔断,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的作用。 电功率知识点六:生活用电常识 1、家庭电路的组成 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进户线(火线零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插座、灯座、开关、用电器。 家庭电路的连接:各种用电器是并联接入电路的,插座与灯座是并联的,控制各用电器工作的开关与电器是串联的。 2、火线和零线 用试电笔可以判断哪条是火线。 3、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 正常情况下,用电器通过火线、零线和供电系统中的电源构成闭合电路。如果站在地上的人不小心接触了火线,电流经过人体流入大地,漏电保护器就会迅速切断电流,对人身起到保护作用。 4、两种类型的触电 ①人体同时接触火线和零线,人体、导线和电网中的供电设备构成了闭合电路。 ②人体同时接触火线和大地,人体、导线、大地和电网中的供电设备构成了闭合电路。 5、触电的急救 如果发生了触电事故,要立即切断电源。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02-06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01-17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10-28 物理知识点总结03-01 物理压强知识点总结10-14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04-04 物理知识点总结(15篇)03-16 物理知识点总结15篇03-02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