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范文汇编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马说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说”的相关知识。
3、通过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正确、灵活地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朗读,体会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爱才、惜才的深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能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积极成为一名有用之才。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进一步理解“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本文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如何使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二)难点:
1、理解文中“托物寓意”的写法。
2、理解人才的产生、成长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社会有适合发展的氛围。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检查学生可前预习所用的小黑板,主要是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二)学生准备
1、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标出重读的字词。
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3、查找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马说》,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可能会答:《爱莲说》、《捕蛇者说》
2、请同学们回顾以往的知识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
“说说千里马 ”、“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更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3、简介韩愈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幼孤力学,二十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等仕途。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旱荒,曾上疏请宽免徭赋,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几乎处死,被贬潮州(今广东潮阳)刺史。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后转为吏部侍郎,卒于官。谥号“文”唐世称韩文公、韩吏部,也因其郡望为昌黎,称韩昌黎。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二)初读课文,顺畅朗读。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教师范读课文。
3、请一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停顿、语气。
(三)再读课文,通晓其意。
1、和同桌再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文中的重点实、虚词的掌握情况。
(1)、重点实词
然后有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喻指人才。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没
骈死于槽枥之间:一同,喂牲口用的食器。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才: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
策之不以其道:策之,用鞭子打;道,规律,方法。
执策而临之:马鞭子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材”通“才”,才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鸣叫;通,通晓。
执策而临之:执,拿着;临,面对。
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
(2)一字多义
能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副词,能够
食 食不饱,力不足 动词,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养
策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子
之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舒缓语气,无实意
而 而伯乐不常有 可是、但是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却、可是
执策而临之 连词 表修饰关系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指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表推测语气
(3)通加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能。
食之不能尽其才: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露。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才能。
(4)古今异义字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 有时 今 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执策而临之 古 马鞭子 今 常指“政策、决策”
(四)三读课文,把握精髓。
1、师范读句子,让学生比较差异,说说那种读法好,并说明原因。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明确: 全文主旨,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明确:这是作者对千里马可悲遭遇的描绘,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岂能千里也?
明确: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可食马者却恰恰“不知”这一点,作者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再用“安求岂能千里也” 将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确:饱含对愚蠢、荒唐的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
2、启发学生在文中找出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师生共同品味文中主旨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把握主旨。
(作者写千里马的遭遇想告诉我们什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人有着和千里马一样的遭遇)
作者将千里马比作人才,将食马者比作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将伯乐比作圣明的君主,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和根本原因,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埋没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四)课堂检测
1、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表面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马者浅薄愚妄表现在: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的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这篇文章采用 托物寓意 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10、《马说》一文的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五)如何做一个人才?
作为学生成为“伯乐”的机会不多,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千里马”,在我们遇到伯乐之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设置此问题是为了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为成为人才做准备:聪慧的头脑,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品行,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抓住机遇展现自己的才华,如果你的才华未被发现,完全可以毛遂自荐。
马说教案 篇2
一教学任务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三教学目标
1.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3.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四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
骈(p?an)
一石(da)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7.学生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马说教案 篇3
【教学重点】
1、说的文体特点:奇巧而善辩、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教学难点】
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构思。
2、掌握本文灵活多变的语言。
3、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等名句的含义。
【教学设计】
《马说》是一篇简短的议论文,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主要学法】
朗读法、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查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课文。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⑴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⑵ 才美不外见( )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⑶ 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邪同耶 材同才
3、教师范读全文。
4、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
⑴ 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7、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8、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背诵全文
2、课文学习指导
⑴ 第一节:伯乐知马(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首句千古感叹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次句──愤愤不平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 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⑵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⑶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
神态:执策而临之洋洋自得愚妄浅薄
语言:天下无马有眼无珠
末句──发表感叹归结全文中心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 )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⑷ 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并作课外拓展。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全文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奴隶人(食马者) 不知马 害了马
(辛辣嘲讽) (愤怒谴责)
〖课外拓展〗
政途多失意 悲愤出奇文──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
1、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
韩愈 怀才不遇文学 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将上述你的观点写成一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马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相关句式的特点。
2.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常用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事某物的见解,与现在的杂文相似。“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老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及节奏。
1.字:骈
pián
槽cáo枥lì
才美不外见xiàn
邪yé
2.节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学生疏通课文。
五.翻译课文
1.指出译文时需要注意的字、词的翻译(采用对比法)。
2.学生讨论,自主翻译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脉络。
六.问题探究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了解了本文大意后,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比喻含义。
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七.拓展延伸
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本文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观点:假如我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我会充满自信,积极为自己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虽然偶尔也会碰壁,但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不气不馁,即使官位低也要饱含热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
八.板书设计
马
说
韩愈
(一)论述中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命
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
遇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结
论
:其真不知马也
(二)“伯乐”、“千里马”、“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九.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的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活于思想开放、有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可以做到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十.作业布置
1.生字及其注音、重点词语及其解释各3遍。
2.假如你是文中的前里马,你会对食马者说些什么呢?请写在日记本上。
马说教案 篇5
【目标定向】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托物寓意的写法。
2、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1.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二、自学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学习释疑,感知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点难拨疑,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⑶ 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⑹ 本段中通过那些语言来体现饲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⑺ 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学生齐读。
五、反思学习,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储蓄,能激发人们的想像。
4、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六、迁移创新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教后反思】
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马说教案 篇6
【教学设想】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朗读磁带。
【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
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解题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多媒体资料显示)
2、点明本文体裁,介绍说这种文体。
(多媒体资料显示)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属论说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多媒体显示)
⑴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见。
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 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多媒体显示) 倒装句:
⑴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⑵ 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⑴ 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⑵ 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⑷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教师点评、归纳
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 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多媒体显示)
⑴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⑷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六、延伸拓展
辩论: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伯乐?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古代还有哪些怀才不遇的文人,请搜集其作品。
2、课外阅读《龙说》,进一步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背诵课文。
【马说教案】相关文章:
《马说》教案11-25
《马说》经典教案03-03
《马说》教案09-05
《马说》教案(15篇)02-26
《马说》教案15篇01-24
【精选】《马说》教案3篇01-02
《马说》教案(精选20篇)05-10
《马说》教案5篇07-30
《马说》教案九篇08-01
《马说》教案15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