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教案范文合集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心脏的大小、位置、结构;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根据现象合理猜想,能够利用简单的表格、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珍爱生命,并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教学材料准备:
1、模拟心跳实验材料:橡胶球、塑料瓶、塑料管、红色的水四种材料;
2、多媒体课件;
3、听诊器、心跳测试记录表、血液循环绘图板、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听诊器,教师问: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入本课研究主题:心脏和血管(板书:心脏和血管)
2、学生交流关于心脏想知道的问题。根据交流情况,引入下一环节:认识心脏。
【通过让学生思考听诊器的作用,引出心脏,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这样既直入主题、不浪费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自主探究,认识心脏。
1、想一想,猜一猜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先让学生猜测位置,在猜测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摸一摸,你的心脏在哪里?试着说一说它的样子。
课件出示心脏模型、位置。
师生交流总结:心脏位于人体胸腔中部偏左。伸出拳头在胸前比划一下自己心脏有多大。
【通过学生猜测,摸一摸,找出心脏的位置,最后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总结出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学生在亲身感受中验证自己的猜想,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2、摸一摸、听一听
对照着大屏幕,再找一找自己心脏的位置。摸摸有什么感觉?
学生自己摸摸心脏,感受心跳。
指导正确使用听诊器的方法:将听筒置于耳内,用有膜片的这端放到心脏的位置。没有轮到你的同学可以把耳朵贴近同伴的左胸心脏的位置,静静的感受心脏的声音和节奏。
学生用听诊器听心跳。
学生交流听到的声音,师生共同总结:有规律的、有节奏的一跳一跳的。
【这个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听诊器,让学生清晰的听到心跳,在听中感受心脏,学生对这个实验的兴趣很浓厚,但一定要给学生讲解听诊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实验。】
3、看一看,做一做
(课件出示心脏跳动)大家看一看,说一说: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学生交流
师生用手势模拟心脏的跳动,共同总结:(比划)我们把这样叫收缩,这样叫舒张。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脏收缩、舒张)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心跳一次。大家一起来用手势表示心跳一次。
【上面一个环节学生利用听诊器感受心跳,但心脏到底是怎么跳的,学生不是很明了,于是我利用了课件给学生最直观的心脏跳动,并在观察的同时引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最后为了更形象的展示心跳,我设计了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心跳,学生在玩手势的同时,加深了对心脏跳动的理解。】
4、剖一剖,看一看
师出示猪心脏解剖图,看其内部构造。
【在上面几个实验的基础上,适时的抛出问题“心脏的内部构造又是什么样的吗?”将学生带入心脏内部构造的学习中,接着通过猪心脏解剖图,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心脏的构造。】
课件出示心脏内部构造:心脏是具有强有力的肌肉构成的,内部是空的,可以分为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小组合作,互相指出同桌的四个腔的位置。
小组交流,在交流中强化四腔。
【在第二个大环节的设计中,通过教师适时抛出的问题及几个活动的设计,同学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心脏的形状、大小、位置、构造。】
三、探究心脏和血管的作用
(一)了解心脏跳动
1、猜想心跳作用。
学生猜测,交流。
2、师:同学们认为心跳的作用是输送血液到全身,到底是不是?用什么方法验证?
学生交流。
提供实验材料:橡胶球、塑料瓶、塑料管、红色的水四种材料
小组商讨“设计一个演示心脏跳动的模拟实验”实验方案,并在班内交流。
3、实验补充完善后,分组实验。
小组到前面演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4、师生共同演示实验,在演示中得到理论的提升。最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心脏的作用:心脏收缩,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心脏舒张,将血液运回心脏。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或是直接给出结论,只是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得出结论,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认识血管
猜想人全身有几种血管
通过课件形象揭示三种血管。
理论提升:我们来看人体全身血管图,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叫动脉。(动脉里的血液携带着养料和氧气,一般用红色表示),把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叫静脉。(静脉里的血液携带着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气等废物,一般用蓝色表示),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是比头发丝还细的布满全身各处的是毛细血管。(板书:毛细血管)。
学生看完课件,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血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用红笔板画动脉血管,用蓝色板画静脉血管。
【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直观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认识三种血管。】
(三)揭密血液循环
1、画血液循环图。各小组先想一想,用箭头在血液循环模板画出,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循环流动的,用箭头在图上划出血液流动方向。师巡回指导。
2、学生上台展示,揭密血液循环
找两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
师总结:心脏的构造以及血液循环是非常复杂的,同学们能想到这么多,很不简单。
看屏幕电影:血液在人体内到底是怎样循环流动的呢?我们再来看个影片。(课件插播血液循环小电影)看了刚才的资料,结合自己的身体相互说说,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怎样循环流动。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血液循环图是基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猜测,在猜测后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入,记忆会更加牢固。】
四、测脉搏,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一)感知心跳
师生交流,除了用听诊器听心跳,你知道还可以怎么测心跳?
找一找身体的那些地方也能摸到这样的跳动?(生:手腕、脖子、头)
师生共同总结:脉搏是由于心脏收缩和舒张引起的。所以我们通过摸脉也可以知道心跳的情况。
【有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学生不难猜测出脉搏是因为心脏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二)测心跳,了解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1、测半分钟心跳数,然后将测得的数据乘以2记录下来。
比较数据,找发现。
学生交流:每个人的心跳是不一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
2、老师质疑:刚才我也测了一下自己的心跳,一分钟86次,我平常的心跳一般是75次,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猜测原因:可能是因为太紧张的缘故;或许是心情激动。与情绪有关。
师:你在什么情况下还感到过心跳与平时不一样?
生自由回答(激动,批评、看恐惧片等等。)
师:现在谁能总结一下,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学生总结。
提升:人在情绪激动、从事劳动或体育运动时,需要的氧气多,血液循环就要加快,所以心跳就会明显加快。另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心跳会有所不同,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的心跳每分钟60——100次。我们学会了摸脉搏的方法,平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检查自己的健康情况。
【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科学教案 篇2
一、 设计思路: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教学要“重学生发展”,轻“知识传授”;重学生“研”,轻教师“教”;重“探究过程”,轻“探究结果”。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新课程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结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中,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二、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认识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古代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工艺一般流程。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简单手工造纸过程。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
3、 情感目标:
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思想。
三、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过程,进一步理解纸是由各种纤维经过加工而成的。
四、教学难点: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经历造一张纸的完整过程,并探究解决有关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五、教学准备:
1、 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等每小组一份。
2、 古代和现代造纸工艺的影像、图片或文字资料。
3、 民丰造纸工厂的造纸工艺流程的录像。
六、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二)实验探究
(三)交流成果
(四)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许多纸的性质。你们还记得吗?
师:那么谁能告诉大家,造纸术是哪个国家最早发明的,又是怎样造出来的?
师:(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观看古代造纸的过程。
师:(课件演示)
师:看了这些图片与资料,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你们猜猜看是什么?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师:对,造纸,今天我们也来造一张纸。
师:看到桌上的材料,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我们小组打算采用怎样的方法,选用哪些材料,按照怎样的方法来造纸?
师:请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
师:请大家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师:一边巡视指导,一边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实验中。
师:刚才大家的探究很投入,研究的成果也出来了。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纸是怎样一步一步造出来的?
师: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共同归纳造纸工艺的一般过程。
师:(板书)造纸的过程:
(1) 调制纸浆。
(2) 滤水压平成“纸”。
(3) 从棉布上把“纸”揭下来。
师:召开造纸工艺成果发布会。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谁还愿意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比较一下,我们造的纸的厚薄一样吗?纸面平整吗?怎样才能造一张厚薄均匀的纸?
师:我们现代的造纸工厂,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造纸的吗?
师:(出示录像片)观看嘉兴民丰造纸厂的造纸工艺流程,教师略加解释、补充、说明。
师:本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想法?
师:(总结)。
小小一张纸,涉及到那么多的科学知识,请大家在课外搜集一些纸品材料,准备下一节课继续探究有关纸的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设计
生:纸由各种纤维组成的。不同的纸在颜色、光洁度、厚薄程度等方面都不相同。
生: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发现。讲述古代造纸的工艺流程。
生:观看课件。
生:造纸,自己亲手造一张纸。
生:各小组成员,纷纷商量自己的活动方案。
生:各小组发表自己的实验研究方案。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方案。
生:学生实验操作开始。
生: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情况。
生:各小组纷纷推出自己的作品。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小组给予补充、完善。
生:学生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生:观看有关录像。
生: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生:整理器材,离开教室。
科学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感知生活中有许多科学问题。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中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愿意倾听别人的问题
4、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一、趣味实验,引发问题
教师做趣味游戏:听话的乒乓球。
教师课前将乒乓球内部置人一块铁块并封好;课上,将乒乓球放在纸屏前,手拿磁铁在纸屏后面吸引兵乓球中的磁铁,使乒乓球在纸屏上爬上、爬下。学生观察实验可发现乒乓球“很听话”,从而产生疑问。
二、探究活动
(一)玩玩具,提出问题。
1、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玩具,如是什么玩具、有什么功能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玩的介绍提出问题。
2、学生交换玩玩具,互相向对方提出问题。
3、将玩具整理好,全班交流所提出的问题,汇总提出的.问题总数
4、引导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很重要。
(二)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
1、教师播放飓风刮倒大树的视频,学生提出问题。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
(三)列举生活实例,提出问题。
1、学生列举生活实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教师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记录,可以用文字、符号用案等记录自己的问题
3、学生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记录并介绍分别是什么问题。
三、活动总结
学生分享本课的收获。
四、拓展活动
教师布置作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如在校园内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并将问题记录下来。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1.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热是如何传递的。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具体的内容标准。教学中,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大胆进行猜想,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选择有针对性的实验进行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促进孩子科学能力的'提高是现阶段科学教学的一个难点问题。设计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实验主要包括了:材料选择、模型设计、结果呈现、评价交流等内容。可以说: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是学生科学素养高低的具体体现;是学生素质得以发展的基本需求,它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教学目标
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形式,它不仅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而且实验本身就能很好的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习怎样去设计观察实验活动及认识热的传导这两个主要教学任务。我把这节课的设计为导入、基本活动、扩展活动三个部分,也是逐步推进的三个层次。所以在导入部分我问:如果给红色一端加热,绿色的一端会不会热?我烧的是这边红的一端呀,没有烧那边绿的一端呀!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水平,马上可以说出会热。并解释出原因。这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释的层面。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
3、能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推测,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语言较清晰准确地描述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能利用表格整理记录有关研究结论。
4、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通过探究,讨论归纳鱼类共同特点。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鱼类及相关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6、能将鱼类特点与池塘环境相联系,知道鱼的外形及行为特点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1、池塘鱼类的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等相关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玻璃鱼缸)、瓷盘、镊子、纱布条、塑料绳、木片、滴管、水、家乡池塘中的典型鱼类(如鲫鱼)、毛巾或卫生纸。
3、各种水生动物(不一定是鱼类)的图片或课件。
4、家乡池塘中的小型鱼类活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搜集信息资料
(1)出示图片或播放课件:同学们,这是我们家乡的池塘中生活的几种鱼,谁知道这是几种什么鱼?
(2)在我们家乡的池塘中,还生活着哪些鱼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有争议的动物板书在黑板一侧,在后面的学习中重新归类)。
(3)各种鱼的大小、形态、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可为什么人们把它们都叫鱼呢?关于鱼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二、提出研究问题
1、教师出示并简介鱼类活体,安排学生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为下一步研究活动做准备。
师述:鲫鱼是鱼类的典型代表,它在外形上具有什么特点呢?请各小组认真观察鱼的`外形、身体表面长有什么、鱼鳃的形态等。同学们若对鲫鱼其它外形特点感兴趣也可以进行观察,观察之后将结果记录在“我们的发现”表格里
2、分小组进行观察、讨论、记录。
3、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
4、教师小结,然后出示图片、展示课件或让学生对照水槽中的鲫鱼阅读课文26页上图内容,认识鱼的各种鳍。
5、你能根据鱼的外形特点,对鱼如何运动、怎样呼吸和运动,大胆做出自己的推测和设想吗?怎样证明自己的推测?
三、制定研究方案
1、教师出示并简介各种学具,告诉学生这些学具主要用于观察研究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
2、各学习小组制定“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研究计划和步骤,预测研究结果。
3、各学习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和预测,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四、开展科学探究
1、分小组按照研究方案先进行“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观察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在“我们的发现”表格中。
2、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第二课时
一、(接上节课)开展科学探究
1、你对鱼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用什么办法研究解决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表述进行板书)。
2、根据实际,各小组选择一项大家都感兴趣的研究项目,同时制定研究计划和步骤。
3、分小组汇报研究方案,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4、分小组对选择的研究观察项目进行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5、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集体讨论,统一意见。
二、总结与交流
(1)分小组归纳整理:“作为鱼类代表的鲫鱼在外形和生活、行为方式上有哪些特点?”
(2)拿鲤鱼与草鱼、团头鲂、鲶鱼等家乡水池中常见鱼类进行对比,看看鲤鱼有什么特点是它们共有的?
(3)分小组汇报“鱼类共同特点,”各小组进行交流、辩论,将大家共同的观点记录在课本空框中。
三、应用与实践:
(1)出示各种水生生物图片实体或展示课件,辨别出其中的鱼类,并能分析说出其中原因。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点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自然水域中生活着许多动物,有的名称中还有一个“鱼字”,如甲鱼、鲸鱼、鳄鱼、娃娃鱼等,可它们不是鱼类;有的名称中没有“鱼”字,可它们属于鱼类,如泥鳅,海马等)。
(2)课外在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家乡池塘中各种鱼类的生活情况,看一看除了课堂上所了解的鱼类特点外,还有哪些特点是鱼类共有的?与此同时通过现场观察、比较、取回水样研究、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方法,了解池塘水质对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详见课本41页),填写“自由研究”调查表。
科学教案 篇6
【课题】发展教育和科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识记
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4、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深化教育改革
▲理解
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4、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深化教育改革
▲运用
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材分析】
▲重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难点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教具 投影机(片)、
▲教法 读-问-导-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下列图表,分析、讨论它所反映的问题:
表1:1998年部分国家科技实力的名次比较
国家 分数 名次 科技贡献率
美国 100 1 66%
日本 89.3 2 58%
法国 69.35 4 54%
中国 58.57 13 -
表2:部分国家符合科学素养条件的人口比例
国家(地区) 美国 欧盟 中国
占总人口的比例 6.9 4.4 0.3
提示:图表反映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科技人才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也较小。
认识:当前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实力的提高和科技人才的培养。为此,我国要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学习新课
◆读
1、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P123-126,要求:时间为3分钟,寻找本课的知识点,理清知识体系。
2、提问学生,归纳本课的知识体系。
◆问
1、学生再细读课文5分钟,思考有关思考题。
2、投影出示思考题:
1)发展科学技术有什么重要性?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发展教育事业有什么重要性?
4)为什么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忣的战略地位?
5)我国教育的现状如何?
6)发展教育事业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7)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教师提问,学生依次回答,对于不会的学生,让其再读再思考,让已会的学生纠正,实在难懂的问题,由教师点拔。
4、由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导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2、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
2)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3)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4)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3、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因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培养同现代化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是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当前仍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制约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所以,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创新问题〗
选择: 我国之所以重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因为它:( )
A、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首要条件
B、是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水平重要因素
C、是公民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D、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答案:B
〖课堂小结〗
着重理解:①教育和科技的地位;懂得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②认清科技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国与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③要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改变思想观念、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练
见《初三政治精讲精练(8-3)》
【板书设计】
发展教育与科学
1、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科技创新
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⑵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2、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⑵深化教育改革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要求:
1、初步了解帽子的不同种类及其主要用途。
2、引导幼儿通过看看、摸摸等感官活动正确区别冬天、夏天的帽子在制作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并进行分类。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析比较能力,扩展幼儿的见识。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类型的帽子布置在活动室(帽子数量是幼儿人数的两倍)
2、各种职业帽(医生、护士、警察、建筑工人等)
3、录音机、磁带、分类的标志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种类的帽子,知道帽子的用途。
1、以“参观帽子展览会”引入课题。
2、师启发性谈话:“你喜欢帽子展览会上的`哪一顶帽子?为什么喜欢它?应该在什么时候戴?它有什么作用?”
3、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各式各样的帽子,并把自己喜欢的一顶帽子带到座位,启发幼儿互相介绍自己所喜欢的帽子,然后各组由一名幼儿上来向大家介绍他的帽子(样子做得怎么样?在什么季节戴?它有什么作用?)
4、小结:展览会上的帽子有夏天的、有冬天的,这些帽子有的会保暖,有的可以遮挡阳光,还有的戴上去美观又可爱。
二、启发幼儿找出冬帽和夏帽在制作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
1、请每个幼儿从“展览会”上挑两顶不同季节的帽子,启发幼儿从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进行比较,各组由一名幼儿上来向大家介绍他的两顶不同季节的帽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点?摸起来的感觉有没有一样?)
2、 师小结:
①冬天的帽子大部分是用毛线、绒布做成的,摸起来感觉较柔软、较厚;夏天的帽子(布帽)摸起来叫薄、柔软;塑料帽、草帽是用塑料和草编成的,摸起来比较粗糙,不柔软。
②冬帽的颜色比较深,夏帽的颜色比较浅。
③冬帽戴起来很暖和,帽沿较小,而夏帽的帽沿较大,而且有许多小孔,这些小孔有通风、透风的作用。
3、师出事分类标志,引导幼儿根据冬夏季帽子的不同特点(季节、材料、外形特征)进行分类。
三、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与职业有关的帽子(医生、护士、警察、建筑工人等),并了解这些帽子的用处。
1、师出示医生的帽子,提问:“这是谁工作时戴的帽子?他为什么要戴帽子?还有谁工作时也要戴帽子?”让幼儿讨论,然后回答。
2、师逐一出示相应的职业帽子,引出帽子与人的职业关系及职业帽子的用处。
四、幼儿集体表演帽子舞,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让幼儿自制跨世纪的新型帽子,提高幼儿美工制作的技能技巧。
2、幼儿自己设计的帽子开展“帽子商店”。(龙海市华侨幼儿园 郑丽茹)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关系。
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大胆想象。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 、太 阳 和 影 子能够连续观察记录物体的影子变化。
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2、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
2、 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影子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间带领班级几个学生给影子的位置、长短做记号
分组——记录纸,粉笔,橡皮泥。铅笔,温度计,白纸,尺子,指南针,手电筒,细铁丝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科学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到操场看太阳,观察阳光下的影子。
(板书:太阳和影子)
二、学习新课
1、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 1 )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阳光下哪里有影子?是什么的影子?并可以选择一些影子用粉笔把它画在地面上
( 2 )分组活动;
( 3 )教师巡视并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 影子和实物有什么不同?
( 4 )游戏:踩影子
①介绍规则:两人一组,一个人踩另外一个人的影子,一分钟后交换,尽量不让别人踩到自己的影子。
②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游戏活动。
( 5 )回教室讨论心得并汇报;
( 6 )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产生有 2 个条件,一要有光源,二要有不透明的物体。
( 7 )讨论:从早上太阳升起到傍晚太阳落山,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
2、了解影子变化规律
( 1 )出去观察刚才做记号的影子
( 2 )观察老师事先做记号的影子
( 3 )汇报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位置是变化的。
3 、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 1 )谈话:一天中影子是怎样变化了?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不能马上在课堂上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
( 2 )看书,了解实验方法
( 3 )学生讲述实验过程,教师补充;
( 4 )分组实验;
( 5 )汇报: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 6 )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会有关系吗?
第二课时
三、巩固总结:
1 、提问: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疑问? 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 、课后研究活动:实际观测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
( 1 )教师讲解器材、方法,及记录纸的使用
( 2 )小组商量实验时间及分工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病毒》10-16
关于科学教案07-24
手的科学教案11-03
关于科学教案11-03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冬天科学教案02-14
科学教案范文02-14
科学教案:蜗牛09-11
有关科学教案03-01
大班科学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