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

时间:2022-10-27 09:59:53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1

  教学目的:

  1、了解GIS的基本构成。

  2、了解GIS的基本功能,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3、会使用常见的GIS产品,能使用电子地图查询所需信息。

  重点与难点:

  GIS基本原理;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探索活动:问题:GIS是如何做到预防犯罪的?(学生答)其操作过程是什么?

  (犯罪地点)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空间分析)——分析犯罪频率与犯罪模式(哪些地方易发生哪些案件)——据分析信息,分配警力

  问题:GIS具有哪些功能?空间分析(犯罪的空间分布),模式分析(犯罪案件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性),趋势分析(分析哪些地方可能发生案件),决策应用(分配警力)

  一、GIS

  1、概念: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功能:

  制作电子地图数据采集

  空间查询数据分析

  空间分析决策应用

  模拟空间规律和发展趋势

  3、工作流程:如P96图

  4、构成:硬件 软件 数据 人员(其中软件是核心)

  GIS与其它系统的区别

  GIS有别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GIS具有以某种方式对空间数据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数据管理,这GIS是能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的DBMS,GIS必须包含DBMS。

  GIS有别于MIS(管理信息系统)。GIS要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库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MIS则只有属性数据库的管理。

  GIS有别于地图数据库。地图数据库仅仅是将数字地图有组织地存放起来,不注重分析和查询,不可能去综合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空间分析和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它只是GIS的一个数据源。

  GIS有别于CAD系统。二者虽然都有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图形,但CAD系统只处理规则的几何图形,属性库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

  GIS:突出空间数据,反映的信息为地理信息。

  二、GIS应用:(可以解决的四类基本问题)

  1、与分布、位置有关的基本问题

  显示了GIS对信息空间表达的功能,它实际是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

  (1)对象(地物)在哪里?

  (2)哪些地方符合特定的条件?

  2、趋势分析:

  传统地图:某个时间的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

  GIS:可以表示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因此:可以分析该地物的发展趋势,即回答:从何时起发生了哪些变化?

  3、模式问题:

  对象的分布存在何种空间模式?即揭示各种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GIS由许多图层组成,每图层都表示不同的地理因素,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的融合表示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三层数据:交通、人口密度、商业网点分布。

  通过图层的融合可以看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用途:决策商业网点的布局。

  4、模拟问题:利用数据及已掌握的规律建立模型,就可以模拟某个地方如具备某种条件时将出现的结果。

  即回答:如果……将如何?

  高程与被淹没地区的关系温室效应与海平面上涨的关系。

  三、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功能的应用:

  电子地图空间查询空间分析空间模拟趋势分析决策应用

  1、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电子地图、查询

  2、规划:决策应用

  3、道路交通管理:查询——决策应用

  4、抗震防灾:分析模拟

  5、环境管理:分析、决策

  案例:GIS在抗击非典型肺炎中的应用

  168.160.224.167

  板书设计:

  教后感: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2

  使学生熟悉有关西气东输的具体知识,同时明确管道运输作为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共性及其特殊性,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板书] 一.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原因:

  2.项目: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北煤南运

  二、西气东输:组成、起点、终点、经过地区。

  “西气

  东输”

  的原因

  [视频播放] 西气东输工程资料片(关于原因)

  [出示图片] 图片1“我国东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图”、,图片2“天然气资源分布图”、图片3“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图片4“煤炭、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图”

  [小组分内容合作探究]

  (1)结合图片1、2,讨论: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什么?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第一组学生完成)

  说教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最后一章的第一节,和后一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一起说明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必修三是高中地理必修的总结。必修一主要是自然地理,必修二主要是人文地理,必修三为区域地理,每个区域都是自然和人文的综合体。对一个区域的认识和开发,必须要有相应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理论知识。而本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又是必修三的总结。要实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必须要对相应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建设和发展知识做了解。学生以前所学的自然、人文知识及区域知识,在这一节中能得到综合的应用,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在必修三中有一条主线,就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目的就是为了协调区域发展,是我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课标理解

  “新课标”: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使得我国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不论是地表资源还是地下资源,在区域分布上都存在着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这种资源的整体性分布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却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的合理开发,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的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

  这一“课标”的制定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是我国今后区域发展的主导方向。因此,我认为应该通过两步来实现这一课标:首先通过对西气东输这一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其次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掌握普遍的规律性原理,能宏观分析我国其他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分析资源跨区域调整的必然性

  ②理解西气东输的三方面原因

  ③了解西气东输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④通过对西气东输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我国其他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创设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3)德育目标

  ①学会与人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②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与发展观。

  4.教学重点、难点

  ①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②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③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介绍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理论性较强。涉及区域的相关内容,学习时要联系区域的相关知识及西气东输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东西几乎跨越了我国的整个大陆,涉及的省区多、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从西到东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准备在学习本节前,先让学生复习初中的我国新疆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疆的资源优势及经济状况,以及我国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及资源状况。本节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先自主的探究问题,通过观察图像、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必修三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了大量的案例,我们应采用案例教学法组织学生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典型化,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案例理解普遍的规律性原理。

  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个人体验——小组讨论——指导分析。个人体验就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自主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就是把学生分成几组,组织学生充分讨论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引导他们学会合作交流。指导分析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一起通过对比分析、延伸分析等方法,对整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得到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的方法及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达到课标要求。

  三、说教学过程

  主要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一、导入的设计

  [提问] 同学们,知不知道现在家里做饭用的燃气是什么吗?(天然气)

  这些天然气来自哪里?(我们新疆)

  那把天然气从我们新疆输送到长江三角洲的工程叫什么?(西气东输)

  [追问] 西气东输是我国四大工程之一,其他三个工程是什么?

  (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

  [提问] 四大工程中有三个工程涉及的都是资源的怎样利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讲述]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种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又会给区域带来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以西气东输为例来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入手,一步步导出本节课的主题,不仅能让学生感到非常自然,也能让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是如此紧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西气东输原因”学习的设计

  [读图] 课本P88,图5.1 “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

  [提问] ①西气东输的起点和终点在哪?

  ②西气东输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③沿途经过哪几个省级行政区和省级行政中心?

  ④沿途经过哪些地形区?

  ⑤沿途的景观变化如何?这种变化属于哪种地带性分异规律?

  ⑥沿途有哪些生态问题?

  (① 主管道: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上海,全长4200千米。

  ② 管道运输的优点:运具和运线合二为一,运量大,连续性好,昼夜不停。

  ③ 沿途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属于西部经济带:新疆、甘肃、宁夏、陕西

  属于中部经济带:山西、河南、安徽

  属于动部经济带:江苏、上海

  经过的省级行政中心:郑州、南京、上海

  ④ 经过的地形区: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⑤ 自西向东水分逐渐减少,自然景观出现有规律的经度地带性变化,从森林景观——草原景观——荒漠景观的变化。

  ⑥ 途中的生态问题:西段大致和古代的丝绸之路相接近,存在荒漠化问题;黄土高原区有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西气东输路线示意”图,复习了有关区域地理的知识,让学生对西气东输工程有一概况,为后面的教学作好知识铺垫。让学生知道,西气东输工程连接了我国东中西三个大经济带,这必将给我国三大经济带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讨论]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西气东输?

  (每组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教师根据每组的观点,作出适当的评价,以肯定为主。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对西气东输的原因作适当的讲解。)

  原因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展示]

  [展示] 图5.2“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

  原因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展示]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比较

  [讲述] 通过比较很明显,我国以煤炭为主(69%),天然气站占有量很小(2.7%)。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展示]

  [讲述] 而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

  [展示] 天然气的常识

  [讲述] 那我国为什么一开始不开发天然气,而大量使用了煤炭呢?

  [展示] 比较煤炭和天然气的优缺点

  [讨论] P90“思考”题

  [讲述] 我国一开始没有大规模使用天然气主要原因是天然气开采、贮运的技术难度大,而且成本高;而煤炭开采成本低,贮存、运输方便。而现在由于我国科技的发展及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天然气的使用量得到大规模的提升。

  原因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展示] 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2.知道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3.知道耕地、草地、林地三种最主要的土地类型的分布,以及它们内部的地区差异和特点。

  4.记住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了解其特点。

  5.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3.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学生齐唱环保之歌《我爱您,妈妈》“我悄悄献上一束鲜花,献给您亲爱的妈妈,感谢您给我生命,您把我从小养大,妈妈啊,我爱您亲爱的妈妈……”

  (师问)歌中的“妈妈”指的是谁?

  (生答)歌中的“妈妈”指的是养育我们的土地。

  教师总结:土地,它给人类提供了山川、万物、衣食、财富;过去的一切得益于它,它更影响着人类的未来。这就是土地,这就是土地资源。

  二、新课教学

  (一)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教师:多媒体出示耕地、草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永久积雪和冰川、戈壁的景观图。

  学生:讨论这些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筑用地。

  教师:由于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是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承转)我们身为中华儿女,祖国的土地资源有何特点呢?

  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国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

  (屏幕显示)教材P68图3.9《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师问)这些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什么特点呢?

  (生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师问)我国土地资源如此丰富、齐全,对我们来说是有利条件还是不利条件呢?

  (生答)有利。

  教师总结:如此丰富和类型齐全的土地资源,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请大家观察各类土地所占比例,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教师总结:咱们十分需要的耕地、林地比重小,咱们不需要的.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这样的土地构成结构合理吗?

  大家请看我国人均耕地状况。屏幕显示图3.8《中国人均农业用地面积与世界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人均耕地很少。

  (二)地区分布不均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学生:结合此图并联系所学的有关知识完成课本P71“活动2”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

  耕地--气候湿热,地形平坦。

  林地--降水较多,山地地区。

  草地--降水较少。

  难以利用土地--气候恶劣,干、寒。

  (师问)我国季风区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却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是我国农、林、渔业的主要分布区,而且土地的利用程度高。草地、难利用的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较广。分布不均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又一特点。大家想一想,这是优势还是劣势呢?

  (生答)劣势。

  大家知道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及半湿润地区,结合图3.10,你能说出水田和旱地分别位于哪个地区吗?

  (生答)水田--湿润区;旱地--半湿润区

  教师提问: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1)水田和旱地的分布大致以什么地方为界?

  秦岭-淮河一线。

  (2)大致与哪条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相一致?

  800mm.

  (3)造成我国耕地南北差异的成因是什么?

  南方降水多,属湿润区;北方降水少,属半湿润区。即气候差异(降水差异)造成了农作物品种的差异。

  (承转)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果合理利用,能够供人们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会出现什么问题呢?(生产能力会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读图3.11《土地资源遭到破坏》中的漫画:

  第一幅图:人口增长,非农业用地增加,造成耕地减少→加剧人与耕地的矛盾。

  第二幅图: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荒漠化加速。

  第三幅图:由于人类滥伐森林,加剧了水土流失。

  第四幅图:人们不当排放造成土地的污染。

  教师总结: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令人自豪,又是一种压力。因此,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学生:阅读课本P72图3.12,明确我国已经实施的土地保护措施,完成P74“活动3”,

  三、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了我国土地资源有总量丰富、类型齐全的优势;又了解了其人均占有量小、比例不尽合理、分布不均及各类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的劣势。因此大家一定要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护土地资源。

  四、课外活动:实践探究 拓展延伸

  调查实践:

  l.在我们学校周围,往日碧绿的田野已烟消云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厂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短文,在全班办一期“保护家乡的土地”的宣传栏。

  2.调查当地土地的主要利用类型和状况,是否有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采用了哪些保护措施。

  课后习题

  在我们学校周围,往日碧绿的田野已烟消云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厂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短文,在全班办一期“保护家乡的土地”的宣传栏。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4

  教学目标

  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2.通过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3.通过填图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粮、棉、油、糖等基地的分布。

  4.使学生懂得应根据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并初步了解农业区划划分的科学依据。

  教学重点

  1.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的问题。

  2.“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这两个基本方针。

  教学难点

  1.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的问题。

  2.“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这两个基本方针。

  教学媒体

  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农业区划示意图、我国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增长折线图、我国温度带图、降水量图、土地资源分布图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有哪些途径?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解决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粮食生产。

  【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节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板书】 一、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提问】 阅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说一说我国农业的世界之最。

  【归纳】 我国南方的水稻栽培和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都为世界最早;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栽培养蚕和栽培养茶树的故乡;我国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糖料、大豆、茶叶、花生等产量居世界前列。

  【板书】 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讨论】 为什么我国将农业放在战略重点的首位?

  【归纳】 刚才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归纳大家的意见:①利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22%的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②工业中有大量原料需农业供应;③农产品出口换取的巨额外汇可支援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保证实现四化的根本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农业还比较薄弱,农产品还不能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以上情况,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目标中农业仍居战略重点的首位。

  【板书】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讨论】 (1)参照我国温度带图、降水量图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思考:

  ①我国的光热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②我国水资源的总量能否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为什么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要兴修水利灌溉工程或考虑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③从水热结合的条件看,对我国农业生产有什么基本影响?

  (2)参照我国地形图,思考:

  ①我国的地形与我国主要的农、林、牧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②我国山地多平地少对发展我国农业有哪些不利影响?又有哪些有利方面?

  (3)参照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图,思考:

  ①为什么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②我国主要的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分布在哪里?比较和分析这些可开垦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

  ③我国主要农业区各有什么肥沃土壤和需要改良的土壤?

  【归纳】 同学们讨论的很好。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对自然条件要注意用辩证的客观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任何一个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都是很复杂的。如我国在季风气候影响下水热条件配合较好,雨热同期,但是也正是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我国的灾害性天气较多。山地多对发展耕作业不利,还影响我国的一些山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提供了林、牧、副各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我国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总的来说是非常优越的,但是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使许多地区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对森林的过度砍伐,草原改为耕地,以及农药和工业“三废”的污染等。再者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耕地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所以我们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珍稀保护有限的资源,同时要控制人口增长数量,保证一定的资源占有量。

  【板书】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

  【阅读思考】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①40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有了哪些改善?

  ②40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有了哪些增长?(出示我国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增长折线图)

  ③40多年来,我国农业布局有了哪些改进?

  【归纳】 (1)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有了显著改善。

  河流的整治:淮河、黄河、海河、长江等河流得到初步治理,减轻了洪涝灾害。

  土壤的改良:建设了一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

  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有了初步发展,农村用电量、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有很大增加。

  推广科技成果:畜牧、森林、水产、气象等方面都有新技术的应用。

  (2)农业布局有所改善

  农产品加工工业一般应接近原料产地,尤其是初级加工、可以减少因农产品原料失重而造成的损失,我国纺织工业的老基地像上海、青岛、天津等沿海城市,新中国成立前原料大多来自国外,新中国成立以后扩大了邻近地区的棉田种植面积,使上述棉纺基地可以就近获得原料供应,降低运输费用,同时还接近了消费地区,不但有利于人民生活,而且使成本降低。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的工矿区不断兴起,新的城市不断出现,交通运输网不断扩大,上述邻近地区荒地得到开垦,出现了新的农业基地,保证了这些新兴城市的粮、油、蔬菜等农产品的供应。我国的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都建立了大规模的农场。

  我国到1993年底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32.7%,1994年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35个,城市人口需要大量的副食品及部分工业原料需要市郊供应。所以在许多大城市近郊区建立了副食品基地,这对保证城市居民生活和部分工业原料的供应起了很大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各地区的具体条件,有计划的建立了一批商品性农产品基地,有的以粮食为主,有的以某种经济作物如棉花、烤烟、油料、甘蔗、甜菜、果树、天然橡胶等为主。这为今后实行地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以上事实说明了我国农业生产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还是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时期,同发达国家相比,农业还比较落后。我们要努力加大资金和科技的'投入,使我国的农业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板书】 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问】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农业生产还存在哪些问题?(阅读课本1993年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看产值多少,是否合理,看结构是否合理?)

  (2)我国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办了哪几件大事?

  【归纳】 (1)人均粮食少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首位,1996年粮食总产量较1949年增长了近五倍,但是人均增长却不到两倍。每年增产的粮食大部分被新增加的人口所消耗,平均每人增加的粮食不多。

  (2)科技水平低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如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水灾频繁发生使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常有较大的波动。

  (3)从课本1993年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所占比重过大,几乎为牧业的两倍多,而发达国家畜牧业的产值一般高于种植业;我国农业中林业和渔业比重太小,各业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农业各部门之间是一个密切结合的整体,存在着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关系。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应保持适当的比例,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我国受污染的耕地达2 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耕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为了保持农业生产率稳步增长,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办六件大事:①建设一批治理大江大河大湖的水利设施;②积极推广节水浇灌技术;③建设一批国家级的重要农产品商品基地;④加强速生丰产林等的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⑤大力抓好科技、教育兴农;⑥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其中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大家回家以后完成我国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自然条件的表格。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5

  【教学思想设计】

  主体地理思想——资源跨区域调配属于国土整治范畴,对一个地区进行国土整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理念】

  本课基于先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点事件的“现场”,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标分析】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条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利、弊两个方面,也就是必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教材分析】

  “必修Ⅰ”和“必修Ⅱ”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必修Ⅲ”则是在上述基础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必修Ⅲ”第一章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其中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是在前三节基础上的递进、深化。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第一部分的内容较少且比较简单,所以与第二部分合并在第一课时中。第二部分又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四个模块。根据与学生生活的贴切程度和参考鲁教、人教版教材,本节课创造性利用教材,选取“西气东输”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或调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关注对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学情分析】

  从知识掌握程度看,一方面学生已学习了我国资源分布状况、我国区域经济状况等知识,对我国资源的调配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虽通过不同渠道对西气东输工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此工程的认识尚不够系统和深入。

  从心里特点看,高中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合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及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必要性和实施路线;学会分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经济、环境、社会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的了解,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同时使学生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以及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说明“西气东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以“西气东输”为例,学会分析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方法。

  (根据课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学会分析其他资源跨区域调配,属于知识的迁移。此前提是学生必须通过“西气东输”的案例的真正消化理解,才能掌握分析方法,达到学以致用,因此定为难点)

  【教学策略】

  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讨论,讲授、解释与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提供西气东输的相关资料;(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3)教学材料准备和课件制作。

  学生准备: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去了解有关西气东输的背景资料,如目前的工程状况以及该工程对调出区调入区的影响等。课前进行预习,填写导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视频引入] 西气东输工程资料片(关于广西)

  [教师讲述] 西气东输已经进入广西,在以后的生活里,我们将会深切感受到这种国家大型工程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这种大型工程就叫做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并且以西气东输为例。

  [目标展示] 观看视频

  [教师提问] 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哪些?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出示图片] 教材27页,图1-22“我国西气东输路线布局示意”

  [合作探究]结合我国行政区图,找出西气东输的起点、终点、途经行政区、所经地形和所穿河流。

  [教师归纳] 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客观评价,并对阐述不清的问题及时引导、点拨并板书。

  思考并回答问题

  阅读图文,并从中提取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结合中国行政区图、地形图以及“影响交通运输的因素”的原理,小组合作,进行案例分析,并作汇报。

  “西气

  东输”概况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6

  课程标准: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定下教学目标:

  (1)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基础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掌握区域分析的思路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分析的应用

  第三章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与本节课可以合并归类为区域优势与区域发展问题,学习思路上具有相似性。

  学生在学习前面内容时均有进行看图、用图能力的训练。

  2、课堂前的准备——养成教育

  要求上课前必须准备好地图、书本、笔记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观察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流域的基本特点,特殊性和整体性。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

  2、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3、运用资料,分析其他流域的开发。如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体会人类如何正确认识自然,进行流域的开发为人类带来利益,避开灾害的科学研究精神。

  2、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课程标准,得出本课的重难点:

  (1)根据课标要求,得出本节课重点:

  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田纳西河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2、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迁移分析到其他流域的开发。

  (2)根据学生基础,确定本节课难点:

  1、由于学生距离学习必修一气候的时间较长,对气候相关知识有所遗忘,且对学生而言气候成因,特点,分布难以理解和记忆。

  难点一定为:分析田纳西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田纳西河开发的地理条件之一)的成因。

  2、基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以及没有更多迁移分析的能力训练的前提下:

  难点二定为: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迁移到其他流域的开发。

  3、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定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多媒体为工具采用组织教学和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通过思维导图的板书模式,以便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网络的形成

  (1)以多媒体为工具的'组织教学方法:

  1、本节课流域与水系概念的获得是建立在观察地图基础上的。

  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如地形需要用到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图;田纳西河气候的成因特点与其地理位置、地形、气压带、锋面活动有关,分析其成因需要用到相应图表;分析水系特征时需结合气候特点和水系图;矿产资源分布图。

  所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看图,分析为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表辅助指导学生看图。

  (2)情景模拟教学法:

  在学习完田纳西河背景后,学生对田纳西河流域有了认识,于是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让学生探讨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与产生的效益

  (3)通过思维导图的板书模式,以便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网络的形成

  4、教学程序

  (1)基于本节课内容结构,将本节课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背景与综合治理措施以及产生的效益

  第二课时:

  1、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以三峡工程建设为例

  2、配套练习

  (2)课前准备(主要为教学材料的准备):

  1、教师准备:PPT流域水系图;田纳西河地形、水系图;田纳西河流域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北美地形与矿产资源分布图;长江三峡流域的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地图册P68:流域水系图;田纳西河地形、水系图;田纳西河流域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考试图册P130,北美地形与矿产资源分布图;书本;笔记本。

  (3)教学流程及时间分配

  第一课时

  1、导入:西江洪水图片导入,设疑:如何合理进行流域开发,为人类带来利益,避开灾难,引出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正面例子进入新课。1分半钟

  2、利用准备材料,组织分析流域背景,并分小组发言,教师点评。18分钟

  3、创设情境,探讨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与效益,并分小组发言,教师点评。15分钟

  4、随堂练习+课堂总结。5分半钟

  第二课时

  1、给出长江三峡地区背景材料(气候、地形、水系、社会经济等),迁移分析长江三峡的综合治理。20分钟

  2、练习反馈与总结。20分钟

  5、板书设计

  1、流域与水系概念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环境管理的政策体系。

  2.了解我国贯彻三大环境管理政策的六项制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有关我国三大环保政策的资料和合作分析探究,增强利用地理信息解读政策的能力。

  2.通过访问当地环境管理部门与有关政策部门的活动,提高学生实地采访能力,进一步明确经济手段、行政干预等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实施国家环境管理政策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基本国策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三大环境管理政策的解读

  [教学难点] 中国三大环境管理政策的解读

  [教学媒体与教具]课本图片、网络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环境管理思想和理论来源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与长期的社会实践。l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已成为世人的共识。政府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基本国策、方针、政策、管理制度和国家行动方案,为环境管理提供了保证。

  【板书】第二节 中国环境管理的政策体系

  【图片展示】

  【讲述】该图显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三个层次,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是环境政策中的最高层次,“三同步”、“三统一”在环境政策体系中处于第二个层次,第三层次即中国三大环境管理政策。

  【阅读】阅读课本第80页材料“中国三大环境管理政策”,从总体上了解其基本内容和主要目的。

  【板书】一、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政策

  【讲述】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政策,我国政府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什么是 “三同时”制度吗?

  【学生回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对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开发或其他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人类活动事先作出预测和评估,论证工程建设项目能否立项建设,并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能够有效地防止不利于环境的事件发生,是实现预防为主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该制度是防止新的污染源产生,实现预防为主政策的有效措施之一。

  【资料收集】通过网络或书刊,搜索一些具体的建筑工程建议和区域开发中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三同时”制度的典型事例。

  【案例】近年来,中国的环境问题一直受到世人关注。20xx年1月18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京宣布停建30个违规建设项目(具体项目名称附后),在中国刮起了"环保风暴",使得中国的环保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次叫停的30个项目中,有26个是电力项目,叫停的这些项目均为未经环境影响评估,而提前上马或不应该上马的工程,包括装机容量仅次于三峡工程的国家发展战略性项目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包括由于电力紧缺而投资上马的地方电力项目,也包括为三峡工程配套的延伸性投资项目,具体而言,共牵涉到8个省、三大电力公司以及与国家环保总局同属部级单位的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其范围之大、影响之广堪称史无前例。

  【探究活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政策,是针对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国内外环境管理的经验教训提出的。试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经济的角度,论述“防患于未然”对于环境保护的特殊意义。

  【阅读】阅读课本第81页材料“《环境影响评价法》——我国环保事业的历史性突破”

  【探究活动】在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在你的家乡建设一个造纸厂,可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但如果治污措施不力,将对当地水体造成污染。讨论: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影响评价应掌握到何种程度才是适度?应怎样妥善解决?

  【过渡】如果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政策的目的主要是“防患于未然”,那么,对已经发生的污染进行干预管理就是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

  【板书】二、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政策

  【讲述】“谁污染谁治理”环境管理政策,主要通过制定实施“征收排污费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来落实贯彻。

  【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收集有关“征收排污费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的信息,了解以下内容:

  (1) 实行排污收费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项制度属于环境管理中的什么手段

  (2) 什么是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主要针对哪些项目?施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需要考虑哪些条件?污染限期治理包括哪些类型?

  【点拨】(1)实行排污收费制度是基于如下两点考虑:一是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是对环境容量资源的利用,必须征收一定的费用;二是排污收费,可使排污者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有利于节约环境资源。征收排污费是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2)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是对特定区域内的重点环境问题采取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

  限期治理项目主要针对社会公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同时也要考虑限期治理的资金和技术的可能性。

  限期抬理类型:包括区域或流域的限期治理、行业的限期治理和点源的限期治理三个类型。

  【探究活动】访问当地的环境管理部门或当地企业,了解采用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必要性和经济手段的执行过程、排污费的使用情况等。

  【承转】淮河的治理并没有达到原来预想的目标,其原因与“强化环境管理”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三、贯彻“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讲述】为了更好的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政策,国家还制订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制度。

  【资料收集】通过网络收集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讲述】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具体落实各级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该制度将环境保护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和决策者的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中。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把城市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对其进行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控制,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是以规划为依据,以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为目的,通过科学、定量考核指标体系,使环保工作切实纳入政府议事日程。

  【实践活动】通过网络查询或向有关部门了解,你所在城市以及我国几个主要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考核结果。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环境管理的政策体系

  (一)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二)贯彻中国三大环境管理政策的六项制度

  1.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政策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有效手段之一

  (2)“三同时”制度——有效措施之一

  2.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政策

  (1)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管理经济手段

  (2)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3.贯彻“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高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教案12-06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05-04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05-04

高中地理教学改进措施03-03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05-04

高中地理学习计划06-11

高中地理教研工作计划02-28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15篇05-10

高中地理学期总结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