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肉鸡免疫引发呼吸道病的预防措施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都跟措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措施是针对情况采取的处理办法。你所接触过的措施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肉鸡免疫引发呼吸道病的预防措施,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概况
目前,肉鸡呼吸道疾病发生较为普遍,死亡原因多为支气管堵塞和肺炎导致的窒息死亡。本病病因多样性、病程长,难彻底治疗,是本病主要特点。本病引起鸡群采食量下降,料肉比增高,并容易激发大肠杆菌感染,增加死淘率,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二、流行特点
该病症的发生有一定季节性,夏季发病相对较轻,秋、冬、春季均是高发季节,尤其是季节交替和气温多变时,发病率较高。
具体发病过程情况分析:
1、发病早的在10日龄左右即可出现呼吸道症状,临床表现为轻微的甩鼻儿,咳嗽;主要原因是经过新城疫首免后(在10日龄左右),由于免疫反应和疫苗对呼吸道的刺激引起体内支原体和衣原体的大量繁殖。从而出现甩鼻儿、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但很少死亡,此时单纯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治疗往往不能完全康复。
2、14日龄法氏囊疫苗免疫后:往往会造成呼吸道症状的加重并伴有腹泻,使用常规治肠道药和治呼吸道药效果不佳,死亡开始出现。
3、21日龄新城疫二免时:由于鸡呼吸道和肠道病没有消失,养殖户心里开始惧怕免疫接种会导致鸡群病毒呼吸道疾病的暴发,而把应当免疫的最佳时间不断推迟,部分养殖户干脆放弃,转而采用抗病毒药配合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把希望寄托在药物上面,结果错过最佳免疫时间。往往这批鸡的健康状况差强人意。部分强免养殖户的鸡群在二免新城疫后,造成鸡群病毒呼吸道疾病的暴发(咳嗽、呼噜、怪叫等),而且暴发伴有包心包肝的大肠杆菌感染,死亡迅速上升。
4、4-5周龄的鸡群表现更糟糕:呼吸道症状表现严重(怪叫、呼吸困难、窒息),排黄白绿色稀粪,死亡居高不下,此时需采取抗病毒药配合抗支原体,大肠杆菌的药物。若此时疾病还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往往导致养殖整体失败而提前出栏。
三、发病原因与分析
1、饲养管理不良:
A、湿度低:标准化鸡舍暖风炉供暖、风机向外排风换气,送入鸡舍内空气为干热风,造成肉鸡气管、支气管在呼吸过程中大量水分流失,气管壁绒毛枯萎脱落,机体的第一道免疫屏障受损;又因鸡舍内湿度过低,导致鸡舍内的悬浮物(灰尘、鸡自身脱落的绒毛、皮屑)超标、并携带大量病原菌,经过呼吸长驱直入,引起支气管、肺部及气囊的感染,破坏呼吸系统,破坏机体的第一道免疫屏障。
B、缺氧:鸡舍进风口设计不合理,或者为了保温而减少进风口的空气流量,使鸡舍内的鸡长期处于缺氧状态,鸡群长期缺氧,心、肺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引起肺脏发炎、变黑,导致鸡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C、通风不良:由于标准化鸡舍排风系统设计的不合理或使用不当,造成鸡舍内氨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严重超标,刺激呼吸道粘膜,使肉鸡呼吸道发炎、出血,导致第一道免疫屏障机能丧失;舍内空气中的灰尘、绒毛、皮屑等漂浮物携带着大量病菌附着在气管、支气管、肺部、气囊内,逐渐形成气管栓塞、气囊炎、肺炎等症。
2、疾病因素:
A、经实验室诊断证明,本病多与非典型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病毒、传染
性支气管炎病毒、大肠杆菌、支原体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有关,不是单一病原体引起。
B、各种原因造成的机体免疫抑制,可诱发该病的发生。如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马立克氏病病毒(MDV)、霉菌及其毒素等诱因的发生。
3、免疫因素:
A、疫苗质量参差不齐,免疫方法途径不合理(把滴鼻点眼改成了饮水);
B、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剂量过大或过小,免疫次数过多等均可导致免疫失败。(免疫失败的鸡群,免疫应答水平肯定不高,抗体水平低,抗体离散度大,抗体维持时间缩短,导致了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流行病的非典型性流行。)
4、家禽特殊的生理结构和呼吸器官导致呼吸道疾病易发:
A、鸡没有膈肌,胸腔和腹腔直接相通;
B、气囊是禽类特有器官,共9个,与肺脏直接相通。形成“气管-肺脏-气囊-骨骼”相互连通的结构特点,使机体内部环境形成了一个半开放的系统。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极易通过上呼吸道、肺脏、气囊侵入骨骼,进而造成机体的全身性感染。
四、临床症状
初期:以咳嗽、甩鼻为主的轻微呼吸道症状。鸡群饮水、采食等基本正常,不会出现明显鸡只死亡,死亡率约0.1%-0.3%/天。
中期:呼吸道症状加重,出现呼噜、鸣音。大群采食量下降(10%-20%左右),精神萎靡,死亡数量逐步上升(0.3%-0.5%/天)。
后期:病鸡呼吸困难,怪叫、窒息,鸡群死亡数量迅速增加,鸡群采食量下降30%以上,死亡率可达0.5%-2%左右/天,甚至更高。
【肉鸡免疫引发呼吸道病的预防措施】相关文章:
雪灾的预防措施11-23
雪灾预防措施11-23
水痘预防措施04-04
预防措施名言12-27
班级水痘预防措施08-25
水痘预防措施方法08-30
社区安全预防措施10-29
校园火灾预防措施03-21
高处坠落预防措施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