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教案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教案

时间:2023-06-16 09:10:51 炜玲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教案(通用12篇)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教案 1

  教学目标:

  1.本篇教学设计主要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和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算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师: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指名答,教师把要点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提醒同

  学们注意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组题目。老师发个你的练习题第一题,做对一题,就

  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法、减法个4题)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反馈:得到8面小红旗的请举手。

  第二题:啄木鸟诊所(4道有错误的竖式)

  比一比谁的小医生当得好又快。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3、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独立列式计算。

  (2)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列式计算:41—13=28(岁)

  紧接着出示“10年后”这一条件,让学生思考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或许会出现两种答案:一种是大38岁,一种是大28岁。

  放手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解决矛盾。

  达成共识:10年后,爸爸仍比儿子大28岁,因为爸爸长10岁,儿子也长10岁。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教案 2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是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整十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会相对容易些。新授内容的计算方法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运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学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奠定扎实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

  可能会有教师提出:对于单元主题图在第一课时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识,分析?

  单元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提供一条主线下的各种情境图,为各课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也有知识间层次推进,从编排上来看:(发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写大字)两位数加、减;(剪五角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都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单元主题图的认识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兴激发探究欲望。整体情境内容与第一课时关联不大。放在第一课时进行认识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撑,也为后面课时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找准生长点

  (课件出示)

  (一)说一说。

  1.10、20、30、( )、()

  2.80里面有()个十,( )个十是50。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二)拨一拨。

  1.拨出8, 1个1个地拨,拨到10,再10个10个地拨,拨到40.

  2.先拨出20,再20个20个拨,拨到80。

  3.先拨到60,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子是几十,再拨去一个是几十。

  (三)算一算。(让学生做在练习卡上)

  3+5= 2+7= 5+4

  30+5=20+7= 50+4=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汇报结果,教师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

  三道复习题,对数的组成,数数、拨数、计算等知识的回顾,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对本课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计数单位“十”的强化。计算题的复习则是通过计算比较,发现数位不相同两个数,计算时方法有所变化的意识。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教案 3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3.在情境中体验加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养迁移类比推理的能力。

  4.体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联系密切,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一年级下册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前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知识迁移中体会笔算加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一)复习口算

  5+34=

  63+7=

  9+84=

  38+50=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

  (二)复习笔算

  32+6=

  5+43=

  24+61=

  43+37=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后交流,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关键把哪个数位对齐?

  (三)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进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复习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既是对旧知的复习,也是为本堂课学习进位加做好铺垫。笔算的最后一道题设计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欲望。】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呈现主题图,读取主题图中的信息。

  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学生汇报,提炼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4.列出算式:35+37=

  (二)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你想用什么办法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计算的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发散学生思维。】

  (三)汇报交流,明确算理

  预设一:用小棒摆

  1.学生汇报演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交流5根加7根得12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1捆再和原来的6捆相加。

  【设计意图:借助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为竖式计算做准备。】

  预设二:列竖式计算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你在列竖式计算时,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为什么要从个位算起?

  3.讨论:5加7满10后怎么办?在竖式中怎么表示?

  【设计意图:详细讲解5加7得12,向十位进1中1的写法。一方面结合摆小棒理解笔算进位加法的算理,另一方面又突出了竖式中进1的写法,如果有的学生从十位加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优化整合。】

  (四)归纳总结,理解算理

  1.我们今天学的加法与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同?

  2.进位加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

  3.课堂小结:笔算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学生列竖式计算,巩固算法。

  2.教材第15页第5题。

  判断改错,进一步理解算理。

  3.教材第15页第3题。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给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算理,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笔算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归纳总结和评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教案 4

  教学目标:

  1.会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2.经历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迁移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若干个圆片、三角形、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一)摆一摆,说一说。

  教师在黑板上粘贴一行○,共6个。

  1.要求学生摆一行数量一样多的△。(摆放时指导学生上下行对齐,一一对应。)

  2.如果要使△比○多2个,该怎么摆?(让学生上黑板摆,并说一说想法。)

  3.圈出△和○同样多的部分,再圈出△比○多的部分,△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

  4.怎样计算△的数量?

  (二)揭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且直观的动手操作入手,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一)探究解决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教材第23页主题图。

  (2)学生交流:哪一列的.班级在评比中荣获第一名?你还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从简单的统计图中,搜集有效的信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各个量之间的大小。】

  (3)课件出示例4第(1)小题的条件部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理解数量关系。

  怎样求出二班得到的小红旗的面数?

  (1)根据黑板上的圆片和三角形的对比图,学生模仿着用小棒摆。

  (2)同桌互相说一说摆法和算法。

  【设计意图:有了导入摆一摆的基础,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摆,通过动手操作和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3.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小红旗摆法图,演示画图过程。

  (2)学生交流图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3)学生列式、解答。

  4.学生交流。

  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直接分析出数量关系,也可能运用线段图分析。)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要求上因人而异,在引导学生运用画图法解决问题后,留给学生交流其它解法的时间,让有能力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拓展延伸。】

  5.引导学生用减法来检验。

  三、探究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24页第2小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 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三班和一班的数量关系,并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3. 学生汇报解法及解题思路,课件同时演示解答过程。

  4. 口答检验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分析、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利用先前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地类推出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四、应用提升

  (一)教材第25页练习四的第1题。

  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理解解决问题的关键句,再列式计算。

  (二)教材第25页练习四的第2题。

  (三)教材第24页做一做。

  1.课件出示图示,生独立解答 。

  2.比较这两个问,有何不同?(学生自主交流)

  3.教师小结: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出哪个数量较大,哪个数量较小。

  【设计意图:这道题是在同一背景下的两个并列的实际问题,将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对比解决,有利于学生沟通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类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会分析并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会分析并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学具

  黄色、红色花片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我们学校每周三都要进行全校范围内的纪律卫生大评比活动,看,二年级卫生评比表已经出来了。(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情景图)

  师: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我们只知道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你想知道什么啊?

  生:我想知道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

  师: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自主探究

  师:面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那就是在一班的基础上多加3面小红旗,也就是12+3=15(面)。

  生2:一班得了12面,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就是说二班比12面再多3面,就是12+3=15(面)。

  生3:我觉得“二班比一班多”是关键,因为只要二班的多,那就要在一班的基础上加上多出的部分。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怎么想的?

  师:请同学们摆12个黄色的`花片表示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然后我们用红色的花片表示二班的小红旗数。因为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所以在摆红色花片的时候就要比黄色的多摆出3个,那么求二班的小红旗数就要用加法,也就是12+3=15(面)。同学们,自己一边说一边再摆一遍试试。

  学生尝试操作讲解,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说想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算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如果老师现在告诉你,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你能算出三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吗?试试看,一会儿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告诉大家。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组织交流,重点说说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说清想法:三班比一班的小红旗少4面,就是比12少4,即12-4=8(面)。

  【设计意图: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由“扶”到“放”,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新发现和新收获?

  [知道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可以用加法(减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说出本节课的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教学反思

  1.启发、引导学生,只要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很多数学知识,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遥远,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数量关系比较隐蔽,过去解答这类问题一般借助“同样多”把这类问题转化成求总数(求剩余)的问题,再用加(减)法计算。这种推理方法,逻辑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这节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指导学生通过分别摆花片的操作过程,把隐蔽的数量关系在物化活动中外显出来,使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并以这种表象为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直接确定计算方法。这种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猜猜我是多少。

  [考查知识点: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能力要求:会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B类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上衣比裤子贵多少元?

  (2)裤子比裙子便宜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58-29=2978-59=1965-26=39

  B类:(1)50-37=13(元)答:上衣比裤子贵13元。

  (2)65-37=28(元)答:裤子比裙子便宜28元。

  (3)答案不唯一,如上衣和裤子一共多少元?50+37=87(元)

  教材习题

  第24页“做一做”

  鸡蛋:25+8=33(个)鹅蛋:25-12=13(个)答:鸡蛋有33个,鹅蛋有13个。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教案 6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学过的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题比较归类,总结出计算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三)养成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口算和笔算.

  难点:在计算方法上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我们复习学过的`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规律,希望大家仔细观察,用心思考,看谁掌握得又快又好.

  (二)复习口算

  1.加法.

  (1)口算下面各题.(要求说出想的过程)

  (2)观察以上6道题,从数字上看能归纳为几种情况?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归纳如下:

  以上6道题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两位数与整十数相加,有①、②两题.

  第二种情况,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有③~⑥.其中③,④两题是不进位加法,⑤,⑥两题是进位加法.

  (3)虽然各题的线路不同,但想法一致,以上6道题在计算方法上,你发现什么规律。

  在计算方法上发现它们的规律是: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进行计算.

  2.减法.

  (1)口算下面各题.(要求说出想的过程)

  (2)观察以上4道题,从数字上看能归纳为几种情况?

  以上4道题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两位数减整十数,有①题.

  第二种情况,两位数减一位数,有②,③,④题.其中②题是不退位减法,③,④题是退位减法.

  (3)在计算方法上你能总结出规律吗?

  在计算方法上发现要把被减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整十数,另一部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也就是十几),先做减法,再用所得的差与整十数相加.

  3.练习.

  (1)用已经总结出来的计算规律口算下面各题,并口述计算过程:

  ①5+43=48 把43分成40和3,5加3得8,40加8得48.

  ②80+17=97 把17分成10和7,80加10得90,90加7得97.

  ③25+8=33 把25分成20和5,5加8得13,20加13得33.

  ④6+89=95 把89分成80和9,6加9得15,80加15得95.

  ⑤79-6=73 把79分成70和9,9减6是3,70加3得73.

  ⑥75-40=35 把75分成70和5,70减40得30,30加5得35.

  ⑦30-6=24 把30分成20和10,10减6得4,20加4得24.

  ⑧85-9=76 把85分成70和15,15减9得6,70加6得76.

  师:当我们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之后,就可以把计算过程省略,迅速准确地说出得数.

  (2)口算.

  81-70 30+28 38-4 91-8

  62-2 42+3 52+20 6+35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

  教学过程:

  一、总结引入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设计意图]: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4题。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怎样求还剩多少个?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2-11。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4、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7题。同桌两个同学与相说一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你是怎样想的?

  5、第22页练习三第10题。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怎样求雨伞多少钱一把?独立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计算方法。指名汇报,并说明算法。

  4、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正。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教案 8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体会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在学生已有连加、连减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目标解析:

  在情境中经历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在对比中探究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在迁移中运用连加、连减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结构。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学会笔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迁移

  课件出示:

  60-24-16= 18+27+39=

  1.学生独立练习。

  2.学生汇报交流。说说连加、连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竖式计算的注意要点。

  (二)情境感知

  课件出示:公交车情境图

  1.看情境图说信息。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3.学生汇报:

  问题一: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求这一问题得先知道什么条件)

  问题二:上去的人比下来的人多多少人?

  4.揭示课题。

  根据学生的'问题,适时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迁移为学生架设了新旧知识的桥梁,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情景感知重视情境图的有效理解,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同时,注意解决问题需要充分的条件,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另外,问题二的提出为解题的另一种方法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1.学生讨论问题一的解决方法。

  2.尝试列式:6725+28

  3.汇报每步算式的意思。(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独立笔算。(教师巡查)

  (1)分步笔算。

  (2)简便写法。

  5.引导学生说说笔算时的注意事项。(注意运算符号的变化)

  6.引导学生探索问题一的其他解决方法。

  例如:2825+67,67+2825等,若学生用67+(2825)的算式来解决,教师应予以引导并鼓励,同时可以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自然的导入下一环节──探究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有了连加、连减运算的基础,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直接让学生合作探究,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来完成,重点让学生在与连加、连减运算的比较中,感受新知学习的注意事项,看清运算符号。探究其他解决方法的环节,目的是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进一步巩固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探究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6725+28 72(47+16)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发现。(小括号的出现,运算顺序的不同)

  3.尝试笔算第二个算式。

  4.重点讨论72(47+16)有简便写法吗?如果没有,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直接出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让学生跟上一题的算式进行比较,在对比中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在笔算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有没有简便写法,充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巩固基础,实践应用

  (一)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通过基础练习,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完成练习五的第6题。

  让学生在辨析对错中发现问题,以利于自己在计算中避免类似的错误。

  (三)完成练习五的第9题。

  这是一道情境题,且有两种解题思路,既可以列出连减算式,又可以列出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子,让学生自由选择。

  【设计意图:本环节练习的选择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一)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二)谈谈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教案 9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教学100以内的基本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些口算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基础,一定要加以重视。结合口算,教材还安排了用数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问题)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标准》P13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材说明

  与义务教材相比,本单元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定的.调整,调整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

  ●义务教材(加、减法穿插编排):不进位加――不退位减――进位加-退位减

  ●实验教材(加、减法分开编排):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

  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

  四、编排特点

  本单元在编排上继续了前面数与计算中的一些特点,同时还继承了义务教材的一些好的做法。有下面一些特点:

  1.创设情境,提出计算问题。P57、P61、P67

  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样,计算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有联系的计算对照编排。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关系,同时突出算法上的相同点。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减少计算错误。

  3.结合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都通过让学生摆小棒、交流算法明确所学计算的联系和区别,以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结合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单元的解决问题主要是解决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P72)

  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比较普遍,数量关系比较特殊,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进行教学。教材从同一题材引出例3、例4,分别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义务教材在分析时,给出了条理比较清楚的分析思路(举黑兔、白兔的例子)。这样做不是不正确,但一写在教材里,容易让人误会,一些老师以为这样的思路,一定要让学生条理清晰、完整地叙述出来,结果搞得老师、学生苦不堪言。

  ●现在我们教材不出那样的分析思路,只给出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让学生观察,探索解答方法。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观观察得出;一种是直接列算式计算。

  ●目前以这个问题还存在不同意见,我们暂时编成这样,希望老师们能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提出更好的建议。

  五、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的口算只要求学生会进行计算,不作速度上的要求。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教案 10

  教材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上册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和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两位数与一位数、整十数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今后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奠定基础。本课在整个100以内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中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很多学生对这类计算有过尝试,但对于算理的理解比较模糊。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借助学具,直观操作,建立对减法过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语言表征出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为学习下一课时退位减法最好准备。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之上,熟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能区分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两位数减整十数算法的不同。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

  (一)拨一拨。(在计数器上拨数,比较每组数表示的意义。)

  1.7和70

  2.45和40

  3.82和2

  (二)口算。“开火车”形式进行练习。

  90-70= 80-40= 70+5=

  34+4= 5+32=

  4+( )=66 60+( )=68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情境引入,初步体会算法

  (一)结合情境图,了解信息 提出问题

  1.小小图书馆(课件出示主题图)

  教师:一(1)图书馆开馆了,小小图书管理员正忙着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了解信息,提出问题。(课件呈现)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信息。

  (1)有35本故事书,借出2本。还剩下多少本故事书?

  (2)有35本动漫书,借出20本。还剩下多少本动漫书?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并选择性板书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可让学生结合信息完整把问题叙述出来。

  (二)列出算式,对比分析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35-2= 35-20

  教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都是减法算式,第一题是减一位数,第二题是减两位数,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三)猜测结果,引发探究

  学生互相说说算式结果。

  教师追问:同学说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一起来验证。

  (四)借助学具,直观感悟

  教师:可以尝试使用计数器和小棒帮助计算。

  预设的方法有:

  1.直接数数方法:35-2往前数2个,就是33;35-20是10个10个地数,往前数2个10就是25、15。

  2.小棒操作,直观呈现过程。

  3.计数器拨数,位值思想渗透。

  (五)回顾交流 理解算理。

  教师根据学生表述过程,在算式中体现过程和方法,数形结合,由抽象向具象过渡。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要束缚学生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选择性进行操作,自主探索性学习,通过学生汇报不同方法,进行互相学习,交流,相互补充,既尊重学生个性的展示,有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师则利用课件将直观地操作图口算过程对应起来,多途径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三、对比感知,明确算理

  (一) 简化思维突出重点(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摆小棒和用计数器计算的过程。

  先让学生思考片刻,再利用课件把摆小棒和计数器拨数的'过程动态演示,根据学具操作过程,课件出示算式计算过程。再次让学生感悟算理。

  (二)回顾比较,认识本质

  1.比较“35-2”和“35-20”计算有什么不同?

  2.同桌交流,相互讨论,回忆操作和计算过程。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小棒和计数器操作过程中的捆数(几个十)、根数(几个一)及十位和个位的计算顺序表述,突出算式的区别,同时内化位值概念。

  3.概念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加、减。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再结合学具,课件辅助,回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过程。再将两个算式的算法进行比较区分,在对比中感知算法和对算理的明确认识。】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一)我来试试。(分组拨数计算)

  78-5= 65-4=

  78-50= 65-40=

  要求:分为男生、女生两组,都先拨出“78”,男生组计算“78-5=”;女生组计算“78-50=”。汇报结果,比较两组分别是在什么数位上拨去珠子,再次明确算法。

  (二)选苹果。(改错题)

  出示苹果算式,判断各题计算是否正确。

  同学们交流汇报,分析错因。

  师生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课件出示)

  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

  (一)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算法。

  (二)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的“解决问题”。

  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创造算式。

  出示卡片

  教师:从中任选2个数创造一个算式。根据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

  可能会有:

  56+30= 56—30= 30+3=

  56+3= 56-3= 30-3=

  以“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口算。

  最后一题是退位减法,为下节课学习做孕伏。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设计,既让学生在计算过程逐渐熟练算法,明晰算理。又关注全体参与度,整体反馈,汇报结果。并把学生自评和互评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相互交流,创造算式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算法,又为下节课学习退位减法做孕伏。】

  六、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教案 1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比较容易的含有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连贯地思考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目标分析:

  在学生学会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运算基础上,初步接触连续两问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为学生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是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尝试补充缺少的条件或问题,再解答。

  1.课件出示题目

  (1)拍球比赛,小华拍了34个,小强比小华多拍9个,___________?

  (2) 阅读兴趣小组有男生13人,___________,阅读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认真审题,明确每道题需要补充的是条件还是问题。

  3.你能将上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吗?

  4.指名学生补充条件、问题,再解答。

  (二)小结:要解决一个问题,至少需要两个已知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确要求的问题和已知条件的关系,为接下来学习解决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做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自主理解题意。

  (1)春暖花开,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组织到郊外写生,从图中你了解了什么信息?

  (2)学生说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2.尝试提出问题

  出示: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___________?

  (1)学生审题,发现缺少问题。

  (2)补充问题。

  ①男生有多少人?

  ②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一种现实情境,从中提炼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了解此类问题的结构,体会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深入探究,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

  (1)要解答第二个问题,需要什么已知条件?(女生和男生的人数)

  (2)缺少的已知条件是什么,到哪里去找。

  明确解决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将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

  2.解决问题

  (1)先求男生人数,列式计算:14-5=9(人)

  (2)再把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合起来,求出美术兴趣小组的总人数。

  列式计算:9+14=23(人)

  (3)学生口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3.检验结果

  怎样检验解答是否正确?(方法不唯一)

  (1)所求得的男生9人是否比已知的女生少5人。

  (2)共有的23人,减去男生的9人,剩下的女生是不是14人。

  4.归纳小结

  今天学习的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要先根据已知的两个条件解决第一个问题,再把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一个条件,和另一个有联系的已知条件结合起来,解决出第二个问题。

  【设计意图: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是由两个相关联的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构成的,教学例题时,出现两个条件后,分次呈现两个问题,指导学生认真审题,通过思考、交流、汇报的方式,弄清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培养学生连贯性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练习提升

  (一) 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课件出示)

  1.分析问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解决第一个问题,列式计算:33+4=37(人)

  3.学生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把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另一个条件。

  列式计算:33+37=70(人)

  4.检验结果:把自己检验的过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5.学生口答问题。

  (二)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六的第1题。

  1.学生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列式计算。

  3.学生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列式计算。

  4.引导学生检验结果并口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并掌握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的解题方法,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会检验结果,培养学生主动检查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一)学生回顾。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二)教师小结:这节课学习的是含有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把第一个问题解答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做题时要先读懂题目,再认真解答。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学会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的算理和算法做好了准备,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学具的操作,经历活动的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创设情境。

  今天可真热闹,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参观博物馆,现在他们已经来到博物馆门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教材11页情境图

  2.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出示例1中的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中收集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由于这样的情境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

  (一)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 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

  要求一共多少人,需要哪些已知条件?怎样列式?想一想,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呢?(板书:加法)

  2.交流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

  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操作摆小棒。

  学生有35人,用3捆零5根小棒表示;有两名带队老师,用2根小棒表示。

  (2)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为什么要先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都是表示几个1根小棒)一共是多少根小棒?

  (3)尝试列竖式计算,理解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弄清为什么5与2对齐?(相同计数单位的数)

  (4)全班交流笔算方法,教师板书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与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方法。

  【设计意图:教学中结合小棒图自然过渡到列竖式计算,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方法,学生在积极地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活动中理解个位和个位对齐的道理,又清楚地掌握竖式计算要从个位加起的`计算顺序。】

  (二)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出示例2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2.指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试算35+32。

  (1)组织学生先摆小棒(注意观察学生操作。首先正确摆放出35和32,其次正确地将5个1和2个1相加,3个十和3个十相加)帮助学生对笔算加法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2)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交流板演算法。

  (3)教师追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3和3对齐,5和2对齐?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和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有了例1的基础,本环节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第2小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列竖式计算,重点检查学生的对位问题,提醒学生将竖式的结果填在横式的后面。

  四、课堂总结

  (一)回顾小结,完善课题。

  1.这节课我们利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计算时,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是否满十?

  2. 补充课题,板书:不进位

  (二)突出重点,结束新课。

  笔算两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在探究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两个问题时,均设计了即时练习,使新知落实到每一层次中。而课尾的总结再一次呈现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02-27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11-15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03-06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09-16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11-03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15篇02-26

加法和减法教案01-30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案02-26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