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螳螂捕蝉》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螳螂捕蝉》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简介】: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考虑问题要全面,做事要周全。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3、表演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体会少年的聪明,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
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重组课文,落实重点,并围绕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重在发展学生语言,注重培养创造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后,对课堂教学过程做好合理、有效的反思,从而有效改进自身的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设计思路】:
由成语交流引入对课文的学习,继而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重点引导学生品“劝”,感悟人物形象,通过大臣的“劝”与少年的“劝”的对比以及对少年语言行为的品读,体会少年的聪明,学习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把握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指导学生表演故事,提高能力落实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说成语,导入学习
1、师:同学们,学习到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成语,能说说吗?
2、学生交流
3、师:在这些成语中,有哪些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呢?
4、指名回答
5、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学生齐读课题。)
二、品读“劝”,感悟人物
(一)学习大臣的“劝”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师: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们却反对,这是为什么?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但如果……)
追问:那么吴王为什么要出兵攻打楚国呢?(“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
3、师:比较一下,你赞同谁的意见?为什么?(大臣们,他们考虑比较周全。)
4、师:是啊,但是面对大臣们的反对,吴王怎样?
(“可是吴王固执……谁敢来……处死他!”)
5、指导读好吴王的话:指名读——齐读
追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答:吴王主观、专横、固执、甚至有点凶狠残暴。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故事,品读“劝”
1、轻声读课文2-12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说,师相机板书:蝉——螳螂——黄雀——少年
2、讨论:这位少年仅仅要为吴王讲这个故事吗?你能从哪些地方找到理由?
(1)“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想去劝说吴王。”“可是,……怎么办呢?”
(2)“……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少年冒死巧谏吴王的决心、勇气和智谋,他非常爱国。)
(3)“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表现了少年的欣喜激动之情,表现了机会的来之不易。)
(4)“我在打鸟”(表现了少年的机智)
“吴王来了兴趣”(说明少年的话起了作用,显示了他的机智。)
3、师:少年的故事讲得怎样?(形象生动,鲜活有趣。)抓住各种人物的动作来体会。
师:少年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吴王听了仿佛真看到了这一有趣的景象,这足以证明这少年非常机智。
4、师:那么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劝说吴王取消攻打出国的念头。)
追问:他的理由是什么?(“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隐伏着祸患呢!”)
师:对,这既是少年告诉吴王不要轻易攻打出国的理由,也是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文章的中心。(板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学生齐读这句句子
5、师: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吴王有什么反应?(“……恍然大悟,连声说……取消了……念头。”)
(1)理解:恍然大悟
(2)问:吴王从少年的话中悟到了什么?
(吴王受到了少年的启发,明白了他攻打楚国的想法,也好比这蝉、螳螂、黄雀,只顾了眼前的利益,却没考虑到身后的隐患。)
(3)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
吴王身后的隐患是什么?(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
(4)纵观全文,哪两句话前后照应?
(“大臣们以为……”和“蝉、螳螂、黄雀,它们……”)
6、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比较“劝”,感悟人物
1、教师引导:大臣们劝说吴王是因为——(生答),少年也劝说吴王是因为——(生答),他们都是为了——(生答:国家),他们都有一颗——。
2、问:都是劝,可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
3、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学生思考
(指名答:少年通过讲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4、师: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
(指名答: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5、师: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动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指名答:智劝、巧劝。)
6、师: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从少年的勇敢和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指名答:足智多谋、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胆识过人、机智勇敢)
三、表演故事,深入体会
1、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
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
(强调: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
2、一组同学表演,其余学生做导演,策划一下在适当之处加入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
3、指名一组表演,适当点评。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谈)
2、学了课文,你想到了哪些词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思前想后、瞻前顾后、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第3题
(1)处死:“死”与“生”相对,表示失去生命。
(2)死命令:“死”表示不可更改。
2、课后第4题
因为吴王从少年的话中受到了启发,想起了大臣们的分析,他明白了自己想要攻打楚国的这一做法,就好比蝉、螳螂、黄雀,只顾眼前的利益,却没考虑到身后所隐伏的隐患,即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所以,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补充
(1)积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思前想后、瞻前顾后、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2)联系实际,说说对“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隐伏着祸患呢!”的理解。
(例:贪玩图一时快乐而不做作业,结果考试考不出,老师批评,父母责骂,升学成问题……)
【《螳螂捕蝉》教案】相关文章:
《螳螂捕蝉》教案(15篇)03-03
《螳螂捕蝉》教案15篇02-19
《螳螂捕蝉》教案汇编15篇03-06
《螳螂捕蝉》教案(汇编15篇)03-03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案03-03
语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01-09
教案教案及反思04-18
教案中班教案02-23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