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人事资料>常识>《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时间:2022-07-20 19:30:42 常识 我要投稿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1

   1、刘长卿和韦应物是中唐前期的诗人,他们学习盛唐的王孟,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又都以五言见长。刘长卿很为时人推重,稍后的权德舆称之为“五言长城”。

  2、唐代大历年间,经济一度繁荣,政治上呈现出一些升平的迹象,于是一批诗人刻意模仿盛唐之音,后人称他们为“大历十才子”。主要诗人有卢纶、吉中孚、韩?、钱起司空曙、李益等。他们依附权贵出入公侯之门,以诗歌互相酬唱或呈送达官贵人。他们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擅长律诗,追求声律和对仗工整,崇尚齐梁诗风,缺乏艺术创造力。

  3、大历十才子中,李益是一位边塞诗人,诗风很接近王昌龄,而且也是写七绝的能手。

  4、韩孟诗派是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这个诗派的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韩孟等人主要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主要特点是深险怪僻,但也有不少优秀的诗作。

  5、“郊寒岛瘦”:在中唐诗坛上,孟郊和贾岛并称,皆以苦吟著名,前人以“郊寒岛瘦”概括他们的诗风,孟郊五笔型孤苦困窘,他的诗许多是描写他个人的贫病饥寒。贾岛的诗很受韩愈赏识,又与孟郊齐名其成就远不如孟郊,作诗专以炼字铸句求胜,缺乏社会内容。但他清奇僻苦的`诗风对晚唐五代、宋末四灵,明末、清末的一些诗派有很大影响。

  6、刘禹锡是中唐著名的唯物主义者和著名诗人,其诗多有名篇佳句,如《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都富含哲理,十分耐人寻味。

  8、李贺的诗歌熔铸了前代诗歌多方面的特点,形成了他奇崛冷艳的独特诗风。他诗歌的主题多为感士不遇,但他结合自己的身世,使这类作品带上了他独有的幽冷与凄惋的色彩。

  9、李贺的诗想象奇特,意象之间跳跃性很大,往往熔铸出许多名篇佳句,如《雁门太守行》中的“黑云压城城欲摧”就是经常被后人引用的名句。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2

  《古代文化常识》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天文地理和纪年纪时方面的古代文化常识。

  2、搜集有关诗文,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预习案

  1、阅读《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天文地理”、“纪年纪时”的内容。

  2、全班分七个组,根据导学案分组完成知识梳理与探究。

  预习遇到的疑问,请写下来:

  探究案

  探究之一:天文地理

  1、什么是“二十八宿”和“分野”?(第一组)

  2、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涉及“二十八宿”“牛郎星”和“织女星”等的语句。(第2组)

  3、古代地名中有些习惯性称呼,很多与现代所指不大相同。(例如:河北,指黄河以北)请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类似的古代地名。(第3组)

  4、古人为何如此重视天文?(第4组)

  知识归纳:1.“二十八宿”是最著名的恒星集群。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2.古人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

  3.一般情况下,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4.古时称江河,以东面为左,以西面为右。

  5.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探究之二:纪年纪时

  5、归纳整理古人纪年纪时的方法(第五组)

  ①纪年

  ②纪月:

  ③纪日:

  ④纪时: 天色计时 地支计时 序数计时

  6、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介绍一个你比较熟悉的节日的习俗?(第六组)

  7、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涉及纪年纪时的语句,思考古人是如何纪年纪时的。(第七组)

  知识归纳:1.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

  2.古人纪月纪日,除了用序数,还有特殊的称谓(孟、仲、季,朔、望、既望、晦)。

  3.古人纪时比较复杂,南北朝以后,运用天干地支纪时及五更报夜成为主要方法。

  训练案

  1、五岳是指:

  五湖指:

  四海指:

  九州指:

  2、P94第2题。

  3、P95第3题。

  《古代文化常识》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姓名字号与礼仪制度方面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2、积累古代文化常识,探求古代文化的现实意义。

  预习案

  1、阅读《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姓名字号”、“礼仪制度”的内容。

  2、全班分六个组,根据导学案分组完成知识梳理与探究。

  预习遇到的疑问,请写下来:

  探究案

  探究之一:姓名字号

  1.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涉及古人姓名字号的语句,说说古人在称呼上有什么习惯。(第一组)

  2.举例说明古人名与字有何关联?(参考P96第2题、第3题)(第二组)

  知识归纳: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但也有特殊的时候。古人名与字是有关联的,有些名与字之间是协同关系,有些名与字是相反相成的关系,有些名与字多出自我们学过的古诗文。

  探究之二:礼仪制度

  1.《周礼》把古代礼仪制度分为哪几类?(第三组)

  2.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涉及古代礼仪制度的语句。(第四组)

  3、分析关于“礼”的名言警句的现实意义。P97第4题。(第五组)

  探究之三:避讳尚礼

  P97课外延伸第2题。(第六组)

  训练案

  1、“卑已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 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 等。

  2、“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是一幅写给 岁老人的寿联。

  3、古人说的“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 时至 时。

  4、科举中连中三元分别指乡试中的 、会试中的 和殿试中的 。

  5、河南的洛阳位于洛河的 ,湖北的汉阳位于汉水的 ,陕西的华阴位于华山的 。

  6、我国古代造字有“六书”之说,“六书”是指 、 、 、 、 和 。

  7、旧时文人的四大雅趣是 、 、 、 。

  8、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答案:《古代文化常识》导学案第一课时

  探究案

  1、二十八星宿(xiù)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商)、尾、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牛、斗、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kuí) 、娄(lóu) 、胃、昴(mǎo)、毕、觜(zī)、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

  古人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

  2、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王勃《滕王阁序》)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拊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王勃《滕王阁序》)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

  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之死》)

  江表英雄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扬州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

  4、古代天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宗教迷信与占星术相联系的,古人把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

  我国是世界上很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

  5、①纪年干支纪年法、帝王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

  ②纪月:孟、仲、季

  ③纪日:朔(初一);望(十五);晦(三十)

  ④天色计时 地支计时 序数计时

  夜半—— 子—— 23-1点

  鸡鸣—— 丑—— 1-3点

  平旦—— 寅—— 3-5点

  日出—— 卯—— 5-7点

  食时—— 辰—— 7-9点

  隅中—— 巳—— -11点

  日中—— 午—— 11-13点

  日昳dié—— 未—— 13-15点

  晡bū时 —— 申—— 15-17点

  日入—— 酉—— 17-19点

  黄昏—— 戌—— 19-21点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3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4、古代学校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5、古代学官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4

  1、一般认为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所写的《咏史》。此后,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疾邪诗》蔡邕的《翠鸟》等都是较早的文人五言诗。

  2、《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3、《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人萧统编的《文选》

  4、《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的桓帝、灵帝之世,当是这一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所写。

  5、先秦两汉时期,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个重要阶段依次是《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文学基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逐渐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

  2、西晋末年,在世族清淡玄理风气的影响下,出现了玄言诗,其内容是抽象枯燥的玄理,只不过徒具诗的形式而已。

  3、梁陈两代,帝王和世族的生产更加腐朽,精神也更为空虚,他们不再满足于山水的清音,而要寻求强烈的声色刺激,于是产生了宫体诗。

  4、“宫体诗”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宫体诗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其中也有一些类似文字游戏的咏物诗。宫体诗产生并盛行于梁、陈时期。

  5、东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玄言——山水——宫体的变化过程。

  6、南北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有:山水诗的兴起,拓展了诗歌题材;新体诗对古代诗歌的格律化奠定了基础;鲍照发展了七言诗,在题材和诗歌形式上都有开创;文学理论多有建树,出现了《文心雕龙》《诗品》这样的理论著作;骈文及小说都是新的开创;萧统编选了我国第一部文学选集《文选》等。

  7、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一、建安文学基础:

  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他诗歌创作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2、曹操是建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己的风格。

  3、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了文学专论,他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线,

  5、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白马篇》,其中“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的爱国精神;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一个少年斩断罗网,拯救一只黄雀的故事的《野田黄雀行》;描写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钟嵘称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6、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其一,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不的苦难。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

  8、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愤诗》。

  第二、正始西晋文学基础

  1、正始文学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学,此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

  2、嵇康的散文代表是《与山巨源绝交书》,诗歌的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十八首;阮籍主要的诗歌创作是八十二首《咏怀诗》,最著名的散文是《大人先生传》。

  3、阮籍的《咏怀传》在运用王言诗抒情和讽谕方面有较高的成就,其一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苦闷,给处于黑暗统治下的进步作家开拓了一条写作政治抒情诗的道路,《诗品》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概括的就是阮籍的诗风。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咏怀》。

  4、晋武帝太康前后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导的是张华、张协、陆机、潘尼、潘岳、左思,他们是太康时期著名的诗人。

  5、太康文学创作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追求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刘勰所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就是太康文学。

  6、太康时代最著名的作家是陆机,与之齐名的作家是潘岳,还有张华张协等。

  7、陆机的代表作有模仿《古诗十九首》的《拟古诗》十二首,描写行旅生活的《赴洛道中作》;潘岳的名作是《悼亡诗》三首。

  8、左思是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有“左思风力”之称。

  9、左思的代表作有《咏史》八首,作品采用了典故,运用了对比等手法,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即是对比,“涧底松”和“山上苗”即是比喻寒门知识分子和士族子弟,又是用对比反映寒门知识分子与世族门阀的矛盾。此外,《招隐》《娇女诗》《三都赋》都是他的名作。

  10、刘琨的代表作是《扶风歌》,他是著我的爱国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是《洲仙诗》十四首,他是一位玄言诗人,《诗品序》中“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即是对玄言诗的'批评。

  第三、陶渊明基础:

  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谥号“靖节征士”,因其曾作过彭泽令,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陶彭泽,他辞去彭泽令后,过着“晨兴埋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躬耕生活。

  2、陶渊明的诗可以分成两类: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他的散文辞的名篇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

  3、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方面:一部分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代表作有《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等;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如《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等;还有一小部分反映了农村凋蔽和自己的穷困生活,如《归田园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晚年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是他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

  4、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正始诗人阮籍和西晋诗人左思的伎,发扬了建安的精神。代表作有《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读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等。

  5、鲁迅称一些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如《读山海经》其十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6、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1、平淡与醇美的统一。陶诗很少用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少用。2、情、景、理的统一。

  7、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出现打破了了玄言诗的统治,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左思的传统,发扬了建安的精神,田园诗是他的独创。“田园诗”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8、陶诗的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代学习田园诗的有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诗人。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基础:

  1、南朝乐府民歌约五百首,大部分属于《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其中“吴歌”三百二十六首,“西曲”一百四十二首,“神弦歌”十八首。

  5、南朝乐府民歌,除吴歌、西曲外,还有一首较长的抒情诗《西洲曲》,属《杂曲歌辞》。

  8、北朝民歌主要收集在《乐集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约六十多首。

  10、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创作,我们所接触到的,除汉人的作品外,还有氐人、羌人、鲜卑人,以鲜卑民歌居多。

  12、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是《木兰诗》,它产生的时代不会晚于陈代,大概是北魏的作品。

  第五南北朝诗文基础:

  1、晋宋之际代替玄言诗的是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

  2、谢灵运因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他的山水诗的代表作有《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和《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等。《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写景名句。

  3、鲍照对诗歌形式的主要贡献是为七言诗拓宽道路,其诗歌代表作有《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其中“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的诗句,表现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拟古》其三(幽并重骑射)、其六(束薪幽篁里)《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等也是其代表作。

  4、鲍照的诗歌直接继承着建安文学的传统,大力写作乐府诗,他是继曹丕之后,对七言诗贡献最大的诗人。

  5、教材中提到继承建安风骨或发扬其精神的诗人有:阮籍、左思、陶渊明、鲍照。

  6、所谓新体诗是指自齐至隋百余年中讲究声律、对偶的作品,名曰新体诗。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是就其形式而言。齐永明年间著名诗人沈约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八种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叫做“八病”。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开创的,由声律与对偶互助配合而形成具有格律的新体诗,称永明体。

  7、新体诗作家除沈约外,成就较高的还有齐诗人谢朓、梁诗人何逊、陈诗人阴铿等。

  8、文学史上把谢灵运和谢朓分别称为“大谢”和“小谢”。谢朓因为做过宣城太守,所以又有“谢宣城”之称。

  9、谢朓山水诗有一首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篇,题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矣望长安)其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描写春江日暮景色,“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写建康(南京)周围的景色,是写景名句。

  10、谢朓的一些五言四句的小诗,带有南朝民歌气息,语言精练,情味隽永,如《玉阶怨》(夕殿下珠帘)和《王孙游》(绿草蔓如丝)等。

  11、继玄言诗、山水诗后南朝一度盛行的诗歌是宫体诗。

  12、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说:“颇学阴何苦用心”反映的是阴铿、何逮两位诗人。他们的名篇分别是阴铿的《江津送刘光禄不及》(依然临江渚)何逊的《相送》(客心已百念)等

  13、集南朝诗歌成就之大成的诗人是庾信,他早年是梁朝有名的宫体诗人,后出使西魏,遂终身羁留在北方,他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

  14、庾信诗歌的代表作是《拟咏怀》二十七首。他是南北朝时期骈赋,骈文成就最高作家,赋的代表作是叙述梁代兴亡和自己身世的《哀江南赋》,五言小诗的名作有《寄王琳》(玉关道路远)和《重别周尚书》(阳光万里道)。

  15、骈文是与散相对而言的,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偶,又多用四六句,因为两句两句的对偶,好象是并驾的两匹马,所以叫骈文。第二是语音方面讲究平仄。第三是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词藻。可以说骈文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16、南北朝骈文中,有代表性的名作有鲍照凭吊广陵的《芜城赋》,孔稚圭讽刺假隐士周顒的《北山移文》,梁江淹的《恨赋》《别赋》,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和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17、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第六魏晋南北朝小说

  1、南北朝小说,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类,即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2、南北朝小说中现存比较完整的,并能代表这个时期志怪小说面貌的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

  3、南北朝志人小说的集大成的代表作是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4、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共分三十六篇,为之作注的是梁代的刘孝标。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1、我国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是曹丕的《典论论文》

  2、《典论论文》之后,文学批评史上另一篇重要的作品是西晋陆机的《文赋》

  3、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重要、最系统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4、成书于梁代的一部专门评论五言诗的菱是钟嵘的《诗品》

  隋唐五代文学基础:

  1、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唐代有诗人两千余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

  2、唐诗的发展一般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3、初唐前五十年,宫体诗充斥诗坛。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4、唐代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发展,同时还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文学形式。

  5、初唐的中心问题是:(1)冲破六朝诗歌的狭窄题材,使诗歌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2)摈弃轻浮绮靡的诗风,建立刚健有力的新诗风;(3)确立律体,发展七言歌行。

  6、初唐后五十年,先有“四杰”开始突破“宫体”的内容,继有沈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最后陈子昂痛斥齐梁诗风,高倡建安风骨,才为唐诗开辟了发展的道路。

  7、以李白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是盛唐诗歌的主流,政治诗和边塞诗集中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特色。

  8、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象一条大河贯穿了整个中唐。

  9、爱情主题在晚唐十分流行,这是受了市民文学的影响。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5

  《窦娥冤》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

  (5)杂,杂角。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

  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3.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拿来主义》

  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2)指第一;首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3)指体面。《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7.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8.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苏武传》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

  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5.斥候:侦察兵。

  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13.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14.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张衡传》

  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2.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4.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5.六艺: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6.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称二京。

  9.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

  10.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11.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12.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13.下车:官吏初到任。

  14.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15.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6.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6

  一、《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9.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2.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适:出嫁。(始适还家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6.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7.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8.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二、称号

  (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三、《短歌行》

  1.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4.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6.《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四、《兰亭集序》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五、《赤壁赋》

  1.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六、《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七、《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居住地、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4.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7

  不少成语与古代文化常识有关,这些成语,就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一扇窗口。

  1.纪时。如:寅吃卯粮半夜三更钟鸣漏尽丁是丁,卯是卯

  2.科举。如: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一举成名名落孙山

  3.建筑。如:登堂入室大相径庭门当户对户枢不蠹蓬荜生辉偷梁换柱雕梁画栋

  4.服饰。如:峨冠博带袍笏登场被褐怀玉纨绔子弟集腋成裘

  5.器物。如:钟鸣鼎食觥筹交错举案齐眉席不暇暖循规蹈矩奉为圭臬权衡利弊

  6.度量衡。如:咫尺天涯枉尺直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壁立千仞以升量石才高八斗千钧一发半斤八两锱铢必较

  7.军事。如:烽火连天大动干戈剑拔弩张折戟沉沙围魏救赵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8.艺术。如:五音不全黄钟大吕引商刻羽滥竽充数室如悬磬胶柱鼓瑟铜琶铁板急管繁弦哀丝豪竹龙飞凤舞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铁画银钩胸有成竹画龙点睛梨园子弟插科打诨一板三眼

  9.宗教。如:三教九流三生有幸四大皆空六神无主天花乱坠昙花一现聚沙成塔醍醐灌顶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8

  1,科举考试程序

  ⑴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⑵乡试是地方考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在各省城举行。每届三年,考期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称“秋闱”(秋试),为正科。遇新君登极寿诞庆典,加科为恩科。考三场,每场三日。由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等经科试合格,方准应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可于次年春进京应会试,即便会试没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⑶会试与殿试是中央考试。乡试翌年,即丑、辰、末、戍年春季,举人汇集京城,先应由礼部举行的会试,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⑷会试后贡士再应由皇帝亲自御殿覆试、决定取舍、等第的殿试,试期一天,依成绩分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后释褐授官。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初称“榜首”,亦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科举考试是取士之制,学校教育是养士之法,选才有赖于育才,两者互为依存,密不可分。

  学而优则仕,1300年间,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学校的学生,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踏上仕途,科举考试操纵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科举是学校的教育目标,考试内容即学校的教学内容;取士标准就是学校的培养标准,学校追求的是中举及第。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科举成为整个教育的重心。科举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勤奋读书的热情,读书人数急剧上升,中央官学、州县学、书院及各种私塾空前发展,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的提高。

  2,古代的'学校教育

  学校在我国出现很早,传说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所以在先秦,学校有时称为“庠序”,如《孟子》说“谨庠序之教”。周代以后,学校的设置日益完备,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从公办到私立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办学模式。

  ⑴中央官学

  中央官学是朝廷直接设立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学校。主要分为最高学府(太学、国子监)、专科学校(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和贵族学校(弘文馆、崇文馆、宗学、旗学等)。唐代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南宋以后渐走下坡路,逐步衰败,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末,被学堂所代替。

  ⑵地方乡学

  从汉代起,地方上普遍设立乡学,此后日益完备。到唐代,对学校的教师、学生名额、招生对象、学习内容等,都有明文规定。

  ⑶书院

  书院是教育、学术研究的主要场所,是进行文化传播、普及文化和宣扬教化的基地。唐宋期间以私人创办、私人讲学为主,元明时官方加强了控制,到了清代基本官化。千余年来,书院与科举关系密切是长期的、普遍的,而较不重视科举的书院是短时间的、少数的。书院也因科举盛而产生,随科举废而消亡。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和应天府书院合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

  ⑷私学

  私学是古代民间私人办的学校,始于春秋时期。有家塾、经馆、精舍、私塾、村塾、冬学、蒙学等。私学的教学主要为进入官学、书院以及应科举考试的准备。史书记载孔子最早兴办私学。《王冕读书》中“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的“学舍”,就是这类学校。

  3,古代学校教育的课程

  我国古代最早进行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即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六门科目: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的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诸子百家纷纷办学,宣传各自的思想学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汉代武帝以后,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为广大中小地主阶级子弟进官为吏开辟道路,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思想和人格限制。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到光绪31年(1905),清政府废科举开学堂。

  附录:

  古代启蒙教育读本有:《童蒙训》《弟子归》《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幼学琼林》《朱子家训》《增广贤文》等。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9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10

  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

  答案:D

  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

  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颂李白

  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颂杜甫

  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颂白居易

  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颂王昭君

  答案:D

  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

  A、天涯涕泪一身遥。(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唐李白)

  C、八骏日行三万里。(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

  答案:B

  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4、中国古代神话“开天辟地、炼石补天、钻木取火、衔石填海”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分别是:()

  A、女娲、燧人氏、精卫、盘古B、燧人氏、精卫、盘古、女娲

  C、盘古、女娲、燧人氏、精卫D、精卫、盘古、女娲、燧人氏

  答案:C

  解析:“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精卫衔石填海”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

  5、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中参加县府考试、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及其合格者,分别称为:()

  A、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院试——秀才

  B、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

  C、会试——贡士殿试——进士院试——秀才乡试——举人

  D、殿试——进士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

  答案:B

  解析: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也叫章试。各地考生在县府里参加考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考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茂才)或相公。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由翰林或部院官员主考,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由礼部主考,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者称为“连中三元”。

  6、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

  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

  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答案:D

  解析:《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房名。《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右丞。《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7、“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基础性性质的学说。可以理解为:太阳光能照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山北当然照不到,为阴;水的北岸正对着太阳,为阳。反之亦然。所以,水南为阴,水北为阳。例如:“江阴”、“汉阳”、“衡阳”、“华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长江南岸、汉水的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B、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北边、华山的南边

  C、长江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D、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南边

  答案:C

  解析:“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在北回归线以北,终年不会有太阳直射,阳光会从南面照射,山的南面可以被太阳照射到而北面则受不到阳光照射,所以山南为阳,俗称“阳坡”;山北为阴,俗称“阴坡”。水(河流)的方面,由于地形是西北高向东南渐低,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东流的河流在流动时会倾向于往东南方向流动,南岸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蚀下淘,南岸相对高差大,地势低湿,岸下难受光照;北岸反之。江阴:处于长江南岸。汉阳:汉水的北边。过去的汉阳与汉口连成一片,在《明史》中说到,汉水一直是从龟山之南流入长江河口大致就在今天的鹦鹉洲头汉阳汽车渡口。大约十五世纪初,汉水在郭茨口改道。河水的特点就是裁弯取直,这次汉水径直向东流经龟山之北入长江,形成了今天的'模样。所以,今天的汉阳应该改称为“汉阴”才是。衡阳:处于南岳衡山的南边。华阴:西岳华山的北边。

  8、我国古代人们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那古时候“五更三点”、“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时间是:()

  A、早晨6时12分、凌晨2时36分B、早晨5时又12分钟、1时又36分钟

  C、早晨6时12分、1时又36分钟D、早晨5时又12分钟、凌晨2时36分

  答案:A

  解析:五更计时法: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半夜为三更。由此推算:一更天约在19:00时至21:00时;二更天约在21:00时至23:00时;三更天约在23:00时至次日1:00时;四更天约在1:00时至3:00时;五更天约在3:00时至5:00时。“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个“更”划分为五个“点”。经推算可知,一“点”等于现今的二十四分钟,五个“点”的时间正好是一“更”。“五更三点”是“早晨5点72分,即6点12分”;“三更四点”是“凌晨1点96分,即2点36分”。

  9、中国古代文化中定义的“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古代的“史圣”、“医圣”、“书圣”、“画圣”、“茶圣”、“诗圣”分别是:()

  A、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

  B、司马迁、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

  C、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张仲景

  D、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张仲景、王羲之

  答案:B

  解析:史圣: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医圣:张仲景,名机,南阳郡(今河南邓州人一带人),东汉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书圣: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著有《兰亭集序》。

  画圣:吴道子,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唐朝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有“吴带当风”之美誉。

  茶圣:陆羽,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

  诗圣: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杜工部集》。

  10、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唐诗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诗人众多,许多诗篇还是被我们所广为流传。唐代称为“诗魔”、“诗鬼”、“诗佛”、“诗仙”、“诗圣”、“诗豪”的诗人分别是:

  A、王维、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李贺

  B、李贺、王维、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

  C、白居易、李贺、王维、李白、杜甫、刘禹锡

  D、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李贺、王维

  答案:C

  解析:诗魔——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所以人称“诗魔”。诗鬼——李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诗佛——王维,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诗仙——李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诗圣——杜甫,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诗豪——刘禹锡,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诗狂——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诗奴——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诗囚——孟郊,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七绝圣手--王昌龄,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称之为“七绝圣手”。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杜紫薇——杜牧,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温八叉——温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11

  天干地支知多少?

  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合起来简称“干支”。干支在我国古代有广泛的用途,主要有:

  (1)用干支依次组合的方式纪年,即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如用甲子、乙丑、丙寅等纪年,六十年一循环。古人称年龄相同为“同甲”或“同庚”。以十二地支和十二属相相配合,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六十年中有子年、丑年等各五年,子年称为鼠年,丑年称为牛年,余类推。人到六十岁,旧称“花甲”,是“花甲子”的简称。干支交错配合,由甲子年至另一甲子年,历六十年

  。(2)用地支纪月。按阴历(夏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余类推。

  (3)用干支配合的'方式纪日,六十日一循环。

  (4)用干支纪时。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称子时、丑时等。夜半子时(二十三点至凌晨一点)称子夜,也称午夜。古人又分一夜为五段,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称五更或五鼓。

  (5)用地支表示方位。子是正北方,午是正南方,酉是正西方,卯是正东方。天干也表示方位,甲、乙在东,丙、丁在南,庚、辛在西,壬、癸在北。

  (6)用干支作为人名。如商代帝王太乙(商汤)、太甲、盘庚、文丁、帝辛(商纣)等。文丁或他的后人称文丁的母亲为“母戊”。到了西周,用干支作人名者很少,而用伯(孟)仲叔季行第称谓作人名者渐多。这大概也是商周文化传统不同的一种表现。

  古人还把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色——朱(红)、黄、蓝、白、黑,五声——宫、商、角、徵、羽,四季——春、夏、秋、冬,以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组星宿——也称四灵,同地支及方位配合起来,形成了一套思想体系。例如,秋季也称“商秋”、“素商”,秋风也称“金风”、“商风”。秋季配白色,所以称为素商。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12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政治礼仪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重要场合的礼仪

  一、吉礼

  即祭祀之礼,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主要有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二、凶礼

  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包括丧礼、遇到饥荒时的荒礼、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事的'吊礼、国内发生动乱时的恤礼、有外敌入侵时的禬礼等。凶礼都是在发生不幸事件之后,祈求和平和减轻灾祸的礼仪。

  三、军礼

  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四、宾礼

  宾礼即为天子接见诸侯、宾客,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后代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

  五、嘉礼

  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无所不包,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其中,婚冠礼是嘉礼的核心。

  六、婚冠之礼

  婚礼可分为祭服婚礼、朝服婚礼、公服婚礼。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

  七、冠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

  八、笄礼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自周代起,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着笄,由女宾以醴酒礼之。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古代称呼礼仪常识

  一、谦称

  1.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

  2.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

  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

  6.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

  7.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

  8.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

  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

  “家”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家兄;称姐姐家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舍侄:称侄子;称亲戚:舍亲。

  “小”字。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店。

  “老”字。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粗;老年人谦称自己:老朽;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脸;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身。

  “敢”字。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用于问对方问题:敢问;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请;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敢烦。

  “愚”字。用于自称的谦称。如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兄;称自己的见解:愚见。

  “拙”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笔;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见。

  “敝”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敝人;谦称自己的姓:敝姓;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处;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敝校。

  “鄙”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鄙人;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见。

  二、敬称

  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三、特殊的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古人常用传统日常礼仪

  行走之礼

  古称“趋礼”,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传统趋礼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既表现对尊者的尊敬,又可以避让行人。

  饮酒之礼

  古代饮酒礼仪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筵席之礼

  所谓“筵”就是铺在地上的蒲苇编织物,而“席”是放置在“筵”之上的萑草编织物或皮料。秦汉时期,人们在读书、待客、饮宴等日常活动时,均席地而坐,其坐姿不是盘腿大坐,而是跽,即双膝着地,脚底朝上,上身挺直,姿势像跪,但臀部是坐在脚跟上的,所以也称跪坐。古人筵席席面一般是4人,一个方向一个人。设在“堂”上的筵席比较正式,座次一般以南向为尊,故主宾座位在北,而主人、副宾、主方陪同座位则分别在东、南、西,西座为末座。而设在“室”内的宴饮活动,带有因私性质,多以东向为尊,故主宾在西,而主人、副宾、主方陪同分别在北、南、东,东座为末座。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13

  【元旦】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乞巧】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14

  1.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座次,因为座次是分别尊卑的重要标志。请问以下哪种座次是室内最尊的座次?( )

  A.坐西面东 B.坐北面南 C. 坐南面北 D.坐东面西

  解析:我国古代贵族的房屋一般都是堂室结构,它坐北朝南,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以“南向为尊”;而在室内,则以“东向为尊”。这是因为室一般是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故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后是坐东面西。答案选A。

  2.上古时期人们盛饭盛菜用( )。

  A.盌(同“碗”) B.簋 C.尊 D.鬲

  解析:上古人们盛饭盛菜不用盌(形似小盂旁边加上一个柄的容器,用来舀水),用簋(gui),一般圆腹圈足(足在腹底,成圈状),两旁有耳,是青铜或陶制的,也有木质或竹制的。尊是上古的盛酒器;鬲是上古用来煮饭的器具,似鼎,有三只空心的短足,下面举火炊煮。答案选B。

  3.在近年来逐步复兴传统习俗的浪潮中,冠礼、笈礼等纷纷被人们重新演绎。古代典籍中记载的传统礼俗还有很多,三书六礼就是其中的一种。三书六礼是古代的哪种礼俗?( )

  A.婚礼 B.葬礼 C.祭祀 D.寿礼

  解析: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礼俗。“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包括聘书(订亲之文书)、礼书(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和迎书(迎娶新娘之文书)。“六礼”指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个礼法。 答案选A。

  4.在庄严肃穆、喜庆欢乐的场合常有鞠躬的礼仪,请问鞠躬礼源于( )。

  A.祭天仪式 B.投降者伏地叩首

  解析:“鞠躬”起源于中国,商代有一种祭天仪式“鞠祭”:祭品牛、羊等不切成块,而将整体弯卷成圆的鞠形,再摆到祭处奉祭,以此来表达祭祀者的恭敬与虔诚。这种习俗在一些地方一直保持到现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沿用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地位崇高者或长辈的崇敬。答案选A。

  5.历史剧中出现的官制常常令人费解,比如鸿胪寺,名虽为寺,实为一国家机关,它的主要职责是( )。

  A.司法 B.民政 C.司礼 D.监察

  解析:鸿胪寺,官署名。秦曰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主官为鸿胪寺卿。《明史.职官志三》:“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外吏朝觐,诸蕃入贡……并鸿胪引奏。”可见,鸿胪寺是司礼机关,答案选C。

  6.中国最早的书肆“槐市”出现在( )的长安。

  A.秦代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解析:汉武帝设立太学后,随着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对书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于是,在太学旁形成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槐市”,因其地多槐树而得名。集市每半月一次,文士在此交流学术思想,互通有无。更始元年(23年),太学在战乱中解散,槐市随之消失。答案选B。

  7.甲骨学在近代语言文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甲骨学史上,有四位学者做出过重大贡献,被誉为“甲骨四堂”。四位之中,号“雪堂”的是下列哪位学者?( )

  A.罗振玉 B.王国维 C.董作宾 D.郭沫若

  解析:甲骨四堂即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广泛接受。文学家、金石学家唐兰曾说“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对他们四人的甲骨文研究的评价颇准确扼要。答案选A.

  8.北宋是我国古代纂书、修书的繁盛时期,最能代表这一时期书籍事业成果的是四大类书。下列哪部书不是四大类书之一?( )

  A.《册府元龟》 B.《太平御览》 C.《太平广记》 D.《佩文韵府》

  解析:北宋官修四大类书,即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太平御览》、史学类书《册府元龟》、文学类书《文苑英华》和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它们都是在北宋初期纂修而成的。《佩文韵府》是清代康熙年间官修大型类书——词藻典故辞典,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由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编撰。答案选D。

  9.“金声玉振”这个成语是说哪位才德兼备的名人?( )

  A.孟子 B.孔子 C.庄子 D.老子

  解析:金:指钟。玉:指磬。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 “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后比喻人有学问,或声誉广为传播。答案选B。

  10.柳永的词作虽然一直很受欢迎,但是却不为当时士大夫所看重,甚至为他们所不耻,因为在他们看来,柳永的词很是俚俗。苏轼也对柳永持贬斥态度,但是柳永有一首词却受到苏轼的推崇,以为“高处不减唐人”,这首词是( )。

  A.《望海潮》 B.《八声甘州》

  C.《雨霖铃》 D.《满江红》

  解析:柳永在世时,不为人重,但因工于填词,深受歌妓们的欢迎赏识;一生潦倒,死后也只有歌妓们怀念,逢时设祭。这种文士,旧时讥为“无行”,但是他并不像那些正统士大夫们所估计得那般微不足道,他写下的几篇名阕,境界高绝,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千古传颂。其中《八声甘州》被苏东坡巨眼所识,说其间佳句“何减唐人高处”。这是何等高的评价,须知东坡不曾轻易以此许人的。答案选B。

  11.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流派纷呈,其中有个影响特别大的诗派叫做“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请问一祖指( )。

  A.杜甫 B.黄庭坚 C.苏轼 D.贾岛

  解析: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其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答案选A。

  12.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滋味”?( )

  A. 三个月没吃肉,不知道肉的味道 B. 读到一本好书 C. 听到一段好乐曲

  解析:《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喜爱之极。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身心得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答案选C。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15

  一汉赋基础:1、《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的,它又简称为为《吕览》,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汉书·艺文志》称这为“杂家”。

  3、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散文家是贾谊和晁错,贾谊的政论文名作是《过秦论》,鲁迅称它为“西汉鸿文”,晁错的代表作是《论贵粟书》、《贤良对策》等。

  4、汉初楚声短歌主要有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

  5、汉代最兴盛的文学体裁是赋,但真正标志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是《史记》中的人物传记、诗歌中的汉乐府民间歌辞和由中下层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6、最早写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现仍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是战国时的荀子。

  7、汉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阶段主要流行的是追随楚骚余绪的“骚体赋”;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主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枚乘的《七发》。第二阶段是汉赋的鼎盛时期,流行“散体大赋”,主要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等。其中《大人赋》是讽刺汉武帝好神仙的。杨雄的代表作有《甘泉赋》、《长杨赋》等。其他如王褒、东方朔等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第三阶段流行的是抒情言志的“小赋”,著名的作家有张衡、蔡邕、赵壹、祢衡等。

  8、枚乘的《七发》是标志着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七发》的形式对后来的辞赋是有影响的,它的体制结构后来被看做是赋体文学中的一个专体,称作“七”或“七体”。

  10、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是短篇小赋中最著名的作品,其中“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名势,抚拍豪强”揭露了当时弥漫官场的种种丑行。

【古代文化常识】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7-22

古代文化常识之秦汉文学01-22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07-22

古代礼仪常识11-03

古代吃饭礼仪常识12-27

古代文学常识12-22

古代计时常识02-02

古代诗词文学常识03-29

文学常识之古代别称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