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教案

时间:2022-06-30 08:34:09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语文教案

  初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二、培养学生探究感悟的能力,组织材料的方法及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意见:导入时间过长。可直接入题,下面不需要自由发言。否则局面不好控制。)

  同学们,在记忆中,有没有令你难忘的人呢?他有什么事情令你难忘?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有因感动让你难忘,有因开心让你难忘,有因惭愧让你难忘。女作家杨绛永远都忘不了一位普普通通的人力车夫,他就是老王。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抓住中心(10分钟)(10分钟问了六七个问题,很难做到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然后,告诉我,文中哪句话最关键?(4分钟)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2、愧怍是什么意思?(惭愧)

  不幸者是指谁?(老王)

  3、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身体残疾;以蹬三轮为生;住着塌败的屋子;经常被撞得半面肿胀、没有亲人)

  4、面对自己的不幸,老王是怎样做的?

  (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他人;同样的价钱,送的冰大一倍;送钱先生上医院,执意不收钱;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

  5、杨绛一家也是善良之人,几年过去了,为什么会感到愧怍?

  (是因为觉得对老王关心不够,关照不够)

  6、特别是哪件事情触发了他的这种感情?(过渡)

  (送香油和鸡蛋)

  三、精段品读,感悟人物(12分钟)(这一块是很关键的,但是显得拘谨,没有想办法深入下去,也没有想办法让教学的思路更加舒展。)

  1、指名朗读8至22自然段,请找出关于老王的描写。

  肖像:直僵僵、面如死灰、眼上结着一层翳、枯黄的干皮

  语言:我不吃、我不是要钱

  动作:镶嵌、直着脚、赶忙止住我、攥着钱、滞笨、一级一级下楼去

  2、从老王的肖像、语言、动作,我们可以想象老王当时是怎么想的?

  (感谢杨绛一家,知道自己的时日不长)

  四、迁移拓展,主旨升华(16分钟)(这里拓展的时间太长,如果有迁移16分钟的作法,那课文的学习就很成问题了。)

  1、老王走了,一个不幸的人永远地离开了这人世,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4分钟)

  2、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幸者,他们正在劳苦奔波,却还饥寒交迫。请看:

  (展示:几幅感人的.不幸者的感人画面)

  3、教师配乐解说,创设情境,亮点突现。(2分钟)

  4、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拿出笔,将你的内心表达出来,请加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肖像描写,我手写我心。(5分钟)

  5、配乐朗读自己的作品(5分钟)

  五、总结:(2分钟)(播放歌曲是不大好的,这样一篇情感深沉的课文所引起的人们内心的震撼,不是歌曲能够渲染出来的。)

  让世界充满爱,愿我们的真爱以够克服现实世界中太多的自私、冷漠和无情,那么将会是阳光灿烂,春意盎然!让我们在歌声中祝福老王:一路走好!(播放歌曲)

  初二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古文,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品味简洁传神的语言

  3、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4、难点: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感受凄美的爱的感情熏陶。

  课前学习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组织学生默读课文

  了(liǎo)不悲笃(dǔ)

  舆(yú)奔(bēn)丧

  恸(tòng)亦卒(zú)

  不调(tiáo)

  2.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深入分析兄弟之情

  教学步骤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实词:

  笃:(病)重;索:要;舆:轿子;

  径:直往;素:向来,一向;卒:死

  虚词:

  而:表承接,不译;了:完全;

  既:已经;俱:全,都。因:于是

  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奔丧事,一路上都没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月,(子猷)也死了。

  2.探究

  (1)、子猷以自己独特的不同寻常的方式悼念了弟弟子敬,独特在哪?

  (2)、你如何理解子猷的独特的悼念方式?

  3.组织交流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4.拓展延伸:手足情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生活中你有没有真切的体会?

  第三块:布置作业

  将本文扩写成500字左右的文章,对子猷悼念弟弟前后的神态、心理、动作进行合理想象。

  初二语文教案 篇3

  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解题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谢中书即谢徵曾做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书,书信。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词语解释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季节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夕阳。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5、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复,再;与,参与,指欣赏。奇:指奇山异水。

  课文翻译 / 文章思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如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总领全文

  描绘景色

  感慨议论

  总括全文

  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

  这里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清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初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难点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教学准备报纸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程序教学补充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新闻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有的背景结语可有可无。

  (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5)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二)分析课文学习阅读消息

  1介绍背景1949年,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4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本文可分两部分:

  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从作战兵力、战线长度、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根据中西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时间地点兵力渡过兵力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从敌我两方面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渡江作战在前,所以先写,中西路军所与敌情相似,抵抗较小,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3)分析详略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比较重要,为什么反而写的更简略呢?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在此之前已经关于中路军的`介绍为什么详写东路军东路军战斗最激烈,敌人又将其防线修筑的最巩固,只有把着一路的作战情况说清楚,才能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气势(4)讨论主体的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三)课堂总结课文通过叙述了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初二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分析:

  1.把握文章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有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大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去吧。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四、学生自己朗诵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布局,把握写景重点以及景物特征。

  1.明确:第一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叠,雄峻险拔的山势。

  2.二、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山峡的不同景象。

  第二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此句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

  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教师板书:夏季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第三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飞泉、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貌,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文。(教师板书: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写三峡的秋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肃瑟气氛。(教师板书: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3.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借渔者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哀转久绝的猿声来侧面衬托三峡的凄凉与悲哀。)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三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涵咏品味文章的语言;拓展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检查翻译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1.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要扣紧山水、季节、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等)

  2.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感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是字里行间仍然可以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具体景物,说说隐含作者哪些情感?(明确: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感情。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三峡夏日之时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之时的凄婉美。作者听到凄凉的猿啼,悲凉的渔歌,仿佛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学生见资料)学生齐读这三个句子,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避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

  连特点。)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山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即从正面摩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四、拓展阅读:阅读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明确:诗和课文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歌的第三句相对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初二语文教案 篇6

  课前预习:

  1、将课文至少诵读三遍,抄写一遍。

  2、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孟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孟子》的主要内容。(可参考助学)

  3、查阅工具书,参照注释,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4、提出疑难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资料;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3、掌握孔孟的学习之道;

  4、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理解文中提出的学习之道;

  5、背诵并默写全文。

  评价任务:

  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解疑,走近孔孟。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探讨解疑。学生要做到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能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讲“诸子百家”时,常提到“孔孟”二人,这里的“孔”,指“孔子”,“孟”就是“孟子”,大家对孔子孟子知道多少?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孟子、《孟子》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前51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yuè),序《周易》,撰(zhuàn)《春秋》。孔子曾任鲁国司寇,治理鲁国三个月,便使强大的齐国畏惧。因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拜老子为师。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他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它《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孟子(约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被后世人尊称“亚圣”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对于这样的儒家学派的大师,你又知晓哪些流传千古的精辟言论呢?

  生七嘴八舌议起来……他们的这些言论代表着他们怎样的学习和人生态度?让我们走近孔子、孟子,去品读《孔孟论学习》。

  二、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资料;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3、掌握孔孟的学习之道;

  4、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理解文中提出的学习之道;

  5、背诵并默写全文。

  三、初读课文,疏通句意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要求:

  第一遍,边读边看注释,边标(字音)画(重点)。

  第二遍,正确、流利。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纠正字音,然后说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字音?

  教师出示生字词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悱不发(fěi) 举一隅(yú)

  一日暴之(pù) 使奕秋诲二人奕(yì)(huì)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hú) 辟若掘井(pì)

  掘井九轫(rèn) 流杵也(chǔ)

  3、指名轮读1遍,齐读。

  4、圈点批注疑难字词句,通过查字典、看注释、同学交流、师生交流,尽可能疏通句意。

  ①、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示例:人 不知 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方法总结:看注释、组词法、添加法

  ②、同桌合作,互相纠正,互相解疑。

  ③全班质疑 。

  ④、A完成阅读练习·探究三(抢答)

  B课文字词,你掌握了多少?

  a、温故而知新。(“而”是“而且”还是“从而”?)明确:从而,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并提?)明确:并列关系,自己敏锐的很,是不是就够了?不够,还得向他人学习。讲的是学与问的关系。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为什么比“好之”更值得肯定?)明确:爱好、喜欢当然是主动学习,但主动性也有层次高低之分。爱好了,也许不一定到家,还要让他在学习、专研中感到快乐、感到幸福。这样的主动学习就更理想了。

  d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再教他”不是放弃了教育的责任了吗?)明确: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不再教他。这就是迫使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开拓。这和当代教育学中的自主性、研究性创造性学习,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

  e“诵《诗》”与“读《书》”孰先孰后?究竟有什么区别?明确:这里可理解为互文句。

  f、“居之安”和“资之深”可否译成“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深厚的积累(学问)”?“居”从“保有”到”占有“再到“掌握”,这样的意义引申有没有道理?明确:用课下小注更好,突出“自得”。

  g、弈之为数。(是翻译成“围棋是一种技艺”,还是 “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更恰当?明确:“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更恰当,之,结构助词,没有意义。

  h惟弈秋之为听。(是翻译成“只听弈秋的”,还是“惟有弈秋的话听进去了”?) 明确:惟弈秋之为听,惟听奕秋的倒置,翻译成“只听弈秋的”,惟,只、只有,之,结构助词,没有意义。

  i“为是”(是翻译成“因为这样“,还是“造成这样的结果” ?为什么?) 明确:翻译成“造成这样的结果”,为,动词,造成,是,这样的结果。

  很好,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基本上解决了本文的疑难或重点字词句。让我们一起流畅地朗读一遍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直至背诵。

  2、在笔记本上准确翻译课文一遍。

  3、完成助学预习积累和语言运用部分。

  4、思考阅读练习·探究一、二。

  第二课时

  一. 吟读课文,引情入境

  1、上节课我们一起熟悉了课文,我们试着吟读一遍课文。谁尝试着吟读一遍?(生读生评)

  老师补充评价,学生朗读的`很好,却少了一点吟的味道。吟读速度要稍慢一些,声音要有起伏变化。

  2、老师示范吟读。(师读生品)

  3、两人一组,互相比一比,看谁吟读得好。

  吟读得好,可以让我们享受到文言文的美感,还可以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去感受作者的内心,去理解作品的内容。让我们再次齐声吟读课文。

  二. 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这十三则孔孟名言,从哪几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分小组讨论、研究后,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明确:温习的重要(1、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3)

  虚心好学(4、5、8)

  情感、态度对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6)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7)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9)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10)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11)

  做学问要有成就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12)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13)

  (我按照上述明确的,学生大多数能自己体会出)

  学习方法:1、2、8、9、10则

  学习态度:3、4、11、12、13则

  学习原则:5、7则

  学习意义:6则

  “学习原则”可能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原则就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比如说办事原则,说话原则,在这里孔子谈的是学习原则,学习时应该依据的标准规则。

  (此处学习方法、态度、原则没有固定界限,有的既是方法也是态度还是原则。)

  师评各小组,各小组都真正动了起来,通过研读课文,基本读懂了文章的大意,如果同学们还想深入理解课文内涵的话,我们一起来赏读课文,吸取古人之精华吧。

  三. 赏读课文,吸取精华

  文无定读,同学们各人有各人的欣赏水平,各人呢有各人的见解。那就请大家充分展示自己的欣赏个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来赏读你最欣赏的内容吧。(学生赏读、交流)

  预设精讲

  ⑴学而时习之:孔子强调“习”,补充甲骨文、金文中字形,“小鸟学飞” (表演),了解词义:复习、练习、实习。

  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补充“南山有竹”的故事,品读告诫的语气。(译文:子路疑惑,问道:「学习有什么好处呢?」……子路仍不能体会,又问说:「在南山有一种竹子,不必揉制加工便是直的,砍了拿来使用,锋利得可以贯通犀牛的皮革。以这样的情形来看,天生就有才能的人,还需要什么学习呢?」孔子说:「假如拿这箭在箭末发弦的地方装上箭翎,箭头磨得更加锋利,不就可以射得更深了吗?」子路听后,心服口服,不由得敬佩夫子的见识,于是恭恭敬敬地向夫子拜了又拜,说道:「弟子恭敬地领受您的教诲。」)

  ⑷“一暴十寒”与“奕秋诲人”的故事个说明了什么道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什么道理?你有过类似的经历么?

  ⑸《论语》中有较多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

  ⑹孟子论述时擅长于讲故事。

  由⑸、⑹引出问题《论语》和孟子的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孔子的语录:语言精粹精策,内涵深厚,文字简洁,有格言色彩;语录虽是片段的,但互相间有深刻联系,是一篇逻辑完整的文章。有事理论证和直接提出观点两种议论方式。

  孟子:事实论证,又善于作形象的类比,如“一暴十寒”和“掘井而不及泉”的故事。

  四.背读课文,积累语言

  听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讲述,老师和大家一样,也完全沉醉于两位文学大师的艺术魅力之中了。这么精美的文章,这么睿智的见解,不背下它一定是学习中的一大遗憾,请同学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几则快速背过,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好又多。

  五.展读课文,飞扬神思

  1、孔孟以其精辟的论述,阐明了读书之道。请同学们联系实际,结合现实,谈谈自己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学生的回答可能范围很广,老师要结合所学进行总结,目的是巩固课本知识。)

  2、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3、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2、3选做一题)

  4、 从《论语》《孟子》中衍变过来的成语你知道的有哪些?你能熟练的解释它们的意思吗? ⑴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体验、新的发现。

  ⑵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⑶举一反三:举出一个、能说出其他三个、

  ⑷左右逢源:比喻做事情、写文章等得心应手。

  ⑸一暴十寒:晒一天,冻十天。比喻学习、做事没有恒心。

  ⑹专心致志:意思是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六、小结

  这几则语句,有的谈学习方法,如……,有的谈求知态度,如……,有的谈修养身心,如……。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你就能成长为一只搏击蓝天的苍鹰!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经典,聆听到了孔孟老夫子的谆谆教诲!正如于丹所说:“真正的圣贤不会端起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这就是我们的圣人,我们的国学!下面我想请大家齐读全文,读出你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民族智慧的敬仰!让我们一起用心倾听、用心感受!

  七、作业

  1、背熟全文。

  2、将文中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3、 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工工整整地抄写在卡片上,然后写下对自己的“青春寄语”。

  教学反思::学习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初二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朗读感受音韵美,体会丰富想象所具有的表达效果;梳理作者心情变化,从作者的达观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

  朗读感受音韵美,体会丰富想象所具有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梳理作者心情变化,从作者的达观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即将迎来一次向往已久的出国旅行,出行前你最担心的是什么事?

  2、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是南宋词人张孝祥——介绍文学常识。他出门远行是否顺利呢?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二、梳理遭遇“风波”的'过程中,张孝祥心情的变化

  1、朗读《西江月》正音:霓裳

  2、梳理:张孝祥的启程的时候情况怎样?后来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结果怎样?

  出行: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过程:从题目概括:阻风

  从词句概括:放起鳞鳞细浪

  结果:明日风回更好

  3、自读联想:作者在整个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4、学生交流,互相补充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心旷神怡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无奈自嘲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自我解嘲,自我安慰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乐观,自信

  5、在这首词中,作者表现想法心境的写法主要是什么?

  明确:联想、想象

  6、在朗读中如何表现这几句作者心情的不同变化?

  7、圈划韵脚,对比刚学的陆游《诉衷情》中“尤”韵的开口大小和声音效果,体会声韵选择与诗歌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

  “尤”韵,开口小,音调较低回,效果哽咽悠长,适合表现消极情感

  “昂”韵,开口大,音调较高亢,效果高昂饱满,适合表现积极情感

  8、朗读体会

  三、从小“风波”看大“风波”

  1、从这首词看,张孝祥之所以心态超好的原因是什么?

  乐观面对现状,相信事物总是往好的方面发展

  2、现在看,这首词写遇到“风波”,还能给你别的启示吗?

  3、朗读加深体会

  初二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一、思想品德要求

  了解五首诗词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要求

  1、了解有关作者。

  2、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

  3、感悟诗词中所蕴含的情趣。

  4、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能力要求:

  1、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发挥想像创造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并品味诗词蕴含的情趣,

  2、背诵五首诗词。

  3、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

  难点:通过诵读,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观刈麦》和赤壁两首诗。分析诗的内容。了解作者感受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录有本课五首诗词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观刈麦》这首诗(板书课题),下面我把作者向同学们作简单介绍。

  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早年家境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贞元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早年所作讽喻诗中不少篇章,对当时的政治黑暗现象多有揭露,对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多有反映。后遭贬谪,意志消沉,晚年尤甚,所作诗文多为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他的诗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岖都能听懂。

  二、放录音后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然后在老师指导下,分析、背诵。

  1、朗读并背诵交代背景的两句诗。(“田家少闲日”到“小麦覆陇黄”)

  2、翻译并背诵妇女领着孩子去田间送饭的两句。

  翻译:妇女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小孩子提着用瓦壶装的汤水,

  初二语文教案 篇9

  教学构想:

  一、激趣

  以“走近五岳”“走近泰山”“走近杜甫”为题,在介绍某作家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本诗的含义,从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

  二、品读

  按照“听——读——品——评”的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把握感情,激发想象。

  三、领悟

  这里的领悟是带领学生悟读诗质。着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诱导”的.作用。

  四、立志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作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本首诗,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河山,了解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树立“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

  教学模式:

  查——释——品——探——悟 五步教学法

  教学流程:

  导入设计:

  走进五岳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河秀丽、美不胜收,名胜古迹、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单就名山大川来说,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之说。大家都喜欢旅游登山吗?到过泰山吗?那么我们就通过视频来神游一下泰山

  视频文件欣赏

  大家看了之后,对泰山有什么感觉?

  想象一下,你如果站在泰山脚下,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一、查——资料查询识诗人

  (课前布置学生从图书馆、网络、资料查询所要学习的古诗的作者生平事迹、主要作品、写作背景、社会环境、文化常识,然后整理到自己的资料本上)

  初二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①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②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①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②通过想像描述画面,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教学难点

  ①语言的品位

  ②画面的描述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述:最近许多电视台都在热播一部谈狐说鬼、充满神奇色彩的电视连续剧――《聊斋志异》(学生接,老师板书《聊斋志异》)那么同学们对《聊斋志异》了解些什么?(生答,可能从作者、内容,主题、特色方面答)

  (如果答到了创作艺术,师就说:郭沫若曾给蒲松龄题了一幅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就是对其艺术成就的高度概括。)

  问:《聊斋志异》的书名是什么意思,知道吗?(生说一说,不知道,老师就明确指出)

  述:“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志异”即记下一些奇闻异事。《聊斋志异》以狐鬼故事著称,但也包含极少部分自然界的奇异现象,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篇《山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熟

  述:请翻书至100页,老师朗读一遍,同学们认真听,拿起笔,查查老师的错误。此为第一次读――老师读中间重点部分

  师故意读错几个字:甍(yuan)垣(tan)睥睨(beini)亘(huan)

  问:老师读得怎么样?有错误和遗漏吗?(生评,找错误之处)

  述:好,请你把正确的读音领读两遍。(生领读)

  述:哦,还遗漏了开头和结尾,原因请听下回分解。

  述: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里读准字音读得流畅。此为第二次读――学生自由读,

  述:停!时间到!全班齐读来展示一下我们的读书效率――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此为第三次读――检查齐读(纠正学生可能读错的“数”字)

  三、理清思路,明确大意

  问:作者描绘的“山市”景观给了你怎样的印象?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

  (引导答出“瞬息万变”,并板书“瞬息万变”)

  问:“万变”变了哪些景象?

  孤塔-宫殿-城郭-危楼

  问:“瞬息”体现于哪些词语?

  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注意边找出这些词语,边引导学生念读(第四次读),熟悉变化的过程)并明确这些词语共同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品析语言

  问:变换的这些景象具有什么特点?你能找出文中相关的词语来品析吗?(两个人一组,相互交流,时间能否允许???)

  如:生可能找出“高插青冥”、“直接霄汉”,说――写出了孤塔和危楼高的特点。

  师评或补充:多么雄伟的气势,让人感觉心胸开阔,化静为动

  生可能找出“碧瓦飞甍”,说――宫殿的瓦师碧绿的颜色,屋檐是飞起来、向上翘起来的样子。

  师评:有色彩的渲染,也有情态的描摹

  生可能找出“高垣睥睨”、“连亘”,说――写出了城墙凹凸不平的形状。

  师述:表现生动,描写细致!你是不是联想到了万里长城呢。

  生可能找出“裁如星点”、“如拳如豆”,说――写出了危楼越变越小的特点

  师述:比喻修辞,形象生动。

  生可能找出“往来屑屑”,说-(师注意提示词义的理解――匆匆)

  生还可能找出“历历在目”、“风定天清”、“黯然飘缈”等――情景交融。

  师述:我们来直观地分析一下,同学们刚才找的词语大多都是几个字的词语?(四个)可见作者的语言表达多么简练!请一位朗读水平最好的同学来朗读一遍,大家听读来体会体会这简练的语言风格。(点读,第五次读)

  五、依托课文,再造画面

  述:听了同学们的分析和朗读,老师头脑中已经呈现了一幅流动的画卷。

  “一座耸立起来的孤零零的.宝塔,高高地直插青天,它的背景是一片蔚蓝的天空,天空中朵朵白云漂浮而过,轻拂着它的脸庞,让它在雄伟壮观之中也显出几分清丽与妩媚。”

  这是老师头脑中的第一幅画面,你的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画面呢?(生描述画面,至少点3人把流动的画卷描述完)

  (看看时间,时间够就再齐读一遍课文(第六次读),“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再来朗读一遍课文‘忽减山头有孤塔耸起。。。。。。’预备开始!”)

  六、解读头尾,延展探究

  问:为什么遗漏了开头和结尾没读呢?你来猜猜原因,看是否与老师心有灵犀。(生答,)

  述:哪位同学把遗漏的开头朗读一遍?(点读遗漏的开头)

  问:奂山山市是奂山县的八大胜景之一,是不是每年都能看到呢?(生答)你怎么知道的呢?(引导理解“然数年恒不一见”)

  问:蒲松龄亲眼目睹过吗?(生答)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引导理解“孙公子禹年”)

  述:遗漏的结尾谁来读?(点读遗漏的结尾)

  问:为什么蒲松龄称山市为“鬼市”?(生答)

  述:科技不发达,无法解释,加上多年的迷信思想的控制,也使人们相信真有所谓的鬼神了。难怪蒲松龄把这一类文章也归入《聊斋志异》呢!可是现在,科学的巨手早已揭开了这种景观的神秘面纱。

  问:你知道吗?怎么知道的?

  (查阅词典的就读一遍,强调查阅工具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述:哎呀!听了同学们的解释,老师这时才恍然大悟:蒲松龄看到的山市景观原来是通过光的折射或反射,把遥远地方的景物再现了。因为空气的密度不断变化,所以反射或折射的景观也就瞬息万变啦。

  问:还有其他了解的途径吗?(生七嘴八舌地回答)

  述:为什么会出现在海上、山中、甚至沙漠中?为什么不常出现?产生需要哪些条件?仅仅词典上的解释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同学们,要想做明白人,就必须自己动手,探索研究。那么交给大家一个任务:六人一组,课后查阅资料,得到有关海市蜃楼的详细知识,整理成文,给蒲松龄写一封信,告诉他“山市”的科学成因,让他也地下有知。

  (有时间,全班再从头至尾齐读一遍课文,第七次读)下课

  初二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前预习】

  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二、学生预习后提出问题,教师解决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三、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

  四、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五、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六、摘抄、仿写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再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初二语文教案 篇12

  知识要点与学习要求

  1、知识目标

  ⑴明确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⑵了解正义与非正义的含义。

  ⑶了解公平与正义的区别与联系。

  ⑷明确做有正义感的'人的具体目标。

  2、能力目标

  ⑴理解正义要求处于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⑵自觉维护正义,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培养正义感。

  ⑵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勇于同非正义行为作斗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框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一、设计理念

  1.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淡化学科体系,注重学生的感受、经验、体验、学习、升华的过程,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学会“用教材教”,既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力求做到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价值冲突的辨析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让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营造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帮助、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

  2.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八年级教学内容要从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来安排相关教学内容。这一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也逐渐加强,但受年龄的限制,是非观念还处于学习和培养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更多的是享受家人及社会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很少知道回报,付出;即使知道什么是正义,也不知道如何维护正义,做一个正义的人。因此,教学应适应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内容。

  初二语文教案 篇13

  1、课前3分钟演讲

  2、课前起跑线——字词检测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3、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三、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四、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1、 [朗读提示] 划分节奏

  2、翻译课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3、背诵课文

  要求在熟读课文并且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速记、或互相检查,要求能当堂背诵。教师做适当地检查。

  五、作业

  1.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2.继续背诵课文。

  3.完成思考题:

  a.根据标题所示,试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试简述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导学: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a.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在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师应切实地做好点拨)

  2.教师提示: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标题是《马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爱莲说》。

  b.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c.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三、重点研读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b.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教师提示: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e.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师导学: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当然要有观点,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也请大家说一说。

  (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

  教师提示: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本文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

  在结构方面,本文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全文围绕“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层层推论。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以视为总纲,旨在强调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恳切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然后宕开一笔,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从反面说明了基本观点,又深刻地揭露了现实问题,这是本文的中心议题。继而水到渠成地叙写千里马被屈辱、埋没的不幸遭遇,作者怀才不遇的苦衷隐含其中。

  第二段写千里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华,揭露问题的实质──“伯乐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诘,吐尽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第三段尽数统治者的种种愚妄浅薄,令人切齿;进而引发感慨,揭示中心。“其真无马邪”一问,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其真不知马也”一答,如泰山压顶,直捣黄龙。全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教师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教师小结

  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一、三。

  3.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教学反思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初二语文《马说》教案”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初二语文教案 篇14

  一导入

  出示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谁能说说这则短信是在什么境况下出现的,

  过渡:是啊,这样的一则短信让我们想起了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母亲形象还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邹韬奋一起走近他慈爱的母亲。

  二读一读

  轻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然后以这样的句式告诉大家:

  读了(事),我看到了一位母亲。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交流评价

  三悟一悟

  请快速阅读这四个片段,找出最让你动情的话语、事例或细节,并批注让你动情的.理由。

  (提示:可以从描写人物的角度(比如语言、动作等)或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入手,写出是什么打动了你。)

  学生批注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评价

  四说一说

  出示名言

  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

  ——莫泊桑(法国)

  讲述老师自己回忆的有关母亲的一个片段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自己感受的母爱,也截取其中的一个片段,口头表述出来。

  五写一写

  编写一则发给母亲的手机短信,借它来传递我们对自己母亲的情思,表达对自己母亲的爱与感激。字数:100字左右。

  六结束语

  推荐阅读

  胡适《我的母亲》

  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茵》

  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

【初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初二的语文教案01-10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教案12-28

苏教版初二语文教案08-04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02-13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12-01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02-05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03-09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15篇12-01

初二语文月考总结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