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通用20篇)
在现实社会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1
近阶段,我园组织开展了数学活动的三优课,以前组织过的是语言活动还有科学活动等三优课,这数学活动还是头一次,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我选择了一个比高矮的数学活动。
先从这个活动的选材上来说,我预先让孩子们有了初步的胖、瘦、轻、重的概念,再通过迁移他们的经验来学习新授的本领:比较个子的高矮。我准备的示范教具是四只站着的高矮不等的长颈鹿,还有一张大的排序板,而给孩子们准备的操作材料是高矮不等的小兔、小猫各四只,另外再是人手一张小的排序板。
选材和教具都准备好了,接下来是要对整个数学活动作一个更进一步地分析,就比如说,在导入活动时,由于小班幼儿的注意比较容易分散,这时,老师适当的导入活动便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分析和解决问题。在《长颈鹿比个子》的活动中,我先出示一只最高的长颈鹿,还说:“今天,有只长颈鹿来我们班做客啦,我们大家拍手欢迎它。”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接着,我再出示其他三只长颈鹿,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着,看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让孩子们思考:“我们小朋友出去散步或是出去玩时都是排着队出去的,可这四只长颈鹿却没有排好队,有谁愿意来帮助他们排队呢?”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其他幼儿也都聚精会神地在看着。
孩子们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来,我的'活动也在无形中被进行到下一个环节:让幼儿观察长颈鹿们排好的队伍并说说看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排列的。有幼儿回答是从高到矮,但大部分幼儿说是从大到小,抓住这一点,我及时对孩子们做了引导,告诉他们比个子的时候要说高或矮,不是说大或小。在这一还节中,我要达到的目标是灌输给孩子们这样的一个概念:分清最高的、高的、矮的、最矮的,让孩子们初步有个这样的意识,也能用这些词来说出每一个长颈鹿,所以,当有孩子在回答从大到小排列的,我虽然及时纠正了,但并没有详细地解说给孩子们听,因为在下一个环节,我将通过一个游戏让孩子们直观的感受并理解个子的高矮,那就是师生一起比个子。我找了三位个子不一的孩子来和我站一起,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来排着站好的,当我问:“看看谁是最高的?”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老师是最高的。”接着又引导孩子们依次说出高的、矮的、最矮的。就这样,一连几个问题,大部分孩子都能很清楚的说出这些词了。在这一环节结束后,我作了一个总结,告诉孩子们,不论是小朋友还是小动物们来比个子,必须是站立的,这样才能比出个子的高矮,像我们现在这样坐在小椅子上是看不出个子的高矮的,只能看出大或小。孩子们通过亲身经历来和老师共同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直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并且能让孩子们快速地接受。活动进行到这的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轮到孩子们操作了,我先介绍了操作材料:有排序板、高矮不等的小猫、小兔各四只,并且我在黑板上示范操作怎样排队,引导孩子们可以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也可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排。最后讲解操作要求:给小动物排队时不能把两种小动物混合在一起,要边排队边边说出它的高矮。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在排队时似乎把我刚才讲的话都忘记了,只顾拿着小猫、小兔看,看完再将他们放于排序板上,我还发现,大部分幼儿都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仍有小部分孩子是乱排的,可是几乎没人再说个子的高矮。过后我自己想,如果我在示范讲解操作材料时能多重复讲述几遍个子的高矮,孩子们就会记忆深刻一点。
虽然,这次的活动导入环节挺顺利的,可到了孩子们操作时,我大意了,对于小班的孩子还是应该多费点口舌,不过在以后的活动中,我又多了一点经验了,把每次活动中的不足累积在一起,争取越来越好!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2
《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利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结合小班幼儿爱游戏的特点创设了“小兔生日会”的游戏形式,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学习排序活动与游戏充分结合,目的在于让孩子在积极、主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掌握看小熊一家大小找衣服的能力,同时发展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本次活动环节流程较流畅,活动设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较高,活动效果良好,以下是我对本次活动开展的几点反思:
一、活动内容安排,体现较好的情境性和趣味性。
本次活动中围绕着参加小兔子的生日会这一情景开展。其中有三个亮点:第一,以小兔的生日会引入,并告诉幼儿小兔的生日会邀请了“小熊一家”,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第二,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为幼儿设置难题,“小熊一家”可多人了需要帮忙找对“小熊一家”的衣服为游戏,再次激发幼儿探索的积极性,让原本较单一的数学活动富于乐趣;第三,创设良好的.小兔生日舞会背景,并提出从小到大排队跳舞、从大到小排队跳舞的形式,为幼儿积极参与操作游戏。
二、活动材料提供,体现较好的操作性和层次性。
操作活动材料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提供幼儿操作的玩具材料已成为教师的最主要的工作之一”。
1、材料的操作性:本次活动设计了3个让幼儿帮“小熊一家”的环节,给予幼儿充分探索的时间和机会。“小熊一家”一是让幼儿观察小熊一家大小,让幼儿帮助小熊一家从小到大进行排队;“小熊一家的新衣”二是为幼儿提供小熊一家漂亮的衣服,让他们观察衣服是根据小熊一家大小提供的;“小熊小熊穿新衣”三是让幼儿小组操作帮助小熊一家穿新衣。幼儿园小班数学“按大小排序”是锻炼幼儿观察能力的重要内容。看实物大小,重要让幼儿有说和比较大小的机会。而小组操作中提供幼儿一人摆弄,一人按大小排队的形式,充分调动幼儿对操作材料的兴趣,乐意操作材料。
2、材料的层次性: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我在设计操作活动材料时,注意使材料从易到难,从形象具体到抽象,暗示性、游戏性强,主要以幼儿集体操作和独立操作为主。体现在提供五只小熊,让幼儿自由观察小熊一家大小,并引导幼儿可以帮他们排队;再为幼儿提供小熊一家大小的上衣,让幼儿观察衣服的大小,并尝试为小熊“穿衣”;最后为幼儿小熊一家的裤子、鞋子和手套,从衣服大好观察到鞋子、手套小应仔细观察,增加了幼儿学习的难度。充分体现了材料的层次性。当然,游戏中为了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我们还为幼儿提供了一些饮料瓶子,让幼儿帮小熊一家大小分饮料。
三、师幼互动过程,体现较好互动的有效性。
活动中,我设置了简单的问题,让幼儿观察小熊和衣服的大小,引导幼儿帮助小熊一家穿衣服,衣服大小是否合适,让同伴互相检查、纠错,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摆正教师活动中的辅助角色。
活动后的反思与调整:
在活动中可能对个别幼儿的观察和指导的还不到位,今后,我将更注重观察幼儿活动中的情况,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进行及时的个别指导或提出问题、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3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很少碰到数学领域的活动,也很少会对数学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我对数学活动方面的认识很少。很感谢幼儿园给我这样一次上小班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这次准备这堂数学活动的前期到最后展示结束的这个过程中,我真的对数学活动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和了解。
这次小班数学活动《装食品》是选自《通向数学》中的一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学会按5以内的点数取物。本次活动我采用的教具有标有圆点的塑封袋若干,标有圆点三张桌子,还有立体的“寿司”、“蛋卷”还有“鸡蛋”若干,这些立体的食物,放在塑封袋中可以较清楚的看出食物的数量。
本次活动,我主要设想通过请幼儿装食品,学会按点数取物,在按点数归类中,初步体验点子可以表示物体的数量。集体尝试按点数装食品,按点数归类,加深幼儿对活动的理解,进一步发展幼儿计数能力和判断等量的策略。活动过程主要有四个环节组成:一、点数取物,学习点数。二、点数归类,巩固点数。三、集体操作,加深对规则的理解。四、检查、评价。
经过多次尝试活动以后,发现主要问题出现在第四环节检查和评价中。
问题一:在第一次试教时,我请幼儿将包装好的食物归类归在三个筐里,然后在集体检查时,先请几名幼儿上来检查袋子有没有放错筐,再把三个框分在各组,每组幼儿检查食物数量。出现的问题是,袋多筐小,导致袋子无法在筐中铺平,阻碍了幼儿检查数量。
问题二:发现了上述问题后,我将最后集体检验的环节改成个别检验,在展示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将袋子归类到相应的桌子上,桌子范围比较大,能将袋子铺平了放,然后先请个别幼儿上来检验,桌子上有没有放错的袋子,再请个别幼儿上来检验袋子里有没有多放或者少放食物,把错的拎出来再进行集体讲解纠错。这样一来就很好的解决了正确数出袋中食物的问题,可是个别检验的进行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我请六名幼儿上来检查袋中食物有没有放错,由于食物平放在桌子上,导致没有请到的幼儿看不到检查的袋子,而且这样一来没有轮到的幼儿就空闲了下来,变得开始消极等待,无法参与到检验活动中,教师也就只能关注到个别儿。
解决方法:活动结束后,感觉这种形式的个别检验也并没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后来在评课过程中,朱老师建议我将这些包装好的塑封袋展示在黑板或者是立体的板上,这样一来,就能很好的解决之前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集体检验的方法能使每个幼儿都能看到,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进来,检验的时候就可以进行集体检验,而且教具也可以换成平面的,将他们贴在塑封袋的外面,点数起来也就更加的清楚,这样就能在检验时一起来看一看,数一数有没有放错的,如有放错就一起再把它纠正过来,也就能够更好的达到活动预设的效果。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4
在活动中,教师充分理解、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兴趣及需求,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幼儿自由选择与集体交流相结合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适合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为他们创设了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在幼儿制作之前,教师让幼儿自由结伴,观察各种桃花的制作方法及材料,并通过集体交流,及教师的总结,让孩子提升了相关经验,了解了各种制作的方法和材料。同时,在教师隐性的指导下,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这给孩子们提供了自由发展、自由表现的机会,使孩子在与师幼互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探索、发现,从而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注重教师的亲和力,促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的每个环节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以崇明水乡、森林公园、乡村景色等作为桃花制作的背景,从视觉上,给孩子美的体验;并用优美舒缓的桃花古筝音乐,创设优美和谐的环境氛围,让孩子与整个活动环境融为一体。
从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作时愉快的情绪体验及创作出来的作品看,幼儿对此活动有浓厚的感兴趣,虽然是同一创作内容但教师变换创作的.形式,采用手指点画、棉签画、团纸粘贴等不同的方法,让幼儿了解了‘桃花’还可用不同的美术形式来表现,拓宽了幼儿的美术创作思维。活动中幼儿能迁移以往的创作经验举一反三,同时,同伴的影响也促进了幼儿合作的萌芽。在活动延伸中,以肢体动作的形式表现桃花,让幼儿体验表现桃花的形式原来还有更多,他们的多种经验得到了充分而又灵活的运用。
不 足:活动中教师还缺乏一定的教学随机性,离成为一个机智型的好老师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以后一定要不断向同行学习,并不断改进自己对孩子的回应策略。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5
小班幼儿已对一一对应排序、按物体大小排序等排序活动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在平时幼儿的生活中,也无形中接触过两种实物有规律地交替排序,如:小彩旗、串珠等。还不太会自主地确定一组规律并按此规律进行交替排序。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是开放式的,打破了以前每个幼儿一份相同的材料,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教师也没有进行集体示范,只是让幼儿看了一些有规律的排序图片,让幼儿来发现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尝试按两种实物有规律地交替排序,感知序列。
幼儿第一次操作后再集体来讲评,然后进行第二次操作,活动的目标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简单规律排序,对物体进行排序,虽然一些能力弱的幼儿似乎没有按规律排序,没有达到活动目标,但是,他们今天通过自己的探索感受了材料的特点,通过观察别人的操作过程,感知了物体的规律,在今后的`活动中,他能将今天的收获和感知表现出来,这样就达到了目的。
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幼儿都达到同一个标准,只能力求让每一个幼儿主动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活动后的思考 我认为自己要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今天的排序活动,以往我们都习惯于比较一组物体的外部特征的差异或数量的差异来进行有规律的排序,认为只要孩子们掌握了一点点排序的规律就行了,没有想更多的让孩子自己主动去发现一些新的规律,探索一些新的方法,还是不能做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排,不能让孩子自己去想总想牵着他们走,使孩子知道在生活中和游戏中也存在有很多规律,所以这个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使孩子学习按规律排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学会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在生活中运用规律。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6
练习环节:初步尝试身体在垫子上连续滚动,发展幼儿协调控制力及灵活性。
《纲要》对于教育内容的选择有明确的原则:即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力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自主地滚对于小班的孩来说是有经验的,也是比较容易的,因此,我借助垫子来让孩子们连续地滚,这样就在孩子们原有的水平上增加了挑战性。因为垫子表面是软的,在上滚增加了难度,同时有了垫子也就意味着滚动的时候沿着直线滚,无疑又给孩子们带来了挑战。
但只要是在孩子们能力范围内的挑战,孩子们越感兴趣。毕竟是第一次,有的孩子们难免会有生疏的动作,于是老师的手把手引导是本次活动的关键。在活动中,练习的要领我同样采用儿歌的形式,即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又把枯燥的动作要领解化成朗朗上口的语言,使孩子们更好地关注到,为他们掌握要领更有效的练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巩固环节:借助游戏,进一步练习、巩固翻滚的要领,体验活动的乐趣。
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是《纲要》对于健康活动的一个要球。而游戏的方法永远是孩子们最喜欢和最愿意接受的。借助游戏《刺猬摘果子》来进一步让孩子练习翻滚的动作是本次活动的高潮。如何让孩子们更大程度地进入游戏活动更是关键。
因此,我首先创设情景:帮兔妈妈摘果子来吸引孩子们,让孩子们从练习滚动的环节自然转入到巩固练习环节。而是否有效掌握、领会游戏的规则又是游戏成功的首要条件,因而我又通过兔妈妈讲解规则——老师借用兔妈妈的话讲解规则的两次讲解,有效地让孩子关注到了规则,从而能正确地开展游戏。同时在这个环节中,兔妈妈自然地介入游戏活动,不但有助于游戏的真实性,而且大大解决游戏时老师关注孩子们程度,正是如此“双管齐下”的方式,巩固练习的环节顺利、有效,孩子们成功地体验到了游戏的乐趣!,
同时,在活动中我积极实施“各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的`原则,让孩子们在数一数中转动关节、让孩子们找一找、动一动的探索发现、请孩子们按颜色种类放置果子、引导孩子和兔妈妈说谢谢等礼貌用语,注重孩子全方位发展。当然,在活动中还是有一些细节值得我们再去推敲和思考的,因为细节的处理的好,对活动的有效起着更大的作用。
“让孩子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是健康领域的一个目标,而培养孩子动作的协调和灵活要我们教师平时的一个个有效教学活动的实施来达成。但可能我们纵多的教师都有惧怕开展体育活动的现象,因为这是相对其他领域来说是比较开放的活动,相对来说对孩子的“收放自如”实施较其他领要难!而我通过以上活动的实施,在这个问题上有了较大的收获:创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平台,引导孩子有效地锻炼。
因此,我们在设计健康领域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到这一点,这样你的活动才会有成功的可能,孩子们才能在成功的活动中有所收获!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7
重点是:能手口一致的点数5以内的数,并说出总数,匹配相应数量的数字。难点是:游戏《吃糖果》――包括自己在内的点数。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充满了趣味性、游戏性。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从准备的教具来看:糖果是小班孩子们最喜爱的零食,其实还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如:各种豆类、果实、石头、树叶(通过游戏拟人化)等。
从幼儿的操作来看:注重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我仔细的`观察每一位孩子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给予鼓励、指导。第一个导入环节发现孩子们很喜欢会这个手指游戏,但一遍基本没学会,个别胆小的不敢做,于是我进行了两次,第二次,所有的孩子都做了。第二个环节的游戏一是让幼儿学习点数5以内的数,并按物取数。孩子们掌握得较好。游戏二是点数,说出总数,我发现有一小部分幼儿数完后就马上忘记总数了,经过多次操作及每次老师都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幼儿也较快的掌握了。第三个游戏是这个活动的难点,幼儿要点数包括自己在内的点数,在活动中因这个班的孩子平时没玩过类似的游戏,有部分幼儿不会主动找朋友抱在一起,而是站着等,还有2个幼儿表示不愿意再玩。于是我预计玩4次的游戏,在玩了2次之后就结束了。并建议本班的老师继续带幼儿玩《小兔和大灰狼》的游戏,进一步巩固这个环节。最后一个游戏是按数取物,因对这个班的孩子不太熟悉,就没有按孩子的能力分数字卡,但孩子们都掌握得比较好。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8
秋天到了,许多在秋天成熟的果实也都成熟了。这次的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教会幼儿学会如何剥桔子。数一数桔子的瓣数,体验一和许多。感知桔子酸酸甜甜的味道。在活动的一开始,我拿出了一个箱子,请一个幼儿上来摸一摸箱子里面的东西,说一说那个东西是什么感觉的,再告诉其他幼儿一起来猜一猜。由于,我预设的问题的考虑的欠妥当,在一开始没有讲清楚,导致幼儿摸到了桔子以后,一下子就拿了出来。使我的导入显得非常的生硬。我认为在请幼儿上来摸水果之前先讲清楚要求,再请幼儿做,可能效果会更加好。在活动的第二环节,我引导幼儿认识了桔蒂和桔脐,观察桔蒂与桔脐的样子,让幼儿分清了桔脐和桔蒂的区别。在剥桔子的环节,幼儿经过老师的引导知道了剥桔子的时候应该从没有桔蒂的那一边开始剥。这一点幼儿也能够较好的.掌握,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相关的经验。在剥开桔子以后我请幼儿数一数里面有多少桔瓣,体验一个桔子与许多桔瓣之间的关系。在随后,我请幼儿来想一想桔瓣长得像什么。有一部风幼儿想象力非常丰富,纷纷说出桔瓣像月亮,像小船等。但也有一部分幼儿因为生活经验不足,喜欢说别人说过的答案。我觉得应该在课前先做一下铺垫,先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可能效果会更加好。
最后一个环节是请幼儿尝一尝橘子的滋味,有的说酸,有的说甜。然后请宝宝们相互尝一尝自己的橘子,学会分享变得大方,增进幼儿之间的感情。在整个活动之中,我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在活动中都有具体的表现,虽然中间还是有许多的不足,比如说课堂上的掌控能力还不是特别的好,但是大部分幼儿还是达到了教学的目标。我感觉还是非常成功的。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9
本次活动在设计思路上我考虑到小班幼儿生活既是学习、学习既是生活的特点,选择了他们感兴趣、又有困惑的内容:《认识白天、黑夜》来开展活动。在设计活动形式时,我力求在避免数学活动枯燥化的前提下,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主体,以模仿动作——实物对应——生活场景——音乐感受等环节让幼儿从生活中多方面来理解白天、黑夜的时间概念。
“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是我们组织活动时常讲的一句话,我在每一个环节中力求充分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把活动的时间、思维的时间、交流的时间充分还给孩子。在第一个导入环节中使用了从幼儿平时生活中熟悉的模仿动作,既放松了幼儿的情绪,又让幼儿感知了活动的内容。在图画感知白天、黑夜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充分发挥联想,将平时的生活经验导入到课堂中来,在分实物和分卡片的环节中,我创设了一个自由活动、交流的空间,引导幼儿在这个氛围中争论、探究。虽然小班幼儿这方面的能力还不是太足够并没有出现什么精辟的论点,但孩子独具个性的发言还是让我欣慰。他们说出了物品的使用时间,讲出了自己卡片中人物活动的内容,并且知道他们都应该放在哪一个时间里。幼儿在一个轻松的游戏氛围中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
另外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仅仅是语言交流显然是不够的,教师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会在孩子的心目中激起浪花。因此,最后一个环节音乐游戏时,教师和孩子的情感在肢体语言、表情语言中得到升华,教师和孩子在一片自由想象的空间里,一起大胆地表达出对白天、黑夜的理解。舒缓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做出了安静睡眠、安静看书的动作,跳跃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做出了跳绳、梳头、上幼儿园等动作。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在教具设计上,我们遵循科学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化繁为简,物尽所用。两块白天、黑夜的背景图贯穿始终,既是感知的'直观教具,又是标记性教具,还是陈列操作教具,一物多用的同时,保持了概念的统一。最具争议性的一项教具是地面两个圈的使用,我们经历了使用——放弃——再使用的过程,对它的认识也经历了:使用(仅仅是为了游戏的划分范围)——放弃(自由游戏就应该还给幼儿自由)——使用(数学活动就应该在潜移默化中给与幼儿学习数学的严密性教育)。两个圈的使用既让幼儿感受到数学中两个集合的概念,还避免了小班幼儿游戏中个别幼儿游离于游戏之外的现象。
数学活动的严密性还体现在教学概念揭示上,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对白天、黑夜的概念的描述进行了推敲,从视觉、人们的活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在揭示方式上也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不仅使用了白天和黑夜两块背景图,还使用了太阳、月亮两个明显特征作标记,帮助幼儿进行理解。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幼儿概念比较清晰。
本次活动中我感觉整个人完全在放松的状态中进行的,我没有死背教案,每个环节的连接都非常自然、流畅。但是我感到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我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有些环节组织过程中,没有兼顾到全体幼儿,课堂机智性教育能力也有待提高。如发现个别幼儿特别兴奋时没有能够灵活地将他们引入活动中来,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10
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火花,它点燃探索和求知的火焰。”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又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它能给儿童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我们小班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数的活动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研讨,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知识的特点,我采用了游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绕有兴趣的获取知识,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游戏是小班幼儿数学教育独具特色的强有力的教育手段。
一、情境性的数学教学游戏:是幼儿在一定的情景中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1、将《快乐家园》教材游戏化。例如,小班幼儿学习一一对应的活动,教师创设了《小熊请客》这一游戏情境,在活动中,“主人”小熊请小朋友帮助他,给每位“客人”(请来的小动物)送去它爱吃的水果。当幼儿看到教师出示的小熊请来的客人——各种动物(玩具)及其食物,立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幼儿愉快地、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不仅知道了每种动物爱吃哪种水果,尝试用一一对应的摆放方法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活动过程培养了幼儿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幼儿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
2、《快乐家园》活动在游戏中的拓展。例如《看谁吃的多》这一活动中后,在“娃娃家”游戏时,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分发碗、勺等活动,理解“一一对应”等数学概念,发展幼儿分类和比较等数学能力。在提供物品时,教师可以先提供一样多的物品,再提供不一样多的物品,逐渐提高要求。
二、操作性数学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进行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通过幼儿动手实践,体验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如:在进行《小猫钓鱼》的活动时,幼儿亲自将小鱼粘到小猫的鱼竿上,不仅进一步理解了一一对应,而且能用并置的方法比较出小猫和鱼的多少,开始小猫和鱼一样多,幼儿又粘上一只小猫后,幼儿通过亲自操作发现出小猫多,小鱼少;又粘上一条鱼后,发现小猫和小鱼又变得一样多了。
还有就是我们幼儿园发明的数学书,孩子们在翻翻(翻开书)、看看(看清书中的标记)、做做(按标记进行操作)中,在轻松的氛围中感知并理解了数学知识。
其实,我所说的这两种游戏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常常是融为一体的。
我觉得只要我们教师从实际出发,掌握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数学游戏,就能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玩得开心,玩有所得。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11
我根据幼儿爱吃的特点,设定了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好吃的苹果》,希望孩子们在想要吃的欲望下能够学得更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幼儿说一说,一个苹果可用几表示,一枝铅笔用几表示,一筐苹果又用几表示?又做了摘苹果的游戏,让幼儿模拟一种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经验,使幼儿知道了“1”可以表示生活中许多不同的事物;“1”它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有时它还不是表示数量的多少。
在本次的教学活动中,我坚持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双主体、多边互动的原则,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信任他们的创造潜能,尊重幼儿之间的差异。
上完这节数学课,我反思了许多,我认为我们要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本次的.数学教学活动,使我认识到虽然幼儿的年龄较小,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当我让幼儿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单个“1”和整体“1”时,孩子们都非常踊跃地抢着回答。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幼儿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12
数学活动《铺小路》是小班下学期《快乐家园》教材中的一个有关一维排序的活动。活动以帮小兔子铺小路的故事情节引出,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为整个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在制定目标时,我考虑到本班幼儿已初步具备了按特定规律排序的经验,因此,本次活动我将引导幼儿自定规律进行排序作为落脚点,以巩固和提升幼儿的排序经验。
在环境创设和材料准备方面:将原有的教材进行了调整,一方面将教材中小白兔和小黑兔的家以及铺了一半的小路创设成故事情境;另一方面将剩下的小黑兔部分裁下来并将粘贴式改为插入式,便于幼儿随时调整自己的操作,操作材料——小蘑菇,则根据幼儿的能力分为两种、三种、四种颜色,以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发展。
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来到“小兔们的家”观察小白兔和小灰兔家的小路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然后按照规律帮助小白兔和小黑兔把小路铺完整。这一环节既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幼儿原有的排序经验得以巩固,为下一环节的自由排序做好铺垫。在学习排序的过程中就体现了幼儿操作在前,老师总结提升在后的学习方法。首先,让幼儿自己自由的进行排序,任意选择两种、三种或四种颜色为小黑兔设计小路进行间隔铺路,老师在孩子自由铺路的'时候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敏锐的观察到孩子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给予最适宜的指导。如:有的幼儿对自己设定的规律犹豫不定,当幼儿对自定了规律有些模糊时,教师可以自己的表情、动作、语言夸张的表现一下幼儿自定的规律,以对他想法加以肯定和强化,使幼儿能有信心按着自定的规律接着排序。然后,在交流分享环节,让孩子们把好的方法介绍给同伴听,并通过在黑板进行现场展示,使让孩子欣赏他人的作品、倾听他人表达的同时,获得多种的排序经验。
本次活动也存在不足:
1、在幼儿操作环节,应先让幼儿充分观察、感知操作材料,即蘑菇的不同颜色,然后让幼儿想一想能用几种颜色的蘑菇帮小兔铺一条漂亮的小路呢,这样幼儿在操作时目的就更明确
2、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有递进性,对幼儿的思维要有一定挑战,教师应时刻关注幼儿,灵活的调整教学策略,将设计的每个环节做实,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质量。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13
一、教学活动中是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重点放在“比较大小”上,比较容易;“排序”是一项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需要他们仔细观察,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规律”。
继实物点数活动后“给苹果排排队”引出排序活动,这学期第一次接触,我将目标定位在初步感知物体排序的规律,学习按物体的一种规律进行排序,这也是此次活动的一大难点。排序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简单的判断力、初步的推理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组织本次活动最满意、最遗憾之处是什么?为什么?
通过对本周进行的教学评优活动的学习与实施,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活动:
教学评优活动中,幼儿自由发言的、争抢玩具的,此起彼伏的情景,教学经验不足的我手足无措。排序活动的失败不是设计的问题,而是我实施的时候没有放开,孩子原本的能力没有呈现。我不想牵着孩子的鼻子走,但是还想让孩子安静下来玩接下来的游戏,面对这个问题,我缺乏正确地灵活地引导孩子的技能。引导不力,幼儿没有理解我提出的要求或者是我提出的要求没有有效地引导幼儿,造成课堂秩序乱,直至活动拖延并无法进行。关键是自己先静下来,用心去倾听孩子的语言。
反思这种“乱”,是活动内容太过简单吗?幼儿调皮甚至和别的'幼儿争抢,造成教学活动无法得到预想的样子!我觉得除了教学经验不足外,还有关键的一点,心态最重要。如果说对自己设计和组织的活动有满意之处的话,就是从内心真的把幼儿放在重要的位置,放在了我心里,积极地做到眼中有幼儿。
三、本次活动设计过程中,哪些方面体现了微创新?
第一次设计组织数学评优课,敢于大胆尝试,敢于突破自己,体现了自己努力进取的表现。一改原来直接导入的方式,采用了情景导入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四、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善于调整,更要积极灵活地组织好幼儿。在生活中给孩子机会及充足的时间去表达去思考,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玩,乱的有意义,有价值。活动中我欠缺的是教育机智,引题时,我让孩子找交通工具的排队规律,课堂缺乏灵活性,没有因势利导,也是因为自己教学中概念的模糊,最终在“乱”中失败。希望自己接受此次教训,继续努力学习,积累教学中的经验和技巧,给幼儿给自己交份满意的答卷。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在日常实践的磨练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改善自身的教育水平。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14
在幼儿园公开展示课中我准备了一节小班的数学活动“分类”其目标为1、尝试按物体的颜色、形状进行分类。2、在游戏情境中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对集体活动感兴趣。这是一节很传统的数学活动。
整个活动我以情景贯穿,这符合了孩子的年龄特点,也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导入部分我出示黄、白两只小狗,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小狗喜欢的食物,然后顺利地过度到今天我们要请小狗吃饼干(给小狗喂食)。给小动物喂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件事情,这大大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按颜色分类,第二环节按形状分类、第三环节二次分类。环节清晰,层层递进。孩子们在操作中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单从目标的达成度、老师和孩子的互动性上看,这节活动是成功的。但在这节活动中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存在,需要自己好好的反思。
第一,从材料的准备上,我没能很好的考虑周到,在出示的两幢房子上我添加了很多的颜色,这就干扰了孩子不能准确的说出黄房子和白房子。检验用的盘子我也提供的.太过于花哨,这不利于孩子的检验。
第二,像老师们说的一样,整个活动就是孩子在不停的操作,缺少了点什么?现在的课程都比较综合,在这节数学活动中缺少了孩子的语言渗透,比如孩子在第一次操作按颜色分类时,可以引导孩子说“黄黄的饼干,给小黄狗吃,白白的饼干,给小白狗吃”。第二次按形状分类时可引导孩子说“三角形的饼干给,嘴巴是三角形的小狗吃,圆形的饼干给,嘴巴是圆形的小狗吃”。第三次送小狗回家(二次分类)可以引导孩子说“我是黄黄的小狗,(根据自己手中小狗的颜色)我站在黄黄的房子旁,我戴着三角形的钥匙,打开三角形的门”……这个环节也是本节活动的难点,这种言语的渗透起到了突破难点的作用。
作为一名老教师虽然有一定的现场调控能力,对于突发事件也能从容应对,但从本次的活动中我深刻反思到,自己在课前没能花时间去精心准备,考虑的问题也不是很全面,犯了教学中的一个大忌,没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切忌犯类似的错误。好好上好每堂课。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15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活动来得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在发展。于是就要求老师在组织指导活动中要多花心思。
小班的数学在认识图形方面主要学习和巩固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了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孩子对活动的兴趣。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学习特点,游戏化的情境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这节认识图形的活动。我在数学活动的组织中,加强了数学活动的游戏化,通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图形娃娃的可爱形象与小朋友玩游戏,同时还设计相应的故事情境作为活动导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在数学活动的组织中,我除了注意活动的游戏化,还积极为幼儿创造动手探索尝试的`学习机会,提供适合幼儿操作学习的材料,引导幼儿探索学习,让幼儿在边操作、边观察、边发现的过程中自主地领悟知识。在“修路”这一环节中,我给幼儿充分的实践与尝试机会。首先,活动一开始通过观察图片以及个别回答、集体回答的形式,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例如:“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石头?”幼儿逐一说说自己的石头形状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巩固幼儿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认识,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其次,通过操作寻找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石头帮助小兔填坑修路,进一步巩固图形的认识。最后,老师给幼儿每人一份操作材料: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将个别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进行两等分)的几何图形鼓励幼儿尝试拼合图形,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如三角形说:“小朋友,看一看,两个三角形变变变,合在一起可以变成另外一个图形?”边说边把两个等腰三角形拼合变成了一个正方形,拼出了一个大的正方形,有的孩子拼出了一个长方形。整个活动教师通过指令,启发孩子们寻找、辨别图形并进行操作,孩子们在这种拼拼摆摆的活动形式进行尝试,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注重重点,为幼儿预留充分的自主空间。尤其在活动的最后,设计了“拼图形”环节,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始终乐此不疲,幼儿的情绪很活跃,能把自己发现的主动地告诉老师和周边的小伙伴,使幼儿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更能激发了幼儿拼图形的兴趣。活动中幼儿的主动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孩子的创造性,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虽然,对小班的幼儿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幼儿要有良好的学习常规,特别是要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才能使活动顺利进行。
此外,在“找生活中的图形”的环节中,充分调动幼儿感官,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幼儿对各种图形非常感兴趣,每天吃早点时,都有小朋友问我:“老师,我们吃的包子是不是圆的?”“今天我们吃的馒头是方的吗?......”我发现班上的幼儿对身边的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有渴望了解图形宝宝的欲望。我们还可以在区域活动中提供一些操作的材料,这样,既可以方便老师的个别指导,也可以让一些能力水平较弱的幼儿有练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反复操作中获得提高与认识。
在本次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幼儿操作时间不足,没有创设幼儿合作交流的机会,语言还要精炼等,日常活动中有意规范教师的数学引导语言,为幼儿传递良好的语感,培养幼儿善于表达的能力。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16
小班化教育是以促进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的内容、方式、技术、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近年来,农村学生的辍学率、流失率偏高,这也促使了我们进行小班化教学的进程。作为一名数学课改教师,如何将新课改理念与小班化教学结合起来,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总结了小班化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小班化教育中的主动参与是常用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如“元、角、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可以创设一个:虚拟现实—————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会大大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欲,迫不急待地想进入"超市"。在那里,学生们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地去花钱购物,学习热情达到了高潮......
像这样的'课堂,学生在尽情游戏,主动参与其中,遇到问题不会去逃避,而是想尽办法去解决。这样的小班教学与五、六十人的大班教学相比: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直接指导在时间上有了保障;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频率也大大提高。
二、注重师生之间的近距离交流:
这一点平时在大班教学时,也经常用到,但在小班试用会更得心应手。小班人数少,教师可以利用师生的近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比如在小组围坐讨论时,坐到学生中间一起参与讨论。有时走到讨论得不太热烈的小组中间插上几句。学生有不同意见,加以赞许;学生指出错误,积极采纳,并对这位同学表示感谢等等。时间一久,学生就觉得自己处于平等的氛围中而无须做作,而且能够自发地尝试自我实现。同时,小班的数学老师要上好课,也要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在设计每堂课的教学方法时,要先考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注重小组合作,共同提高
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教会学生交流、讨论。在上课时,把要求解决的问题放到小组里去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然后由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老师给予评价和鼓励。营造一种既有"小组内以合作为主,竞争为副",又有"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副"的学习形式。教学时老师的言行举动都要以小组为前提,这样,小组中的个体活动自然得到小组全体成员的关注,组内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调动,集体竞争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组内部的合作。这样不仅能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还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使数学教学更具人文色彩。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17
在活动中,教师充分理解、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兴趣及需求,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幼儿自由选择与集体交流相结合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适合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为他们创设了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在幼儿制作之前,教师让幼儿自由结伴,观察各种桃花的制作方法及材料,并通过集体交流,及教师的总结,让孩子提升了相关经验,了解了各种制作的方法和材料。同时,在教师隐性的指导下,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这给孩子们提供了自由发展、自由表现的机会,使孩子在与师幼互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探索、发现,从而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注重教师的亲和力,促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的每个环节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以崇明水乡、森林公园、乡村景色等作为桃花制作的背景,从视觉上,给孩子美的体验;并用优美舒缓的桃花古筝音乐,创设优美和谐的环境氛围,让孩子与整个活动环境融为一体。
从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作时愉快的情绪体验及创作出来的作品看,幼儿对此活动有浓厚的感兴趣,虽然是同一创作内容但教师变换创作的形式,采用手指点画、棉签画、团纸粘贴等不同的方法,让幼儿了解了‘桃花’还可用不同的美术形式来表现,拓宽了幼儿的美术创作思维。活动中幼儿能迁移以往的创作经验举一反三,同时,同伴的影响也促进了幼儿合作的萌芽。在活动延伸中,以肢体动作的形式表现桃花,让幼儿体验表现桃花的形式原来还有更多,他们的多种经验得到了充分而又灵活的运用。
不 足:活动中教师还缺乏一定的教学随机性,离成为一个机智型的好老师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以后一定要不断向同行学习,并不断改进自己对孩子的回应策略。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18
小班幼儿借助可触摸到、体验到的面泥开展有趣的操作活动,非常适于农村幼儿园,也得利于改变单一的、封闭式的课堂教育形式。为此,将底结构活动中制作的面泥小花进行拓展,有效开展高结构活动能使幼儿的学习兴趣递增,不同的新经验得到提升。本次活动“种花”就是将材料进行拓展,使幼儿在数的情景操作中尝试运用AB模式进行排序。
在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问题情景层层层入的.方式,如一开始教师带领幼儿来到小花园中问:“你觉得小花园怎么样?是谁飞来了,咦,怎么又飞走了?” 就将幼儿对春天的各种感受进行了大胆的表达,帮助幼儿整合了各种春天的经验。
之后在师幼讨论中:“你们知道蝴蝶姑娘最喜欢怎么样的花园?”很好的激起了幼儿对有规律种花的想法与兴趣。再通过个别幼儿对操作材料的示范与讲解,使每位幼儿清晰、正确地了解了有规律种花的要点,再后幼儿在自主选择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互动中(平日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塑造的各种小花及人手一份的模式卡、小花盆等),充分给予了每位幼儿大量实践操作的机会。同时,幼儿在运用AB模式排序帮助蝴蝶建造花园的程中又提升了按颜色、按大小、种类种花的方法,从而使幼儿在游戏情景中自主探索、实践应用中达成活动目标。在最后的环节中,幼儿自由地在唱唱跳跳中表现出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也使活动达到了高潮,并且帮助幼儿获得了各种能力的发展。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19
《种花》开展这个活动,我本来想达到的目标是:
1、锻炼手的小肌肉和下蹲的动作。
2、学习将“花”种到指定的地方,体验游戏的快乐。
于是依据活动目标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第一个环节是组织幼儿坐成半圆,老师戴上头饰手拿篮子把花种到指定的地方。第二个环节是请幼儿戴上头饰手拿篮子种花,种完后回到座位上。游戏反复进行。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从孩子们的身上看到了这种现象:幼儿对活动的兴致不高,人数多一个一个轮流种花时间来不及。因此,我将原来的教学设计做了这样调整:第一环节请幼儿观看两位老师比赛种花,先将花种到指定地点的胜利,并提醒幼儿注意不可将花掉在地上。第二环节请两位幼儿比赛种花,谁先将花种到指定地点的就胜利了,以此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没有轮到的`幼儿可以给比赛的小朋友加油。游戏反复进行。
活动经过调整后幼儿的积极性一直很高,也从中看到了有些幼儿由于平时缺少锻炼,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弱,在以后的活动中要多加强个别锻炼。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20
本次活动重点是幼儿能够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难点是能按指定的数词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为了突破重难点,设计了此次活动。在设计教案的时候,考虑到要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此,在为孩子准备操作材料的时候,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分发了作业纸,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这个教学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
1.图片太小。
在引导幼儿点数的时候,我按照由易到难的规律,逐步出示了两朵花的花盆、三朵花的花盆、四朵花的花盆和分别有2红、3黄、4蓝的九朵花的花盆。但是我出示的花盆图片太小,孩子看不清楚,而且主体物应该是花,图片上花要大,花盆要小,但是我却刚好相反了。
2.环节的递进性不够强。
幼儿操作纸的难度与前面摆放雪花片的难易程度相差不多,递进性不明显。在设计幼儿操作纸的时候,我虽然考虑到了孩子的个体差异,但是操作纸的难度与前面一个环节相比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因此,操作纸的设计还需要进行调整,可以在画点点的时候进行颜色的区分,如四个点点,可以画两个黄色的点点和两个蓝色的点点,请孩子们黏贴相应颜色、相应数量的花朵。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相关文章:
小班数学活动教学反思11-05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精选14篇04-30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14篇04-28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14篇)04-29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06-08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08-28
小班幼儿数学活动反思11-05
小班教学活动反思01-21
小班教学活动及反思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