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雁门太守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雁门太守行教案1
《雁门太守行》课文原文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培养热爱祖国光辉灿烂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雁门太守行》,与李贺相约,与他们交流思想,领略他们的风采。
(二)作者档案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称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中唐浪漫主义诗人代表。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死时仅二十六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秦王饮》《梦天》等,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四)划分节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五)生难字词
【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
【角】军中号角。
【塞上】指北方、西北方长城附近的边境地区。
【燕脂】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六)课文解析,整体感知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七)总结课文大意
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角声满天(战斗激烈)半卷红旗(夜袭敌营)霜重鼓寒(战斗艰苦)报君为君死(誓死报国)
(八)感悟课文手法及作用
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
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侧面)
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用典,主旨)
(九)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十)感悟主题
(十一)课后练习
(十二)板书
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
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侧面)------------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用典,主旨)
《雁门太守行》知识点
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雁门太守行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旧知导入:(1)我们之前学习过唐代诗人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有一位诗人被称为唐代诗坛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他就是李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雁门太守行》(2)解题“行”“雁门关”。
二、诵读赏析
(一)初读,感受诗韵美:
1.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读顺语句和读出抑扬顿挫。
2.补充古体诗的文体知识
(二)精读,理解诗意美: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答下面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3.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战地气氛?
(三)赏读,感知诗艺美
感受诗歌形象美,请同学们从关键字词、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示例: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句采用比喻将敌军铁骑扬起的灰尘比作黑云,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突出边塞风云突变。(修辞)
(四)品读,体会诗境美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同时寄托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渴望以才报国的迫切心情。
2.补充作者李贺生平背景。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教师过渡:
李贺短暂的一生愁苦多病贫困交加生不逢时,但是他沉思苦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悲壮的战歌也是一幅绚美的边塞图,通往诗人内心的钥匙就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形象。(板书)
(五)、课外写作拓展:诗歌是想象的果实,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现在请你就“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一段话。
要求:
(1)展开合理的想象,适当加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 2 )100字左右
雁门太守行教案3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我们这次要欣赏的两首诗或以旧题写当时战事,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或写人世间诀别,表达对山河沦丧的无限悲愤,对家乡亲人无限依恋和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两首诗很巧合,作者都是两个十七岁的少年。看他们在十七岁的年龄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先来学习《雁门太守行》。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全诗,正确默写全诗。
2.品味诗歌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
3、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技巧。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题。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熟读本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
5、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20分钟左右)
1、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 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怀才不遇,抑郁不平,27岁去世,存诗240首。
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 ,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2. 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乐府的一种。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3、理解诗意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4、以时间为序。
5、描绘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在黄昏前,写战场的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一个在夜晚,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壮志。
看到了,感受到: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
听到了,感受到: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小结
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一方面讴歌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自己誓死报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0分钟)
1、诗人以( )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以( )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
3、写黑夜行军,投入战斗的句子是:
4、全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5、背诵全诗。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1、默写全诗
2、积累关于描写战争的诗词名句。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首联:敌军围攻,守卫森严。
颔联: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以色示物
颈联: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以声感人
尾联:报效君王,甘愿身死。
雁门太守行教案4
王四娇
地区:河南省-濮阳市-范县
学校:范县龙王庄镇孟楼中学
共1课时
雁门太守行初中语文人教20xx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2重点难点
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雁门太守行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初读正音,把握节奏:
摧()凝()鳞()夜紫()燕脂()提携()
五、译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问题探究
1、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最后一句,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2、美色: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黑云”、“夜紫”、“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有何作用?
3、诗人引用黄金台的典故有何作用?
4、本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5、爱国是永恒的话题,积累名言警句。
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达标测评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雁门太守行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雁门太守行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雁门太守行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初读正音,把握节奏:
摧()凝()鳞()夜紫()燕脂()提携()
五、译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问题探究
1、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最后一句,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2、美色: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黑云”、“夜紫”、“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有何作用?
3、诗人引用黄金台的典故有何作用?
4、本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5、爱国是永恒的话题,积累名言警句。
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达标测评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Tags:雁门,太守,教案,设计,一等奖
雁门太守行教案5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 过程与方法:
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学情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学方法:
教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能够正确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并且写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课上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准备:准备好课文朗读的录音,准备好相关习题并制作成幻灯片,留待课上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让大家在欣赏录音中感情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云间,松江的古称。
〈三〉、检查预习工作
1、 请学生齐读课文
2、 请一个同学再范读一遍,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
〈四〉、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共同商榷。
〈五〉、诗歌赏析: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能够回答的放手给学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师引导点拨:
问题
1、 诗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明确:《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悲壮!
2、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学生学会从赏析的角度回答。
明确: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3、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5、请以个同学尝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6、让学生模仿这一课,自己品味赏析第二首诗歌《别云间》:
本诗通过被捕离乡时情怀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对即将永别的故乡的依恋和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文章始终围绕“别”字抒情述怀,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一、二句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三、四句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五、六句写死别。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七、八句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与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作者将别时的感受层层写来,丝丝入扣,真挚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
例: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总理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七、板书展示: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别 云 间
夏完淳
感情:悲——壮
格调:低沉——高亢
八、作业布置: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燕脂( ) 羁旅( ) 提携( )
2、解释词语:
1、《雁门太守行》借用乐府问题,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别云间》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3、《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答案]:
1、 借用乐府问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3、 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雁门太守行教案6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题。
(1)、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怀才不遇,抑郁不平,27岁去世,存诗240首。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3)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乐府的一种。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
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
5、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巩固新知,当堂训练
1、诗人以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以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
3、写黑夜行军,投入战斗的句子是:
4、全诗的主旨句是:
表达诗人的感情。
5、背诵全诗。
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1、默写全诗
2、积累关于描写战争的诗词名句。
雁门太守行教案7
一、导入
介绍作者导入: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李贺21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他只做过三年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7岁就去世了。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的篇章。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当时年仅17岁。
二、解题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诗中所述之事,已难以确考。这不是某一次具体战争,写意而非写实。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提问:诗歌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
明确:三幅:敌军压境图,战后惨烈图,夜袭易水图。
五、赏析诗句
分小组自主合作赏析三幅画面,全班交流。
(一)敌军压境图
1、表现哪些内容?
明确:既是绘景,也是写事,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守城将士的斗志昂扬和严阵以待。
2、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
(二)战后惨烈图
1、表现哪些内容?
明确:战斗的规模大,战况的惨烈。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表现的?
明确: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去表现。
(三)夜袭易水图
1、表现哪些内容?
明确:将士的奋勇杀敌,天气寒冷,作战环境的恶劣。
2、和上一联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也是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去表现。
六、感悟诗情
研读最后一联,感悟作者情感。
1、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明确:引用典故。
2、作者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表现忠君报国的决心。
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点明主旨,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七、自主背诵,齐诵结课
八、作业
1、积累李贺诗歌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歌。
雁门太守行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和句意;背诵默写课文;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2、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 2.联想想像法 3.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 引入新课
给字注音 城欲摧( ) 金鳞( ) 燕 ( )脂( )
临易水( ) 提携( ) 凝夜紫( )( )
2、检查课文背诵
二、 出示目标
三、 复习检测
1、 理解词义和句意
(1)《雁门太守行》选自 ,作者 ,唐代诗人。
(2)雁门: (3)摧: (4)、甲光:
(5)金鳞: (6) 角: (7)声不起: (8)玉龙:
2、 划分朗读节奏
3、 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4、 欣赏词语和句子
(1)、“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描绘的悲壮的战斗场面。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照耀下像鱼鳞般闪耀着光华。“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3)、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一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争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5、 达标测评一、默写
雁门太守行教案9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一、导入
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27岁就英年早逝了。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鬼才”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历史长河奔流,千年诗篇生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
二、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句赏析
1、朗读全诗
2、译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译: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译: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译: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诗句赏析
一二句:写景又叙事,写敌我两军的态势。
前句用夸张、象征手法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压、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与“黑云”相对,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令人眩晕。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昂士气。铁锅遭遇铜刷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未及开战,便觉杀气腾腾,奇妙无比。
三四句:叙事写景,分别从哪两方面写战地气氛?
(从听觉和视觉写惨烈的战斗场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一个“满”字,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夜”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点明交战时间之长。一个“凝”字表现力极强。胭脂是为了突出脸蛋、嘴唇自然红晕的效果的红色化妆品,这里的泥土颜色酷似胭脂,而作者又是从侧面烘托,以泥土写血,仿佛让人闻到了战斗的血腥气息。
作者告诉我们,血流遍野,染红了泥土,从早到晚,鲜红的血慢慢凝固,凝成了紫色。这个“凝”字的特写,妙在既表现了死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还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此两句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五六句:叙事写景。偷袭敌人。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含蓄丰富。战斗从早到晚那样惨烈,可并没有黑夜到来而停止。我军势弱,不能坐以待毙,而选择主动出击。“半卷”,为的是隐蔽突袭,偃旗息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也体现了我军的智慧。
“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引用典故,显示出将要有一场悲壮的生死战: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鼓声不起,主将誓死。
“声不起”三字,表面上写天气极寒,以至于鼓皮僵硬失去弹性;作者更是巧妙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战场的壮烈,以至于鼓声呜咽,泣不成声。这样理解更能表现我军将士的牺牲精神感天动地,撼人心魄。
七八句:抒情明旨。抒发爱国激情。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奇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寸土必争,奋死抗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君”,不能一概解释成皇帝或朝廷,准确的`应当是国家。对于李贺来说,“君”或许是“昏君”。李贺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被拒之于仕途之外,而置个人私怨于不顾,仍乃以国家安危为重,这需要何等的气量,实在难能可贵。
一个体弱多病的李贺,不像岑参陆游等人一样有过沙场亲身经历,却能完全凭想象描绘出高于写生的战斗场景,叹为观止。
五、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场面: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主题: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场面,赞颂了戍边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六、体会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难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站。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特色。
七、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雁门太守行教案10
一、核心指向
1.理解词及其意境
2.学会赏析单个诗句的思路方法:
二、导学过程
1. 相关积累。
2. 朗读指导
3.理解。
⑴说说诗歌的大意。
⑵鉴赏诗歌
思路:选词句—判形式(写法或修辞等)—鉴赏(说说色形声气等方面的表达效果: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叙描式的填补意境,叙描必须有3句以上)
范例:黑云压城城欲摧
“压”、“欲摧”表现黑云的低沉厚重,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营造了一种让人心跳骤然加剧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气氛,表现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气焰嚣张,大有将城关一举踏为齑粉之势。
学生鉴赏摘录
甲光向日金鳞开
“金鳞”与“乌云”,色彩上一明一暗,通过铠甲上的日光,生动地刻画了守城将士们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的昂扬斗志:他们早已森严壁垒、众志成城,蓄势待发,决意将来犯之敌一举歼灭。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刻画战斗的惨烈场面。
“角声满天” :战斗打响,鼓角争鸣,人喊马嘶,杀声震天,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凝夜紫”尘埃落定,战场上一片沉寂,昏黄的阳光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人噤声,马含枚,行动诡秘,出其不意,奇袭敌军。
“易水”直教人联想到“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日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义无反顾的铁血精神和悲壮情怀。
“霜重鼓寒”, 此刻,天寒霜浓,连战鼓也好似被冻得失去了往日的.雷霆振撼之声。以恶劣的天气,突出将士们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他振臂一呼,挥剑一指,所有将士无不奋勇冲杀,纵横决荡……
三、小结艺术特色。
四、背诵与默写。
雁门太守行教案11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2、理解诗歌大致内涵,积累名句。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加强对其主旨的理解。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课前预习导读
(一)积累文学常识:
1、雁门太守行:
2、行:
3、李贺:
(二)自己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二、课堂探究导学
1、诗中写战争,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的诗句:
2、分别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寒沉惨烈的战地气氛的诗句:
3、体现援军(偷袭)失利,战争形势越发严峻的诗句:
4、借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句子:
三、拓展链接
积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的诗
四、当堂检测
1、描写尽管夜晚寒冷,战鼓不能擂响,但是战士们仍然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战斗的'诗句:
2、塑造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使之宛然在目的诗句:
3、描绘将士们从容赴难,誓死报国,显示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的诗句是:
4、从“声”和“色”两方面勾画了一副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句子是:
【雁门太守行教案】相关文章:
《雁门太守行》教案10-17
《雁门太守行》教案12篇10-17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07-24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04-08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09-10
雁门胡人歌原文及赏析10-18
雁门胡人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6
门有车马客行原文及赏析07-24
门有车马客行原文及赏析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