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课《比大小》教案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数学课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课教案1
【活动目标】
1、学会根据两个骰面上的点数写出相应的合成式。
2、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重难点】
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大骰子两个;小骰子,笔,记录纸,五角星若干。
【活动过程】
一、看骰子。
1、小朋友看一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东西?(小骰子)在哪里看到。
2、我们一起来看看骰子由几个面组成?每个面上的圆点都一样吗?(每人一个)
二、玩骰子。
1、老师拿出一个大骰子轻轻的掷在地上,请小朋友看看是几点?是怎么看的?
2、老师把两个大骰子一起轻轻的掷在地上请小朋友看看是多少点?(是把两个骰面上的'圆点合在一起数出来)。
3、老师示范写出合成式。并告诉幼儿几和几合在一起是多少。
4、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像刚才老师一样掷骰子并写出合成式。
5、老师交代操作要求后幼儿进行操作,老师巡回指导。(操作要求:两个人一组,其中一个小朋友把两个小骰子拿在手上,然后轻轻的掷在桌子上,请另一个小朋友写出合成式。掷骰子的小朋友检查他写得是否正确,正确的话就奖一颗五角星。然后换一个人掷骰子,继续操作。)
6、请小朋友把记录纸拿上来,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看看谁奖到的五角星最多。
三、玩游戏。
掷骰抱团老师掷大骰子,小朋友根据骰面上的点数几个人手拉手站在一起。
数学课教案2
活动目标:
1、能够按要求给小动物分到合适的房子。
2、初步理解序数,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去。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PPT课件,小动物图片若干,白纸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出示PPT-2,认识小动物。
师:森林里盖了两栋漂亮的三层小楼房,小动物们很想住进去。可是,它们吵起来了,为什么呢?原来它们谁也不想住在自己不喜欢的房子里,要重新分房子。你能帮助它们吗?
二、分房子
1、出示PPT-3,知道小老鼠的要求,并帮助小老鼠找到自己的房子。
2、出示PPT-4,知道大象的要求,并帮助大象找到自己的房子。
3、出示PPT-5,知道大公鸡的要求,并帮助大公鸡找到自己的房子。
4、出示PPT-6,知道小猫的要求,并帮助小猫找到自己的房子。
5、出示PPT-7,知道小乌龟的要求,并帮助小乌龟找到自己的房子。
6、出示PPT-8,知道小狐狸的`要求,并帮助小狐狸找到自己的房子。
三、给小动物排排队
1、小朋友人手一张白纸,按教师提的要求给小动物们排排队。
如:从左边数:大灰狼坐在第五个座位上,小兔坐在第三个座位上,小羊不能坐在大灰狼旁边,小狗不能坐在小老鼠旁边,小老鼠最小,坐在第一个座位上。这些小动物应该怎样坐才对呢?
2、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完成情况适当增加难度。
教学反思:
《分房子》即让孩子们孩子了解大自然中不同动物的存在,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各种动物生存之间简单的关系。故事以森林中的动物住新房为线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而老虎大王不能够很好的满足他们的需要,希望得到小朋友的帮助而展开。活动以《纲要》为指导,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直观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说说会有哪些不同的动物需要分房子。通过故事引出活动的主题,动物们该住哪一间房子里,他们有什么样要求,从而激发他们帮助动物分房子的兴趣。故事的发展是让幼儿去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很好的依托。作为活动的延伸,另外不同动物的动物需要分房子,应该怎么办,让孩子根据动物的特点,再一次展开思考,望孩子多关注关心动物,让孩子继续有探索的机会,让本次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有体现。
本次活动整合了语言、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大胆交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成功者。
数学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计量单位?它们相邻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现在我们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有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3、思考回答:你觉得他的整理如何?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如何进行单位间的互化?
4、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探究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间的进率
1、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②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③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提供:
①教师提供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一个标上棱长1分米,一个标上棱长10厘米,供学生观察。
②让学生可以观察分析,从而为得出结论提供感官上的支持。
3、交流学习结果,分组汇报: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
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4、让学生在回顾一下思维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a、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1×1×1=1立方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也可以想成10厘米,体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b、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每层有10×10=1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0层有100×10=1000(个),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
学生讨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1×1×1=1立方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也可以想成10厘米,体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教师演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每层有10×10=1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0层有100×10=1000(个),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
(二)独立探究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教师提问: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也是1000,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教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教学方法同上观察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你有什么发现?(板书: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2、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3、交流各自的思维过程:
棱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
所以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
4、小结: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方法
1、教学例1: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厘米?
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1)学生尝试练习,在书上完成。
(2)交流方法: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对应的位数;低级单位的数 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小数点要向左移动对应的位数。
2、完成4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作业时.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八2题.5题
5
数学课教案4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第七册数学第五单元书77页内容
教学目标:
明确使用中括号的必要性;知道含有中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运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计算含有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四则混合运算的书写及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课件、学生答题卡一套。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刚才课间的时候我们数学组的老师们进行了一场智力小游戏 游戏还没进行完就上课了,聪明的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把游戏进行下去吗?(愿意)你们想不想知道游戏的名字呀?(想)那老师先考考你们,然后再告诉你们我们今天要进行的游戏的名字。
创新点:运用学生身边的所熟悉的人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爱心、喜欢帮助别人,结合这两点设计了简短的情境导入。 预设效果: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课上效果:谈话式的简短导入,调动了学生上课初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设的目的。
教:电脑出示。
1、在方框内填上运算符号,使计算结果等于18吗?
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汇报答案,并说出运算顺序。(教师板书学生的答案)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喜欢思考的学生,老师喜欢这样善于思考的学生。我们今
天的游戏的名字叫:结果变、变、变
师:我们首先进入第一变:(课件出示)
在方框内填上运算符号,使计算结果等于33吗?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结果,说出运算顺序。(教师板书答案)
引导总结发现:18÷2×3+6=33
师:聪明的你们已经完成了第一变,在这一变中我们看一看哪一组的星星多。落后的组要努力呀。我们进入结果第二遍。
课件出示:不改变运算符号有什么办法使计算结果等于81呢?
18÷2×3+6=81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结果,教师板书结果。
师:引导学生发现18÷2×(3+6)=81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并能够明白 小括号在这道算式中的作用师改变了这道题的运算顺序,结果也发生了变化的道理。
师:开来同学们真了不起,第二变也没难住你们,那么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三变。课件出示:不改变运算符号有什么办法使计算结果等于81呢?
18÷2×(3+6)=1
师:看看聪明的你们能不能很快的解决第三变。
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用我们原来所学的数学符号已经不能决绝这个问题,要有一个新的数学符号产生了,“中括号” 。
18÷[2×(3+6)]=1
探究中括号:1、中括号的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改变运算顺序,结果也发生变化)
2、中括号的书写。
3、结合18÷[2×(3+6)]=1说说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4、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创新点:引入一段中括号的.自诉,让没有生气的中括号活起来,课件出示一段中括号的自诉(我是中括号,是小括号的姐姐,我可是个好姐姐呦。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时,要先算我的妹妹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再算我里面的算式,我的威力可大了,只要我已出现运算的顺序就会立刻改变,你们想试一试吗?) 目的:再次激起他们的积极参与的热情。
预设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中括号生动的活泼的自诉,课件的直观演示,中括号的作用及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实际效果:效果非常的好,课堂上及其安静,学生们都很认真的听着,生怕漏掉一个字,有的学生甚至能把中括号的自诉一口气重复下来。这证明这段话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就记住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样的效果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得到了验证。
二、巩固练习
1、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中括号,知道了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算式的运算顺序,那么你们能说出刚才我们变、变、变游戏中的三道题的运算顺序?
18÷2×3+6= 33
18÷2×(3+6)=81
18÷[2×(3+6)]=1
学生说运算顺序教师课件出示运算步骤。
师 :比较这三道题,找找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小结:三道题的数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括号的使用,括号的不同实质
上就是运算顺序的不同,运算顺学的不同,结果完全不同,看来在四则混合运中运算顺序非常的中要。
2、师:刚才的三道题虽然步骤比较多,但是数据都很简单所以你们可以直接口算,但是接下来这道题可就不那么简单了,我们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360÷[(12+6)×5]
要求学生用脱式解答,一名学生板演,教师进行巡视,发现问题。 发现个别错误在实物投影上指出并纠正。教师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3、师:看来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够准确的计算四则混合运算,那们接下来拿出老师发给你的答题卡在上面选择一道你喜欢计算的算式,如过做的快的同学可以都完成,我们比一比,看那组同学做的快有对。
三、课外延伸
师:刚才你们在做作业时,老师也没闲着给你们除了几道家庭作业题,看到屏幕。
请你好好观察,看看哪些括号是可以去掉,而不改变运算顺序?
[(36+24)÷15]- 18
24 ×[ 19- (2 × 6) ]
320 ÷[5 ×(26 - 18)]
学生独立发现,教师引导发现:[(36+24)÷15]- 18
(36+24)÷15 - 18
24 ×[ 19- (2 × 6) ]
24 × ( 19- 2 × 6)
这三道题久留做我们今天的家庭作业:(36+24)÷15 - 18
24 × ( 19- 2 × 6)
320 ÷[5 ×(26 - 18)]
师:我们再听听中括号又对我们说什么了,(课件播放;看来同学们都已经知道我的作用了,但是当我妹妹等够独立解决问题时,可千万别把我请出来,记住了吗?)
师:有些四则混合运算的括号是可以不加的,因为括号的作用是改变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有的括号在运算中没有起到这个作用,那么这个括号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要去掉。所以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简洁是数学永远主追求的目标。
四、同学们你们愿意把你这节课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吗?
从表面上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直觉上都认为计算好学,但是在考试的试卷中发现,学生出现错误最多的也是计算,为什么学生老师公认的最简单最好学的知识却是学生失分最多的地方呢?我很困惑。这说明首先我们作为老师就小看了计算,所以它在每次关键时刻就给你点颜色的看看,而且是损失惨重呀。我这次终于在“血”的教训中领悟到了,计算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中括号这节课时我一点也不敢怠慢,认真备课,可是一节看似简单的四则混合计算课仔细一研究才发现其实很不简单。最后我找到了支撑这节课的三个支柱,如果把这三根支柱立稳、立牢,那么这节课学生就会真正的明白中括号作用及准确的计算带有中括号的四则混合算式。这三个点是:1、中括号这个数学符号在什么时机揭示最恰当?2、用什么方法揭示中括号加深学生对中括号的作用记得更深呢,使他们在计算时不会出现书写格式的错误呢?3、最难的是怎样正确的在四则混合算式中使用括号?接下来我就谈谈我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是怎样立起这三个支柱的。
(一)中括号的出示时机
原有的教材老师会直接告诉学生中括号在四则混合算算式中怎样应用,但是新课标,提倡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自主发现。在中括号的出示这一环节,我上课初设计了数学游戏变、变、变,先出示18 2 3 6=18让学生在数字间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是计算结果等于18,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回答问题最积极,回答对一题奖励一颗星星。这一句话激活了沉闷的课堂,学生们积极的举手抢着回答。接下来的18 2 3 6 = 33、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动脑参与到活动来,看到别的小组的星星在增加,没得到星星的的小
组的学生急得憋红了脸。这时我改变了问题的要求:你能不改变运算符号,只添加数学符号使18÷2×3+6=81结果等于81吗?课堂上一下子安静来,这种安静持续了不到1分钟,第五组的一名同学举手示意老师他要回答这个问题,全班的目光都聚集在他的脸上,聚精会神的听着,我请他到黑板前把他的想法写在黑板上,这个学生很自豪的来到黑板前在3前面6后面加了一个括号(小括号),学生自动的爆发出一阵掌声。我趁机把这道题的结果改成了 1,18÷2×(3+6)=1你能是这个算式的结果等于1吗?教师里又安静下来,这种安静持续了片刻,我们班的班长站起来说:“我知道怎么让它的结果等于 1,她一边说着,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自己来到黑板前在算式18÷【2×(3+6)】=12前面6后面加了一个中括号,有的学生说:“你添加的那个叫什么呀,你说说你的运算顺序。”她不慌不忙的说:“我添加的这个是中括号,它的作用是让我们先算3加6再用2乘9等于18再用括号外面的18除以18就等于1了,班级里又爆发出了一阵掌声。我给予了恰当的评价,并追问了一句,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中括号,中括号的作用是什么,不等她说话,别的学生抢着回答“帮助我们计算、我们已经没有办法计算了、它使算式的结果发生变化,它还能改变了算式的运算顺序。”我所预设的目标实现了,我样的导入就想让学生们在探究中体会到我们为什么要使用中括号以及中括号的作用,我知道这样的设计学生么能够真正的体会到总括号的作用。
(二)让中括号动起来
为了让学生记住中括号的作用,用课件出示了一段中括号的自诉(一边自诉课件出示自诉的相应的算式):“我是中括号,是小括号的姐姐,我可是个好姐姐呦。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时,要先算我的妹妹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再算我里面的算式,我的威力可大了,只要我已出现运算的顺序就会立刻改变,你们
想试一试吗?”学生们听得非常认真,小脸上洋溢着微笑,我知道他们喜欢动起来的中括号。有的学生当时就能够把中括号的自诉内容复述下来,这一点证实了我的设计是成功的。接下来的脱是计算:360÷[(12+6)×5] 一题时,我发现95℅的学生都能够,书写格式正确、结果准确。在巩固练习中限时3分钟完成4道脱式计算,学生的准确率达到了90℅。
(三)再次突显中括号的作用
添加括号,使等式成立是许多老师都熟悉的一个练习。可是,能不反过来,再安排一个练习,去掉不必要的括号?于是,就有了:淘气特别喜欢刚刚学习的中括号,他在自己列的所有的算式里都加上了小括号、中括号。请你好好观察,看看哪些括号是可以去掉不要的?
[(36+24)÷15]- 18
24 ×[ 19- (2 × 6) ]
320 ÷[5 ×(26 - 18)]
去掉括号之后不改变运算顺序的,小括号去掉以后中括号得变成小括号的,尽管改变顺序但是根据运算定律得数不变的等等,括号的作用在一加一减的对比练习中得到了很好的突出。在此处我有请出了中括号让它的一段话提醒大家(课件播放)“看来同学们都已经知道我的作用了,但是当我妹妹等够独立解决问题时,可千万别把我请出来,记住了吗?”学生又在愉快的心情下记住了括号的真正作用。
一节课开始难,但是结束后更难,因为结束后才能够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是成功的还有那些设计环节需要改动,这几天我时常想起其中的某个环节学生当时在课上的反应,学生回答问题时是否及时抓住问题并及时的展开解决,这样的问题在我的脑海里多次出现,也在警示我要认真的上好每一节课,不要让自己在课堂上留下过多的遗憾,为此我不敢怠慢,我在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的努力着。
数学课教案5
这次活动,开头引入以猜谜的形式引入,出示灰太狼的帽子、耳朵、牙齿、身体——引出灰太狼,用生动的故事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在引入灰太狼的烦恼是它的老婆红太狼的生日快到了,想用宝石做皇冠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红太狼,而去宝石岛的路上迷路了,遇到一群小鸟在排队,让幼儿复习颜色相同,大小不同的规律排序的,灰太狼听小鸟说按着箭头的方向走就回到宝石岛途中,又被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才引导幼儿有浅到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大小相同,颜色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相同等有规律的进行引导自己排序出有规律的小船,才能启动开往宝石岛。终于找到了宝石岛,选宝石做皇冠,引导幼儿接下去往下排。作为新老师,还有很多不足需要自己不断的`学习经验进步,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升。今天这数学活动课有几点不足的地方:
1、教师应给与孩子更多思考的空间,他们可以怎么排?然后再思考回答,才能体现以幼儿为主体。
2、在分组制作材料的要求和的提出中要体现,提醒幼儿按照二或三个为一组好朋友的规律来排序,才能让幼儿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升;在幼儿操作材料时,因幼儿撕贴纸的技能还不够,有待教师多指导加强,从而想到材料的适宜性,可换为泥工板或过胶纸和沾水贴的技能;操作材料不够多样性。
3、教师语言不够简洁,要体现让幼儿清楚,控制缩减时间。
通过创设此活动《灰太狼的皇冠》,使幼儿能根据按物体的外部特征按特定规律进行排序,从中感谢各位教师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
数学课教案6
活动目标:
1、初步体验数量为5的物品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2、在活动中学习掌握5的分解与组合
3、通过感知分解组合的关系,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黑板上展示操作——盘子,数字,符号卡,操作题…
经验准备:接触过5以内数的分合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数字问答游戏》
二、活动环节
1、观看并操作课件《分草莓》
(1)教师引导引导幼儿将5颗草莓分在两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呢?
(2)教师示范将5颗草莓分成1颗和4颗。
(3)请幼儿操作,尝试不同的分法。
教师:还可以怎么分呢?请小朋友试试看吧!
(4)教师:5颗草莓可以分成
1颗草莓和4颗草莓
4颗草莓和1颗草莓
2颗草莓和3颗草莓
3颗草莓和2颗草莓
一共有4种分法。
2、观看课件《学习分合式》,认识分合号及分合式。
(1)认识分合号
教师:这是分合号,用分合号就可以很方便把刚才分草莓的结果记录下来。
(2)教师示范分合式及读法
教师:5颗草莓分成了1颗和4颗,所以5可以分成1和4;1颗草莓和4颗草莓合起来是5颗草莓,所以1和4合起来是5。
3、操作课件《数字卡片》,进一步了解5的分解组合。
教师: 请根据卡片上的`数字及图案数量,找出合起来是5的两张不同形状的卡片。
4、操作课件《彩色气球》,巩固5的分解组合。
教师:请给气球涂上红蓝两种颜色,涂完后用对应的分合式记录下来。
三、教师将分合式汇总到黑板上进行展示。
教师:小朋友看一看有几种分法?请小朋友分分看。
幼儿:4种。
教师:这4种分法怎样记录让我们看起来更清晰呢?
幼儿:按顺序记。
教师:我们分成的数字叫部分数,记录时可以按一个部分数递增,另一个部分数递减的规律,这样看起来更清楚。
教师和幼儿一起按规律记录。
四、分组活动
第一二组:《涂一涂》根据分合式数字将每种花涂上两种不同颜色,
第三四组:《贴一贴》根据图案在方框里贴出相应的数字。
第五六组:《连一连》将数字合起来是5的两张扑克牌连起来
五、交流
1.幼儿讲述操作过程
2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表现给予相应的。
3.师幼儿共同收拾材料
六、活动延伸
在一日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利用周围事物练习5的分解组合,比如:每只手上的5根手指头,衣服上的5颗纽扣等。
数学课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采取小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互相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2.情感目标:
(1)采用小组之间互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审美观。
(2)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具准备:
各种水果卡片(每组9张),各种铅笔(每组各8支)。
教具准备:
各种文具盒、各种玩具、各类书、若干个瓶子。
教学策略选择: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教材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两部分内容。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我认为学生对单一标准分类生活中接触的较多,不必教学一课时,可把这两部分内容合并为一节课来上,重点放在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这块内容上。同时,我认为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因此,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孩子怎么分,孩子就怎么分的幼儿分类水平上,而应重点观察儿童能否独立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根据这一要求,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取材,让学生能较快的从事物的大小、形状等方面提出不同的标准。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中提出不同的标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用他的稚嫩的眼光去划分世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学习单一分类)
1.【设计意图:学生6人一组,教师在上课前两分钟在讲台上倒出各种杂物(瓶子、文具盒、玩具、书各若干件),让学生感受到教室讲台的杂乱,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课题。】
2.引出分类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看现在在我们的讲台上堆放了许多东西,你们瞧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师:这些东西放在这里,好不好?为什么?(生:乱七八糟、不舒服等。)
师:那你说该怎么办好呢?(生:把东西分类堆放好;文具一类、玩具一类、书一类、瓶子一类。)
师:谁愿意上来把这堆东西分类摆放好?(请四位学生上来整理。)
师:现在的讲台与刚才的讲台比有什么不同?(生:舒服了,整齐了、美观了。)
师:是呀,这样一分,看过去就非常得整齐。刚才,我们把一大堆的'杂物按照同一类物品为标准对他们进行了分类。其实我们还可以给同一类物品进行分类,比如说这堆瓶子,我们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主动探索,实践操作(学习不同标准分类)
1.【设计意图:预先把第39页的“做一做”进行了改编,并用彩色卡纸做成水果卡片。把原来同一形状都是同一底色的(如三角形都是绿色的),改为同一形状,底色却不同的(如三角形有绿色、红色和黄色,另两种形状也各有三种颜色)。并把制作的9张卡片放在1个大信封里,让6人小组的小组长保管。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把水果卡片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次分类,从而使分类过程不断地细化,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然后再通过分铅笔,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
2.动手分水果卡片,初步体会到不同标准分类。
师:现在请组长拿出(1)号信封,倒在桌面上,看看是什么呀?(学生倒时,请上来整理的四位学生把讲台上的物品装进袋子。)
(生看好后,答:水果卡片。)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把这些水果卡片来分一分,分类前我先提几点要求:
(1)分类前,每位同学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想好你将怎样分,是按什么分的?想好后再小组动手交流。
(2)当一个同学在发表他的想法时,其他同学要静静地听,等他讲完后再讲讲自己的想法或对他的话进行补充。
(3)分好后,你们小组也可以商量一下,如果上来给大家汇报,谁做介绍员,谁配合拿卡片。
听口令开始操作,教师巡视。等学生操作完后,请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
(请一组学生上来汇报,教师指导:按什么分,分了几堆。)
师:下面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分的?(请不同分法的小组继续上来汇报。)
(出现的分类标准有: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水果种类分,后来学生又指出可按水果有没有叶子分,卡片有没有角分,水果有没有柄分等多种分类方法是我课前所没预料到的,所以这个环节由于学生的出色表现上得很精彩。)
师:同样是这9张卡片,我们刚才按照形状、颜色、种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了分类,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果。现在我们再动手把自己小组没分过的方法再来分一分。
师小结:经过大家的合作交流,你有没有发现原来同一类物品分类时,按照不同的标准去分,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
3.再次实践,巩固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
师:现在我们再来动手分一分,请大家把(2)号信封倒出来,现在大家的桌面上有很多铅笔对吗?请继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一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操作完后,教师统计分的方法有几种?请分的方法最多的小组上来汇报,汇报前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看看他们分的是否合理。如有什么疑问可以举手向他们小组提问。(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灵活操作。)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分类,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各有用途的。
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分类
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处处接触到分类,你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或接触过分类?(学生自己汇报,教师适当追问:是按什么分,有什么好处。)
四、活动,充分利用教室资源,让学生把全班同学按不同的标准把人进行分类,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师:是呀,生活中处处有分类,最后,请同学们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把我们一(4)班全班同学分分类,好吗?(学生自由分类,分完后汇报交流,交流过程中,可请其余学生按汇报学生要求进行配合。)
数学课教案8
活动过程
(一) 引出主题,认识大于号 “” 和小于号 “”。
1. 教师边出示 “” 和 “” 的卡片,边说:“今天老师带来两个好伙伴给你们认识,你们认识他们吗?”
2. 教师出示大于号 “”
(1) 教师:它叫大于号,开口向左,跟着老师念:大于号,开口向着大数笑。
(2) 教师举例,在黑板上写出3 1,读作三大于一,跟着老师再念一遍,大于号,开口向着大数笑。
3. 教师出示小于号 “”
(1) 教师:它叫小于号,开口向右,跟着老师念:小于号,尾巴对着小数翘。
(2) 教师举例:在黑板上写出24,读作二小于四,跟着老师再念一遍,小于号,尾巴对着小数翘。
(二) 学习 “” 和 “”的实际运用并进行可逆联想.
1. 出示图片,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比较结果。
苹果是三个,桃子是两个,3比2大,所以32
桃子是两个,苹果是三个,2比3小,所以23
2. 出示3支粉笔,一支铅笔进行比较。
粉笔是三支,铅笔是一支,3比1大,所以31
铅笔是一支,粉笔是三支,1比3小,所以13
(三) 练习题每人三张,一张填物体的数量,两张填上数量并填“”和“”,巩固对“”、“”的`认识和运用。
(四)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数字卡片,请幼儿填“”和“”。(从实物之间的比较过渡到数目之间的比较,幼儿逐步理解大于和小于的实际意义并学会正确使用)
活动目标
1. 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
2. 懂得运用大于号和小于号。
3.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
活动准备
画有“〈”“〉”符号卡片两张、1—10数字卡一套、苹果卡片三张、桃子卡片两张、粉笔三支、铅笔一支、练习题每人三张。
数学课教案9
活动目标
1、目测数群,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
2、理解数字能表示物体物体的数量,继续学习按数匹配实物。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带数字的"裙子、帽子、花盆"若干;幼儿装饰用的材料若干。
2、数群卡片(2、3、4、5)
3、幼儿已有数物匹配经验。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昨天小白兔打了个电话给我,它想请聪明的小朋友去做客。现在我来考考小朋友。
2、目测数群。
教师出示数群卡:小白兔家有几个人?小白兔一顿能吃几个萝卜?小白兔有几个漂亮的`发夹?小白兔睡觉时打几个呼噜?
3、数物匹配,装饰礼物。
教师:给小白兔准备的礼物不够漂亮,请小朋友根据礼物上的数字装饰相应数量的图案。(幼儿根据能力强弱自选或制作装饰图案)
4、游戏:狼来了
规则:"狼"来时,幼儿躲进数字洞,人数必须与数字相符。
5、结束活动:送礼物给小白兔,和小白兔唱歌跳舞。
教学反思:
1、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和积极性、参与性。
2、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表达形式表达的意愿、教师给予配合和支持。
3、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给予相应的指导。
数学课教案10
教学内容:
北京市六年制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第100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通过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并学会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1)先看一道题(投影):
红光小学买红粉笔16盒,白色粉笔比红粉笔多32盒。____?
默读一遍(师指上题),谁会把这道题补充完整?老师在上题横线上板书:买白色粉笔多少盒?
怎么解答?(找1人写在玻璃片上)
(2)下面我提几个问题,请你们回答:
哪两个条件?
如果两个条件都直接告诉我们了,要求这个问题用几步解答?
(3)我们看看××做的,请你读一下。
为什么用加法?
刚才我们复习了旧知识,大家掌握得还不错,如果我把这道题里的问题改成:一共买粉笔多少盒?”(老师写在黑板上)谁来读一遍?要求“一共买粉笔多少盒”还能用一步解答吗?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板书:两步)。
2.新课
(1)例4:红光小学买红粉笔16盒,买白色粉笔比红粉笔多32盒,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要求“一共买粉笔多少盒”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我先画一条线段表示红粉笔16盒(见上图)。
再用一条线段表示白色粉笔的盒数,这条线段画多长?为什么?
谁来指指哪段表示白色粉笔比红粉笔多的32盒?(师指白色粉笔和红粉笔同样多的一段)这段是多少盒?为什么?问题是什么?
你们会分析这道题吗?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谁说说你是怎么分析的? ××刚才是从哪儿入手分析的?
师:(指图)要求一共买粉笔多少盒,必须知道买红粉笔多少盒和买白色粉笔多少盒,买红粉笔的盒数是已知的`,因此要先求白色粉笔的盒数,再求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谁会解答?
①买白色粉笔多少盒?
16+32=48(盒)
②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16+48=64(盒)
写不写“答”,为什么?
答:一共买粉笔64盒。
小结:这两道题都有两个条件,而且相同,为什么这道题用一步解答,(指准备题)这道题却用两步解答呢?(指例4)
所以光看条件就盲目列式是不行的,必须要认真审题,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解答。
(2)下面,我把例4中的第二个条件变一下“买白色粉笔比红粉笔少3盒”(贴上)谁来读题?谁说说条件和问题?
我们来画线段图。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和刚才的图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谁来分析这道题?会解答吗?
①16-3=13(盒) 第一步求出的13盒是什么?
②16+13=29(盒) 第二步求出的29盒是什么?
答:一共买粉笔29盒。
(3)这道题你会做了,我再变一下,你们愿意做吗?
红光小学买红粉笔16盒,买白色粉笔的盒数是红粉笔的3倍,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默读一遍,小声说说条件和问题。
能自己分析吗?试试看。
请你打开练习本,在本上解答,不写小标题(找1人写在黑板上)。
订正:谁做的读一读,求出的第一步是什么?第二步是什么?
(4)对比:
我们看看刚才做的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
①两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②问题相同,第一个条件相同;③都用两步计算;④第二步方法相同。为什么?
有什么不同之处?①第二个已知条件相同;②第一步解答方法不同。为什么?算式跟原来比有什么不同?其中一个条件用了两次。
(5)小结
在解答应用题时,已知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就一定用一步解答吗?
今天我们学的这种题就用两步解答,所以要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3.练习
(1)一把椅子2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椅子的4倍,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贵多少元?
谁来读题,自己小声分析一遍。在练习本上解答。
订正: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二步为什么用减法?
(2)再看一道题:
学校有长跳绳18根,短跳绳的根数是长跳绳的2倍。____?齐读,要求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①短跳绳有多少根?要求“短跳绳有多少根”用几步解答?
②一共有跳绳多少根?要求“一共有跳绳多少根”,用几步解答?
③短跳绳比长跳绳多多少根?要求“短跳绳比长跳绳多多少根”,用几步解答?
④长跳绳比短跳绳少几根?要求“长跳绳比短跳绳少多少根”用几步解答?
条件相同,问题不同,解答的步数一样吗?
4.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什么?
刚才你们在分析这种应用题时,有的愿意从条件入手分析,有的愿意从问题入手分析,哪种都可以,只要你能分析清楚,正确解答就行了,今天的这种应用题和原来学过的结构不同,有一个条件在解答时用了两次,所以,一定要认真审题,仔细分析,正确判断用几步解答。
5.作业
(1)打开课本第100页,这就是今天咱们学的新知识,回家看看书。
(2)课本第101页第1~4题。
数学课教案11
教学分析:
本章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图形与变换中重要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一)和(二)基础上来探索、研究、认识轴对称,学生能够通过欣赏、探索生活中的轴对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圆满地完成上述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2.组织讨论,深化思维。
3.加强练习,发展思维。
教学过程:
一、预习作业
1.欣赏P1的图片,你发现了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同桌互相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
3.仔细观察例1中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怎么画对称图形吗?
4.试着在例2的格子图片上画一画
5.你能用预习到的知识用纸来折、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二、复习引入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三、例题1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四、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五、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 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2) 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六、练习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1)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
2.课外作业: 通过丰富的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实例,让学生欣赏并体会轴对称,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更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每个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体会活动的乐趣,在乐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学会且应用新知。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数学课教案12
教学内容:
本节学习教材在书本第15页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注重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对话的方式体现十几减几的生活原型。通过两只小猫从不同角度观察的情况抽象了数学问题,使学生感知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感性认识中探索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相关的计算题,并具有初步的用数学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对话、操作(摆实物或学具)、分析和推理等学习过程,探索出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体会交流的重要性,乐于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有跟同伴探究疑难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十几减8、7、6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破十法。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小黑板,小棒,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1-9=
( )+7=15
( )+6=11
14-9=
8+( )=13
( )+4=11
16-9=
7+( )=14
3+( )=12
2、对话激趣。
让学生观察15页小猫观鱼图。
图中有什么动物?(金鱼和小猫)
小白和小花都给大家提了个问题,你愿意帮助它们吗?
在观看小猫观鱼图和两只小猫的问题后,独立思考两只小猫提出的问题。想想自己准备怎么解决。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减法。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预设
(1)计算十几减8、7、6有几种方法?
(2)用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方法计算十几减8、7、6 有什么不同?
(3)计算十几减8、7、6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二)出示自探提示:
(1)要求黑金鱼的条数怎样列式?
(2)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进行口算?
(3)求花金鱼的条数怎样列式?
(4) 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口算的?
让学生结合自探提示自学课本内容,独立探究以上几个问题。
二、 解疑合探(20分钟)
1.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自探结果。也可以一人说,其他四人听。
2.如果发现学生在自探过程中有困难的问题(如自探提示中的第3、4小题),可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各自不同的意见进行评价,最后汇报交流。
1、从两只小猫的对话中知道了黑金鱼有5条,花金鱼有8条。
2、一条一条地仔细地数,花金鱼有8条,黑金鱼有5条。
3、要求黑金鱼的条数,13-8=5。
求花金鱼的条数,13-5=8。
组织全班同学讨论13-8=5和13-5=8两个算式的.算法。
①依靠摆学具(如小棒),算出答案。
②看图,用点数的方法算出答案。
③用破十法算出答案。
先用13中的10减去8,等于2,在把2和13中的另一部分3合起来就是5,所以13-8=5(条),黑的有5条。
同理:先用13中的10减去5,等于5,在把5和13中的另一部分3合起来就是8,所以13-5=8(条),花的有8条。
④见减想加,算出答案。
因为看到这两个减法算式,可以同时想到一个加法算式,即:
8+5=13
13-8=5
13-5=8
⑤连减的方法,算出答案。
13-9=4,13-8=5(少减去1个,就得5)13-5=8(少减去4个,就得8)。
3.学生汇报后,师重点强调:从小朋友刚才的发言中,老师发现很多小朋友喜欢用想加算减的方法,看来这种方法比较好,当然其他的方法也是正确的也可以用。告诉学生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4、反馈练习
课本上做一做的第1题。 结合练习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三、质疑再探(3分钟)
回顾课前提出的问题是否解决,你又产生了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预设问题
1、计算十几减8、7、6方法还有哪些?
2、计算十几减8、7、6可以帮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3、用什么方法对十几减8、7、6的算式进行检查呢?
四、运用拓展(7分钟)
1、我当小老师。 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自编题目。
2、课本上做一做的第1题。
3、树上有7只猴子,树下有6只猴子,一共有几只猴子?
4、一共有13只猴子在玩耍,树上有7只,树下有几只?
5、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师: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说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再进行强调总结,引导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十几减8 7 6
13条金鱼,花的有8条,黑的有( )条。
13条金鱼,黑的有5条,花的有( )条。
13-8=( )(条)
13-5=( )(条)
想:10-8=2 10-5=5
还可以这样算: 2+3=5 5+3=8
8+5=13
13-5=8
13-8=5
数学课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问题,使同学们学会用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具体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本内容和实际问题来使同学们形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同学们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同学们克服困难的品质,培养同学们探索新知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复习方程概念。
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判断下面是不是方程:
3X+5
6+8=14
6X=15
7X+315
(通过这个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方程的定义)
让学生先独立解课本P61.T1.两道解方程的题目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解的。
通过这里的两道练习复习小学所学习的解方程的方法(即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
2.解简易方程。
复习61页第二题
首先让学生找出这三个题的等量关系,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在小组内说一说怎样找的等量关系。然后请学生在班内汇报一下。再请三位同学演板,并请演板的同学解释自己的做法。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首先学会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去列方程,使学生养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懂得方程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的。)
集体订正:解(1)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2)方程与(1)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 师生共同小结解方程的一般步骤(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增加找数量关系练习。
1.六一班有50人,其中男生有28人,女生有多少人?
2.六一班有22名女生,男生比女生的2倍少16人,男生有多少人?
首先让学生独立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然后让同桌2人互相说一说,然后再解答。
二、巩固与应用。
引导学生做课本巩固练习题
1.解方程。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上去讲一讲解题的方法。
2.看图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解决的方法,再请学生汇报交流。
3.看图理解题意,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请学生演板,演板后组织学生讨论。
4.理解文字题,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请学生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再让学生完成。
三、总结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解决了那些问题,还有那些困惑?
(通过学生的汇报,查漏补缺,找出这节课可能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加以解决。)
四、习题设计。
1.课本62页第5题。这里的两个小题,第1小题是用字母表示,学生要想用字母表示出来,必须先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第2小题是用方程解决问题,除了要找出等量关系外还要列出方程并解答。
2.课本62页第6题。这是一道拓展性的习题,是数与形的结合,通过这道题的练习,除了锻炼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复习了有关几何的知识。
数学课教案14
活动目标
1 、教幼儿初步认识一和许多,并了解它们的关系。
2 、培养幼儿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
活动准备
花篮一只,小红花每人一朵,画有一和许多的小黄花、树叶、小鱼、小圆片的图片。解放军图片一长、
活动过程
一、 出示花篮,请每个幼儿拿一朵小红花
1、 教师提问: A 、老师的花篮里有什么?(红花)
B 、这个花篮里有多少花?(许多)
请幼儿多说几次(有许多)
2、 请幼儿在花篮里拿一朵花(强调只能拿一朵)
全部拿完以后问:小朋友拿了几朵花?
3、 教师小结:刚才花篮里有许多花,现在还有花吗?(没有)每个小朋友手里有几朵花(一朵)每个小朋友从花篮里那了一朵花,花篮里就没有花了,许多红花已经分成一朵一朵了。
二、 请小朋友把红花贴在解放军图片上。
小朋友们热爱解放军叔叔,我们把红花送给解放军叔叔。(请小朋友把红花贴在解放军的图片上。引导幼儿说我送一朵红花给解放军叔叔,其他幼儿说 XX 小朋友送一朵红花给解放军叔叔,请幼儿一个一个的送红花,反复强调一朵红花)
教师小结:每个小朋友送一朵红花给解放军叔叔,解放军叔叔就有许多红花,一朵一朵和起来就有许多红花。
三、 出示小黄花、树叶、小鱼、小手的图片。
A 、请幼儿仔细观察图片。
B 、请幼儿区别说出一和许多。
C 、请幼儿集体回答,然后请幼儿个别回答。
D 、请幼儿在活动室里找一找什么东西只有一个,什么东西有许多。
如:一个老师,许多小朋友
一台电视机,许多椅子
一架钢琴,许多玩具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家里那些东西有一个,那些东西有许多
数学课教案15
设计说明
本节课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即横向和纵向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过程,根据以上要求,本节课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教师根据生活实际及教材中的统计表,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引出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每种条形统计图都是因为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3.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受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不同统计图的优点,让学生明确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空白统计表 空白统计图
学生准备 空白统计表 空白统计图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你的好朋友呢?
2.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数最多?
师:你们知道我们班的同学在各季节有多少名同学过生日吗?如何进行统计能让我们更直观地得到答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绘制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纵向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自然进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到知识的合理迁移。
⊙实践探究,构建新知
1.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在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4)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3.明确任务:班里同学的生日分别在什么季节?我们一起来调查一下吧!
(1)提问:你准备如何调查?
学生先想一想,再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调查方法。
预设 方法一:每人在纸条上写出自己生日所在的季节。
方法二:先收集同学的生日所在季节的情况,再分类整理纸条,收集数据。
方法三:把大家生日所在的季节的情况涂在格子里。
(2)教师讲解横向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统计图,横轴表示数量,单位是人数。纵轴表示项目,四个季节,春夏秋冬。1个格子代表1个人,是哪个季节出生的`,就在对应的格子里涂色。
学生拿出空白统计图,一起涂一涂。
①指名板演,其他学生自主完成。
②教师巡视。
③小组内互相交流涂的结果。
学生观察、分析条形统计图。
(3)提问: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①能直观地看出各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有多少。
②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少。
(4)提问: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样的统计图比较直观,便于数据的比较与分析。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独立操作,经历横向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事物,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数学课教案】相关文章:
幼小衔接数学课教案11-26
数学课总结02-27
数学课教学总结01-30
数学课程计划03-07
数学课题研究计划03-17
小学数学课题计划03-20
小学数学课改总结01-28
数学课工作计划03-05
小学数学课活动方案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