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熟记平均数概念及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如何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均数概念和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能够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新知探究。
1、一年中北京的气温变化的幅度与上海的气温变化的幅度比较,哪里的气温变化幅度大?你知道如何通过计算比较这两地气温变化幅度的.大小吗?
北京得气温变化大,通过两地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得温差计算比较得出。
2、表1给出了某户居民20xx年下半年的电话费用,请你帮这户居民算一算:平均每月花费了多少元电话费?
表1某户居民20xx年7-12月电话费用统计表:
月份789101112电话费(元)75.804576.3065.955.9045.90
(75.80+45+76.30+65.9+55.90+45.90)÷6=60.80(元)。
二、例题讲解。
每3秒呈现10个数字,淘气小朋友5次记住数字得情况统计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记住数字的个数54759
①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
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
②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的出来的?
平均数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5+4+7+5+9)÷5=6(个)。
③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啊!这是怎么回事?
“6个”是几次“匀”出来得。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得代表。
④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平均数。
我们班同学得平均身高、这个月得平均气温。
四、实际应用。
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科学三门的平均分是91分,其中语文考了89分,英语考了91分,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多少分?
解:由题知总分为91×3=273(分)
所以数学考了273-89-91=93(分)
答: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93分。
五、习题巩固。
1、下面是科技馆一星期售出门票情况统计表。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售票∕张7006409109901300
(1)估一估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多少张。
一定比640大,比1300小。
大约900张。
(2)星期六售出门票1700张,星期日售出门票1460张。这个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值与5天的平均数相比,有什么变化?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数:(700+640+910+990+1300+1700+1460)÷7=1100(张)。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值比5天得平均数大。
2、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本月前3周卖出冰糕情况记录,第一周7箱,第二周8箱,第三周9箱,那么小熊本周进多少冰糕合适呢?
按平均数进货比较保险,每周都在增加,第四周还可以增加一箱。那么本周可以进冰糕10箱。
六、课后拓展。
1、在一分投球比赛中。奇思前后4次投中的个数分别为7个、7个、6个、8个。用什么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的个数?
用平均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得个数。
2、下表是某地一星期的气温记录。请你分别算出这星期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平均值。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平均值最低气温/°C810111211121311最高气温/°C1818202224202521
3、一农机站有960千克的柴油。用了6天,还剩240千克。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几天?
解:由题知可用6天平均用柴油:(960-240)÷6=120(千克)
按照每天用120千克算还可以用:240÷120=2(天)
答: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2天。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得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图表以及平均数得计算原理,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重在计算和生活上得应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动手实践,认真观察、思考归纳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学习难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填空:含有_______的_______叫做方程。
判断:下列这些是方程吗:
1、x=10()
2、32+x()
3、16+4=20()
二、自学指导。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课本左边主题图)
提示:
(1)现在的天平处于什么状态?_______,说明两盘的质量_______。
(2)从左往右观察每组两幅图片,天平的左右两盘有什么变化?天平有什么变化吗?现在你能把天平的规律描述出来吗?换成等式呢?
2、现在再来观察一组,和上面的.一组有什么不同吗?(课本右边主题图。)
对比上面一组天平图片的规律,你能说出这一组图片中有什么规律吗?用一句话来描述等式的规律。
请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对这个规律进行举例说明。
三、实践应用。
利用刚刚学习的方法,求出方程中的x。
x+2=10
思考:在这个方程里,未知数x属于这个加法算式的哪部分?根据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能想到这个方程的不同解法吗?试一试吧。
练习巩固:
解方程:y-7=1223+x=45
四、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呢?
1、会解一些方程了。
2、注意算数准确。
五、目标检测。
1、通过研究我们明白了:等式两边都_______(或_______)同一个数,等式_______。
2、解方程:x-12.3=3.8。
3、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编一道题,列出方程并解出来。
六、作业布置。
课本P69页第2题、第5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60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100页试一试:
选两题进行板演
第101页试一试:第二题:
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101页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
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
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小数的意义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背诵结论获得,必须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体验。本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先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学会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活动一:量一量
解释与运用
活动二:量身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和原来的想法比较,加深对正确方法的理解
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孩子。
多层次的练习,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正确熟练的比较小数的大小
6、引导学生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歌手大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2、结合问题情境,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个性调整
一、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讨论
二、练一练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上的歌手大奖赛吗?请看大屏幕,这个“专业得分”是什么意思?“综合素质得分”又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
(出示)
1、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板书:谁的总分高?高多少?
估一估,谁的总分高一些?
要想算出准确的结果怎么办?
(引导学生认识:要通过算一算才知道。)
3、谁来说说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学生的.不同的解法。
①8.65+0.40=9.05(分)
9.43-9.05=0.38(分)
②9.43-(8.65+0.40)
=9.43-9.05
=0.38(分)
4、通过以上的计算,你知道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比怎么样?
5、第17页“试一试”第1题。
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法最简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2.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说说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
4250000304000010500000
2.写一写。
三千零二十四万四百万六十五万
3.读一读。
300500005060000170000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都是整万的多位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含有两级的多位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第一幅算盘图。
(1)认识含有两级的数。
提问: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几位数?含有哪几级?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学生交流后得出: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八位数;含有两级,分别是个级和万级;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3,百位上是2,千位上是5,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是3,百万位上是2,千万位上是5。
追问: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个数由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组织全班汇报。
得出结论: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一”,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这个数由5239个万和5239个一组成。
再问:万级上的“5239”和个级上的“5239”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虽然数字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万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万,个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一。
(2)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让学生根据算盘中每个数位上的'珠子进行写数。
展示学生写出的数,并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交流写含有两级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写含有两级的数时,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各级上的数。
(3)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先让学生分别读出“52390000”和“5239”这两个数。
讨论:万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交流后,反馈:
相同点:“5239”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作五千二百三十九。
不同点: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小结:我们在读含有两级的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下面两幅算盘图。
(1)观察思考。
提问:观察这两幅算盘图中拨出的珠子,它们和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有些数位上没有珠子,也就是一个数都没有。
(2)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说算盘中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3)写一写。
提问:有些数位上一个数都没有,该怎么写?
(4)读一读。
提问:6004000和3080007这两个数中都有许多0,我们读数的时候,这些0都应该怎么读?
3.小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数,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
指导学生先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再写一写、读一读。
2.课件出示下列题目。
(1)读一读。
①20xx年中国科技馆接待观众1900803人次。
②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0075700米。
③永乐大钟上铸了230184个汉字,是世界上汉字最多的大钟。
学生试读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数分别是怎样读的。
(2)写出下列横线上的数。
①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二千一百六十万零九百册。
学生独立写数,并组织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xx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384204386685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88+104+96
=192+96=88+200
=288=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118)(32+47)+65=32+(+)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加法结合律
88+104+9688+104+96
=192+96=88+(104+96)
=288=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提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方程的解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5y36÷x=97?8+9m10-x=3?54+x>95×7=356y+6=482x+3x=20
2、解方程。
10-x=5?x+10=20x+3=12x-11=5
二、走进新课。
1、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
解:等式成立。
2、请你用发现的规律,解出我们前面列出的方程。
4y=20xxy=500
3、解方程。
(1)x÷3=9x=27
(2)7y=28y=4
4、下列解法正确吗?
(1)x-19=19
解:x-19+19=19-19x=0
正确解法:x-19+19=19+19x=38
(2)3x=36
解:3x÷3=36÷3x=12
三、随堂练习。
解方程。
(1)6x=156
(2)3x=630
(3)59+x=120
(4)x÷28=0
四、小结
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成立。
五、作业。
教材P71第5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0
一、创设情景、感受旋转
1、出示3张图片:风扇、风车、礼花
师:这些物体都在怎样运动?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吗?
小结:像这样的运动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旋转。
师: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还有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旋转现象。(揭题)
出示旋转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顶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二、认识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出示转杆图片
提问:
(1)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转杆分别是怎样转动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转动例子?
(3)理解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含义,转杆打开与关闭时,旋转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同?
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90°,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90°。
三、认识旋转的三要素
出示方格图:把三角尺绕A点旋转90°
师:“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这个点能动吗?学生自练
师:旋转后的边与旋转前有什么关系?谁能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师:你觉得将图形在旋转时,要确定什么?
出示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观察、交流;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从6:00到9:00与从9:00到12:00时针都旋转了90度。
(3)如果去掉台秤上的物品,指针又是怎样旋转的?转盘上的'指针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
共同小结:要确定旋转后长方形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相交于A点的两条邻边的位置;要确定旋转后小旗图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旗杆的位置。
3、“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
(1)观察每组中的两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2)你能旋转每组中的一个图形,使每组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吗?
(3)你是怎样画的?最后一个图形只旋转一次能成吗?它一共旋转了多少度?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将图形按一定角度旋转时,要注意什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1
教学背景:
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数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统计与概率”,并且指出在教学“统计”要从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有关知识点的教学转向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课(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94页例2)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使学生能使用各种统计的方法以及“正“字的统计方法统计数据。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和数学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正“字的统计方法。
情境描述:
方案一为:按照课本例2提供的情境进行。统计喜欢哪种颜色的花的人数。导入过程: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正在用鲜花来装扮他们的教室,这里有哪几种颜色的花?你喜欢哪种颜色?然后对喜欢各种颜色的花的人数进行统计。(评析:学生学习比较被动,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喜欢哪种颜色的花进行统计,学生兴趣并不高。)
方案二为:统计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数。教学片断如下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班要搞一个活动。这里有四项活动,它们分别是“强凳子、拍皮球、夹弹子、考考你”(这是我了解到的孩子喜欢的一些活动,为了激起孩子的兴趣,我选了一些他们普遍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选择。我把这些活动写在黑板上),这些活动你喜欢吗?
学生一下子来劲了,齐刷刷的说:喜欢
师:你最喜欢哪个活动呢?
我环视了一下四周,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要说出口。
我停了停又说:请把你最喜欢的一个活动写在老师发的纸条上,注意只能写上你最喜欢的一个。孩子们很快写好了,然后由组长收起来。(评析:给孩子神秘感,使得孩子更期待下面的学习活动,由“要他学”一下子转变成“他要学”了。)
师:现在老师想利用手里的这些纸条来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那么这个活动将作为我们班六一儿童节时的一个活动。我该怎么办呢,请你帮老师想想办法吧!
怕几个孩子没能听清楚,我又说了一次:我怎么利用这些纸条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
孩子们开始动起了脑筋,他们也遇到了问题。过了一会,一个孩子举起了手。
生1:你可以看一看纸条,看看哪个选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是一张张看过来吗?
生1:嗯
师:唉!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好吗?
生2:我觉得不太好,这么多纸条怎么看得清楚,可能看了就忘了。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生3:我们可以做一下记录。
师:怎么记录?
生3:用打钩的方法。看一看选的是那个活动就在哪个活动下打钩。
师:你这个方法真不错。其他小朋友呢,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呢?请小朋友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记录。学生开始讨论。(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中享受到自己学会知识的愉悦)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记录。
方法有:打圆,打三角形,打五角星,划横的,写正字。
讨论好了,我叫孩子们在准备好的草稿纸上跟着我把这几个活动写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一组。然后叫了三个分别是用打钩,划横,写正字的学生上黑板统计,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统计。老师将纸条上的活动念一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
师:记录方法和符号没有统一要求,同学们喜欢用什么符号就用什么符号,那谁能用更直观、更形象的方法来表示呢?
学生小组活动:每组拿出一张空白虚线框图,进行制作统计图。小组汇报并展示统计图(评析:通过学生实践经验来学习知识,更体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引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总结:
方案二的课堂气氛明显好于方案一。方案一中,孩子们的反应显得非常被动,纯粹是为了学数学知识而在上课,孩子们显得难以接受。而方案二,学生就显得非常活跃主动了。方案一的导入,为什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呢?追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要统计这些喜欢不同颜色的花的人数,教材提供的情境不够贴近实际,没有展示出为我什么要进行统计,统计了是干什么,纯粹像是为了要学习统计这一内容而设计的一个情境。再次:虽然课本的例题提供了具体的情景,但孩子们兴趣不大,因此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次:在选择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花时,可选性不大。因为这些花看起来都差不多,因此孩子们不知道到底选哪个好,选的时候也只是随便定了一个。而方案二就不同了:首先,这些活动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看到六一节要搞这些活兴趣一下子来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告诉大家。其次:孩子们清楚统计的原因,要选出六一节的活动就要选择喜欢的人最多的那个,所以要进行人数统计。并且可选性要比例题的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归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正确应用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0、1、2、3和小数点,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主题。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三分钟老师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妇女节这天,丈夫给当教师的妻子发38.00元红包,祝妻子妇女节快乐!妻子收到后——
妻子:“谢谢老公,多了点!”
丈夫想既然嫌多,就给妻子发红包3.80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点!(意思是取掉小数点)。”
丈夫心想还嫌多就又给妻子发红包0.38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一点!”
师:不知道大家听懂这个故事吗?谁来说说?
师:看来大家听懂了这个故事。妻子在这里说的“多了点”,意思让丈夫把小数点去掉(发成3800元),而丈夫理解的却是发的多了。这里的“多了点”,在语文修辞中叫“一语双关”,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表意丰富,值得我们去学习。没想到小数点就在我们生活中作用这么大,而且引出这么有趣的故事。
故事讲到这里,老师的问题也就出来,老师也把问题装在红包里,让我们一起拆开红包。
红包问题:丈夫发红包从38.00元、3.80元、0.38元,钱数是多了还是少了?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
生:钱数少了,小数点左移动了。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出示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大家一起读课题
师:(教师板书课题的同时问)同学们,我们先做个猜想:大家猜一猜小数点会向哪个方移动(左右),向哪方移动会变大,哪方移动会变小?好,让我们一起寻找规律,验证猜想。
二:复习旧知讲授新课
1、故事引出新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师:大家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喜欢吗?(喜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大话西游》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径庆阳,听说庆阳的香包文化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分别看中标价为80.00元、8.00元、0.08元和0.80元的'四款香包,但他们遇到些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以下问题:
1.化简下列小数。
80.00元=8.00元=0.80元=
2.说出下列各数中每个8所表示的意义。
8080.080.8
3.将下列小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8080.080.80
(0.08<0.8<8<80)
小组讨论: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右大)
2、独立思考,总结规律。
(过渡句,大家总结的特别好,刚才大家将从左到右观察,如果让大家从右到左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呢?)
独立思考: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0.08<0.8<8<80
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千)分之一(左小)
树立模型思想:右大左小。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同学们能不能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呢?(右大左小。)
同学们,问一问你们喜欢左还是喜欢右,生,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左还是右?老师喜欢右,因为小时候左手写字,妈妈就批评,所以我喜欢右,而且如果将这38.00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是不是更喜欢了。
(同学们表现真棒,看看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砸金蛋,同学们,和平常一样,我们把学生分成三组,谁答对问题加一分,获胜组将的到老师送的意外惊喜哦)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技能目标: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1)揭示课题:
(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2、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学例4:27+56+173+44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
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
①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4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策略:
根据情境图让学生得到信息,在前面画线段图的.铺垫下让学生根据题意画线段图有助于理解ax+bx或(ax-bx)可合为一项(a+b)x或(a-b)x之后能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主导活动
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激趣明标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进入新课学习状态。
比较直接的引入新知。
二、扶放结合
探究新知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教师: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教师强调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引导学生一起板书
x+3x=180
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180
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教师引导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看图上的信息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1、先画线段图。
2、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边听边板书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则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4x=18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全班交流。
举例: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反馈矫正
落实双基
第96页试一试:
第97页练一练的第2题。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97页练一练的第3题,第4题。
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选两题进行板演。
学生看懂图意,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进行解答。
学生先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
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新知
四、小结评价
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交流学习收获
并提出疑问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5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3、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第一题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部分,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2、第二题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
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思考,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
4、第四题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2
(荐)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19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3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12-30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11-08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02-04
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