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文明礼仪>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时间:2022-04-18 09:08:35 端午节 我要投稿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集合7篇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1

  悬艾叶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集合7篇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从医学上说,艾叶和菖蒲的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入药。所以,在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插上菖蒲做的“避邪剑”或艾条,也有些人会插在衣服的扣子上。在台州,一到端午,卖艾叶和菖蒲的小贩就会走街串巷叫卖,闻声的人们也会买上一把,做成“避邪剑”挂在家门口,或再造几把剑给小孩子嬉戏用,乐趣颇多。

  喝雄黄酒洒雄黄

  看过《白蛇传》的人,对法海在端午日暗中指使许仙强劝白娘子饮雄黄酒,结果白娘子现了原形这一出戏都有所印象。在旧时台州,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很是兴盛。如今,科学已经证明雄黄酒因含有毒性而不能饮用,台州人民就改为在额头上用雄黄酒写“王”字,还有就是在被蚊叮虫咬时,涂些雄黄酒来消解肿痛。台州的老年人还有这样一个习惯,到店里买来雄黄和白酒,调匀后在房前屋后用菖蒲沾着雄黄酒洒个遍,以求平安和福气。

  端午时,台州人还会在小孩子的手腕、脚踝或颈间系上五色丝线,谓之长命线,用以避邪。因端午是五毒日,而非吉日,在天台等地的农村,至今有是日忌生子的说法。在台州,早时还有佩香囊的习俗,香囊内装上苍术、雄黄等香药,制成荷包香袋,或用丝线织成小巧的网袋,装一颗樟脑丸挂在蚊帐上,取其驱虫避邪之意。还有就是,端午女儿要回娘家,女婿要准备好“五黄”送给丈母娘,这五黄包括:黄鱼、黄鳝、咸鸭蛋、黄瓜和雄黄酒。

  端午包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当然是少不了的。现在超市里卖的粽子品种多,甜的咸的,荤素搭配,口味丰富,自己吃或者送人,都很应景,粽香情味浓。

  当然也有很多人吃的自家包的粽子。买来糯米、蜜枣、红豇豆、猪肉、咸蛋黄和包粽子的大竹叶——竹箬等。用水将糯米浸湿竹箬洗净,拿起一二片竹箬把它卷成漏斗状,将糯米放入卷好的竹箬里,再把猪肉或蜜枣放在糯米的中间,然后将竹箬把糯米包住折叠成四角三棱形,最后用撕成细条的.棕榈树叶当做线将米粽捆扎。

  粽子包好后,就把粽子放进锅里蒸煮,整个厨房就弥漫起淡淡的竹箬香味伴着粽子的清香,那四溢的香味让人直流口水。

  家家食麦饼

  温岭人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食麦饼筒。将摘来的新鲜地莓,麦粉,糯米粉合上温水按比例揉成一团,取小块用擀面杖压成薄饼状,再放到生温火的盘子上烙熟。

  做好麦饼以后,取已烧好的馅(有荤的,有素的,猪肉、炒面、洋葱、绿豆芽、炒蛋、茭白、萝卜、墨鱼、弹涂鱼等)放在中间卷起来,就成“麦饼筒”了。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麦饼,感受着和乐融融的气氛。

  悬挂菖蒲剑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节时,温岭很多家里都会在门上插上菖蒲做的“避邪剑”或艾条,也有些人会插在衣服的扣子上,用以驱瘴、辟邪。或再造几把剑给小孩子嬉戏用,乐趣颇多。

  佩戴香袋

  小孩子佩带香囊也是端午的一种传统习俗,说是求吉祈福、避邪驱瘟,实是防止蚊子和虫子叮咬。香囊是将樟脑或朱砂、雄黄、香药等放在内,外包彩色丝绸,再以五色丝线绣制成各种不同形状的香包,那香囊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吃五黄

  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这五黄包括:黄鱼、黄鳝、咸鸭蛋、黄瓜和雄黄酒,称为“吃五黄”。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采草药

  说是端午采的草药最凉,采上大把的夏枯草、艾草及消清根等草药。具有消暑行气、清火明 目、温血、祛湿、除浊、净化空气等功效。

  如今端午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逝了,如采草药、佩香囊等已成过去,挂菖蒲剑、喝雄黄酒也不多见。但吃粽子、麦饼筒等习俗仍然流行 。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2

  1、扒皇舟

  深圳人将划龙船称为“扒龙舟”,相传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小宋帝赵罡当时被元军前截后追,从失守的宋都临安(今杭州),经福建沿海仓皇逃至新安县九龙土瓜湾(今属香港),期间恰逢端午节,赵罡观看了当地的龙舟比赛,一时兴起,以护驾有功为名,御赐黄缎巨型罗伞给乡民。扒龙舟从休闲娱乐活动,演变成竞赛运动项目,罗伞逆风阻力,才逐渐消逝。

  2、挂黄葛藤

  端午节挂黄葛藤却是客家地区的传统习俗。端午节当天,广东梅州客家人便在自家门前挂起黄葛藤,这样的民俗在客家地区延续了千年。在客家人眼中黄葛藤是驱邪之物,与别处将葛藤喻为捆绑鬼怪的“铁链”、“神仙索”不同,其在客家民间传说中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的黄巢有着紧密联系。

  3、吃艾糍

  广宁县的端午节好比“卫生防疫节”,很多习俗都跟卫生息息相关,比方说与端州一样,习惯将艾草、菖蒲悬于门户。有的地方还喝蒲酒,把酒洒在屋外四周,以避蛇蝎。广宁人端午包粽子的同时也用艾草做糍,寓意去毒气、避瘟疫,并认为端午节始源于“夏至”,因此广宁民间素有“到五月节才收棉被”之说。

  4、吃“灰水粽”

  灰水粽是惠州一种传统制法粽子,深受当地人喜爱。灰水粽是由一种名叫蚊惊的植物烧成灰做成灰水制成。用蚊惊制作灰水粽,当地有一个俗语:一升灰一升米。也就是说,一升蚊惊的灰可以浸泡一升糯米来制作灰水粽。要烧一升的蚊惊灰,约要30公斤的蚊惊。可以看出传统灰水粽的`制作还是比较繁琐的。煮熟后的灰水粽的米粽颜色呈淡黄色,看起来非常诱人,韧劲十足,清香四溢,让人爱不释口。

  5、浸龙舟水

  因为龙舟寓意吉祥,同时平日摆在祖宗的祠堂中,因此龙舟滑过的水村民们都认为是“大吉水”,于是另一个习俗应运而生—浸龙舟水。在华南地区,什么都很讲“意头”的广州人每每此时就会全家走到江边洗龙舟水,有小孩的家庭,家长会让孩子小手小脚都“浸浸”龙舟水,祈求小孩子身体健康,快高长大,驱邪避秽。

  6、马拉溜

  沙尾还有一个奇特的跟粽子有关的风俗,他们的土话叫“马拉溜”。何谓“马拉溜”呢?从五月初一、二起,母亲在孩子脖子上挂一个碱水粽,等到端午再剥开吃掉。

  7、烧艾条

  点艾条是端午时惠州不少家庭的传统保留项目。艾条在惠州又被称为“午时香”,按照惠州习俗,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端午节当天正午时分,将艾条放置在家里大门、厨房、阳台等地点燃,辟邪驱虫。艾条里包有锯末、硫黄、艾叶、香料等物。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3

  1、走寨串门

  每年苗族端午节,其他村寨的亲朋好友都要到先过端午节的苗族村寨走寨串门吃粽粑、喝米酒,共同祭祀屈原。不论来多少客人,主人家都会陪坐到天亮。

  第二天客人要回家时,主人家还要给每个客人送上一挂粽粑并亲自送出寨门口。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2、吃“五黄”

  苗家过端午节要吃端午饭。端午饭要吃“五黄”:黄鳝、黄瓜、黄鱼、黄泥蛋和雄黄酒。因此,端午饭必备的主菜有:一大盆黄鳝汤,一碗咸鸭蛋,一碗红烧黄鱼,一碗苗家腌黄瓜,一碗雄黄酒。当然,粽子是餐桌上的必备品。

  开席前,长辈先从酒碗里倒雄黄酒出来,然后挨着给每个小孩的脸上、额上、脖子涂抹。开席时,由最年长者端起雄黄酒喝第一口,然后再往下传,餐桌上的男女老少都必须喝上一口。

  3、粽粑节

  苗族称端午节为粽粑节。苗家的粽子很有特色,馅也很丰富,豆沙粽、鲜肉粽、腊肉粽、绿豆粽、赤豆粽等等。最令人称道的是苗家“五色粽”,他们用五种植物的叶液将粽馅染成红、黄、蓝、黑、白五种颜色,然后用芭蕉叶包裹成圆柱形煮熟。

  一般都是在端午节前5-10天就把粽子裹好了、煮熟了。以前苗家还要把煮好的粽子挂在堂屋里,一是敬祖先,二是表示生活美满。

  4、双人咬粽子

  苗家的粽文化很丰富,端午节前后还要围绕粽子开展系列活动,其中最有趣味的是“双人咬粽子”。

  在欢快的木鼓声中,姑娘小伙两人一组,比赛分为绑腿走路、包粽子、双人板鞋竞走、咬粽子、一人离地返回等步骤,最先返回出发点的'一组为胜。

  5、抢鸭子比赛

  抢鸭子比赛也是苗家村寨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节目。它源于纪念古代苗族英雄杀死恶龙为民除害的传说,沿袭至今,并以鸭为吉祥物,在龙舟赛上将一大群活鸭子同时放人赛龙舟的水面上,任由人们去抢捉,谁逮着归谁,抢到鸭子视为大吉。

  比赛规则是,先把鸭子放入河中,比赛口令一发出,等在河边的男女便开始抢抓鸭子。鸭子被人赶着在河里乱窜,抢鸭人沿着河边追赶,谁抢抓到,鸭子便归谁。

  6、龙舟节

  每年端午节起至农历五月尾是贵州苗族龙舟节。云贵一带,在气候上雨旱季十分分明,在旱季里,雨水尤为珍贵。因此,苗人划龙舟多与天气和农事活动密切相关,祈福和庆祝性质较强,龙舟比赛通常都会有驱旱求雨、庆祝插秧成功、预祝五谷丰登等实际意义。

  贵州苗族所划的龙舟形状也江浙大异其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母子船”,每艘龙舟以一条完整杉木或大梧桐挖空成槽形,一大二小的龙舟并排成一组,大者为母船,小者为子船,三舟竞技,很是有趣。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4

  浙江地区端午节的习俗:

  1、吃粽子

  浙江嘉兴粽子历史悠久,闻名华夏,作为一种民俗食品,粽子在嘉兴一带流播的历史,至迟可以追溯到明代。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鸡肉粽等品种。嘉兴粽子当推五芳斋为最,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称。

  它的粽子从选料、制作到烹煮都有独到之处。米要上等白糯米,肉从猪后腿精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

  2、吃面食

  淳安很多地方除了吃粽子,更多的地方是吃包子馒头类的面食,究其原委,上了年纪的人会告诉你,那是因为端午时节,正是当地小麦成熟之际,以往条件不好,孩子又多,所以赶上端午,用麦粉做包子馒头是最好的了,而且也只有端午才吃得到。

  有些地方吃鸡蛋、杀鸡、杀鸭也是趁过节之际吃得好一些,吃些平常难得吃到的东西。

  3、送扇子

  端午节又称“女儿节”,过去在宁波民间,凡新出嫁的姑娘,端午那天要带着“端午担”回到娘家来避一下,离开时要带上父母送的扇子,俗称“送扇子”。如宁海等地丈母娘要给女婿回送衣料、手巾、芭蕉扇。寓意“一扇解千愁”。

  可见,扇子承载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扇子按性别分出等级,送女儿、婆母、姑嫂的,多是制作精致的细芭蕉扇;送公公、大伯则赠以大芭焦扇;送小叔、婿弟则一把折纸扇就够了。

  4、插艾叶、挂菖蒲

  老宁波一到端午就要到附近田野采艾蒿,到河塘拔菖蒲,扎成艾束菖蒲剑,挂在自家门楣及窗户上。中午要烧苍术,让中草药的清香气味持续均匀地飘浮在每个角落,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目的是祈求合家平安。

  有的还在艾旗下面挂一个大蒜头,艾叶、菖蒲、蒜头被称为“端午三友”,蒜头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艾旗相配合,攘毒防病、斩妖驱魔、镇宅辟邪。还有一种很土的驱虫方法就是在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撒石灰,这个撒石灰时,嘴里还得念念有词。

  5、“衣丝”、龙舟竞渡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与其他地方不同,嘉兴端午主要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民间有“五月五日,时迎伍君”的说法,而源远流长的嘉兴端午龙舟竞渡,相传也是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伍子胥的活动。

  6、吃“五黄六白”

  宁波老话讲,“忙做忙,勿要忘记五月黄”。以前端午节,老底子宁波人都吃“五黄六白”来过节。

  五黄,是指五样黄色的食物:黄瓜,蛋黄、黄鱼、黄鳝、黄蛤。有时候也用雄黄酒代替其中的一样。各地版本不同,但大致上是一样的。六白,是六样白色的食物:茭白、小白菜、豆腐、白条鱼、白斩鸡、白切肉。老一辈的人说,吃了“五黄六白”,可以辟邪祈福。

  7、吃大蒜蛋、“蜘蛛煨蛋”

  吃大蒜蛋是河南、浙江等地端午节的习俗,每年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据说端午节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可避五毒,有益身体降。

  在桐乡石门一带的传统端午节俗中,有吃“蜘蛛煨蛋”的习俗。丰子恺先生的《端阳忆旧》就十分具体地记载了这一习俗:“买许多鸡蛋来,在每个的顶上敲一个小洞,放进一只蜘蛛去,用纸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烟得火炉里煨。煨熟了,打开蛋来,取去蜘蛛的尸体,把蛋给孩子们吃。”据说,吃煨蛋可以驱毒,吃了之后夏天不生痱子和疥疮。

  8、挂香包,穿新衣

  淳安当地还有一习俗,就是长辈们在端午节还要给孩子们买新衣穿。这里的长辈一般是指外婆,让孩子跟过大年一样,同时还会送孩子们一些自己绣的小香包,香包里有十多种驱邪驱蚊的中药材。

  还有一些地方,也同样有送孩子们香包的习俗,但不同的是香包的做法,有些地方是绣,有些地方却是用编的,即用包粽子用的棕树叶,撕成细条,然后编成一个香囊状,远看有点像“蜂窝”,再在里面装几种驱虫驱蚊的中药材,自制的“绿色香囊”就成功了。但因为制作这个费时费力,所以现在很少有人会做了。

  9、画“端午老虎”

  描端午老虎是旧时宁波人过端午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至于为何要描端午老虎,是因为人们想用“百兽之王”的老虎来镇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这“五毒”。在这一天,大人会用雄黄在孩子的额上写上虎头上的“王”字,也有的给孩子穿虎纹的衣服,缝制布虎和老虎枕头。

  也有将端午老虎印在约四五寸见方的纸上,绘有虎和孩子,有李存孝七岁打虎、杨香虎下救父等故事图,虎、孩姿态各异,小孩子将黑色版画“端午老虎”纸填上各种颜色,就是“描端午老虎”,描好后贴在门或墙上,说是可辟邪。

  10、吃蜒蚰螺、戴五色手绳

  蜒蚰螺就是蜗牛,旧时宁波有端午节吃蜒蚰螺的习俗。据说,在端午日午时前(尤以午时为佳)捉到的蜒蚰螺炖蛋吃,具体做法是将蛋钻个凶,把蜗牛肉塞进蛋内,封口后清炖,说是吃后可清凉解毒。

  在端午节这天,宁波人给小孩手臂系上五色手绳,叫“健绳”,待以后弃绳时,要粘上糯米饭,抛至屋瓦上让飞鸟含去(粘去),这样孩子就可以无病无痛、长命百岁了。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5

  1、赛龙舟

  赛龙舟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大部分会划旱龙舟或者舞龙船。划龙船时,多有助兴的龙船歌。

  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有“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

  2、挂艾草、菖蒲、榕枝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又被称为“三种武器”,古人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3、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虎为兽中之王)以镇邪。

  4、戴香包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桃子、苹果、娃娃抱公鸡等形状的,象征万事如意、家庭和睦。

  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青年人,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

  5、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后来一般用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用艾、蒲、白玉兰等花草。

  6、饮蒲酒、雄黄酒

  《荆楚岁时记》载:“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此俗流传较广。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6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_端午节的传统活动

  食粽

  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扒龙舟

  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吃五毒饼

  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将它们的形象盖在饼上,馅儿也是“五馅”:樱桃、荸荠、桑葚、黄杏和江米藕。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长命缕

  长命缕是端午节的一种配饰,用五色丝线结成手绳,可悬于门首、挂于床帐,或戴于孩子脖颈、系于手臂上,可以避灾除病、延年益寿。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端午节有什么寓意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是一个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实际上,我国的传统节日日渐淡化是近年来的.一个趋势。这已经不仅仅是端午节所要面临的严峻局面。春节这么重要的节日不照样有人抱怨“年味不浓”了吗?比起圣诞节和情人节,传统节日普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于端午节,在大城市的生活中,人们仅仅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20xx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功,引发的一场“端午节保卫战”,总算让人们高度关注了一下这个节日,但“风波”过后,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仍然没有明显的改观,通过节日复兴传统文化的想法,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我们太过于强调节日的文化内涵,忽视了人们参与其中的行动培养。就像端午节,如果仅仅是吃个粽子,那对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就是简单地测量了一下,大超市到自己家的那一段距离有多远而已。

  中国的端午节使人们必须保持肃穆心态的节日。在这一天,要给孩子身上挂荷包,以雄黄在小儿额头画“王”驱毒镇邪,带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是传承文化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待传统节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费的敷衍态度,显然不利于传承其文化涵义。

  端午节被列为法定节日,为人民过好端午节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从时间上予以保证,使其象征意义上得以重视,会唤醒更多人关于端午节的文化记忆。但是,如果仅仅是“双休日”变成了“三休日”,不是简单的放假了事。必须复兴这一节日在公众生活中的重要位置,维护它被权威化了的文化含义,更要深入挖掘它质朴而美好的一面,并赋予它可以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活力。

  端午节的相关故事

  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

  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7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1.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 2.国家邮政局发行股票国家邮政局发行股票 3.刘晓峰著书籍刘晓峰著书籍 1.中国传统节日 编辑本义项端午节百科名片

  端午节粽子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端午节(英文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 端午赛龙舟活动

  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20xx年,6月14日,6月15日,6月16日为法定放假日子。20xx年6月16日为端午节。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xx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xx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相关文章:

端午节有哪些饮食习俗12-28

端午节民间有哪些习俗03-24

端午节习俗有哪些内容12-02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7篇)09-28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7篇09-27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汇编7篇)09-30

雨水节气的习俗有哪些02-21

立秋的习俗有哪些活动04-28

山东结婚习俗有哪些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