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物理教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1
在声现象一章中有这样一道题:有八个啤酒瓶,依次装有越来越多的水,某同学在敲击水瓶时,问音调的情况。这道小题我以为根本就不用讲,凭着这两年的经验,在学生简单的读题后,直接解释了原理:这是因为空气柱的振动造成的,所以水最少的瓶里空气柱最最长且振动得最慢,音调就低。刚想接着讲下面的习题,可突然有个同学站起来:“老师,不是这样的!”听语气特别坚决。“这谁呀?”我心里想着,“这不捣乱吗?这马上就下课了,马上就要上间操,这不耽误事吗!”抬头一看,是我的课代表小君,“那你说说看”我忍着不快慢慢地说。“老师,我觉得是瓶子的振动,因为你敲的是瓶子,那振动的怎么能是空气柱呢?”这话一出,可坏了,沉默了几秒钟后即而全班同学都沸腾了。几个班级理科“领军人物”也都纷纷站起来,对小君的意见表示大力支持。面对这种情况,我也犹豫了。正巧下课的铃声响了,于是,我把这一题做为继续探究的话题,把疑问留给了学生,也留给了自己。
课下,我重新回顾了一下课上所发生的这场“意外”。为了给同学们也是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我开始了实验探究:
实验一:探究敲击装水瓶子时,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不是瓶内空气振动。设计与进行实验:
(1)在两个一样的啤酒瓶中分别灌装入同样高度的水和泥沙,用筷子分别敲击两个啤酒瓶,发现两个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明显不同,灌装入水的瓶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灌装入泥沙的瓶发出的声音音调较低。
(2)另一方面,当改变实验做法,不使用筷子敲击啤酒瓶发声,而是改用嘴分别对着两个瓶口吹气发声。发现两个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大致相同。
分析:两个瓶中空气柱的长度是一样的,如果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空气柱的振动,那么,用筷子分别敲击两个啤酒瓶时,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应该大致相同,现在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明显不同,这说明刚才实验中我们听到的声音不是瓶中空气柱发出的,而是另有发声物体,是别的发声体在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用嘴分别对着瓶口吹气,这种情况下的发声体应该是瓶中空气柱,两个瓶中空气柱的长度是一样的,两个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大致相同。
分析上述探究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当用筷子敲击啤酒瓶时,声音产生的原因不是瓶内空气振动。
实验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不是瓶内水振动。
设计与进行实验:
(1)在啤酒瓶中灌装入水,比较用筷子敲击啤酒瓶发出的声音和用手摇晃酒瓶发出的声音,发现用手摇晃酒瓶时瓶中水振动厉害,但发出的声音一点不象用筷子敲击啤酒瓶发出一的声音,明显两次发声来源不同的发声体。
(2)在另一方面,进行如下比较实验,用筷子敲击空啤酒瓶发出的声音和用筷子敲击装有水的啤酒瓶发出的声音,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大体相同,只是音调明显不同,具体情况是空啤酒瓶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装入水的啤酒瓶发出的声音音调较低。
分析:当用筷子敲击啤酒瓶时,声音产生的原因不是瓶内水振动,应该是瓶子的`振动。 实验三:探究当用筷子敲击瓶子时,决定产生声音音调的因素。
设计与进行实验:
(1)在两个一样的啤酒瓶中分别灌装入同样高度的水和泥沙,用筷子分别敲击两个啤酒瓶,发现灌装入水的瓶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灌装入泥沙的瓶发出的声音音调较低。 (2)在两个啤酒瓶中灌装入不同高度的水,用筷子分别敲击两个啤酒瓶,实验现象是:灌装水较少的瓶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灌装水较多的瓶发出的声音音调较低。 分析:根据前面探究实验的结论,当用筷子敲击瓶子时,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瓶子的振动,在两个一样的啤酒瓶中分别灌装入同样高度的水和泥沙,水的质量小于泥沙的质量,用筷子敲击瓶子时,水与瓶子的挤压作用相对泥沙与瓶子的挤压作用而言,水与瓶子的挤压作用较小,因而装水的瓶子较易振动,振动较快,振动频率高,瓶子的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较高;反之,装泥沙的瓶子泥沙对瓶子的挤压作用较大,瓶子较难振动,振动较慢,振动频率低,瓶子的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较低。同理,在两个啤酒瓶中灌装入不同高度的水,用筷子敲击瓶子时,少水瓶子的水质量小,瓶子水对瓶子的挤压作用较小,瓶子较易振动,振动较快,振动频率高,瓶子的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较高;反之,多水瓶子的水质量大,装水多的瓶子水对瓶子的挤压作用较大,瓶子较难振动,振动较慢,振动频率低,瓶子的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较低。
做完这些我深深的为课上的想法感到自责,为自己的“经验主义”错误感到羞愧,仔细想想,如果在备课时我能够再仔细点,认真点,也许不会出现这种局面。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快,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群体获取知识的范围肯定超出教师个体,所以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一方面要加强学习,促进自己全面发展,以适应新教育形势的需求。我突然想起古人曾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起刺和捣乱”的学生,中华民族才有了新的希望。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课题是《互感与自感》,按照教材的要求,互感只要求了解,自感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对自感部分的教学,书上已经给出了通过两个实验———闭合电键和断开电键来体验。但其内容是直接给出的,在学生的脑海中是突然出现的感觉,理解内容时会觉得很被动,显然不利于其概念的生成。如何使学生对知识的形成感到是水到渠成并在同时加强对同学们的思维的发展成了我在备这节课时的主要出发点。
一、实验激发思维,吸引学生注意。
在上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一个实验。用一节干电池、一个电键、一个镇流器和一些导线。问学生,面对“电老虎”是否敢做“武松”。学生一看才一节干电池,不过1.5V而已,都跃跃欲试。
邀请八位同学上台实验,一开始电键处于断开状态,在我闭合电键时,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都说没有感觉;接着我闭合电键(先渲染一些紧张气氛,再问,学生仍然说没感觉;这时,学生都很开心和疑惑,难道我是喊他们上来搞“形体展示”,然后我断开电键,现象发生了,学生的手被电击的握起来了。我就这个现象进一步提问,为什么电键闭合时,大家没感觉;而电键断开时,大家却被电击了呢?这样,我就用这个似乎“不太合常理”的实验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并进入主题。
二、自主设计实验,诠释思维奥秘。
1、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下一步怎么办呢?
直接进入闭合电键的自感现象的引入,会在学生的思维中出现断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一个电源、滑动变阻器和线圈组成一个电路。
(这是我们前面刚刚学习过的内容)问学生:
(1)螺线管中有无磁场?磁场的强弱与电流有无关系?
(2)当电流变化时,螺线管中的磁场是否变化?
(3)当电流变化时,通过螺线管中的磁通量是否变化?
(4)当电流变化时,螺线管中是否产生感应电动势?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形象地展示出来?当学生答出用小灯泡时,又问学生一个电灯泡好不好,如果想让现象更明显,该如何?学生又答两个相同的灯泡并让他们并联,我又引导他们知道为了让两个支路的电流相等,我们应该让没接线圈的那个灯泡接滑动变阻器。从而自然的进入闭合时自感研究的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全程参与了实验的设计、及实验,理解起来更加自然而深刻,非常有助学生概念的生成和有效地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和能力。
2、自感系数L。
书上直接提到,并说它与形状、大小、匝数及有无铁芯有关,这种纯记忆的学习方式,显然是比较落后地,可如何更好的诠释它呢?首先我从自感电动势出发,由于E=nΔ/Δt,而现在是由于ΔI引起B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E∝ΔI/Δt,取比例系数为L,所以E=LΔI/Δt。
由这个过程可以知道,L应该与n,S有关,即与形状、大小和匝数有关。而为何与铁芯有关呢,是由于其影响磁场而起,本节内容重点是电流变化引起磁场变化,所以此处不宜提起,所以我通过一个实验展示,有铁芯和无铁芯时,自感现象改变很大,并留下思考题,我们可否设计与n,S有关的实验仪器,并鼓励他们参加江苏省自制教具大赛和科技创新大赛,学生当堂反应比较热烈。这里,从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角度很好分析了为何L与形状、大小、匝数及有无铁芯有关,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并让学生理解了创新的涵义,我们学生也可以完成。
三、灵机应变考验上课教师的智慧。
前面提到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请了九名同学上台体验被电击的感觉。结果来了九名同学,这时教师如果让任何一位同学下去,会引起同学的诸多猜疑。我就让九名同学做了实验,当然我心里已经分析过了,多一名学生不会改变他们被电击的结果。学习完闭合和断开电键的自感实验后来分析前面这个实验时,我展示课件上的内容,上面的画的是八名同学,我灵机一动在分析完这个现象发生的.原因后,请同学就八个同学被电击和九名同学被电击有什么区别进行讨论。同学们经过一分析才知道,原来多一名同学在断开电键时,被电击的效果更强烈一些再一次提震了学生的思维,使同学们处于思维高度兴奋状态,理解问题的效率当然大大提高了。
四、努力发现问题,为教学提升打下基础。
从课堂的实际过程来看,我至少发现两个问题:
1、在本次的上课中,出现板书上有的内容和课件上的内容相重复,显得不够简练。
2、在磁场的能量这个环节的处理上功夫下的仍然不够。
从当堂效果看,学生不易想到磁场是具有能量的。尽管它不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但其思维的引导做得显然不够的。
当然,问题肯定还有很多,需要我不断的学习、摸索和请教,从而更快的提升自己。
这节课后,我总结自己的可取和不足之处时进一步的体会到,学生一直是课堂的主体,我们的课堂因为他们而精采或黯淡。全方位的提高自我,为了学生也是为了我们自己专业成长,这需要我们教师一生的追求。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3
这是一堂初中物理中有关《蒸发》内容的展示课,借用了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先后上了三堂课,目的在于探究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同时积极探索“三课两反思”的教学改进实践,也就是用探究型教学方式对基础型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1、以前上课时用的课件内容很详细,“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实验除了要学生做实验外,还用三个Flash动画实验显示一遍,其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本节课课件中作了一些改进,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是从指尖上锻炼出来的”(某一物理学家语),学生通过三个实验操作已经很好地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并能得出初步的实验结论,再显示三个Flash动画有些画蛇添足,因此,在这个课件中没有采用。
2、“蒸发致冷”部分,小男孩从游泳池里出来感觉冷的那副画,以前所采用的是书本上的原图,静态的,不逼真,这节课采用的是从网上下载的动画,很形象逼真,看的人也感同身受,效果非常的好,学生的回答也更到位,并且非常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
3、以前的课件中实验结论是在屏幕上的;显示过后,留给学生的印象不深,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运用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解释生活中的蒸发现象时,语言表达上不够确切,这次,我把三个实验结论板书在黑板上,虽然多花费了点时间,但留在学生眼中的时间长一些,解释生活中的有关蒸发的现象时,语言表达更到位,当然学生对这块知识的记忆也会更长久点。
4、以前做“蒸发致冷”演示实验时,是我和学生共同做实验,由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学生虽然也能感受到温度计示数变化的方向,但总感觉是由老师在主导着课堂的进程。而这次,在课件中增加了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由几个学生共同上台演示实验,我负责在电脑上记录数据,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接从黑板上看到两支温度计示数的变化趋势,对比更鲜明,而且下面不参加演示的学生更感兴趣了,课堂氛围显然更活跃些。
5、听了很多老师的《蒸发》公开课,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影响蒸发的因素”的三个实验时,大部分都是先让学生设计实验,而学生大多不能很完整地说出实验应控制的变量,而后再由老师点出。原因并非学生能力不够,是因为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控制变量法(初中一个最重要的实验方法),还不具备应用控制变量法思想设计实验的能力。因此,对控制变量法的教学,作长远打算,分为三个阶级进行:感受→明确→应用。而第一次,以感受教学为主。因此我一改往日的教学思路,直接在课件中显示三个实验的目标及操作步骤,将需要控制的变量用语言表述出来,让学生先感受控制变量法思想。
二、关于“三课两反思”的教学改进实践
第一节课后:
公开课时,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蒸发》,而本次活动的宗旨是:体现真实的一节课,20xx年3月17日上午我借初一班级上课,因为他们在预备和初一学习的都是新综合学科,虽然有点浅,但毕竟有一定的基础,加上我提前利用两节课为他们补习了《熔化和凝固》及《沸腾》,并费力地把每个学生的名字都记住了,所以和学生融合得非常好。
优势1:
这节课我注意了鼓励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以四人一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交流,并要求学生要轮流分次地完成三个实验,避免由一位学生包揽所有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从学生相互协作井然有序地进行实验的情景中,这个设计应该是很成功的。在安排实验小组时,我征求了班主任的意见,将活泼学生和腼腆学生搭配在一起,希望能对他们的性格起到一种良性培养,从本节课来看,效果很好,每个组都很热闹地在进行实验,长远来看,相信也能对学生的性格起到好的作用。
不足1:
在实验前,先提出实验的要求,再显示三个实验目标及操作要求,然后,就让学生进行实验,而有些不认真的学生根本没将操作要求看完就开始实验,没按规定进行实验,因此得出了错误的实验结论。在下次进行到类似环节时,要
让学生先共同熟悉一下操作要求后再动手实验。
优势2:
这个教案很好地把握了《蒸发》的重难点,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程度,妥帖地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各个知识块之间线条明朗,容易让学生区分本节课的几个环节,使他们对本节课思路清晰,易于理解消化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不足2:
各知识块之间既要有区分,也应有联系,老师的一些过渡性语言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从对一个知识点理解中顺利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的探究和学习中,而我在这个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没有很好地起到引领作用,所以,在课后,我已经思考并设计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输入教案中,今后讲这节课时,我肯定能做得很好。
优势3:
学习物理是为了利用物理知识来为人类服务。因此,在共同学习了本堂后,我在后面进行了为时不短的STS教育(STS是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缩写),这对学生学习物理是为了利用物理的意识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不足3:
在STS教育的第三个页面中,即“火箭的发射台下面为什么建了个大水池?”时应该渗透德育,譬如,可以提到我们国家20xx年10月16日的“神舟5号”载人航天取得成功,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渗透,虽然这一点也是可以找时间弥补,但可能没有那么恰当的教育时机了。德育渗透不仅要在今后讲蒸发这节课时注意,在其他课堂也要注意“时时德育,事事德育”。
优势4:
语言中流淌的情感有时远甚于任何事物。因我性格豪爽开朗,所以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也感染和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过渡语、评价语热情洋溢也不乏幽默,以自己语言中流露的真实的情感和个性来调动课堂气氛。
不足4:
评价语不够丰富,难以让每个学生体会到受重视的感觉,但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修成正果。今后,要多看名师的课堂录象,多学习他们评价学生的技巧和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
另外有一个具体的细节,我拿出干皱的苹果问学生:“放久的`苹果外皮,切开以后,内部水份流失(是/否)?”有一个学生很响地说:“也有流失!”时,我自己把苹果切开,然后巡逻一周,让全班学生看里面的水分是否流失。课后反思,当时我应该及时地把苹果递给这个发声音最大的学生,让他切苹果验证,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不费力气地把整个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今后,我在处理这些意外的教学细节时应更注意技巧。
优势5:
为了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表现的机会,我注意了提问学生的广泛度。虽然是借班上课,我也根据自己对学生的初步了解,提问了每个层面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并且大部分学生都回答的很好,这说明他们对本节课知识学习得很好。
不足5:
很多回答是学生自己的语言,而我将其引导到了物理的专业语言上来,课后,听课的老师跟我提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答出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非要用书本上的语言来回答,要尊重学生的语言特色。今后我也要注意相应的方面和环节处理。
优势6:
当王璐同学答出“表面积越小,蒸发得越快”的错误结论时,我并没有慌张,而是询问其他实验小组有没有不同的观点。因为大部分小组都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以让他们直接区分出正确与错误来。而后我又询问他们做实验时,表面积大的酒精和表面积小的酒精滴的滴数是否一样,解开了其他学生心中的疑惑,处理得干脆利索。
不足6:
课后想想,这样处理不是最好,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应该加以充分利用,譬如:让得出错误结论的小组自己找出症结所在,并将得出错误结论的过程用语言展示给全班学生,这样的印象会更深刻,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另外,也可以点出,在动手做实验前一定要注意科学规范的实验要求,只有认真按要求去做,才能更好地探索到物理规律,寻到学习的宝藏。此外,因为在课堂上有一学生对语句理解有误,我把语言又作了点变动,改成了不易引起误解的语言。
第二节课后:
优点:
由于我学在上星期三请来了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和华师大二附中的郑桂华老师来上课,是借班上课,郑老师在课前十分钟和学生进行了沟通聊
天,使学生克服了陌生所带来的不适感,上课气氛很活跃,互动很好。通过观摩,使我收益匪浅,借鉴到《蒸发》课中,3月30日下午在洋恒中学借班上课过程中,我与学生配合得非常默契、融洽。
不足:
课堂前面两节《蒸发》课中,在“研究蒸发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实验中,表面积小的滴了一滴酒精,表面积大的滴了多滴酒精,导致得出“表面积越小,蒸发得越快”的错误结论,分析原因:学生没有接触过控制变量法,加上老师陈述实验要求时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根本不理解为什么要滴一滴,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下次上课时,要让学生先设计一下实验步骤,不管他们是否设计得出来,目的只是为了体验“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思想,我准备在下节课中予以调整。
另外,由于是借班上课,布置的课后作业“沙尘暴的起因和防治”成了一个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不如直接设计进课后的STS教育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植树护林、保护环境的德育教育。
第三节课后:
4月8日下午,借的是我校初一另外一个班级,该班也还没有学过物理课,同时课前没有做铺垫,所以对“进行实验设计”和“得出实验结论”等话语不能很好地理解,往往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出现不适。如:明确实验目的后,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有部分学生却利用了桌面上的苹果进行实验,说明老师的引导语言不够具体,还有部分学生直接开始操作实验,这是在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在今后借班上课时,要更充分地备学生才能避免出现这些不足。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4
07年暑假之后,我担任了八年级的物理教学。结合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教学伊始,我便引导他们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带着对新学科的好奇,保持着对物理的浓厚的兴趣,进行物理的学习,由此产生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反思课堂收获,可归纳为“两个抓住”。
一是抓住学科自身的特点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尤其初中,可操作实验很多,所以不管实验的难易,我都精心准备,哪怕是最简单的小实验,我也结合学生实际条件,让学生参与动手实验,课下亲自动手搞小制作,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制作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物理带给他们的乐趣。
在进行引言教学中,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物理是一门什么科学,也不灌输式的告诉他们物理研究的是什么。而是给了每一个学生一个放大镜,让他们亲自观察,亲身体会放大镜的成像情况,课本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实很容易,把实验留给学生,让学生动手,让学生感受,不要怕课堂不好控制,学生只要有仪器,只要有研究的内容,他们是积极配合的。教师在适时加以引导,探究的问题都解决了。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把放大镜给了学生,通过学生的探究,我提问,用放大镜看近处的'物体时,看到了什么?学生们都齐声回答,放大的像。我接着又问,看远处的物体时,看到了什么?学生兴趣很浓,有的回答说是缩小的,有的回答说是倒立的,接着有的就喊,老师,为什么啊?我没有正面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接着引导,除了看到的这些,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又看了一会。答案相当的多,几乎把凸透镜成像的情况都说出了。教学效果很好。
另外,课本中有漏斗乒乓球实验,我提前让学生用饮料瓶自己做了漏斗,找了乒乓球,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便已经把课本的实验做了,所以课上内容轻松领会,且兴趣很浓。
物理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科学,有些问题实际动手做一做,比空洞的说教更有用。
比如声现象一章中,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模拟击鼓息烛实验。我让学生动手组装,,自己实验,学生兴趣很高,一切得到了一一认证,从而巩固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教学。
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在进行完光学的教学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潜望镜。时间不长,真的有一个班的学生把自己粗糙的作品交给了我,让我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仔细的看了,一个很简单的盒子,两块互相平行且与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平面镜。在下方看能够看到高处的物体,还真的不错啊!
电学教学完成后,我让学生课下自行设计门铃。很快,学生们就有了回音。有一个学生拿着制作的门铃,找到我,说明了思路。我惊讶于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有许多的小制作,都是教学中实际遇到的,我不在一一列举。
通过和他们的交流和沟通,我越发的感觉到,把实验交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学生会给你一个惊喜,你会诧异于他们的奇思妙想。
二是抓住学生的感情。
我尽量课前提早进入教室和课后也不急着离开,为自己创造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我知道,学生亲其师,才信其道。
每一届学生我都是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我性格外向,比较幽默,很容易便与学生打成一片。他们与我没有距离,说话很随便。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回答问题时都抢着回答。
上课时,我总是笑着走向讲台。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和友好的眼神影响学生。有学生说,上物理课提神,不是学科本身提神,是他愿意以一种欢乐的气氛去学习。回答问题时,特别是全部回答时,有的学生说一句“废话”,学生们被逗乐了,我也没有责怪的意思,总是以一种友好的态度去看待他们,肯定废话中的有用的知识点,用幽默的语言指出其不足。达到让他们敢于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敢于发言也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是不容易的。由于有我的宽容,学生们积极发言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效果很好。
,可见老师和学生的感情交流的好坏,在一定的成分上决定的教学的成败。有的学生由于不喜欢某一科老师,导致不学习这一科,他们不管后果,不管是不是应该的,初中学生就有这样的特点,遇到这样的情况要疏导而不是强制。
这是我在进行八年级物理教学时的一点粗浅体会,希望和同仁共同探讨,以求提高。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5
新课程要求下担任初中物理教学决不能只当“教书匠”,照本宣科教教材,而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吸取经验,取长补短,与时共进。如果物理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教学中的研究成果,又对自己的教学不做认真反思,则教学过程只能是一潭死水,根本不能达到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下面我谈谈自己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反思
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现代教学理念和新课程观的具体化,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关键,新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要全面、系统、具体、科学,层次分明,可操作性强,且制定的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从根本上体现的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理念。教师职责不在是单一的“教书匠”,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组织者。在长期的物理教学中,只有更新教学理念,从传统的教学目标转向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定位、教师的主导角色的定位;也是认真实施新教材、切实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无定法,关键在得法”,初中物理教学要特别注重学法指导,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学生情况,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降低要求,加强辅导,多鼓励,绝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遗忘的角落”。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要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角色,“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改变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还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换法等等。
三、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不断要与时俱进,且要因人而宜。在物理教学中教学行为长期墨守陈规,一刀切,齐步走,不反思不总结不更新,教学效果就会体现低效无效。物理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进行经常性反思,但在反思教学行为时仅仅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还需要有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教学理念为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物理教学理念,就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社会和科学的飞速发展;了解新时代对物理知识的追求,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扬长避短,更新教学行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6
xx月xx日,xxx教研专家在赤岩初中精心组织了为期一天的南区物理学科联片教研活动,上午有四位教师上了原汁原味的抽查观摩课,下午与会教师集中进行了评课、说课专题研讨。其气氛之热烈,安排布置之紧凑,教师参与之积极,共同会诊之踊跃,活动内容之丰富,可与当年教材教法过关大会讲、课堂教学合格化大比武相媲美。最后县师训教研中心xxx对各位教师的备课、上课、评课、说课作了精辟的点评、精细的指导、高屋建瓴总结了这次联片教研展现的亮点和暴露的问题。
一、展现五大亮点
1、从各校对联片教研的态度看:各校领导班子对联片教研高度重视,非常关注。全体教师热情高涨,特别积极,都能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联片教研”会为契机,以提质增效为目的,掀起了“校际合作,联片教研”的热潮。
2、从物理教师的阵容和精神风貌看:年轻化、专业化是最大亮点,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巨大,大幅度提升南区物理教学质量前景乐观。
3、从抽查的绩效看:备课、上课、评课、说课的专业素质正在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都能在教学常规中得到体现,钻研课程标准的水平正在升位。
4、从教学流程的环节结构看:“三激”、“四为主”教学思路清晰。三激: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质疑解惑意识;激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感悟生活意识。四为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互动为主流。
5、从教学设计方案看:注重三维目标的科学定位与分解细化,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理性研讨,注重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与合作互动。
二、五大问题
1、与东区、北区、城区相比,接受新理念总是慢半拍,仍呈现出外界春风悠悠,里面涛声依旧,这“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闭塞,导致着观念滞后,方法僵硬,思维迟钝,也严重的'制约着南区教育质量的新突破。
2.缺乏鲜活的教研氛围,校本教研皮面化、形式化,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教改步伐不快,效率不高。
3.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少数教师上课课堂气氛要么沉闷、要么满堂哄,这是教师教学之大忌。
4.课堂问题的设计欠合理,教学策略欠科学,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夯不实,抓不细。仍存在着以教代学,以讲代练,导致学生厌学。
5.备课、说课不规范,仍是循规蹈矩,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总之,这次物理学科联片教研活动虽然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天,但通过研讨切磋、交流、会诊,个个物理教师深感触动很大,受益匪浅,真正达到了提升认识、更新理念、明确方向的目的,各校校长和教务主任都纷纷要求开展这样扎扎实实、务实高效的联片教研活动,并且踊跃请求南区联络组多在自己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一致认为这对提升南区教育教学质量,缩小与东区、北区、城区的差距,将会起到巨大作用。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7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创设趣味实验,培养注意能力
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专心致致地获取知识,引起注意,学习兴趣盎然,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以往有学生反映,学习物理难,对教材内容不理解,记不住,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屡见错误,常常是由于不注意或没有留心引起的,而创设趣味实验进行教学,效果就很理想。奇妙的实验表演,一片哗然欣喜,学生注意力集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学生会进入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
(二)投影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知觉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进行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借助摄影演示实验,即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更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的观察。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通过投影产生清晰的表象,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实践证明,借助投影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培养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时,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久之就会熟能生巧。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8
1. 对高一新生引导的反思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学运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习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平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2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 “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一、加强实物演示,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消除错误前概念,确立正确概念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习效果是重要的.
二、重视物理模型的运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消除学生思维障碍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 悟到在新课程下,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9
第一,要让学生切实学懂每个知识点。懂的标准是每个概念和规律你能回答出它们“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对一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说出它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能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为了学懂,同学们必须做到以下三点:认真阅读课本;认真听讲;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一般会比课本更具体更详细。认真听讲,一方面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注意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第二,学习物理,要掌握物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中学的物理规律并不多,但物理现象和过程却千变万化。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假设法,理想化法,等效替代法,隔离法与整体法等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提高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的能力,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物理问题。
第三,要即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否则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在弄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即时完成作业。
第四,阅读适量的课外书籍,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实践表明,物理成绩优秀的同学,无不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因为,不同的书籍,不同的作者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阐述问题,阅读者可以从各方面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学到很多巧妙更简捷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这方面我自己就有切身的体会,见识一多,思路当然就活了。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10
【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创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完成任务,改变我们长期存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实例让学生从运动和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物体的受力特点,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有助于学生体会和理解。教材接着从理论的角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力的数学表达式。之后,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公式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教材中设计了验证性实验: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通过圆锥摆实验,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对科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还有一点与过去不同,那就是在讨论完匀速圆周运动后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这块内容的补充,不仅为分析物体在曲线最高点、最低点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为万有引力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等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当然,学习完这一节之后,中学里所有的运动形式都学习完毕了,从而可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角度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曲线运动的条件,学习了处理曲线运动的重要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还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研究了平抛运动。接着引入角速度、线速度、周期、转速等物理量描述了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这些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向心力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由于向心力是一种学生感到陌生的力,而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还不是很强,所以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实验,使学生对向心力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种效果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并掌握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的公式,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2.教学难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教学策略与手段】
向心力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往往不清楚运动过程中什么力提供向心力,这说明学生对向心力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全面。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进行猜想→理论推导→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指导实践。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使用PPT、视频、演示实验、故事讲述,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1.实验仪器:带细绳的钢球(两人一个),铁架台,钢球一个,细绳一条,刻度尺,圆形瓶盖,秒表,物块,圆形瓶盖。
2.视频:自行车转弯,公园的转椅。
3.制作PPT。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11
充实而忙碌的一学年又结束了,回顾走过的路途,感触颇深:有一路欢歌,也有艰难奋斗的辛酸。
本学年我代初三两个毕业班的物理和初二一个班的物理,思想上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深知初三是收获的一年,是社会、学校最为关注的一年。初二是学生初中生涯的转折阶段。工作中我精心备课,勤于钻研,虚心聆听师傅的建议,课上认真耐心地引导,课后不忘细心辅导。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并且能得到及时地巩固。总体上,我是这样的.尽心尽力,针对个别学生我也能“因人而异”,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学生总体上有提高,个别上也有收获。第一学期期未考试,我235班物理满分者达到了4名,优秀率达到71%。由倒数第二进步为全校第三。236班物理满分者达到了4名,居全年级中游,251班物理成绩居中上游。所代班级的物理成绩综合评估在本年级位居第二,同本班的其它科目相比,物理是令各班主任及家长最放心的一门学科。细细回顾教学之中也有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物理实验操作”,总体上,平时训练太少,有时个别细节强调不够,因为小的失误而影响实验效果的现象也有发生。另外,对于平时所学的知识,尽管也和生活相互联系,但一遇到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总是束手无策等等。这些算是教学之中的不足吧。
这一学期来,我所代的物理科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我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创设真实生动的物理情景。
物理是一门抽象性强的学科,所以我上课时尽量给学生创造形象的一面。比如演示实验,知道恰当的实验事实能激发学生的悬疑,展示意外的物理现象能提升学习兴趣,实验体现着物理学的真实性和可重复性。所以,凡可做的演示实验我都尽量去做。我上课从来不照本宣科,尽量离开教案讲解,我和学生对话,使我的教学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通过简洁的实验、生动幽默的语言、精彩的板画和流畅的板书等,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我的目的是使学生易懂、注意力集中,不再怕物理,进而喜欢物理课。
2、搭建学生自主发展的平台。
如何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我的做法是: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2)、用实验验证疑问。
(3)、让学生上讲台。
(4)、教师应成为质疑的榜样。
这样就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有了发展自我的空间。
3、一切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一点也很重要,为此我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观念,在教学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情感教育,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还学会了做人。
综观我这一学期来的工作,敢说我是最努力的,尽管有不如意之处,但我有成功的喜悦,我会继续发挥我的长处,力避教学中的不足,并采取合理适当的措施力求我的教学更加完美,我相信,只要始终以一颗热心去面对我们的事业,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12
一、什么是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教师课后对教学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及时回顾、反思的简要文本记录,其关注焦点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的“成与败”、“得与失”、“利与弊”分析,因而它已日渐成为一种培养教师反思习惯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教学后记的主要特点是:并非前瞻的、预设的、全面的教学计划,而是后顾的、生成的、精要的文本小结。从时间关系上看,教学后记通常是写在“课后”而不是“课前”;从形成机制上看,教学后记不是教师只身书斋时预先对教学设计和学习状况的“理想”设定,而是通过对教学现象的“现实”回顾与反思及时生成的小结性文本;从内容完整性上看,教学后记未必是对完整教学设计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面包容和涵盖,而是对某个(种)教学步骤、教法技巧、教学灵感、突破创新、课堂反应甚至个别学生学习表现的“点滴”描述和反思。
二、教学后记是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说:“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要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常态和兴趣,“写”教学反思显得多么重要!“传统型”物理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学的中心和话语的霸权,在教学中比较注意知识积累、经验的应用和单向传授,忽略了教学的生成、学生人格的尊重、学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显然无法适应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物理教师要实现由“知识型”、“经验型”、“预设型”、“教学型”向“能力型”、“开发型”、“生成型”、“专家型”教师转变,这就需要从自我做起,不断反思自己日常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寻找自我求成的突破口、着力点,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抓手”。教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能将最新的、最有效的、最富有生命力的反思结果以教学后记形式记录下来,这将极大地方便物理教师随时查询、学习和借鉴,其重要价值窥见一斑。
三、物理教师如何写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的“切入点”不同,教学后记的内容也有所差异。目前,人们对教学后记内容的看法不一,仁智各见,但以下四个方面应当成为教学后记首选内容。
1.记录教学进程的针对性分析
教学后记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反思教学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对教学进程的针对性分析特指对有反思价值的某个(或少数几个)教学环节的精心考量,而不是对所有教学阶段“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全程式记录。教学后记重点分析收到较好效果和存在明显不足的阶段,其价值在于分析寻找成与败的原因,不断归纳出避免教学失败的方法,总结出获取教学成功规律。比如,在《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我预先设想同学们应该可以轻易从手推车、跷跷板等实物中抽象出杠杆,但结果却出人意料。课后,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是因为现在的学生更多地被繁重的学习任务所束缚,几乎没有闲暇时间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放飞梦想所致。于是,我在教学后记中提醒自己,下次上这节课时,请同学们回家后以适当的方式对手推车、跷跷板、扁担等一些事物作初步了解,为本课的顺利教学事先作好铺垫。
2.记录最新见解和疑惑
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现有水平和认知特点存在着较大差异,对同一问题常会产生一些出人意料的新见解、新看法。如果将这些“未曾预约的精彩”及时记录在案并加以认真分析,这不但是对教学经验的丰富,更是对思考角度的转换和思维习惯的完善。另外,当面对来自学生的新疑惑、新问题时,即便那时一下难以应对,都应真实记录下来。因为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十有八九就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就算是学习中的错误也应“诉于笔端”,因为错误本身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东西,错误其实也是一种美丽!例如,在讲解《功》一节时,有学生认为“功为负,物体就后退”。持有该观点的学生,主要是对功的物理意义理解不到位所造成的。在教学后记中,我认真总结了这一现象的解决办法:功为负,表示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3.记录教学灵感
教学灵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是毋庸质疑的,但由于它是在复杂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的“激荡”状态时产生,所以具有随机性、瞬时性和迸发性的特点,若不及时加以记录,将会很快遗忘。比如,在静摩擦力时,学生对静摩擦力的方向难以理解。我顺手拿起黑板擦,一手把它按在桌子上,另一只手沿水平方向拉,让它保持一种运动趋势(仍然静止)。只见黑板擦上的“毛”向另一方向弯曲。这一下子将运动趋势和静摩擦力的.方向直观形象地展现面前,让学生对“静摩擦力”有了更为深刻而准确的认识。这种教学灵感稍纵即逝,因此要及时记入教学后记,更好地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4.记录教学突破与创新
无论是教学观念的一次更新,还是教材使用的一次突破、教学手段的一次尝试、讨论方式的一次遽变、学习检测方法的一次创新,这些都可成为教学后记的珍稀资源。比如自己有时也抱怨教材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实在不好教。但细细想来,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例如在教授《牛顿第一定律》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宇宙间有“不受力”的物体,我精心设计教学导入。一开始我就直接提出一个悬念: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同学思维活跃,大胆发言:如果向上抛出去的物体,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太空以外,就回不来了。显然,通过这样别开生面的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相互讨论中使问题更加清晰化、明朗化,最终让大家获得正确 的认识。
教学反思是教学后记的“生命律动”,虽简约却不简单。教学后记实现了现实中的“我”和思想中的“我”的亲密而精彩对话。通过教学后记让教师欣享教学中的“点滴”精彩,这将在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经验和促进专业成长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13
1、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
优点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基本可适应。老师可直接了解到学生课程听懂程度,学生有何问题亦可以直接向老师提问,达到理想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沟通效果。缺点是:学生人数多后,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加重了老师上课负担,最重要的是——上课的时间都几乎是花在授课的过程中,因此在上机时好少或几乎没有什么时间来辅导学生。课堂容量小。结论:这一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多学生听课前提下,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太明显。
2、电视或投影仪的媒体教学手段
不论是采用电视和投影仪,其取得的效果差不多,所以都有共同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弥补了传统黑板教学的不足,可以直观的把电脑的操作界面在电视或投影仪显示出来,这样学生像看电视或电影形式来观看老师的电脑操作过程,让课堂更为生动。老师也不需要像以上方法样,要分组给学生授课,从而大大节省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学生。
缺点:图像不够清晰,甚至摸糊。由于是全班学生观看一个电视或一个屏幕,加上图像又不太晰,故在界面的直观性大有不足。
3、多媒体软件网络教学系统
优点:可将教师的电脑操作时实过程传到每一个学生的显示器,学生只需看自己电脑的显示器就行了,这样便取得了很好的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操作过程的可视化。也大节省课堂的时间,从而大增加了学生的课堂的辅导时间。
缺点:比前两者都更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是由于更现代化、可视化教学更为直观,所以容易让教师产生依赖的心理,容易认为已经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也无形因“现代化”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结论:多媒休软件网络教学系统是很能适应教学的'基本需求,加以稍微的缺点刻服,可取得比前二者教学手段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实际上,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仍占主导,现代教学技术还远没实现其应有的巨大作用。有些学校虽然有了计算机、校园网、语音教室的现代化设施,但其利用率还不够理想,“藏在深闺无人识”,大量硬件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要想向前走好,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就显得更重要。目前,能把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运用得恰到好处者毕竟是少数,只有观摩课上有所应用,平时教学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并不多。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对此,学校应该让重金购置的现代化设备发挥出最大的优势,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把眼光聚焦在如何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巨大作用上。这里还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有专业技术人员与教师相结合,制作出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应用软件,丰富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资源;二是加大对教师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培训,使教师自觉使用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14
一、静态变动态,提高学习兴趣
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图是静止的,若用动态投影辅助教学,效果较好。如在讲杠杆的力臂概念时,老师在黑板上怎么画都是静止的,学生印象不深。用可动的投影片,力臂会随力的作用方向改变而改变,学生看起来十分鲜明,兴趣高涨。在较短的时间内绝大多数学生都理解了力臂的概念.
二、师生共同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利用投影进行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处在主导地位,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在投影片上题目的展示下,教师让学生轮流在投影仪上将答案打出来,答对了的学生受到鼓舞,如果答错了,其他学生给予纠正。形成了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教师在学生有误区时便于及时点拨。知识传输畅通,反馈及时.
三、增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事实证明,学生在消化知识时,只有不断地向大脑中传输信息才能引起记忆和理解的.连续发展,利用投仪教学,贮存信息多、传输信息快、直观连续,使学生得到不断练习、消化、理解知识的机会,提高了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做练习时采用手写题目或小黑板展示,也不过7~8道,用投影展示可达10~20道,教学效率提高明显.
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已不适应大面积、快速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用投影教学不仅是教学形式的改变,而且也是教学思想的转变。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15
多年的应试教育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式教育方式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优秀学生”。这种教育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阻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物理新课程改革把探究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在科学探究中,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即完全探究;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即部分探究。本文就以“探究平面镜成像”为例,谈谈侧重于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部分探究。
1 提出问题
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的镜子,物理学中把它叫做平面镜。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能够在镜子里清晰地看到自己,镜中的那个“自己”就叫做“像”。那么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将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2 提出猜想与假设
师: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面镜,仔细观察物与像有什么特点,像、物与平面镜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
生:像与物在平面镜的两侧,像与物是完全一样的。
生:物运动,像也运动。
师:很好。有同学说像随着物的运动而运动,那么,这样的运动满足什么规律呢?比如当物靠到平面镜时,像是靠近还是远离平面镜呢?当物远离平面镜时,情况又如何呢?
生:物靠近,像也靠近;物远离,像也远离。
师:对了,也就是说像到平面镜的距离随着物到像距离的减小而减小,增大而增大。那么,你们是否还可以做出进一步的猜想?
生: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是相等的。
师:很好。现在我们就来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有时学生提出的猜想比较随意、生活化,教师可通过师生对话,共同讨论,以及在关键时加以引导,使学生提出的猜想更加科学化、模型化以便于下一步探究活动的展开。当然,在探究过程中还要使学生明白猜想虽然是一种假设,但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观察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的。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来设计实验验证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请大家四人一组,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经过几分钟讨论,许多组在设计方案时遇到了困难。大多数的同学想到用直尺测量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但与又发现像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无法进行实际的测量比较,只能靠视觉进行判断。要设计出教材中给出的较完善的实验方案对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让学生去尝试设计探究方案,主要是让学生去体验探究过程,并体会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师:平面镜所成的像并不是由实际光线穿过平面镜而形成的,这样形成的像叫虚像。
师:在设计方案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距离的含义是什么,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指的是哪一段?
生:距离指的是垂直距离,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指的是蜡烛到平面镜的垂直线段。
师:我们观察到平面镜的后壁是不透光的,怎样能同时观察到像又能看到镜后的物体呢?大家观察一下窗户上的.玻璃板,你们什么想法?老师发给每组一块玻璃板和两支相同的蜡烛,让他们提出合理的方案。
生:我们组认为要测定物与像的距离,最关键的是把像的位置找到。于是,我们想到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使其成像,透过玻璃板把第二支蜡烛放在与第一支蜡烛的像重合的位置上,这样第二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最后我们用粉笔把物与像的标记下来,用直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如果这两个距离相等,就可验证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师:玻璃板的位置需要确定吗?
生:需要。可事先在桌子上画一条线,在做实验时就将玻璃板放在这条线上。
师:这个想法很好,但是粉笔记号会不会很容易被抹掉,或者在测量的时候变得模糊呢?
生:可以用白纸。先在白纸上画一条线,将玻璃板放在线的位置上,然后把蜡烛放在白纸上进行实验,这样就可以用笔标出物与像的位置,既准确又方便。
此时,在老师与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方案已基本形成了,虽然不是很完善,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都想马上动手操作。鉴于本探究过程并不是很复杂,老师可让学生立即进行探究。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老师应关注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每个学生是否都积极参与,及时为学生答疑或提供帮助,必要时也可参与到学生小组活动中去。
最后每位同学可以结合自己的探究过程,完成探究报告。完成报告实际上是对整个探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总结和反思,也能对方案进一步完善,如有同学提出将白纸对折,而不用画线;有的同学提出直接把物放在距玻璃板5厘米的地方,再测量出像的位置。
设计一个好的实验方案,是整个探究得以完成的关键,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初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加之他们对问题缺乏周密的思考,所以实验探究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这时老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尝试,另一方面要针对他们设计的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尽量避免直接将其操作步骤告诉学生。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物理教学反思05-08
物理教学高中教学反思04-14
物理教学反思【精】06-20
【热】物理教学反思06-21
物理案例教学反思06-13
【热门】物理教学反思02-01
关于物理教学反思03-23
物理电阻教学反思04-05
物理优秀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