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书稿范文>赏析>《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时间:2022-03-19 11:42:28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代: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译文: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太阳已高高升起睡意依然很浓,这时军将叩门将我从梦中惊醒。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口称是孟谏议派他前来送书信,还有包裹用白绢斜封加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我打开书信宛如见了谏议的面,翻检包裹有圆圆的茶饼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听说每到新年茶农采茶进山里,蛰虫都被惊动春风也开始吹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因为天子正在等待品尝阳羡茶,百草都不敢先于茶树贸然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和风吹起来茶树好像长出蓓蕾,原来是春天之前发出的黄嫩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摘下新鲜的茶芽烘焙随即封裹,这种茶叶品位极好很少见到它。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茶叶供奉皇帝之余还献给王公,怎么还能够送到我这山人之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我关上柴门室中没有一位俗客,头上戴着纱帽来给自己煎茶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碧绿的茶水上面热气蒸腾不断,茶汤里细沫漂浮白光凝聚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喝第一碗唇喉都湿润,喝第二碗去掉了烦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第三碗刮干我的胃肠,最后留下的只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第四碗后发出了轻汗,平生遇见的不平之事,都从毛孔中向外发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第五碗骨健又兼身清,第六碗好似通了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第七碗已经吃不得了,只觉得两腋下微风吹拂要飞升。

  蓬莱山,在何处?

  蓬莱山,又在哪里?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我玉川子,要乘此清风飞向仙山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山上群仙掌管人间土,高高在上与人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哪里知道有千百万百姓的生命,堕在山巅悬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顺便替谏议探问百姓,到头来能得到喘息否?

  注释: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走笔:谓挥毫疾书。孟谏议:即孟简,生平不详。谏议:朝廷言官名。打门:叩门。周公,指睡梦。《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周公!”后代即把梦周公作为睡梦的代称。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juàn)斜封三道印。

  “白绢”句:言军将带来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开缄:打开信。宛见,如见。月团:指茶饼。茶饼为圆状,故称。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zhé)虫惊动春风起。

  “闻道”二句:言采茶人的辛苦。蛰虫:蛰伏之虫,如冬眠的蛇之类。

  天子须尝阳羡(xiàn)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阳羡:地名,古属今江苏常州。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古人论茶,唯言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茶事拾遗》:“(张芸叟)云:有唐茶品,以阳羡为上。”

  仁风暗结珠琲(bèi)瓃(léi),先春抽出黄金芽。

  “仁风”二句:意谓天子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琲瓃:珠玉,喻茶之嫩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至尊”二句:意谓这样的珍品茶,本应是天子王公大人享受的,现在竟到了我这样的山野人家来了。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纱帽笼头:纱帽于隋唐以前为贵胄官吏所用,隋唐时则为一般士大夫的普通服饰。有时亦指普通人的纱巾之类。葛长庚《茶歌》:“文正范公对茶笑,纱帽笼头煎石铫。”明文徵明《煎茶》:“山人纱帽笼头处,禅榻风花绕鬓飞。”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碧云:指茶的色泽。风,指煎茶时的滚沸声。白花:指煎茶时浮起的泡沫。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吻:唇。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蓬莱山:神话传说中的仙山。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司:统率。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duò)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苏息:困乏后得到休息。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作品。

  此诗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开头写谢谏议送来的新茶,至精至好至为稀罕,这该是天子、王公、贵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宠若惊之感。中间叙述煮茶和饮茶的感受。由于茶味好,所以一连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时,觉得两腋生清风,飘飘欲仙,写得极其浪漫。最后,忽然笔锋一转,转入为苍生请命,希望养尊处优的居上位者,在享受这至精好的茶叶时,知道它是无数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来的。诗人期待茶农们的苦日子能有尽头,诗里蕴含着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全诗奇谲特异,句式长短不拘,错落有致,行文挥洒自如,直抒胸臆,一气呵成。

  第一段分两层。头两句为第一层:送茶军将的叩门声,惊醒了他日高三丈时的浓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读过信,亲手打开包封,并且点视了三百片圆圆的茶饼。密封、加印以见孟谏议之重视与诚挚;开缄、手阅以见作者之珍惜与喜爱。字里行间流溢两人的互相尊重与真挚友谊。

  第二层写茶的采摘与焙制,以烘托所赠之茶是珍品。头两句说采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尝新茶,百花因此不敢先茶树而开花。接着说帝王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着重渲染珍品的“珍”。以下四句,说像这样精工焙制、严密封裹的珍品,本应是天子王公们享受的,而今竟到这山野人家来了。在最后那个感叹句里,既有微讽,也有自嘲。

  以上全用朴素的铺叙,给人以亲切之感。诗中虽然出现了天子、仁风、至尊、王公等字样,但并无谄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却把诗人自己和他们区别开来,把他划入野人群中。作为一个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诗人,他有一种坦直淡泊的胸襟。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欲,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似乎只有在这片天地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第二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现他内心风云的不平文字。

  反关柴门,家无俗客,这是一种极为单纯朴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摆脱可厌的世俗,过他心灵的生活。纱帽,这里指一般人用的纱巾之类。诗人纱帽笼头,自煎茶吃,这种平易淡泊的外观,并不说明他内心平静。读完全诗,读者才会见到他内心炽热的一面。

  碧云,指茶的色泽;风,指煎茶时的滚沸声。白花,煎茶时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里,煎茶自是一种极美好的享受,这里也不单纯是为了修饰字面。以下全力以赴写饮茶,而所饮之茶就像一阵春雨,使他内心世界一片葱翠。在这里,他集中了奇特的诗情,并打破了句式的工稳。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浅出”,或者说“险入平出”。七碗相连,如珠走盘,气韵流畅,愈进愈美。“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看似浅直,实则沉挚。第三碗进入素食者的枯肠,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肠中搜索的结果,却只有无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却又使人平添无限感慨。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要紧处。他写来轻易,笔力却很厚重。心中郁积,发为深山狂啸,使人有在奇痒处着力一搔的快感。饮茶的快感以致“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了。这样的情况虽然可能也有,但也应该说这是对孟谏议这位饮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赞誉。同时,从结构上说,作者也要用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飘飘欲仙的感觉,转入下文为苍生请命的更明确的思想。这是诗中的“针线”,他把转折处连缝得十分熨贴。

  蓬莱山是海上仙山。卢仝自拟为暂被谪落人间的仙人,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风,返回蓬莱。因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不知下界亿万苍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莱山,替孟谏议这位朝廷的言官去问一下下界苍生的事,问一问他们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得到喘息和休息的机会。诗人期待劳苦人民的苦日子能有尽头,得有喘口气的一天。可知诗人写这首饮茶歌的本意,并不仅仅在夸说茶的神功奇趣,背后蕴藏了诗人对茶农们的深刻同情。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谢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8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5

寄内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7

寄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4

寄韩谏议注原文及赏析07-17

谢亭送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9

寄宇文判官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9

送孟东野序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8

寄夫原文、注释及赏析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