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象和小蚊子》教案及反思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象和小蚊子》教案及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大象和小蚊子》教案及反思1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集体协作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自制大鼓、手铃、响筒。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3、根据故事情节集体来演奏。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故事挂图
2、大鼓一个、手铃若干、响筒若干。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认识自制大鼓、手铃、响筒。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活动难点:根据故事情节集体来演奏。
活动过程:
导入:通过模仿大象和小蚊子来到自己的座位上。孩子们,我们来学一学大象走路吧,伸着长长的鼻子,轰轰地走着。现在咱们再变成一只小蚊子,嗡嗡地飞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好!小朋友们表现真棒!
一、开始部分
认识大鼓、手铃、响筒. (以听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并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1、玩游戏“小鼓会唱歌”,感受声音的轻与重和快与慢。
师:小朋友们,听谁在给我们唱歌?你们认识它吗?——小鼓。”(直接出示小鼓)
师:“下面小鼓要唱两首歌,大家要仔细听一听,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个样?”
幼:不一样。第一首快,声音轻;第二首重,声音慢。
2、听声音,感受乐器的'音色,认识新乐器——响筒。
师:接下来又是谁呢?请小朋友听一听这种声音。老师告诉小朋友:这件乐器叫响筒。(并让幼儿再次欣赏响筒的声音,并仔细地观察其外形)。
3、师:“小朋友看一看,老师拿的是什么?手铃要讲故事了,请你们仔细听一听,手铃在故事里变成了什么?小鼓和响筒在故事里又变成了什么?”
二、基本部分
故事《大象和蚊子》。
1、教师结合乐器响筒、手铃、小鼓讲述故事。(伴随乐器讲故事,不仅能够吸引幼儿,而且能够让幼儿了解到乐器的使用方法。)
提出问题,巩固故事。
师:“故事里面讲的是谁和谁的事情?”(是大象和小蚊子)
2、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师:“咚——咚——咚——的小鼓声是谁发出的声音?它在做什么?”(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师:“呱——呱——呱——的呱呱筒声在故事里是什么声?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赶走蚊子,不让蚊子叮自己)
师:“在故事里,小鼓最后为什么发出了‘咚!咚!’两下重重的声音?”(大象生气了,使劲跺脚呢)
师:“大象跺脚后,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样子?”
(幼儿回答并表演蚊子晕倒的样子)
3、老师和幼儿一同表演演奏。
师:小朋友想自己来演奏吗?那么老师扮演大象,需要用小鼓和响筒;小朋友扮演小蚊子需要什么呢?(手铃)。
4、老师讲故事,幼儿集体演奏。
三、结束部分
今天,小朋友们演奏的都非常好,现在这些乐器要回家休息了,咱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去吧。(播放音乐)
活动延伸:在表演区投放乐器,鼓励幼儿在表演区进行表演。
教学设计: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个打击乐的教学活动,其形象幼儿比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儿已知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现实水平。整个的活动设计是由各种打击乐引出的故事情节,充分让幼儿感知打击乐与故事的融合,然后让幼儿亲身体验演奏的乐趣,大大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幼儿反应: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在刚开始了解各种打击乐的时候,孩子们就表现的很认真,因为他们对声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兴趣,想自己能试试。第一遍老师讲故事个别幼儿配乐演奏时,孩子们能够积极配合,慢慢进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时有的幼儿已经能够自己边说故事情节边配乐,可以说孩子们都乐在其中,积极参入,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不足和改进:
首先我们的打击乐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数量较少,这是需要克服的问题。在让个别幼儿表演之前应该先集体进行空手练习,等孩子们完全了解故事情节再演奏,为后面的集体演奏打下基础。
《大象和小蚊子》教案及反思2
活动目标:
1、初步欣赏乐曲,感受其中的诙谐趣味。
2、通过联系故事线索、角色表演、动作模仿等形式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3、体验与同伴相互游戏所带来的快乐。
4、感受音乐节奏,乐意参与音乐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5、在活动中与同伴共舞,交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活动重点:幼儿能用身体动作体验和表现故事情节。
活动难点:幼儿能随图谱,按故事情节记忆动作顺序,玩音乐游戏。
活动准备完整音乐、图谱、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播放课件,教师讲述《大象和小蚊子》的`故事,幼儿根据故事创编动作。
二、基本部分
2、听音乐用动作把这个故事表演一遍。
(1)、教师带幼儿听音乐完整做一遍身体动作。
3、出示图谱,教师指图,幼儿看图谱表演完整的身体动作。
(1)、出示图谱,明确图谱上的角色。
(2)、教师指图,幼儿尝试说一说,做一做。
(3)、教师指图,幼儿跟着音乐看图谱做动作。
4、分角表演。
(1)、教师与幼儿分角色表演。
(2)、幼儿分角色表演。
(3)、我们玩得真开心!请客人老师跟小朋友一起玩游戏。
三、结束部分请小朋友听着音乐,做动作表演故事走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在次活动中,幼儿兴趣很高,善于表现自己,也很投入音乐游戏,使幼儿充分体验了游戏中小蚊子叮与大象赶的逗乐情趣。孩子们很开心,活动后孩子们都给我说,老师我们还想玩这个游戏呢,我听了后很欣慰。但是活动中也存在不足,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我在有些环节的语言组织上不够精炼,还需要加强。在活动的设计上也有一些欠缺,以后也需要更进一步的提高。
《大象和小蚊子》教案及反思3
教学设计: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个打击乐的教学活动,其形象幼儿比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儿已知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现实水平。整个的活动设计是由各种打击乐引出的故事情节,充分让幼儿感知打击乐与故事的融合,然后让幼儿亲身体验演奏的乐趣,大大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体验乐器演奏带来的快乐。
2.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和根据故事情节与乐器进行匹配。
3.引导幼儿了解乐器发出的声音,并乐意参与游戏。
4.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5.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活动准备:
大鼓.摇铃.盘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能根据股市情节与与乐器进行匹配,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2.难点:幼儿分角色进行表演,并能控制自己的乐器。
活动过程:
(一)导入:师生问好
1.教师打击乐器发出声音,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刚才听到什么声音了?(鼓声.铃声)还有什么声音呢?(幼儿讨论)
2.教师出示乐器,进行演奏,幼儿熟悉乐器。
师:今天老师请这三样乐器宝宝来和小朋友作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大象和小蚊子》。
师:1.器宝宝来当大象和小蚊子,一起来听一听什么乐器声音像大象走路的声音?为什么?(幼儿讨论)
2.边摇摇铃边提问:摇铃像谁的声音?
(二)开始部分
1.教师边讲述故事边表演乐器,了解基本情节,初步感知游戏。
提问:(1). 大象是怎么走路的?(幼儿表演)教师用大鼓配合。
(2). 大象打起了瞌睡,谁来了?蚊子是怎么飞的?蚊子看见了什么?发展幼儿腿部力量,培养幼儿的竞技意识。
它们要干什么了?(我们去叮叮吧)它们怎么叮的?(教师用摇铃配合小蚊子飞的'声音)
(3). 大象醒来了用尾巴赶蚊子,它是怎么赶的?(教师用盘子刷刷的声音表示赶蚊子的声音)(4). 大象生气了,一跺脚,咚!蚊子怎么了?(死了)2.教师指导幼儿用动作表演故事--师幼共同表演。
3.幼儿分角色用乐器表演故事,教师讲述幼儿表演。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表现的真棒,小乐器累了,想回去休息了,我们把他们送回家--整理乐器
活动延伸
为幼儿提供更多不同的乐器和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探究还有哪些事物发出的声音像大象和小蚊子。
活动反思:
幼儿反应:
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在刚开始了解各种打击乐的时候,孩子们就表现的很认真,因为他们对声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兴趣,想自己能试试。第一遍老师讲故事个别幼儿配乐演奏时,孩子们能够积极配合,慢慢进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时有的幼儿已经能够自己边说故事情节边配乐,可以说孩子们都乐在其中,积极参入,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不足和改进:
首先我们的打击乐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数量较少,这是需要克服的问题。
在让个别幼儿表演之前应该先集体进行空手练习,等孩子们完全了解故事情节再演奏,为后面的集体演奏打下基础。
【《大象和小蚊子》教案及反思】相关文章:
《大象和小蚊子》大班教案01-20
大象和小蚊子活动反思2篇04-05
《大象和蚊子》教案10-04
《大象和小蚊子》大班教案7篇03-29
大班大象和蚊子教案11-09
大班音乐教案大象和蚊子11-12
蚊子和狮子教案02-22
《猴子和大象》教案03-29
小乌龟和小蜗牛教案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