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声声慢》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声慢》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
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
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
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一种深深的愁思
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
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
(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语速缓慢低沉)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3)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
——《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
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板书意象雁)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分析意象
刚才讲到,“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黄花: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
梧桐:
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再看这一句: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
四、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意境
就让我们闭上双眼,随着音乐把自己化身为李清照,走进她为我们营造的凄美画境,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然后,请你用诗化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我们。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总结。要点:抓住词的语言,可作适当联想。
确实,李清照在情景交融方面取得一愁未了一愁添,一愁却比一愁深的效果,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能深切感受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的词人内心深处的痛。
五、分析完了这首词,体会了词人的情感,让我们带着感情再读此词。
生读
范读
六、拓展练习。
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 (2分)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2分)
答案: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分)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2分,“ 景”1分,“作用”1分)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含义与作用各1分)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下练习题。
板书设计:
声 声 慢
国愁 家愁 情愁
亡国之恨 丧夫之哀 孀居之苦
教学反思:
《声声慢》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景、叠字抒情的特点。
2.感受词人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体味融情入景、叠字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创作动机;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会通过分析歌词意象来揣摩词人情感的方法。
一.导入:
前天我们学习了宋词中一首婉约派的作品,题目叫——《蝶恋花》,作者是北宋词人晏殊。
除了晏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婉约词的融情入境的特点,缠绵凄切的基调。
二.先了解两个词人的生平和词作的背景,以理解创作的动因。
1.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雨霖铃》,唐时旧曲,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她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长女。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这是一个喜爱收集金石古玩的收藏家,夫妇俩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
我们学过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是表现了她年轻时无忧无虑,无端生愁的情愫。
但其后不久,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举家南逃,开始颠沛流离。先是父母双亡,第二年赵明诚去世,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这我们在初中学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已有所了解。
《声声慢》就创作于这个时期。此时词人正飘泊江南,流落无依,形影相吊。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提示:1、注意朗读时的重起轻落,语调舒缓。
2、注意通过准确的停顿、拖音传达出词人哀婉悲戚之情。
四.找出两首词的词眼,说说这两首词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愫。
……
《雨霖铃》: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解说:《雨霖铃》以一个冷落的秋景作为背景,表达了人间难以割舍的离情。上阕写了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的朋友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下阕写词人想象离别后孤独寂寞的清冷之情。《声声慢》写的是无法言说的“愁”,也是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来渲染愁情的.,表现词人因国破、家忘、夫死而只身流落江湖的孤苦无依。
五.寻找归纳婉约词中典型意象,理解它们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一)《雨霖铃》
1.找出主要意象:
寒蝉、长亭、晚、骤雨初歇 长亭 兰舟 泪眼 烟波 暮霭 楚天 杨柳 晓风 残月
2.说说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
缠绵绯恻,悲苦凄冷,难舍难分……
3.哪些意象我们在以前的诗歌里面学到过?
(1)长亭
长亭:(看注解)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使古人送别的地方。
明确:古人常在长亭送别,此处用长亭,既交代了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
(2)兰舟
兰舟:“看注解”相传鲁班曾经刻木兰树做小船,后来“兰舟”变成了船的美称。
明确:本词中“兰舟”其实指的是“驾船的人”,即船夫,它在表达主要集中在“催”字上,本来应该上船出发的时候了,船夫催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在作者听来却是声声催心,让两人肝肠寸断。一个“催”字传神地写出了两人不忍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情景,把离别的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3)泪眼
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送别诗”一类的重要意象,绝大多数别离者都难免泪下沾巾。
如: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明确:泪眼,也就成了离别的典型意象,以致有了成语“挥泪而别”。
(4)清秋
清秋:本身就是万物调令,肃杀萧条的季节,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清秋意象就积淀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
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明确:“冷落的清秋”与上文“寒蝉”呼应,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
(5)杨柳 残月
1.杨柳:古人便有折柳赠别之俗。柳成为寄别之物,自汉代始。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意,
中国古典诗词中“柳”意象在表赠别的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
例如:《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送别》“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残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例如:白居易:《琵琶行》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确:面对杨柳、残月,作者不禁黯然神伤。
本句堪称柳永词的千古绝唱,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原因在于这两句中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
(二)《声声慢》
1.请找出诗歌中的主要表现愁绪的意象
……
酒 雁 黄花
2.酒
酒:常言借酒消愁,特别是离人更爱饮酒。如: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李白《月下独酌》: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明确:常言道:借酒浇愁,愁更愁,本句中作者却不说此意,但言酒淡,不足敌急风,实则非指酒淡,更指愁浓,浓到任何烈酒都化不开,可见其词之含蓄婉约。
3.雁
雁:雁为候鸟,春日南飞,秋日北归,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有特征性的意象,人们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明确:于是“雁”就成了诗人用于寄寓离别伤情的典型意象。
4.黄花
黄花:菊花。菊花给人以幽静清瘦之感,颜色比较朴素。中国古典诗词中也经常提到“落花”这个意象,用它暗示着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如:
李煜《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还有像“梧桐 细雨”等,诗人运用这些典型的意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国恨家仇,表达了自己的孤苦寂寞。
六.小结。
婉约派词表达情感含蓄委婉,喜欢用典型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雨霖铃》和《声声慢》都是婉约派词的代表作品。
以后接触这些作品时,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理解。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背诵《雨霖铃》和《声声慢》;学习《雨霖铃》中“点染”法,理解《声声慢》中叠词的作用;再听名家朗诵《雨霖铃》和《声声慢》,感悟词人离别之苦和流离之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我们昨天学习了两首宋代婉约派词,它们的题目和作者分别是:
……
《雨霖铃》柳永 《声声慢》李清照
二.朗读背诵《雨霖铃》、《声声慢》
……
指名背诵。
三.理解《雨霖铃》中“点染”的作用和效果。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警务渲染烘托。请你在《雨霖铃》中再找出这样的句子1-2句,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和效果。
……
(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留恋处”是“点”,“兰舟催发”是“染”。词人先用“留恋处”来说离别,再用“兰舟催发”来烘托离别的恋恋不舍。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别离”是“点”,“冷落清秋节”是“染”。词人先说出离别之苦古来如此,接着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已经超越了古人的。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是“点”,说明离别之苦,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来渲染这种离别,让人更深切地体会词人的这种愁苦之甚。
归纳:如此写法,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
四.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瑞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易安秋词《声声慢》, 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结合这段评价,讨论“声声慢”中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并联系你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
寻寻觅觅——反复寻找又找不到,渲染一种失落之感。
冷冷清清——这是寻觅不着的结果,这叠词给人一种渐次浓重的感觉。“冷冷”时外部环境,而“清清”却是内在感受。
凄凄惨惨戚戚——“凄凄”,是由冷清的环境凝聚在心而表现的,“惨惨”比“凄凄”心情更凄凉,而“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更甚,似乎已无法承受。这三个叠词有浅入深,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道尽了流离颠沛之苦。
点点滴滴——“点点”是雨声,而“滴滴”却滴在词人的心上。这个叠词也是逐层推进,道尽了人世沧桑。
课外举例: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运用叠词法形象写出了声音的逼真和自然流畅,显示了弹奏者高超的技艺。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写出了秋的肃杀气氛;滚滚写出了长江的浩荡。
还有语气词的重叠,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噫吁嚱,危乎高哉,这些叠词的运用或加重语气,或加深情感,起到很好的表达作用。
五.小结。
《声声慢》教案 篇3
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会有感情的诵读词作。方法和过程目标
寻找诗眼,解读意象,把握情景关系,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结合此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
分析词人如何以意象传愁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一般愁字别样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 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位奇女子,她凭一份清高、一份脱俗,独步词坛,光耀千秋。她半世孤苦,却心细如尘;她一生坎坷,却经意执着。她用七十年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千万代流传的妩媚和凄婉。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读她的名篇《声声慢》。
二、 初读、初味词情
1、 指名学生朗读
2、 同学点评
3、 教师点评,指导诵读
4、 学生有情感的诵读
三、研读、品味词语
(方法一):寻找“诗眼”
思考:词中弥漫的是什么情感?(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明确:“愁”——“词眼”
(方法二):解读意象
思考: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殊意义?提示:可以通过这样的句式来回答问题:
我选赏的是“ ”(词句)中的“ ”(意象),它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代表 (意象内涵),如在《 》(作品名称)中的“ ”(含有选赏意象的`诗句)。该意象在本词中的作用是 。
请先独立思考,有困难可以互相讨论。五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设计意图:用已知接通未知。通过明确的学习指导,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展示阶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提升。)
意象探究
a、淡酒
b、秋风
c、过雁
d、黄花
e、梧桐细雨
(方法三):情景关系
借景抒情
直接抒情
(方法四)知人论世
出示幻灯片: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思考:结合作者经历分析愁之内涵
明确: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四、美读,融入情感
五、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
六、师生共同归结鉴赏诗词的方法
1、知人论世
2、找词眼、悟主旨
3、赏析意象
4、联想想象
5、缘景明情
七、小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声声慢》教案 篇4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婉约派 2、朗读 3、理解该词,体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词 体验情感 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预设:
导入: 人字是一个象形字,演变到今天,你们猜想为什么会上尖下大?(学生言说 )
其实对人的认识,古人达到很深的高度,老子有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认识;《易经》把“三才”作为其结构的框架,而“三才”就是指天地人。人处于天地之间,与天地息息相关。现在我们要从课文读一个活在北宋南宋之间的李清照,该如何解读? (学生言说 ) (教师总结)我们就围绕“天、地、人 ”三个字学习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
感受 思悟 体验:
一、读“天”
1、 朗读词
2、 寻找与“天”有关的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 黄昏 秋天(黄花)晚 || 风 细雨
3、 学生活动,交流
4、 教师指导,共同明确
二、读“地”
风急 满地黄花堆积 梧桐更兼细雨 雁 || 窗儿
三、读“人”
1、人的活动 寻寻觅觅 三杯两盏淡酒 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2、人的所感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最难将息 怎敌 正伤心 独 怎一个愁字了得
3、人的性别、身份、经历?
联系背景资料
四:想象体验情境
五、把握主旨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六、品味语言: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触景生情)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移情入景)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寓情于景)
参考:用酒消愁是不顶事的,只能更增愁苦。“雁过也三句,是说南来秋雁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这信寄给谁?想想只有伤心”。再一看,这只雁原来是曾经替她给丈夫带过信的旧时相识,这就叫她更难过了。
“憔悴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解释是指人。“黄花堆积”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
从“守着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极,比“寻寻觅觅”三句更深一层。“独自怎生得黑”,弦外之音好象老天有意不肯黑下来,使人更为熬煎、难过。特别是听到“点点滴滴”的梧桐雨,“这次第”即这一连串的情景(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只用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尽。
附板书:
天:秋 黄昏 风急 细雨
国 家 自己 寻寻觅觅 亡国之恨
声声慢 李清照 淡酒 怎敌 丧夫之哀
过去 现在 守着 独自 孀居之苦
地:家 窗儿 黄花 梧桐 雁
背景资料:
1、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生活安适美满。他们以诗词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书画、金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补充资料 :
写完(金石录(三十卷)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事,东武赵明诚撰)后,叫丫环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宝预备好,摆到院子里菊花畦边。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笺用镇纸压着,端起酒杯,前尘往事,蓦地升上心头,她接过把三杯酒倾在地上,说道:“明诚,我们夫妻惨淡经营几十年的金石书画,一毁于战火,再毁于盗寇,如今已所剩无几了。今后,我活一日,便与这些书画厮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许,那些被毁的书画,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爱惜,不肯让它留在人间吧!如果是那样,我也就心安了……。”然后回屋写起金石录后序来,在金石录后序中她最后写道: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写完这篇后记,已是黄昏时分,她独自倚着窗儿,恰见一群归雁,掠过长空:一只孤雁,远远尾随在后。不多时,淅淅沥沥,又下起小雨来,无限孤寂、悲凄、痛楚,抑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写下《声声慢(寻寻觅觅)》。
2、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声声慢》教案】相关文章:
《声声慢》教案01-20
声声慢教案02-10
《声声慢》教案模板04-18
《声声慢》教案(15篇)01-23
《声声慢》教案15篇01-21
声声慢教案15篇03-29
《声声慢》教案6篇08-08
《声声慢》教案汇总5篇03-05
【必备】《声声慢》教案三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