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高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精选登高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高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高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由杜甫诗句导入
有人说唐朝时李白用歌声无限放大之后,又被杜甫还原的请大家说一下所学杜甫的诗句——
二、出示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怀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下面我们积累《诗经》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
Ppt出示:读
1.一生读,他生评价,纠错
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
四、品读
1.师:打击对这首诗歌的感受怎样?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就是——生答“悲”,师板书“悲”
2.师:悲从何来?请大家自由朗读,找出悲的原因,从诗中找答案
生自由朗读
生1:3、4两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
师:什么样的身世?现在怎样?为何看到落叶就悲?
生回答:命运多舛的身世,现在已经老了,此时可能重病在身
师:再读一下!为何见到长江而悲?
生再读
生:因为时光飞逝,生命流逝
师结: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时光流逝之悲
生2:1、2两句,由景及情,悲凉的景情,全是冷色调
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下
生读
3.师:其他同学也选了这句吗?(无人回答)那大家再读一下1、2句,思考一下,这两句写了什么秋景?
生3:“万里”让我想到了他萧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怀(鼓掌)
师:什么身影?你抓住了哪个词?
生:孤独的身影多病
生4:天才的孤独的心声
4.师:还有哪里体现了悲?从原诗中找
生5:“艰难”句
师: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读一下
生再读
生6:“艰难”指生活上的苦,成为老年人的悲;也是身体上的病,无法借酒浇愁的悲饱经沧桑
师:只有一己之沧桑吗?
生:还有国家
师板书:家国之悲
生齐读
5.师小结
Ppt出示:品
6.师:再齐读,思考“悲”借助什么手法表现的
师提示:看看目标
生答:借景抒情
配乐师朗诵,要求生再次体会诗歌悲情
2生读,生齐读
7.师补充杜甫晚年境遇(配乐抒情一段话)“你的命运即使像墨汁一样黑,你也坚持用……我多想遇见你,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Ppt出示:写
多想遇见您,
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
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
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多想遇见您,
在“ ”的时候,
,
要求生仿照句式写出诗歌下节
2生上黑板展示
3生诵读展示
Ppt出示:背
师放较为悲哀的音乐,要求生站立背诵
【评述】
整体设计美玉含瑕
这节课同样注重了诵读,诵读方式也较为多样化在诵读中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感受,注意挖掘了学生在诵读中的感受体会
同时老师特别重视了学生“听说读写”几个能力的训练,课堂最后有仿写环节,设计不错不过展示部分让两个同学上黑板书写比较浪费时间,个人不如投影再让其他学生读一读更实际一些
老师从“景”“情”两个大的方面串起整个课堂,思路比较清晰但是诵读一开始老师就抛出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读诗的感受(这个字必须是“悲”)而且这个字跟老师的板书设计关系很大,所有的问题都是由这个字引申出的,没有这个字就不能形成“泪”形状的板书个人认为,这个设计比较刻意是这堂课美中不足之处
还有,教师对文本的挖掘还不够老师在课堂最后环节播放一首比较哀伤的配乐,要求学生齐背课文个人背景的渲染太过于哀伤了我觉得唐诗悲,但仅是悲壮,却不悲伤即使如杜甫的诗,也绝不会悲伤所以这个背景的处理不太合适
登高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诵读感知
觅得诗趣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登高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朗读
1.听教者朗读
2.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4.听录音朗读
5.集体朗读
四、赏析
在听录音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已经被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别人朗读的好,还因为这首诗写得好。
其实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一)前两联
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
四句八景,语言凝练
2.情感:悲凉、悲壮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
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
(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⑦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
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相互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二)朗读
因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们在朗读时,需要带着情感读这些景物。
请大家一起朗读前两联!
(过渡)诗人的这四句诗向我们描绘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秋日图,在这幅图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三)后两联
可是诗人悲什么?(请从诗歌中找一找,用笔画一画,最好在每句诗中找出两个,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交流)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做客人)
“常”:(时间上)说明诗人经常漂泊他乡,多年漂泊他乡
“万里”:(空间上)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交通不发达,诗人的潦倒处境)
“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艰难”国事艰难,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艰难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件极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轻的时候,杜甫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他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骨子里的!儒士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无论如何穷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为国家担心!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己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了,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接着又叹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国家,心忧天下!
俄国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而杜甫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的诗人!当他看到国家仍然动荡不安,内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苦恨”是非常恨,诗人恨什么?
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恨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啊!
这种苦恨使自己的两鬓白发都增多了,“繁霜鬓”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尝不是国事艰难所赐呢!
国难家愁一齐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么办?
喝酒解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但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
那么这种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
(四)朗读
因此我们朗读的时候应缓慢一点,把这种悲苦之情读出来。
齐读!
(五)整体小结
1.本诗借悲秋之景抒发悲秋之情,请大家读一读,“悲秋”二字在诗中有几层含义?
三层:季节之秋
人生之秋
国事之秋
2.小结
律诗的特点是颔联和颈联对仗,可是杜甫在本诗中却是每联都对仗,句句照应,可见杜甫诗歌写作技巧的高超,因此本诗也被称为“古今七律之冠”,但我想对杜甫诗歌的评价之所以这么高,不仅有技巧,还有情感的感人!正如本版块的标题“诗从肺腑出”!诗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国事之悲,带着作者的这些悲情再来读一读品一品诗歌,诗歌将别有一番滋味:
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凉之情全部啼啸出来,急风中的飞鸟低徊寻找着落脚点,这又多么像流浪他乡的诗人的化身啊!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难排不尽,驱赶不绝,此情此景达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诗人又为何如此悲苦?因为国难家愁,因为诗人对国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3.朗读
①现在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读《登高》!
②自由朗读,争取能背诵!
③一齐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六)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积累起来.
2、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选择诗句中你最喜欢的一句,用散文话的语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150
板书:登高
所写之景:风、天、猿啸、渚、沙、鸟飞
落木长江悲凉
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所抒之情:晚年多病孤苦无依悲苦
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人生潦倒销愁无依
【登高教案】相关文章:
《登高》教案02-23
登高的教案11-07
高一《登高》教案01-19
《登高》教案15篇03-01
关于登高教案四篇12-22
《登高》原文、赏析12-30
登高活动方案12-24
登高原文及赏析08-21
登高丘而望远原文及赏析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