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春归》原文及翻译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归》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春归》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1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宗庙难献的樱桃已落尽——全都随着春天归去,无知的粉蝶儿还是寻乐双飞。杜宇转化的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了望,惆怅地看着幕烟低垂。
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以纷纷散去,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炉里的香烟闲绕着绘饰凤凰的衾枕。但见她愁容满面空持罗带,怎能不令人回首恨依依。
注释
1.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礼记·月令》中记载:“仲夏之月,天子以含桃(樱桃)先荐寝庙。落尽:凋谢之意。
2.翻:翻飞。
3.金粉:妇女装饰用的铅粉,这里借指蝴蝶的翅膀。全句意谓蝴蝶翻飞着银灰色的翅膀双双飞舞。
4.子规:鸟名,即杜鹃鸟的别名。古代传说失国的蜀帝杜宇,被其臣相所逼,逊位后隐居山中,其魂化为杜鹃。又经常于夜间呜叫,令人生悲,故古人有“杜鹃啼血”之说。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之句。
5.啼月:指子规在夜里啼叫。
6.寂寥:冷冷清清。
7低迷:《古今词统》、《古今词话》、《历代诗余》等本中均作“凄迷”。低迷,模糊不清。
8.闲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动,这里指香烟缭绕悠闲而缓慢上升的样子。
9.凤凰儿:指绣有凤凰花饰的丝织品。这里指饰有凤凰图形的或制成风凰形状的香炉。
10.持:拿着。罗带:丝带。
11.恨依依:形容愁恨绵绵不断的样子。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主人公独处伤怀,春怨无归的怅恨、无奈之情。首句由写景入,点明时间、环境,先营造出了一种春尽无归的氛围,暗示着主人公伤春怀忧的情势,也昭示出全词的主旨和思路。“蝶翻”句是反写,眼中所见之活泼欢快,更映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苦无奈。三句“子规啼月小楼西”,有听觉,有视觉,而且点明时间已是夜半之后,主人公却依旧难以入眠,显见是愁思纷扰,怨恨满心。虽然樱桃、蝴蝶、杜鹃等都是景物,但其中恐怕亦另有深意。有人说,“樱桃落尽”和“子规啼月”都是用典,意寓为:“用樱桃难献宗庙、杜宇(子规)失国的'两个典故,写伤逝之情、亡国的预感,用心良深。”(蒲仁、梅龙《南唐二主词全集》)。分析起来,不失其理。李煜这位南唐后主尽管做得很不称职,但国势危亡、百姓罹难这样的大事他还是心中有数的,只是己无大计、士无良策,虽然终日忧思,但却无可奈何,所以在这里以典喻今,以思妇喻忧恨,当是不可免的。想必当此围城之时能作此春怨词,思妇的哀怨和他本人的愁苦相通是更主要的原因。接下来二句写内景,时空的转移依然无法抹去思妇的感伤,所以惆怅不尽,眼中的一切都有了难遣的情怀。
词的下片起首即是“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伶仃之意已跃然纸上。望穿秋水,望断云桥,“望残烟草低迷”,具体、形象、生动,把前句的“寂寥”赋予了更鲜活的内容。“炉香”句是写暗夜空室的实景,由外转内,由远及近,这一转眼本身就说明了主人公的情迷意乱。而室内的景色还比“门巷”更“寂寥”,“闲袅”衬“空持”,一个孤苦无依、忧思无解的形象已呼之欲出。全词最后一句当是词眼,一个“恨”倒贯全篇,其中是否有李煜于亡国之忧中“回首”自己、检讨往昔的寓意,亦未可知。
全词写景徐徐道来,写情却有突兀之语,全词意境皆由“恨”生,并由“恨”止。在写法上是虚实相生、内外结合,时空转换自然、顺畅,笔意灵活,喻象空泛,直抒胸臆却不失含蓄,柔声轻诉却极其哀婉动人,正如陈廷焯《别调集》中所云:“低回留恋,宛转可怜,伤心语,不忍卒读。”
《春归》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2
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
宋代:秦观
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无绪,无绪。帘外五更风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池上到处漂着落花柳絮,春天到哪里去了?孤寂的旅馆内悄无人声,梦中的我正行走在洒满月光的湖堤上,突然梦断人醒。伤心至极,只好坐听窗外五更时分的风雨。
「注释 」1、梦断:梦醒。
2、无绪:没有兴致。
赏析
词的开篇两句是作者对春去的叹息。“池上”一问横空而来,充满了惋惜、无奈和迷惘。接着作者描写漫天的“落花飞絮”,背景也正是在“池上”。这些漫天的落花飞絮,飘洒下来,纷纷扬扬,坠落往池面上,随水流逝。而对这样一幕场景,滴居、漂泊多年的秦观,内心自然会涌起无限的春愁。这种“春愁”,不再是某些婉约词人所抒写的闲愁,此时在他心中的”春愁”,不仅有对岁月流逝的哀叹,更有对功业无成而生命渐渐走到尽又的无限悲凉。“孤馆”“梦断”二句,正是表现这种悲凉。“梦断”二字点明开篇两句描写的景象是作者从梦中醒来时一瞬间的.所见。从下文还可以知道,作者醒来时才刚刚“五更”,天方微亮,“悄无人”正符合此时的场景。词人从“月堤归路”这一重回故乡的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仍旧是在“孤馆”之中,身边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放眼望去,屋外一派春去的落莫,此情此景,引发作者无穷的哀伤。
于是词人孤寂地坐着,静静地感受着哀伤,”无绪,无绪”四个字,把这种哀伤如吟唱一般地表达出来。“无绪”是“无奈”,是“无计”,是“无情”,是“无聊”,种种复杂的感情都包容在这两句简单叹息之中。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东坡言《如梦令》曲名,本唐庄宗制。一名《忆仙姿》。嫌其不雅。改名《如梦令》。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取以为之名。”《如梦令》这一词调的命名,正是因为下阕这两句,因此词家用这一词调时,往往在这两句上费尽心机,比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用“知否,知否”,形象地写出疑问与感伤的语气,为人所激赏。秦观的《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作“无寐,无寐”,非常警醒、精练。而此词中,“无绪,无绪”同样极为含蓄深沉,丝毫不逊于前人后人。
“帘外五更风雨”具有象征意义。作者在美梦破碎之后心绪不宁,听着帘外的风雨,预感到更坏的厄运将要到来。全同以此作结,显得极为绝望,可见这一时期秦观的思想。这一句同时也交代了整首词发生的时间、背景,读者因此可以知道,上文所描写的“落花飞絮”等场景,都是在五更时候,都是在风雨之中,更添一份落寞悲凉。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末作者谪居郴州之时。
《春归》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3
春归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
别来频甲子,倏忽又春华。
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古诗简介
《春归》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一首五言排律。此诗先写诗人归来时草堂的情景,再写诗人赏春的行为,最后写诗人对生命有涯的解脱之道的理解。全诗情景交融,在写景上远近结合,用典极难品味,反映了诗人因往来不定之苦而产生的自伤自解、随遇而安的思想。
翻译/译文
草堂苔径临江一边长满了竹子,茅檐下面盛开着满地的鲜花。
离开草堂已经三年,转眼又到了花开的春天。
独自倚杖去看孤石,在江畔沙滩倾壶饮酒。
远鸥浮游观之似静,轻燕迎风上下斜飞。
人世间的道路险阻,而我的生命有限。
此身方醒又醉,乘兴所往即是我的家。
注释
苔径:长满青苔的小路。临:挨近,靠近。
覆:遮盖。
频:多次。甲子:这里指用来记日的干支之一,每六十天一个“甲子”,诗人自离去至归来相去三年,共十八个“甲子”,所以说“频”。
倏忽(shū hū):一作“归到”。春华:即春花。
倚仗看孤石:晋谢安所居的地方,有石一柱,谢安常倚仗相对。杜甫在这句诗里说的.即指此。
倾壶:指斟酒。沙:浣花溪有沙。
梗:阻塞。
吾生亦有涯:本自《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吾生也有涯”。涯,穷尽。
乘兴:兴会所至。
创作背景
宝应元年(762年)7月,严武还朝,诗人自成都送严武到绵州后与之分手。接着徐知道在成都作乱,诗人只好避往梓州。次年八月,诗人知道房琯死于阆州僧舍,又赴阆州凭吊,以后便漂泊于阆州、梓州两地。由宝应元年(762年)离成都,至广德二年(764年)2月闻严武再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8月诗人又返成都草堂,前后共三年。此诗即诗人返归成都浣花草堂时所作,借以抒发往来不定之苦而产生自伤自解。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首二句是写在草堂周围漫步,此举是动;而江边之竹、檐前之花,清幽明丽,此景是静。人动而景静,正是内心之静通过漫步静景中而展现。在此基础上,“别来频甲子,倏忽又春华”二句又见赏春之心萌动。而在此萌动之中,又有时光无常之感。中间四句是赏春具体行为。“看”、“就”是人的行为,“浮”、“受”则是鸥、燕的动作,这些行为动作很有宁静之致,主要在于这一切都是随兴而至,毫无造作所致。其中,“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二句以“静”字、“斜”字传出鸥燕性情形态,上句用字较浑而“静”字较工,且以“远”字总括,以“轻”字助发,下句因“受”字之工而饱受宋人称赞。后四句写对生命有涯的解脱之道,唯在于直心而行,兴之所至,兴尽而返,毫不执着。
全诗用字完润,情景交融,写景上远近结合,所用典故极难品味,如“吾生亦有涯”便意致无穷,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备尝困顿之后,由于深感踪迹无常,往来不定之苦而产生自伤自解,随遇而安的思想。
名家点评
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唯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语。
北宋·俞成《萤雪丛说》:老杜诗词,酷爱下“受”字,盖自得之妙,不一而足。如“修竹不受暑”、“轻燕受风斜”……诚用字之工也。然其所以大过人者无它,只是平易,虽日似俗,其实眼前事耳。(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引)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①有态(“轻燕”句下)。②(北宋)范元实(范祖禹之子)曰:杜有喜用字,如“修竹不受暑”、“吹面受和风”及“轻燕”句,“受”字皆入妙。老坡尤爱“轻燕”句,以为燕迎风低飞,乍前乍却,非“受”字不能形容也。
明·陆时雍《唐诗镜》:应手处觉其谈笑而成。
明末清初·黄生《杜诗说》:“轻燕”句,宋人所极称。上句之工秀,人未见赏。鸥去人还,故久浮不动也。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此春归景物,花竹之间,春华如故,是堂前近景;沙石之外,鸥燕悠然,是溪前远景。下一“静”字,使“远”、“浮”二字有神;下一“斜”字,使“轻”、“受”二字有致。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明代)杨德周曰:“微风燕子斜”,正与此同看,咏之不尽,味之有余。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鸥、燕性情形态,以“静”字、“斜”字传出(“轻燕受风斜”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末四(句)自伤自解,不堪多读,亦有随遇而安之意。
清·卢麰《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评选读本》:起二最隽语。八句“受”字法,最婉。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杜诗三用“受”字。“轻燕受风斜”、“修竹不受暑”与“野航恰受(两三人)”句,皆善用“受”字。
《春归》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4
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 宋朝 如晦
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毕竟年年用着来,何似休归去。
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红雨。
《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译文
情意缠缠送春回去,因为没有办法把春留住。既然春天明年还要回来,还莫如今年别回去。桃花也因为春归而悲伤,纷纷扬扬地飘落有如遍洒红玉。望断了遥远的天际,也看不见春天回归的路。春如果有情必然也会十分痛苦,悄悄地看时光匆匆暗度。是住在夕阳将落的山后面?还是住在烟水茫茫的.渡口?不知春天现在究竟在哪里住?
《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注释
楚天遥过清江引:为双调带过曲。句式为:楚天遥,通篇五字八句四韵。清江引:七五、五五七。
着:叫,让。
楚天:南天,因为楚在南方。
韶光:美好时光。
夕阳山外山,春水渡傍渡:袭用宋戴复古《世事》诗:“春水渡傍渡,夕阳山外山。”
那答儿:哪里,哪边。
《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简析
薛昂夫这组双调带过曲,多用五七言句法,也融入一些前人诗词,婉约幽丽,富有诗词韵味。全曲抒发伤春惜春的悲切心情。
此曲前段《楚天遥》,句式与词牌《生查子》同,写送春情景;后段《清江引》,接起上叠歇拍,续写别后情景。全曲情景交炼,意境凄美悠远,韵味自厚。这种韵味与急切透辟之致相兼济,便是此曲之特美。
《春归》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5
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翻译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注释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换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黄鹂: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赏析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创作背景
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春归》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6
原文:
春归
唐庚
东风定何物?所至则苍然。
小市花间合,孤城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
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春归字词解释:
①定:使……固定。
②苍然:深青色,深绿色的样子。
③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
④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今广东惠州市),当时商业繁盛之地。“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
⑤禽声:鸟声。犯:逼近。寒食: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
春归翻译:
春回大地,凡东风吹拂到的地方,都呈现出一片郁郁苍苍的景色。繁花中小小集市自开自合,绿柳外孤城围成一个圆。鸟声繁密渐渐临近寒食节;江色碧绿,也带来了新年。我没有办法赶走愁思,只得将它推到酒杯边。
春归阅读答案:
试题:
(1)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5分)
(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本诗中“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1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1分),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1分)。意思对即可。
(2)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1分,关键词:反衬)。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榔茂,春光烂漫(1分);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1分);强化了抒情的力量(1分)。意思对即可。
春归创作背景:
唐庚时号“小东坡”,尽管他文采风流而又通于世务,然而在党争剧烈的北宋政局里却难以存身。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冬,作者被贬逐到惠州(今属广东)安置。这首诗就是诗人写于贬所之作。
春归赏析:
这首诗就是诗人写于贬所的咏春之作,古来咏春的篇什不计其数,而唐庚的这首诗却能在众多的篇什中独具一格。清代诗论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就是说,诗人处理情与景的关系,一般是采取以景烘托情的方法,用乐景、丽景写欢乐之情,以哀景、衰景写悲愁之情,使情景和谐、融合,但有时候,诗人有意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衰景写乐情,使情与景在对比、反衬中,更鲜明突出、强烈动人;唐庚这首《春归》就是典型的例子。
诗的前四句写景,用的是两副笔墨。头两句总写,如泼墨写意,似大刀阔斧的疏朗之笔,传达出春来不可阻遏的势头。这里不是“润物细无声”的雨丝悄悄地迎得春归,也不是“吹皱一池春水”的微风在为春的到来浅斟低唱,而是浩荡东风铺天盖地而来,把绿色的生命之树栽满人间。只此一笔,已写出春归的总形势。诗人以一问一答的.句式领起,再用“定”字、“辄”字加重语气,使全诗一开始就起势不凡,颇有截断众流、先声夺人之妙。紧接着的三四两句,又换用工笔勾勒分写局部之景,画面渐渐收拢、移近,突出了“小市”、“孤城”两个特写镜头。宋代时惠州商业繁盛,诗人另有《西溪》一诗描绘当地市集的盛况说:“市散争归桥纳纳,橹摇不进水潭潭。利倾小海鱼盐集,味入他村酒茗甘。百里源流千里势,惠州城下有江南。”喧闹的市场、高耸的城楼,再加绿柳如烟、繁花似锦,映衬出一派花团锦簇似的烂漫春光。这两句句式颇类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而又稍加变化。孟诗清淡,这首诗妍丽,着色和氛围都大不相同。除了有村居田舍与商业市镇之别外,又有地域的差异。联系下文,此时正当新年乍到、寒食未至,而春光已如此之盛,正可见南国春来早。
五六两句暗转,从所闻、所见之景渐渐引出诗人潜结的心绪。“禽声”、“江色”固然是耳闻目击的景象,而“寒食”与“新年”的对举,却不仅是点明时令而已,其中隐含了诗人生涯中一段难以忘怀的情事。1110年(大观四年)春,唐庚与其弟唐庾、友人任景初自蜀至湖北公安,诗人曾自叙说:“时方寒食,吾三人相与戎服,游九龙池,饮酒赋诗乐甚。”但紧接着就发生了变故:“是岁,吾迁岭表;明年景初亦谪江左。忽忽数岁皆未得去,寒食无几,念之凄然。”初春携有人游乐,孟冬戴罪南迁,这倏起倏落、欢少悲多的戏剧性转折,正是和“寒食”相联系的。故诗人曾有诗说:“故都回首三寒食,新岁经心两湿衣。”(以上均见《眉山唐先生文集》卷三)可见这里的“寒食”、“新年”,非同一般的流年之叹,实为诗人郁结的情怀:其中有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更有宦海浮沉、身不由己的惆怅和悒郁。欢情短暂而愁怀永结,这一年一度的寒食早就和诗人的身世之感融为一体了。这两句好比是“陈仓暗渡”,以此为津梁,才翻跌出最后两句。
末两句极写愁意之深。古人写愁,比喻层出不穷。如曹植《释愁文》:“愁之为物,惟惚惟恍,不召自来,推之弗往。”是把“愁”化为有形之物;庾信《愁赋》:“闭门欲驱愁,愁终不肯去。”又把“愁”拟人化。这首诗则由此作进一步的生发,诗人用一“驱”一“推”写出人与“愁”交手相搏的过理:人非但无计驱得“愁”去,反被“愁”推跌到酒杯之前。“借酒浇愁”的套语经此点拨变化,化腐朽为神奇,比起曹、庚等人的奇想来,诗人青胜于蓝、后来居上。以往写春愁者不乏其人,而表现得如此醒豁精警的还不多见,其原因在于诗人之愁,非一般的春愁可比,意蕴既深,出句自奇。
诗人在这首诗里用丽景反衬深愁,先极写春光暄妍骀荡,直到最后才急转直下,托出满腹心事。这一顿挫反跌,加强了抒情的力量。诗的首尾处尤见用力,一起一结都颇出人意表。起得俊快,结得沉郁:东风送春,势不可挡;愁绪袭来,难以招架。一首一尾恰如两重合奏,奏出了一阕“春归愁亦归”的主题歌。
个人资料:
唐庚(1070年—1120年)字子西,人称鲁国先生。眉州丹棱唐河乡(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人。北宋诗人。宋哲宗绍圣(1094)进士(清光绪《丹棱县志》卷六),宋徽宗大观中为宗子博士。经宰相张商英推荐,授提举京畿常平。张商英罢相,唐庚亦被贬,谪居惠州。后遇赦北归,复官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后于返蜀道中病逝。
【《春归》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归嵩山作》原文及翻译赏析03-08
归燕诗原文翻译及赏析09-10
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原文翻译及赏析07-17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08-13
伤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2-26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03-16
《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03-07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07-17
春怨原文翻译及赏析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