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书稿范文>赏析>《《竹》原文及赏析

《竹》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2-05-30 18:50:50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竹》原文及赏析

《竹》原文及赏析1

  《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原文

  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

  作者:唐·白居易

  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

  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中心一以合,外事纷无极。

  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

  始嫌梧桐树,秋至先改色。

  不爱杨柳枝,春来软无力。

  怜君别我后,见竹长相忆。

  长欲在眼前,故栽庭户侧。

  分首今何处,君南我在北。

  吟我赠君诗,对之心恻恻。

  《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元和五年(810)。

  ②全诗校:今本“竿”字以下至“秋竹”二十字俱脱,误作“会将秋竹心,风霜侵不得”。

  《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受挫折、被贬官的好朋友的真挚的想念和深厚的友谊,与此同时也显示出作者高尚的情操。十年前,元稹中举时,作者把他比作“孤且直”的竹子;十年后,尽管“外事纷无极,”作者仍以“共保秋心”相互勉励,也深信“风霜侵不得”。

  作者一方面赞美秋竹,将它看作是孤直品性和高尚志趣的象征,另一方面借嫌弃梧桐及杨柳,对经受不住外界影响而随风飘浮之辈深表不满。诗人将元稹比作孤且直的'竹子,并以共保秋竹心相互勉励,并深信,尽管外事纷无极,始终风霜侵不得。

  《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繁体对照

  卷424_25酬元九對新栽竹有懷見寄白居易

  昔我十年前,與君始相識。

  曾將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中心壹以合,外事紛無極。

  共保秋竹心,風霜侵不得。

  始嫌梧桐樹,秋至先改色。

  不愛楊柳枝,春來軟無力。

  憐君別我後,見竹長相憶。

  長欲在眼前,故栽庭戶側。

  分首今何處,君南我在北。

  吟我贈君詩,對之心測測。

《竹》原文及赏析2

  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方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馀馥延幽遐。

  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

  犹同甘露饭,佛事薰毗耶。

  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

  翻译

  芳香的茶树丛掩隐在青翠的湘妃竹林里,叶上那滴滴神露凝聚着纯洁的光华。

  更有这山寺的得道高僧深知茶道,在清晨采回了这珍奇的细嫩茶芽。

  晨雾紧贴着石涧奔湍的山泉蒸腾而上,采茶之处离山崖之顶也不过咫尺之差。

  盛茶的器具有圆有方,色泽绝非一般,茶叶品质如圭如璧,真是美玉无瑕。

  我吩咐家人用华贵的茶具去煎这难得的奇茶,淡淡的余香弥漫到远处的人家。

  这纯和的茶香让我的灵魂得以净化,并以自然的本真荡去内心的昏邪。

  它如同佛祖如来那甘露一般的斋饭,一下子熏香了毗耶城和整个天下。

  这香茶是蓬瀛仙客的友伴,谁不惊叹,恐怕更珍贵于天上神奇的仙酒流霞。

  注释

  巽(xùn)上人:永州龙兴寺僧人重巽。上人,佛教中对有智、德、善行者的称呼,后用作对僧人的尊称。

  见赠:相赠,这里是送给我的意思。

  酬:答谢,回报。

  芳丛:这里指芳香的茶树丛。

  翳:遮蔽,掩覆。

  湘竹:湘妃竹,斑竹。

  零:落下,降下。

  清华:清亮的光华。这儿指清莹的水滴。

  复:又,再,更。雪山客。在雪山隐行修禅的佛祖。这儿指山寺中的重巽上人。

  掇:拾取,采摘。

  灵芽:珍异的茶叶嫩芽。灵,神异的,美妙的。

  蒸烟:上升的'云气。濑(lài赖):湍急的水流。

  咫尺:距离很近。咫,古代八寸。

  凌:在……上方,覆压。

  丹崖:赭红色的山崖。这里其实就是指山崖,丹崖是古代诗文中常用词藻。

  圆方:圆形的和方形的。这儿指盛茶叶的竹器。

  丽:附着,附有。

  圭璧:古代帝王、诸侯在盛大典礼活动中所执的两种玉器,比喻人品美好。这儿指茶叶品质如同玉一样美好。

  纤瑕:细微的缺点毛病。瑕,玉石上的疵点。

  爨:炊,这儿指煎煮茶水。

  金鼎:华贵的炊具。金,黄金,喻华贵。鼎,上古贵族所使用的一种炊具,多为礼器。这里金鼎也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词藻,其实是指煎茶的锅子或壶罐之类。

  馀馥:留下的香气。馀,剩下的,残留的。

  延:延伸开来,扩散。

  幽遐:幽深遥远的地方。遐,远。

  涤虑:净化心灵。涤,清洗。虑,心思,精神。

  发:流露,显现出来。

  真照:真相,本性。照,人物的肖像图影。

  还源:回到本源,回复本性。源,水的源头,借指人的原初本性或本质。

  荡:清除,冲洗干净。

  昏:昏沉,神志不清。

  邪:邪气,影响身心的不正常因素。

  甘露饭:佛祖如来的斋饭,味如甘露一样香甜。语出《维摩诘所说经》。

  佛事:佛教徒供奉佛祖的法事。这儿指佛祖如来化缘来的斋饭,即上面所说的甘露饭。

  薰:通熏,指香气散发开来,使别的物体沾染了香气。

  毗耶:梵语词,即毗耶离城,佛经中指古印度的一座大城市,为释迦牟尼逝世的地方。

  咄:叹词,犹啧,表示惊诧赞叹。这儿用作动词,意思是对……发出赞叹声。

  蓬瀛侣:仙客的友伴。这里指香茶,如同修行者的友伴,为寺观所常备。蓬瀛,二座仙岛名,即蓬莱和瀛洲。

  无乃:或许,恐怕。

  贵:比较用法,即比……更珍贵。

  流霞:流动的红色云彩,后用作仙酒名。

  赏析

  柳宗元于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冬贬至永州,至则无处可居,只得寄寓在永州龙兴寺,得以与僧人重巽相识结交。重巽赠以新茶,柳宗元作诗回赠,应当是第二年春以后的事情。观此诗,柳宗元心情已较平静,又新茶当采于春天,王国安先生《柳宗元诗笺释》认为此诗作于公元807年(元和二年)春,可从。

  茶叶的品质好坏,直接与茶树的种类、采摘的时间、当地的气候等多种因素相关。茶树喜好阴凉湿润,刘禹锡《试茶歌》云:“阳崖阴岭各不同,未若竹下莓苔地”,可知古人认为竹下茶最佳。重巽所赠茶叶,正是所谓竹间茶。

  这首诗开头两句是说,这茶树生长在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清莹的雨露所滋润,“湘竹”二字既给茶叶赋予了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照应到诗题“竹间”二字。富有经验的采茶者都知道,采茶时间最好是每年初春谷雨前后的新芽之时,若在清晨日出前带露采摘其品质更高。诗中第三四句说重巽亲自“晨朝掇芽”,表现出重巽深懂茶道,正合采茶之法。采茶的时间是否适当,对茶叶品质的好坏,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诗中用一个“复”字。这个“复”字,乍读之下,很难理解和译出,其实是把奇特的竹间茶树和正确的采摘时间两方面联系起来。第三四句诗,既说明了茶叶品质美好的另一个原因,又与诗题中“自采新茶”四字相照应。茶叶又以高山云雾茶为佳,诗中第五六句诗所说的“蒸烟”和“丹崖”,正是指明了云雾和高山这两点,表明了茶叶品质上乘。第七句是说盛装茶叶的器具其形状之美,色泽之奇之特,间接衬托出了这茶叶的名贵与稀罕。第八句则是用典故比喻,直接评述茶叶品质的纯美无瑕。

  诗歌的第二部分是惊赞茶叶香气的奇妙。首先是香气持久悠长。第十句,“馀馥”是说香气不是一飘而尽,而是久留不散。“延”指香气渐渐弥漫开来,“幽遐”则指香气传到了很深很远的地方。其次是茶香的神奇功效。喝了好茶,可以提神、祛秽,诗中的第十一句和第十二句,就是围绕这两方面来说的。“荡昏”,即清除心神上的昏沉困倦,可以提神。“荡邪”,就是除秽。“涤虑”,就是洗去心中的烦躁,去掉昏惑和邪气,保持心神的安宁和清醒。这样,喝好茶有益于身心的健康,这是一般人从生理角度来理解的。然而柳宗元则从心理角度加以发挥,提升到了人的精神思想品格的高度来评价好茶的妙用。“涤虑发真照”,是说茶香净化了人的思想道德,显露出人的毫无污染的真情本相。“还源荡昏邪”,是说茶香清除了精神意识中的昏浊邪恶,使人回复到自然天性,保持清白纯洁的境界。可见,诗人在此用到了双关象征手法,这么立意构思,就非常巧妙深刻,富有诗意。正因为这茶香不仅有益于人的生理健康,还能有益于人的精神的健康,使人脱俗,所以才是最为神妙的珍异的上品。也正因为这茶叶具有这样的神奇功效,所以下面柳宗元连用佛教道教中的两种神奇的故事来加以比较。佛祖如来的甘露饭,香气熏染了毗耶城和大千世界,其实是说佛法广大,教化感人,使人皈依正道。道家仙客所饮流霞仙酒,使人数月不饥,其实是丹药神力,使人清心寡欲,不贪不痴,修成仙体。它们同为食物,都具有神奇功效,所以柳宗元用它们来与茶叶相比。不过,柳宗元自己更为信佛,而且斋饭、茶叶易得,流霞难求,所以诗中要说香茶“犹同”甘露饭,而“贵”于流霞。

  对这珍贵的名茶,柳宗元自然十分赞赏和珍视,但是既为其物,更为其人,因为这是柳宗元在贬谪永州时的第一位友人所赠,且为亲手所采,关爱殷切,情意殷深,使困窘中的柳宗元倍感精神上的慰藉和友情的可贵。赞美茶叶,其实更是赞美友人的情谊。所以柳宗元要用“金鼎”烹茶,要以自作新诗回赠,更要从精神人品的高度来立意构思,这既为共勉,也为自励。人品的高度来立意构思,这既为共勉,也为自励。

《竹》原文及赏析3

  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翻译

  我好像那荒野里孤生的野竹,希望能在大山谷里找到依靠的伴侣。

  你我相亲新婚时你远赴他乡,犹如兔丝附女萝我仍孤独而无依靠。

  兔丝有繁盛也有枯萎的时候,夫妻也应该会要有俩相厮守的时宜。

  我远离家乡千里来与你结婚,正是新婚恩爱时你却离我远赴他乡。

  相思苦岁月摧人老青春有限,多麼的盼望夫君功成名就早日归来。

  我自喻是朴素纯情的蕙兰花,正是含苞待放楚楚怜人盼君早采撷。

  怕过了时节你还不归来采撷,那秋雨飒风中将随著秋草般的凋谢。

  你信守高节而爱情坚贞不渝,那我就只有守著相思苦苦的`等著你。

  注释

  冉冉:柔弱下垂貌。

  孤生竹:犹言野生竹。孤,独。

  泰山:即“太山”,犹言“大山”“高山”。

  阿:山坳。

  为新婚:刚出嫁婚娶。

  菟丝:一种旋花科的蔓生植物,女子自比。

  女萝:一说即“松萝”,一种缘松而生的蔓生植物,以比男子。

  生有时:草木有繁盛即有枯萎,以喻人生有少壮即有衰老。

  宜:犹言适当的时间。

  悠悠:遥远貌。

  山陂:泛指山和水。

  吕向注:“陂,水也。”

  轩车:有篷的车。这里指迎娶的车。

  蕙兰花:女子自比。蕙、兰是两种同类香草。

  含英:指花朵初开而未尽发。含,没有完全发舒。英,花瓣。

  扬光辉:形容容光焕发。

  萎:枯萎,凋谢。

  亮:同“谅”,料想。

  执高节:即守节情不移的意思。

  贱妾:女子自称。

  鉴赏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竹而曰“孤生”以喻其孑孑孤立而无依靠,“冉冉”是女子自寓柔弱。竹结根之处是大山,又在山阿之处,可以避风,这是以山比喻男方。《文选》李善注曰:“结根于山阿,喻妇人托身于君子也。”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菟丝)和女萝是两种蔓生植物,其茎蔓互相牵缠,比喻两个生命的结合。《文选》五臣注:“菟丝女萝并草,有蔓而密,言结婚情如此。”从下文看来,菟丝是女子的自喻,女萝是比喻男方。“为新婚”不一定是已经结了婚。清方廷珪《文选集成》说,此是“媒妁成言之始”而“非嫁时”。“为新婚”可能是指已经订了婚,但还没有迎娶。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这还是以“兔丝(菟丝)”自喻,既然菟丝之生有一定的时间,则夫妇之会亦当及时。言外之意是说既然订婚,就及时结合,不要错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从女子的心境,可以感受到诗人珍惜时光的思想,珍惜美好人生的情感的态度。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从这两句看来,男方所在甚远,他们的结婚或非易事。这女子曾企盼着,不知何时他的车子才能到来,所以接下来说:“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这首诗开头的六句都是比,这四句改用赋,意尽旨远,比以上六句更见性情。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这四句又用比。女子以蕙和兰两种香草自喻,把现时的自已比作为娇艳的含苞待放的花朵,如果不及时采摘就会错过时候,娇艳美丽的蕙兰花就将像秋草一样枯黄凋萎。这是希望男方趁早来迎娶,不要错过了时光。唐杜秋娘《金缕衣》:“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与此两句意思相近。

  最后二句“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这女子的疑虑已抒写毕尽,最后遂改为自我安慰。她相信男方谅必坚持高尚的节操,一定会来的,那么自己则不必怨伤。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首先,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其次,心理描写,情感丰富;再次,层次清楚,结构严谨;第四,结尾反问,增强效果。

  创作背景

  《冉冉孤生竹》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至于《冉冉孤生竹》的具体创作时间则难以考证。有人认为此诗是婚后夫有远行,妻子怨别之作;也有人认为此诗是写一对男女已有成约而尚未成婚,男方迟迟不来迎娶,女方遂有种种疑虑哀伤,作出这首感情细腻曲折之诗。

《竹》原文及赏析4

  原文: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公元1746~1747年(乾隆十一至十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

  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

  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

  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

  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竹》原文及赏析5

  原文: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诗词赏析:

  前两句是借观柯九思的墨竹图而发议论,专门拈出了画竹的难易繁简问题,表达了诗人对文人画尚意崇简美学趣味的推崇。文人画起源于宋代,大诗人苏轼曾是文人画的极力推动者,文人画家文同也以画竹著名,柯九思画竹就祖述文同。苏轼曾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专门论文同的画竹,文中指出画竹不能只讲形似,如果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就没有竹了;画家画竹应该先在胸中酝酿,做到成竹在胸,然后以意为之一挥而就。苏轼之论,一方面说出了画竹不能从繁而应尚简,另一方面也道出了成竹在胸以意写之的追意论。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中还说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更进一步表达了他重传神写意的艺术见解。李东阳深谙文人画的精髓,在此诗中提出了画竹莫论难易,要做到简实则比繁更难的.艺术创作观。

  后两句是为前两句寻找的艺术个案证明,其实也是对眼前柯九思所写的墨竹图而作出的高度称赞。艺术创作并不在写繁还是写简,关键在于它是否能生动传神,让人感到真境逼人。柯九思所画竹,萧萧数叶之间却能产生风雨飘飒、寒气袭人的艺术效果,可见简便非易,数叶的竹虽简,但却是以虚写实,取得了形简而意远的艺术成就。数叶之竹,其神态却具备天下风雨飒然而至的意蕴,文人画之神妙尽在画笔间。

《竹》原文及赏析6

  题李次云窗竹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翻译

  它不需要被做成用来吹奏的笙箫,也不需要截断做成钓鱼竿。

  只待冬天千花百草凋零后,在纷飞的大雪中去看那点点葱翠。

  注释

  凤管:笙箫。

  创作背景

  竹,在历代文人墨客的心目中,向来都是某种精神品格的象征。苏东坡曾作诗:“宁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想而知,竹子的品格在文人心中有多高尚。诗人在赞赏竹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衬托出自已高洁的情怀。

  赏析

  《题李次云窗竹》是一首咏竹诗。

  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又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它象征着高尚、坚韧、虚心等美好品格。白居易的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借竹言志,对竹子赞誉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首二句,平淡无奇,不仅用词浅显,亦无深刻的寓意,只是交代了竹子一般的用途,但作者强调的是“不用”、“不须”,至于缘由,结尾两句予以点明。原来,前三句都是陪衬,是为了与末句构成对比的。诗人说,我不用把竹子制成笛子,也不把它用作钓鱼竿,要的.是让竹子在千花百草凋零之后,在大雪纷飞之时,能够屹立在雪中,使我看到那一番凌雪傲霜的情调。

  前两句实际上写的是竹子的功利实用性,末句则是竹子的精神“实用性”,而功利实用性是不被作者看重的,他看重的是竹子品格对人的影响。作者故意使之构成强烈的对比,对比之中,流露出作者对竹子的喜爱及对竹子品格的赞誉。“留向纷纷雪里看”,看什么?自然不是为了看竹子的青翠之姿,而是从雪里的孤竹中看到了竹的高洁本质,一种独立于世俗的孤傲。此诗托竹寓意,巧用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那种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精神的追求。

  竹的生存环境,总是猗猗静谧幽雅,醉心在竹的世界里,可以弥补人的心理缺陷和远离凡尘的愉悦、超脱!可以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竹》原文及赏析7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竹洞》作品介绍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竹洞》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43卷。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竹洞》原文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竹洞

  作者:唐·韩愈

  竹洞何年有,公初斫竹开。

  洞门无锁钥,俗客不曾来。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竹洞》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竹洞》繁体对照

  卷343_44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壹詠·竹洞韓愈

  竹洞何年有,公初斫竹開。

  洞門無鎖鑰,俗客不曾來。

《竹》原文及赏析8

  竹

  树色连云万叶开,王孙不厌满庭栽。凌霜尽节无人见,

  终日虚心待凤来。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

  朱门处处多闲地,正好移阴覆翠苔。

  赏析/鉴赏

  【句解】

  “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个人理解大概意思应为“竹子忍受着风霜的摧残,仍然矢志不移地保持高洁的操守,然而却没人去注意它,终年累月虚怀若谷,也只为了等待凤凰的到来。”意在以竹喻人。“凌霜”,忍受官场世道的重重压力。霜,应暗指不公平的社会、世道、官场。“尽节”,尽守气节、操守。“无人见”,尽管顶着各种邪恶势力的重压,仍然坚守着高尚的气节和操守,但是根本就没人看的`见你。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失落和无奈。“终日”,经年累月,始终如一。“虚心”,谦逊,虚怀若谷。“待凤来”,这里的“凤”从字面看秀挺苍翠的竹子像梧桐树一样在等待着凤凰的到来,但内中蕴含着希望总有一天会有像伯乐一样的“凤”能来发现、赏识和重用自己,只要耐心等待,那一天终究会到来的。

《竹》原文及赏析9

  原文:

  月色穿帘风入竹,倚屏双黛愁时。砌花含露两三枝。如啼恨脸,魂断损容仪。

  香烬暗消金鸭冷,可堪辜负前期。绣襦不整鬓鬟欹。几多惆怅,情绪在天涯!

  诗词赏析:

  这首词写春闺幽怨。

  上片头二句写女主人公在风吹月照下,倚屏发愁。“砌花”三句,既写花,又写人。“如啼恨脸”,形象秀丽,可爱堪怜。

  下片“香烬”句,突出闺中凄凉,“可堪”句交待凄凉的`原因是情人失约。“绣襦”句表现她无心妆扮。最后二句,将情绪引向遥远处,境界略开。结尾“涯”字,与“时”、“枝”、“仪”、“期”、“欹”相押,都是韵脚。“涯”,唐五代时两读,既在麻韵,又在支韵。《花间集》中,“涯”有与麻韵字相押的,如顾敻的《酒泉子》其六(《酒泉子·水碧风清》):“恨无涯,小屏斜,堪憎荡子不还家。”又《虞美人》其五(《虞美人·凭阑愁立双蛾细》):“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此首则与支韵字相押。

《竹》原文及赏析10

  《斑竹》作品介绍

  《斑竹》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7卷第7首。

  《斑竹》原文

  斑竹

  作者:唐·刘长卿

  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

  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

  《斑竹》注释

  ①斑竹:一种茎上有紫褐色斑点的竹子,也叫湘妃竹。晋张华《博物志》卷八:“尧之二女, 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②湘沅:湘江、沅江,均在湖南境内。

  《斑竹》作者介绍

  刘长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斑竹》繁体对照

  卷147_7斑竹劉長卿

  蒼梧千載後,斑竹對湘元。

  欲識湘妃怨,枝枝滿淚痕。

《竹》原文及赏析11

  冉冉狐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注释:

  ⑴冉冉:柔弱貌。

  ⑵泰山:即“太山”,犹言“大山”,“高山”。阿:山坳。这两句是说,柔弱的孤竹生长在荒僻的山坳里,借喻女子的孤独无依。

  ⑶为新婚:刚出嫁婚娶。

  ⑷菟丝:一种旋花科的蔓生植物,女子自比。女萝:一说即“松萝”,一种缘松而生的蔓生植物;以比女子的丈夫。这句是说二人都是弱者。

  ⑸宜:适当的时间。这两句是说,菟丝及时而生,夫妇亦当及时相会。

  ⑹悠悠:遥远貌。山陂:泛指山和水。 吕向 注:“陂,水也。”。这二句是说路途遥远,结婚不易。

  ⑺轩车:有篷的车。这里指迎娶的车。这二句是说,路远婚迟,使她容颜憔悴。

  ⑻蕙、兰:两种同类香草。女子自比。

  ⑼含英扬光辉:花含苞待放。英,犹“花”。

  ⑽萎:枯萎,凋谢。这四句是说,蕙兰过时不采,它将随着秋草一同枯萎了。这是对婚迟的怨语。

  ⑾亮:同“谅”,料想。

  ⑿贱妾:女子谦称。这两句是说,君想必守志不渝,我又何苦自艾自怨。这是自我安慰之词。

  【译文】

  我好像那荒野里孤生的野竹,希望能在大山谷里找到依靠的伴侣.

  你我相亲新婚时你远赴他乡,犹如兔丝附女萝我仍孤独而无依靠.

  兔丝有繁盛也有枯萎的`时候,夫妻也应该会要有俩相厮守的时宜.

  我远离家乡千里来与你结婚,正是新婚恩爱时你却离我远赴他乡.

  相思苦岁月摧人老青春有限,多麼的盼望夫君功成名就早日归来.

  我自喻是朴素纯情的蕙兰花,正是含苞待放楚楚怜人盼君早采撷.

  怕过了时节你还不归来采撷,那秋雨飒风中将随著秋草般的凋谢.

  你信守高节而爱情坚贞不渝,那我就只有守著相思苦苦的等著你.

  赏析:

  此诗或云是婚后夫有远行,妻子怨别之作。然细玩诗意,恐不然。或许是写一对男女已有成约而尚未成婚,男方迟迟不来迎娶,女方遂有种种疑虑哀伤,作出这首感情细腻曲折之诗。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竹而曰“孤生”以喻其孑孑孤立而无依靠,“冉冉”是柔弱下垂的样子。这是女子的自喻。“泰山”即“太山”,大山之意。“阿”是山坳。山是大山,又在山阿之处,可以避风,这是以山比喻男方。《文选》李善注曰:“结根于山阿,喻妇人托身于君子也。”诚是。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和女萝是两种蔓生植物,其茎蔓互相牵缠,比喻两个生命的结合。《文选》五臣注:“兔丝女萝并草,有蔓而密,言结婚情如此。”从下文看来,兔丝是女子的自喻,女萝是比喻男方。“为新婚”不一定是已经结了婚,正如清方廷珪《文选集成》所说,此是“媒妁成言之始”而“非嫁时”。“为新婚”是指已经订了婚,但还没有迎娶。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这还是以“兔丝”自喻,既然兔丝之生有一定的时间,则夫妇之会亦当及时。言外之意是说不要错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从这两句看来,男方所在甚远,他们的结婚或非易事。这女子曾企盼着,不知何时他的车子才能到来,所以接下来说:“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这首诗开头的六句都是比,这四句改用赋,意尽旨远,比以上六句更见性情。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这四句又用比。蕙和兰是两种香草,用以自比。“含英”是说花朵初开而未尽发。“扬光辉”形容其容光焕发。如要采花当趁此时,过时不采,蕙兰亦将随秋草而凋萎了。这是希望男方趁早来迎娶,不要错过了时光。唐杜秋娘《金缕衣》:“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与此两句意思相近。

  最后二句“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张玉谷说:“代揣彼心,自安己分。”诚然。这女子的疑虑已抒写毕尽,最后遂改为自我安慰。她相信男方谅必坚持高尚的节操,一定会来的,那么自己则不必怨伤。

《竹》原文及赏析12

  原文:

  翠葆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曲阑斜转小池亭。

  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柳梢残日弄微晴。

  诗词赏析:

  此词写夏日乍雨还晴的景色,体物工巧。新竹成林,新荷跳雨,柳梢弄晴,具见新颖别致;至曲阑斜转,风约帘衣,水摇扇影,则人、景浑然一体,意趣横生,清新柔丽,委婉多姿。

《竹》原文及赏析13

  严郑公宅同咏竹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翻译

  嫩绿的竹子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伸出墙外。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下来。竹影移过酒樽也觉得清凉。

  竹经雨洗显得秀丽而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残,一定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注释

  含箨:包有笋壳。

  箨:笋壳书帙:书套。

  帙:包书的布套。

  赏析

  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同题之作。严武素与杜甫友善,字季鹰,华州华阴人,虽武夫,亦能诗,全唐诗中录存六首。他性豪爽,读书不甚究其义。八岁时,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其父屡禁其习武。后以荫调太原府参军,累迁殿中侍御史。玄宗入蜀,(公元七五六年)擢谏议大夫。至德后,历剑南节度使,再为成都尹。以破吐蕃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与杜甫最友善,镇剑南时,甫因避乱往依之。

  全诗清新雅致,风格与作者一贯诗风有异。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了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竹生长是看不见的,作者化静为动,用“含”,“出”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了。

  “色侵书帙晚”,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映照在书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来,“阴过酒樽凉”,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了。颔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竹荫中,品着清凉的美酒。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颈联继续从视觉和嗅觉来感触竹。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尾联作者展开想像,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经伸入云端,轻轻的拂动着。

  本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对主人的一番赞颂,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操,杜甫虽然长严武十四岁,严武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作者后半生长期依赖严武接济,出语自然更加谦恭。不过本诗也值得称道,特别是“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与“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四句,后人单独辑录在一起,成了一首咏竹的绝佳之句。

  赏析二

  松、竹、梅,历来为人喜爱,称为“岁寒三友”。竹的品性也为人称道。历来咏竹之作,十分丰富。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以“竹”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耐人寻味。诗的开篇即写竹的新嫩和勃发的生机。竹的一半还包着笋壳,枝梢才伸出墙头,寥寥几字,写出了“新竹”的特点。接着在颔联突出竹的“色”和“阴”,转换了描写的角度,这里是从视觉和嗅觉来写的。窗外那翠绿的颜色似乎使室内的“书帙”都浸润其中,“侵”字把竹影的渐渐扩大之势写得鲜活可人,富有动感!而书酒相伴,本是惬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过,那桌上的酒樽也觉得清凉宜人!竹的可爱之态,跃然纸上!陆游写竹:“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新竹》)杜甫这两句,与陆游异曲同工。如果说,前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写竹,那么颈联诗人转而写竹的清香之气,又是从嗅觉的角度描摹了。经雨洗濯的绿竹显得更加秀丽而洁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竹的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环境,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了。以上三联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竹的品性,气完意足。最后一联,作者顺势一点:“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人们只有真心爱竹、护竹,不去“剪伐”,摧残可爱的新竹,它一定会自然生长到拂云之高!

  竹品,即人格。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这首咏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贴,状物,形象生动;言志,委婉含蓄。值得认真品味。

  创作背景

  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同题之作。严武素与杜甫友善,字季鹰,华州华阴人,虽武夫,亦能诗,全唐诗中录存六首。他性豪爽,读书不甚究其义。至德后,历剑南节度使,再为成都尹。以破吐蕃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镇剑南时,甫因避乱往依之。

《竹》原文及赏析14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翻译

  那是谁种下了萧萧修篁一片?陪伴我清闲地读书吟诗作官。

  春天里你不随百花争芳斗艳,孤独地守贞操迎接腊尾岁寒。

  声悠悠平添我琴弦上的雅韵,影森森铺出我棋局中的清欢。

  到明年即使被贬到更远地方,我还能在今冬看你雪中傲寒。

  注释

  官舍:即官府。

  萧萧:象声词,草木摇落声。

  闲官:指当时诗人所任商州团练副使之职。

  夭艳:艳丽,此处指艳丽的桃李。

  量移:唐宋时期公文用语,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

  创作背景

  宋淳化二年(991年),王禹偁因徐铉雪诬,抗疏论道来为其辩解,结果受到小人的讥谤,被贬为商州任团练副使。诗人第一次遭贬,十分郁闷,于是便咏竹以言志,写下这篇文章来排解内心的忧愁。

  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咏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出了竹子潇洒、清荫、耐寒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清高不俗、贞洁不渝的`品格。

  第一、二两句是对竹子的描写。写官舍北窗边数百竿辣立的竹子不知是谁种下的,但如今伴诗人苦吟非常相称。点出“官舍竹”,即为“闲官”。清冷的郡斋,难挨的时光,迁客的意绪,使诗人感到凄凉。他忽推北窗,一阵可餐的翠色迎面扑来。

  第三、四两句是诗人对竹子所展开的联想。春日,桃李东园争宠,竹子却静静独守坚贞,它要直待冰雪岁寒日,才向人们昭示并证实自己不渝的操守。诗人仿佛不期遇见了可以倾心交谈的知己,全身沉浸在一片碧绿透明的溪流里,这里诗人有形象上的暗示与精神上的契合,是以竹自况,暗寓了自己不愿随势就俗的清高品格。

  第五、六两句把竹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拂”和“侵”两个传神动词,让竹叶萧萧的声音和青青的姿影介入诗人的生活。公退之暇,拂琴敲棋,清风徐至,物我同趣,竹声与琴声共生雅趣;竹影与棋局同助清欢。表现出物我同趣的画面,和谐一致,无限清欢。

  第七、八两句是诗人对今后仕途的设想。即使明年调往别处,今年冬天还能雪里看竹,结为岁寒之友。既具骚人风致,同时照应颔联中“独守孤贞待岁寒。”第二年四月,诗人果真“量移”至解州(治所在今山西运城市西南)。

  此诗以竹自喻,人物融合,自然贴切;语浅意深,情味隽永。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

《竹》原文及赏析15

  戕竹记

  洛最多竹,樊圃棋错。包箨榯笋之赢,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下。然其治水庸,任土物,简历芟养,率须谨严。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欲赏,辄腰舆以入,不问辟疆,恬无怪让也。以是名其俗,为好事。

  壬申之秋,人吏率持镰斧,亡公私谁何,且戕且桴,不竭不止。守都出令:有敢隐一毫为私,不与公上急病,服王官为慢,齿王民为悖。如是累日,地榛园秃,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

  噫!古者伐山林,纳材苇,惟是地物之美,必登王府,以经于用。不供谓之畔废,不时谓之暴殄。今土宇广斥,赋入委叠;上益笃俭,非有广居盛囿之侈。县官材用,顾不衍溢朽蠹,而一有非常,敛取无艺。意者营饰像庙过差乎!《书》不云:“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君子节用而爱人。”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

  翻译

  洛阳最多的是竹子,竹园星罗棋布。光是竹笋、竹竿的盈利,每年就不下十余万缗钱,等于坐得千户侯的利禄,其收入不在富庶的渭川流域之下。但是,竹园里打堰灌水,养土施肥,育苗选材,修剪培养等工作,都必须严谨细致,认真从事。在竹林深处的空地上,家家有精巧雅致的亭舍,客人要想游赏,都可以坐小轿,径直而人,不必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主人亦不在意,对此不会感到奇怪和发出责难。因此,洛阳种竹赏竹的风俗也出名了,都把它当作一件好事。

  壬申年秋天,官府纷纷率人拿着镰刀斧头,不论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竹林的主人是谁,一律砍伐,不伐尽不止。西京留守发出严令:敢隐瞒丝毫的即为私藏,将按照不服从官家急需治罪,当官的被看作是对朝廷的怠惰不敬,当百姓的则被看作是叛逆不道。这样一来,数日以后,土地荒芜了,竹园光秃了。老百姓的脸上却看不到一点吝惜的神情,由此可知,洛阳的百姓是急供朝廷所需的。

  唉,古时砍伐山木,交纳木材芦苇,只是把地产的好东西,送到官府,以准备充当一定的用途。不供给就叫做叛逆犯上,不按时令砍伐征收,就叫做随意糟蹋。现在大宋王朝疆域广大,赋税收入积聚众多;皇上更是一心一意地节俭,并没有大兴宫室、盛设园圃的奢侈之心。官府中积累的材料物资,无不是余裕漫溢,甚至于都被蠹蚀腐朽了。可是,一遇到意外之事,却又没有限度的搜敛刮取,也许是塑像修庙超过了限度吧!古书上不是说过:“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吗?”还说过:“君子应当节约用度,爱惜人民。”皇上和各部门的官吏们应当每天早晚都要考虑到这些,坚守职责的道义,千万不可忽视。以此类推而扩展开来,伐竹则如同是一桩小事了。

  注释

  戕(qiāng):砍伐。

  樊圃:竹园。

  棋错:星罗棋布,多的意思。

  箨:包着的竹笋的皮。

  榯笋:竖立的竹笋。榯,直立。

  缗:原指穿铜钱用的绳子,这里指用绳子穿连成串的铜钱,每缗一千文,即一贯钱。

  渭川:指渭水流域。

  庸:通“墉”,水堰。

  简历:选择。

  芟:删除,修剪。

  亏蔽:指竹林深处遮蔽的空地。

  腰舆:古代的一种便轿。

  辟疆:顾辟疆。这里代指竹园所有者。

  壬申:即北宋明道元年(年)。

  亡:通“无”,不论。

  桴:鼓槌,这里作动词用,指砍伐。

  守都:这里指河南府治洛阳的主管官,即西京留守。

  服王官:指做官的。

  慢:怠慢。

  齿王民:指做百姓的。

  悖:叛逆。

  榛:荒芜。

  畔废:叛逆。畔,通“叛”。

  暴殄:残害灭绝,任意糟蹋。

  土宇:土地和屋宅。

  广斥:广阔的盐碱地。此句意为宋朝疆域广大。

  委叠:积聚众多。

  县官:指政府、朝廷。古称天子所居之地为县,即王畿。

  无艺:没有限度。

  意者:推测之词。

  营饰:营造修建。征用材料的目的是修复宫殿。作者这里说营饰像庙,是委婉之词。

  过差:超过限度。

  守官与道:这里意谓坚守职责和道义。

  创作背景

  《戕竹记》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当时欧阳修在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当年八月,开封内廷火灾,烧毁了崇德、长春、滋福等八殿。宰相吕夷简负责修葺工作,洛阳的竹林遂为之洗劫一空。欧阳修对这种不问实际需要而横征暴敛的做法十分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赏析

  文章从题前落笔,先写洛竹之利,养竹之艰,竹林之美,主人之好客,言简意赅,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洛阳竹林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这就为“戕竹”——一场灾难的到来,作了有力的'铺垫和反衬。

  第二段正面写“戕竹”。先点时间:“壬申之秋”,即明道元年秋天。接着就写大砍大伐。“人吏”四句,句式由长而短,由散而整,用辞斩截,音节急促,将“戕竹”的来势之猛,行动之快,渲染得令人难以喘息。“人吏”之所以有如此来头,原来是“守都”有令。如此层层邀功,个个卖力,不几天,“樊圃棋错”的竹林,便变成处处“地榛园秃”。而百姓却没有一丝吝惜之情流露于颜面,确实耐人寻味。再接下去就是表现百姓的可怜、可悲,因为他们不仅在物质上作了惨重而无益的牺牲,而且在感情上还遭到一番极大的欺骗和愚弄,则吏之可恨,自在言外。“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 由是知其民之急上”,实在是意味深长的一笔。

  作者写过“戕竹”之后,引古证今,加以议论,这就是文章的最后一节。首先指出“伐山林,纳材苇”的目的是“以经于用”。在这个前提之下,地方“不供谓之畔废”,但是,官府若不按一定时间采伐聚敛,则“谓之暴殄”,更何况不“经于用”呢!宋朝疆域辽阔,年年赋敛之物积聚甚多,而仁宗亦无大建宫室园囿的奢侈之心,所以朝廷长期积压的各种材料,无不听其朽烂。但是尽管如此,只要有一点意外情况,还是一不问是否需要,需要多少;二不问时间是否合适,便打着“与公上急病”的旗号,层层加码 ,敛取无度,“不竭不止”,结果所取又超过所需,自然又是堆积腐烂。“《书》不云”两句,以正面的教诲之词,婉转而尖锐地批评了上述行为,恰恰是以“无益”于民之举(戕竹),害于民有益之物(洛竹),无“节用爱人”之心显而易见。由记事而评论,最后上升到为官之道。至此,事已记过,理也说透,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可作者又再加生发——“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奇峰突起,境界大开。原来“戕竹”一事,只不过是用以折射大千世界的一面小小的镜子。大千世界,古往今来,还有无数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戕竹”之事。点睛结穴,戛然而止,是所谓实处还虚。

  文章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前叙后议的方式,前两段铺叙,笔力简明、清晰。由于第一段的美与第二段的丑的对照,则后一段议论,笔锋所向披靡,深刻地表现出美被丑破坏的痛心,从而滥砍滥伐竹子乃至推而广之的一系列害民之举皆令世人共讨之。作者虽然在议论时顾及到最高统治者,但言辞之中柔中有刚,谏中有刺,戕竹的危害性通过一番叙述与议论,则十分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此外,他采取引用法,援引儒家经典《尚书》中的有关议论来增强自己文章的说服力,也是很有见地的。因为他的文章是给当朝皇帝和权贵们看的,作为当时地位卑微的作者来说,恐怕人微言轻,不若搬出祖训来,以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这也正是作者的聪明之处。

【《竹》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竹原文及赏析03-21

竹石原文及赏析03-23

《竹石》原文及赏析03-29

竹石原文及赏析02-05

咏檐前竹原文及赏析05-19

竹石原文翻译及赏析03-21

竹里馆原文及赏析03-21

戕竹记原文及赏析03-23

《竹里馆》原文及赏析03-21

对竹思鹤原文及赏析03-25